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文化:藝韻

艺韵是指趣韵、祖韵与鲜韵。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Zenkov

    王汶成·論“藝術審美經驗”的涵義

    摘要:本文從外延和內涵兩個方面,探討了藝術審美經驗這一概念的涵義,認為藝術審美經驗的能指範圍是不斷拓展的,但有一個底線;而藝術審美經驗的所指意義,則包括哲學內涵、心理內涵、人文內涵等多重內容。

    近代以來在美學領域發生的經驗美學、心理美學、人生美學的轉向,使得“藝術審美經驗”一詞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而當前國內學術界熱烈展開的關於“大眾審美文化”、“日常生活審美化”以及“文學的邊界”、“藝術的邊界”、“審美的邊界”等等的討論,也無不涉及到對“藝術審美經驗”這一概念的理解。因此總結歷史的經驗、綜合各派觀點,從理論上探討一下“藝術審美經驗”這一概念的基本涵義,應該是很有必要、很有現實意義的。從字面上看,這個概念在“經驗”一詞的前面有“藝術的”、“審美的”兩個限定,因而是一個特指概念。本文擬先清理一下這個特指概念所規定的外延邊界,即它的能指範圍,然後再來確定這個概念的所指內涵。

    一、藝術審美經驗的外延界定

    首先,藝術的審美經驗是一種關涉“藝術的”審美經驗,所有與藝術無關的經驗,即使是審美經驗,都不是我們所說的“藝術的”審美經驗。譬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面對自然景物、種種社會現象、人的漂亮的面孔乃至某種高尚的品行所產生的審美經驗,就不屬於藝術的審美經驗,因為這些審美經驗與藝術沒有直接的關聯,它們不是在面對藝術作品時產生的。但是,這樣的界定馬上又引出了一個更為麻煩的問題,這就是如何劃定“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這里的困難在於,被我們稱為藝術的東西本身是不斷變化著的,它的指稱邊界既不是預先設定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藝術本身的變化而“伸縮”不定的。總之,藝術與非藝術的分界由於藝術本身的不斷變化而很難劃清。

    就西方的情況看,起初古希臘時期所說的“藝術”包括了一切“技藝性”的活動,很明顯,這個所指範圍是比較廣泛的,諸如建築、雕塑、制陶、裁縫、戰術、醫術、論辯術、經商術、航海術等等,凡是一切依靠手藝的、有著既定程序的、需要某種特殊技術的活動,都被古希臘人看作是藝術。但奇怪的是,像詩歌、音樂這些被現代人看作標準藝術的東西,反而未被列入藝術的範圍之內。因為,在當時的人們看來,詩歌、音樂等同哲學一樣,都是依靠智力的、創造性的、高貴的活動,都不屬於“技藝”的活動,而被歸入“藝術”的技藝活動則是機械的、粗俗的、低賤的活動。直到1747年法國學者查理斯·巴托首次提出了“美的藝術”的概念之後,藝術的外延邊界才隨之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這就是把原來被認為是藝術的那些純技藝活動排除出去,而把繪畫、詩歌、戲劇、音樂、舞蹈等具有審美意義的活動吸納進藝術的範疇,由此就形成了近代以來關於藝術的新概念。(王汶成《論「藝術審美經驗」的涵義》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卷3期 [2006/07 /15],P291-297) (下續)

  • Zenkov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We seldom realize, for example that our most private thoughts and emotions are not actually our own. For we think in terms of languages and images which we did not invent, but which were given to us by our society

    “We seldom realize, for example that our most private thoughts and emotions are not actually our own.

    For we think in terms of languages and images which we did not invent,

    but which were given to us by our society” by Alam W. Watts.


    When we become the transcreation partner of a brand, we ensure that all our services have deep roots in the culture of each target market. Our project managers connect with a network of in-house language specialists who become their trusted knowledge-base to ensure all assets are produced with a tru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rket’s consumer mindset.

    延續閱讀:

    韵文化:美、标致、生態

    綿延地思 I

    綿延地思 II

    地方文化營銷 1.3:慢遊~尼泊爾

    地方文化營銷 2.3 慢遊

    地方文化營銷 2.4 慢遊

  • Zenkov


    Any authentic creation is a gift to the future

    “Without culture, and the relative freedom it implies, society, even when perfect, is but a jungle. This is why any authentic creation is a gift to the future” by Albert Camus.

    “Keep your language. Love its sounds, its modulation, its rhythm. But try to march together with men of different languages, remote from your own, who wish like you for a more just and human world.” by  Hélder Câmara.

