做客 特色小鎮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Place Link

    Candrabhanu a king of Ligor who, according to the Jaiya inscription (which has now been discovered to have come from Ligor and not from Jaiya or Chaiya). styled himself Seri Dharma- raja and Lord of Tambralinga, the Ceylonese "Mahavamsa" tells us, led two hostile expeditions against Ceylon about the middle of the 13th century with Javaka (Malay) forces. (14)

    By 1292, Ligor had become the extreme southern limit of the Thai kingdom of Sukhodaya (Sukhothai). Now Logor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s being the Tan-ma-ling of Chan Ju-Kua 15 and the Tambralinga of the Jaiya inscription. There are two localities in Pahang which are suggestive of the name given by the Chinese chronicler: the river Tembeling which, the discovery of numerous Neolithic and early iron-age implements there indicates, was at one time a thickly populated district, and Tanjung Tembeling the northern headland of Kuantan river. Was there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se places and Logor?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states that the Pahang ruler who sent envoys to China in 1378 was called Maharaja, the same style as that  affected by the King of Logor. When the Malacca forces conquered Pahang about 1454, according to the Malay Annals, (16) they found there a “Siamese” prince with the title Maharaja Dewa Sura, king oi Logor (who bore the same title as that of the prince who ruled in Pahang about 1454), on the instruction of the king of Siam invaded Pahang.,following the route Tembeling.

    It is not unlikely that this invasion state was in reassertion of a pre-Thai Suzerainty , that is to Ligor, the Tan-ma-ling of the Chinese and the Tambralinga of the Jaiya inscription, that we must look at least during one period, for the origin of the pre-Malaccan rulers of Pahang., and that it was the men of Ligor who give the name of their country Tan-Ma-ling to the river Tembeling, (18),a highwa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hang and the north, and to Tanjung Tembeling at Kuantan, the only safe anchorage for their fleet on the coast during the season of the north-east monsoon (19), and the port of access to the rich tin mines of Sungai Lembing. To Ligor, a state powerful enough to invade Ceylon twice during 13th cebtury , the conquest of Pahang must present no great difficulty.

  • Place Link

    At that time the ruler of Pam governed Syncapura : and the monarch who resided in Pathane, the metropolis of the Malayos, was tributary to the empire of Syam, for right clown to the present day the Malayos regard the latter as their master: while the head of the principal empire and administration was the Emperor of Attay .... "

    He adds : ·' Permicuri,2 by birth a Jao of Palimban in Samatta or the Golden Chersonese allied himself in marriage with the lords and monarchs of Patane and Pam who belonged to the family of the Malaios .... " 3

    [Pg 18]

    This first Malaccan potentate chose Malacca as his headquarters about the end of the 14th century. cl'Eredia relates that:

    " Permicuri selected this spot in the interests of his own safety, for he stood in fear of the ruler of Pam, over-lord of the countries of Ujontana, who was making warlike preparations to capture him, in consequence of the treachery which Permicuri had perpetrated in Sincapura, when he assassinated the ' Xabandar ' who was telated to the lord of Pam, despite the kindness which the ' Xabandar' had shown at his house in Syncapura, when Permicuri took refuge there in his flight from his father-in-law the Emperor of Java Major .... " 4

    In the same chapter d'Ereclia calls Permicuri the " flrst king of the Malayos." According to d'Albuquerque's "Commen- taries," it was the ruler of Palani of whom Permicuri stood in fear, and the murdered chief's name was Tamagi.

    d'Eredia (12) states that the religion of Islam was in introduced into Patani and Pahang before it was accepted by "Permicuri at Malacca in the year 1411." That statement is certainly true of Trengganu (which at that time appears to have formed a province of Patani), and is probably true of Pahang, though we have no other evidence to show that Islam was practised in the country before 1454.

    Mahayana Buddhism, on which were superimposed Tantric orgies involving human sacrifice, had reached the Malay Peninsula about the 8th century. Its influence in Pahang, I though it wan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Islam as the State religion about 1454, may be traced up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17th century.

    In the 12th century the kingdom of San Fo-ts'i began to decline, and by the 14th century, in the south, the east-Java state of Majapahit had become predominant, while, in the north, by 1292, the Siamese (Thai) kingdom, with its capital at Sukhodaya, had emerged.

    8. d'Eredia's "Description of Malacca," translation by J.V. Mills, loc. cit., p. 3
    9. An incorrect rendering of Parameswara.
    10. aop. cit., p. 57.
    11. op. cit., p. 16.
    12. op. cit., p. 49.
    13. JRAS (Journal Malayan Branch [Vol. XIV, Part II, History of Pahang. 9 ~

    A vassal of San Fo-ts'i, according to Chau Ju-Kua, was Tan-ma-ling. Gerini (13) identified this country with Kuantan, a district of Pahang, on the ground that the north promontory of the Kuantan river was called Tanjong Tembiting, '' Cape Ternbeling.''

  • Place Link

    The Hsing-ch'a Sheng-lan, written in 1486 by Fei Hsin, a Chinese Moslem and an Arabic scholar, gives the following interesting account of Pahang and its people :

    " This country is situated at the west of Siam ; it is surrounded by rocky ridges of mountains, which, seen from a distance, have the appearance of a table-land. The ground is fertile, and they have abundance of rice. The weather is often very warm.

    "Their customs cannot be much praised; they make human images of fragrant wood, and kill people in order to make a sacrifice of the blood, when they pray for luck or try to ward off evil.

    " Men and women have their hair in a knot, and are clad with a single piece of cloth. Girls of rich families wear four or five golden circles on their foreheads, and the daughters of the common people use strings of coloured glass beads instead.

    " They boil salt out of sea-water, and make wine by fermenting rice-gruel. " Products of the country are lignum-aloes, camphor, tin and a kind of wood used in dyeing. Articles of import are gold, silver, coloured silks, Java-cloth, copper and iron- ware, gongs, boards, etc."

    [pg. 18] According to d' Eredia, Pahang was the second Malay kingdom in the Peninsula, in succession to Patani, and flourished before the founding of Malacca ; the ruler of Pahang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fourteenth century, a relative (by marriage) of Parameswara, first ruler of Malacca, was Lord of Ujong Tanah (the southerly part of the peninsula including Singapore).

    d'Eredia 2 records that .: " Pan was the second seat of the Empire of the Malaios ; its site lies on the eastern coast of the Peninsula in three degrees of North latitude; the port is just as much frequented by merchants, because of the gold from its auriferous mines : it contains the best and largest gold-mines in the whole Peninsula : it was from here, one presumes, that there came the gold which formed the subject of the ancient trade with Alexandria .... "

    The same chronicler writes : (8) " It is to be noted that the eastern coast of Ujontana was peopled and frequented before the other 01:  western coast : thus the histories relate that Malayos, was inhabited Pattane and Pam before the foundation of Malacca. "

  • Place Link

    Tajau of the Chinese chronicler may be Tanjong, and the reference may be to the northern head-land of the estuary of the river Pahang which was known to sea-farers as TanJong Pahang, " Cape Pahang."

    Pa-la-mi-so-la-ta-lo-si-ni was almost certainIy the Chinese rendering of Parameswara Telok1 Chini, " the prince of Chini Haven." Chini, which, in Siamese, means gibbon, gives its name to a mountain, a lake, a stream and a village situated about forty miles from the mouth of the river Pahang. There pre-Malaccan remains have been found. (3) In the same locality is Luit, with a village Singgora called after the capital of Patani, where, too, there are traces of pre-Malaccan habitation.3 Except on the banks of the river, Chini is still jungle-clad, and little investigation has yet been done. For the Malays, Lake Chini has associations with the past : in their eyes the lake and its adjoining mountain are sacred, and they credit the place with the possession of a white crocodile styled Seri Pahang: "the glory of Pahang."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lake did not always exist in its present form and that it covers the site of an ancient town. Only when the jungle gives up its secrets will the truth be known.

    [pg 17]  Assuming the correctness of these identifications, we then have, in 1378 A.D., a king at Tanjong Pahang known by the designation of Maharaja, and, in 14ll A.D., at Chini, a ruler with the style of Parameswara4, a title also used by the founder of Malacca. Did these two kingships exist contemporaneously or do both titles refer to the same undivided line of rulers with merely a change o[ residence, or is it to be supposed that between 1378 and 14ll the king at Tanjong Pahang was displaced by the Chini potentate? These are questions which cannot, at present, be answered.

    We are told by d'Eredia that the kings of Pahang ruled only the coastal region. We know that the ruler of Pahang, at the date of its conquest by the Malacca Malays about 1454, bore the title of Maharaja. There i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at least as far as the people were concerned, apart from their rulers, the region of Kampong Melayu near Chini was at one time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Malays and another race.1

    2 Menangkabau: telok, a bay, or a bend in the river, commonly used in the expression telok rantau
    "the bends and the reaches " of a river.

    3 J. M. B. R. A. S., Vol. VI, Pt. IV, 1928, p. 79.

    4 Journal, F.M.S. Museums, Vol. IX, Pt. 2, 1920, p. 152.

    5 Dr. P. V. van Stein Callenfels points out that the term Parameswara seems to have been, in mediaeval times, in Majapahit and Bali the special title of the non-royal husband of a ruling princess, and that the word where it occurs in old inscriptions, designates the consort of a queen.

    7 J. M. B. R. A. S., Vol. VI, Pt. IV, 1928, p. 81. 1 " Report on the Golden Chersonese," translation by J. V. Mills (J. M. B. R. A. S., Vol. VIII, P t. I, p. 233). 

  • Place Link


     A History of Pahang

    CHAPTER II.THE PRE-MALACCAN PEOPLE.

    In the seventh century A.D. a kingdom called by Chinese chroniclers San Fo-ts'i which has been identified by Dr. Coedes with the Malay Seri-Vijaya with a capital, at one period, situated in Palembang, became predominant in the Malay Archipelago and the Peninsula. This empire has been thought to be the contem- porary Zabug or Zabag of Arab geographers. In 1225 A.D. the Chinese writer Chau Ju-Kua, apparently describing conditions in the preceding century, records that Pong-fong (Pahang) was one of the dependencies of San Fo-ts'i. Another vassal state of San Fo-ts'i was Tan-ma-ling, to which place we shall return presently. The Tao i chik lio written by Wang Ta-Yuan in 1349 makes mention of P'eng K'eng (Pahang) and Pa-tu-ma (?Pulau Tioman) among other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Nagarakrtagama, composed in 1365, Pahang, Ujong Medini (Johore), Muar, Langkasuka, Kelantan, Trengganu, Paka and Dungun, Tumasik (Singapore), Sang Yang Ujong (Sungai Ujong), Kelang and Kedah were tributary states of Majapahit. To this list of the Javanese empire's dependencies the " Chronicles of Pasai " add various islands off the east coast of the Peninsula including Pulau Tioman, Pulau Tinggi, Pulau Pemanggil and Pulau Laut.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3)1 presents a picture of Pahang in the fourteenth and fifteenth centuries: " Pahang is situated at the west of Siam. In the year 1378 the king, Maharaja Tajau, sent envoys with a letter on a gold leaf, and bringing as tribute six foreign slaves, and products of the country. They were received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rules. "


    [Pg.16] In the year 1411 the king, Pa-la-mi-so-la-ta-lo-si-ni sent envoys carrying tribute. In 1412 Cheng Ho went as an envoy to their country, and in the year 1414 they sent tribute a gain.

    "In the year 14.16 they sent tribute together with Kalikut and Java, and Cheng Ho was again ordered to go there.

    " The soil of this country is fertile; the climate is always warm, and rice is abundant there; they make salt by boiling sea water, and wine by fermenting the sap of the coconut tree.

    " The higher and lower classes are on a very intimate footing, and there are no thieves ; they are very superstitious regarding demons and spirits, making their images of fra- grant wood, and sacrificing men. to them, m order to avert calamities or to pray for happiness. "

    Amongst the articles which they brought as tribute were elephant-teeth, camphor baros, olibanum, lignum aloes, sandal wood, pepper, sapan-wood, and such more .... "

    (1)Book 325, quoted in " Notes on the Malay Archipelago " by W. P. Groeneveldt: Miscellaneous Papers relating to Indo-China, 2nd Series, Vol. I, London, 1887, p. 256. 1936) Royal Asiatic Society.

  • Place Link

    (续上)华人多在此街经营生意。 北根的华人居民多属潮州籍。广东人从事树桐及开芭工作,而海南人多开咖啡店。 潮州人及其他籍贯华人的进出口生意范围包括树桐、米粮、树胶等。华人也开设 板厂及收购土产等。 独立前北根的交通极不方便,南下北上都须乘坐好几趟渡轮。北根与关丹之间的 陆路交通也须依赖渡轮。

    北根的商业不甚发达,但据说北根华人从前曾组织华人商会,後来商会兴办学校, 把商会会所让出给学校作为教室,并由各华人商家捐款来维持学校的经费。 据说北根华人曾助苏丹打天下,而获得拨出地皮作为古庙和义山的用途。

    位於老北根的伯公庙前,古墓林立,其中有些墓碑依稀还能辨别得出是清朝嘉庆年间立的。距离古庙半英里路程的另一座华人义山历史最为悠久,但墓碑已残缺。这些 古墓或许可说明华人在二百多年前已在老北根居住。

    北根的广肇会馆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原址位於甘榜吉打邦(Kampong Ketapang)。琼州会馆则成立於1930年代。潮州会馆成立较迟,前身为互助社。

    据说二十世纪初期,陆佑曾在北根一带发展椰园,开酒楼及修建邓贵路。邓贵路铺设至今已有大约80多年了。

    参考资料

     1. Dr. R. G. Cant, A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Pahang
     2. 口述历史资料及照片。
    3. W. Linehan, A History of Pahang
    4. 夏观明特稿,屹立二百多年的北根大伯公庙。(星洲日报1990 年10月1日)

    彭亨北根伯公庙历史遗物 北根伯公庙不是一间寻常的庙。庙里的历史遗物是华人在北根开荒拓土的历史见 证。伯公庙可说是北根华人仅存的历史古迹。庙内的一个拥有229年历史的大唐本 头公石碑,说明华人祖先在200多年前便来到北根。

    庙内的历史遗物共有8件,简述如下:

    1. 大唐本头公石碑,乾隆28年岁次癸未(公历1763年)。
    2. 四方石炉,乙亥春月即嘉庆20年岁次乙亥(公历1815年)。
    3. 四方石床,丙子,即嘉庆21年岁次丙子(公历1816年)。
    4. 甲必丹神主牌。
    5. 神主牌,道光元年,(公历1821年)。
    6. 木造高脚烛台,光绪四年岁次戊寅(公历1878年)。
    7. 大铜炉,光绪30年岁次甲辰(公历1904年)。
    8. 木横牌,同治13年岁次甲戍(公历1874年)。

    从以上伯公庙的古物中,我们有理由说华族先辈在乾隆28年(即1763年)间便来 到北根。史籍中记载明代郑和於永乐十年及正统元年,曾经两次登陆彭亨,可惜没有历史遗物为证。

    据说郑和登陆的地点就是北根附近的瓜拉彭亨,而北根的旧名叫嘭哼。证据是北根华侨公山有块石碑,刻着嘭哼华侨公山碑,而伯公庙内也有一块木碑刻着钦授嘭哼甲大学科黄。 这些历史问题尚有待考古工作者加以研究。

    参考资料

    1. 夏观明特稿,屹立三百多年的北根大伯公庙。(星洲日报1990年 10 月1日)

    2. 北根列圣宫主席黄盛伟提供的历史遗物名表及资料。

    3. 陈小燕老师采访的资料及照片。

    (刘崇汉:《独立前北根华人简史》,收录在刘崇汉主编:《彭亨华族史资料汇编》, 关丹:彭亨华团联合会,1992年,第140页。)

  • Place Link

     [二] 英殖民地时期的北根华人

    至1888年为止,彭亨的交通主要依赖森林小道、海及河流。彭亨河是彭亨州内商旅及货物所依赖的最重要运输线,因为彭亨河的运输费远比陆上运输费来得低。 北根发展为重要的商埠与彭亨河的运输线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北根的华人除经营 生意,收购土产及与停泊在港口的船只(包括中国及外国人的商船)进行贸易外, 不少北根华人商家通常雇用来自苏门答腊或吉兰丹的马来人在彭亨河上运输货物。

     位於槟绒(Penjom)的欧洲人矿务公司,拥有本身的船只川行於瓜拉彭亨/北根 及槟绒之间,华人商家则成为货品的供应商。另外一些华商则收购土产输出至新加坡。

    北根华裔人口在英殖民地政府时期逐渐回升,1888年彭亨的华人估计不超过1500 人,到了1891年彭亨的华人总数已达到3241人,主要分布在北根及矿区如槟绒、 林明、关丹及劳勿等区一带。虽然如此,华人在北根仍属於少数。

    1911年的华裔 人口仅占北根总人口的3%左右。 英殖民地政府时期,定期川行於新加坡及瓜拉彭亨之间的船只服务也促进了更多华工及华商进入北根工作和经商。根据北根父老追述,从前大帆船也从新加坡运载货物至北根,然後开往关丹、淡马鲁、文德甲及而连突等地。

    瓜拉彭亨的捕鱼业为北根提供了新鲜的鱼类海产。北根的一些华人商家向瓜拉彭亨及邻近的渔村收购鱼产制成咸鱼外销。 1898 年期间彭亨州内的欧洲人及华人资本曾在瓜拉彭亨发展椰园,面积各为数百亩。至於其他农业活动,并无多大的发展。

    北根的经济发展并不蓬勃,基本上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彭亨土酋的反叛活动使到参政司制度迟至1895年才能较全面展开。

    (二)英殖民地政府於1897年把彭亨首府及行政中心迁到立啤。

    (三)北根的华裔人口极少,加上华人资本并未踊跃以北根为投资目标,新的华 人移民可说少又少。 北根的华人早期聚居在老北根,後来才搬到新北根。

    [三] 我国独立前的北根华人社会

    北根的华人多聚居於市区,只有零星的华人散居在渔村或其他郊外地区。 北根市区面向北根河,市区中四条街道形成一个井字,其中唯一以华人名字命名的是邓贵街 (Jalan Teng Quee)。

  • Place Link


    刘崇汉·独立前北根华人简史


    (刘崇汉:《独立前北根华人简史》,收录在刘崇汉主编:《彭亨华族史资料汇编》, 关丹:彭亨华团联合会,1992年,第140页。)

    []早期的北根华人

    早在12世纪,彭亨海岸线及彭亨河口交界处,即北根及瓜拉彭亨一带,已建立了 一个商埠。根据葡萄牙学者伊利地业(M. G. de Eredia)在1597-1600年的黄金半岛报告中指出,彭亨是14世纪以前马来半岛中最重要的一邦。 那时候的北根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主要的原因包括当时的彭亨河港 阔水深,船只停泊非常便利,加上彭亨内地盛产黄金和锡,天然物产亦非常丰富。 当时中国的商船及华族商人到北根港口及彭亨内地进行贸易相当频繁,而彭亨於 1378 年及1411年至1416年之间更多次遣使至中国,建立密切的邦交。

    虽然彭亨曾於1454年被马六甲征服,而马六甲又於1511年被葡萄牙人统治,但北根未受到太大的干预。北根作为彭亨的贸易中心有更迅速的发展。在北根,前来进行贸易的中国商船更加频繁,其他的商人来自其他马来土邦、暹罗、马来群岛, 甚至来自阿拉伯。15世纪中期至17世纪初期的北根政治稳定,人口迅速增长,农 商业发达。随着商业活动的增加,北根出现了华族商人的社区。 荷兰航海者弗罗里斯(Floris)曾写道:1612年9月柔佛军队曾烧毁北根的华人 村。

    1838年间,有一位马来人作家鸭都拉在他的航海记(Pelayaran)中有一段这麽的叙述:取道丁加奴时,曾在瓜拉彭亨 登岸,沿彭亨河航至华人村,即北干峇鲁(Pekan Bahru)发现有数百名华人和马 来人浑身武装,在岸上等着,那时盘陀诃罗(财务大臣)和华人工头已到齐赖的金矿去了,当时华人村的华人是客家人,他们与马来人或峇里女人通婚,但子女说的是华语,而非马来语。由上述可见华人很早就在北根定居下来了。

    从17世纪至18世纪,彭亨东部海岸线出现了各方势力争夺的局面,加上海盗的扰 乱,北根的农商业地位逐渐衰落。 19 世纪彭亨统治者亚里在位时,他致力恢复彭亨河及东海岸的贸易。他除了本身 经营矿场外,也鼓励欧人与华人从事贸易及开发金矿和锡矿。当时彭亨约有数千至 1 万2000名华人。

    一位名叫Medhurst的外国人曾於1824年到访北根,他估计北根 的华人约有5000人。他的报告也指出,当时的统治者亚里规定每位离开彭亨回中国的华人须缴交相等於12英磅的税金。

    当亚里於1857年去世後,彭亨陷入内战中,州内的华人矿工、华商及马来农民受到两个敌对马来集团极大的压力,受害也最大。北根华人的财产和生计再一次因 动乱遭到破坏。1885年彭亨的华裔人口降至数百人,而北根的华裔人口也大大减少。(下續)

    延續閱讀:

    《愛墾鄉頻道》

    做客 特色小鎮

    愛墾慕課·在地篇

  • Place Link

    (續上)如广东雷州鄚玖的河仙政权,历代效忠越南阮朝,最初是在真腊国的恾坎(Man Kam)垦荒,以后开辟由越南河仙金瓯一直到柬埔寨的磅逊港口大片地区,对外海岸线便连绵200公里,后人撰写 的《河仙镇叶镇鄚氏家谱》便有形容说,此地是“……海外诸国, 帆樯连络而来,其近华、唐、獠、蛮,流民丛集,户口稠密”。

    事实上,如果对照越南阮朝等时代的史籍文字,越南文献里头的 “华”或“汉”往往是自称越南人;由此或得设想,“唐人”作为先民集体自称,或者被越南京族等其他汉语体系的族群称为“唐人”,是种认同概念;由此延续至19世纪,越南史籍那时依旧沿用着“唐人”一词,更显然是种概括的总称,如此既能包括也能搁置 17世纪以来“明人”或“清人”之异同。

    再以昔日老彭亨老北根老庙前边遗留的墓碑为据,其中咸丰元年(1851 年)的“陈大目”夫妇墓碑,上方横刻“儒士”两字,就能很清楚反映墓中的“清·考大目陈公,妣谥莲番氏”生前的身份;此外,志明“同治四年(1865 年)的“皇清显考十九世名燕盛 陈公”墓碑,是由“孝男开才,孝女丁 X”立碑;又有同治五年 (1866 年)袁连章夫妇碑未有子孙在当地立碑,却说明“世居西陇乡”。

    这样便能确定,当时这诸多家庭组成的社会,地方上是既有儒家的教学与传播,主流思想观念与文化渊源也还是不忘世系的礼法规制,有些家庭可能还是维系着原来的“世居”传承与宗族/家族义务,历代祖孙来往两地,而又是在此终老,乃至入土为安。

    而不论是陈大目的夫人“莲番氏”,或者同治八年(1869 年)“嘉应显妣新女张母番墓”,这些妇女以“番”为姓而又拥有中文名字,应当便是文西阿都拉所说的民族通婚;她们生前为夫家传宗接代,要 操劳华南家务也要操劳本土生计,逝世后是依照中华礼仪安葬,神主入祀惠潮嘉各乡祠堂,不论她们的后人如何开枝散叶,彼等共同在天之灵已经被尊为中华民族历代显妣。

     ①【越南阮朝】武世营撰;陈荆和注释:《河仙镇叶镇鄚氏家谱注释》,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文史哲学报》1955 年第 7 期, 第 85 页。

    ②金雨雁:《十九世纪越南史籍中的“华、汉”含义的考证》,收录在中山大学东南 亚历史研究所编:《东南亚历史论文集》,1982 年,第 29-37 页。

    ③傅吾康、陈铁凡:《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第 2 卷,吉隆坡:马来亚大学出版 社,1985年,,第501-502页。

    ④同上注,第503页。

    由此更可相信,在列圣宫庙内和庙前坟地清代遗迹,都是昔日长时间历史建构之遗痕,堪以表明华人先民在彭亨的历代传承,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社会,也不是生活在缺乏教育的情境。他们立的神位、墓碑,以及各种自我表 述的方式和方向,投射出那年代的华人先民试图在南海诸邦实现安身立命的维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确立为何和如何在这里生于斯、 长于斯、终老于斯。

    19世纪,不论相对于敦阿里或者他境内统治的“唐民”,英国 人在互为亲友的各族群眼中,才是最接近彭亨朝野的“远方外来者”。自荷兰和英国于1824年划海为界,英国把原来在苏门答腊西南部占领的明古连(Bencoolen)割让给荷兰人,交换了原来被荷兰 人占据的马六甲,英属海峡殖民地也因此包括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即华人常俗称的“三州府”。

    三州府的设置,也意味着大英帝 国从南到北控制了马来亚的半岛西岸的马六甲海峡以东。随着海峡殖民地三州府1830年归属于孟加拉省,再到1832年三州府首府由槟城迁往新加坡,即是海峡殖民地的总督府地缘战略重新定位。新加坡作为马来亚南方的海岛,位处于南中国海、爪哇海和马六甲海峡 的海路交界,当然更有利大英帝国经略马来亚,同时遥望同属英势力范围的加里曼丹大岛北部。

    这时,彭亨原产业资源,特别是金矿和锡矿,是英国等欧洲国家的需求,却都得途经马六甲,借助英方设在当地的海峡港口。英属马六甲的东山比邻着彭亨,西岸对正马六甲海峡中部,更是钳制着彭亨或柔佛不论从海路或陆路出入马六甲海峡。

    偏偏彭亨的局面,是不能不和英人打交道;因为彭亨即使借道19世纪上半叶在北方相对独立的霹雳王国,也会遇上英国在马六甲海峡北方长久经营的槟榔屿自由港,以及英方作为霹雳优势的锡矿与蔗糖采购者,会有牵制霹雳的对外关系。

    另一方面,敦阿里曾在1819年反对割让新加坡,可是随着新加坡开港,彭亨产品对外运输很大程度上从中受益,这也许是敦阿里 后来对待英商入境越趋友善的一大理由。

    19世纪30年代中叶,新加坡自由港开发已经明显利益彭亨的矿 业运输。英殖驻马六甲军团中尉军官Thomas John Newbold,后来是 英国皇家学院院士,1839年出版的《马六甲海峡英属拓殖地的政治 与统计档案》,在上边报告说,彭亨的“阿里先生”(Inchi Ali)拥有的治理优势,基础在国境内拥有丰富的黄金和锡矿产量。

    根据 Newbold 的调查,彭亨全境四万人口,其中有一万二千人是华人, 每年出口黄金超过三百金衡制磅,出口锡米超过一千担,堪称马来亚半岛最有秩序也最富有的邦国。不过,他也记载说,自从英国新开辟了新加坡港口,彭亨的金矿和锡矿都以海路为主,不再取道马六甲陆路运输。

     ① Newbold, T. J,1839. Political and Statistical Account of the British Settlements in the strait of Malacca, viz Penang, Malacca and Singapore; with the History of Malayan States on the Peninsula of Malacca,Vol.II . London: John Murray,pp.56-57.


