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堅持深博
May 3, 2012
(Top Photo Appreciation: Eye_Yaroslav Karas)
陳楨的詩《路徑》
我弄錯約會時間
找了一家小咖啡馆上網
拐進完全陌生的空間
舊有的網址,出現從不曾見過的東西
我非常的慌張;世界已被徹底進襲翻轉
我所懂得的事物一下子失去了意義
我去到約會的地方
來不及向你解釋我的遲到
就結結巴巴告訴你這個怪現象
你什麼也沒說,只是舉起雙手
要我細看那肌膚上的刺青
然後問道:你看懂了這些路徑嗎?
看着看着,我就消失了
May 26, 2012
陳明發詩評《言詮》生命充滿奧秘,難以言說。吊詭的是,也唯有言說,才可能把意識與潛意識,帶到生命看得見、體會得到的現場,給它安排一個可以容身的場所。期待這樣的書寫與言說,詩學無疑幫了我一個忙。我決定不了生命的長度,但很想一窺其豐富與精彩。關於這點,文學與思維/心靈書寫,都同樣使得上力。因此,詩學並不是詩人的專利;想另辟路徑的任何言說者、敘事者與創造者,投身進來吧。(2019年11月14日)
Jan 19, 2021
陳明發詩想《單調》(原題《詩評 7》)好,我知道這不是濫調,但很單調囉。我是欣賞單純的,但也不好每一回都純成同一個樣子。預料得到的樣子。(2019年2月12日臉書 )
Jan 22, 2021
陳明發詩想《形狀》整件事,是從一個夢開始的。這夢,發生於午寐時。我很確定,它不是我原有之物。不是那種可以向全世界宣告,提高道德勇氣的東西。就因爲它本來就不是我的私產,嘶喊得越大聲,越覺得自己理虧。講重點,這夢有關一個圓形。怎麼形容呢,一個可以是任何形狀的圓形。說來很難說清楚,我的意思不是我首先看見一個圓形,然後它開始變成方形、菱形、三角形;像很多公眾人物那樣,一會兒塊狀一會兒錐狀;一會兒是單角旋轉的長方樣。瞬间,又成了翻筋斗的不等邊立體態。它不是在時間裏或早或遲或先或後發生。那麼,最早的那個“圓形”說法,究竟是怎麼浮現的?它是以準確的名詞浮現在我的意識裏,或只是一個迷迷糊糊的感覺?說不清。總之,我懂得就是了。然而,我真正懂得多少?這未名不明莫名難明的“物體”,在午寢後的時光,折磨著我的唾液腺。我一直嘗試開口向誰說清楚這件事,終是開不了口。(4.9.2020 臉書)
Jan 30, 2021
陳明發詩想《斜坡》寫詩?我很小很小的時候,便有過這樣的經驗。走到山崗,坐在一片厚紙皮上,然後沿著長滿草的斜坡,歡呼着滑下。然後,一次又一次地,提著紙皮走上山崗,直到疲倦為止。許多年後,去了敦煌,看見人們乘坐滑橇,從鳴沙山上溜下來。我問同行夥伴說:“你們玩過這種大型、長距離的溜溜板嗎?”他們不寫詩,但懂得我在作比喻,想把某種體驗形容好、表達好。說回來,這麼點玩意兒,跟寫詩有何關係?許多人寫東西,其實也只是順著斜坡而下。既成的字句或言語,是他們粗糙的硬紙皮或花俏的滑橇意象,順著既成的套路就發生了。下午聽見小孩子練琴,正在抓摸琴鍵位置,一粒一粒音符地按。我聽見了“都。來。迷。發。燒。拉。喜。荳”。那“喜荳”是什麼東西?怎麼個拉法能讓人發燒?我知道,是自己刻意把童年的硬紙皮藏起來了。自我挑釁,會不會是一種盼望中的飛行器,讓人更發燒,更不懂疲憊?(6.1.2020)
Feb 5, 2021
陳明發詩想《喻體》“怎麼老是這麼一顆圖?” 整個夜裏,只有這夢像:岩岸。半夜起來上洗手間,再躺下睡去,還是不言不語的岩岸。我的視角,是從海的那頭看過來的。那地方的色澤、觸感與味道,讓我想起是放大版的北鄉北古達岬角。我以為那是一幅靜止的照片,留意了一下,發現岩隙間的水是流動的,上頭泛亮的天光也在移動。是實時的“時間—影像”敘事呢。就像很多採用單一攝錄機拍的獨立電影,三腳架在固定的地方一擺,一開機就是15分鐘一鏡到底。而呈獻出來的,也就是那不剪輯的15分鐘。謝絕添加任何其他動作、畫面、旁述或特效。“怎麼老是這麼一顆圖 ?”我好奇的是,夢裏的我,為何用了“一顆”這量詞?莫非,這一幕,是顆星球?像個完整自足的喻體?我回到我在北婆羅洲海角的位置。那光線,應該是從西岸照過來的,是落日啊。斜暉照身後,照理會拍到我的影子。然而,我是沒看見,或許是夢善意回避了。(11.1.2020 臉書)
Feb 18, 2021
陳明發詩想《深夜食故》
Feb 21, 2021
陳楨的詩《苦笑》 橘子色的海灣 飛鳥依然在覓食 看不見烤红的落日 很快和牠的雄心背道而陸沉 詩人看得清矛盾 却找不到平衡點挺住 墜下一點都不有趣 一點都作假不得 任何好詞都来不及尋找 更不適宜臨時實驗新手法 来炫耀自己僵固的苦笑 (12.5.2007)
Feb 25, 2021
陳明發詩想《關於註解的註解》
我不反對你"反對"
我無例外地都接受你的“例外”
關鍵在於
你對於每一次“反對”、“例外”的
註解
你每一次的“註解”
都“例外”地“反對”自己從前的“反對”
“反對”的,都是自己從前的“例外”
反反復復,看似悠悠忽忽
實際上被忽悠的
是從無例外不反對的人們
那不叫“註解”;可能也不是
“曲解、“誤解”或“不解”
根本就是“無解”的“亂解”
2017年8月5日(原題《造句簿》14)
Mar 20, 2021
陳明發《開門造句 1》
1 人說現象,我想意象。
2 造句簿是釀酒的壇子,日常所見現象,所感意象,都儲進去,過些時日出土,自有純淨轉化的善緣。
3 距離,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心境。“我們”,指的是我和造句簿裡的言語。起初,是我要寫,開罈時,字句倘若還是要言說,是它們本身要寫了,我們就促膝深敘吧。
4 慣語常言,“我手寫我口”,實際情況是,一般人尚且珍惜慎言之美,讀書人下筆散文,豈可張口就來,死而後已?(2017年2月25日)
Apr 7, 2021
陳明發《開門造句 2》
1 文字創作最小的單位是句子;造一行好句,它會呼朋喚友,物以類聚,招來其他好句。
2 已經有人在實驗“一行詩”的創作。
3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情沒見過?為求方便形容與流傳,絕大部分都用四字成語總結。四字成語於是成了我們最慣用的句子;最有安全感的思考方式。
4 習慣所及,許多人面對最講究新句奇法的詩作,也往往是四字連連,節奏單調不說,思維脈動也虛弱。
5 四字成語,偶爾為之只求畫龍點睛之效;頻密用之,像餐餐吃罐頭食物。
6 反之,慣語改裝,往往有預想不到的效果,把創想推向不一般的維度。例如,我曾嘗試把“人無私心,天誅地滅”,改裝成“人有詩心,誅天滅地,再造一個新的”。(2017年2月24日)
Apr 8, 2021
陳明發《開門造句 3》
1. 錯過不是過錯,知道錯過已經很不錯;是過錯不知過錯,才是大錯。
2. 很多人的詩文,都是尋人啟事,找尋那個錯過的自己。
3. 最美好的感覺,是有人張貼尋人啟事,找的竟然是我,還說她很抱歉錯過了我;這麼白日夢一次,就覺得自己少一分過錯。
4. 妳走過來,算是你錯;我走過去,當我有錯,約好在中途相聚,曾有過的不再是“有過”,而會是一直的不錯。問題是,我們什麼也沒做,盡在家裡坐。
5. 做過的做錯,沒做也是錯,然後彼此數來寶似的數對方的過,數對方的錯;千錯萬錯就是自己不會錯。
6. 過錯不是錯過;什麼也不再做,那才是大過錯,會是永遠的錯過。(26.2.2017 週日)
Apr 9, 2021
陳明發的詩《詩與思》道可;道非——常道常言說得好陰晴;圓缺——月有詩就是要陪思舞蹈
葉落翻筋斗雲起雲蔽說不準月色在那面雀鳥鳴晨曦林鬧林寂截不着天籟但韻律常在
(27.7.2021 / 愛墾網制圖〈道可;道非——常道〉)
Aug 7, 2021
陳明發《Mountain》青山不語,錫箔上攀爬何益,M是落山風聲,漢語拼音聲聲莫26.8.2021夜孵夢,今早臨醒念至:英文單字Mountain(山)中藏着三個字。第一個很清晰:Mount(攀登/山);模糊的,是隨後的ain拖進了兩個字,ain't(不)和 tain(錫箔)。這一切半秒不差在同時間浮現。遲半秒緊隨而來的,是身為漢語字母的M,還有這四句整體意念的立現。
詩性直覺與詩性靈感,大概是隱喻一體二面的意思吧。暫且不讓理性過度干預,也許才是最理智的事。當中涉及中西視覺、聽覺與觸覺意象的約會,隨緣讓它們在潛意識裏自然發展好了。對我,已經在空間中完成的,是詩;尚在時間中流動的,也是詩。為了更好地辨識這對孖生同胞,我管前者叫詩;後者叫詩想。(27.8.2021)
Aug 27, 2021
陳明發《自道》道可道,人鬼殊道“我不跟你說”非常道,夫子自道“你聽我說”單行道,頭頭是道“你說不是嗎?”陽關道,小人當道“朽木不可雕”(27.9.2021)
Oct 3, 2021
陳明發的詩《話語》有一個地方我一定是遺忘了
沿著街牆的招貼我找着
在情趣玩具與立時貸款之間
有個隙縫說
愛麗絲夢遊仙境由此開始
即冲即溶的線索
是義乳偽陰;詩的致癌物
詩沉默誰替她說?