    Every country, every community are strongly tied together by an intricate tapestry of individual values, norms and a specific history, so to understand their culture is to understand them. Speaking to a person in a way which is sensitive to their own distinct, unique culture enables a brand to not only elicit the intended emotional response through branded communications, but also shows that the brand can be trusted to understand their consumer.

    Culture and its impact on the communities it was born of is a beautiful, multifaceted entity which gives strength, identity and purpose to its people, and these culture quotes explore the reasons why we emphasise obtaining a true insight into the cultures we help brands to speak to.

    Culture is the name for what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 their thoughts, their models, the books they read and the speeches they hear, their table-talk, gossip, controversies, historical sense and scientific training, the values they appreciate, the quality of life they admire. All communities have a culture. It is the climate of their civilization. (Source: 19 Insightful Quotes About Culture by Textappeal)

  • Zenkov


    The Culture Industry Quotes by Theodor Adorno


    Written by Stanley Warhol, Neha Cherian

    “Illusory universality is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art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it is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homogeneous same, an art which no longer even promises happiness but only provides easy amusement as relief from labour.” (Theodor Adorno)

    Adorno argues against the Culture Industry due to its mass manipulation which in turn renders art less artistic. In that, the injection of mass consumerism and capitalism into art has led to the loss of authentic art. He argues that the culture industry is interested in creating art that is meant to give momentary enjoyment to the mass rather than cater to the aesthetic. The saturation of mediocre entertainment in the market contains less and less art as it aims to capture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prioritization of monetary profit in the commodification of art molds the culture industry.

    “The culture industry is not the art of the consumer but rather the projection of the will of those in control onto their victims. The automatic self-reproduction of the status quo in its established forms is itself an expression of domination.” Theodor Adorno

    Adorno further explains the mass manipulation that goes into making the culture industry viable in the eyes of the consumers. He expounds that knack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is not in concealing that they manipulating the masses but to get the consumers to not care either way. Therefore, he compares this type of manipulation to the fascist ideologies that are embraced by the masses despite deteriorating their well-being. The assertion expresses this dynamic and how it also brings forth a class divide that sees the domination of the consumers in the market.

  • Zenkov


    You don’t have to burn books to destroy a culture

    “You don’t have to burn books to destroy a culture. Just get people to stop reading them.” by Ray Bradbury.

    “A nation’s culture resides in the hearts and in the soul of its people” by Mahatma Gandhi.

    “Culture is the name for what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 their thoughts, their models, the books they read and the speeches they hear” by Walter Lippmann.

    “Cultural differences should not separate us from each other, but rather cultural diversity brings a collective strength that can benefit all of humanity” by Robert Alan.

    “Traditions are the guideposts driven deep in our subconscious minds. The most powerful ones are those we can’t even describe, aren’t even aware of” by Ellen Goodman.

    “Culture is the arts elevated to a set of beliefs” by Thomas Wolfe 

    “We may have different religions, different languages, different colored skin, but we all belong to one human race” by Kofi Annan.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lies in the diversity of its people.” 

    “You don’t have to burn books to destroy a culture. Just get people to stop reading them.” by Ray Bradbury.

  • Zenkov

    If we are to preserve culture we must continue to create it

    “If we are to preserve culture we must continue to create it” by Johan Huizinga.

    “Never judge someone by the way he looks or a book by the way it’s covered; For inside those tattered pages, there’s a lot to be discovered” by Stephen Cosgrove.

    “The crucial differences which distinguish human societies and human beings are not biological. They are cultural.” by Ruth Benedict.

    “Culture is a way of coping with the world by defining it in detail.” by Malcolm Bradbury.

    “Difference is of the essence of humanity. Difference is an accident of birth and it should therefore
    never be the source of hatred or conflict. The answer to difference is to respect it. Therein lies a
    most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peace: respect for diversity.” by John Hume.

    “Strength lies in differences, not in similarities” by Stephen R. Covey.

    “Every man’s ability may be strengthened or increased by culture” by John Abbot.

    No culture can live if it attempts to be exclusive. by Mahatma Gandhi

    “One of the greatest regrets in life is being what others would want you to be, rather than being yourself” by Shannon L. Alder.