    (摘自:王琛发:英属以前彭亨华人史记: 海洋经贸视域下的中外文献解读;作者简介:中国闽南师范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马来西亚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中华研究院特聘教授;原載:韩大学术丛刊第一种)

  • Place Link

    (续上)当时马来联邦博物馆的民族志学者H. D. Noone,从吉兰丹老布赖(Pulai)金矿村村长得 知,早在1730年代以前,在吉兰丹的呀喇顶,有过一处客家聚落,居民主要源自海陆丰(Hoi-Lu-Feng)的彭(Pang)姓宗族群体,长期开发山谷的矿区地带。

    来随着地方发展,新到各群体逐渐人多势众,和原先群体相互挤压,彭姓乡社后人卒之迁徙至彭亨境内的瓜拉立卑(Kuala Lipis),开发距离河港五英里处的矿区,参与成就了此处老矿镇开埠历史。此地后来名称叫“Pang-Kong”,或马来文 Panggong,至今有个村子名叫Kampong  Simpang  Panggong;而 Panggong这马来名词,原意即是指称大型的木架构棚台,是为了露 天采矿而搭建的。

    彭亨成为英属保护国之前,此处山区各矿场搭建的Panggong,皆属彭亨日赖(Jelai)王侯领主Maharaja Perba Jela管 辖,也是领主历年收取岁贡的主要来源。 按常理说,矿场都是要搭建棚架构造淘取矿砂平台,不方便妇孺参加在工作环境里头生活。至于矿区外围,矿场对外通路的路口旁边那片角落(Simpang)区域,是既分隔又比邻着大众工作的矿场,才是矿户安置家人的理想环境,又方便监视和处理矿区对外交通。昔日历代日赖领主称大王侯(Maharaja),拥有实质的财政与军事力量,20 世纪以前是掌握整个彭亨国西北部的地方实力,势力几可与彭亨统治者分庭抗礼,无疑由来于矿业经济的发展。矿区的人口和经济资源,各种商铺贸易,是随着矿场和居住区互成正比的 增加而持续扩张。  

    ①【清】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录,安京校译:《海录校释》,北京:商务印务馆, 2002年,第25页。

    ② Linehan, W.,op.cit., p.59. ③ Ibid.,p.259.

    1971 年,汉学家傅吾康与陈铁凡两人造访北根,在当地一所木屋小庙发现了刻着“乾隆癸未”(1763 年)年份的“大唐本头公 神”神位,以及“钦授嘭哼甲大学科黄公”的神主。隔年,他们又找到林子廉甲必丹(1811 年-1868 年) 的神主,还有不知名的某甲必丹(?-1875年)和另一位陈甲必丹(1821年-1882年)的神 主,以及“考特授呷必丹昌俊郑公之神位”(1827年-1894年)。 ①依据这“大唐本头公”的称呼,足以说明那时侯彭亨华人自我定位,是继续延续着唐代以来的海上传统,视自己为“唐人”,也自 称“唐人”,称呼当地则视为“本头”(本处之缘起),更将当地视为属于“大唐”这个概念的“本头”。

    这个概念的由来,至少应该追溯至1730年代以前,那时海陆丰等地华人,已经在当地经历多年开矿开村的集体生活。无可否然,华人领袖根据本身方言以 “嘭”为 “彭” ,又称“钦授嘭哼甲大学科黄公”,也就是承认着彭亨实质统治者是当地国主,还有本朝入居各国的民众,传统以来是相尊于各国国主而应守在地的子民本份。

    彭亨华人在18世纪的如此观念,自称“唐人”,以“本头”称谓自己所在的开拓区域,其实并非彭亨个别现象,应是当时整个海域的共有观念。由彭亨海路东进,对面是加里曼丹大岛,当地兰芳公司集体经营的地方社会,也是把领导称为“大唐总长”。

    ①陈铁凡:《南洋华裔文物论集》,台北:燕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7 年,第 32–33页。

    从泰国 至越南南部,更不少见各地华人常有自称“唐人”而据有“本头” 公庙,他们几乎都是以公庙公共机构凝聚集体意识,称呼主祀神明 “本头公”,维持规范秩序与处理大众福利的功能。包括马六甲海峡以北,英属槟榔屿“唐人”共同奉祀开埠大伯公,也是称呼原来庙祀所在的岛屿“本头公屿”,并称闽人组织大伯公会建祠所在巷子“本头公巷”。 “大唐本头公神”碑中榜以楷书书写,运笔流畅,而刻碑者亦做到逐字按照书法笔顺雕琢字划婉延的深浅层次变化,而其左榜是 以“乾隆癸未年立”相对于右榜“双凤周翼振敬”。

    傅吾康、陈铁凡《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曾在此碑相片下说明,那时除了在马 六甲,在泰南宋卡也没有见过比之更老的石刻。 究其实,更重要是石碑证明彭亨可以提供出南海华人如何各地构建彼此在地社会的其 中一个案例:此时此际彭亨华人集体公庙,集体自我表述所透射出集体历史认知,是将“大唐”渊源、“本头”认同、“乾隆”年号、“双凤”祖籍,以应呼“神”的天命神道观念,由“敬”而 “立”有机的凝聚,由不忘根本彰显真挚感情的本头意识。

    上述“周翼振”能于1763年在集体公庙题名立碑众人膜拜之神位,可能即是把大众信俗转变本处长久香火的本庙初建领导;至于碑上的“双凤”是否是清朝广东潮州揭阳县原来的双凤围村,抑或源自其他地方,则只能寄望于子孙或查阅大陆各地的族谱了。

    参照宋朝朱彧撰写的《萍洲可谈》,“唐人”的指称可谓是由唐而宋,延续至今。《萍洲可谈》书中解释何以西北诸邦多称“汉人”,而南海诸邦多称“唐人”,是说前者渊源于汉朝朝令很早交通西北各国,后者则是唐朝更多通达南海诸邦的结果。清朝时,王士祯曾在礼部负责外务,他撰写的《池北偶谈》提及各国来使多称 “唐人”,则解释“盖自唐始通中国,故相沿云尔。”③

    这样一项 讨论,延续至到17世纪以后,或可能从整个海域多民族共存互通互动的大环境,包括从明遗民与大清子民的共存互动,发现新的意义。

    ① 傅吾康、陈铁凡:《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第2卷,吉隆坡:马来亚大学出版 社,1985年,第497页。

    ②【宋】朱彧撰,李伟国点校:《萍州可谈》,中华书局,2007 年,第 142 页。

    ③【清】王士禛著,文益人校点:《池北偶谈》,齐鲁书社,2007 年,第 415 页。

  • Place Link

    直到1787年,也就在廖内王朝拥有柔佛与彭亨主权期间,荷兰人有了插手马来半岛东边的念头。那时侯,身在柔佛的廖内王朝苏丹,带领了实质上统治彭亨的国务大臣(Bendahara),一行人到马六甲与荷方签约,规定荷兰东印度公司入驻苏丹王宫所在的廖内群岛,负责管理海关,确保以后所有经过半岛南方的货运船,进入马来亚海域以前,先得在廖内向荷人缴税,否则不得航行向彭亨;可是,苏丹后来深觉懊悔,于 是寻求加里曼丹海盗助阵,发动战争驱逐荷兰人。

    ①【明】茅瑞徵: 《皇明象胥录》卷 4,收录在《四庫禁燬書叢刊》编纂委员会: 《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10冊,第617页。

    ② Begbie, P. J., 1834. The Malayan Peninsula: Embracing Its History,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Inhabitants. Madras: The Vepery Mission Press.pp.289-290.

    ③Ibid.,p.291.

    战争过后,苏丹唯恐荷兰人会卷土重来,便带着两百小船载着部队撤退至Lingga岛 上,廖内岛上其他子民担心荷兰人势力不久回到廖内群岛,也纷纷提前搬迁向彭亨等地。

     五、19世纪北根华人乡镇和东北矿区的劫后复兴

    现在彭亨可见华人历史文物,大部分都出现在自从敦阿里(Tun Ali)治理以后。1806年,敦阿里(Tun Ali)以年龄二十五岁上任廖内王朝的国务大臣(Bendahara),在实质上继承了历任国务大臣拥有的彭亨封邑,此后一直到他在1857年逝世,他是以超过半世纪实质统治彭亨的国主身份,一边在武义士人担任资政的廖内王朝,一 再回应斡旋各种内部纷扰,另一边则奋励精图治,力维持彭亨境内的长治久安。

    这时期的彭亨“华人乡镇”会留下较多安居乐业的具 体记载,也是敦阿里时代大背景的一种体现。敦阿里逝世以后,随 着彭亨在19世纪下半叶一再经历国运转折,长期遭遇内忧外患,屡 屡发生内战,后来又被英国纳为保护国,原来彭亨许多更早期的华 人历史材料,反而更不容易完整保全。

    在马来世界的历史上,敦阿里的妻舅胡先(Husien),原本在 1812年就有机会成为廖内苏丹。可是在胡先的父王亡故之际,在赶回王宫的航程半途中,居然遇上海上风浪,延误奔丧;这期间,朝中的武义士贵族资政,连同着贵族大臣,也就有机会变化态度,改而拥护胡先同父异母弟弟登基。

    这之后,敦阿里曾经试图发兵支援妻舅夺回政权,但是拥护新苏丹的另一派系找上英国东印度公司, 说服正在托管荷殖马六甲的英国人,让后者出面劝阻敦阿里。等到廖内王朝后来又发生新变化,掌控柔佛统治权的军治大臣在 1819 年推举胡先(Husien)成为新王,敦阿里发现胡先这次反过来获得了英国东印度公司支持,源于胡先签订对英 协议,割让新加坡给英国,敦阿里就不满意胡先了

    ① Winstedt. R. O, 1932. A History of Johore.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Royal Asiatic Society,10(3),pp.66-68. (Temengong)。

    以后多年,敦阿里一贯自居胡先已故父王遗愿的践行者,并且向掌治柔佛的廖内王朝军治大臣表态,只愿坚持效忠廖内王朝,但不想支持自家妻舅;他还给重新回到马六甲的荷兰殖民者写信说英国人如此对待廖内王朝,是“分离了所有兄弟亲人”。他也宣布拒绝见到任何英国旗帜出现在彭亨海域。

    直至若干年后,敦阿里方才接受妻舅成为新苏丹的既成事实。① 后来彭亨王国百年历史文献《彭亨纪年》(Hikayat Pahang), 描述近现代新兴彭亨王国的历史叙事,是从敦阿里的事迹说起,记 载了彭亨王国约由 1832 年开始,至 1932 年之间的事迹。

    《彭亨纪年》说起老祖辈敦阿里,是说在他统治的时代,彭亨民生富庶,境内随时有人可以掏出西班牙银元,出手采购价值几万元的黄金,而各种食物和用品全不匮乏,尚且价廉物美,白米价格长期维持在每 二十五干当(每干当约等于3.6公斤)只卖一银元;敦阿里为了促进境内商贸,也是身体力行,除了他自身食邑关丹(Kuantan)河道, 彭亨全境产品出入境免税,因此便吸引许多外人往来贸易,开启了彭亨久所未有的繁荣和安定。②

    广东梅州人谢清高,1780年至1800年曾经跟随葡人商船航海维生,后来由杨炳南笔录其所见所闻,撰成《海录》一书,书中便有记载敦阿里上任之前的情形,说那时早有华人深入吉兰丹 (Kelantan)和彭亨,在两国境内山区采矿谋生。根据谢清高的文字,闽粤华人到吉兰丹和彭亨淘金,是有组织的,形成地方社会。

    那时候人们借助吉兰丹港口进出彭亨山区,闽粤洋船都是到达吉兰丹港口就不再南行,人都是从吉兰丹港口上下岸,沿着河道走入矿区的,遇上河中是巨石丛杂而水势峻厉,就用小舟逆挽而上。

    ①Bujong Bin Adil.,op.cit.,hlm.116-120.

    ②Kalthum Jeran(ed.),1986. Hikayat Pahang. Petaling Jaya: Penerbit Fajar Bakti.hlm.6.

    有者 是一路南行至吉兰丹产金地呀喇顶(Galas),有者则以呀喇顶连接着彭亨金矿产地“麻姑”山区的后山,继续从山路走入彭亨国境这片西北区域。①谢清高记忆中的“麻姑”,在地图上即Raub,现译 “劳勿”。 敦阿里统治期间,彭亨近代的商贸历史继续在国际化。

    1827 年,一位英国商人从马六甲出发,带着鸦片到彭亨售卖,想要交易黄金。当时敦阿里担心英商单独进入彭亨山区的安危,安排了两位新加坡相当有名声的穆斯林商人,一路陪伴;这个英国商人回到马六甲病逝之前,遗留的日记记录了他从穆斯林商人听闻的商机,说他们在关丹附近的里帕尔河(Sungai Lepar)流域找到锡脉,只要等待旱季来临便能开采,届时会有许多华人矿户,也会有八百名马来人参与采矿。②

    Linehan《彭亨史》全文最后一页的附录内容,记载一段重要口述资料,进一步印证了谢清高所知道的:在吉兰丹和彭亨山区的矿户群体,是会随着发现新矿区,迁徙移动的,由此形成当地矿区聚落,即是上世纪许多华人矿镇的最初缘起。

  • Place Link

    这即是张燮在书记载说 的:“排沙拣金,金末在镕”。

    ①【明】李时珍撰,漆浩主编,《白话本草纲目》编委会编译:《白话本草纲目》第二卷,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年,第1834页。

     ②【明】张燮撰,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8-79页。

    ③同上注,第78页。

    Godinho de Eredia有说过,16世纪 末至17世纪初的彭亨黄金产量,主要是运输往马六甲,去向国际市场;彭亨的统治者曾经在1586年给葡萄牙驻马六甲总督赠送一块长 度2码半的含金矿石。

    这样便相当清楚,那时彭亨的沙金,主要不 是沿着马来半岛东海岸北上供应东亚市场,相反是通过陆路西出马 六甲,再从马六甲运出印度洋,前往往中东和西欧。 《东西洋考》本书刊行在1617年,作者张燮固然记述彭亨二王 子弑杀父王,以后又“至今尚为王”,也记载着彭亨港口边上的船 商店铺,可是正在张燮《东西洋考》刻印之际,彭亨自1615年起, 一切又有改变。首先是亚齐国王于1614年入侵柔佛,俘虏其王,要 求对方履行先前合约,不和西方人合作,之后方才释放对方回去柔佛;而柔佛国主方才被亚齐放归,接着又在1615年挥军彭亨,驱逐那位杀父篡位的,另派自家王子作为彭亨的新统治者,立被弑国王亲弟的女儿为彭亨王后;再后来,当亚齐发现柔佛依旧和葡萄牙人 藕断丝连,于是又在这年再次攻打柔佛,俘虏国王,转而支持其异 母弟为新王;接着再于1617年入侵和烧毁北根各地,驱逐来自柔佛 王室的新统治者,之后又将其岳父带回亚齐结为儿女亲家;同时, 亚齐也把一万多彭亨百姓迁涉到亚齐,企图以外来人口增加本国经 济繁华,并且由此补充和加强亚齐兵力。

    这一切新进展,发生在 《东西洋考》刊印过程同时间,成了《东西洋考》不及追补的遗憾。 此后百余年,彭亨屡次动乱,一直都牵涉着葡萄牙人、荷兰人,以及来自其他南海诸邦的阿齐人(Aceh)、米南加保人(Menangkabau),还有稍后势力壮大的武义士人(Bugis)。各股 不外来势力,在接下去的近两百年间,各自在彭亨支持当地不同的内部势力,并且为着彼此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常有争斗,也就构 成彭亨一再的内忧外患,国内一再出现不同的统治者世系。

    原本,张燮《东西洋考》在1617年刊行,谈及彭亨等国那数年间屡屡出事,是记叙在书中的“柔佛”部分,说:“其酋好斗,屡 开疆隙。彭亨、丁机宜之间迄无宁日”。 等到十数年后,茅瑞徵 以明朝兵部的背景,于崇祯二年(1629年)刊行《皇明象胥录》,

    ① Godinho de Eredia, M. 1930. Eredia’s description of Malacca, Meridional India, and Cathay (Translated from the Portuguese with Notes by J.V. Mills). Journal of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8(1),p. 234.

    ② Bujong Bin Adil.,op.cit.,hlm.71-73.

    ③【明】张燮撰,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0页

    他记载“彭亨”事迹,是在结尾的段落添上几句,说明彭亨近邻柔 佛是“喜兵,彭亨、丁机宜之间,几无宁日”。由此大致可知,明朝当时对南海诸邦的认识源于海上消息络绎不绝。 17 世纪,荷兰航海者約翰‧尼霍夫(Johan Nieuhoff, 1618 1672)以他撰写的《荷使出访中国记》,成为西方研究中国主题的权威。

    特别是他在书中记录了本身从16551657年的经历,由广州 到北京的所见所闻,至今是后人研究清初中国的重要参考。Nieuhoff 在他的亚洲旅行期间,其实也记载过彭亨和柔佛1650年代的海上联 盟,成为那时能流传至今的少数西文记录。按 Nieuhoff 的记载,彭 亨出产沙金、锡米、胡椒、豆蔻、各种香木、钻石,以及牛黄。

    可 是在 Nieuhoff 的印象中,那时的北根其实不是一般想象中的城市, 更接近小镇模样,全镇被高达二十四英尺的大树桐木栅包围着,四角架设的碉堡也不是使用砖土建的,镇内房屋则如同被人四散丢进林子似的,错落在椰树和其他树木之间;而作者所见的市镇,只有统治者居住的宫室才是木构的;所有街巷也都在左右两旁围上竹篱笆识别道路边界,道路后边则是住宅,都是以亚答叶子编织的墙身和屋顶。

     1718世纪的两百年期间,北根王城不断更换主导者,彭亨邦国历史固是继续发展演变,各种文献却是罕有提及彭亨境内华人。 无论如何,根据彭亨地理位置,可知那时彭亨的金子和香料要往西走,最便捷的方式是从陆路通往半岛西岸,借助他人国境港口,运往中东和欧洲。

    彭亨可以选择先后葡殖或荷殖的马六甲,或者通过更北面的霹雳王国,又得考虑海上亚齐势力的影响;这也是葡萄牙、荷兰、亚齐一再用兵彭亨的利益所在。(下續)

  • Place Link

    张燮虽然直说当时柔佛统治者在北根“焚掠其城郭宫室”,可是他的行文视角却不同于荷人,不像后者会特别关注印象中的华人聚落,也不似后者倾向报道个人的现场见闻。因此,当张燮提到彭亨王室撤退“金山”,张燮并没有说明那时的“金山”是否有华人采矿。

    可是,张燮《东西洋考》还是记载了,彭亨对柔佛的战事结束,彭亨统治者回归国土以后,却是不得善终,反而连同他原本留在彭亨摄政的长子一同遇难,遭受其次子“毒杀父,诛兄自立,至今尚为王”。④

    由此便可知,那时彭亨或邻近地区华人众多,“华人乡镇”遭受大火焚城以后,幸免者似乎在短期内都有必要努力,尽快恢复生计,而来往帆船未曾隔绝或中断,因此各种消息都能陆续传播漳州。

    而《东西洋考》的“彭亨”全文,后边继续有文字谈及Pustaka, Hlm67.


    ① Linehan, W., op.cit.,pp.32-33.

    ②Ibid., p.31.