這地方一定是遺留在某首詩
前一行與後一行之間一個閃念
萬千話語排擠誰也沒找到位置
題目都動搖了誰也保不了自己
我告訴隙縫
愛麗絲要是還有夢早已消融
受不了黑心食物的詩已離席
我要解的謎底她現居那裡
話語萬千比不上一句伏線
誰來通風詩此刻的芳踪
我答應每行字句都隨心所願
開敞的景觀經得起詮釋重重
你們是駱駝能度過荒野大漠
水鄉山城也是工坊的石磨
我的詩不會流落街市賣假藥
再小的村落也開開心心燒窯到老(2017年3月11日)
Oct 29, 2021
陳明發《刷》 人世間最深情的癡男怨女 莫過於在社媒上發表作品 卻以為能像古人所云: 文章乃千古事 殊不知,網路文章往往是 還沒眨眼已被刷掉 作古去了(2017年6月10日 臉書)
Nov 6, 2021
陳明發《揭示》揭示是個好詞,近義的有:敞開、照亮、表達等。因著這些詞,許多有關寫作方向與本義的勞作在展開。展開,可以存在於展覽;但大部分的展覽,終究只是展覽。例如,某甲提到某某大有來頭的作者,他第一時間的劇目,就是先攀交情。其實,一般讀者不是來看他的個人軼事,而是要看他究竟讀懂了什麼,又反思出什麼。從儲藏室把人家的作品搬出來擺在戰場,那是雜工的活兒。道生萬物,萬物通萬物,生機勃勃。胡說八道也可能生萬物,卻往往一物通不了一物,更莫論通萬物,求生機。(7.11.2021)
Nov 7, 2021
Nov 12, 2021
陳明發《五音:五臟:五行》 今早張眼前的第一個意識浮光,是「五音」這件事。像是在大清晨走到霧紗郁彌的濕地湖邊,聞聲低飛遠去的水禽讓我一瞥身影。隨即搭上了「五臟」,緊接著是「五行」。這都是在一瞬間完成的。張開眼後,兩個念頭同時在浮現。好像是在前腦想著,這三大類十五小分類的事物撞擊在一起了,一早鬧上我,一定有它的因緣;後腦則像個旁觀者在喃喃自語:自冠毒爆發以來,許多工作都在網上完成,軀體的遊走減少了,生活進入相對可預測的穩定狀態,不就是「寧靜致遠」的基礎嗎?當然,張開眼起床上洗手間在那幾步極短的時間裏,腦前腦後的聲音並不像現在的書寫那麼有條理,但在意識與潛意識互動之際肯定發生了一件事:一個新主意在誕生中。我以為這或是一個重大發現,上網查了查,才知道五音與五臟與五行的關係,早已經是中國哲學的一部分。留給我的活兒,是先去理解。因為此前根本沒接觸過、更沒思考過這等事,暫時不好貿貿然拒絕或接受這份夢禮物。雖然我很確定不是在夢裏遇著這麼個念頭,但很肯定它是我的潛意識在我無夢的狀態下整理出來的一項隱喻。就像每天早上打開家門看見地板上躺著一份報紙,打開來看,裏頭所呈現出來的內容,都是在我完全沒有參與、預想的情況下被中介與安排過的。今早這念頭,就是那一份報紙,我得反復地看,才可能明白其寓意。(12.11.2021 週五)陳明發《五音:五臟:五行》II
Nov 13, 2021
Nov 27, 2021
陳明發的詩《青春》 上帝有的是時間,我沒有
偏偏花了半輩子在音韻的尋找
以為落葉逝水以外我已無所求
星光在悠閑垂釣黎明的山岳
一下子吹去我的睡意
上帝原來離我并不遠
音韻找對了位置
祂會把青春還給我
讓我攀越百岳千峰
一窺妳單純的顧盼
(6.2.2012)
(Photo Appreciation:Sinnbilder) 延續閱讀 》《佳句兩首》
Nov 30, 2021
陳明發詩想《防禦機制》年少有年少的為賦新詞強說愁,年老有年老的顧影自盼傷秋去,這是尋常季節遞轉的自然現象。可是,自年少一直愁到老來自哀自憐,中間既不曾遇上「面對大海,春暖花開」,也缺「走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出於其「風格穩定」而考慮頒給終身憂鬱獎的同時,也令人懷疑精神分析學家說的文學「防禦機制」確實存在。(12.12.2021 /Photo Credit: Bored Art)
Dec 12, 2021
陳明發的詩《辯說》
一首詩,或一百首
都是自我辯說往昔的
無從完成,夜半害怕聽見
敲門聲,釀壞酒的甕掀蓋
淒厲的回響如惡味
都是一首詩承擔不了的
挫敗,一百首也是
(13.4.2022)
Apr 13, 2022
陳明發《潭邊人》誰也沒開口 一說話就是莫名 泥潭將月與樹影 融化沒泡泡 碎弱的也沒有沒掙扎痕跡 連告別的手勢也沒有 一切平靜像是忠誠的告誡像鏡子 沒懸念的滲透 風與蟲鳴沈沒自始至終 潭邊人沈默(19.4.2022)本詩嘗試一種新玩法,遊戲規則在于句子與句子之間,有隙缝,節奏像土下的流水線,曲曲折折往下走。人與人的交流,往往也是這種境况,談話與談話之間有間斷,但對話人的内在思维雖然無聲,但它像詩的節奏不會休止、安静下来。就在那個時刻,人與人/人對人的内在感知在發生着。
Apr 27, 2022
陳明發的詩〈場景〉 咖啡蛋糕和歐陸瓷器道具已乖巧就位墻必然是落地玻璃後期電腦調色再補上舍外蝴蝶賞花藤蔓攀壁劇情若需要颳風飄雨請隨意
進場的詩人要入戲燈光是爭取高分的奧秘赤紅象徵血、希望與火焰灰色是迷離;青春就水綠藍空歸雲;雲色金黃日落西一目了然省略許多謎
詩主和讀者一起趕網路;詩不善忙碌不見真身,槪由景物充數(8.5.2022)
May 8, 2022
陳明發的詩〈紅塵〉
滾滾紅塵下鍋能練成泥墨。補好舊房子的蛀齒雨夜不再怕水漏瓦月圓透光惹來滿臉霜尚可揉進花顏葉綠芳,修修佛像塗塗渡人無數無暇自顧的道鼓
新工藝論說已有突破至今只欠那口鍋紅塵淹過鼻孔以前第一階段的實驗或實現
(31.5.2022)
May 31, 2022
陳明發的詩〈窗〉 玻璃質的時光當鏡子使用只看見又深一圈的眼眶若眺望遠一些童詩痊愈如往常雨中的芋傘如溪谷泉音自由流淌
往事、愛情與死亡曙照不語,在落日裏滿天雲霞還原成水神話蘇醒如往常風中的柳枝在舞袖揮起、狂飆與凝止餘韻逥蕩但無所求(4.7.2022)
Apr 23, 2024
陳明發的詩《抓迷藏》我最喜歡的遊戲是抓迷藏小時候是一片葉子,一根竹或任何分岔又分岔的紋路老來是一句話,一組密碼或任何開枝又開枝的想法而我,始終在這裡只有我找得到自己(9.12.2019 臉書)
Sep 18, 2024
3.五志的情志調節與「興觀群怨」的社會功能 五志不僅是個體情感的生理基礎,還涉及情志的調節功能,與「興觀群怨」的社會功能(感發、觀察、共情、批判)形成補充: 個體維度:五志對應詩人對自身情感的調節與表達(「我」如何感發、反思、抒懷)。 集體維度:詩歌通過五志的情感映射,與讀者形成情感聯結,激發「群」與「怨」的社會性功能(「我們」如何共鳴、批評、建構價值觀)。契合點 五志強調情感的平衡與調和,而「興觀群怨」則通過詩歌實現個體與社會情感的協調,使二者共同作用於**個體情感的修復與社會文化的重塑**。
4. 五志與「意象間性」的多感官體驗與審美實踐 五志的情感功能通過五行(木、火、土、金、水)聯系到五象(視、聲、觸、嗅、味),為詩歌提供了多感官體驗的框架: 怒(木-視象):通過視覺意象的強烈對比激發憤怒,如詩中對山河破碎或戰爭場景的描繪。 喜(火-聲象):通過聲音的律動表現歡愉,如鳥鳴或琴瑟和鳴的意象。 思(土-觸象):通過觸覺隱喻(如風拂面)喚起內在思索。 憂(金-嗅象):通過氣味(如花的衰敗)引發感傷。 恐(水-味象):通過味覺(如苦澀)表現敬畏或恐懼。
契合點 意象間性的多感官互動豐富了五志的表現形式,與「興觀群怨」在詩歌中的感官表達相呼應,使情感體驗更具象化和沉浸感。
5. 五志與「興觀群怨」的文化與倫理維度 五志不僅是情感狀態,也具有倫理與價值取向。例如: 怒:對不公的批判,是一種正義感的體現。 喜:對美好與和諧的追求,是一種社會倫理的承諾。 思:對內在價值的反思,是自我修養的重要維度。 憂:對社會或自然的擔憂,體現了悲天憫人的情懷。 恐:對宇宙或命運的敬畏,是倫理秩序的基礎。
在「興觀群怨」中,這些倫理維度通過詩歌的審美表達得以深化。例如: 「興」可以傳遞敬畏(恐)與感動(喜)的倫理啟示。 「觀」可以通過反思(思)揭示個體和社會的問題。 「群」與「怨」則平衡了對和諧與批判的追求。
契合點 五志的倫理內涵使「興觀群怨」不只是審美活動,而是深刻的文化倫理實踐。詩歌在此不僅是感發情志的工具,更是文化價值和倫理意義的傳播媒介。
詩學的跨學科整合
通過將五志融入「興觀群怨」的詩學框架,並借助陳明發博士的「意象間性」理論,可以構建一種跨學科的情感美學模型。這個模型不僅: 提供了傳統中醫學與詩學的全新解讀,還能為現代情感研究、多感官設計、文化倫理實踐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
詩言志,而志本情,情動交互,意象共鳴——這一整體觀念構成了中國詩學與五行學說、情動研究交匯的深刻意義。 陳明發《五音:五臟:五行》I
Jan 17
陳明發《五音:五臟:五行》II 五象~~兩千多年前的中國醫學經典《黃帝內經》,有這麼的記載:「肝屬木,在音為角,在志為怒;心屬火,在音為徴,在志為喜;脾屬土,在音為宮,在志為思;肺屬金,在音為商,在志為憂;腎屬水,在音為羽,在志為恐」。現把概念整理、補充如下——
陰陽五行體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臟:肝、心、脾、肺(連腸胃)、肾
五藏:(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
五志:怒、喜、思、憂、恐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竅:目、舌、口(唇/肌膚)、鼻、耳