  • Zenkov

    If you’re twenty-two

    If you’re twenty-two, physically fit, hungry to learn and be better, I urge you to travel – as far and widely as possible. ― Anthony Bourdai

    Actually, the best gift you could have given her was a lifetime of adventures – Lewis Carroll

    To awaken quite alone in a strange town is one of the pleasantest sensations in the world.― Dame Freya Madeline Stark

    “When traveling with someone, take large doses of patience and tolerance with your morning coffee.” – Helen Hayes

    As soon as I saw you, I knew an adventure was about to happen.– A. A. Milne, Winnie the Pooh

    The most beautiful thing in the world is, of course, the world itself. ― Wallace Stevens

    Not all those who wander are lost. ― J.R.R. Tolkien

    Because in the end, you won’t remember the time you spent working in the office or mowing your lawn. Climb that goddamn mountain. ― Jack Kerouac

  • Zenkov

    Travel far enough, you meet yourself

    Travel far enough, you meet yourself. ― David Mitchell

    To Travel is to Live. –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Twenty years from now you will be more disappointed by the things you didn’t do than by the ones you did do. So throw off the bowlines. Sail away from the safe harbor. Catch the trade winds in your sails. Explore. Dream. Discover. ― Mark Twain

    I haven’t been everywhere, but it’s on my list. – Susan Sontag

    They’re short, they’re sweet, and they’re oh-so-true. These short travel quotes will have you wanting to be back on a beach in no time. Like this one: Hot air balloon above high mountain at sunset

    A journey is best measured in friends rather than miles. – Tim Cahill

    Jobs fill your pocket, but adventures fill your soul. – Jamie Lyn Beatty

    Wherever you go becomes a part of you somehow. ― Anita Desai

    Work, Travel, Save, Repeat. – Unknown

    When preparing to travel, lay out all your clothes and all your money. Then take half the clothes and twice the money. – Susan Heller

    Life is either a daring adventure or nothing at all. ― Helen Keller

  • Zenkov

    If it scares you, it may be a good thing to try.— Seth Godin

    Adventure is worthwhile. – Aesop

    I’m in love with cities I’ve never been to and people I’ve never met. – John Green

    Oh the places you’ll go. – Dr. Seuss

    Life is short and the world is wide. – Unknown

    These famous minds knew exactly how addicting travel can be, and we want to share their insights with you.

    People don’t take trips, trips take people. – John Steinbeck

    The great glory of travel, to me, is not just what I see that's new to me in countries visited, but that in almost every one of them I change from an outsider looking in to an insider looking out.― Clara E. Laughlin

    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 – Lao Tzu

    The real voyage of discovery consists not in seeking new landscapes, but in having new eyes. ― Marcel Proust

    Live life with no excuses, travel with no regret.― Oscar Wilde

    So much of who we are, is where we have been. ― William Langewiesche

  • Zenkov


    Traveling is a brutality

    Traveling is a brutality. It forces you to trust strangers and to lose sight of all that familiar comfort of home and friends. You are constantly off balance. Nothing is yours except the essential things: air, sleep, dreams, sea, the sky – all things tending towards the eternal or what we imagine of it. – Cesare Pavese

    A ship in a harbor is safe, but it not what ships are built for. – John A. Shedd

    Travel is the only thing you buy that makes you richer.


    I would like to travel the world with you twice. Once to see the world. Twice, to see the way you see the world.

    Now more than ever do I realize that I will never be content with a sedentary life, that I will always be haunted by thoughts of a sun-drenched elsewhere.― Isabelle Eberhardt

    Travelling – it leaves you speechless, then turns you into a storyteller. ― Ibn Battuta


    Travel makes one modest. You see what a tiny place you occupy in the world. – Gustav Flaubert

    Our happiest moments as tourists always seem to come when we stumble upon one thing while in pursuit of something else.― Lawrence Block

    What we find in a soul mate is not something to tame, but something wild to run with. – Robert Brault

    Travel makes one modest. You see what a tiny place you occupy in the world.― Gustav Flaubert

  • Zenkov

    Destination: A New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One’s destination is never a place but rather a new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 Henry Miller

    An adventur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Just imagine: a smiling woman with camera exploring Valencia

    Always say yes to new adventures.

    Will you give me yourself? Will you come travel with me? Shall we stick by each other as long as we live? – Walt Whitman

    These inspirational travel quotes will remind you of the transformational experience traveling can be. They also look great on a travel mug.

    If you want to document your travel experiences on social media, we have the Instagram captions for you. Use these short and fun travel captions for Instagram to share how you spent your vacation.-Instagram

    The greatest legacy we can leave our children is happy memories – Og Mandino

    Good company in a journey makes the way seem shorter. – Izaak Walton

    It doesn’t matter where you are going. It matters who is beside you.

    It’s a magical world, Hobbes, ol’ buddy… Let’s go exploring! – Calvin from Calvin and Hobbes

    BBN: Be back never.

  • Zenkov

    The more I travelled the more I realized

    The more I travelled the more I realized that fear makes strangers of people who should be friends. – Shirley MacLaine

    Sharing adventures means enjoying them 100% more.