    ③【明】张燮撰,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8页。

    ④同上注。


    此地华人商铺,也是可能反映张燮记录的当时,彭亨已经重建华人港区聚落。张燮的文字有说道:“舟抵海岸,国有常献;国王为筑舗舍数间,商人随意广狭,输其税而托宿焉。即就铺中,以与国人为市铺,去舟亦不甚远;舶上夜司,更在铺中卧者,音响輙相 闻。”①

    上述商铺的形式,也印证了古代南海各地港口城镇的社会形态。其时的社会经济面貌,很多时候须要人和人的信任,依靠着相对固定的人事联系,以方便交通往来的社区,相互流通物质资源,完成彼此的互动互撑。

    各族商人既然是乘船冒着风浪危险,他们去 到任何地方落脚,都不可能是买卖牟利以后即刻离开,至少是要根据风信,住上半年或更长时间。他们除了要承担资本风险,贡献地方经济,随时也可能要因应战争或瘟疫等事故,与当地共患难。

    后 来在19世纪,南洋各市镇的现代化商铺,包括彭亨北根的华人商铺,可以不再是一群木构市铺,可是那一排排有骑楼的两层砖瓦店铺,还是保持旧时概念的载体——商人和家属就住在做生意的商铺楼上,各地马来人唤作Kampong Cina或Pekan的华人社区,既是商业区也是住宅区。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四·市舶司》提到宋朝市舶司的功能是说:“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②以此对照南宋 赵彦卫在开僖二年(1206)成书的《云麓漫钞》,《云麓漫钞》卷五记载“福建市舶司常到诸国舶船”在各国交易的重点,提到“朋 丰”即说是“木香”。③

    以宋朝《云麓漫钞》对比元朝《岛夷志略》,大致可以发现,虽然彭亨自古拥有金矿银矿,可是宋元诸书记载彭亨热带物产,主要重视中土所缺的各种香料。而宋元明朝野从不放弃对彭贸易,即意味各省县不论对制香、入药、食物调味或防腐保存各种物件,长期都有广泛需要。可是随着人们往来彭亨愈多,认识越来越丰富,历朝记录的彭亨物产也会愈加细致而多样。 到明朝张燮,他在《东西洋考》记载彭亨物产,首列是“沙金”,

     ① 同上注,第79-80页。

    ②【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第86册,北京:中华书局,1957 年版,第 3364 页。

    ③【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52-153页。

    接下去也依然重视香料;而且此书除了记载《岛夷志略》提到的速香,另外又加了片脑、胡椒两样,说明都是“本朝充贡”。 参照李时珍《本草纲目》,李时珍这部药书相比《东西洋考》 早了数十年面世,其中是有说及,随着云南和海南各地种植胡椒成功,虽说昔日胡椒贵比黄金,但那时已逐渐转变为老百姓日常调味品;① 所以按照《明实录》洪武十一年的进贡记录查阅,知道早有此例,而《东西洋考》又说出那时彭亨原产的胡椒、速香、片脑依 旧是位列在贡品级别,由此便可知彭亨这几项产物的质地确属上 乘,直至万历朝都还是保持着作为贡品的等级。

    由《明实录》到《东西洋考》的文字都在显示,明朝的彭亨疆域肯定已然扩大许多,超越宋元时代,不再是城邦形态的国家。当 《东西洋考》谈及彭亨的“形胜名迹”,书中提及一处叫“狼宾” 的地方;而且也提及此地的“片脑”或一般人俗称的“冰片”,在明朝被视为贡品级别时,原文这样写:“片脑。是狼宾所出者,本朝充贡。”②

    依照张燮的漳州口音,“狼宾”唸起来是可以对称马来语“Rompin”。这地方现在还在,被当代中文翻译雅译为“云冰”,由此可证明朝彭亨国土,向南必然包括云冰。当年贡品冰片的原产地,现在是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少数低地热带雨林保护公园之一。

    而《东西洋考》提到的另一“形胜名迹”是“金山”,又提及 “金山”当地产“沙金”,“沙金”主要是指矿脉被流水或崩石冲脱入河床沙砾之间的含金砂石。如果把《东西洋考》这段记录,结 合着葡萄牙人Godinho de Eredia在1613年撰写的马来亚半岛各地游 记,可以看出当时彭亨马来人采用的淘金技术还很朴素,可能是至今流传的传统手工作业,主要是依靠人站在水中,用木盘淘取矿砂,以摇晃的手艺,从河沙淘洗出金砂。

  • Place Link

    地图上写作 Pulotima 的岛屿,从地理位置看,应是刁曼岛,而其上方东岸绘制 出唯一一条接近着马口的内陆河道,其连接着海口的陆地名称,地方名称却不是现在通用的北根,而叫Pulo Campan。这可能是马来文 “干榜岛”(岛村)的音译,如此陆地上称呼地名为Pulo(岛屿),因为并非指称海岛,或因此可能就是当时北根彭河河口众多岛屿的原名。

     ①转引自 Katherine Parker,A Mind at Work:Urbano Monte's 60-Sheet Manuscript World Map,Barry Lawrence Ruderman Antique Maps,Inc. CA:2017,p. 23. 29

    历史上,半岛的东西两岸其实有过好几组这类搬运道 (Portage Route),被马来人称为Laluan Penarikan,都是“反向途径”,沿着一边海岸河流的下游反方向走,就可以在前往上游的途中,依靠陆路转站,连接另一边的河流上游,抵达相反的海岸。

    由海商和海员组成聚落居民,如果把“中国帆船”停泊在彭亨港口,任由船身数月漂浮海水之上,也就有可能会遭遇废损;尚且,大凡商贸集散货物,都是讲究货畅其流,也不能只是长期居留 彭亨北根,仅仅依托此处市镇生活,依赖内陆所及做买卖。

    所以众人在当地居留数个月,便有可能依赖当地亲友,根据日常水流和风向的特征,航行在熟悉的局部小海域之间,来往邻近各地,甚至也可能通过搬运道去向马六甲等地。这也就导致明朝在彭亨邻近各地方,即使外国人的文书,也会留下不少华人出海的记载,包括说 “中国帆船”在当地遇上各种吉凶事故。

    一直到清代,谢清高《海 录》记载这带海域,提及吉兰丹(Kelantan)当地渔民,也有说及此处海流特征:“每日上午各操小舟,乘南风出港,下午则乘北风返棹。南风谓之出港风,北风谓之入港风,日日如此。”②

    此后,另外有荷兰航海人Pieter Floris的追忆文字,提及了彭亨 在1612年9月发生的事件,很明显能说明在柔佛攻打彭亨的那一 年,柔军曾把当地华人聚落毁于大火。这足证以后被唤作“新北根”的“华人乡镇”,其前身是在更早前已经拥有完整聚落形态。

    根据记载,柔佛统治者曾经在这一年带领人员到访彭亨,为自家儿子向彭亨公主求婚,在宴会上看中彭亨王另一位文莱王室女婿戴着宝珠戒指,要求对方高价出让,却遭到拒绝;于是柔佛统治者就在愤怒中离开了彭亨,随后再回头挥兵武装入侵彭亨,杀人放火,并烧毁了“华人乡镇”,也从此导致彭亨长期陷入饥荒。

     ① Ibid.

    ②【清】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录,安京校译:《海录校》《海录校释》,北京:商务 印务馆,2002年,第24页。

    ③ Bujong Bin Adil.1984,Sejarah Pahang, Kaula Lumpur: Percetakan Dewan Bahasa dan

    现在看Linehan 的原文,他书写 1612年的彭亨,是参考引用张燮在1617 年成书的《东西洋考》。① 其他一些稍后出现的英文或马来文献,很多也都是留下了转引《东西洋考》的痕迹。不同的是, 以《东西洋考》对证西人文献,如 Linehan 引用荷兰航海人 Pieter Floris 的记载,后者有说明,柔佛统治者“进攻市郊各处地点,让大 火在他眼前燃烧,又在Campon Sina下相同事情,导致彭亨残破凋零”,② 不论在荷文或英文,Campon Sina 对应着马来文 Kampong Cina 的音译,原意都是指“华人聚落”或者“华人乡镇”。

    可是, 张燮的重点不是为了要描写海上华人志,而是要撰写一部海上交通诸国指南,他看来会更重视各地大事记,也没提及当时的北根华人生活或者关注他们如何安置当地眷属。他是从本身理解,认为文莱在掌控婆罗洲,也可能是认识着柔佛延续着马六甲王朝法统,于是便说柔佛的一方身份是“副王”,和彭亨国王因着后者王婿“婆罗王子”的宝珠戒指结怨,然后叙述:“彭亨人人惴恐,不战自散,王与婆罗王子奔金山。彭亨王妃者,浡泥王之妹也。率众来援。副王焚掠其城郭宫室以归。是时彭亨国中,鬼哭三日。”

  • Place Link

    另一方面,适合北方船舶下彭亨的东北风季,则是要等到阳历 12月以后,至隔年2月之间,风势最足,才是方便顺风相送的时刻。所以说,《顺风相送》歌词说海商舟子下西洋要依靠“好风愿送”,到达彭亨之后还想捕集“玳瑁”加工“龟筒”,期间船舶也 要入港保养维修,更要保障回航途中少遇大风大雨,都是总结现实 经验的写照。航海生活,包括海港聚落出现,华人长年累月参与多 民族共同体互相依赖生存,都可谓天道使然,源于受着季候风制约 的历史原因。

    ① Linehan, W., op.cit.,2.
    ② 向达编注:《两种海道针经》,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7页。
    ③ 同上注

    帆船一入彭亨港,就得等待回航,本是一件必然的事,以《顺风相送》的内容以及其流传年代,结合现代在彭亨境内还能发现中国各朝代陶瓷,要说早在元明以前彭亨港口一带便拥有华人聚落, 便不能不是合理的事情。在“歌”的内容间,还有是唱说着“新做宝舟新又新,新打舵䌇如龙根;新做锭齿如龙爪,抛在澳港值千 金”,应该是指停港的船维修好了以后,载着有利可图的玳瑁等产品,按照《顺风相送》所谓回针南澳等港的航线,顺着西南风一路 北上交易。

    上文的“锭”字,《顺风相送》是以“舟”为旁首,笔者少年时生活在住槟榔屿闽南人渡头区,常见闽南老船夫写“船锭”两字,都是如此写法。 西人最早提到彭亨当地有“中国航船”来往邻近的北大年等地的文字记录,源自葡人的记载。正如 Linehan 引用葡人 Fernand Mandez Pinto 的报告,Pinto1540年率领商队赴彭亨北根都城,是为了会见葡萄牙驻马六甲将军在北根的葡商代办,双方准备合作完成在当地的生意交易以后,即启程前往北大年;可是就在某一个晚 上,当地文莱富商兼使臣,以彭亨统治者通奸其妻子,把对方刺杀,导致全市陷入混乱;葡萄牙人力抗三股趁机打砸抢的匪徒以 后,屡有伤亡,只得放弃财物,上船逃到北大年;后来葡人获得北 大年统治者应允,决定以牙还牙,便在吉兰丹河口岸公然抢劫彭亨富商的“三艘中国帆船”,并且伤害对方七十四人。

    如果只是单纯只依靠英文阅读彭亨的历史材料,要不是Linehan 提及“中国航船”,阅读者可能便没有概念南海各处港镇会有华人聚落,是很难想像彭亨在区域的“国际化”。因此更难想象,从王城事变到吉兰丹河口事件,现场都会有华人帆船,而且都牵涉在内。

    ①同上注。
    ② Linehan,  W., op.cit., pp.22-25.  

    但是,根据《顺风相送》的针路图,以及根据“歌”的内容, 至今可能对照海域迄今的自然条件,由此也可以回溯那个年代的南 海诸邦都是海域国家,各民族依赖海上生活讲究顺风顺水,是一种 生活常态。不仅从中国南下的帆船须要顺风掌舵,确保顺利抵达目标港口停泊靠岸,长期等待风向期间也忙碌生计;他们常年留在当地居住聚落的亲友,还有那些负责看守当地商店货仓的人员,也都 可能在地在备有小型的短途帆船、舯舡、舢舨,甚至划着木筏,在周遭地区港口间长期交易往来。

    如此海域生态,也在欧洲人16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留下证据。 史丹佛大学图书馆 David Rumsey 地图中心的收藏当中,意大利地图学家 Urbano Monte1587 年留下的世界地图,其亚洲部分,从华东华南南下南海海域,一路至爪哇,再转从马六甲海峡北上,沿着缅甸海东岸和印度洋,航路上都是密密麻麻分布着许多邦国或地区名称。

    画师在地图上边,也都画了很多同一模样的船型标志,标示各处停船港口,方便阅读地图时按图索骥,知道哪里可以上岸补给,或者避风居留。特别是地图绘画马来亚东西两岸的局部,这些船型标志,如图所示,东西两岸都是由北到南,形成丝路沿线各邦海港与河港市镇互相舟艨相接的基础。而地图上也多是以这些邦国之名称,称呼其海港之所在。不论是从半岛的东岸或者西岸出发, 到了另一端时,一样可以发现沿线许多大小邦国,海港沿线相通, 栉比鳞次。


    第一种,马来亚的半岛中央山脉,特征就在由北到南山峦连绵,把东西 两岸隔开两边。可是在半岛偏北的部位,东海岸的北大年(Patani) 和吉兰丹(Kelantan,地图上作 Kalantan),相对呼应着西岸的吉打 (Kedah,地图中作 Quedan),双边在相隔山山相连之间,犹有平 原与河流可以互相交通。

    而在半岛的中部,西岸的马六甲,又是可以从麻坡河道(Sungai Muar)划船东进;沿途去到现在森美兰境内的马口(Bahau,地图上作Brahau),在当地港口聚落停歇整修,再 走短程道路换走彭亨河道,去向平地流域的北根一带。

  • Place Link

    彭亨王国尊奉满剌加王朝正朔,国君和大臣也如满剌加追随清真信仰,当然亦不可能用人血祭祀其他神明。黄省曾把杀人祭祀归咎于王室,并不正确。而张燮记载时,是这个王国传承至最后一任的年代。元代《岛夷志略》便已经记述过马来亚东海岸血祭之俗,张燮联系着海上少数族群部落去说是“夷”俗,这反而是早期民族志学者常会接触的内容。

     《皇明象胥录》成书于崇祯二年(1629年),时间稍后于《武 备志》,作者茅瑞徵是茅元仪的堂兄,曾在天启元年(1621)担任过兵部职方主事,后升郎中。茅元仪原来也曾是兵部官员的属僚, 他们堂兄弟两人较有机会阅读更多朝廷内藏文献,是肯定的。《皇明象胥录》关于彭亨的记载,绝大部分雷同《东西洋考》,谈及彭 亨的信俗,即说当地人是“诵梵经”,又说杀人祭祀的原因“盖渐 于夷风矣”。④

     ① 同上注,第78页。

    ② 同上注。

    ③ Sejarah Kesultanan Pahang, Portal Dirajia Pahang ,http://www.dirajapahang.my/portal diraja/?page_id=115

    ④【明】茅瑞徵: 《皇明象胥录》卷4,收录在《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 《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10冊,第616页。


    至于《皇明世法录》,作者陈仁锡,本是天启二年 (1622年)探花,抗命魏忠贤被贬,至崇祯朝重新被用,《皇明世 法录》成书时,作者已经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书中也是沿用上述 《皇明象胥录》同样的表述,兼有“诵梵经”和“盖渐于夷风矣” 两种表述。 茅瑞徵的《皇明象胥录》虽然不像张燮那般描述详细,甚至能列出奴隶买卖的定价,但《皇明象胥录》其实也有相应的记载: “有婆罗属夷曰毛思贼,每掠人口海上,买彭亨充昆仑奴云。”


    平心而论,在那时的客观环境,很难想象没有华人海商参与买卖奴隶。不管这些海商买卖奴隶,是为了同情被拐卖者、须要劳动力、 或者要找人服侍生活,这类掳掠人口贩卖的勾当应该不是一朝一夕 的事,否则唐宋元明从官方文书到民间章回小说也不会常见“昆仑奴”一词。

    当下,随着几个世纪过去,那些在南海海上被虏被卖的各族部落民,因此落户在华东南土地的,如果有后代,很多可能早就不叫 “蕃婆”“蕃仔”,更不再是古代“昆仑奴”的替代,他们已经成 为闽粤家庭供奉的历代祖妣之一。②

    四、14至17世纪屡次毁于战火的海港王城

    以上述历朝中文材料佐证,尤其是以明朝《东西洋考》为据, 对比 Linehan 笔下引用的荷人材料,确可以肯定彭亨当地华人的社区,自古便已经存在,至今不会少过五百年历史。北根王城的老城区,在上世纪便有旧北根(“旧城区”)和新北根(“新城区”) 之分,这也是当地居民生活的熟悉概念。张燮《东西洋考》成书于 万历四十五年(1617 年),他在书中提到 16-17 世纪的彭亨,叙述说明人眼中的王城北根印象,是说道“其城以木围之,方广可数里”。③


    ①同上注,第616-617页。


     ② Winstedt. R. O,1932. A History of Johore.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Royal Asiatic Society,10(3),pp.66-68.

    ③【明】张燮撰,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7页


    同一时代,荷兰东印度公司的 Matelief 上将,也曾在 1607 年到访北根,那时的旧城区已是马来望族聚居的权贵区域;而“新 城区”的形成也不迟于17世纪初,本来名称是“Kampong Cina”, 在马来文意思即“华人乡镇”,Linehan 则以英文翻译为“中国城
    镇”(China Town)。

    但是,这座原来的王城,特别是其中的“华人乡镇”,却其实不可能从现存的北根面貌去追溯原来的历史景观。因为,此地在1612年曾经遭遇柔佛入侵,烽火焚城致使原来的 “Kampong Cina”在战火中烧毁。

    再去回顾元明间流传的海路针簿《顺风相送》,《顺风相送》 其中的“彭坑山形水势图”,后边有一首附录“歌”,依据歌词提到华人在当地的经济活动,或可证明彭亨港口华人聚落的历史是可以追溯至15世纪。

    “歌”主要是祝愿的诗文,以歌词唱出妻子拜神的愿望,祈求保佑丈夫平安下西洋,又描述出海人在彭亨等地的经商场面。“歌”的作词者显然是真正出过海,所以才会清楚“彭亨港口我不宿,开去见山是苎盘”, 同时又知道彭亨港口的重要商机是沙滩有玳瑁海龟;歌词后边于是提到,出海人把玳瑁壳加工做名贵梳子:“郎去南番及西洋,娘仔后头烧好香;娘仔烧香下头拜, 好风愿送到西洋。郎去南番及彭亨,贩卜玳瑁及龟筒;好个开梳乞 娘插,怯个开梳卖别人。”③

    直到现在,海龟到彭亨海滩上岸的时间,主要还是阳历4月以 后,一直到8月前是高峰期。这时候,主要在西南季候风时节的前半阶段,虽说阳历5月以后,彭亨的风季进入《云麓漫钞》所谓 “候南风则回”的适当时间,可是那时不止是追求“玳瑁”经济价值的海商,必须留在当地,其他舟子商旅也有这个时候不方便回航的理由。

    因为在马来西亚东海岸的气候,在西南季候风时节,遇上中央山脉挡风挡雨,空气湿度低而风势不大,是方便交通往来的数个月,包括深入山林采集贵重香料和药物;可是在南海上的西南季候风,特别是阳历6月至9月,印支半岛到华东南各地会频繁遇上暴风和烈雨。相信很少华人帆船会放弃尽量采集装载更货物,反而乐意太早回航,去迎向华南南海与台湾海峡沿途屡屡发生的台风和暴雨。

  • Place Link

    黄省曾提到食用, 显然设想冰片作为各种中药方的配伍成分,内服可以防止痔疮或其他热毒。他还把彭亨依靠明朝贸易得利,结论为《皇明祖训》的庇佑,说:“祖训有之:诸夷限山隔海,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真圣主之谟言也,乃复列不征诸夷国名示诸将来。而眇尔彭亨,亦得载著金匮,何其华荣也。”③

    如果根据茅元仪编写的《武备志》,《武备志》卷237的“海外诸国考”提及彭亨,却是说“其俗上下亲狎,无寇盗。男女椎髻,好佛诵经”;④这显然和费信和黄省曾的说法互相出入了,反而较能一致于马来亚东海岸许多沿岸暹罗村的地方记忆。

    上两世纪, 从柬暹一直到马来亚东面沿海,各处分布南传佛教村落。这其中有些村落,至今还存在。《武备志》成书于天启元年(1621年),作为古代军事百科全书,主要是收辑前人文字整理而成。而说到《武备志》影响深远,最为人所知内容还是其卷240收录了《郑和航海图》。


    依照《航海图》的内容,可知远洋舰队如何使用牵星术、罗盘,结合沿线地标制定的针路、航线和航程计算,由此确可明白舰队大船当年经过彭亨,是直接经过石礁和苧麻山两处岛屿东面,继续南下;这样也能解释何以费信多次随船都不曾停驻在彭亨。可是单看《航海图》绘画地理分布,苧麻岛位置正好挡在石礁东边,石礁则是隔海遥对着西边的“彭坑港”,可见对泛称“洋船”沿海帆船而言,这两个外岛确保了彭亨避风港的优势。


    ⑤何况《武备志》也 ① 同上注。


     ② 同上注,第49页。 ③ 同上注。 ④【明】茅元仪:《武备志》卷237,收录在《四庫禁燬書叢刊》编纂委员会:《四庫 禁燬書叢刊》子部第26冊,第626页。

    ⑤ 同上注,第659页。 引用前人说法,重点说此处也有几种经贸输出产品:海盐、椰酒、 冰脑、诸种香料、花锡。①


    阅读《星槎概览》和《武备志》,两书作者以时间相隔二百年,各自描述了廻然不同的彭亨信仰文化概况,有着不同的印象解说,由此对照张燮成书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 年)的《东西洋考》,以及较后成书的《皇明象胥录》和《皇明世法录》,可知这几本的编撰者都是参考过《武备志》的资料来源,可是又有参考抄录《星槎概览》,所以他们才会在内容中结合着两种说法。


    其中 《东西洋考》虽说比《武备志》早了几年成书,但作者遍览群书, 可能是采用与《武备志》同源的更早材料。 张燮撰写《东西洋考》的优势,在于他的生活经历。他本来就 在福建龙溪出生成长,而且为了侍奉父亲,一生无意于仕进,长期 生活在石码镇,本居住在明朝东南海上交通的前线;所以他说要居家潜心著述,也意味着可以随时直接访问各国海商、舟师、水手、 船户。当年张燮接受海澄知县和漳州府司理萧基、督饷别驾王起宗委托,撰写《东西洋考》为漳州对外贸易通商指南,他在记录彭亨风俗的时候,可能有注意过《武备志》也在引用的材料,并且对照 了漳州当地民众长期交流彭亨的记忆,因此他在行文中是使用了带 有判断意味的“俗渐好怪”四字,回顾当地民风说:“古称上下亲 狎,民无寇盗,好佛诵经,而久乃寝漓也。

    俗渐好怪,刻香木为人 像,杀生人血以祭,云:用此祈禳。”②同时,他的文字也可能注意 地方装饰的演变,不是跟随费信延续的汪大渊记载,以为只是女子 采用金圈绑头髻,而是改写细节:“富者头著金圈数枚,贫人则五色烧珠为圈束之。”③ 不过,《东西洋考》书写彭亨的社会实相,比前人清楚详细, 主要还是指出那时在彭亨当地出现奴隶买卖,和出现杀人祭祀之俗,都是源于来自婆罗洲的部落海盗,在海上虏掠生人,带到彭亨 贩卖。

    ①同上注,第626页。

    ②【明】张燮撰,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7页。

    ③同上注。


    而张燮的文字,也充分让人能够感受彭亨当地权贵的立场, 肯定牵涉着贩卖奴隶的利益,因此他们方才“每为毛思贼逋逃主,买所掠人,导致远近苦之。”①


     而张燮《东西洋考》的注解也很清楚:“毛思贼者,婆罗属夷也,劫掠海上生人至彭亨卖之,代作昆仑奴。不如指者,则杀以供祭。每人得直三金。”②这些在海上被绑 架的可怜人,有些会被华人客商买走,变成华人帆船或家中的“昆仑奴”来源。而所谓彭亨的杀人祭祀风气泛滥,也是源于部落海盗有此信俗,他们会把自己不满意的俘虏,当成献祭供品。

    根据张燮试图整理的文字表述,或能厘清明朝史料辗转抄录的所谓“杀生人血以祭”,解决其内容相对于马来西亚本土历史认知的疑惑。要知道,费信跟随郑和下南洋,他那时所见的彭亨王国, 还属城邦形态的国家,在接受着古印度教信俗。可是在费信回程以后的不多年,到15世纪中叶,彭亨尊号Maharaja Dewa Sura 的“大王”,已经被俘虏至满剌加,又成了满剌加苏丹的岳父,后来是他的外孙1470年开始新的彭亨王国。③

  • Place Link

    彭亨等地亦然。这或者也能说明, 何以《琉球历代宝案》收录海域各邦文书,不单是汉字书写,并且 常会以农历志明日期。

    ①同上注,第1963页。

    ②同上注,第1964页。

    ③同上注,第1967页。

    ④同上注,第1969-1970页。

    ⑤【明】严从简撰、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92页。

    ⑥同上注,第173页。


    就彭亨而言,彭亨作为南海诸邦之间的海中之国、下西洋的必经之地,它在马六甲开港前,俨然便是各国商旅货物在南海西洋航 线交易往来的集散中心,一直都没有停止出现在中文文献的记载当中。一直到马六甲于1511年被葡萄牙人占领都城以后,彭亨作为延 续着马六甲王朝法统的分支,还是继续对华往来。


    费信是郑和的翻译官员,他曾经在永乐七年(1409年)、十年(1412年)、十三年(1415年)以及宣德五年(1430年)四次随郑 和下西洋。费信在正统元年(1436年)撰著的《星槎胜览》上下卷,正如郑和另外两位曾经的随员,马欢写的《瀛崖胜览》,还有巩珍写的《西洋番国志》,都是后人参考郑和航程各国的第一手史 料。

    不过,彭亨在马欢和巩珍撰稿时可能已经归属满剌加,所以他们的文字都没有提及彭亨国;而费信的文字分前后集,前集是描述本身亲历的二十二个国家和地区,后集则包括采辑汪大渊《岛夷志略》等旧说传闻,记载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彭亨国虽然后来归属满剌加王朝,费信书中依然记录了这个在他永乐年代出访西 洋前后曾经遣使明朝的海上城邦。


     《星槎胜览》记载“彭坑国”,是说此国“在暹罗之西,石崖周匝崎岖,远如平寨。田沃,米谷盛。气候常温。风俗尚怪,刻香木为神,杀人血祭祷,求福禳灾。男女椎髻,穿长衫,系单布,富 家女子金圈四五饰于顶发,常人五色珠圈。煮海为盐,酿椰浆为 酒。地产黄熟香、沉香、片脑、花锡、降香。货用金银、色绢、爪哇布、铜铁器、鼓板之属。”①而费信《星槎胜览》每叙述一个地 方,后头都会有赋诗总结,其述及“彭坑”的诗句,表达印象说: “嗟彼彭坑国,温和总是春;伤生在求福,刻木惯为神。尊敬惟从 长,差科不到民;焉知施礼乐,立教序彝伦。”②

    这意味着作者阅 读彭亨的印象,留下了一声叹息,赞赏此地风物虽好,但地方社会 不论是政治、民风,伦理规范,仍然是差强人意。 费信《星槎胜览》撰写“彭坑国”的前边数句,基本上沿用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原先描述的“彭坑”。只是汪大渊原先说过 ① 【明】费信撰、冯承钧校注:《星槎胜览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55页。 ② 同上注,第55-56页。 彭亨“谷稍登,气候半热”,①根据费信的见闻,被改写成“米谷盛,气候常温”。