在陳明發博士的「意象間性」(互象)框架下,「五行學說」的「五志」(怒、喜、思、憂、恐),與中國傳統詩學的「興觀群怨」訴求取得了有意義的契合。可從以下幾個維度探索它們之間的契合點,構建一個多層次的理論視野,從而揭示詩歌創作、情感表達和文化體驗的深層機制。
1. 五志與「興觀群怨」情感功能的對應關係 五志作為情感的五種基礎狀態,與「興觀群怨」的情感訴求在功能上具有直接的對應: 怒:對應於「怨」,體現不滿、反抗、批判的情感功能。 喜:對應於「群」,表達歡愉、認同與和諧的集體感受。 思:對應於「觀」,通過思索和審視帶來內在感悟與認知提升。 憂:對應於「怨」,既有個體化的哀傷,也可能包含群體性的感懷。 恐:對應於「興」,通過震撼與敬畏激發靈感,開啟聯想的詩性智慧。
契合點 五志為情感的自然狀態提供了一種動態性,而「興觀群怨」則是將這些情感狀態升華為社會價值的文化實踐,二者在個人體驗到集體價值的轉化中形成意義上的契合。
2. 意象間性對五志與「興觀群怨」互動的調和作用 陳明發博士的「意象間性」理論強調意象(象)之間的動態關係,而五志本身作為情感與身體、感官的象征,可以在「意象」的互動中融入詩學的實踐: 興(感發意象):五志中的「恐」最能激發意象間的互相喚起。例如,雷雨或大山等自然意象引發敬畏之情,與恐懼(腎)相關。 觀(審美體驗):五志中的「思」通過深層聯想,使詩人能夠在意象的互動中完成情感與認知的升華。 群(情感共享):五志中的「喜」在意象的交織中表達群體的和諧和共鳴。 怨(批判表達):五志中的「怒」和「憂」通過意象的對比(如枯木與新生、風雨與日光)表現個體或社會的不滿,激發讀者的情感共鳴。
契合點 意象間性提供了一種中介,將五志與「興觀群怨」的詩學功能結合起來,通過象的交互表達情志的動態變化,形成更複雜的情感結構。(下續)
Jan 19
五臟:肝、心、脾、肺、肾
五藏:魂、神、魄、意、志
五竅:目、舌、口、鼻、耳 五音:角、徵、宫、商、羽
金與秋(收斂):
節氣:立秋至霜降。
特性:氣溫下降,陽氣收斂,果實成熟。
作用:收獲作物,儲存能量。
哲學像徵:與「收」相關,代表生命的收獲與整理。
水與冬(閉藏):
節氣:立冬至大寒。
特性:寒冷封凍,陰氣盛極。
作用:蓄積能量,養精蓄銳。
哲學像徵:與「藏」相關,代表生命的休整與積蓄。 3.五行與二十四節氣中的動態平衡
五行強調相生相克的動態平衡,二十四節氣的運行模式也是自然界陰陽調和、循環往復的體現。
相生關係:
春(木)生夏(火):春天的生長為夏天的繁盛提供基礎。
夏(火)生長夏(土):夏天的陽氣極盛轉化為土的穩定。
長夏(土)生秋(金):土的穩定為秋天的收斂提供支持。
秋(金)生冬(水):秋的肅殺引導冬天的閉藏。
冬(水)生春(木):冬的積蓄為春天的生機蓄力。
相克關係:
春(木)克長夏(土):春的生長突破土的束縛。
夏(火)克秋(金):夏的繁盛壓制金的收斂。
長夏(土)克冬(水):土的穩定控制水的泛濫。
秋(金)克春(木):秋的肅殺限制春的生發。
冬(水)克夏(火):冬的寒冷平衡夏的熾熱。
文化啟示:
節氣變化體現了五行的生克調和,強調自然秩序的自我調節。
二十四節氣幫助人類在農業、健康、社會活動中調適行為,順應五行規律。 4.五行與節氣在人類實踐中的體現
五行和二十四節氣的結合,不僅是自然哲學的反映,更具體落實在古代中國的生活方式中:
農耕:根據節氣和五行調整播種、施肥、收獲的時機。
養生:依據五行屬性與季節氣候,制定養生、食療和疾病預防的措施。
禮儀:節氣祭祀、節慶活動,如春分祭日、秋分祭月,表現五行的時間觀念。
詩歌:二十四節氣詩,借助五行屬性描寫自然景象和情感意象,如杜甫的《立春》。 5.二十四節氣的現代意義:五行視角的當代價值
二十四節氣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於五行理論的節氣思想在現代具有以下意義:
提供生態觀念:五行與節氣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適合現代可持續發展理念。
強調多樣性:節氣的豐富性反映五行的多樣互動,為多學科研究提供新思路。
激發文化創意:將五行與節氣結合,賦予藝術、文化創意產品更多內涵。
結語:五行與二十四節氣的和諧統一
五行學說與二十四節氣之間的聯系,反映了古代中國對自然與生命規律的深刻觀察。五行賦予節氣以哲學內涵,而節氣則為五行提供了時間維度的表達。通過對二者的深入研究,可以進一步揭示中華文化的整體性與動態平衡觀,為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復興提供新的啟示。
Jan 20
愛墾APP:五行學說與二十四節氣之間的關聯,既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整體觀,也彰顯了天、地、人相互協調的宇宙觀。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農耕文化中的時間劃分,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特性和對應關係相輔相成。以下從哲學內涵、自然規律和文化實踐三個層次進行闡釋: 1.五行與四時的對應:二十四節氣的基礎
五行學說最初的應用之一是解釋四季變化,將自然界的五種基本屬性(木、火、土、金、水)與春夏秋冬四季關聯起來:
木(春):像徵生長與發芽,二十四節氣中包括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對應植物從萌發到旺盛生長的階段。
火(夏):像徵繁盛與熱烈,二十四節氣中包括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對應太陽的旺盛及農作物的快速成長。
土(長夏):像徵調和與承接,作為過渡階段,主要對應 四季交替時的土旺時段(如夏末或秋初),強調穩定與轉換。
金(秋):像徵收斂與肅殺,二十四節氣中包括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對應成熟、收割與萬物的凋零。
水(冬):像徵閉藏與休養,二十四節氣中包括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對應寒冷季節與能量的儲藏。
核心邏輯:
五行屬性與二十四節氣中的時間節律相輔相成,表現出自然界循環的平衡與轉化。
二十四節氣是五行在時間維度的具體化,體現了天地變化的動態性。 2.五行與節氣特性:氣候、物候與人事的結合
每個節氣的特性,可以通過五行的屬性進一步詮釋其氣候特征、自然景觀和對人類活動的指導意義。
木與春(生發):
節氣:立春至谷雨。
特性:氣溫回升,陽氣生發,草木萌芽。
作用:鼓勵耕種與萬物生長,強調順應自然生機的激發。
哲學像徵:與「生」相關,預示萬物復蘇和人類新的開端。
火與夏(繁盛):
節氣:立夏至大暑。
特性:炎熱高溫,陽氣極盛。
作用:促進農作物快速生長,強調陽氣的頂點與能量的釋放。
哲學像徵:與「長」相關,代表生命力的巔峰。
土與長夏(調和):
節氣:四季的過渡階段。
特性:濕熱交替,氣候趨於穩定。
作用:過渡與調和,強調土壤的滋養作用。
哲學像徵:與「中」相關,代表穩定與承接變化的能力。
五竅:目、舌、口、鼻、耳 五音:角、徵、宫、商、羽 mi sol do re la
Jan 21
(3)金生水——經濟資源影響外交與談判
馬來西亞中央政府(尤其是巫統和國陣政府)借助經濟資源(金)影響地方自治訴求,通過談判(水)進行妥協。 例如,中央政府在2018年同意重新審查《1963年馬來西亞協議》(MA63),試圖通過談判(水)緩解地方自治壓力。
(4)水克火——談判與利益交換壓制自治運動
由於自治運動(火)可能導致政治衝突,中央政府通過水行(談判、政策調整、法律手段)來抑制自治訴求。例如,中央政府通過法律訴訟或財政撥款調整來限制地方政府的獨立行動。
(5)土克水——中央政府用憲法與法律制衡地方談判
馬來西亞的憲法(屬土行)被用來限制地方政府的權力,確保中央集權結構不會被破壞。例如,盡管沙巴、砂拉越有自己的移民法,但其核心政策仍受馬來西亞憲法約束,這顯示了「土克水」的制衡作用。 3. 未來發展的五行動態預測
在五行動態中,以下幾種可能性可能決定沙巴、砂拉越自治運動的未來方向:
1. 「木生火」持續增強(自治運動強化):
如果沙巴、砂拉越的地方認同持續增強,並且本土政黨掌控更多地方政治資源(如執政州政府),自治運動可能繼續升溫。
這種情況可能導致更激烈的「火克金」,影響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並加劇政治緊張。
2. 「水克火」加強(談判緩解自治衝突): 如果中央政府願意進一步讓步(如給予更多自主權、財政回饋),則可能通過「水克火」方式緩解衝突,防止分離主義升溫。例如,如果中央政府同意沙巴、砂拉越恢復完整的石油資源管理權,自治運動的激進性可能減弱。
3. 「土克水」加強(中央政府強化法律控制):如果中央政府采取更強硬的法律措施(如加強對地方自治的限制,或以憲法裁定地方政府無權單方面決定自治政策),則可能強化中央集權。例如,如果馬來西亞憲法法院裁定地方政府無權修改《1963年馬來西亞協議》,則自治運動可能受限。
