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olroyd, “Makassar as an Emporium for Chinese Trade, 1613–1669,” Itinerario / Cambridge (2025).(近年的專文,詳細論述 1613–1669 年間中國—馬卡薩貿易網絡演變與機制)(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G.von Kispal-van Deijk, “Ubiquitous but Elusive: The Chinese of Makassar in VOC Times,” (2013 / OXIS 論文 PDF)(討論 VOC 時期華人的社會經濟地位與檔案記錄的特性)。(oxis.org) H.Sutherland, “Trade, court and company – Makassar in the later ...”(關於 VOC、地方政權與華人貿易分工的分析,PDF 可下載)。(oxis.org)
Yerry Wirawan, Sejarah Masyarakat Tionghoa Makassar(書籍/編輯論文集,覆蓋 17 世紀到 20 世紀的華人史,包含華文報刊、社群變遷)。(Internet Archive)
研究與刊物:關於近代馬卡薩華人報業與社群(例如「Pers Tionghoa Makassar Sebelum Perang Dunia Kedua」)— 探討 19 世紀後半到二戰前華人公共領域的形成。(persee.fr)
[嫣然·愛墾研創]AI 時代的數字人文:從輔助技術到知識夥伴的轉折 在大型語言模型(A large language model)尚未被推向公共視野之前,「數字人文」曾是人文與科技跨界中的顯眼旗幟。它象徵一種企圖──不再把人文學研究侷限於書桌與索引,而是讓資料庫、統計、網絡分析等計算工具介入文本、歷史、地圖與文化現象的理解。它帶著某種樂觀:科技可以讓人文學更全面、更客觀,也更能與時代對話。
然而,當人工智慧的大浪湧來,原本穩固的格局突然鬆動。數字人文不再是「新」的;AI 的能力、速度與可塑性遠超過它原本所涵蓋的技術基線。問題因此浮現:在 AI 之後,數字人文還代表什麼?二者的關係,是重疊、替代,還是相互促成? 要理解這個轉折,得從它們各自的本質談起。
Paris En mémoire
愛墾APP:南海“契合”是否開始遥遠~~當我們習慣於和平,會不會就忘了它其實從來不是理所當然?7月27日,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與一群來自東南亞及亞太地區、具有豐富外交與國際政策經驗的前高官與專家,共同發表了一則題為《砲火必須止息》(愛墾中文評註翻譯)的公開聲明。這份聲明由他們所組成的「和誼圈」(The Amity Circle)聯合發表,針對柬埔寨與泰國兩國近日爆發的邊界武裝衝突,表達了強烈關切與明確呼籲。
這場衝突,並非僅是兩國間的邊界爭執,而是對整個東南亞地區過去數十年和平穩定的一次劇烈衝擊。聲明開宗明義指出,東協(ASEAN)成員國之間苦心經營的戰略互信,已因這場衝突出現裂痕——這不是某國內部的政爭,也不是民間的偶發衝突,而是兩個同屬東協的主權國家,首次在本世紀內發生公開武裝對抗。
這樣的衝突不僅違反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AC)中明確反對使用武力的原則,更違背了《東協憲章》所強調的以和平手段解決爭端的核心精神。這一切,提醒我們:和平不是自然發生的,它不是一種靜止狀態,而是需要持續努力、主動維護的動態成果。
楊榮文在轉發這份聲明時,特別點出了「和平紅利」這個概念,這是對當代東南亞局勢最深刻的洞察之一。所謂和平紅利,是指因地區長期穩定所累積的經濟發展、社會繁榮與國際信任資本。然而,這樣的紅利,從來不是無限期的。它既非不可侵犯,也不是任何國家可以單方面享有而不付出維護代價的資產。和平紅利會枯竭,尤其當我們將和平視為一種自動生成的結果,而非一項必須持續努力爭取與守護的成就時。
事實上,和平很容易成為政治人物語言中的裝飾詞。在選舉期間,和平是口號;在危機時刻,和平成了推卸責任的擋箭牌。對於某些領導人而言,和平不過是治理過程中的背景音樂,音量大小可根據自身政治利益隨意調整。他們往往是最晚承認衝突嚴重性的人,卻可能是最快將責任推給他人或試圖轉移公眾視線的人。和平的本質,在這樣的過程中被侵蝕、被消耗。
此時,「和誼圈」這樣的資深外交人士與政策專家的集體發聲,顯得尤為珍貴。他們不受任職政府的束縛,可以說出真正該說的話。他們的呼籲也不是憑空而來——他們曾身處高層外交談判與政策制定第一線,深知東協內部運作邏輯,也知道在這樣的危機時刻,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路徑。
聲明提出的具體建議——如召開特別東協高峰會、避免陷入雙邊與多邊協商形式的爭執、以及在不損雙方立場的前提下邀請第三方協助斡旋——正是過去東協處理區域緊張局勢的經驗總結,也是唯一可能防止這場衝突升級的務實選項。聲明中也提醒大家,2011年柬泰邊境曾一度劍拔弩張,最終在東協框架下避免全面戰事。歷史提供了希望,但不會自動重演。2025年能否複製2011年的和平經驗,取決於今天的選擇與行動。
我們必須問自己:我們是否太容易把和平當成理所當然?我們是否太少思考,一旦和平破裂,將要付出什麼代價來重建?又或者,我們是否把東協當作一個永遠能靠「拖延」或「模糊」維持穩定的組織,忽略它其實早已面對轉型的壓力?