    而《星槎胜览》在接下去继续写“彭坑国”的行 文,有很大部分也还是沿续《岛夷志略》的说法,只是为着相符彭亨当时政治演变,去除《岛夷志略》原本说过的此地“有酋长”,② 并将“阇婆布”③ 重新音译为“爪哇布”。但费信所笔下的彭亨印象,和汪大渊《岛夷志略》最是不同的,在于信仰风俗的演变。汪大渊介绍完毕彭亨天气,接着便写说此地“风俗与丁家卢小异”,④ 费信则可能听闻重视彭亨发现了杀人献祭的风俗,于是把汪大渊原 先形容丁家卢“风俗尚怪”⑤移送去形容彭亨。

    《星槎胜览》类似汪 大渊在《岛夷志略》陈述丁家卢“刻木为神,杀人血和酒祭之,每水旱疫厉,祷之立应”,⑥指出明代的彭亨也有“刻香木为神,杀人血祭祷,求福禳灾”。 费信听闻彭亨出现杀人献祭的信仰,原本即是彭亨旧俗,是缘起于那时彭亨领地扩大至元代本属“丁家卢”(登加楼)的境内, 抑或原本即是彭亨旧俗,后人难以考据。

    不过此说以后辗转沿续, 一再出现在《西洋朝贡典录》、《武备志》、《皇明象胥录》、 《皇明世法录》、《东西洋考》等多种文献。 《星槎胜览》面世的近百年后,黄省曾撰写的《西洋朝贡典录》约成书于1520年间,此时满剌加王朝已经在1511年遭受葡萄牙 入侵,都城沦陷后,退守在彭亨和柔佛继续抗战。而黄省曾对海洋各国其实没有亲身经历,只自称采集《星槎胜览》《瀛崖胜览》等书重新编辑。但黄省曾沿续《星槎胜览》不知何故,认定彭亨杀人 祭祀的风俗源自国王提倡,也把富女金圈绑髻风俗视为只有王妃才能享有的奢侈,所以他有些内容会引申想像说:“其王好怪,雕香 木以为神,以人为牲而祷;其土气温和。其王妃以金为圈”。⑦虽然

     ①【元】汪大渊撰,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校译》,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 96页。

    ②同上注。

    ③同上注。

    ④同上注。

    ⑤同上注,第102页。

    ⑥同上注。

    ⑦【明】黄省曾撰,谢方点校:《西洋朝贡典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页。

    黄省曾并不真的熟悉海域地理,但他是相当完整的描述着那时彭亨对外贸易,对“冰片”这类物产多加考究:“其利鱼盐。其土沃, 其谷宜稻。有椰子酒,多花锡、降香、沉香。有树焉,其状如杉,其子如豆蔻,皮有甲错,其脂名曰片脑,一曰龙脑,食之已痔。”① 这其中所谓“龙脑,食之已痔”,是指俗称“冰片”的龙脑香,药 性清热解毒;正如后来谢方点校《西洋朝贡典录》是引用李时珍 《本草纲目》,注解说龙脑香外用可治疗痔疮。

  • Place Link

    而在《明太祖实录》卷 232 的“洪武二十七年四月庚辰”条,留有那年的“更定蕃国朝贡仪”② 记载,则提及彭亨等诸国蕃王常来常往参与朝廷活动,明朝政府为着安顿各国,便有规范“凡遇宴会,蕃王班次居侯、伯之下”,③又确定“蕃国使臣及土官朝贡皆如常朝仪”。④此后,再根据《明太祖实录》卷254“洪武三十年八月丙午”条,还可理解彭亨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是他记忆深刻的三十个亲近善邻之一。⑤

    那时,明朝发生了胡惟庸案,消息出往各国,三佛齐其时也对明朝使臣起了异心,并且阻拦彭亨等国和明朝正常往来;当朱元璋接受礼部报告说明诸国“使臣客旅不通”,⑥朱元璋还是会提起这些国家的名称,维持着友好的回忆,说道:“洪武初,海外诸番与中国往来,使臣不绝,商贾便之”。

    ①【明】姚文广、夏原吉监修:《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 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964页。

    ②同上注,第3394页。

    ③同上注,第3395页。

    ④同上注,第3396页。

    ⑤同上注,第3671页。

    ⑥同上注。

    ⑦同上注。

    到了明成祖朱棣派遣使臣下西洋,重新巩固明太祖先前奠下的南海关系,在《明太宗实录》直接述及鄭和奉命下西洋的十四則文字当中,其中在永乐十年(1412 年)的一次记录,还有永乐十四年十二月(1416/17年)的另一记录,都是直接提及“彭亨”两字。①

    无论如何,回归至朱元璋本身留下的文字,他在洪武六年 (1373年)颁布《祖训录》告诫子孙后世,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 年)九月修定后再颁布,改名为《皇明祖训》,作为晚年定本,其 〈祖訓首章〉是把“彭亨国”的音译写作“湓亨国”,说“其國居海中”,并把彭亨归纳在十五个“不征”之国的名单以内;但他也同时是把彭亨排列在“自占城以下諸國”的名单里头,说道:“自占城以下諸國,來朝貢時,內帶行商,多行譎詐,故沮之。

    自洪武 八年(1375年)沮至洪武十二年(1379年),方乃得止。”② 朱元 璋在《皇明祖训》文中会说“湓亨国,其國居海中”,这和后来 《东西洋考》也说“彭亨者,东南岛中之国也”,③都是在说着同样的道理,并非真的以为彭亨是海上的一座大岛,说的是彭亨在南海航路的地缘位置。

    若参阅《明太宗实录》卷154,按“永乐十二年秋八月甲寅” 条,彭亨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再次派遣使臣北上明朝,此次使团还有外国人物相随,《明太宗实录》的表述是说:“彭亨国王巴 剌密锁剌达罗息泥,遣使苏麻目门的里,及忽鲁谟斯国人己即丁等,贡马及方物,并赐文绮袭衣。命礼部赐彭亨国王锦绮纱罗彩绢,而酬己即丁等马值。”④

    此外,在《明太宗实录》卷182和卷 183,也留下重要讯息,证实当时包括彭亨使臣在内,各国使臣北上以后都可能是长期居留;他们去当时称“应天府”的南京,在皇宫朝见明成祖,已经是在隔年,然后又是借助明年初南吹的风向乘船回程。

    ① 许振兴:《〈皇明祖训〉与郑和下西洋》,《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51期,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2010年7月,第71-73页。

    ②【明】朱元璋:《皇明祖训》,收录在[明]朱元璋:《明朝开国文献》,台北:台湾学 生书局,1967年,1588-1591页。

    ③【明】张燮撰,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7页。

    ④【明】张辅、蹇义、夏原吉監修:《明太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 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776页。

    《明太宗实录》卷182其中记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戊子朔”(1416年)的条文如是记载,当天是由“钦天监进永乐十五年 《大统历》,上御奉天殿,受之,颁赐诸王及文武群臣”,而同一 天“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苏门答剌、南巫里、沙里、浡 泥、彭享、锡兰山、东留山……忽鲁谟斯、柯枝诸国,及旧港宣慰司,各遣使贡马及犀象方物”①,然后八天后的“丙申”条,提到当天丙申日举行使臣宴;② 再到“壬子”条则记载了明成祖当天冬至受朝,宴请群臣和来使。③

    再后来是卷 183 的“永乐十四年十二月丁卯”条,记载诸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司臣在当天辞行,明成祖悉数赐赠所有使臣文绮袭衣,并派遣中官郑和等人,准备带着锦绮、纱 罗、彩绢等物,陪同使臣回程,偕往赐送各国王。④

    此处文字便很清楚记录,诸国使臣显然都是根据季候风的客观规律,在南京度过冬至。他们是要等到农历十二月,明朝已经准备好供应给各国的 《大统历》以后,方才在永乐十五年(1417 年)的农历新年前夕各自整装,准备跟着郑和的船队,装满各国的礼物,一道出发。

    没有历法就没有办事约定时间的标准和效应。《明太宗实录》 里头记录成祖在年底分发给诸王和群臣《大统历》,是早在洪武朝 就已经推广泽及海外。追溯更早的历史,明朝廷向爪哇“颁去《大统历》一本”,⑤是洪武二年(1369年)的事情。此外,朱元璋在明朝洪武六年(1373 年),也曾赠予真腊国《大统历》。⑥

    明初颁行的《大统历》,是明朝廷编订的历法书,包括郑和等各路使臣和民间航行必备,方便日常履行各种事务的择日定时标准,分发给各国,更是互相计算日子和约定日子,为设置时间和预估航行气候建立共识,方便海上交通的相互沟通。明朝钦天监编订的这种立法, 能够成为各国航海约定俗成的统一历法,亦足以确定古代丝路沿线的各国港口不是毫无预算的应付年年船来船往,这个海域在那时也是个汉语汉字广泛流通的世界。

  • Place Link

    由此亦不难理解,《顺风相送》在民间流传,为的是应付海上的实用需要,里头提及南海诸邦的好些地名,就不见得会相同于《明实录》或其他官员文士的传世用词,而是大量使用闽南方言音译。

    由此或能反映这其中记载的航海经验,最初也是辗转流传于闽南一带的老知识。由于《顺风相 送》倾向以闽南语音译地名,例如把“北大年”译为“太泥”,又或者是把“满剌加”译成“磨六甲”,其文字若是以方言读诵起 来,就会更接近马来语的原文发音。而《顺风相送》的编排也体现出服务于航海实用的要求,首先记载和叙述各种观测天文天气的技术,还有辨认海路的方法,接下去方才说明要如何识别沿途朝向各 港的山形水势,再到后头则是记载主要航路以及各分支航线,包括沿途地标各自的地方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针向差距,由此造成的相应海路距离。

    至于《顺风相送》最能证明彭亨作为华人先民最熟悉的一个地方,又是古代南海交通重镇,就在于《顺风相送》内文记述各地港口航路,对彭亨港口是有特别关注。本书对于各地港口开船来往其他港口的海路距离和针向说明,包括指出沿途所见山形水势组成的地标,都是着墨不多,简单扼要;唯独是尾端文字以下,出现了“彭坑山形水势图”,并且对彭亨作出较多于其他港口的记载;尚且,这里边对待地名的称呼很不统一,似乎经历过不同 时代传抄与增订,所以一会儿称呼“彭坊港口”,另一会儿又变成 “彭亨港”。②

    就在“彭坑山形水势图”后边,接着还记载了各处来往彭亨港口航线模式,其中有三处是直接对应彭亨港口的航路, 如“太武往彭坊针路”、③“赤坎往彭亨针”,④还有“暹罗往大泥 彭亨磨六甲”。⑤

    ①王琛发:《明清两朝妈祖崇祀的信仰面貌——以汉文历史文献的解读为中心》, 《妈祖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第84页。

    ②向达编注:《两种海道针经》,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6-47页。

    ③同上注,第54页。

    ④同上注,第60页。 ⑤同上注,第61页。

    也有顺风北上的,都是根据风季出海。船上商旅舟人一旦到达彭 亨,当然得在彼岸住一段时日,等待回航的风季。 回说Linehan的考据,他并未使用太多文字讨论彭亨在明朝以前 的中华关系,但至少根据他的文字,可以发现早在明朝定鼎之前, 彭亨在宋朝时候曾经是三佛齐的跨海属邦;再到元代以后,彭亨又是在1365年之前便已经被满者伯夷纳入版图。


    而彭亨历任的国主,在历史上既然曾经依附三佛齐或满者伯夷,承认彼等的宗主地 位,又曾以号称“大邦国王”(maharaja)处身在海国城邦诸位小王之间,这历任统治者当中称为“permaisura”者,也就更有可能曾经具有三佛齐、满者伯夷或本邦的“亲王”身份,以此尊贵身世宣示宗主国必须认可彭亨相对自主的主权。

    可是,再等到满者伯夷在 14世纪末失去对马来亚半岛的影响,彭亨政权面临着陆地相连暹罗,又得接受着后者的影响。

    三、明朝海上交通文献留下的彭亨印象

    晋朝以后,自《宋书》开始记载“婆皇”两字,由五代十国一 直到宋元两朝,那些描述过“彭亨”的朝野记录,证实了华人先民自古生活在这片海域,从来不会感觉马来亚的半岛东面是个陌生的地方。在这些文字当中,如《新唐书》等,是源自朝廷使节来往记忆;像《云麓漫钞》和《诸蕃志》,是海贸事业官员留下的记录; 也有少数如汪大渊撰写的《岛夷志略》,是源于民间航海家的亲身见闻。

    再到明初,像《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等朝廷正史,侧重的是使节和外事官员留下的海上消息和往来记录。这系列古代文献,虽然没有直接材料明文记载先民如何在当地形成若干聚落,但至少证明彭亨在15世纪中叶成为满剌加属国以前,即使是屡经风雨,也一再听闻中土改朝换代,双方依然朝野往来,无改海上交通传统,其中也有舟子商旅在当地经商居留。


    ① Mohammad Yamin. 1948, Gajah Mata, Jakarta: Balai Pustaka, hlm. 54.;Wheatley, P.,301 302.

    明朝定鼎,彭亨亦是最早遣使结交明朝的南海邦国之一。明朝时代的海上交通文献,例如其中张燮撰写的《东西洋考》,还证实了彭亨王国至迟在万历朝以前便设立了官方圈定的海商舟子居住聚落,那时各地华人到达对方港口,都能方便上岸长期居留。

    由此必然也会发生语言学习交流,就能留下更多各种风土人情、历史演变乃至经济活动的记载,可供后人参考。 根据《明太祖实录》,彭亨是早在1378年,正值胡椒和苏木市 场价格堪比金银贵重,便曾在明朝初建时代遣使中国,上金叶表、贡献胡椒与苏木数千斤。

    《明太祖实录》卷121“洪武十一年十二月 丁未”条,留下完整记载说:“湓亨国王麻哈剌惹答饶,遣其臣淡 罔麻都等奉金表,贡番奴六人,胡椒二千斤、苏木四千斤及檀乳脑 诸香药;百花国王剌丁剌者望沙亦遣其臣八智亚坛等奉金表,贡白鹿、红猴、龟筒、玳瑁、孔雀、鹦鹉、哇哇倒挂,及胡椒香蜡等物,诏赐二国王及使者金织文绮纱罗衣服有差。”

  • Place Link

    现在看来,《岛夷志略》提到说,在“八都马”当地另有酋长,这和阿拉伯记载“彭亨人”环住群岛,内容是互相有些差距;而且,当书中说及“八都马”此地“地产象牙,重者百余斤,轻者七八十斤”,⑥ 这不论在刁曼岛考古或历史研究,甚至岛上先民记忆,印象都是大有距离。而Linehan可能阅读过伯希和等人诠释《诸蕃志》 地名,受着影响,所以倾向将《岛夷志略》也有提到的“单马令”,视为彭亨现在首府关丹的河口港湾,这其实也并非定论;

    ① Ibid., pp.7-8.

    ② Ibid., p.8.

    ③ Ibid., p.7.

    ④ Ibid., p.8.

    ⑤ Ibid., p.5.

    ⑥【元】汪大渊撰,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校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0页。


    这在后来苏继庼校释的《岛夷志略校译》其实另有讨论,指出单马令应该是古代的另一处海域城邦,地点大致位于现在泰国的六坤一 带。① 汪大渊撰写《岛夷志略》的知识基础,在于他曾经在1330年和 1337 年两次随船出行,亲自漂洋过海,将所见所闻于至正九年 (1349 年)定稿,总结在《岛夷志略》。

    因此汪大渊书中说南海诸邦,包括描写彭亨本来是金银矿原产地,记录地方的常民风俗,多是在叙述本人亲身见闻。例如他记载当地的金银消费习俗:“富贵女顶带金圈数四。常人以五色焇珠为圈以束之。凡讲婚姻,互造换白银五钱重为准。”②


    在汪大渊撰述《岛夷志略》的年代,他那时印象中的彭亨,就是臣属三佛齐的跨海邦国,因此提到当地统治 者,是从华人对待地方统治的概念去说,说道当地“有酋长”。③ 以汪大渊的印象对比彭亨境内考古发现,汪大渊对彭亨的认识,可谓源于由宋而元的海域印象。他重视当地“有酋长”,是很重要的线索,这足以说明当地有社会、有居住聚落组成的古代村镇,也有商业秩序,包括处理邻近海域船来船往的贸易活动。

    正如上说,阿拉伯人早就记载过,彭亨的外岛刁曼岛,一度是来往阿拉伯与中国的中途岛,当地在1961年至1980年代初的几次考古活动, 特别是在1970年代上半叶有过大规模发掘,发现过先民的垃圾场以及厨房遗址,在岛西部的出土文物就包括了宋初广东瓷器,南宋至元代的江浙与福建瓷器;以后在其他地方,又发现有明代江西景德镇与汕头的瓷器,还有晚清中泰两国和欧洲流行的娘惹或西式瓷器。④由此可知,古代彭亨沿海确有宋元商船停泊遗迹,其中包括刁曼岛西部避风港湾,岛上有源泉可供来往船舶取水。

    ①同上注,第79-83页。

    ②同上注,第96页。

    ③同上注。

    ④Kwan K.K.& Martin,J.,1985.Introductions to the finds from Pulau Tioman, in Lam, Peter,Y. K.(et.al.) A Ceramic Legacy of Asia’s Maritime Trade. Kuala Lumpur:Southeast Asia Ceramic Society,West Malaysia Chapte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69-70.


    刁曼岛上考古发现的那几处历代居住区域,很可能印证上述《云麓漫钞》的记载,即是那些“候南风则回”的海商舟子遗迹。倘若再以元朝汪大渊的《岛夷志略》的内容,对照明朝张燮撰写的《东西洋考》,《岛夷志略》提到宋元时期的彭亨物产和入口需求,是说彭亨“地产黄熟香头、沉速、打白香、脑子、花锡、粗 降真,贸易之货,用诸色绢、阇婆布、铜铁器、漆磁器、鼓、板之 属”;①而到了张燮在明朝万历年间撰写《东西洋考》,张燮则是把 “沙金、犀角、象牙、鹤顶、玳瑁、花锡”②名列前头。

    如此对比彭亨在元明两代对外出口,可知自元朝顺帝至正年间到明朝神宗万历年间,历史经历了近三百年演变,彭亨本身领土疆界早从城邦形态 拓展至周遭各处领地,古代各国民众生活要求越趋丰富多样,彭亨向外出口名贵物产种类愈多,黄金和象牙等并非日常必要的商品也 就愈加有机会成为大宗外贸内容。


    由汪大渊到张燮,后者的记载已经加添说,彭亨原产的速香、片脑、胡椒等物,都属于大明王朝的 “本朝充贡”③名单,足可佐证此处是南海华人常来常往之地,否则 也难以如此详细记载由民间到官方的买卖贸易诸物。再者应看《顺风相送》。这部南海航路指南,是Schlegel以至 现当代作者在讨论彭亨古近代史时候,较少会有人引用的文献。

    可是,《顺风相送》恰恰是一本重要的航海技术指南书册,记载了各国帆船来往中国与南海各港口的主要使用航线,也记载了南海航道沿线的各处地标和港口名称;而且《顺风相送》还特别标注好几处可供人员与货物集散的大港,也即是可以沟通邻近地区的居留港口,其中对于彭亨港口,就做了相较他处详尽的记载。

    ① 同上注。

    ②【明】张燮撰,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9页。

    ③ 同上注。

    《顺风相送》的第一篇文字《地罗经下针神文》,文中尊称妈祖神圣,是采用了元代封赐妈祖“明著天妃”的尊号,而不是采用明太祖一度复奉的宋朝“灵惠夫人”封号,也不是采用明朝永乐七 年(1409)以后改称的“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但文中又有句子提到“永乐元年奉差前往西洋等国开诏”,如此足以说 明其中文字很可能最早源自元代传抄版本,经历过屡次增补,内容 总结了明朝以前直至永乐朝以后的航海知识,一路流传民间,到明朝方才完成现在阅读所见的整体结构。

  • Place Link

    《明太祖实录》卷121“洪武十一年十二月丁未”条记载说, “湓亨国王麻哈剌惹达饶”曾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遣派使臣, 向明朝奉献金表,贡番奴六人,胡椒二千斤、苏木四千斤,另外还有檀香、乳香、片脑等各种香药,③ Linehan便是据此说,对照着彭亨当时是跨海从属于满者伯夷(Majapahit)王朝的城邦形态国家》

    论证彭亨统治者的称号,读音应是源于梵文“Maha”(大)和 “Raja”(土邦国王),由此而合称“Maharaja”(大邦国王);再配合着“达饶”应是马来文“Tanjung”的汉字音译,本意应是海岸 线之间向着海洋突出的那片陆地,由此便推敲当时彭亨统治者的称号,是要表述本身的领土范围掌握着彭亨河口流域的海岬地带。④


    ① Kwan K.K.& Martin,J.,1985.Canton, Pulau Tioman and Southeast Asian Maritime Trade, in Lam,Peter,Y. K.(et.al.) A Ceramic Legacy of Asia’s Maritime Trade. Kuala Lumpur: Southeast Asia Ceramic Society,West Malaysia Chapte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49-63.

    ② Linehan, W.,op.cit., pp.5-7.

    ③【明】姚文广、夏原吉监修:《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 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964页。

    ④ Linehan, W., op.cit,p.6.


    因为大凡海岸线越有大片突范围,其内侧即是天然的避风港湾。其实,Maharaja在梵文意味着“大王”,当“大王”把握着港口和富庶地带作为都城,其底下应该还有许多通常翻译作“小王”的附属或者同盟的土邦领袖,又或者实质上便是管理国王属下各处领地的 “土酋”。这种“大王”“小王”的说法也常会出现在中国历朝的佛经翻译。而证诸中文文献,彭亨的情境也确实不离此说。

    明朝张燮在万历四十五年(1617)成书的《东西洋考》,书中“彭亨”条便提及说:“金山:其上出金,有大酋守之,日遣百馀人采取,月进王二十金。”① Maharaja 这个名词,后来还曾经继续被马来西亚各州统治者沿用,但已经不一定有实质封邑,只是作为一种赋予王室成员的荣誉称号。

    另外,Linehan 引用的其他文字,也提及满剌加(马六甲)王朝开国国王的名称Parameswara,可能是满者伯夷王朝赋予公主、郡主或女王夫婿的“亲王”封号,由此试图解释《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十二年(1414)遣使明朝的彭亨统治者名号,何以会名叫“巴剌 密锁剌达罗息尼”,前边数个字的发音,与满剌加国王名号雷同。②

    翻查《明太宗实录》Linehan 引用的彭亨统治者名称,其实源于记载在卷154的“永乐十二年秋八月甲寅”条。Linehan认为,“巴剌密锁剌达罗息尼”的名号,源自于明人把原本的两个名词用汉语结合在一起音译,前边使用的“巴剌密锁剌”称号,很有可能本来一致 于《明实录》译称马六甲开国国王为“拜里米苏剌”的原意。

    但 Linehan 考据彭亨国王称号后边的“达罗息尼”四字,则是根据马来人称呼海湾为“Teluk”,还有当地人至今将距离彭亨河口四十里的名高山、大湖、泉源和村子命名为“Chini”,视为灵兽白鳄鱼守护邦国的神圣基地,由此推论《明实录》所说的“巴剌密锁剌达罗息尼”意即是“青尼海湾的亲王”。③


    ①【明】张燮撰,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8页。

    ②【明】张辅、蹇义、夏原吉監修:《明太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776页。

    ③Linehan, W., op.cit.,p.7. 11 ④Ibid., p.1.