    Man cannot discover new oceans unless he has the courage to lose sight of the shore. – Andre Gide

    The gladdest moment in human life, me thinks, is a departure into unknown lands.― Sir Richard Burton

    I want someone to look at me the way I look at a travel magazine.

    To my mind, the greatest reward and luxury of travel is to be able to experience everyday things as if for the first time, to be in a position in which almost nothing is so familiar it is taken for granted. ― Bill Bryson

    A person susceptible to ‘wanderlust’ is not so much addicted to movement as committed to transformation. – Pico Iyer

    I need six months of vacation, twice a year.

    The very basic core of a man's living spirit is his passion for adventure. The joy of life comes from our encounters with new experiences, and hence there is no greater joy than to have an endlessly changing horizon, for each day to have a new and different sun. ― Christopher McCandles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what’s in it is a source of not only a great curiosity but great fulfilment. ― Sir David Attenborough

    Vacation calories don’t count. Right?

  • Zenkov

    Travel far enough, you meet yoursel

    Travel far enough, you meet yourself. – David Mitchell

    Paris is always a good idea. Audrey Hepburn

    It seems that the more places I see and experience, the bigger I realize the world to be. The more I become aware of, the more I realize how relatively little I know of it, how many places I have still to go, how much more there is to learn. – Anthony Bourdain

    The sea, once it casts its spell, holds one in its net of wonder forever.― Jacques Cousteau

    Do you love solo travel? If so, these adventure quotes were made just for you. And don’t be afraid to share them with other fellow travelers who don’t mind the occasional solo adventure.

    Travel only with thy equals or thy betters; if there are none, travel alone. – The Dhammapada

    Can we just skip to the part of my life where I travel the world?

    It is only in adventure that some people succeed in knowing themselves – in finding themselves. ― André Gide

    People don’t take trips, trips take people. ― John Steinbeck

    Here’s to all the places we went. And here’s to all the places we ‘ll go. And here’s to me, whispering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I love you.

    Eating my way through [or insert city or country here]

    I get a friend to travel with me… I need somebody to bring me back to who I am. It’s hard to be alone. – Leonardo DiCaprio

  • Zenkov

    It is not down in any map; true places never are

    It is not down in any map; true places never are. – Herman Melville

    We travel, some of us forever, to seek other states, other lives, other souls. – Anais Nin

    I travel not to go anywhere, but to go. I travel for travel’s sake. The great affair is to move. – Robert Louis Stevenson

    The worst thing about being a tourist is having other tourists recognize you as a tourist. – Russell Baker

    Life is either a daring adventure or nothing at all. – Helen Keller

    Live life with no excuses, travel with no regret. – Oscar Wilde

    Adventure is a path. Real adventure, self-determined, self-motivated, often risky, forces you to have firsthand encounters with the world. – Mark Jenkins

    A good traveller has no fixed plans, and is not intent on arriving. – Lao Tzu

    The world makes way for the man who knows where he is going. – Ralph Waldo Emerson

    It’s not what you look at that matters. It’s what you see. – Henry David Thoreau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 Robert Frost

    Twenty years from now you will be more disappointed by the things that you didn’t do than by the ones you did do. So throw off the bowlines. Sail away from the safe harbor. Catch the trade winds in your sails. Explore. Dream. Discover. – Mark Twain

    Travel is about the gorgeous feeling of teetering in the unknown. – Anthony Bourdain

    I follow my heart … and it usually leads me to the airport.

    Whether it’s with your Dad, your sister, your friend, or your significant other– these travel together quotes are sure to remind you of all the wonderful memories you shared together.

    Life is not meant to be lived in one place.

    Travel becomes a strategy for accumulating photographs. – Susan Sontag

    Young brave divers couple jumping off cliff into ocean

    If you’re twenty-two, physically fit, hungry to learn and be better, I urge you to travel – as far and as widely as possible. Sleep on floors if you have to. Find out how other people live and eat and cook. Learn from them – wherever you go. – Anthony Bourdain

    Friends that travel together, stay together.

    Once the travel bug bites there is no known antidote, and I know that I shall be happily infected until the end of my life.― Michael Palin

    Always take the scenic route.

    It does not do to dwell on dreams and forget to live.― Albus Dumbledore

    Go the distance, couples who travel together are more likely to stay together and feel more connected.

    To awaken quite alone in a strange town is one of the pleasantest sensations in the world. – Freya Stark

  • Zenkov

    Take only memories, leave only footprints

    Take only memories, leave only footprints. – Chief Seattle

    Travel is fatal to prejudice, bigotry, and narrow mindedness, and many of our people need it sorely on these accounts. – Mark Twain

    Travel isn’t always pretty. It isn’t always comfortable. Sometimes it hurts, it even breaks your heart. But that’s okay. The journey changes you; it should change you. It leaves marks on your memory, on your consciousness, on your heart, and on your body. You take something with you. Hopefully, you leave something good behind. – Anthony Bourdain

    I’ve been to almost as many places as my luggage. – Bob Hope

    The tan will fade, but the memories will last forever.