4. 「金生水」增強(經濟談判主導解決方案):如果中央政府采取經濟讓步(如增加地方財政撥款、鼓勵經濟合作項目),則可能通過經濟利益(金)影響地方政府的決策,使談判(水)成為主要解決方式。
五行框架下的策略啟示
五行思維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沙巴、砂拉越自治運動的不同影響因素,並提供戰略性見解:地方政府(沙巴、砂拉越)應善用「木生火」推動自主權,但要避免「火克金」直接挑戰中央政府的核心利益,以防遭受「水克火」或「土克水」反制。
中央政府可通過「金生水」策略,用經濟利益促進談判,以避免「火克金」導致的財政危機。長期來看,只有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取得平衡,沙巴、砂拉越的自治訴求才可能在不破壞聯邦穩定的前提下實現合理的發展。
最終思考: 五行思維的優點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動態平衡的視角,使我們能夠超越二元對立(如中央 vs. 地方、統一 vs. 獨立),以更有機的方式理解政治經濟互動。對於馬來西亞的未來,這種思維模式或許能為政策制定者和學術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框架。
Feb 17
愛墾APP:東馬復邦的五行考量~~在聯邦國家的區域自主運動中,例如馬來西亞的沙巴(Sabah)與砂拉越(Sarawak)尋求更大自主權甚至可能的獨立,若用五行思維分析,可以看作是一種相生相克的動態博弈,涉及不同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因素的互動。
1. 五行與聯邦政治的對應關係
五行思想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相生)與競爭制衡(相克)。如果用五行來象征聯邦國家的不同政治力量,可以建立以下對應:
| 五行 | 象征意義 | 與聯邦政府、沙砂關係的類比 | | 木 | 地方認同、生長、自治意識 | 沙巴、砂拉越的本土文化、語言、歷史認同感 | | 火 | 改革、激情、衝突 | 自治運動、對中央政策的不滿 | | 土 | 穩定、結構、法律 | 馬來西亞聯邦憲法、中央政府的權力 | | 金 | 資源、經濟、基礎設施 | 經濟利益、自然資源(石油、木材等) | | 水 | 適應、外交、談判 | 聯邦政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協商機制 |
從這個角度來看,沙巴、砂拉越的自治訴求可以理解為木行生火行——即地方認同感(木)推動自治運動(火),但這會受到聯邦憲法(土行)的制約,形成「木克土」的局勢。
2. 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分析
(1)木生火——地方認同激發自主運動: 沙巴、砂拉越的獨特歷史(曾是英國殖民地,1963年合組馬來西亞)形成了較強的地方認同(木),這促使當地民眾尋求更大自主權,甚至推動獨立(火)。例如近年來沙巴、砂拉越政黨要求更多石油稅收的控制權,以及更大的法律自治權,這反映了「木生火」的過程。
(2)火克金——自主訴求挑戰 / 争取經濟利益
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的財政政策依賴沙巴、砂拉越豐富的自然資源(石油、天然氣、木材等,屬金行),因此地方自治(火)會挑戰中央政府的經濟利益(克金)。 例如,砂拉越要求恢復對其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完全控制,這威脅到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
(3)土:地方的根基與穩定
例:老城區、祖祠、鄉村田野、古城牆—「土」的地方情動特征:歸屬感、歷史感、溫暖、懷舊;體驗:人在這些地方會感受到穩固的歷史脈絡,如北京四合院、京都的町屋,它們讓人「情感扎根」,強化地方記憶。
(4)金:地方的秩序與像徵
例:行政中心、宗教建築、金融區、法院—「金」的地方情動特征:尊嚴、敬畏、規則、權威;體驗:金行的地方通常帶有「儀式感」,如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華爾街、紫禁城,它們給人的感覺是正式、理性、秩序感強。
(5)水:地方的流動性與回憶
例:碼頭、移民社區、河流、邊境城市—「水」的地方情動特征:漂泊、記憶、哀愁、流動性;體驗:水行的地方往往帶有變動和歷史疊加的特性,如馬六甲、香港維多利亞港、新奧爾良的法語區,這些地方的「水性」使人感受到變遷、離別、回憶交織的情動。
五行情動如何影響文化創意產業?
當我們將五行與地方情感結合,可以發現地方文創產業可以利用五行的不同特質進行情境設計,使得文創體驗更具吸引力:
| 文創領域 | 適用五行 | 示例 |
| 文創園區 | 木(生長) | 北京798藝術區、台北松山文創園 | | 節慶活動 | 火(激情) | 潑水節、燈會、狂歡節 | | 歷史文化旅游 | 土(穩定) | 故宮、老街保存區 | | 高端品牌、藝術館 | 金(秩序) | 巴黎盧浮宮、紐約現代藝術館 | | 文化記憶、口述史項目 | 水(流動) | 香港歷史博物館、移民故事計劃 |
這樣,我們可以設計出更具「地方感性」的文創體驗。例如:
「火+木」結合:在充滿活力的新興文化區舉辦創新藝術節。 「水+土」結合:在老城區沿著歷史水道策劃地方歷史敘事體驗。 「金+火」結合:大城市核心區利用科技增強博物館互動體驗使文化更加生動。
五行、地方感性與情動的未來 在文化強國的議程下,中國的地方文化振興不僅是物質上的重建,更是情感與情動的重新激活。五行不僅是一個古老的分類法,更是一個可以幫助我們解讀地方感性、規劃文化產業、設計情感體驗的框架。
如果未來要打造一個情感驅動的文化創意產業,我們可以利用五行框架分析:
1. 這個地方的主要情動特質是什麼? 2. 它與人們的情感記憶如何聯系? 3. 通過文創設計,如何增強情感連接?
「地方感性不僅是一種懷舊,而是創造未來的情動力量。」
五行的智慧,可以成為文化創意產業深耕地方記憶、激活文化能量的獨特方法論。
Feb 19
愛墾APP:情動學理框架下的地方感性與五行關係
情動學(Affect Studies) 強調情感(Emotion)與情動(Affect)之間的關係,關注人與環境的感知、體驗和身體化(embodiment)互動。而地方感性(Topophilia, Place Sentiment),如段義孚(Yi-Fu Tuan)所提出的概念,強調人與地方的情感聯系,以及地方如何塑造人的心理認同。
當我們將五行(Wood木, Fire火, Earth土, Metal金, Water水)引入這一框架時,可以發現五行不僅僅是物理、自然或社會的分類系統,也可以被視為地方感性與情動的五大向度,每個元素都影響著地方的情感氛圍,以及人對地方的感知、記憶和依戀方式。
五行與情動:地方感知的五種向度
五行不僅僅是物質世界的像徵,也可以看作是影響地方情感體驗的五種動力機制: | 五行 | 情動特質 | 地方感性表達 | 情感/感知體驗 | | 木(生長) | 向上、擴展、希望 | 植被豐富、成長中、文化復興區 | 好奇、探索、希望、自豪 | | 火(激情) | 活力、溫暖、變革 | 祭典場所、革命遺址、夜市、藝術區 | 激情、歸屬感、狂歡 | | 土(穩定) | 根基、安全、歷史感 | 鄉村、祖屋、廟宇、祖先祭祀地 | 歸屬感、安定、懷舊 | | 金(精致) | 秩序、凝練、制度 | 城市中心、政府機構、商業區 | 效率、敬畏、尊嚴 | | 水(流動) | 適應、變遷、記憶 | 河流、港口、碼頭、移民社區 | 離愁、懷舊、漂泊感 |
地方感性如何「呼喚」五行?
在情動學(Affect Theory)視角下,地方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而且是一個情感被編碼、再現和感知的場所。五行系統本身可以被看作一種「呼喚性架構」(Evocative Structure),不同地方因其歷史、環境、社會文化氛圍,展現出不同的五行特質,從而喚起人們不同的情感體驗。
(1)木:地方的生長力與希望
例:新興文創園區、城市綠化帶、再生社區 —「木」的地方情動特征:希望、開放、朝氣、探索;體驗:人在這些地方會感到未來的可能性,激發創造力,如北京的798藝術區、上海的田子坊,給人一種「文化生長」的情動。
(2)火:地方的激情與聚集
例:廟會、夜市、音樂節、體育場—「火」的地方情動特征:熱情、集體能量、戲劇性、節奏感;體驗:這些地方往往充滿聲音、光影、互動,形成情感能量的「高峰」(emotional peak),如泰國宋干節(潑水節)、台灣的九天民俗技藝團的演出,營造出強烈的地方感性。
Feb 20
Cancel
堅持深博
陳楨的詩《路徑》
我弄錯約會時間
找了一家小咖啡馆上網
拐進完全陌生的空間
舊有的網址,出現從不曾見過的東西
我非常的慌張;世界已被徹底進襲翻轉
我所懂得的事物一下子失去了意義
我去到約會的地方
來不及向你解釋我的遲到
就結結巴巴告訴你這個怪現象
你什麼也沒說,只是舉起雙手
要我細看那肌膚上的刺青
然後問道:你看懂了這些路徑嗎?