    而Linehan接下去的重点是引用 了费信的《星槎胜览》,对照葡萄牙人 Godinho de Eredia 由马六甲陆路以六天行程进入彭亨的游记,④ 说明那时彭亨作为一个海域城邦形态国家,领土范围主要是的海边平原地带,背后还有群山围绕, 以山后拥有丰富的金矿矿脉,吸引各国商贾纷纷前来交易买卖。①


    Linehan行文中,另外也引用了J. V. Mill在1930年翻译葡萄牙 人Godinho de Eredia的游记。J. V. Mil根据Godinho de Eredia这份 1613年的文献,是把彭亨统治者的身份英译为“permicuri”,② 音意接近当时海域通用梵文Pramaiswari的原本含义,意谓着“女主”。Godinho de Eredia并且推测,满剌加王国崛起以前,彭亨是继承着北大年,第二个出现在半岛的马来邦国,作为半岛最大黄金产 地,很早就在古希腊强盛时期,和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发展了双边贸 易关系。③

    而且,按照Godinho de Eredia的听闻,彭亨在归属马六甲王朝之前,曾经被暹罗纳为藩属,当时彭亨permicuri也还兼管北大年,又称呼半岛南部为“Ujungtana ”(土地的最尾端),任命居留在新加坡的港城事务大臣(Xabandar)掌管关卡财务。④

    这正可以对照汉文翻译“巴剌密锁剌”的原意,意即其统治者并非源自所属王朝的本源世系,而通过婚姻成就身份的“郡王”或“亲王”,亦即 “permaisura”一词的意义。现在马来西亚联合邦诸王室之间,依旧 是有沿续过去历史的,还是以“permaisura”称呼亲王,以 “permaisuri”称呼王后。如此记载足以反映,不同时代的彭亨版图 各有差别,不同时代的彭亨华人,是活在不同具体时间的边境范围。

    相对于明代文献,值得注意的是元朝汪大渊撰写的《岛夷志略》。Linehan的《彭亨史》只是在第二章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提到说《岛夷志略》提及了“彭坑”,另外就是以加了个“?”再引述前人,说道《岛夷志略》提起过“八都马”,或即是刁曼岛。

  • Place Link

    不过,在吠陀时代以后的印度神话,因陀罗的神圣故事就褪色了,反而多了许多神明由于七情六欲导致的错失。①彭亨最初以因陀罗名字称城邦之名,想来亦是息息相关彭亨河港口的民生经济。当地老百姓是年年依赖季候风演变迎送帆船,又得担心风灾水灾。 彭亨以后,自从Pura转借成为马来语,这个梵文词汇在本区域的使用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至今,新加坡作为现代城市国家,国歌以马来语唱出的国家名称Singapura,即是新加坡古代历史上本来的国家称号。按照梵典的文化传统,狮子(Singa)是为瑞兽, Singapura意味“狮子城邦”。 Linehan叙述彭亨历史,较少引用中国的历朝史料。

    可是,追溯早期西洋作者引用过的中华典籍,各家讨论过彭亨的文字不多,最早文论可能出自荷兰的施列格(Gustaaf Schlegel)。施列格于1899 年在法国《通报》第十辑发表的南海诸国《地理志》,其中的第iii 篇和第iv篇是在论述马来亚半岛上彭亨和柔佛两个古国,使用的古 代历史材料,主要都是引用中华历朝文献;其中除了提及清代《续 文献通考》说过彭亨又称“暹罗迤西”,也引用了《明外史》和 《东西洋考》等书,考据出在明神宗年代的彭亨与柔佛关系,古柔佛国不止一次军事威胁彭亨。②

    根据中华先民“下西洋”的观念,彭亨位处西洋海域,由暹罗航路的南下,北根王城向东则接近对岸婆罗洲、偏东北则往菲律宾、向南是爪哇大岛诸港口,从陆路西进可到达马六甲海峡东岸大小诸港。施列格使用的汉文史料,重视详细记载彭亨和各邦的恩怨关系,或能折射出彭亨历来局势,都会影响历朝遍布南海各地的华人船主海商,相关彼等长期海域生活的经济利益与谋生安危。

    在15 世纪以前,船舶主要都是沿岸航行,此处地理位置也确实比南方的柔佛更具优势,更方便通过陆路运输各种物质来往马六甲海峡东岸,节省许多时间和交通成本。在这里的交易的各方货物,有的来自南中国海以北、以南、以东,也有从马六甲海峡上岸后通过陆路运往北根等处的;帆船到了彭亨海岸能不能安全停泊,当然不止是 牵涉成本预算,还是件生死大事。

    ① Berry, Thomas.,1996. Religions of India: Hinduism, Yoga, Buddh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 20–21.

    ② Schlegel, G., op. cit.


    Linehan 以后,G. R. Tibbetts在1956年撰写的《阿拉伯,地理家认识的马来半岛》,引用了Muruj al-Dhabab撰写的阿拉伯文字,是 Linehan 昔日未曾引用过的;① 再后来又有一位保罗•惠特利 (Paul Wheatley)考据 1500 年以前的马来亚土地,是引用阿拉伯旅行家马素地(Masudi) 公元943年撰写过的同类文字,讨论了古希腊人关于《黄金半岛》的概念。② Masudi 昔日东游,旅游了遍属于古代三佛齐(Sri Vijiaya)王朝的跨海版图,曾经注意到半岛海滨有 一处地方名叫 Fanjab,其内陆领地拥有产银、产锡也产金的矿区, 相邻着半岛西边的吉打王国;而根据Masudi的说法,只要有外来船只到达当地,就会遇上当地模样奇特的卷发人群,持着毒箭,扒着小船上前包围,把来访的客船困在海中。③


    现在看来,Masudi文中所指的这些彭亨武装船民,当是来自耶坤族,即地方上称为“海人” 的部落。按照G. B. Tibbetts设想,Fanjab应该是Fanhan的音误,即 “后来”华人用汉语翻译的“彭坑”(Peng-keng)。④

    古代海上丝路,各地贾船相互转致,端赖沿线港口互通。唐宋 既有阿拉伯人留下了彭亨与中国诸港口的航行记录,同时代的中华海商更不可能不会熟悉这处海域相连的地方。据Paul Wheatley 引用 “Akhabar As-Sin Wa'l-Hind”(《中国与印度的消息》)等阿拉伯 文献的记载,公元11世纪的彭亨沿海,还有些“彭亨人”环住在刁 曼岛(Pulau Tioman)等诸岛屿上边。

    那时正值宋朝,刁曼岛这处彭亨王城港口东南处的岛屿,是帆船来往柬埔寨补充淡水的中途,也是商船交易檀香木、白米的地点。⑤刁曼岛地理位置在彭亨河出海的 东南边,帆船经过岸边的海域,如果不是驶向彭亨王城北根靠港停 泊,只是想要取道北上柬埔寨,或者南下新加坡以南,刁曼岛西部

    ① Tibbetts, G.R.,1956. The Malay Peninsula As Known to the Arab Geographer.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Vol.IX, Singapore:University of Malaya,pp.25-28.

    ②Wheatley, P.,1961. The Golden Khersonese. Kuala Lumpur: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p.247,p.228.

    ③Ibid,p.38,p.228.

    ④Tibbetts,G.R.,op.cit.,pp.38-39;Wheatley, P.,op.cit.,pp.228-229. 9 ⑤Wheatley, P.,op.cit.,p.229.


    海洋经贸视域下的中外文献解读 10 海湾,便是极适合船舶中途避风之处,或者派人登陆汲取淡水储备;而上世纪屡次的刁曼岛考古,更是一再发现岛上的人类居住场所痕迹,出土过大量宋初广东产瓷器碎片,证实了本岛宋元以来船 来船往,并且至迟在宋代便已出现大片面积的人类居住区域。①


    但是,西方人引用古代中文文献,首先遇上的考验是汉字自身的历史演变,遇上不同的地方或年代,都可能出现读音或文义上的变化。如“彭坑”的“坑”,以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发音当然是唸作 “Keng”,只有回归向上述刁曼岛发现的宋代瓷器来源地,使用当地的华南广府方言发音,才会迄今依然唸成“Hang”。

    而Linehan 使用中国史料讨论彭亨古代史的时候,主要是采用了《明实录》和费信的《星槎胜览》。他在文中有一大贡献,是采用那时明朝官话的中文音译,重新对照了彭亨历代统治者的名号,设法还原这些马来文发音的原意,由此便能更清晰解说古代彭亨领土上边的地理状况和风土人情。

  • Place Link

    不同时期的汉文航海交通文献,上边可能出现寥寥数字的细节差别,其实就能反映一般不应忽略的常识议题:华人在彭亨的历史,是属于彭亨历史的一部分,没有离开过世界的经济历史,是全球经贸趋势演变呈现在马来亚东岸的进程。 上述各种中文文献,虽然记载过历代彭亨风土人情和物产特征,可是记载古近代华人在彭亨境内生活的内容情况,一般并不多见。

    不过,至到上世纪,自英国人 W. A. Linehan 撰写《彭亨史》 (A History of Pahang),后来还有许多西文或者马来文的历史撰述,都总结过好些讨论彭亨的中外文史料,其中有些文字提及古代商旅舟子在彭亨的情况,也不乏一些文字提及17-19世纪彭亨境内华人。

    另外,还有一些新的材料,源于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是有文物可供考据说证。这包括2020年11月14日,在彭亨第九任州务大臣莫哈末朱索位于老北根(Pekan Lama)的故居前,意外挖出了九块清朝墓碑。

    根据刘崇汉的《彭亨华族史资料汇编》,他在1990年代访问北根华人伯公庙时,除了见过庙中原有的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 “大唐本头公”牌位,还见过一些嘉庆年间文物,同时也发现那时庙前墓碑林立,有些墓碑刻着嘉庆年号。①

    2020 年发现的这些碑记,相比起刘崇汉在1992年以前曾经见过的,不算太古老,重要是其中有甲必丹的墓碑。若把这些材料集合在一起,以北根先后发现的木石刻遗物进行内外部考据,特别是参照各种海洋交通文献,尤其不能忽略像《顺风相送》这类古代航海工具书,从多角度的相互解读,也许能看出许多前人未曾重视的事情;这对于进一步理解17 世纪以前的彭亨华人历史,以及彭亨的海上交通与经贸,特别是继 续理解客家和潮州群体18世纪以后在彭亨境内的港区和矿区的互动,都会较有参考价值。

    ①刘崇汉:《独立前北根华人简史》,收录在刘崇汉主编:《彭亨华族史资料汇编》, 关丹:彭亨华团联合会,1992年,第141-142页。



    二、从WILLIAM LINEHAN《彭亨史》回顾

    古代史料 W. A. Linehan长期生活在英属马来亚,服务于殖民地官僚系统,从1931年至1937年曾经历任英殖派驻吉兰丹与柔佛两邦的署理顾问官,1938年出任海峡殖民地教育厅长兼马来联邦教育顾问,以 后1948年退休后又在翌年返聘为马来亚博物馆馆长,一直到1951年方才任上离职;回到英国;以后又于1955年出任剑桥大学东方语言研究助理主任,直至当年10月离世。①

    Linehan 的《彭亨史》正如他其他的文字,都是依靠本身有过丰富的历史文化学养,借助长期担任英国驻马来亚官员的资历和方便,力图综合各种可靠的一手材 料,客观详尽记述当地的民族志,确保丰富大英帝国当时的东方研究,完善帝国学者官僚对马来亚各属邦的当前和未来理解。

    姑不论 Linehan的官方立场,他的《彭亨史》可说是资料详尽,是上世纪初西方人撰写过的最完整的彭亨通史。《彭亨史》的序言,首先便引用了不同族群的传说,可谓是各有各说的解释着“彭亨” (Pahang)得名的来由,由此无疑也能反映彭亨自古便是多元族群。不同的族群,各自解释历史上共同的生活环境,都不可避免会 继承族群祖先流传的集体叙述,偏向以本身作为主体的那部分记忆。

     《彭亨史》除了记载着中国人曾经按照古代语言发音的音译, 称呼当地为“蓬丰”,也引述了阿拉伯和欧洲人对“彭亨”有过的不同称谓,如:Pam、Pan、Paam、Paon、Phaan、Phang、Pahan、 Phaun、Pahangh。在Linehan看来,这些西方与东亚各国都曾经各自以本国文字对译此地地名;他们在发第一个音的声母时,不论是以清或浊的双唇音发音,显然都是外来者在使用着音译。

     ① Who was who 1951-1960. London: Adam and Charles Black, 1961, pp.663-664.

    而Linehan议论此地名称最早缘起,则是并列了他认为最早在当地内陆活动的三个族群,即吉蔑语系的古暹人(siam)、耶坤原住民,以及马来 人,以对比这三个族群的各说各理,寻找“彭亨”地名的最早渊源。Linehan 说:根据古代吉蔑(Khmer)语系的发音,“彭亨” (Pahang)本来古代也如现在的英文发音,是一个完整的词汇,即 “锡”的意思,由此也便能对应吉蔑人的记忆,即当地的林明流域 (Sungai Lembing)一带本来是古矿区;可是 Linehan也关注和转述 了 Bebar 地方上的耶坤(Jakun)原住民记忆,认为“彭亨” (Pahang)本来的发音,源自原住民祖辈称呼此地“Mahang”;而马来人则说,彭亨河流域,河流分支的河畔有个村子名叫 Kampong Kemanmang,对面有棵大树属于Mahang树种,他们的古代先民为了方便记忆地点,便以地标的树名作为地方名称,后来演变为地方上的马来人习惯唸成Pahang发音。①

    Linehan还提及,彭亨在 1454年 成为马六甲王朝属国以前,原来便是一处古代城邦,在梵文文献的名称是Inderapura。Inderapura的称谓取名自“Indera”,即古印度神话所谓的众神主宰“因陀罗”,或后来佛教演绎的天界主帝释天, 而梵文 Pura 则意味着“汇聚之处”或者“城邦”,由此可推论,古代彭亨是类似古印度的城邦形态国家,其主要领土几乎是重叠着一 座海港城市的整体地理范围。

    当然,Linehan 也意识到,彭亨称为 Pura 的实质统辖范围,不等于后来彭亨王城首府北根(Pekan),应是大于后者在马来文概念中的所谓“市镇”的意义。②

    Inderapura的领土,当时应是已经包括海港周遭许多乡镇聚落;彭亨国主的天命,即是统合着所有乡镇聚落的领主或头目,以社会一体而经济共生。在古印度经典《梨俱吠陀》(Ṛigveda),因陀罗被视为是出现次数最多的神,手握雷电为武器,传说中他是主宰雷电、气候、雨 水、河流之战神,曾经杀死了延续季候旱灾的修罗天龙,让阳光和雨水解救人类。

    ①Linehan,W.,1936. A History of Pahang.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Royal Asiatic Society 14(2),p.2. ②Ibid.

  • Place Link

    过去宋元明文献只说“彭亨”,没有提到“北根”,到达北根就是抵达彭亨;而在明朝张燮的《东西洋考》,只是直称此地以一个“城”字,亦是如此理解。①

    人们从各处航行而来,抵达彭亨河外的海港,循着河道逆水行舟,上了岸进了城,就已经是身处在本邦最繁华的地理中心。 回顾历史,由唐朝至宋元明清,华南一带的老百姓,随着造船和航海科技的提升,也就有了更多冒险出海的本事,构成民族祖先自古参与南海多民族文化交流,兴旺南海交通贸易的本钱。历朝各民族舟子海商,不单是常来常往大陆本土与南海诸邦,他们为了帆船必须依靠季候风,更常有根据季风的变化,年年都得南北两处定居。

    所以,中文文献早在唐朝以前频频出现“彭亨”这处海港口城邦名字,元明文献早有商旅舟子定居的记录,除了帆船航行时间必须服从大自然的季风气候规律,港口在南海的地缘优势是主要原因。 南宋赵彦卫的《云麓漫钞》成书于开僖二年(1206年),本书卷五就有说过,宋朝的福建市舶司,大凡所管理的舶船有前往南海诸邦的,都说是“候南风则回”。②

    这或能反映当时海贸生活的真实 面。所有出港帆船随着季候风相送,南下诸国;一旦到达目的地港口,都得入港停留,在当地流连数月半载,等待向北回航的风季。

     ①【明】张燮撰,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7页。

     ②【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53页。


    不过,正如上说,彭亨有华人居住谋生,年年轮流往来居住在华东南和当地两处家园,必须随着风季长居彭亨港口长达半年,或期间 往来邻近各地经营买卖,还不单是季候风与帆船技术相互关系的必然影响。这背景是海贸优势的客观环境,商人要交易中原与南海货物,各处有利可图,就得尽可能拉长每趟停留的时间,尽量卖完带去当地的产品,也尽量收集最多当地的资源,以备回程转销。


    由 此,历朝中文文献出现过不同翻译的“彭亨”发音,往往伴随着当地经贸资源的记载,而不同时代又会重视不同类型当地土产,这便 足以表达在不同年代曾经有过不同地区先辈前来彭亨开拓经贸,或开发海陆资源,各自以本身的海上经历融入感受此地风土民情。南海各族先辈也是因应着经贸往来和互通有无,奠定了可持续的文化交流与共荣共存的基础,共同见证彼此就是这片海域自古存在的多民族生存共同体。

     图1:《云麓漫钞》节选

    诸种中文文献之间,唐代以前的《宋书》最初是称此地“婆皇”,后来的《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则采用同音异字, 而作“婆凤”。以后,彭亨在宋朝时期演变为三佛齐的属邦,国邦依旧沿用旧名,但是宋朝赵汝适在《诸蕃志·三佛齐国》的内文, 是翻译作“蓬丰”。

    而在《云麓漫钞》当中,赵彦卫提及了“朋丰”,也是指彭亨。再到元朝,民间经贸航海家汪大渊撰稿《岛夷志略》,以及接下去明朝郑和的随员费信撰写《星槎胜览》,则都 是把本邦的国名翻译为“彭坑”。

    还有茅元仪的《武备志·郑和航海图》,则是为了要强调其港口性质,写作“彭杭港”。只是,此前元朝《大德航海志》使用的“彭亨”两字,应是元明以来最常见译名。①

    但是,如果按照一般研究明史都得翻阅的《明实录》,洪武时其实初称此地为“湓亨”,是永乐朝以后才定为“彭亨”。《明实录》、《星槎胜览》和《武备志》对同一地名各有译词,足以反 映中华历朝常有船舰往来彭亨,同时期也会有分别来自不同籍贯和说着不同口音的先人,各自下海出洋,而且都是接触过彭亨,双边海岸互市络绎不绝。

    如果根据元明时期的《岛夷志略》、《顺风相送》、《东西洋考》等书,这些书的记载,多会偏重彭亨的地缘位置,视为商旅舟子停泊帆船以及上岸居留的港口。所以彭亨港口也是华船到达南海的西洋以后,重要的中转港;一旦南下大船停泊在靠拢彭亨西岸的 海上,人们又能从彭亨港出发,使用当地小船出海,借助小范围海 域的海流和日夜风向的变化,来往贸易于海域诸邦之间。

    汉文记述彭亨,除了多会重视彭亨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货殖物产,也就多会记载彭亨来往他国日程,以及彭亨的各国关系,等等细节。到 18世纪以后,彭亨此时国境的地理形势演变,正如陈伦炯《海国闻见录》所说,是深入至半岛北部的大片山区,沿山相续连接着彭亨东北部的暹罗属马来诸邦;而清朝谢清高《海录》也因此看到明清以来的彭亨版图,其北方的地理形式主要是山区,连同着山区拥有大量矿脉资源,影响了清人进出彭亨的方式。

    ①【元】汪大渊撰,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校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 97页。


    到了清朝。华人出入彭亨,不一定再要如前人一般采用彭亨港口,那些要进去金矿区的,反而是从邻国登加楼的港口上岸,从陆路走入彭亨境内更方便。 宋元文献会和清朝文献之间出现差别,清朝华船前往彭亨会使用宋元文献不曾记载的新兴登陆地点,其背景主要还因彭亨此时和西方各国经济有了愈来愈多的关联。自欧洲重商主义崛起之后,欧洲长期拥有黄金需求,而彭亨北方山脉的金矿区,此时正当兴盛。 所以清人相比起前人,入境彭亨的目的地有了差别,那些想要去北 半部山区的,就不见得像前人一样会航向距离山区遥远的彭亨南方港口,在北根登陆。

  • Place Link

    我觉得们现在还有必要进行许多基于细节的重新解读,是因为我们有需要回头反省一切可能的虚妄,以寻求通盘的理解,思索我们现在正在延续的过去是种怎样的存在。这不止是为了我们自己, 也是为了先人,为了子孙。由于思想,我们存在;只有继续的思 想,直透那些导致历史虚无的本质,破除一切原来属于意底牢结造成的桎梏,我们才可能不断去发现自己本当如何存在。 作者识。

    目录

    一、引言 ...................................................................................................... 1
    二、从William Linehan《彭亨史》回顾古代史料.......................................... 6

    三、明朝海上交通文献留下的彭亨印象 ...................................................... 16
    四、14至17世纪屡次毁于战火的海港王城 ................................................. 25
    五、19世纪北根华人乡镇和东北矿区的劫后复兴 ....................................... 36
    六、彭亨华人甲必丹的战乱历史与残破记忆 ............................................... 48
    七、19世纪末英方介入以后有待重构的历史叙述 ....................................... 67
    八、后语 ..................................................................................................... 80

    一、引言

     “彭亨”在南海交通历史上,是历代各国航海者较熟悉的地方。中华历朝各地港口,大凡有商旅或舟子出海航行,帆船不论南下北上,都得服从自然规律,因此各地船舶出入南海各处,特别航 行西洋沿线的,常有往来或途径此地;而南下者为了等待季候风向 北归,往往就得停留在在此处古代海域邦国,在彭亨或邻近其他港 口上岸,居住数月,休息生养。久而久之,各国各地先民来往此地渐多,对当地风土人情,也就印象愈加深刻,甚至记载下当地相遇各国人事与物产的事迹。

    特别是人们屡次出海,都曾居住或经过彭亨,来路去处常会提起此处地名,所以不同时代的先民,也都会使用各自的语言,音译现在英语继续使用的“Pahang”名称;而历朝中华先民,也曾经根据各处地域的汉字方言,以不同腔调,翻译出多种不同汉字拼音的地名音译,其中“彭亨”两字最为普遍,至今通用。而此邦的汉字名称翻译,长期无从一致,其牵涉的时间超过 千年,已足以证明中华祖先自古不会感觉此地陌生。

    正如19世纪以 撰写《天地会》闻名的荷兰汉学家施列格(Gustaaf Schlegel)撰写彭亨古代史时所见,至迟从五代十国开始,一直到清朝为止,现在通用的“彭亨”一词,便是屡屡出现在航海记载,而且是因着不同 年代不同籍贯航海者的发音差异,出现过不同的音译名称。

    施列格在1899 年发表彭亨国史的考据文字,刊登在西方最早汉学刊物《通报》第十辑。①他在文中也很早有发现,历朝中文文献对于彭亨的认识,是跟随着人们的经历出现不同的记载,因着此处海上贸易内容的演变而演变;经验和认知不同,也就造成历代叙述的内容各有差异。

    彭亨港口过去历久不衰,也是得力它位处南中国海西部,相应于顺风相送年代的地理优势。如果从地图查阅,此地称为“北根” (Pekan)的老城,其周遭海岸,直至19世纪依然是个帆船密集的海港区域。北根港口位于海域西面的地理位置,正好坐落在古代南海西洋航路南部沿线的中途,恰恰就在马来亚半岛东岸中间偏南方,向东是婆罗洲,西南接近爪哇,沿着内陆河道走陆路,数日可 达半岛西岸的马六甲等地,或西渡苏门答腊。

    “北根”事实上是个中文音译,这两个音节的马来语原文,本是Pekan,意思即是“市镇”。在清代以前民众的历史记忆,彭亨这座“港口城镇”,即“本邦”主要地理疆域,构成国土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的主要范围,也是协调境内边缘地区的枢纽,国主政事亦居其中,所以“北根”按华人传统概念,即《左传》《春秋》所谓的 “王城”。(下续)


    作者简介: 王琛发 (Ong Seng Huat) ,男,马来西亚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 国闽南师范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嘉应学院“广东省海外名师”特聘教授, 马来西亚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中华研究院特聘教授;英国欧亚高等研究院-马来西亚 道理书院院长;越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南海华人历史文化与聚落研究,思想史/观念史研究。

    ① Schlegel, G.,1899. Geographical Notes. Cordier, Henri(ed)., T'oung Pao ou Archives pour servir à l'étude de l'histoire, des langues, la geographie et l'ethnographie de l'Asie Orientale (Chine, Japon, Corée, Indo-Chine, Asie Centrale et Malaisie), Vol.X.,Leiden, E. J. Brill, pp. 39-51. 1

    (摘自:王琛发:英属以前彭亨华人史记: 海洋经贸视域下的中外文献解读;作者简介:中国闽南师范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马来西亚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中华研究院特聘教授;原載:韩大学术丛刊第一种,Date: October 2022  e-ISBN 978-967-17212-9-2)

  • Place Link

    王琛发:英属以前彭亨华人史记: 海洋经贸视域下的中外文献解读

    我仅仅是希望以我个人的观念,通过自己有限的能力,把一般人都能检阅得到的各种语文文献互相贯通起来,按照着时间顺序去排列,由此便能回归起点,落足在长时间的历史和跨地域的文化,去阅读这个地方曾经面向着大海洋时代的一个又一个历史片段。

    并且,我是想要寻觅古人的声音,聆听他们历代相续,身处在长时期 的历史和跨海域的环境,是否存在着一种精神的贯通性,贯通在多 民族交流互鉴的各种演变情境之中。

    我是想着要从连贯着这些片段的内容,去认识它们的呈现表述方式,考据与诠释它们互相之间的贯通与变化,从而理解所有这些文献原本的来龙去脉。我不一定需要每个人赞同,可是我是真切的在思考,以对话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语言甚至不同立场的文献,感受着它们相互之间的对话,于是我就可以从中试图解释里头的“人”,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历史中生活与思考。

    Related:

    (上)

    房子能浮起來嗎?