    Jet lag is for amateurs. – Dick Clark

    I have found out that there ain’t no surer way to find out whether you like people or hate them than to travel with them. – Mark Twain

    The world is a book and those who do not travel read only one page. – Augustine of Hippo

    Blessed are the curious for they shall have adventures. – Lovelle Drachman

    It liberates the vandal to travel — you never saw a bigoted, opinionated, stubborn, narrow-minded, self-conceited, almighty mean man in your life but he had stuck in one place since he was born and thought God made the world and dyspepsia and bile for his especial comfort and satisfaction. – Mark Twain

    Live your life by a compass not a clock. – Stephen Covey

    Remember that happiness is a way of travel – not a destination. – Roy M. Goodman

    Traveling – it leaves you speechless, then turns you into a storyteller. – Ibn Battuta

    We live in a wonderful world that is full of beauty, charm and adventure. There is no end to the adventures we can have if only we seek them with our eyes open. – Jawaharial Nehru
    Perhaps travel cannot prevent bigotry, but by demonstrating that all peoples cry, laugh, eat, worry, and die, it can introduce the idea that if we try and understand each other, we may even become friends. – Maya Angelou

    The most beautiful in the world is, of course, the world itself. – Wallace Stevens

  • Zenkov

    體驗使藝術形象具有詩意的超越。根據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的最初原稿,「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的「高致」二字原為「元著超超」。意思是當作家的體驗達到「出乎其外」的境界時,所寫事物的根本的性質就會顯著地突現出來,放射出詩意情感的光輝。作家的體驗可以說是一個「悖論」,一方面它要「入」,可另一方面它又要「出」。「出」就是在體驗時的超越。超越可以有好幾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獲得對對象本身的超越。作家的描寫不受對象本身形體、姿態和顏色等物理性的束縛,而能見出事物的物理性以外的美學意義來。這也就是說作家寫的是平凡的事物,卻能放射出不平凡的光輝。作家所寫的是司空見慣的事物卻能放射出特異詩性光輝。清代文論家葉燮在《原詩·外篇》中說:

     

    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間皆是也,然必待人的神明才慧而見。

     

    就是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問題在發現。那麼什麼人能發現呢?葉燮認為要有「神明才慧」的人才能發現。實際上「神明才慧」也可以理解為人的一種精神狀態,那就是當作家處於體驗的超越狀態中時,人的神明才慧也就顯露出來,也就有可能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意義和詩美。的確,人的精神可以處於不同的狀態中,當人們處於麻木的狀態中時,就是有靚麗的美,也會熟視無睹。相反,一旦人們進入到體驗的狀態,那麼平日很不起眼的事情也會閃現出詩意的火花。關於這一點,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柯勒律治說過一段很精彩的話:

    給日常的事物以新奇的魅力,通過喚起人們對習慣的麻木性的注意,引導他去觀察眼前世界的美麗和驚人的事物,以激起一種美的超自然的感覺;世界本來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可是由於太熟悉和自私的牽掛的翳蔽,我們視若無睹,聽若罔聞,雖有心靈,卻對它既不感覺,也不理解。[12](P63)

    這里所講的就是人們如何從一般的觀察轉到體驗的境界中的問題,在一般的經驗性的觀察中,人們的習慣性的麻木佔了上風,就是對最美的對象也只能視若無睹、聽若罔聞,對美的事物既不感覺也不理解。只有當人們轉到體驗的狀態,那麼那種超越的感覺才會被喚醒,於是獲得一種「內視點」,不是用常人的眼睛去「看」,而是用心靈去「看」,這樣人們就「能從慣常的平凡的事物中見出引人入勝的一個側面」(歌德),從日常的世界中分離出意義的世界、情感的世界,也就是詩意的世界。

    [12] 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論詩[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摘自:童慶炳:經驗、體驗與文學;2015-06-23 爱思想平台;關鍵詞:經驗 體驗 個性 深義 詩意 )

    延續閱讀:

    審美、風格、體驗

    韵文化:风雅、高雅 ~ 潮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審美、風格、體驗

  • Zenkov


    爱垦评注:感官体验的跨界与澄明


    事件,或稱:境遇:Covid-19; 变革先锋(Pioneer-of-Change, WEF 2020)从世纪伟人,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一幅画《神奈川冲浪里》中找到正面的领导衝力。葛饰北斋的画作对西洋西洋印象派画家影响深远,最着名者包括梵谷;而梵谷的《星夜》一画,启发了歌手Don McLean写成Vincent (Starry starry night)一曲。故事在每一桩个人突破现实界限、自我弱点的努力中流淌。那是互相对话的、激发的影响力;其过程就是人的创作衝動继续绵延的契机。说深一点,克里斯蒂瓦的“互文性”在哪儿提供着转变的资源。符号资本。

    Like the crews in Hokusai's masterpiece, those on the COVID-19 frontlines are today fighting towering waves. But - just as the sailors can spot Mount Fuji - they do so because they have a strong sense of purpose. Theirs, then, is a lesson in leadership for all. (What can this painting tell us about leadership in the COVID-19 era? Jun 1, 2020 WEF

    日本画家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1760-1849),在1999年曾被美国《生活》(Life)杂志,选为过去一千年最重要的百大事件与人物(The 100 Most Important Events and People of the Past 1,000 Years)第86位。换句话说,他是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日本人。

    Hokusai and the wave that swept the world

    画狂老人「葛饰北斋」

    葛饰北斋

    对梵谷的影响

    Life 杂志1000大世纪人物

    The world of Hokusai Katsushika

  • Zenkov

    老照片官司

    曾看過一則新聞:男人與妻子三十年婚姻破裂,正式離婚,女兒亦已返美繼續讀書——但男人興訟。

    二人有關財產分配問題,已一一在庭外解決,應該不是為了錢。

    他是為了"回憶"。

    男人自中學時代已愛上攝影,到目前為止仍是他唯一沈迷的嗜好,積蓄都花在攝影和買器材上。過去三十年,他為自己建立的家庭拍下至少八千幀照片,記錄了歷史和珍貴的回憶片段,如婚禮、外遊、女兒成長過程、生日派對、學校生活、比賽——總之是生活的一點一滴,喜怒哀樂,——他的前半生!

    他與前妻口頭上達成協議,八千幀照片全歸他所有,但到期日她只交還兩疊。為此他不惜興訟,持法官搜查令到她寓所搜回舊照。

    他不是為了房子、財產、古董、珠寶首飾、股份、業權——等必爭之物痛苦,而是為了追不回的歲月,留點痕跡。在他心目中,比錢更重要。

    女人一定非常恨他,清楚他的"死穴"了(他相信她還暗中收起一部分)。

    舊照片而已,科技發達,統統一式兩份,各自紀念,不就完了嗎?——說是他的前半生,也是她的前半生,都一樣珍貴。

    她也許只是要他焦灼、傷心、難過,急如熱鍋上螞蟻,然後央求。是故意的吧?

    (原題:李碧華《橘子不要哭》為了八千幀照片)

  • Zenkov

    Banalities

    In the ordinary situations of bourgeois life, banalities about art, literature or cinema are in separable from the steady tone, the slow , casual diction, the distant or self-assured smile, the measured gesture, the well-tailored suit and the bourgeois salon of the person who pronounces them as can be seen whenever a change in social position puts the habitus into new conditions, so that its specific efficacy can be ioslated, it is taste. the taste of necessity or the taste of luxury and not high or low income which commands the practices objectively adjusted to these resoureces.—— 引自第3頁

    The Search for Distinction

    The search for distinction has no need to see itself for what it is and all the intolerances of noise crowds inculcated by a bourgeois upbringing are generally sufficient to provoke the changes of terrain or object which, in work as in leisure, lead towards the objects places or activities rarest at a given moment. those who are held to be distinguished have the privilege of not worrying about their distinction; they can leave it to the objective mechanisms which provide their distinctive properties and to the sense of distinction which steers them away from everything common. where the petite bourgeois or nouveau riche overdoes it, betraying his own insecurity, bourgeois discretion signals its presence by a sort of ostentatious discretion, sobriety and understatement, a refusal of ever... —— 引自第4頁

    Hysteresis Effect

    The hysteresis effect(编註:滞後效應)is proportionately greater for agents who are more remote from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who are poorly or only vaguely informed about the market in 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sorts of information constituting inherited cultural capital is practical or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he fluctuations of the market in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the sense of investment which enables one to get the best return on inherited cultural capital in the scholastic market or on scholastic capital in the labour market, for example, by knowing the right moment to pull out of devalued disciplines and careers and to switch into those with a future, rather than clinging to the scholastic values which secured the highest profits in an earlier state of the market.