看着看着,我就消失了
May 26, 2012
堅持深博
陳明發詩評《言詮》
生命充滿奧秘,難以言說。吊詭的是,也唯有言說,才可能把意識與潛意識,帶到生命看得見、體會得到的現場,給它安排一個可以容身的場所。
期待這樣的書寫與言說,詩學無疑幫了我一個忙。
我決定不了生命的長度,但很想一窺其豐富與精彩。關於這點,文學與思維/心靈書寫,都同樣使得上力。
因此,詩學並不是詩人的專利;想另辟路徑的任何言說者、敘事者與創造者,投身進來吧。(2019年11月14日)
Jan 19, 20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詩想《單調》
(原題《詩評 7》)
好,我知道這不是濫調,但很單調囉。我是欣賞單純的,但也不好每一回都純成同一個樣子。預料得到的樣子。(2019年2月12日臉書 )
Jan 22, 20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詩想《形狀》
整件事,是從一個夢開始的。這夢,發生於午寐時。我很確定,它不是我原有之物。不是那種可以向全世界宣告,提高道德勇氣的東西。就因爲它本來就不是我的私產,嘶喊得越大聲,越覺得自己理虧。講重點,這夢有關一個圓形。怎麼形容呢,一個可以是任何形狀的圓形。說來很難說清楚,我的意思不是我首先看見一個圓形,然後它開始變成方形、菱形、三角形;像很多公眾人物那樣,一會兒塊狀一會兒錐狀;一會兒是單角旋轉的長方樣。瞬间,又成了翻筋斗的不等邊立體態。它不是在時間裏或早或遲或先或後發生。那麼,最早的那個“圓形”說法,究竟是怎麼浮現的?它是以準確的名詞浮現在我的意識裏,或只是一個迷迷糊糊的感覺?說不清。總之,我懂得就是了。然而,我真正懂得多少?這未名不明莫名難明的“物體”,在午寢後的時光,折磨著我的唾液腺。我一直嘗試開口向誰說清楚這件事,終是開不了口。(4.9.2020 臉書)
Jan 30, 20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詩想《斜坡》
寫詩?我很小很小的時候,便有過這樣的經驗。走到山崗,坐在一片厚紙皮上,然後沿著長滿草的斜坡,歡呼着滑下。然後,一次又一次地,提著紙皮走上山崗,直到疲倦為止。許多年後,去了敦煌,看見人們乘坐滑橇,從鳴沙山上溜下來。我問同行夥伴說:“你們玩過這種大型、長距離的溜溜板嗎?”他們不寫詩,但懂得我在作比喻,想把某種體驗形容好、表達好。說回來,這麼點玩意兒,跟寫詩有何關係?許多人寫東西,其實也只是順著斜坡而下。既成的字句或言語,是他們粗糙的硬紙皮或花俏的滑橇意象,順著既成的套路就發生了。下午聽見小孩子練琴,正在抓摸琴鍵位置,一粒一粒音符地按。我聽見了“都。來。迷。發。燒。拉。喜。荳”。那“喜荳”是什麼東西?怎麼個拉法能讓人發燒?我知道,是自己刻意把童年的硬紙皮藏起來了。自我挑釁,會不會是一種盼望中的飛行器,讓人更發燒,更不懂疲憊?(6.1.2020)
Feb 5, 20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詩想《喻體》
“怎麼老是這麼一顆圖?” 整個夜裏,只有這夢像:岩岸。半夜起來上洗手間,再躺下睡去,還是不言不語的岩岸。我的視角,是從海的那頭看過來的。那地方的色澤、觸感與味道,讓我想起是放大版的北鄉北古達岬角。我以為那是一幅靜止的照片,留意了一下,發現岩隙間的水是流動的,上頭泛亮的天光也在移動。是實時的“時間—影像”敘事呢。就像很多採用單一攝錄機拍的獨立電影,三腳架在固定的地方一擺,一開機就是15分鐘一鏡到底。而呈獻出來的,也就是那不剪輯的15分鐘。謝絕添加任何其他動作、畫面、旁述或特效。“怎麼老是這麼一顆圖 ?”我好奇的是,夢裏的我,為何用了“一顆”這量詞?莫非,這一幕,是顆星球?像個完整自足的喻體?我回到我在北婆羅洲海角的位置。那光線,應該是從西岸照過來的,是落日啊。斜暉照身後,照理會拍到我的影子。然而,我是沒看見,或許是夢善意回避了。(11.1.2020 臉書)
Feb 18, 20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詩想《深夜食故》
Feb 21, 2021
堅持深博
陳楨的詩《苦笑》
橘子色的海灣
飛鳥依然在覓食
看不見烤红的落日
很快和牠的雄心背道而陸沉
詩人看得清矛盾
却找不到平衡點挺住
墜下一點都不有趣
一點都作假不得
任何好詞都来不及尋找
更不適宜臨時實驗新手法
来炫耀自己僵固的苦笑
(12.5.2007)
Feb 25, 20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詩想《關於註解的註解》
我不反對你"反對"
我無例外地都接受你的“例外”
關鍵在於
你對於每一次“反對”、“例外”的
註解
你每一次的“註解”
都“例外”地“反對”自己從前的“反對”
“反對”的,都是自己從前的“例外”
反反復復,看似悠悠忽忽
實際上被忽悠的
是從無例外不反對的人們
那不叫“註解”;可能也不是
“曲解、“誤解”或“不解”
根本就是“無解”的“亂解”
2017年8月5日
(原題《造句簿》14)
Mar 20, 20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開門造句 1》
1 人說現象,我想意象。
2 造句簿是釀酒的壇子,日常所見現象,所感意象,都儲進去,過些時日出土,自有純淨轉化的善緣。
3 距離,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心境。“我們”,指的是我和造句簿裡的言語。起初,是我要寫,開罈時,字句倘若還是要言說,是它們本身要寫了,我們就促膝深敘吧。
4 慣語常言,“我手寫我口”,實際情況是,一般人尚且珍惜慎言之美,讀書人下筆散文,豈可張口就來,死而後已?(2017年2月25日)

Apr 7, 20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開門造句 2》
1 文字創作最小的單位是句子;造一行好句,它會呼朋喚友,物以類聚,招來其他好句。
2 已經有人在實驗“一行詩”的創作。
3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情沒見過?為求方便形容與流傳,絕大部分都用四字成語總結。四字成語於是成了我們最慣用的句子;最有安全感的思考方式。
4 習慣所及,許多人面對最講究新句奇法的詩作,也往往是四字連連,節奏單調不說,思維脈動也虛弱。
5 四字成語,偶爾為之只求畫龍點睛之效;頻密用之,像餐餐吃罐頭食物。
6 反之,慣語改裝,往往有預想不到的效果,把創想推向不一般的維度。例如,我曾嘗試把“人無私心,天誅地滅”,改裝成“人有詩心,誅天滅地,再造一個新的”。(2017年2月24日)
Apr 8, 20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開門造句 3》
1. 錯過不是過錯,知道錯過已經很不錯;是過錯不知過錯,才是大錯。
2. 很多人的詩文,都是尋人啟事,找尋那個錯過的自己。
3. 最美好的感覺,是有人張貼尋人啟事,找的竟然是我,還說她很抱歉錯過了我;這麼白日夢一次,就覺得自己少一分過錯。
4. 妳走過來,算是你錯;我走過去,當我有錯,約好在中途相聚,曾有過的不再是“有過”,而會是一直的不錯。問題是,我們什麼也沒做,盡在家裡坐。
5. 做過的做錯,沒做也是錯,然後彼此數來寶似的數對方的過,數對方的錯;千錯萬錯就是自己不會錯。
6. 過錯不是錯過;什麼也不再做,那才是大過錯,會是永遠的錯過。(26.2.2017 週日)
Apr 9, 20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的詩《詩與思》
道可;道非——常道
常言說得好
陰晴;圓缺——月有
詩就是要陪思舞蹈
葉落翻筋斗雲起雲蔽
說不準月色在那面
雀鳥鳴晨曦林鬧林寂
截不着天籟但韻律常在
(27.7.2021 / 愛墾網制圖〈道可;道非——常道〉)
Aug 7, 20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Mountain》
青山不語,錫箔上攀爬何益,
M是落山風聲,漢語拼音聲聲莫
26.8.2021夜孵夢,今早臨醒念至:英文單字Mountain(山)中藏着三個字。第一個很清晰:Mount(攀登/山);模糊的,是隨後的ain拖進了兩個字,ain't(不)和 tain(錫箔)。這一切半秒不差在同時間浮現。遲半秒緊隨而來的,是身為漢語字母的M,還有這四句整體意念的立現。
詩性直覺與詩性靈感,大概是隱喻一體二面的意思吧。暫且不讓理性過度干預,也許才是最理智的事。當中涉及中西視覺、聽覺與觸覺意象的約會,隨緣讓它們在潛意識裏自然發展好了。對我,已經在空間中完成的,是詩;尚在時間中流動的,也是詩。為了更好地辨識這對孖生同胞,我管前者叫詩;後者叫詩想。(27.8.2021)
Aug 27, 20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自道》
道可道,人鬼殊道
“我不跟你說”
非常道,夫子自道
“你聽我說”
單行道,頭頭是道
“你說不是嗎?”
陽關道,小人當道
“朽木不可雕”
(27.9.2021)
Oct 3, 20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的詩《話語》
有一個地方我一定是遺忘了
沿著街牆的招貼我找着
在情趣玩具與立時貸款之間
有個隙縫說
愛麗絲夢遊仙境由此開始
即冲即溶的線索
是義乳偽陰;詩的致癌物
詩沉默誰替她說?