    做客 特色小鎮

    The Cultural & Creative Hub

    (下)

    我們這樣走過歷史 

    愛墾慕課·在地篇 

    Kelantan 吉蘭丹

     

  • Place Link


    江玲·西子灣的日落


    作詞:隱也
    作曲:隱也

    那天我滿心喜悅走呀走

    拎個行李還勾著爸爸的手

    快到車站的時候 爸爸突然對我說

    丫頭好不好 到海邊坐坐

    你來陪爸爸一塊兒看看日落

    因為明天這時候 你已眼中塞滿高樓

    有人說西子灣的日落

    美的像一首老詩歌 當忙碌的一天匆匆的走過以後

    它總是懶懶的躺在天盡頭


    後來我莫名其妙上了車 黑夜吃掉了爸爸漸小的手

    趴在車窗淚直流 把行李緊緊摟在胸口

    後來我莫名其妙上了車 黑夜吃掉了爸爸漸小的手

    趴在車窗淚直流 把行李緊緊摟在胸口

    我耳邊輕輕響起一首老詩歌

    心中卻突然的有個念頭  想一想台北 啊 其實也沒什麼

    不過是高樓下擠滿汽車


    於是在天剛破曉的時候 我已來到了熟悉的紅漆門口

    客廳裡有兩個人影對座  四只淚眼驚喜迎我

    於是在天剛破曉的時候 我已來到了熟悉的紅漆門口

    客廳裡有兩個人影對座  四隻淚眼驚喜迎我

    甩甩頭我假裝輕鬆的開了口

    卻發現嘴裡是一片鹹澀  撲簌簌三個人眼淚呀流成河


    嗚嗚又咽咽的只聽我說

    爸! 媽媽! 我只是好想再看一看 西子灣的日落


    (愛墾註評)台灣高雄《西子灣的日落》一曲收入江玲的第六張專輯《媽咪!陪我逛街去》中,出版于1982年農曆新年前。

    1970年代杪台灣校園歌曲風潮時期"第一代「玉女歌手」江玲的一句:“想一想台北,啊,其實也沒什麼”,想起後来羅大佑《鹿港小鎮》(1982年4月出版的羅大佑首張個人專輯《之乎者也》)裏的那两句:“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到1993年,林强的那一大段的回答,《小城故事》的時代已逐漸遠去:

    頭前是現代的台北車頭

    我的理想和希望攏在這

    一棟一棟的高樓大廈

    不知有住多少像我這款的憨子

    卡早聽人唱台北不是我的家

    但是我一點攏無感覺

  • Place Link

    2. Psycho-geographies 對文創的貢獻

    心理地理學通過對個體與城市空間的互動探討,為文創產業提供了全新的空間體驗模式,強調隨機性、探索性和批判性。

    2.1. 空間探索與感知體驗的創新

    心理地理學重視個體對空間的主觀感知和心理互動,為文創領域中的空間設計、游戲設計和城市探索等項目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它推動文創產品超越功能化設計,鼓勵用戶在空間中進行自發的感知和探索。

    例子:一些文創項目,如密室逃脫或城市探險游戲,通過引入心理地理學的漂移概念,讓參與者在未知或重新設計的城市空間中自由探索,體驗空間的未知感。

    2.2. 批判性空間藝術

    心理地理學的批判性視角為文創產業,尤其是當代藝術、裝置藝術等領域,提供了思考空間與社會結構的新途徑。文創者可以通過探索城市空間的隱藏層面、被忽視的社會議題等,創造具有批判性意義的文化作品。

    例子:街頭藝術和塗鴉文化經常采用心理地理學的批判方法,質疑城市規劃中的權力結構,揭示社會不平等或文化身份的議題。

    2.3. 非結構化的體驗設計

    心理地理學中的漂移理念可以引導文創產業設計非結構化的體驗項目,鼓勵用戶隨機性地探索產品或空間,而不是按照預定路線或線性邏輯進行體驗。這種設計模式可以帶來更具創造性的互動體驗。

    例子:一些現代藝術展覽設計鼓勵觀眾在展廳中隨意穿梭,打破傳統的線性參觀路徑,讓觀眾以個性化的方式體驗展覽。

    2.4. 城市文化再發現

    心理地理學還推動了城市中的文創活動,通過對日常城市空間的再發現,將普通街道、社區等轉化為具有文化和藝術價值的區域。這種城市再發現活動不僅增強了居民的文化認同,也吸引了游客的興趣。

    例子:倫敦的東區漫步(East End Walks)通過心理地理學的角度,展示了東倫敦街區中的隱藏歷史、地下文化以及藝術氛圍,吸引了大量文化愛好者和游客。

    3. 總結:兩者在文創領域的貢獻差異

    情感地理學的貢獻集中在情感體驗的設計和地方文化的情感挖掘上,幫助文創產業通過情感與空間的緊密結合,深化文化體驗和品牌形象。情感地理學更多的是在文創產業中引導情感共鳴,通過地方感的塑造激發情感認同和品牌效應。

    心理地理學則為文創領域提供了空間探索與感知體驗的創新途徑,側重於個體化的、批判性和探索性的空間互動,推動非結構化和自由化的體驗設計,鼓勵文創產業進行空間再發現和批判性創作。

    情感地理學關注的是通過情感維系和深化文化認同,而心理地理學更強調探索性、批判性和空間中的自我發現。二者各自在文創中的貢獻為設計和體驗帶來了不同的可能性。上續/ 下續

  • Place Link

    愛墾網·情感地理學與心理地理學:文創視角

    Geographies of Affect(情感地理學)與Psycho-geographies(心理地理學)在文化創意(文創)領域的貢獻各有不同,二者分別為文創產業提供了情感體驗的深化和空間探索的創新。

    1. Geographies of Affect 對文創的貢獻

    情感地理學強調情感與空間的交織關係,為文創領域帶來了一種將情感融入空間設計和敘事的獨特方式。

    1.1. 情感驅動的空間設計

    文創項目中,情感地理學的理論可以幫助設計師和創意工作者通過特定空間來喚起情感體驗。例如,在博物館、主題公園、文化展覽等領域,情感地理學可以引導創作者根據地方情感的特定脈絡,設計能夠引發共鳴的互動場景或體驗空間。

    例子:在文化遺產類項目中,設計者通過復原歷史場景,增強游客對歷史時刻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社會情緒和文化氛圍。

    1.2. 地方文化的情感挖掘與敘事

    情感地理學可以幫助文創產業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背後的情感價值,形成有深度的文化敘事。地方傳說、習俗、節日等可以通過情感的層面重新塑造,增強地方文創的吸引力。

    例子:例如,西班牙的番茄節(La Tomatina)不僅僅是一個狂歡節日,它通過情感地理的角度,展示了西班牙人對於集體歡慶和解放的渴望,使之成為一個充滿情感共鳴的文化品牌。

    1.3. 情感與品牌形象的結合

    情感地理學為文創產品和品牌提供了一種基於情感的營銷策略。文創品牌可以通過情感地理學的角度塑造其產品與文化空間的情感聯系,增加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黏性。

    例子:一些高端文創品牌,如香氛、文具和家居用品,常常以特定地點為靈感,通過情感的觸發讓消費者與該產品產生情感共鳴,例如愛馬仕(Hermès)通過其巴黎工坊設計,傳遞品牌與巴黎文化的緊密情感聯系。

    1.4. 空間情感的共創體驗

    情感地理學還能激發文化創意活動中的共創體驗,創意者可以通過引導觀眾或用戶參與到情感體驗的構建中,塑造群體記憶與地方文化的互動。

    例子:互動式藝術裝置或公共藝術項目,鼓勵參與者在特定空間中表達情感,通過這種互動來共同創造情感氛圍,產生新的文化創意。

  • Place Link

    愛墾APP: 無器官身體の地方情動

    「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語境下,「地方」(place)的概念是否可以與德勒茲的「平面」(plane)相對應,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兩者的功能和內在特質。

    情動轉折與地方

    情動轉折關注的是情感、身體與環境之間的動態關係,它強調情感並不是個體化的,而是被文化、歷史和物質性塑造,並在「地方」中得以具體化。因此,「地方」不再只是一個固定的地理位置,而是情感交織的一個動態場域,一個「在場」的集體體驗場所

    德勒茲的「平面」概念

    在德勒茲的理論中,平面(plane)有時被稱為「意義的平面」或「生成的平面」(plane of immanence),它是一個沒有層次和等級、非結構化的開放場域,事物在此生成、流動。平面是一種潛能的展開,是思想、感知和生命的生成空間,強調的是非線性、非中心化的聯系和變化。

    兩者的比較與結合

    從德勒茲的角度,「地方」可以看作是生成性的、變化中的場域,情感、主體與物質在這里交織和生成,而這一過程具有與德勒茲的「平面」相似的非層次化和流動性。具體而言:


    非固定性:情動轉折中的地方是動態的,情感在地方中不斷流動和再創造,這與德勒茲的平面上事物無固定位置、總處於生成中的特質吻合。


    關係性與生成性:在德勒茲的平面上,事物的生成不是依賴於個體或中心,而是關係和相互影響的產物。同樣,情動轉折中的地方也是在情感、物質與集體經驗的交匯中生成。


    地方與「在場」:德勒茲的平面關心的是「在場」的生成過程,情動轉折下的地方強調情感與身體的「在場」,它們都關注流動中的存在。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情動轉折的框架下,「地方」可以類比德勒茲的「平面」,因為兩者都涉及情感、物質、主體之間的相互生成和複雜交織。然而,這並不是簡單的等同,而是一種功能上的契合,地方在情動轉折中更多地強調與身體、文化、情感的交織,而平面則更強調思想、存在和生成的廣義場域。

  • Place Link

    愛墾APP:情動vs意識流~~單子論情動轉折學說的聯系,體現在二者對個體內在體驗、主體間關係以及情感傳播機制的關注上。盡管單子論和情動轉折來自不同的哲學脈絡,但二者在研究主體如何與世界相連、感知和影響周遭事物方面有一些交集——

    主體的獨立與相互關聯:萊布尼茲的單子論認為單子(monad)是獨立、自足的實體,但每個單子通過一種「預定和諧」(pre-established harmony)與其他單子互動,而不發生直接物理接觸。情動轉折學說關注主體之間的情感聯系,特別是情感如何跨越個體之間的邊界,形成情感共鳴或情感網絡。情動轉折強調,情感並非封閉在個體內,而是能夠向他人擴散或感染。由此看,單子論中的「獨立性」與「和諧性」,與情動轉折中「自我」與「他者」之間的情感互動,構成一種隱喻性關係,二者都關注到主體如何在保持自身完整的同時,與他人建立一種無形的聯結。

    感知和體驗的內在性:單子論認為單子的變化來自於其內部的知覺(perception)欲求(appetition),即單子從內在變化,而非外在刺激。情動轉折學說則關注情感如何在身體內部生成,通過體驗、感受等內部機制來感知外界。二者在此處的聯系在於,情感體驗被視作一種從「內在」理解「外在」的途徑。情動轉折學說從情感的角度研究這種內在體驗的意義,而單子論則認為每個單子都有獨特的內在視角去知覺世界。

    個體化視角與主觀世界的構造:萊布尼茲認為每個單子都具有獨特的「視角」,每個單子都是宇宙的「鏡像」。這種視角帶有主觀性,而情動轉折學說恰好關注主觀體驗對情感的塑造作用。情動轉折中的「情感地理affective geography和「情感共同體」等概念,與單子論中的「主觀宇宙」有一定的共通之處:每個人都在特定情境下感知世界,情感成為個人主觀世界的一部分。這種情感空間並非完全共享,而是因人而異。

    和諧共存與集體情感:單子論中的「預定和諧」與情動轉折的集體情感體驗有一定相似之處。單子雖然獨立,但在整體上仍遵循一種「和諧」法則;情動轉折學說研究集體情感是如何在個體間共享並形成文化和社會秩序的。因此,情動轉折的共情與感染機制可以被視作情感傳播中「和諧」的一種現代詮釋。這種和諧並不依賴於物理上的接觸,而是通過情感共鳴、感染等方式,使個體的情感在集體中得以整合和共存。

    欲求與情感動機:單子論中的「欲求」概念可以被理解為情感動機的一種原始形式。情動轉折學說重視情感在推動個體行為中的作用,而萊布尼茲的單子論中,欲求被視為單子變化的驅動力。情動轉折學說在此可以借鑑單子論的觀念,將個體的情感驅動力視為促成個人與外界互動的內在能量。二者均強調個體的主動性,且關注個體如何通過自身情感體驗去影響、感知並融入外界情境。

    因此,單子論與情動轉折學說雖然起源、背景和理論工具不同,但在主體的獨立與聯結、情感作為驅動力、內在體驗的生成和集體情感的構建等方面都有共通之處。情動轉折學說可以借助單子論的獨立主體與和諧互動理論框架,為理解個體情感的流動性與相互影響機制提供新的視角

  • Place Link

    陳楨food architect·美食建築學〉

    餐飲業也是一門文化創意產業。飲食的學問越來越大,越來越講究,是社會進步的象征。它意味著我們不再只是要求吃得飽,吃得好,還要吃得有個心靈的感受。


    不只要求口腔舌喉的味道,還盼望心裡頭的味道;不只是味蕾的美味,還要性靈的美感。


    最常見的,就是餐桌、餐盤的擺設裝飾,在味覺、嗅覺以外,再經營視覺、觸覺的氛圍。在西方,蔬果、冰塊、乳酪和牛油,都是飲食界發揮創意,創造美學價值的好材料。連草莓、鳳梨、芋頭、蜜瓜、南瓜與番薯都派上用場。


    做大廚的個個至少都是蔬果調刻的藝術家,否則他們永遠只能當大廚的副手。


    近年來,蔬果雕刻也在中國大陸受到推崇。這其實已經不是新的玩意兒,早在古代的周朝就已經出現,倒了清朝康熙當政,那滿漢全席道道佳肴都有蔬果雕刻的點綴。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廚師們所采用的材料,來來去去是那些冬瓜、紅蘿卜,題材也離不開傳統的龍鳳、老鷹。


    來參考西方的一些蔬果、食物的裝璜,洋人叫這food architect, 已經提高到建築學、工程學那高度了。也有人說這活動是edible creationedible craft,可吃的創作或手藝,不簡單吶。

    富而優雅的社會,讓人對美感富有想像力,即使是尋常不過的物體也給予我們美的趣味,催生創造力。

    (4.8.2011 更多内容

  • Place Link

    第5屆「一帶一路」馬中商業對話(2024)

    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歐陽玉靖表示,2023年馬中雙邊務實合作成效顯著,貿易與投資領域持續蓬勃發展,預計全年雙邊貿易額將重返2000億美元,中國有望連續16年成為大馬最大貿易伙伴。

    他指出,隨著馬來西亞榴槤成功進入中國市場和中資企業在大馬投資助力產業升級,中國民眾得以品嚐「舌尖上的馬來西亞」,同時提升了當地產業競爭力並創造高素質就業機會。

    他強調,自202312月馬中互免簽證政策實施以來,兩國人民可享受「說走就走」的旅行便利,中方上月更宣布將大馬公民免簽停留時間延長至30天,進一步促進人員往來與文化交流,深化雙邊友誼。

    歐陽玉靖也提出未來雙邊合作的4個關鍵方向:

    第一、在戰略對接上力求「通」。中國式現代化與「昌明大馬」理念同頻共振,雙方在數字經濟、綠色發展和新能源等領域全面開花,展現出巨大的合作潛力。

    「雙方應以經貿合作五年規劃及『一帶一路』合作規劃為指導,推動更高水平的開放與政策對接,加強產供鏈、價值鏈、數據鏈及人才鏈的深度融合,拉緊合作紐帶,共創美好未來。」

    第二、在具體合作上做到「實」。雙方應深化「一帶一路」高質量共建,推進東海岸鐵路、「兩國雙園」等旗艦項目,並加強軌道交通與基礎設施合作,中方將支持馬來西亞發展交通、港口及物流產業。

    「中方的目標是與馬方共享中國開放發展的紅利,追求雙贏與共贏,實現共同發展與聯動發展。」

    第三,在合作亮點上突出「新」。在深化傳統合作領域的同時,應深挖新興領域的合作潛力,拓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等領域的合作空間,推動創新發展與綠色發展,為兩國經濟注入新動能。

    「第四、在多邊協作上強調『合』。雙方將共同維護自由貿易與經濟全球化,堅決反對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同時,支持馬來西亞履行東盟輪值主席國職責,並期待其在區域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攜手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落地,共同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

    「此外,作為全球南方的重要力量,雙方將在國際與地區組織中加強協調與合作,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實現共贏與可持續發展。」

    「風好正揚帆,下個50年,馬中關系這艘巨輪必將乘風破浪,駛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歐陽玉靖是在今日出席第5屆「一帶一路」馬中商業對話中會時,發表上述觀點。

    出席者包括,旅游、藝術及文化部副部長凱魯菲道斯、大馬中國商務理事會代執行董事拿督鄭源炳、馬中商務理事會董事拿督方天養。

    馬輝:下一個50年將迎「黃金時代」 籲兩國工商界抓住機遇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馬輝表示,馬中經貿合作過去50年不斷深化,大馬作為最早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之一,重點項目穩步推進。同時,兩國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等新興領域合作潛力巨大。

    馬輝表示,在兩國領導人的引領下,馬中關系未來50年將迎來新「黃金時代」,並呼籲工商界抓住機遇深化合作。


    馬輝表示,在兩國領導人的引領下,馬中關系未來50年將迎來新「黃金時代」,並呼籲工商界抓住機遇深化合作。

    馬輝提出了3點建議,推動中馬經貿合作邁向新台階:

    第一,順應大勢,發掘馬中務實合作的新機遇。他呼籲馬中兩國順應全球數字化、智能化及綠色化的產業革命潮流,挖掘務實合作新機遇,同時把握經貿升級的大勢,抵制「脫鉤斷鏈」,推動互利共贏的共同發展。

    第二,弘揚絲路精神,為中馬關系發展添磚加瓦。他鼓勵雙方企業深化農業、基建等傳統領域合作,並積極拓展綠色發展、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優化創新資源配置,促進民心相通,為中馬友誼打下堅實基礎。

    第三,用好工商界對話會平台,打造地方合作新亮點。他指出,經貿與地方合作是中馬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進互信與推動合作具有重要意義,本屆對話會吸引中國多個省市的政府機構和企業參與,期望雙方利用平台加強對接,開創更多合作亮點。

    他相信,在兩國領導人的政治引領下,中馬關係的下一個50年將迎來又一個「黃金時代」,並呼籲兩國工商界抓住機遇,共同推動中馬合作不斷走深走實,為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發佈於 2024年12月13日,報導:賴文鳳;東方日報)

  • Place Link

    林蕙蓮短篇菜籃姑

    明明是好天氣,忽然雷電交加,下起了狂風暴雨,我和舜媛握著插在菜籃子兩邊的筷子,快抓不住了,籃子搖搖晃晃,似有一股力量和我們角力,終於把籃子幌上了角落的針車上面。


    約莫過了半小時,我們到回去扶菜籃子,已經是沒什麼力量了。


    那是少年時期的一種游戲,我們一群姐妹閒暇無事消磨時間的方法;現在回想還是匪夷所思,但我是堅信菜籃姑是存在的。


    那時我們是住宿在一間獨立式的小洋樓,樓上兩個房間擺放了十多台縫紉機,晚上縫紉機推在角落,鋪上行軍床,就是我們睡覺的房間了。


    女孩子們放工了無所事事,不知道那個姐妹提議請菜籃姑來玩,大家就准備相應需要的物品,睡覺之前乘地方寬闊,說幹就幹馬上行動。


    首先當然是籃子,乘煮飯的阿姨回家後,我們把菜籃和兩雙筷子偷拿上樓,然後在老板娘供奉地主的神龕旁偷了一對蠟燭/壽金和三枝香,就替菜籃打扮打扮。


    首先替籃子的手挽披上一件頭巾,然後在兩邊各插入一雙筷子,准備好紙和筆放在籃子的前面,點上蠟燭和清香,就可以念咒請菜籃姑了。


    通常會是我和舜媛在兩邊扶筷子,我們沒有出力,只是順著籃子的擺動,讓她寫出字符。


    也許菜籃姑也是年輕女子,也有愛玩的心性,通常一請就到,有時問的問題很無釐頭,那時我們抓住的筷子就會不受控制地亂畫亂插,那就要快點問另外一個問題。


    女孩最愛問的問題就是:我幾時有男朋友?那個菜籃姑認為沒有,就會在紙上打一個❌,如果她要答有,就會畫很多個1,那時我們就會根據1的多少,猜測是年還是月。


    曾經請過一個有文化的菜籃姑,對問題的解答可以直接寫出來,因為有一個姐妹問會和男朋友結婚嗎?她可以寫出[會],而且是繁體字[那時沒有簡體字啊]另外一個姐妹問會嫁給那裡的人,她寫出沙巴,結果真是沙巴人奪得芳心。


    也曾請過一個完全不會寫字的菜籃姑,只是一味在轉圓圈,那就要快點請走,再另請一個。


    閒暇時光就在菜籃姑的預言中渡過了幾年,直到經歷了開頭那段,因為一個長輩說了菜籃姑悲慘的故事,以及我們貪玩不知道會不會連累菜籃姑被天打雷劈,從此之後我們忘記咒語,不玩了。


    後記:故事說菜籃姑是被家婆虐待死的童養媳,婆婆把死了的童養媳裝在籃子裡丟在溝渠,姑娘陰魂不散童心未泯所以那時候一請就到。現在已經沒有人請菜籃姑了,也許她們已經去輪回了。(原見:林蕙蓮臉書
    照片來源:緬華網

    愛墾编註:根據維基百科材料,這位菜籃姑是安順人;不過,從上面照片来源也理解到,遠在緬甸的華人社會在七夕夜也有這請神民俗活動。

  • Place Link

    (續上)視頻平台紛紛加大短劇的佈局力度和商業化進程,背後也是形勢所逼。一方面,近些年長視頻用戶增長乏力,平台必須通過新業務來提升平台活躍度。

    另一方面,長視頻平台的業績也出現較大波動。去年第三季度,愛奇藝營收72.0億元,同比下降10%,淨利潤2.29億元,同比下降51.8%。優酷沒有單獨發佈財務數據,但其所在的阿里大文娛去年第三季度營收為56.94億元,同比下降1%,經調整稅息及攤銷前利潤為虧損1.78億元。

    然而,長視頻平台能否靠短劇形成盈利增長點,依然要打個問號。

    頭部平台公司九州文化曾表示,公司每月推出50到60部短劇,每部成本20到30萬,其中七成能保本,爆款率10%~15%,還有10%為純虧損。

    這說明,短劇的爆火和盈利還是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

    三、電商平台短劇:內容化的跳板

    不管是抖音還是「優愛騰」都屬於在線視頻行業,佈局短劇是情理之中。而電商平台大力布局短劇,倒是出乎一些人的意料。

    可以發現,淘寶在「逛逛」板塊的二級頁面,已經增加了名為「劇場」的板塊,其中有大量短劇內容。京東首頁「逛」頁面的「推薦」tab信息流中,也出現了短劇相關的賬號和內容。拼多多在「多多視頻」增加了「短劇」板塊,與「直播」「關注」「推薦」並列。

    三家電商平台中,淘寶在短劇上的動作最為突出。淘寶此前宣佈2024年對品牌定制劇投入千萬資金、超10億流量支持,並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佈局短劇賽道。此後,淘寶相繼上線了《以愛為刃》《奶爸聯盟》等多部品牌定制短劇。

    事實上,電商平台對短劇的佈局,本質上是服務於各自的內容戰略。隨著抖音、快手等內容電商的崛起,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台也希望在貨架電商生態中佈局內容場域。如今,短劇成為一個非常合適的內容經營陣地,其中可以植入產品、品牌、達人等各種業態,推動平台業績的增長。

    比如,電商平台可以與品牌方聯合制作短劇,並在內容中植入商品鏈接。用戶在觀看短劇時,可以通過點擊鏈接直接跳轉到電商平台進行購買。這種模式可以依托短劇「短平快」的優勢,縮短用戶的購買路徑,提高電商平台的轉化率。淘寶上的帶貨短劇,大多都是這種模式。

    相對來看,拼多多短劇的商業屬性弱一些。其沒有在短劇內容中植入品牌或者商品,而是將帶貨短劇混合在信息流中,通過大數據推薦給用戶。也就是說,用戶會在刷視頻的過程中,偶然刷到一次帶貨短劇。京東的帶貨短劇中也沒有明顯的品牌植入,用戶可以選擇主動搜索視頻畫面中的同款商品,搜索出來的頁面包含商品、單品鏈接等信息。

    當然了,電商平台佈局短劇在收貨增量的同時,也會帶來新的問題。因為如今的短劇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同質化較為嚴重,難以吸引觀眾的長期關注。如果平台上出現大量短劇,反而可能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降低了平台的用戶黏性。另外,短劇中過多的品牌露出和產品植入,會讓內容的商業化味道過於濃厚,從而勸退部分用戶。