    Reflection in Research Method

    The survey on which the work was based was carried out in 1963, after a preliminary survey by extended interview and ethnographic observation,on a sample of 692 subjects (both sexes) in Paris, Lille and a small provincial town. To obtain a sample large enough to make it possible to analyse variations in practices and opinions in relation to sufficiently homogeneous social units, a complementary survey was carried out in 1967-68, bringing the total number of subjects to 1,217 (see table A.l). Because the survey measured relatively stable dispositions, this time-lag does not seem to have affected the responses (except perhaps for the question on singers, an area of culture where fashions change more rapidly)—— 引自章節:Reflection in Research Method.

    (摘自:布爾迪厄的《區分副標題: 判斷力的社會批判》(Distinction); 副標題: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作者: Pierre Bourdieu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年-2002年];出版年: 2010-04-23;出版社: Routledge;頁數: 640;中文版譯者: 劉暉;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出版年: 2015-10頁數: 943)

  • Zenkov


    劉金祥·造物: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梁代大文論家劉勰語,出自劉勰《文心雕龍》) 作為正在迅速崛起和蓬勃發展的綠色朝陽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滿足中國社會各界文化需要和廣大民眾精神需求的新興業態,以及新時代的突出人文亮點和重要經濟支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文化產業發展規律表明,文化創意產業品牌是文創工作者精心研究和悉心生產的精品佳構,也是展現新時代變革中的旌鼓旗幡。大凡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創產品,都是以時代精神為統領而涵育、打磨和淬煉出來的。

    廣播影視、動漫、音像、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雕塑、廣告裝潢、服裝設計、軟件和計算機服務等領域的大部分文創產品,更為注重挖掘、融入和展示傳統文化元素、情感元素、價值元素,並將其名稱、形象、故事等形成IP並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因此,這些文創產品的創意傳播能力大幅攀升,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和積極功效。

    盡管與承載著不同時代世道人心、濃縮著不同時代社會萬象的經典文藝作品不同,但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創品牌,在某種意義上也參與構築了新時代中國的精神高地和民族的人文情懷,承載著中華燦爛文明,延續著中華歷史文脈,維系著中華民族精神。

    縱觀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歷了從引進學習到探索創新的發展階段,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發展方式和發展路徑。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面臨著新的使命,特別是在以互聯網為依托的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語境下,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和實踐需要更加注重產學研的融合,更加專注於探索優質文化產品的生成和推進新型文化業態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國文創工作者不斷激發發展新時代文化創意產業的熱情,銳意進取,融合創新,借鑑經驗,整合資源,通過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創造和提升,共同構建反映新時代精神、契合大眾心理、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文創新模式、新機制,使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和獨特優勢。尤其是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緊抓時代機遇,順應文創潮流,以文化為靈魂,以創意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逐步注入更多文化元素、創意要素和知識要素,加速做大文化創意產業,不斷提升當地整體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可以預見,通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來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傳播力,是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們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戰略選擇。

    為人民群眾提供和奉獻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創意產品,既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當代中國文創工作者自身價值的重要體現。而要確保文化創意產業始終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秉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基本原則,就必須堅持與時代同步、與社會同行,大力倡導和弘揚時代精神,這不僅是對文創產業發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文創產業發展的本質特征。

    回望中外文創發展歷程,不難發現,眾多文創產品之所以能夠在漫長歲月中廣布流傳,且至今依然為人們所喜愛和青睞,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著名品牌均從某一側面折射和傳遞出特定歷史時期的時代足跡與時代精魂。可以說,正是因此,不同時代的文創產品才氤氳著不同的時代氣息、時代精神與時代氣質,才呈現出不同時代的面影、烙印和特征,才成為不同時代社會生活和人文精神的形象寫照。新時代文創工作者只有遵循和發揚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這一基本精神品格,才能與時代同頻共振,才能使文創產品隨時代演進而蓬勃興起。

    綜上,當下中國提升全球范圍內的跨文化創意傳播能力,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另一方面要准確把握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宗教的文化特點,開展故事化傳播、情感化傳播與視覺化傳播,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文化創意產業要始終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即不斷推出文化藝術精品,堅持品位、格調、責任而不能一味片面迎合市場,用正確的政治導向、文化導向、審美導向自覺約束和規范生產行為。中國當代文創工作者要積極投身新時代風雲激蕩的改革實踐,把把握時代脈搏、回應時代課題、揭示時代價值作為自己的重要使命,自覺發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將文創產品開發寓於時代進步之中,用更多高揚時代旗幡、鏤刻時代足跡、鳴響時代回聲、鐫繪時代圖譜的文創產品回贈給變動不居的新時代,力求使這些體現時代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的文創產品,在啟悟人們心智、領略文化魅力、彰顯國家實力、展現時代風采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

    (原題:發展文創產業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路徑;來源:光明網-學術頻道2021-05-20 https://;作者:劉金祥 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 Zenkov

