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ESCO Global Report on Cultural Policies – Culture: The missing SDG
Short Summary〈Culture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Recognition of culture’s essential role in fostering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societies is gaining ground globally, with the majority of Member States reporting its integration into their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s. However, this commitment is not consistently reflected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efforts – with only 46% of countries in the Global North and 58% in the Global South incorporating culture into thei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lthough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ccount for 3.39% of global GDP and 3.55% of global employment, substantial inequalities remain in terms of funding, access and participation.
The report calls for a stand-alone goal for culture in the post-2030 global agenda – recognizing culture not only as a means, but as an end in its own right. Such a goal would embed cultural rights, heritage and diversity with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le providing the visibility, investment and accountability needed to ensure culture is no longer left behind.
Culture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Since wars begin in the minds of men and women, it is in the minds of men and women that the defences of peace must be constructed.”
[嫣然·愛墾研創]AI 時代的數字人文:從輔助技術到知識夥伴的轉折 在大型語言模型(A large language model)尚未被推向公共視野之前,「數字人文」曾是人文與科技跨界中的顯眼旗幟。它象徵一種企圖──不再把人文學研究侷限於書桌與索引,而是讓資料庫、統計、網絡分析等計算工具介入文本、歷史、地圖與文化現象的理解。它帶著某種樂觀:科技可以讓人文學更全面、更客觀,也更能與時代對話。
然而,當人工智慧的大浪湧來,原本穩固的格局突然鬆動。數字人文不再是「新」的;AI 的能力、速度與可塑性遠超過它原本所涵蓋的技術基線。問題因此浮現:在 AI 之後,數字人文還代表什麼?二者的關係,是重疊、替代,還是相互促成? 要理解這個轉折,得從它們各自的本質談起。
文創 庫
UNESCO Global Report on Cultural Policies – Culture: The missing SDG
Short Summary〈Culture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文化:通往永續未來的核心力量〉
全球對於「文化在促進包容性與永續社會中的關鍵角色」的認識日益增長。多數會員國已經在其國家永續發展計畫中納入文化。然而,這項承諾在國際合作層面上尚未獲得一致的體現——在全球北方僅有46%的國家、在全球南方則有58%的國家,將文化正式納入其發展策略之中。
儘管文化與創意產業佔全球GDP的3.39%、全球就業的3.55%,但在資金投入、資源取得與參與機會方面仍存在嚴重不平等。
本報告呼籲:在2030年後的全球議程中,應設立一項獨立的「文化目標」,承認文化不僅是一種「手段」(means),更是一個「目的」(end)本身。這樣的目標將把文化權利、文化遺產與多樣性納入永續發展的核心,提供所需的能見度、投資與問責機制,確保文化不再被邊緣化或遺忘。
文化的永續願景

「既然戰爭始於人類心靈之中,那麼和平的防線也必須在人的心靈中建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憲章》序言
Oct 9
文創 庫
嫣然·金繕與金繼:在破碎之中重生的美學
在日本的傳統工藝中,有一門以金修補陶器的藝術——金繕(Kintsukuroi)。它以天然生漆為粘合劑,混合金、銀或鉑粉,細緻地將破碎的陶器重新拼合。不同於掩飾裂痕的修補方式,金繕選擇讓傷痕發光,讓每一道裂縫在金粉的映照下成為器物的新風景。這種藝術不僅修復了形體,更重塑了美感與靈魂。
金繕的精神源於對「不完美之美」的深刻體認。它承認破損是時間的痕跡,是物件生命歷程的一部分。當器物破碎,修復的過程不只是復原,更是再生。裂縫被金線標記,傷痕成為故事,缺陷化為光芒。這正呼應了日本「侘寂(Wabi-sabi)」的美學觀——在無常、殘缺與簡樸之中,尋找深層而真實的美。
然而,金繕(Kintsukuroi)與人們更熟悉的金繼(Kintsugi)之間,仍存在著微妙的差異。兩者皆以金修補為核心,但焦點各異。
「金繼(Kintsugi)」意為「以金連接」,是具體的修復技法,強調裂縫的接合與可視化,是工藝層面的實踐。
而「金繕(Kintsukuroi)」則意為「以金修補」,更著重修復與整飾的整體過程,象徵著一種對破碎事物的溫柔對待與重新賦予意義的態度。
若以比喻來說,金繼是技術,金繕是哲學。金繼關注「如何修」,金繕思考「為何修」。前者是將碎片重新黏合,後者是讓修復的行為成為一種審美與精神的重建。當金繕的光澤沿著裂痕流動,器物不再回到原狀,卻因此成為無可取代的存在。
金繕的意義早已超越工藝本身。它提醒我們,生命亦如陶器,難免破碎。那些裂痕或許痛苦,卻也是成長與時間的印記。真正的美,不在於無瑕,而在於修復後的閃光;真正的堅強,不是未曾破碎,而是願意以金線縫合自己的心。
在這樣的美學之中,「破碎」不再是終點,而是重生的起點。金繕教我們,在缺陷之中尋找光,在傷痕之中發現價值。那一道道金線,不只是修補的痕跡,更是生命重新被理解與珍視的證明。


Oct 17
文創 庫
[嫣然·愛墾研創]AI 時代的數字人文:從輔助技術到知識夥伴的轉折
在大型語言模型(A large language model)尚未被推向公共視野之前,「數字人文」曾是人文與科技跨界中的顯眼旗幟。它象徵一種企圖──不再把人文學研究侷限於書桌與索引,而是讓資料庫、統計、網絡分析等計算工具介入文本、歷史、地圖與文化現象的理解。它帶著某種樂觀:科技可以讓人文學更全面、更客觀,也更能與時代對話。
然而,當人工智慧的大浪湧來,原本穩固的格局突然鬆動。數字人文不再是「新」的;AI 的能力、速度與可塑性遠超過它原本所涵蓋的技術基線。問題因此浮現:在 AI 之後,數字人文還代表什麼?二者的關係,是重疊、替代,還是相互促成?