    如何在內容質量和商業化之間保持平衡,是電商平台需要進一步解決的難題。

    四、結語

    除了平台在相繼布局短劇,一些導演、編劇和影視機構也在陸續入局。

    前不久,編劇於正就宣佈其投資達800萬元的短劇項目《吉天照》已對外官宣。最近,周鴻禕稱自己的第一部AI短劇馬上就要開拍。華誼兄弟創建了短劇廠牌「華誼兄弟火劇」,檸萌影視也上線了海外短劇平台。

    隨著更多玩家湧入,預計2025年短劇的市場規模還將持續擴大,並且將會迎來更多「正規軍」。高品質的短劇,將取代劣質內容成為市場主流,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行業形勢。對於各大互聯網平台而言,這是一項利好,但也對各自的短劇內容制作能力提出更大的挑戰。(摘自:一點財經編輯部 2025-01-15;原題:短劇2025:字節領跑,群雄激戰)

  • Place Link

    2025年,短劇賽道上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一、字節短劇:領跑賽道,謀劃海外

    在今日頭條和抖音之後,字節又打造出了紅果短劇這一爆款產品。

    2023年5月,紅果短劇上線。Quest Mobile數據顯示,2024年3月,紅果短劇APP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約1.38小時,直接超越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等長視頻平台,此後更是衝到APP Store第一名,並成為全球首款月活破億的短劇APP。

    截至2024年11月,紅果短劇的月活升至1.4億,同比增長626.3%,進一步跟其他短劇APP拉開差距。

    從入局時間來看,紅果短劇並不佔優勢。當時成百上千個短劇小程序已經在激烈地搶佔市場,而紅果短劇能夠成功突圍成為一匹黑馬,關鍵在於「免費觀看」和「平台聯動」兩大利器。

    短劇最初的主戰場,主要在微信付費小程序上,盈利模式大多是先讓用戶免費看一段精彩的開頭,到高潮部分戛然而止,需要用戶付費才能繼續觀看,這也被稱為IAP(In-App Purchase 內容付費)模式。

    不過,大多數用戶對於內容付費這件事是排斥的,尤其是短劇這種制作相對不算精良的內容。美蘭德數據顯示,網絡短劇的主要觀眾群體是中低收入者,包括學生和剛步入職場的人群,佔比達到70%。除非短劇劇情精彩到讓人上癮,否則很多人都是想白嫖的。

    在互聯網世界,免費從來都是一種不二法則。紅果短劇的吸引力就在於,允許用戶免費觀看所有短劇。

    比如,上線首日充值就突破2000萬元的熱門短劇《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以及登上多個充值榜的《我在冷宮忙種田》、《清宮辭》等人氣短劇,在紅果短劇上都無需充值即可解鎖。紅果短劇的這一招效果非常明顯,吸引了大量價格敏感型用戶。

    不過,並不是每一個短劇APP都能做到免費。尤其行業裡造富神話不斷湧現的時候,免費意味著短劇APP放棄了賺取豐厚收入的機會。

    有人說,背靠字節的紅果短劇不差錢,可以靠免費先奪取市場,後續再考慮盈利。這其實只是一方面,更為關鍵的是,紅果短劇作為一個獨立APP在字節的戰略版圖中並不是孤立的,而是跟抖音和番茄小說相互打通。這種互通才是紅果短劇免費的底氣,也是更能凸顯其價值的佈局。

    作為內容源頭,番茄小說能夠為紅果短劇提供了豐富的IP資源。反過來,紅果短劇也能成為番茄小說IP轉化的平台。因為短劇的制作成本相對較低,一些表現較好的網文作者可以將小說IP直接改編成短劇放在紅果短劇上,實現IP轉化。

    抖音作為短視頻平台,為紅果短劇提供了內容創作和分發的陣地。用戶在抖音上觀看紅果短劇的高人氣片段後,會被進一步吸引下載紅果短劇APP。反過來,紅果短劇為抖音提供了更多樣化的內容選擇,其熱門劇集也能夠在抖音上推廣,從而吸引更多用戶關注抖音。二者電商板塊的打通,未來也有較大的想象空間。

    「抖音、番茄小說、紅果短劇」三大內容平台的聯動,讓字節的內容陣地更加穩固。與此同時,它還瞄准了更廣闊的海外短劇市場。

    《2024短劇出海營銷白皮書》顯示,未來海外月均短劇用戶規模預計將達到2~3億,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美元。同時,短劇出海市場的潛力至少為國內市場的7至12倍。

    面對巨大掘金地,已經有不少選手在出擊。據Sensor Tower發佈的《2024年短劇出海市場洞察》,已有40多款短劇APP在海外市場試水。據測算,2024年上半年出海短劇總流水已突破23億美元,預計全年將達到40億美元。

    在短劇出海版圖中,字節也開始加大投入。據Tech星球報道,字節已經成立海外短劇業務團隊,並招聘多個短劇海外相關的職位。另外,字節在海外還上線了一款名為「Melolo」的短劇APP,主打免費模式,這也是字節首個出海的短劇產品。

    總體上,字節目前在短劇賽道上處於領跑位置,力壓「優愛騰」等長視頻平台。

    二、「優愛騰」短劇: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在短劇賽道上,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等長視頻平台的佈局其實很早就開始了。

    早在2013年,優酷跟萬合天宜合作出品的《萬萬沒想到》,就是一部較為成功的短劇。2018年前後,「優愛騰」都先後上線了豎屏短劇劇場。這個時候字節才剛剛推出抖音,紅果短劇還要等到五年之後才出現。

    雖然在短劇上起了個大早,但是長視頻平台趕了個晚集。如今播放量最高的短劇基本都在抖音、紅果短劇以及快手等平台,同期優酷、騰訊視頻和愛奇藝的短劇流量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因此,去年以來各長視頻平台紛紛加大了推進短劇的相關動作。騰訊視頻發佈了相關的精品短劇激勵政策,優酷將短劇定性為平台內「第四大內容消費品類」,愛奇藝上線了微劇場。尤其是愛奇藝,對短劇寄托了更大的希望。在去年三季度的財報會上,愛奇藝專門提到將通過優化長視頻和納入微短劇來提升內容吸引力。

    跟紅果短劇等短劇APP相比,「優愛騰」等長視頻平台更加關注的是短劇付費轉化,商業化味道更加明顯。愛奇藝CEO龔宇表示,愛奇藝現有的微短劇商業模式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免費的加廣告,還有一種是單點付費。

  • Place Link

    短劇2025:字節領跑,群雄激戰

    B端產品經理要負責對目標行業和市場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調研,了解客戶的需求、痛點、期望和行為,找到產品的價值主張

    2024年,互聯網領域中最讓人驚喜的版塊一定屬於短劇,在用戶數量和市場規模上都超出市場預期。各大互聯網平台已經相繼入局,各自打起算盤,形成群雄激戰的局面。預計在2025年,短劇賽道上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2024年,互聯網領域中最讓人驚喜的板塊,一定屬於短劇。

    早在2023年,短劇就開始掀起一陣熱風。很多人都認為它會火起來,但是沒想到發展地如此之快,在用戶數量和市場規模上都超出市場預期。

    用戶數量上,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發佈的《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截至20246月中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5.76億人,佔整體網民的52.4%

    都知道點外賣、看網文、打網約車的用戶很多,沒想到短劇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這三大人群。

    更讓人驚訝的是,剛剛興起沒幾年的短劇,已經在市場規模上超過發展了上百年的電影。

    B端產品經理的能力模型與學習提升

    B端產品經理面臨的第一大挑戰,是如何正確的分析診斷業務問題。 這也是最難的部分,產品設計知識對這部分工作基本沒有幫助,如果想做好業務分析診斷,必須具備扎實

    《白皮書》顯示,2024年短劇市場規模達到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首次超過中國電影全年總票房預計的470億元。

    每當新的風口來臨,總會吸引眾多玩家蜂擁而入。在短劇賽道上,各大互聯網平台已經相繼入局,各自打起算盤,形成群雄激戰的局面。

    字節跳動憑借紅果短劇成為新的頭部玩家,並且謀劃著出海;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等長視頻平台也沒閒著,雖然它們在短視頻時代沒有激起太大風浪,但都試圖抓住短劇紅利挖掘業績增長點;甚至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選手也在持續佈局短劇,嘗試找到平台內容化的新動力。一點財經編輯部 2025-01-15)

  • Place Link

    2016臺中巧聖仙師文化祭活動

    活動時間:2016年4月16日至6月5日

    活動地點: 東勢巧聖仙師廟、東勢客家文化園區、東勢林業文化園區、國立東勢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豐園木藝文創園區及臺灣大道市政大樓等。

    本活動規模橫跨數個專業領域,本府有民政局、文化局、都市發展局、經濟發展局、教育局、勞工局、農業局、觀光旅遊局、客家事務委員會、新聞局、文化資產處、東勢區公所等12個機關參與任務分工,並邀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及國立東勢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參與活動,活動包括傳統祭典、木雕大師現場創作展、達人、建築師、匠師、學生工藝作品展、農特產市集、花車遊行、工藝職場體驗及客庄文化景點導覽等。

    活動規劃將「宗教」、「文化」、「產業」、「觀光」及「教育」結合,以「發揚魯班精神」、「提升技職教育」、「促進經濟發展」、「保存傳統文化」為宗旨,冀望對社會達到下列四點貢獻:

    一、 透過祭典讓傳統文化延續昇華,鼓勵重視技職教育

    透過祭典來將文化延續與提昇,以歷代皇帝祭孔崇尚儒家文化為例,期望以祭祀巧聖仙師儀式,讓傳統技職文化延續昇華,藉此宣揚政府鼓勵重視技職教育。

    二、透過競賽及企業參與將技術落實,媒合就業服務。

    透過競賽及企業參與將技術落實,讓就業市場能夠「頭家找得到伙計,伙計找得到頭路」,也透過活動舉辦來媒合就業,並透過專業論壇讓大眾對技術精進更為了解。

    三、宣揚技職教育,鼓勵青少年善用巧思、掌握先機。

    透過舉辦體驗活動讓青少年認識職業技能的多元樣貌,激發青少年的創意及潛能,讓青少年可以適性發展,充分發揮天賦,善用巧思、掌握先機。

    四、保存客家文化,行銷客庄產業。

    讓民眾透過參與園遊會、鐵馬行、深度一日遊、客家特色農特產品展售會等方式來推廣及保存客家文化,吸引民眾深入客庄聚落,期能提升客庄旅遊附加價值,協助活絡客庄產業經濟,形塑浪漫臺三線活力和魅力。(2016年4月《好客台中》雙月刊)

    熱情尞天穿

    ▲ 市長擔任主祭官,以簡單、隆重的方式祭拜天地諸神,祈求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臺中市105年全國客家日10區同步歡慶臺中全市81所學校、5個客家社團、10個行政區同步舉辦「臺中客家日」尞天穿活動。

    臺中市政府為推動客家文化多元發展,帶動減碳環保、客庄樂活及愛惜環境的精神,105年2月27日在石岡、豐原、東勢、新社、和平、北屯、西屯、大里、清水、潭子等10個區公所及全市81所學校、5個客家社團,涵蓋全市29個行政區同步辦理「臺中市105年全國客家日」活動。

    今年客家日活動主場在石岡國小舉行,由市長林佳龍主持祭天儀式,林佳龍表示,客語俗諺-「有賺無賺,尞到天穿」顯見客家人的過年不是只到元宵節,而是到天穿日,所以天穿日是非常獨特的,為了讓我們的下一代了解天穿日的獨特性,所以市府把它訂為「臺中客家日」,也對於臺灣擁有多元文化及多族群的融合社會感到驕傲。

    市長林佳龍表示,天穿日活動全臺中都有,客家文化是臺中市非常重要的文化一環,希望能發揚光大,市府規劃客家文化系列活動除了新丁粄節、天穿日以外,接下來端午節前是今年第一次舉辦象徵祖先工匠技藝傳承特色的巧聖仙師文化祭,緊接著在中秋節又有代表客家先民防洪治

    水智慧的鯉魚伯公文化祭,其他為保存客家文化而規劃的客語示範幼兒園、老街再造、客家文化中心、新五農等等政策都將一一來推動落實。(2016年4月《好客台中》雙月刊)

  • Place Link

    愛墾APP:情動體驗與文創産業~~在學術界,特別是情動領域,將體驗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起來進行討論的文獻計有:

    1.體驗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

    張淑華在《從體驗經濟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指出,隨著經濟形態的演進,消費者越來越追求情感和美感的體驗。她強調,文化創意產業應該融入體驗經濟的理念,透過創新設計和情感連結,為消費者提供深刻的體驗價值。

    何財能、莊漢斌、陳俊寧在《體驗行銷運用於文化創意產業之探討-十鼓文化村之案例研究》中,探討了體驗行銷如何在文化創意產業中運用。研究發現,透過感官、情感、思考、行動和關聯等策略體驗模組,能提升顧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進而增強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

    2.情境創意與體驗行銷

    荊翡在《文化創意產業中情境創意研究及其在江蘇的實踐》中,提出了情境創意的概念,強調在文化產業中,透過營造特定的情境,激發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和參與感。這種方法有助於深化消費者的體驗,提升文化產品的附加值。

    陳依文 在《體驗經濟下的文化創意生活產業—以天仁喫茶趣的創意產業升級為例》中,探討了傳統產業如何透過體驗經濟的理念進行創新轉型。研究指出,天仁喫茶趣透過主題設定、高質感美學設計和客製化服務,成功將傳統茶產業升級為具有體驗價值的文化創意產業。

    3. 審美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鏈的延伸

    王彤玲、吳強 在《審美經濟時代文化創意產業鏈的延伸與發展》中,討論了在審美經濟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如何延伸產業鏈,滿足消費者對美感和情感體驗的需求。文章強調,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以及審美價值的主導地位,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綜合以上研究可見,學術界已經關注並探討了體驗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結合,特別是在情動領域,強調透過情感和美學的體驗,提升文化產品的價值和競爭力。後来的研究者可在這些些文獻的基礎上探討進一步的情動議題

  • Place Link

    彈丸之地出過名人

    積莪營新村治安及發展委員會主席吳剛堂透露,積莪營過去是產錫要地,20世紀50至70年代,這裡一片榮景,積莪營華小當時有500多名學生,分上下午班上課。

    他說,錫業的沒落,年輕人不斷往外流,人口漸少,這間華小的學生人數近幾年都在100人徘徊。

    積莪營這片彈丸之地出過名人,包括前房屋部長拿督曾永森、礦家胡日皆及其孩子胡萬鐸等。

    水月宮唯一華人神廟

    積莪營確實的開埠年份已不可考,但唯一的華人神廟水月宮古廟是在光緒18年即陽曆1892年建成,也就是說,早在108年前已有華人落腳該地。

    建在積莪營河畔的水月宮古廟已翻新修建過。廟祝李志泉說,這間供捧觀世音的廟宇除了初一、15和一些節日香客較多,平日可是門庭冷落,但每年農歷2月19日的觀音誕卻熱鬧整周。

    「這段期間,許多外地和本地善男信女都會前來拜拜,祈求平安,神廟也會准備素餐供信徒享用,晚上還有歌舞團表演,以前神廟會請粵劇班酬神。」

    共有9原住民村落

    積莪營共有9個原住民村落,這些Semai族村落並非全都在森林深處,有些就坐落在要道旁。

    積莪營的原住民得到政府的照顧,很多人家已不再住用竹和Berdam葉建造的傳統屋舍,代之是磚屋或板屋。拉打金江瀑布附近一個有34間房屋的原住民村,傳統屋舍少之又少。

    這個村落村長沙哈說,這村的居民很多都在公共機構與私人界工作。所以當看到他們的屋前停泊著汽車可別大驚小怪。要想一窺他們原本的生活面貌也非難事,采訪那天我們在一間最靠近樹林的傳統屋舍後方,就看見有人用竹枝引山水到家裡,也看到屋後一方養有肥美鯉魚的魚塘,後來還遇上背著臭豆從林裡步行回家的男主人。

    原住民都很友善可親,他們樂於回答問題,求和欲旺盛的訪客,一定會從他們生活的小細節中獲取不少樂趣和知識。

    拉打金江瀑布休閒勝地

    拉打金江瀑布距離積莪營新村只有7公裡,平日游人不多,但每周六及周日、公共假期及學校假期都可看到民眾扶老攜功,帶了食物來這兒野餐和玩水消暑。

    這個瀑布是積莪營和附近打巴和地摩民眾的休閒勝地,設備頗完善,有廁所、供人野餐地台、涼亭、滑梯,上山道是階級組成,方便游人登高。如果不想挑戰體力,就是留在低處水潭玩也很過癮,最重要的是,依然可觀賞從數層樓高飛瀉而下的美景。

    假日有小販擺攤售賣小食飲料、水果、T恤和沙灘褲。糯米煎堆刨冰攤子非常吸引人。

    聖淘沙服務營環境優美

    積莪營的聖淘沙國民服務營環境優美,設備完善,是全國排名前10佳營地。

    聖淘沙國民服務營是由油棕園改辟而成,裡面還保有許多油棕樹和原始地貌,也種了不少花草樹木。在沒有培訓國民服務學員的季節,也就是10至12月期間,該營地租借給外面團體或個人舉辦活動。

    這個營地可容納600人。來這裡辦活動不怕悶,因為辦玩「正事」,可要求管理層幫你策劃或安排各種玩意兒或游戲,在營裡,參與者可玩包括飛狐8種繩索玩意兒,劃船、障礙游戲等,還可走出營地,跟著訓練員過河、森林探密、劃橡皮艇或進行休閒活動等。(原題:青山環繞民風淳朴·積莪營好山好水;18.2.2010 地方 | 星洲網)

  • Place Link

    霹靂州積莪營

    積莪營青山環繞,民風淳朴,是個美麗寧靜的小地方。從地摩/打巴主干公路轉入她的方向,還要走5公裡路才到積莪營新村。沿途只見綠意盎然的荒野,偶有一兩間工廠,前方青山矗立,陌生人走著走著心就忐忑起來。

    終於走進她的懷抱,又被綠林流水飛瀑所懾,忍不住驚嘆:真是一幅好山好水!

    她的瀑布是那麼的壯觀,只要你走過南北大道,你是不會忽視它的存在的。特別你由北南下,過了打巴不久,遠遠看到右手邊從半空瀉下的銀瀑,就是拉打金江(Lata Kinjang)瀑布。

    毛蕉、竹芭榴梿、石頭榴梿
    積莪營土產多

    積莪營沒有特別的小食,但她的土產毛蕉、竹芭榴梿、石頭榴梿(Duria n Batu)及尖不叻王,卻不可錯過。

    毛蕉是長在山林的香蕉,果實外形跟普通香蕉沒兩樣,但如成人手指般瘦小,吃起來異常香滑,蕉味十足。由於蕉皮上有一層細細的絨毛,所以被稱為毛蕉。兼賣土產的雜貨店老板黃亞來授招,有絨毛的毛蕉才是上好的毛蕉。

    竹芭榴梿其實就是山榴梿,以往只有原住民和甘榜馬來人才有供應。聽榴梿老饕說,山榴梿的種子大,相比之下果肉較少,氣味濃郁,色澤不比一般榴梿豐富,吃在嘴裡,味道也不是純榴梿味,可能混有巧克力味、尖不叻味等,還帶有濃厚的酒味。

    別以為金馬侖才有石頭榴梿,聽老饕說積莪營榴梿樹樹根異常強壯,可以滲入石頭內,所以稱為石頭榴梿。

    這種榴槤罕有,由於味道豐富難以形容,所以一個可賣到80令吉。據說每年有吉隆坡和新加坡客在榴槤盛產季節來積莪營一待多天,為的是守候石頭榴槤掉落。

    尖不叻是包豐的俗稱。積莪營一戶人家種了一園沒有種子,果肉豐厚,味道特別香濃可口,令人食髓知味的包豐王。雖然有關農民已將果園賣給他人,聽說新園主還保留了尖不叻樹。

    華人佔多數

    問起積莪營名字由來,大多數當地人說不清楚,傳說是因為積莪營地型像鵝,所以取名積莪營。

    劃分成A、B、C、D、E、T6區的唯一華人新村堪稱積莪營的心髒地帶,這裡住了近500戶人家。若加上新村周邊兩個廉價屋住宅區、積莪營花園住宅區,共有800多戶人家。外圍尚有馬來甘榜和原住民村。

    積莪營以華人佔多數。這裡的居民多是小園主,其中以種植油棕居多。

  • Place Link

    移景喚情

    跟同事討論工作上的事情時,想像著工作面向的究竟可能,忽然間冒出來一句話:「移景喚情」。然後,就想著延展開來,在這裡多嘮叨幾句。

    先說,這句話可能比較輕易的回答「人們為什麼去旅遊」?答:「移景喚情」。去喚醒、煥發自己內生的激情、情感,從而覺得旅游「特別爽」。根源上在一個「情」字。也因此,可以證明,如果自身感情、激情澎湃著的人,不用旅遊就能「移景喚情」,也是符合邏輯,客觀上存在的。

    再說,蘇東坡的著名詩句「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詩。現在,我們可以邏輯推理演繹一下蘇大學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大概,因為他自身感情非常豐富、充盈,看了「廬山煙雨浙江潮」對於其「移景喚情」的效應並不是特別的明顯。這個分析,可能是站得住腳的。

    還有,我們常常困在各種「情緒之中」。每每此刻,想到的法子大多是出去旅游。現在看來,為了實現「移景喚情」的效用,其實通過「爬書山」、「渡學海」,也是一樣的。此刻,使用邏輯推理還是演繹,都可以求「同一」,也即「移景喚情」的結果可以有不同的路徑和方法尋覓而得。

    為了逃避或者脫離某種情緒,是我們生活中常常要面對的現象。為此,若以「移景喚情」的本質效用出發,可以解釋為什麼常常需要「換換環境」——這只是表面現象,而根子上可能就是「喚醒沉睡的、解放桎梏的情緒」。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與人聊天、與高人聊天,也是常常大家選擇的方法。而在這裡,大概試圖,把背後存在的基本邏輯呈現了出來。

    「移景喚情」是具有本質邏輯和效用的生活發現,而如若此底層邏輯成立,那麼在生活中為實現情緒的喚醒、蓬勃、激揚,可供選擇的辦法就好找很多了,也不僅僅只是「去旅遊」的這樣的形式和方式了。

    為什麼「看山還是山」,可能就包含「看山時帶著情緒」,看完歸來後,等「情緒平復」,自然可證得「看山還是山」。也許,可以想見:看山的過程中,人的情緒也坐了一次過山車:從興奮、回復到平靜。能因為看一座山而一直保持情緒的不平靜嗎?顯然不是。所以,為什麼說「旅游」的效用,在生活中的實際感受並不是那麼突出呢——不久以後就毫無感受了。

    人生只要在行走,不論是身體的、還是思想的,處處、時時都在發生著「移景喚情」的效應,也因此,「行走」是人生的唯一使命,也是生命存在的唯一途徑和證明。十丈紅塵客2025-03-20)

  • Place Link

    陳明發《華盛頓廣場》(Washington Square)

    最近,在社媒上和友人交流有關地方詩性的歌曲。其中,有一首在1970年代末非常流行的廣東歌,許冠傑唱的《學生哥》——(歌詞大意)「學生哥,好溫習功課了,別老迷戀踢球,考試不及格就淒涼矣,好同學也幫你不了......」,是輕快又勵志的一首歌。

    查查其原調,原來是取自1960年代的一首西曲《Washington Square》。這「華盛頓廣場」是紐約下城格林威治村的一座公園。該村是紐約最早創意階級(藝術家、演藝人和文創工作者等)聚居的社區,公園成了他們的文化活動中心。公園入口處是一座靈感來自法國巴黎凱旋門的拱門,標誌著這地方是抗爭與拓展精神的符號。

    1962,Village Stompers 樂團演奏由 Bobb Goldsteinn and David Shire所寫的《華盛頓廣場》一曲爆紅,成了年度熱曲第七首,第二年趁熱推出了歌曲版。看看其充滿地方情懐的歌詞,不是一首詩嗎?