這地方一定是遺留在某首詩
前一行與後一行之間一個閃念
萬千話語排擠誰也沒找到位置
題目都動搖了誰也保不了自己
我告訴隙縫
愛麗絲要是還有夢早已消融
受不了黑心食物的詩已離席
我要解的謎底她現居那裡
話語萬千比不上一句伏線
誰來通風詩此刻的芳踪
我答應每行字句都隨心所願
開敞的景觀經得起詮釋重重
你們是駱駝能度過荒野大漠
水鄉山城也是工坊的石磨
我的詩不會流落街市賣假藥
再小的村落也開開心心燒窯到老

(2017年3月11日)
Oct 29, 20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刷》
人世間最深情的癡男怨女
莫過於在社媒上發表作品
卻以為能像古人所云:
文章乃千古事
殊不知,網路文章往往是
還沒眨眼已被刷掉
作古去了(2017年6月10日 臉書)
Nov 6, 20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揭示》
揭示是個好詞,近義的有:敞開、照亮、表達等。因著這些詞,許多有關寫作方向與本義的勞作在展開。展開,可以存在於展覽;但大部分的展覽,終究只是展覽。例如,某甲提到某某大有來頭的作者,他第一時間的劇目,就是先攀交情。其實,一般讀者不是來看他的個人軼事,而是要看他究竟讀懂了什麼,又反思出什麼。從儲藏室把人家的作品搬出來擺在戰場,那是雜工的活兒。
道生萬物,萬物通萬物,生機勃勃。胡說八道也可能生萬物,卻往往一物通不了一物,更莫論通萬物,求生機。(7.11.2021)
Nov 7, 20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夢「主」字》
漢字學問大,其筆劃學問更大。看似一點都不起眼的一「點」,也有扎對穴位的針灸魔力,腦袋那個部位頓然開竅,速度神奇勝5G。今早臨醒前,漢字「主」忽訪,真是喜出望外,我立即對海德格爾的「詩意棲居」一語,毫不費思量便看見帖切的私己理解與詮釋——何謂「詩意棲居」?那「主」字的三橫,不就是相等距離的天地人嗎?中間一橫稍短,也就是在天地間的人,面對蒼天在上大地在下的一份謙卑。察覺到這些,還不足以實現「詩意棲居」。讓「主」字中的一豎,把天地人連成完整豐饒的一體,一以貫之,能主此生了,才是「詩意棲居」。到這裏以為可以向自己交功課了,可是在掀被翻身準備起床之際,有個聲音在腦際說了一句:「還有一點啊。」那意思我明白,說的不就是「主」字上的那個「丶」,少了此字,稱不上「主」,只是「王」而已。這世間何時缺少過身不由己的「王」?做不了主,何來「詩意棲居」?下床頭件事就是上網去查查,那在普通句子裏就只能扮演個頓號的「丶」,為何能那麼地神氣;少了它人就做不了主,此生詩意不起來?連讀音都唸「主」的這顆字,好傢夥,那狀若一星火苗卻雷霆萬鈞的點,原來是燈火的意思。這麼一來,今早的夢禮物漢字「主」,對海德格爾的「詩意棲居」的寓意就完整了。於此在夢著、思著的人,因為一顆字而領悟到自己「詩意棲居」的存在,怎麼說都是一個被照亮、被祝福的奇妙際會。(10.11.2021)
Nov 12, 2021
堅持深博
今早張眼前的第一個意識浮光,是「五音」這件事。像是在大清晨走到霧紗郁彌的濕地湖邊,聞聲低飛遠去的水禽讓我一瞥身影。隨即搭上了「五臟」,緊接著是「五行」。這都是在一瞬間完成的。張開眼後,兩個念頭同時在浮現。好像是在前腦想著,這三大類十五小分類的事物撞擊在一起了,一早鬧上我,一定有它的因緣;後腦則像個旁觀者在喃喃自語:自冠毒爆發以來,許多工作都在網上完成,軀體的遊走減少了,生活進入相對可預測的穩定狀態,不就是「寧靜致遠」的基礎嗎?當然,張開眼起床上洗手間在那幾步極短的時間裏,腦前腦後的聲音並不像現在的書寫那麼有條理,但在意識與潛意識互動之際肯定發生了一件事:一個新主意在誕生中。我以為這或是一個重大發現,上網查了查,才知道五音與五臟與五行的關係,早已經是中國哲學的一部分。留給我的活兒,是先去理解。因為此前根本沒接觸過、更沒思考過這等事,暫時不好貿貿然拒絕或接受這份夢禮物。雖然我很確定不是在夢裏遇著這麼個念頭,但很肯定它是我的潛意識在我無夢的狀態下整理出來的一項隱喻。就像每天早上打開家門看見地板上躺著一份報紙,打開來看,裏頭所呈現出來的內容,都是在我完全沒有參與、預想的情況下被中介與安排過的。今早這念頭,就是那一份報紙,我得反復地看,才可能明白其寓意。(12.11.2021 週五)
陳明發《五音:五臟:五行》II
Nov 13, 20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寫作方法》
2.11.2021午茶時間,妻語:“詩性”一詞會嚇壞人。我們固然是一個文化底蘊很深的民族,但一般人對自己文化的覺知與理解,深一點的就很抗拒。
3.11.2021夢聞一聲音云,“同一個經歷,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達方式。不足惜。”醒來,對於“不足惜”的概念的領悟是:警惕自戀啊,應該採用更貼近草根的方式去討論詩性文化。
4.11.2021 夢見一張雙欄表格,感覺左欄是學術的、專業的內容,右欄對照的,則是一般人看得懂的說明。同步有個反思的提問:兩邊用上一樣數目的文字,可能嗎?
5.11.2021夢見一座金黃色的大圓柱,燈火燦爛,涓涓水流不斷從柱身頂部淌落。圍著大石柱的,是同樣形狀但小多了的圓石凳,色澤一樣的耀眼但不淌水。這應該是解答了前一晚有關字數的疑問,一個不斷有所變化的大主題,可以拆散成七組相對穩定的解說,這樣的寫作就簡單多了。(6.11.2021 整理 / 愛墾網制圖)
註:我對孵夢、釋夢的實驗開始於1990年代中期,當成個人研究創造力的部分進階練習。2000-2001年期間,在南洋商報商餘版寫《陪夢散步》系列專欄,分享過數十篇有關心得。後來有幸被收進臺灣師大馬華文學數位典藏系統。
同步發表:陳明發札記 2001
Nov 27, 20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的詩《青春》
上帝有的是時間,我沒有
偏偏花了半輩子在音韻的尋找
以為落葉逝水以外我已無所求
星光在悠閑垂釣黎明的山岳
一下子吹去我的睡意
上帝原來離我并不遠
音韻找對了位置
祂會把青春還給我
讓我攀越百岳千峰
一窺妳單純的顧盼
(6.2.2012)
(Photo Appreciation:Sinnbilder) 延續閱讀 》《佳句兩首》
Nov 30, 20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詩想《防禦機制》
年少有年少的為賦新詞強說愁,年老有年老的顧影自盼傷秋去,這是尋常季節遞轉的自然現象。可是,自年少一直愁到老來自哀自憐,中間既不曾遇上「面對大海,春暖花開」,也缺「走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出於其「風格穩定」而考慮頒給終身憂鬱獎的同時,也令人懷疑精神分析學家說的文學「防禦機制」確實存在。(12.12.2021 /Photo Credit: Bored Art)
Dec 12, 20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的詩《辯說》
一首詩,或一百首
都是自我辯說往昔的
無從完成,夜半害怕聽見
敲門聲,釀壞酒的甕掀蓋
淒厲的回響如惡味
都是一首詩承擔不了的
挫敗,一百首也是
(13.4.2022)

Apr 13, 2022
堅持深博
陳明發《潭邊人》
誰也沒開口 一說話
就是莫名 泥潭
將月與樹影 融化
沒泡泡 碎弱的也沒有
沒掙扎痕跡 連告別的
手勢也沒有 一切平靜像是
忠誠的告誡像鏡子 沒懸念的
滲透 風與蟲鳴沈沒
自始至終 潭邊人沈默
(19.4.2022)
本詩嘗試一種新玩法,遊戲規則在于句子與句子之間,有隙缝,節奏像土下的流水線,曲曲折折往下走。人與人的交流,往往也是這種境况,談話與談話之間有間斷,但對話人的内在思维雖然無聲,但它像詩的節奏不會休止、安静下来。就在那個時刻,人與人/人對人的内在感知在發生着。
Apr 27, 2022
堅持深博
陳明發的詩〈場景〉
咖啡蛋糕和歐陸瓷器
道具已乖巧就位
墻必然是落地玻璃
後期電腦調色再補上
舍外蝴蝶賞花藤蔓攀壁
劇情若需要
颳風飄雨請隨意
進場的詩人要入戲
燈光是爭取高分的奧秘
赤紅象徵血、希望與火焰
灰色是迷離;青春就水綠
藍空歸雲;雲色金黃日落西
一目了然省略許多謎
詩主和讀者一起
趕網路;詩不善忙碌
不見真身,槪由景物充數
(8.5.2022)
May 8, 2022
堅持深博
陳明發的詩〈紅塵〉
滾滾紅塵下鍋能練成
泥墨。補好舊房子的蛀齒
雨夜不再怕水漏瓦
月圓透光惹來滿臉霜
尚可揉進花顏葉綠芳,修修佛像
塗塗渡人無數無暇自顧的道鼓
新工藝論說已有突破
至今只欠那口鍋
紅塵淹過鼻孔以前
第一階段的實驗或實現
(31.5.2022)
May 31, 2022
堅持深博
陳明發的詩〈窗〉
玻璃質的時光
當鏡子使用
只看見又深一圈的眼眶
若眺望遠一些
童詩痊愈如往常
雨中的芋傘如溪谷
泉音自由流淌
往事、愛情與死亡
曙照不語,在落日裏
滿天雲霞還原成水
神話蘇醒如往常
風中的柳枝在舞袖
揮起、狂飆與凝止
餘韻逥蕩但無所求
(4.7.2022)
Apr 23, 2024
堅持深博
陳明發的詩《抓迷藏》
我最喜歡的遊戲是抓迷藏
小時候是一片葉子,一根竹
或任何分岔又分岔的紋路
老來是一句話,一組密碼
或任何開枝又開枝的想法
而我,始終在這裡
只有我找得到自己
(9.12.2019 臉書)
Sep 18, 2024
堅持深博
3.五志的情志調節與「興觀群怨」的社會功能
契合點
五志不僅是個體情感的生理基礎,還涉及情志的調節功能,與「興觀群怨」的社會功能(感發、觀察、共情、批判)形成補充:
個體維度:五志對應詩人對自身情感的調節與表達(「我」如何感發、反思、抒懷)。
集體維度:詩歌通過五志的情感映射,與讀者形成情感聯結,激發「群」與「怨」的社會性功能(「我們」如何共鳴、批評、建構價值觀)。
五志強調情感的平衡與調和,而「興觀群怨」則通過詩歌實現個體與社會情感的協調,使二者共同作用於**個體情感的修復與社會文化的重塑**。
4. 五志與「意象間性」的多感官體驗與審美實踐
五志的情感功能通過五行(木、火、土、金、水)聯系到五象(視、聲、觸、嗅、味),為詩歌提供了多感官體驗的框架:
怒(木-視象):通過視覺意象的強烈對比激發憤怒,如詩中對山河破碎或戰爭場景的描繪。
喜(火-聲象):通過聲音的律動表現歡愉,如鳥鳴或琴瑟和鳴的意象。
思(土-觸象):通過觸覺隱喻(如風拂面)喚起內在思索。
憂(金-嗅象):通過氣味(如花的衰敗)引發感傷。