要理解這個轉折,得從它們各自的本質談起。
一、數字人文原是方法革命,而非學科革命
早期的數字人文本質上是一套研究方法:
• 資料數位化:手稿掃描、文本 OCR、元資料建構。
• 工具輔助分析:詞頻統計、語料庫探索、地理資訊系統、網絡結構分析。
• 數據共享:建立可檢索、可重複的資料庫。
這些工作本質上仍是「人文學者借助電腦」。數字人文的野心從未想取代人文詮釋本身,而是讓研究更全面、更透明、更能處理巨量資料。
某種程度上,它的核心精神是:
「用科技來延伸人類對文化的理解能力。」
這句話放在 AI 身上也說得通,只是 AI 把「延伸」這件事推得更遠。
二、AI 不是數字人文,但成為它的加速器
大模型時代的 AI,帶來的不是單純工具,而是一種新的知識互動方式。
1.從計算工具到知識夥伴:過去的數字人文工具依賴明確指令:輸入、運算、輸出。
現在 AI 能理解自然語言、參與推理,甚至能協助提出研究假設。
在語境分析、敘事結構比對、跨語言文本比較等領域,AI 的工作方式已接近「共同研究者」而非「計算機」。
2.從結構化分析到語意分析:傳統詞頻與語料分析能回答「文本中什麼出現最頻繁」。
AI 則能回答「文本為什麼這樣說」「語氣如何變化」「隱喻如何運作」。它處理的是語意、風格、脈絡,是以前幾乎完全仰賴人文學者的領域。
3.從靜態資料到動態知識:數字人文強調建立大型資料庫。AI 讓這些資料「能對話」──能回答、能總結、能比對、能推理。資料不再只是檔案,而是「知識模型」。
三、AI 正逼迫人文學提出更基本的問題:AI 與數字人文的最深層差異不是技術,而是反向的力量;數字人文靠技術協助人文研究,AI 則讓人文學本身不得不重新反思。包括:
• 如果機器能做文本解讀,人文學者的專業價值是什麼?
• 如果 AI 能模仿寫作,創作者的主體性如何界定?
• 當「生成內容」變成技術能力,人文化的審美標準是否需要重建?
• 詮釋的本質是否在於工具,還是在於人的態度與倫理?
這些問題不是數字人文能回答的。它們指向人文學最核心的哲學與倫理基礎。也因此,AI 並沒有削弱人文反而讓它變得更重要──因為解釋技術造成的文化後果本來就不是技術的工作,而是人文學者的責任。
四、AI 時代的「數字人文 2.0」正在形成:今天的數字人文,不再只是掃描、標註、統計,而逐漸帶著新的方向:
與 AI 協作的研究方法:人機共同詮釋、模型輔助假設生成、跨語言跨文本比較。
AI 文化的觀察者:不研究古文物,而研究 AI 生成文化、演算法審美、自動化敘事的社會後果。
去神話化技術的批判力量:研究 AI 的偏見、生成敘事的倫理、模型作為「文化中介」的權力。
這些新議題超越原本的數字人文,卻繼承了它的跨界精神──技術不是目的,而是理解文化的新透鏡。
五、兩者關係的當代定義:AI 不是數字人文的繼承者,而是把數字人文推上另一個層次的催化劑。數字人文提供方法,AI 重塑問題。它們不是競爭,而是層次不同的夥伴:數字人文處理「如何分析文化」;AI 迫使我們思考「文化本身正在變成什麼」。
真正的挑戰,不在於技術,而在於:我們如何在技術洪流之下,重新釐清作為人的思考、審美與責任。
10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