    從鱈魚角到密西西比州
    再到舊金山海灣
    人們都談論著這個知名的地方
    就在前往格林威治村的路上
    來自各地的人們不斷的在街頭表演
    來吧!星期天早晨,不論是晴天雨天
    就在華盛頓廣場
    於是我拿出五弦琴
    坐下來擦拭灰塵
    粉刷整個琴盒
    " 揚名格林威治,或是一文不名!"
    村民們悲傷的看著我離去
    但那對我毫無意義
    於是我說:再見了,堪薩斯
         哈囉!華盛頓廣場
    快要到田納西州時,我遇到一個彈著十二弦琴的人
    他的歌聲也很棒
    而且絕口不談汽車
    每次他坐著彈出" 青草地 "音樂( 註 )的和弦
    你真的就聞到了山野的氣息
    於是我說:別把音樂虛擲在風中
         到華盛頓廣場去吧!
    在紐奧良,我們看到一個女孩
    她走路不穿鞋子
    喉間發出低沈的嗓音
    當然,她正唱著藍調
    她是為所有人而唱
    這位頭髮烏黑的女孩
    於是我說:這歌聲應該讓全世界都聽到
         來吧!到華盛頓廣場去!
    我們飛快的到了紐約
    藉著一輛很棒的美國老爺車
    一擡頭,我們看見了拱門
    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芒
    放眼望去
    那兒有成千上萬的人們
    正甜美、和諧的歌唱著
    就在華盛頓廣場
    有人說:唱首關於自由的歌吧!
    唱" Rock Island Line "也行
    或者是關於旱災欠收、
     人們在礦坑工作的歌
    這個土地上的歌與傳奇
    就是我們可以共享的黃金
    因此,加入我們吧!
    到華盛頓廣場歡唱

    (原見:陳明發2021年10月11日臉書《世說新語 2021》80)

  • Place Link

    愛墾APP: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和電影《北國之戀》雖然具有鮮明的日本特色,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西方類似計劃和文化思潮的啟發。這些西方影響主要體現在地方發展理念、生態保護意識以及對個體生活方式的追求上。

    1. 「一村一品運動」的西方影響

    (1)西方地方經濟與社區發展理念的借鑑

    英國的「鄉村振興計劃」:20世紀70年代,英國開始推行以農村社區為核心的地方經濟發展計劃,通過扶持地方特色產業和手工藝品,增強鄉村的自給自足能力。這一理念與「一村一品運動」在鼓勵地方經濟自立、自強的目標上高度契合。

    國的「社區發展運動」:20世紀60年代,美國興起了社區發展運動(Community Development Movement),強調通過本地資源和社區參與來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這一運動的核心思想,即「內生性發展」,對「一村一品運動」的理念有重要影響。

    生態旅游與地方文化保護:歐美在20世紀中葉開始推廣生態旅游和文化保護項目,強調通過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促進地方經濟。這一思路與「一村一品」強調地方資源與文化的結合相似。

    (2)日本本土化的創新

    平松守彥的創新:盡管受到西方思想的啟發,「一村一品運動」更多是基於日本農村的現實需求,強調地方獨特性與市場化結合,創造高附加值產品。平松守彥特別重視市場導向和出口,推動了地方產品的國際化。

    2. 《北國之戀》的西方影響

    (1)美國與歐洲的「自然主義」與「返璞歸真」思潮

    美國的「田園電影」與文化:好萊塢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大量強調自然、人類自我探索的電影,如《落基山人》(Jeremiah Johnson, 1972)和《佐拉斯特拉的森林》(Deliverance, 1972)。這些電影展示了人在自然中的生存與自我發現,影響了包括《北國之戀》在內的許多日本作品。

    歐洲文學與「回歸自然」思潮:法國作家讓-雅克·盧梭的「回歸自然」理念,以及20世紀的「鄉村主義」文學運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對日本創作者有一定啟發。

    (2)日本對西方思潮的本土化

    《北國之戀》雖然吸收了西方的「自然主義」理念,但其情感表達和敘事結構更注重日本的「地方情感」(Furusato)和人倫關係。這種以北海道鄉村為背景的故事,強調人與土地的連接,具有深厚的日本文化內涵。

    3.西方影響的整體分析與本土化特點

    西方的社區與生態保護思潮:這些思潮強調地方資源的獨特性和可持續發展,對日本「一村一品」運動的理念形成了重要啟發。

    日式本土化的實踐:日本在吸收西方理念時,更注重本地化的具體實踐。例如,「一村一品」不僅關注經濟效益,還強調文化認同和社區凝聚力;《北國之戀》則通過鄉村生活的細膩描寫,表達了對自然與人情的獨特思考。

    4. 總結

    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和《北國之戀》確實在理念上受到了西方地方經濟發展、自然主義和社區振興等思潮的啟發,但它們在具體實踐中進行了本土化改造,賦予這些理念深刻的日本文化內涵。這種本土化實踐不僅讓這些項目和影視作品取得了成功,也為其他國家的地方創生提供了有益借鑑。

  • Place Link

    愛墾APP:地方感性(Sense of Place)與情感地理學(Affective Geography)作為文化與情感研究的重要概念,密切關聯於影劇創作與在地文創的實踐。通過港台與大陸影劇的具體案例,可以揭示情動現象如何在敘事與觀眾體驗中發揮作用,進而助推在地文創的發展。以下從概念關係、案例分析及其對文創的啟示進行探討:

    一、地方感性、情感地理學與情動現象的核心概念

    1.地方感性(Sense of Place)

    地方感性強調人們對特定地理空間的情感連接與認同,是一種將文化、歷史與個體體驗結合的感知方式。它通過特定的空間記憶、地方特色及人文景觀,喚起人們的歸屬感和懷舊情緒。

    2.情感地理學(Affective Geography)

    情感地理學關注空間如何觸發個體與群體的情感反應,研究情感在地理空間中的流動、擴散與互動。影劇作品通過敘事與視覺呈現,賦予空間以情感意義,使觀眾產生共鳴。

    3.情動現象與在地文創的關係

    情動現象是指影劇或文創項目通過敘事、空間營造與情感共鳴,激發觀眾的情緒反應與文化認同。地方感性與情感地理學為在地文創提供了豐富的情感與文化資源,使地方文化在現代語境中煥發新生。

    二、港台與大陸影劇的具體案例分析

    1.台灣:《想見你》(2019)與地方感性的結合

    空間記憶與情感觸發

    《想見你》通過台北與高雄的多處實景拍攝,如高雄的旗津老街、台北的街頭巷弄,構建了一個跨時空的敘事場域。這些地方場景不僅承載著人物的情感故事,也喚起了觀眾對特定地點的懷舊與共鳴。

    情感共鳴與文化認同

    劇中通過時間穿越的敘事手法,將個人情感與城市空間聯系在一起,觀眾在追隨故事發展的同時,也重新審視自身與地方的情感連接。這種「地方感性」促使觀眾對台灣文化的深度認同。

    文創啟示:《想見你》成功推出了與劇集相關的文創產品,包括音樂專輯、周邊商品及實景打卡路線,形成了「影劇+文旅」的綜合文化體驗,助力地方經濟與文化傳播。

    2.香港:《踏血尋梅》(2015)與情感地理學的探索

    城市空間與情感疏離

    《踏血尋梅》通過香港的城市空間,尤其是偏遠、破敗的舊工業區,展現了現代都市中的孤獨與異化。影片中的空間不僅是故事發生的背景,更是人物情感疏離的隱喻。

    空間壓迫與情感流動

    影片通過對狹小空間、密集建築的鏡頭語言,營造出壓迫感和疏離感,使觀眾感受到城市對個體情感的侵蝕與扭曲。這種情感地理學的呈現,引發了對城市空間與人際關係的深刻反思。

    文創啟示

    《踏血尋梅》引發了對香港城市空間與文化記憶的討論,激發了以城市探索為主題的文創項目,如舊城改造、街區藝術節等,將情感地理轉化為文化體驗。

    3.大陸:《山海情》(2021)與地方感性重塑

    鄉村振興與情感敘事:《山海情》講述了寧夏西海固地區的扶貧故事,通過對當地自然環境、生活場景的真實呈現,賦予地方文化新的生命力。劇中既有鄉村的質朴美,也展現了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

    情感共鳴與認同建構

    觀眾通過劇中人物的奮斗故事,感受到土地與人之間深厚的情感聯結。這種情動現象,不僅喚起了對鄉村生活的向往,也增強了觀眾對地方文化的認同。

    文創啟示

    《山海情》帶動了當地扶貧產業的文創開發,如寧夏特產、農產品品牌化等,將影劇敘事轉化為具體的經濟與文化效益。

    三、地方感性與情感地理學對在地文創的啟示

    1.情感空間的營造與體驗設計

    在地文創可以通過空間營造與情感體驗設計,喚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例如,通過實景體驗、沉浸式展覽等方式,將地方文化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情感空間。

    2.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再創造

    影劇與文創項目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結合,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產品。

    3.情感敘事的跨媒體傳播

    通過影劇、文創產品與數字媒體的聯動,構建多層次的情感敘事體系,增強地方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四、總結

    港台與大陸的影劇通過地方感性與情感地理學的運用,不僅賦予作品深厚的情感內涵,也為在地文創提供了豐富的情感資源。這種基於情動現象的文化創作,既喚起了觀眾對地方文化的情感共鳴,也推動了地方文創的多元發展。在未來,影劇與文創應持續探索情感與空間的互動,以情動現象為紐帶,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向賦能

  • Place Link

    愛墾APP:Village Stompers 演奏的《華盛頓廣場》~~Washington Square)是一首具有獨特歷史與美學意義的器樂曲,這首作品於1963年推出後迅速成為當時美國排行榜上的熱門曲目,並且對當時的音樂與文化環境有著深刻的象徵意義。以下是它的幾個特殊歷史與美學意義面向:

    Dixieland Revival 與 Folk-Pop 融合的代表作:Village Stompers 的風格被稱為 folk-dixie,也就是融合了早期爵士(特別是 New Orleans 的 Dixieland)與60年代民謠風格的混合形式。

    《華盛頓廣場》是這種風格的代表曲目,兼具懷舊與現代感:Dixieland 的小號、長號、單簧管等管樂聲部喚起20世紀初的爵士年代記憶。同時,其旋律簡潔、節奏鮮明,貼近60年代 folk-pop 音樂的民間敘事氛圍。這種風格的混搭,既向過去致敬,也回應當下,是一種音樂上的「歷史對話」。

    像徵紐約格林威治村的自由與文化活力:Washington Square這個名字本身就指涉紐約市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的核心地標——華盛頓廣場公園。1960年代,格林威治村是反主流文化、民權運動、民謠復興運動的中心地帶。Bob Dylan、Joan Baez 等人常在該地演出,是反戰與青年解放的象徵地點。儘管這首歌是器樂曲,並無歌詞,但其標題與曲風喚起的「聲音圖像」使它成為對當時文化氛圍的高度概括:一種自由、實驗、多元的聲音風景。

    在1963年的流行音樂環境中的異軍突起:在當時流行音樂日益以歌手與歌詞為主體的背景下,《華盛頓廣場》作為一首純器樂曲卻能登上 Billboard Hot 100 第2名(僅次於《Deep Purple》),顯得極為特別:顯示出當時公眾對「非主流」聲音的開放態度。

    樂曲旋律簡單易記,但編曲技法洗練,讓它成為少數能夠突破商業市場的器樂作品。

    美學上的「鄉愁現代性」(Nostalgic Modernism):Village Stompers 並非復古樂團,而是用現代技術(如立體聲錄音)與當代節奏感重新詮釋過去音樂風格。這種做法讓《華盛頓廣場》有一種「聽起來像歷史但又是現代」的獨特質地。它既不是純粹的懷舊,也不是全然的創新,而是兩者之間的一種融合,符合60年代在文化上對「過去 vs. 未來」的探索精神。

    《華盛頓廣場》這首由 Bobb Goldsteinn 與 David Shire 所創作、Village Stompers 所演奏的作品,不僅是一首流行的器樂曲,更是一首具有文化象徵與時代精神的音樂。它美學上融合了懷舊與創新,歷史上見證了1960年代美國自由主義文化與民謠復興運動的聲音記憶,成為一種城市與時代的聲音地標。

  • Place Link

    愛墾APP: 聲音地景(soundscape~~1962,Village Stompers 樂團演奏由 Bobb Goldsteinn and David Shire所寫的《華盛頓廣場》一曲爆紅,成了年度熱曲第七首,第二年趁熱推出了歌曲版。《華盛頓廣場》與情感地理學的三大關聯

    1.聲音作為情感地景的建構工具

    儘管《華盛頓廣場》沒有歌詞,但其旋律、節奏與編制共同營造了一種特定場所的聲音地景(soundscape)

    Dixieland jazz 的風格帶出一種歷史的懷舊感與地方性記憶。

    管樂器與輕快節奏營造出自由、開放與社群互動的城市氛圍。

    這種聲音記憶使聽者即使未曾去過紐約華盛頓廣場,也能透過音樂「感受」那個地方,進而產生投射式的空間情感。

    2.地名作為情感符號(Affective Toponym)

    "Washington Square" 作為曲名直接指涉紐約市格林威治村的知名地點,但在文化語境中,它超越地理座標而成為情感象徵:

    華盛頓廣場在1960年代是民權運動、反戰抗議、藝術家聚會的核心地點,帶有政治自由與青年理想主義的象徵性。

    音樂透過節奏與和聲喚起那個時代的「城市情懷」,與空間記憶交織形成一種歷史—情感地景。

    這種情感地理學中的「地名記憶化」機制,使《華盛頓廣場》成為一首地點具象、情感抽象的音樂文本。

    3.地方認同與想像的共鳴(Place Identity and Imagined Geography)

    在情感地理學的觀點中,人們對地方的情感不一定源於直接經驗,而是來自於文化建構與想像的共鳴。這點在音樂中尤其明顯:

    聽眾可能從未造訪華盛頓廣場,但透過這首音樂,他們可能會在心中建構一個理想的城市公共空間:有音樂、有社群、有自由思想。

    這種經由聲音傳遞的「想像地理」,有助於文化身份的建構,形成一種非地理式的共時性社群(即聽這首曲子的人共同想像與連結的地景)。

    結論:音樂作為「情感地景的製圖工具」

    從情感地理學的角度來看,《華盛頓廣場》這首器樂曲並非只是單純的音樂作品,而是一種具有情感地理製圖能力的文化形式:它不只是再現某個地點,而是情感化地建構該地點的社會意義;它召喚的不只是音樂性快感,更是空間情感記憶的共鳴與再製;它提供了一種「聲音旅遊」的可能性,使聽者在無須移動的狀況下,也能透過情感參與某個場所的歷史與文化意義。

    如果有興趣,墾友也可以延伸到 Raymond Williams 的「結構性的感覺」(structure of feeling)Yi-Fu Tuan 的「情感空間」(topophilia)理論,來進一步探討這首音樂如何具體化空間中的情感密度。需要我幫你進一步連結這些理論嗎?

  • Place Link

    王躍文·岳麓山,桃花嶺(我與一座城)

      我剛到長沙時,岳麓區還叫作西區。我住湘江東岸,長沙人謂之河東。西區在湘江西畔,長沙人謂之河西。五一路從老火車站起頭,一箭筆直射到橘子洲大橋,過了湘江,再往深處去,就到了蔚然橫亙的岳麓山。長沙山、水、洲、城的氣脈就這樣貫通了。

      我那時還沒學會電腦寫作,白天忙公事,爬格子寫小說只在周末或晚上。周末雙休制正試探著執行,一周單休,一周雙休。我很渴望每周都是雙休日,多些時間寫小說。那個夏天,我正在寫中篇小說《秋風庭院》。暫住的斗室熱得凳子挨不得屁股,人坐下去就張嘴喘氣。提起筆來,落紙不是墨水,而是汗水。有個周末,我背著稿紙上了岳麓山。行至半山亭,風過林響,鳥鳴啁啁,心裡頓時清涼。我在半山亭坐下,背靠亭柱寫小說,陽光斜照在稿紙上,金晃晃的有些刺眼。偶爾閉目沉吟,便有兩條金龍在眼皮下的暗紅裡游動。那時我並不懂得保護眼睛,不知眼睛是不能過久盯著強光的。寫起小說來,我腦子動得比手快,只好龍飛鳳舞地寫。初稿上的字,別人是認不得的,我便晚上再去謄抄和修改。半山亭內並無石桌,只能以膝頭為幾。游人過亭,三三兩兩,老老少少,或有駐足觀望者。我寫得忘情,視若無睹,只顧沙沙走筆。寫到得意處,我會笑出聲,或情不自禁搖頭晃腦。游人以我為瘋子也未可知。這部中篇小說是《湖南文學》黃斌先生約的,後來發表在該刊1995年7、8月合刊上。次年,小說獲得《小說選刊》組織評選的全國最佳中短篇小說獎。

      那幾年,我陸續寫了六部與《秋風庭院》相關聯的中篇小說,先後發表在《當代》和《人民文學》上,最後結為長篇小說《朝夕之間》出版。這些小說的很多文字就是在岳麓山上寫的,有時是在半山亭,有時在愛晚亭往上一點的放鶴亭,有時在岳麓書院前的吹香亭。放鶴亭我最喜愛,素朴雅致,氣態安閒,仿佛一位飽學先生,舊衣舊鞋,清清朗朗,立於清風峽邊上。放鶴亭中間有個方石礅,刻著「放鶴」兩個大字,據說是為了紀念曾經的山長羅典。放鶴亭游人來往最多,卻大都腳步匆匆,奔愛晚亭去了。我便安坐其間,埋頭寫作,有時還把石礅借為書幾,也不管羅典先生允不允許。

      岳麓山是有靈的。我不敢驚動岳麓山上的前聖先賢,但岳麓書院裡的古樟怪柏、麓山寺的六朝神松、愛晚亭前的翠竹紅楓,也許皆見過一位年輕人,或低聲吟哦,或俯首沉思,或搖筆疾書。《朝夕之間》裡有位離休多年的地委老書記陳永棟,長年半閉著眼睛獨來獨往,每日清早都在大院裡舞太極劍。老書記去世前寫下遺囑:全部積蓄四十五萬元交作黨費。眾人知此,莫不感佩。我描寫陳老的外貌和性情時,模擬了在麓山寺前屢屢遇見過的一位老者。有天,我坐在麓山寺前寫小說,見一位老者,不僧不道,長辮垂背,手秉寶劍,半閉雙目舞太極劍。我初以為老者是瘋子,卻見他舞起劍來驚風遏雲。我目不能移,待老者收勢立定,忙趨步上前試與攀談。老者卻雙目低垂,轉身下山去了。那段日子,我常在麓山寺前遇著這位老者,卻始終未能同他搭上話,倒是將他的身形寫進小說裡去了。

      幾年後,我終於卜居河西,向岳麓山又近了些。我居住的地方叫咸嘉新村,選擇這個地方住家,大半是為它離岳麓山近,距鬧市遠。站在屋頂花園舉目望,遠近皆是綠意蔥蘢的小山,仿佛畫家筆下的青綠山水,隨意一拖一帶,都是氣韻。田野邊美人蕉紅黃連天,松竹深處隱現著村舍人家。我的所謂「屋頂花園」,只是房產推銷的噱頭,不過就是個露天大陽台而已。我好種花木,把陽台侍弄得好似小花園。我家的三角梅翻懸到陽台欄桿外面,花開時節火紅欲燃,引得樓下行人登樓敲門爭看。

      眼看著四周高樓拔地起,咸嘉新村很快又成了鬧市。熱鬧起來的咸嘉新村倒也鬧中得靜,生活設施極是方便,但我心裡總戀著山野氣,便又向著離岳麓山更近的地方搬了家。我現在的陋居背靠桃花嶺,面向梅溪湖,前湖後山,綠意撲人,極是稱人心意。桃花嶺本就是岳麓山伸出的支脈,為修西二環公路劈開了。我每同朋友說起桃花嶺好,便說:「桃花嶺其實就是岳麓山。」2022年,岳麓山新修了西大門,正對桃花嶺,看看,岳麓山同桃花嶺不又連起來了?

      冬日清晨,太陽從桃花嶺上升起來,熱熱鬧鬧照進臥室。由春往夏走,天氣越來越暖和,太陽也慢慢移位。待到酷夏來臨,太陽就照到別的地方去了,我的臥室竟到了陰涼處。從客廳望去,一湖青藍橫陳,陽光下碎金輝躍,晃人眼睛。尤是晴好秋日,傍晚時分,西望天邊騰騰一片夕陽,冶銅熔金,絳紅煙紫,無限光色流瀉湖中,水天相映,絢爛至極,也奢華至極。梅溪湖四季好花,春來桃花如海,夏天紫藤垂地,秋時桂香襲人,冬日梅花幽馥。愛花的人,恨不能時時守在湖邊,寸步不離。我的陋居朝湖的窗前尚有一奇,湖邊往湖心柔柔彎出去兩座小山,以一石橋相連,橋上橋下水如圓鏡,青山白水若青白二魚,環抱依偎,仿佛一個太極圖。我每日晚間散步,要麼上桃花嶺,要麼走梅溪湖。走梅溪湖,環湖有時覺得太遠,散步總要走回頭路。心想,湖心有座橋就好,人們愛走大圈也可,只走小圈就跨橋而過。不多久,居然心想事成,湖心真建步行橋了。從我家門口上湖邊棧道,一路綠草茵茵,花木扶疏,風荷輕舉,清波粼粼。過橋到節慶島,或略作盤桓,或徑自前行,再上北岸往東走,剛好萬步歸來。

      我寫《家山》是在咸嘉新村動筆的,先寫了三十幾萬字。家搬到桃花嶺下梅溪湖畔,我對原先寫的卻不滿意了。於是,另起爐灶,重新開筆。人物和故事有些是先前寫過的,小說的結構和語言卻變了。我偶爾寫到筆鈍,趕緊出門走走。桃花嶺上見到的香樟、松樹、麻雀、烏鴉,都會到我筆下。岳麓山中,桃花嶺上,梅溪湖邊,初春的樟樹林新葉老葉雜陳團簇,成鳥雛鳥翻飛,正是我在《家山》裡寫到的樣子。《家山》的筆墨具體而微,莊稼樹木,五谷六畜,花鳥魚蟲,皆稱其名。《家山》裡寫到的風物,岳麓山、桃花嶺、梅溪湖及附近鄉村,都能尋到。

      2022年12月2日凌晨3點58分,《家山》殺青。我木坐良久,心裡一一跟小說中的人物道別,不舍而悵然。我在床上倒了一會兒又起來,曙色漸明。拉開窗簾,桃花嶺山間霞光萬道,一輪紅日正冉冉而升。望著窗外桃花嶺,恍如家鄉雪峰山飛抵眼前。梅溪湖上起起落落的水鳥,也讓我聯想到家門口的漵水。我到長沙已二十九年,竟有二十三年逐岳麓山而居。不管長沙再怎麼長大,我會永遠住在岳麓山桃花嶺下。岳麓山,也是我的家山。[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0日 第 20 版)]

  • Place Link

    以下是具體的時代特色分析:

    一、1970年代日本的時代背景

    經濟高速成長後的轉型期: 日本在1960年代經歷了高度經濟成長期(高度経済成長期),到了1970年代進入了所謂的「安定成長期」。雖然物質生活豐富起來,但社會上逐漸出現空虛、孤獨、都市疏離感等心理現象。1973年正逢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人開始反思高度成長所帶來的代價。

    都市化與人口流動: 大量人口從鄉村遷入都市,家庭結構與人際關係改變。許多人住在城市,但對過去的人和事懷有一種「回不去的鄉愁」。《五番街のマリーへ》中的「五番街」象徵的正是這樣一個讓人懷念卻再也無法回到的地方。

    二、1970年代流行音樂的特色

    從偶像歌到抒情歌的轉型: 1960年代末期的日本流行樂偏偶像風,偏向輕快、青春。進入1970年代後,歌曲主題趨向更現實、更成人、更內省,開始探討愛情的遺憾、社會孤獨、內心掙扎。《五番街のマリーへ》就是這個轉變的代表作之一,成熟而細膩。

    拉丁、爵士等異國音樂元素融入: 像「ペドロ&カプリシャス」這樣的樂團,擅長把拉丁、Bossa Nova、Soul 等西方元素融合入日本情歌,帶來全新風格。這種跨文化風格讓歌曲更都會感、也更具有「旅人情懷」。

    三、歌詞內容的時代精神

    歌詞主題

    所反映的時代特徵

    懷念過去的戀人

    都市化中人際關係的變化與疏離

    不敢打擾她的新生活

    日本社會中隱忍、自制的情感美學

    「五番街」這樣的虛構街道

    象徵記憶中失落的「小鎮時光」與鄉愁

    女性主唱,男聲視角詞

    性別角色漸漸模糊,社會意識萌芽

     

    四、文化層面的關鍵詞

    關鍵詞

    解釋與文化連結

    昭和歌謠

    一種融合演歌、流行、爵士的音樂類型,是昭和時代中後期的代表風格。這首歌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抒情性(リリシズム)

    重視內心描寫、情感細膩、常用第三人稱或間接表述,正是《五番街のマリーへ》的特色。

    都會情感(アーバン感覚)

    對都市生活的複雜情感:自由卻孤獨,繁華卻懷舊,這種情緒貫穿了整首歌。

     

    這首歌為何能成為經典?

    因為它同時反映了個人情感與時代背景在日本歷經社會劇變的時代,這首歌提供了人們「回首舊情」與「默默祝福」的情緒出口。它是都市戀愛詩的縮影,內斂、克制、優雅,是日本情歌最有代表性的表現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