恐(水-味象):通過味覺(如苦澀)表現敬畏或恐懼。
契合點
意象間性的多感官互動豐富了五志的表現形式,與「興觀群怨」在詩歌中的感官表達相呼應,使情感體驗更具象化和沉浸感。
5. 五志與「興觀群怨」的文化與倫理維度
五志不僅是情感狀態,也具有倫理與價值取向。例如:
怒:對不公的批判,是一種正義感的體現。
喜:對美好與和諧的追求,是一種社會倫理的承諾。
思:對內在價值的反思,是自我修養的重要維度。
憂:對社會或自然的擔憂,體現了悲天憫人的情懷。
恐:對宇宙或命運的敬畏,是倫理秩序的基礎。
在「興觀群怨」中,這些倫理維度通過詩歌的審美表達得以深化。例如:
「興」可以傳遞敬畏(恐)與感動(喜)的倫理啟示。
「觀」可以通過反思(思)揭示個體和社會的問題。
「群」與「怨」則平衡了對和諧與批判的追求。
契合點
五志的倫理內涵使「興觀群怨」不只是審美活動,而是深刻的文化倫理實踐。詩歌在此不僅是感發情志的工具,更是文化價值和倫理意義的傳播媒介。
詩學的跨學科整合
通過將五志融入「興觀群怨」的詩學框架,並借助陳明發博士的「意象間性」理論,可以構建一種跨學科的情感美學模型。這個模型不僅:
提供了傳統中醫學與詩學的全新解讀,還能為現代情感研究、多感官設計、文化倫理實踐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
詩言志,而志本情,情動交互,意象共鳴——這一整體觀念構成了中國詩學與五行學說、情動研究交匯的深刻意義。
陳明發《五音:五臟:五行》I
Jan 17
堅持深博
陳明發《五音:五臟:五行》II 五象~~兩千多年前的中國醫學經典《黃帝內經》,有這麼的記載:「肝屬木,在音為角,在志為怒;心屬火,在音為徴,在志為喜;脾屬土,在音為宮,在志為思;肺屬金,在音為商,在志為憂;腎屬水,在音為羽,在志為恐」。現把概念整理、補充如下——
陰陽五行體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臟:肝、心、脾、肺(連腸胃)、肾
五藏:(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
五志:怒、喜、思、憂、恐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竅:目、舌、口(唇/肌膚)、鼻、耳
在陳明發博士的「意象間性」(互象)框架下,「五行學說」的「五志」(怒、喜、思、憂、恐),與中國傳統詩學的「興觀群怨」訴求取得了有意義的契合。可從以下幾個維度探索它們之間的契合點,構建一個多層次的理論視野,從而揭示詩歌創作、情感表達和文化體驗的深層機制。
1. 五志與「興觀群怨」情感功能的對應關係
五志作為情感的五種基礎狀態,與「興觀群怨」的情感訴求在功能上具有直接的對應:
怒:對應於「怨」,體現不滿、反抗、批判的情感功能。
喜:對應於「群」,表達歡愉、認同與和諧的集體感受。
思:對應於「觀」,通過思索和審視帶來內在感悟與認知提升。
憂:對應於「怨」,既有個體化的哀傷,也可能包含群體性的感懷。
恐:對應於「興」,通過震撼與敬畏激發靈感,開啟聯想的詩性智慧。
契合點
五志為情感的自然狀態提供了一種動態性,而「興觀群怨」則是將這些情感狀態升華為社會價值的文化實踐,二者在個人體驗到集體價值的轉化中形成意義上的契合。
2. 意象間性對五志與「興觀群怨」互動的調和作用
陳明發博士的「意象間性」理論強調意象(象)之間的動態關係,而五志本身作為情感與身體、感官的象征,可以在「意象」的互動中融入詩學的實踐:
興(感發意象):五志中的「恐」最能激發意象間的互相喚起。例如,雷雨或大山等自然意象引發敬畏之情,與恐懼(腎)相關。
觀(審美體驗):五志中的「思」通過深層聯想,使詩人能夠在意象的互動中完成情感與認知的升華。
群(情感共享):五志中的「喜」在意象的交織中表達群體的和諧和共鳴。
怨(批判表達):五志中的「怒」和「憂」通過意象的對比(如枯木與新生、風雨與日光)表現個體或社會的不滿,激發讀者的情感共鳴。
契合點
意象間性提供了一種中介,將五志與「興觀群怨」的詩學功能結合起來,通過象的交互表達情志的動態變化,形成更複雜的情感結構。(下續)
Jan 19
堅持深博
陰陽五行體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臟:肝、心、脾、肺、肾
五藏:魂、神、魄、意、志
五志:怒、喜、思、憂、恐
五竅:目、舌、口、鼻、耳
五音:角、徵、宫、商、羽
金與秋(收斂):
節氣:立秋至霜降。
特性:氣溫下降,陽氣收斂,果實成熟。
作用:收獲作物,儲存能量。
哲學像徵:與「收」相關,代表生命的收獲與整理。
水與冬(閉藏):
節氣:立冬至大寒。
特性:寒冷封凍,陰氣盛極。
作用:蓄積能量,養精蓄銳。
哲學像徵:與「藏」相關,代表生命的休整與積蓄。
3.五行與二十四節氣中的動態平衡
五行強調相生相克的動態平衡,二十四節氣的運行模式也是自然界陰陽調和、循環往復的體現。
相生關係:
春(木)生夏(火):春天的生長為夏天的繁盛提供基礎。
夏(火)生長夏(土):夏天的陽氣極盛轉化為土的穩定。
長夏(土)生秋(金):土的穩定為秋天的收斂提供支持。
秋(金)生冬(水):秋的肅殺引導冬天的閉藏。
冬(水)生春(木):冬的積蓄為春天的生機蓄力。
相克關係:
春(木)克長夏(土):春的生長突破土的束縛。
夏(火)克秋(金):夏的繁盛壓制金的收斂。
長夏(土)克冬(水):土的穩定控制水的泛濫。
秋(金)克春(木):秋的肅殺限制春的生發。
冬(水)克夏(火):冬的寒冷平衡夏的熾熱。
文化啟示:
節氣變化體現了五行的生克調和,強調自然秩序的自我調節。
二十四節氣幫助人類在農業、健康、社會活動中調適行為,順應五行規律。
4.五行與節氣在人類實踐中的體現
五行和二十四節氣的結合,不僅是自然哲學的反映,更具體落實在古代中國的生活方式中:
農耕:根據節氣和五行調整播種、施肥、收獲的時機。
養生:依據五行屬性與季節氣候,制定養生、食療和疾病預防的措施。
禮儀:節氣祭祀、節慶活動,如春分祭日、秋分祭月,表現五行的時間觀念。
詩歌:二十四節氣詩,借助五行屬性描寫自然景象和情感意象,如杜甫的《立春》。
5.二十四節氣的現代意義:五行視角的當代價值
二十四節氣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於五行理論的節氣思想在現代具有以下意義:
提供生態觀念:五行與節氣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適合現代可持續發展理念。
強調多樣性:節氣的豐富性反映五行的多樣互動,為多學科研究提供新思路。
激發文化創意:將五行與節氣結合,賦予藝術、文化創意產品更多內涵。
結語:五行與二十四節氣的和諧統一
五行學說與二十四節氣之間的聯系,反映了古代中國對自然與生命規律的深刻觀察。五行賦予節氣以哲學內涵,而節氣則為五行提供了時間維度的表達。通過對二者的深入研究,可以進一步揭示中華文化的整體性與動態平衡觀,為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復興提供新的啟示。

Jan 20
堅持深博
愛墾APP:五行學說與二十四節氣之間的關聯,既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整體觀,也彰顯了天、地、人相互協調的宇宙觀。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農耕文化中的時間劃分,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特性和對應關係相輔相成。以下從哲學內涵、自然規律和文化實踐三個層次進行闡釋:
1.五行與四時的對應:二十四節氣的基礎
五行學說最初的應用之一是解釋四季變化,將自然界的五種基本屬性(木、火、土、金、水)與春夏秋冬四季關聯起來:
木(春):像徵生長與發芽,二十四節氣中包括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對應植物從萌發到旺盛生長的階段。
火(夏):像徵繁盛與熱烈,二十四節氣中包括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對應太陽的旺盛及農作物的快速成長。
土(長夏):像徵調和與承接,作為過渡階段,主要對應 四季交替時的土旺時段(如夏末或秋初),強調穩定與轉換。
金(秋):像徵收斂與肅殺,二十四節氣中包括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對應成熟、收割與萬物的凋零。
水(冬):像徵閉藏與休養,二十四節氣中包括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對應寒冷季節與能量的儲藏。
核心邏輯:
五行屬性與二十四節氣中的時間節律相輔相成,表現出自然界循環的平衡與轉化。
二十四節氣是五行在時間維度的具體化,體現了天地變化的動態性。
2.五行與節氣特性:氣候、物候與人事的結合
每個節氣的特性,可以通過五行的屬性進一步詮釋其氣候特征、自然景觀和對人類活動的指導意義。
木與春(生發):
節氣:立春至谷雨。
特性:氣溫回升,陽氣生發,草木萌芽。
作用:鼓勵耕種與萬物生長,強調順應自然生機的激發。
哲學像徵:與「生」相關,預示萬物復蘇和人類新的開端。
火與夏(繁盛):
節氣:立夏至大暑。
特性:炎熱高溫,陽氣極盛。
作用:促進農作物快速生長,強調陽氣的頂點與能量的釋放。
哲學像徵:與「長」相關,代表生命力的巔峰。
土與長夏(調和):
節氣:四季的過渡階段。
特性:濕熱交替,氣候趨於穩定。
作用:過渡與調和,強調土壤的滋養作用。
哲學像徵:與「中」相關,代表穩定與承接變化的能力。
陰陽五行體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臟:肝、心、脾、肺、肾
五藏:魂、神、魄、意、志
五志:怒、喜、思、憂、恐
五竅:目、舌、口、鼻、耳
五音:角、徵、宫、商、羽
mi sol do re la
Jan 21
堅持深博
(3)金生水——經濟資源影響外交與談判
馬來西亞中央政府(尤其是巫統和國陣政府)借助經濟資源(金)影響地方自治訴求,通過談判(水)進行妥協。 例如,中央政府在2018年同意重新審查《1963年馬來西亞協議》(MA63),試圖通過談判(水)緩解地方自治壓力。
(4)水克火——談判與利益交換壓制自治運動
