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營銷 2.0: 文化特區運動

除了朗朗上口的口号,另一个有效营销地方文化的工具是:形象定位。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OVEPI


    李安樂·山莊:追尋鄉土社會的潛在記憶——閱讀《山莊記憶》

    最近火了的一部央視熱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它勾起了國人對飲食文化中的民族記憶。這種舌尖上的美食控源自於對不同地域文化的鄉愁,也是中國文化深層結構中的鄉土集體記憶。在非虛構的散文寫作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對鄉土社會的表述。也許是社會上此類的文本太多,也許是民眾的閱讀取向多元化,鄉土文學抑或已經很難再產生曾經一時洛陽紙貴的效應。這也是情理之中的,我們本身已經不自覺投入到這個消費的娛樂化時代中,在搞笑中很快進入角色,就連我們自己也有時不得不暗暗懷疑需要堅守的價值觀。

    雖然一般的讀者樂此不疲地閱讀和談論著這類作品,但嚴肅的評論家無一例外地對這一現象保持著冷淡的沉默態度。評論家的沉默使我們憑直覺就可以感覺到此類作品的某些先天不足和泛濫帶給評論家的審美疲勞。評論家南方朔對鄉愁不待見,他論到:「鄉愁雖美,但卻有害!鄉愁是不能當做一個城市的目標的,一個歌頌鄉愁的社會是個落後保守的社會。」這或許是許多評論家對鄉土主題避之不及的一個原因吧。 

    在這一悖論中,文本泛濫與批評冷漠的現象很顯然與傳統農耕文化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境遇有關,一方面,深厚的農業文化基礎使得整體書寫繞不開鄉土這個舊瓶裝新酒的主題。只要這個農民國家的歷史現狀還存在著,這種大范圍集體性的鄉土記憶的敘事就更不會終止。另一方面,在鄉土敘事中,鄉愁還佔有一部分,這是許多批評家唯恐避之不及的。從政治心理圖景來說,在城鄉的二元格局中,鄉村有時往往會被復古為與「廟堂」相對的渺遠的「江湖」,成為知識分子心往神會的飛地。重要的是,鄉村是大多數人的根,是現實或夢回的家園。

    楊顯惠說:「文學離不開社會、思想,如果把思想、對社會的思考去掉了,文學就沒意思了。」文學意義不僅在於對社會的勾畫,更在於其對社會的責任和獨立的價值判斷。柏夫的散文集《山莊記憶》不單是關於對鄉土記憶的書寫文本,而是表述出了對鄉土社會流逝的真誠追思和人文悲憫之情。正如作者所言,「對於許多離開農村身居城市的人來說,山莊已經退出他們的生活,成為一種遙遠的記憶。但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山莊是生活中最溫馨的家園,它安慰靈魂,也滋養肉體;山莊也是生活中最踏實的依托,它成就生命,也鍛造精神。」需要強調的是,它重新闡釋了有關「山莊」的全部意義及其人文關懷。(下續)

    (李安樂:山莊:追尋鄉土社會的潛在記憶——閱讀《山莊記憶》,見: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2013-09-23)

    延續閱讀:

    文化特區運動

    最接近中國的馬來西亞北隅鄉鎮

    《愛墾·鄉頻道》濱雪鄉鎮

    韻文化:和諧的聲音

    韻文化:詩賦詞曲

    韻文化:美、標致

    地方文化營銷·慢遊

  • OVEPI

    Urry·觀光客的凝視

    最近我也看了這本『觀光客的凝視』。現在將心得寫寫。本書我自己倒推薦的是第三章到第五章,第六章探討歷史與文化觀光比較大,當然也可看看。

    我推薦原因在於,Urry在這幾部分非常清楚交代自己立場,尤其,點出現在觀光產業重要之處在那: 關鍵在於帶動其他產業,而不在於單純推廣觀光這個活動而已。

    所以一般我們聽到很多探討觀光多重要的言談,大多都只跟你考察觀光,或單純討論觀光,不過乾稿,事實上,觀光在運輸界、餐飲業、飯店業帶動的利益,才更為可觀,當這些周邊朋友起來後,他們透過繳稅、僱員等帶動起更高的經濟收益,才為世人所重視。