東協一向以「不干涉內政」和「共識決」為核心原則,但這些原則在國與國之間直接軍事對抗的場景中,還足夠嗎?還是說,我們需要一種更能因應當代挑戰的「東協+」模式——更靈活、更具行動力的外交機制?
「和誼圈」的這份聲明,不僅是對東協領導人的呼籲,更是對區域公民社會的一次警鐘:和平不是政府的專利,它需要每一個人的關注與守護。在這個世界愈發分裂與對抗的年代,東南亞曾是一道和平的亮光,如今卻風雨飄搖。
這是我們的轉捩點。
我們需要更有遠見的領導人,也需要更願意捍衛和平的公民。與其等著局勢惡化再來後悔,不如從現在開始,認真對待那些曾為和平努力的人所發出的警訊。正如「和誼圈」最後所說的:外交必須被置於核心位置,和平應成為行動的方向。這不只是一句外交辭令,而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真切的生存指南。
Jul 28
Paris En mémoire
嫣然·華人在望加錫(Makassar)的歷史角色
這裏把近期與權威的學術來源,拉來核實並把關鍵發現列成要點:下面列出的每一項主張都對應具體文獻。優先引用了對「華族/華人(Tionghoa)在望加錫/Makassar 的角色」負擔最重的五個來源。
結論(要點摘要)
作為海上與區域貿易的中介與市場參與者(17世紀起) — 華人長期扮演連接中國與蘇拉威西及東印度群島的商業節點,早期(約1610s–1669)有直接或透過第三港口的中國—馬卡薩貿易路線,供應中國商品並交換當地香料與海產。(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專精某些商品(胡椒、海龜殼等),在區域分工中有明確位置 — 公司(VOC)早期對華人並不總視為直接威脅,部分因為華商集中於胡椒、龜殼等非荷蘭當時首要控制的商品。這使他們在當地貿易網絡中保持重要但專門化的角色。(oxis.org)
城市經濟與社會生活的中堅力量(商品貿易、零售、典當、出版等;19–20世紀演變) — 到近代(19–20世紀),華人在馬卡薩發展成多元的城市經濟群體:經商、經營熟食與店鋪、從事金融/典當活動,並且出現華文報紙與社群組織。(persee.fr)
與殖民權力與本地政權的複雜互動(合作、被管控、偶有衝突) — 在荷蘭征服與統治後,華人社群的地位與活動受殖民政策影響(例如貿易許可、居住管理),同時在不同時期也遭受街頭或財產層面的暴力與排擠。文獻強調華人既是殖民經濟的一環,也常處於脆弱位置。(Brill)
地方化與同化趨勢 — 長期下來,馬卡薩的華人經常與當地族群通婚、語言文化混融(部分已不再使用中文),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華人社群。當代研究指出,馬卡薩華人對自身「華族」身份的連結較為多樣化且有許多在地化特徵。(oxis.org)
主要學術來源
R.Holroyd, “Makassar as an Emporium for Chinese Trade, 1613–1669,” Itinerario / Cambridge (2025).(近年的專文,詳細論述 1613–1669 年間中國—馬卡薩貿易網絡演變與機制)(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G.von Kispal-van Deijk, “Ubiquitous but Elusive: The Chinese of Makassar in VOC Times,” (2013 / OXIS 論文 PDF)(討論 VOC 時期華人的社會經濟地位與檔案記錄的特性)。(oxis.org)
H.Sutherland, “Trade, court and company – Makassar in the later ...”(關於 VOC、地方政權與華人貿易分工的分析,PDF 可下載)。(oxis.org)
Yerry Wirawan, Sejarah Masyarakat Tionghoa Makassar(書籍/編輯論文集,覆蓋 17 世紀到 20 世紀的華人史,包含華文報刊、社群變遷)。(Internet Archive)
研究與刊物:關於近代馬卡薩華人報業與社群(例如「Pers Tionghoa Makassar Sebelum Perang Dunia Kedua」)— 探討 19 世紀後半到二戰前華人公共領域的形成。(persee.fr)
Oct 14
Paris En mémoire
[嫣然·愛墾研創]AI 時代的數字人文:從輔助技術到知識夥伴的轉折
在大型語言模型(A large language model)尚未被推向公共視野之前,「數字人文」曾是人文與科技跨界中的顯眼旗幟。它象徵一種企圖──不再把人文學研究侷限於書桌與索引,而是讓資料庫、統計、網絡分析等計算工具介入文本、歷史、地圖與文化現象的理解。它帶著某種樂觀:科技可以讓人文學更全面、更客觀,也更能與時代對話。
然而,當人工智慧的大浪湧來,原本穩固的格局突然鬆動。數字人文不再是「新」的;AI 的能力、速度與可塑性遠超過它原本所涵蓋的技術基線。問題因此浮現:在 AI 之後,數字人文還代表什麼?二者的關係,是重疊、替代,還是相互促成?