由於自治運動(火)可能導致政治衝突,中央政府通過水行(談判、政策調整、法律手段)來抑制自治訴求。例如,中央政府通過法律訴訟或財政撥款調整來限制地方政府的獨立行動。
(5)土克水——中央政府用憲法與法律制衡地方談判
馬來西亞的憲法(屬土行)被用來限制地方政府的權力,確保中央集權結構不會被破壞。例如,盡管沙巴、砂拉越有自己的移民法,但其核心政策仍受馬來西亞憲法約束,這顯示了「土克水」的制衡作用。
3. 未來發展的五行動態預測
在五行動態中,以下幾種可能性可能決定沙巴、砂拉越自治運動的未來方向:
1. 「木生火」持續增強(自治運動強化):
如果沙巴、砂拉越的地方認同持續增強,並且本土政黨掌控更多地方政治資源(如執政州政府),自治運動可能繼續升溫。
這種情況可能導致更激烈的「火克金」,影響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並加劇政治緊張。
2. 「水克火」加強(談判緩解自治衝突): 如果中央政府願意進一步讓步(如給予更多自主權、財政回饋),則可能通過「水克火」方式緩解衝突,防止分離主義升溫。例如,如果中央政府同意沙巴、砂拉越恢復完整的石油資源管理權,自治運動的激進性可能減弱。
3. 「土克水」加強(中央政府強化法律控制):如果中央政府采取更強硬的法律措施(如加強對地方自治的限制,或以憲法裁定地方政府無權單方面決定自治政策),則可能強化中央集權。例如,如果馬來西亞憲法法院裁定地方政府無權修改《1963年馬來西亞協議》,則自治運動可能受限。
4. 「金生水」增強(經濟談判主導解決方案):如果中央政府采取經濟讓步(如增加地方財政撥款、鼓勵經濟合作項目),則可能通過經濟利益(金)影響地方政府的決策,使談判(水)成為主要解決方式。
五行框架下的策略啟示
五行思維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沙巴、砂拉越自治運動的不同影響因素,並提供戰略性見解:地方政府(沙巴、砂拉越)應善用「木生火」推動自主權,但要避免「火克金」直接挑戰中央政府的核心利益,以防遭受「水克火」或「土克水」反制。
中央政府可通過「金生水」策略,用經濟利益促進談判,以避免「火克金」導致的財政危機。長期來看,只有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取得平衡,沙巴、砂拉越的自治訴求才可能在不破壞聯邦穩定的前提下實現合理的發展。
最終思考: 五行思維的優點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動態平衡的視角,使我們能夠超越二元對立(如中央 vs. 地方、統一 vs. 獨立),以更有機的方式理解政治經濟互動。對於馬來西亞的未來,這種思維模式或許能為政策制定者和學術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框架。
Feb 17
堅持深博
愛墾APP:東馬復邦的五行考量~~在聯邦國家的區域自主運動中,例如馬來西亞的沙巴(Sabah)與砂拉越(Sarawak)尋求更大自主權甚至可能的獨立,若用五行思維分析,可以看作是一種相生相克的動態博弈,涉及不同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因素的互動。
1. 五行與聯邦政治的對應關係
五行思想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相生)與競爭制衡(相克)。如果用五行來象征聯邦國家的不同政治力量,可以建立以下對應:
| 五行 | 象征意義 | 與聯邦政府、沙砂關係的類比 |
| 木 | 地方認同、生長、自治意識 | 沙巴、砂拉越的本土文化、語言、歷史認同感 |
| 火 | 改革、激情、衝突 | 自治運動、對中央政策的不滿 |
| 土 | 穩定、結構、法律 | 馬來西亞聯邦憲法、中央政府的權力 |
| 金 | 資源、經濟、基礎設施 | 經濟利益、自然資源(石油、木材等) |
| 水 | 適應、外交、談判 | 聯邦政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協商機制 |
從這個角度來看,沙巴、砂拉越的自治訴求可以理解為木行生火行——即地方認同感(木)推動自治運動(火),但這會受到聯邦憲法(土行)的制約,形成「木克土」的局勢。
2. 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分析
(1)木生火——地方認同激發自主運動: 沙巴、砂拉越的獨特歷史(曾是英國殖民地,1963年合組馬來西亞)形成了較強的地方認同(木),這促使當地民眾尋求更大自主權,甚至推動獨立(火)。例如近年來沙巴、砂拉越政黨要求更多石油稅收的控制權,以及更大的法律自治權,這反映了「木生火」的過程。
(2)火克金——自主訴求挑戰 / 争取經濟利益
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的財政政策依賴沙巴、砂拉越豐富的自然資源(石油、天然氣、木材等,屬金行),因此地方自治(火)會挑戰中央政府的經濟利益(克金)。 例如,砂拉越要求恢復對其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完全控制,這威脅到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
Feb 17
堅持深博
(3)土:地方的根基與穩定
例:老城區、祖祠、鄉村田野、古城牆—「土」的地方情動特征:歸屬感、歷史感、溫暖、懷舊;體驗:人在這些地方會感受到穩固的歷史脈絡,如北京四合院、京都的町屋,它們讓人「情感扎根」,強化地方記憶。
(4)金:地方的秩序與像徵
例:行政中心、宗教建築、金融區、法院—「金」的地方情動特征:尊嚴、敬畏、規則、權威;體驗:金行的地方通常帶有「儀式感」,如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華爾街、紫禁城,它們給人的感覺是正式、理性、秩序感強。
(5)水:地方的流動性與回憶
例:碼頭、移民社區、河流、邊境城市—「水」的地方情動特征:漂泊、記憶、哀愁、流動性;體驗:水行的地方往往帶有變動和歷史疊加的特性,如馬六甲、香港維多利亞港、新奧爾良的法語區,這些地方的「水性」使人感受到變遷、離別、回憶交織的情動。
五行情動如何影響文化創意產業?
當我們將五行與地方情感結合,可以發現地方文創產業可以利用五行的不同特質進行情境設計,使得文創體驗更具吸引力:
| 文創園區 | 木(生長) | 北京798藝術區、台北松山文創園 |
| 節慶活動 | 火(激情) | 潑水節、燈會、狂歡節 |
| 歷史文化旅游 | 土(穩定) | 故宮、老街保存區 |
| 高端品牌、藝術館 | 金(秩序) | 巴黎盧浮宮、紐約現代藝術館 |
| 文化記憶、口述史項目 | 水(流動) | 香港歷史博物館、移民故事計劃 |
這樣,我們可以設計出更具「地方感性」的文創體驗。例如:
「火+木」結合:在充滿活力的新興文化區舉辦創新藝術節。
「水+土」結合:在老城區沿著歷史水道策劃地方歷史敘事體驗。
「金+火」結合:大城市核心區利用科技增強博物館互動體驗使文化更加生動。
五行、地方感性與情動的未來
在文化強國的議程下,中國的地方文化振興不僅是物質上的重建,更是情感與情動的重新激活。五行不僅是一個古老的分類法,更是一個可以幫助我們解讀地方感性、規劃文化產業、設計情感體驗的框架。
如果未來要打造一個情感驅動的文化創意產業,我們可以利用五行框架分析:
1. 這個地方的主要情動特質是什麼?
2. 它與人們的情感記憶如何聯系?
3. 通過文創設計,如何增強情感連接?
「地方感性不僅是一種懷舊,而是創造未來的情動力量。」
五行的智慧,可以成為文化創意產業深耕地方記憶、激活文化能量的獨特方法論。
Feb 19
堅持深博
愛墾APP:情動學理框架下的地方感性與五行關係
情動學(Affect Studies) 強調情感(Emotion)與情動(Affect)之間的關係,關注人與環境的感知、體驗和身體化(embodiment)互動。而地方感性(Topophilia, Place Sentiment),如段義孚(Yi-Fu Tuan)所提出的概念,強調人與地方的情感聯系,以及地方如何塑造人的心理認同。
當我們將五行(Wood木, Fire火, Earth土, Metal金, Water水)引入這一框架時,可以發現五行不僅僅是物理、自然或社會的分類系統,也可以被視為地方感性與情動的五大向度,每個元素都影響著地方的情感氛圍,以及人對地方的感知、記憶和依戀方式。
五行與情動:地方感知的五種向度
五行不僅僅是物質世界的像徵,也可以看作是影響地方情感體驗的五種動力機制:

| 五行 | 情動特質 | 地方感性表達 | 情感/感知體驗 |
| 木(生長) | 向上、擴展、希望 | 植被豐富、成長中、文化復興區 | 好奇、探索、希望、自豪 |
| 火(激情) | 活力、溫暖、變革 | 祭典場所、革命遺址、夜市、藝術區 | 激情、歸屬感、狂歡 |
| 土(穩定) | 根基、安全、歷史感 | 鄉村、祖屋、廟宇、祖先祭祀地 | 歸屬感、安定、懷舊 |
| 金(精致) | 秩序、凝練、制度 | 城市中心、政府機構、商業區 | 效率、敬畏、尊嚴 |
| 水(流動) | 適應、變遷、記憶 | 河流、港口、碼頭、移民社區 | 離愁、懷舊、漂泊感 |
地方感性如何「呼喚」五行?
在情動學(Affect Theory)視角下,地方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而且是一個情感被編碼、再現和感知的場所。五行系統本身可以被看作一種「呼喚性架構」(Evocative Structure),不同地方因其歷史、環境、社會文化氛圍,展現出不同的五行特質,從而喚起人們不同的情感體驗。
(1)木:地方的生長力與希望
例:新興文創園區、城市綠化帶、再生社區 —「木」的地方情動特征:希望、開放、朝氣、探索;體驗:人在這些地方會感到未來的可能性,激發創造力,如北京的798藝術區、上海的田子坊,給人一種「文化生長」的情動。
(2)火:地方的激情與聚集
例:廟會、夜市、音樂節、體育場—「火」的地方情動特征:熱情、集體能量、戲劇性、節奏感;體驗:這些地方往往充滿聲音、光影、互動,形成情感能量的「高峰」(emotional peak),如泰國宋干節(潑水節)、台灣的九天民俗技藝團的演出,營造出強烈的地方感性。
Feb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