    光只是去看什麼歷史遺跡、美術館,其實爭議相當大,因為是否真的有這麼多效益?為何看這個而非那個?都罵聲連連(下面就是文化人的象徵鬥爭)。

    這一點,Urry很有意思的,探討觀光、藝術等面貌時,就特別在第五章裡面,探討什麼是本真?什麼是高雅、低俗等問題。

    尤其,他引述BourdiueDistinction一書中,探討小資產階級與文化媒介人的概念,選取的段落跟過去小弟寫論文的觀點很像,不過我自己是認為Bourdieu用詞上太過激烈,反而沒有清楚交代自己研討出來的概念---小資的文化媒介人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在哪。他們可是現在流行、話題、甚至就是觀光客在凝視什麼的重大推手。

    至於很多人會問,臺灣觀光政策應該走才對阿,英國、歐陸等都在這麼玩他們的觀光。我的看法,短期內不可能。臺灣的觀光政策應該從官方秀的角度看,我覺得101煙火秀是極致表現。在這個大秀有媒體注目度、可以長官致詞、跟廠商結合等,甚至還可吸引數以十萬計的臺灣居民參與。

    臺灣除非如歷史博物館、故宮等地,單點式的願意從文化觀光角度出發,或諸如故宮跟附近的博物館,乃至於士林區相關單位串連,或許有可能透過『動線』的規劃串連起來,以小規模方試試看看,但是像臺北市、或高雄市要全力如此投入,我認為短期不可能,因為這種秀很難做。作秀,是要單點、能夠有長官蒞臨指導的方式才能舉行,如果觀光客都花錢在諸如福華、國賓大飯店,市長、局長、總統都不在大飯店辦公,怎麼突出行銷?

    何謂「觀光客的凝視」?簡單來說,就是觀光客帶著慾望消費觀光景點的符碼。觀光客的凝視是社會建構而成,自成完整的體系。John Urry指出視覺經驗是觀光旅遊的重要面向,更強調「凝視主體」和「凝視對象」之間社會權力關係的操作與展演。觀光經驗的建構來自符號的消費與收集,觀光客的凝視是符號化的凝視,是浪漫的,是集體的,更是多元而流動的。這本探討現代觀光文化的重要著作,勾勒出觀光旅遊在過去幾世紀以來的演變流程,從大眾觀光旅遊(mass tourism在歐洲和北美洲開始流行,到逐漸蔓延至世界大部份地區的整個歷史進程。除了社會學的思考之外,對文學想像與美感經驗分析,更為臺灣的跨領域研究提供了另類視角。全文續讀

  • OVEPI

    陳明發博士的詩性文旅倡議:關於詩性文旅的倡議,官方在決策前需要參考政策;企業在制定、執行戰略時需要路徑圖;相關利益同人需要參照的指導;媒體需要真正值得關注與傳播的內容;一切的話題、個案、思考方向與行動細節,都離不開景點所在地方的具體情況。

    從培育在地人才的教育面來說,拿沙巴古達為例,我們首先要考慮學生來源。從古達、西瓜地到哥打馬魯都有9間華小,是北沙華文獨中及延伸大專的主要生源目標。

    念完小六,成績允許的話,他們可考慮繼續到政府學校念中六,然後再上大學念學位課程。馬魯都與古達都有提供此機會的政府學校。馬魯都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Seventh-day Adventist Church)教會私立英文中學也在開辦大學先修班。

    古達的中五畢業生若想接受技職教育,必須往南走120公裡到哥打毛律芒加利地區,去「沙巴農業學院」(Institut Pertanian Sabah Timbang Menggaris)接受兩年寄宿制的務農培訓。

    從古達開足兩小時車子,沿途看得見掛上「大學」招牌的教育機構,唯有哥打馬魯都的「開放大學」。可是,它也只是一個「上課中心」而已,離開「分校」地位還有段距離。

    另外還有一個沙巴大學的「上課中心」,座落於西瓜地,只開發給其醫學系學生做實習用途。(2020年6月札記 陳明發)

    延續閱讀:

    福建惠安美女文創

    海絲大典


    古達華小

    生活周遭的資源和記憶感情

    《藝頻道》電影達人

    愛墾慕課·絲路篇

    全馬最古老的華文小學:古達樂育

    文化特區運動

    韻文化:商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