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慕課·思潮篇

攝影家:台灣馬拉松長跑攝影家 蔡鎮鴻
攝影主題:2016/3/15,台南古都馬拉松

《愛墾哲學慕課》推薦精彩文獻,歡迎學習: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思潮 庫

    愛墾APP:人文科學詞彙

    本體論(Ontology)

    本體論是哲學中探討「存在是什麼」的分支,也稱為存在論。它關注的是世界上「實在」的基本結構與本性,討論什麼東西真正存在、它們如何存在,以及存在的分類。傳統問題包括:物質與精神哪個更根本?概念(如數字)是否有實在性?現代本體論也常延伸至人工智慧、語意網等領域,用於建構對象之間的關係模型。簡言之,本體論是對「存在本身」的哲學探問,不僅是問「有什麼」,更是問「為何、如何有」。

    認識論(Epistemology)

    認識論是哲學中探討知識的來源、性質與界限的分支。它關心的是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知識是否可能、什麼樣的信念算是知識、以及知識是否可靠等問題。經典問題包括:感官經驗是否可信?理性與經驗哪個是知識的根源?知識如何與真理和正當性關聯?在當代理論中,認識論還涉及語境主義、懷疑論與社會建構論等爭議。認識論核心在於思考「知識如何可能」,並評估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能否成立。

    方法論(Methodology)

    方法論是探討「我們應如何進行知識研究」的理論框架。它涉及選擇、評估與正當化研究方法的原則。不同學科或立場會採取不同方法,例如自然科學偏向量化、實驗法,社會科學可能採質性訪談或詮釋學方式。方法論不僅關注具體技術,更關注這些技術背後的哲學前提,例如:研究是否中立?是否存在客觀性?方法論是連結本體論與認識論的橋樑,因為你如何看待世界(本體論)與如何知道世界(認識論)會影響你採用何種研究方法。

  • 思潮 庫

    愛墾APP:萊布尼茨個體精神性的後現代主義基礎~~莱布尼茨的單子有機論,與後現代思維的主體有機論,整體上有互相互呼應之處。但最大的矛盾在於,前者的單子之間不存在互動,而依靠先前(自然的、神義的)和諧來聯系,而後者則具有開放性、主動性,彼此之間的互動是複雜的、變動的,而且,沒有終極的實在、實體。

    這裏要觀察的是,萊布尼茲的單子論與後現代主體觀之間的哲學張力,它同時也觸及了當代哲學如何重新思考“實體”與“關係”的問題。

    兩者的相通之處(呼應)

    萊布尼茲的單子論 後現代主體觀(如德勒茲、拉圖、克里斯蒂娃等)
    每個單子都是不可分割的、內在充滿活動的單位 主體非實體而是生成中的聚合,具有內在複雜性與動力
    單子是宇宙的基本構成單元,皆有感知與慾望(Perception & Appetition) 主體是欲望流、記憶與情感的結構,具能動性
    單子表現整個宇宙的摺疊,是整體世界的折射 主體是差異場域中多重關係的節點


    根本的矛盾(分歧)

    分歧維度 單子論(萊布尼茲) 後現代主體觀
    互動性 單子無窗,各自封閉,不與其他單子互動;宇宙和諧來自上帝預設的「前定和諧」 主體總是處於交互作用中,關係構成主體;沒有本體,只存在生成與差異
    封閉 vs. 開放 單子為封閉實體 主體是開放系統(如德勒茲的「身體無器官」或巴特的「多重主體」)
    絕對秩序 vs. 流動性 存在一種整體秩序與和諧(神學色彩) 否定普遍真理與終極實在,主張不穩定性與流動性
    知識論地位 認知是內在反映世界的先天秩序 認知是語言、文化、歷史力量的構成結果,無本質可言


    可能的交會點(哲學重構的可能)

    儘管存在深刻差異,有些當代思想家(如拉圖、史蒂格勒、哈曼、白瑞亞爾等)開始試圖重新賦予實體”以關係性意涵,例如:

    拉圖(Latour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NT:每一個「行動者」都是封閉但可開放地與其他節點互構世界;

    葛拉漢·哈曼(Graham Harman的物導向本體論(OOO:延續單子「物自身不可觸及」的想法,但允許間接影響。

    這些新的思想潮流,可視為將單子論中的封閉性後現代的互動性進行一種哲學調和或再解釋的實驗

    這裏的對比,指出了形上學背景的變遷

    萊布尼茲單子論屬於神義論下的宇宙秩序觀
    後現代主體觀屬於去本體、去中心、關係性的生成論

    然而兩者也有潛在呼應之處,即:個體不是物質堆疊,而是內在動力場。這一點,使萊布尼茲在今天仍能被重新詮釋,作為一種思考主體「生成性精神結構」的原型模型。

  • 思潮 庫

    愛墾APP:什麼是「隐德来希」?「隐德来希」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想出來的一個概念。他用來解釋一個東西怎麼從「潛力」變成「完成的樣子」。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把「隐德来希」想像成——

    一個東西內在的力量,讓它慢慢實現自己真正的樣子。

    舉個例子:想像一顆雞蛋。

    它現在只是一顆蛋,對吧?但它裡面其實有變成小雞的潛力。

    當它慢慢孵化,長出翅膀、嘴巴、腳,最後變成一隻真正的小雞。

    這個從蛋到小雞的過程,就是「隐德来希」在發揮作用。

    蛋裡面早就藏著變成小雞的可能性,只是需要時間和條件去「實現」它。

    再簡單一點來說:

    「潛力」就是你還沒變成什麼,但你有機會變成。

    「隐德来希」就是讓你真正變成那個你可以成為的樣子。

    放在人身上呢?

    比如一個人從小很喜歡畫畫,他可能有成為畫家的潛力。

    如果他努力學習、練習,最後真的成為畫家,這個「變成畫家」的過程,就是他的「隐德来希」發揮出來。


    概念 用白話講就是~~

    潛能(潛力) 還沒實現,但有可能

    隐德来希 潛能一步步變成現實的內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