要理解這個轉折,得從它們各自的本質談起。
一、數字人文原是方法革命,而非學科革命
早期的數字人文本質上是一套研究方法:
• 資料數位化:手稿掃描、文本 OCR、元資料建構。
• 工具輔助分析:詞頻統計、語料庫探索、地理資訊系統、網絡結構分析。
• 數據共享:建立可檢索、可重複的資料庫。
這些工作本質上仍是「人文學者借助電腦」。數字人文的野心從未想取代人文詮釋本身,而是讓研究更全面、更透明、更能處理巨量資料。
某種程度上,它的核心精神是:
「用科技來延伸人類對文化的理解能力。」
這句話放在 AI 身上也說得通,只是 AI 把「延伸」這件事推得更遠。
二、AI 不是數字人文,但成為它的加速器
大模型時代的 AI,帶來的不是單純工具,而是一種新的知識互動方式。
1.從計算工具到知識夥伴:過去的數字人文工具依賴明確指令:輸入、運算、輸出。
現在 AI 能理解自然語言、參與推理,甚至能協助提出研究假設。
在語境分析、敘事結構比對、跨語言文本比較等領域,AI 的工作方式已接近「共同研究者」而非「計算機」。
2.從結構化分析到語意分析:傳統詞頻與語料分析能回答「文本中什麼出現最頻繁」。
AI 則能回答「文本為什麼這樣說」「語氣如何變化」「隱喻如何運作」。它處理的是語意、風格、脈絡,是以前幾乎完全仰賴人文學者的領域。
3.從靜態資料到動態知識:數字人文強調建立大型資料庫。AI 讓這些資料「能對話」──能回答、能總結、能比對、能推理。資料不再只是檔案,而是「知識模型」。
三、AI 正逼迫人文學提出更基本的問題:AI 與數字人文的最深層差異不是技術,而是反向的力量;數字人文靠技術協助人文研究,AI 則讓人文學本身不得不重新反思。包括:
• 如果機器能做文本解讀,人文學者的專業價值是什麼?
• 如果 AI 能模仿寫作,創作者的主體性如何界定?
• 當「生成內容」變成技術能力,人文化的審美標準是否需要重建?
• 詮釋的本質是否在於工具,還是在於人的態度與倫理?
這些問題不是數字人文能回答的。它們指向人文學最核心的哲學與倫理基礎。也因此,AI 並沒有削弱人文反而讓它變得更重要──因為解釋技術造成的文化後果本來就不是技術的工作,而是人文學者的責任。
四、AI 時代的「數字人文 2.0」正在形成:今天的數字人文,不再只是掃描、標註、統計,而逐漸帶著新的方向:
與 AI 協作的研究方法:人機共同詮釋、模型輔助假設生成、跨語言跨文本比較。
AI 文化的觀察者:不研究古文物,而研究 AI 生成文化、演算法審美、自動化敘事的社會後果。
去神話化技術的批判力量:研究 AI 的偏見、生成敘事的倫理、模型作為「文化中介」的權力。
這些新議題超越原本的數字人文,卻繼承了它的跨界精神──技術不是目的,而是理解文化的新透鏡。
五、兩者關係的當代定義:AI 不是數字人文的繼承者,而是把數字人文推上另一個層次的催化劑。數字人文提供方法,AI 重塑問題。它們不是競爭,而是層次不同的夥伴:數字人文處理「如何分析文化」;AI 迫使我們思考「文化本身正在變成什麼」。
真正的挑戰,不在於技術,而在於:我們如何在技術洪流之下,重新釐清作為人的思考、審美與責任。
10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