    (續上)結構主義之前的一切藝術,被法國結構主義先驅霍克斯一語囊括,他說:「結構主義基本上是關於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在這一思維方式中,事物的真正本質不在於事物本身,而在於我們在各種事物之間感覺到的那種關係。」除此以外,別無他物。換言之,這是一種現存秩序至上的信仰。它尊重的是「事物系統的諸要素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組織方式、或聯結方式」。即把人的存在看作是上帝創造的宇宙秩序中的固定不變的一個角色。

    當結構主義營造的這個世界結構成為一個除此以外別無他物的穩定不變的信仰結構後,結構主義無疑陷入到自我矛盾之中,自己把自己解構了。因此,從「結構主義」存在的意義上說,正是它自己創造了自己的掘墓人——解構主義。這就是結構主義必然被解構主義所解構的宿命。

    這條悖論的個人體驗可以這樣表述,當藝術家(哲學家)並沒有意識結構主義的時候,他的創作或表述充滿了結構主義的光輝,一旦他意識到結構主義在左右自己的創作或表述時,他的一切作品立即被摧毀,或者被解構。而解構本身將成為一種新的結構,成為現存秩序的一部分。

    正確理解摧毀(destruction)或解構(deconstruction)這兩個概念,正是解構主義大師德里達苦心孤詣的獨特建樹。區別兩者,解構主義才真正在與結構主義的對立統一中脫穎而出,自成體系。於是,解構主義並非結構主義的反義詞,與結構主義反義的是摧毀,而解構主義成為結構主義的升華。

    三、夢是一種結構還是一種解構

    當人們糾纏結構主義還是解構主義的時候,他們忘了,人類天生具有解構宇宙秩序的本能。這個本能,就是夢。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說,藝術的本質,說到底,是對人頭腦中虛幻世界的一種處理。從史前最深邃最黑暗洞穴中的岩畫一步步走來,整個藝術史,也就是人類的進化史,無非是把人的頭腦中的虛幻世界處理得越來越接近現實世界。這個虛幻世界,就是夢。

    他把我描述成一個有夢並且正在用自己的手藝「造夢」的人。我欣然接受。

    四、解構藝術的直覺和洞察

    解構主義與夢的闡釋不謀而合,其最深刻的內涵,是關於心靈在自然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是心靈的產物抑或心靈是宇宙的神化?人究竟是屬靈的或者僅僅是物質的某種特定形式?人究竟與自然是何種關係?難道人真的僅僅是一種稍微複雜(或者就目前的認知水平,可能是最複雜的)的動物嗎?

    科學和哲學無法給出答案,宗教一勞永逸地否定人自己給出答案的權利,生命本身只管自己生生不息,毫不理睬這些多余的廢話。只有藝術,聽從美的召喚並憑借人生來具有的洞察力,一直在試圖解答這個永恆的問題。

    星空為什麼美好?因為它常常作為美夢的背景;夢為什麼總是那麼光怪陸離?因為那是心靈的本來面目;心靈為什麼難以捉摸?因為每一個心靈都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宇宙;宇宙為什麼存在?因為我們必須確定宇宙的存在從而確定人本身的存在。

    於是,人的存在成為宇宙存在的前提,人對宇宙的認識反過來規定了人的存在。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憑借什麼認識宇宙。依靠感官嗎?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感官的確帶給我們認識世界一個照相式的簡單模式,至少這種感官認知的模式為我們提供了在宇宙中生存的基本能力。然而,人類的眼光實在太短淺,遠不足以認識宇宙的全景和真相。依靠理性嗎?我們對宇宙的知識早已洋洋灑灑,林林總總,光是記載於書籍的知識就浩如煙海,人類小小的大腦早已不堪重負,而知識越多,宇宙反而越發複雜,不但沒有改善人對宇宙認識的自信,反而使我們更加陷入知識的困境,也就是人生存的困境。

    讓我們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我們想像中的外星人,究竟是什麼樣的?「外星人想像」無非是現代科技體系下,對我們的知識困境的某種宗教解脫。就像我們在蒙昧時期想像的上帝一樣。上帝按照自己的樣式造人,於是,我們也只好 按照我們的樣子設計「外星人」。

    「外星人」是否存在對我們來說究竟有什麼樣的意義呢。我們僅僅是基於人類的認知困境,於是想像了「外星人」。我們對自己的來歷沒有自信,於是想像了「外星人」的存在,希望外星人對我們的存在負起某種責任,以便擺脫困境。這就是我們通過感官和理性可以把握的宇宙的某種「深層結構」。

    但是,通過感官和理性創造的這種結構主義的「外星人」其實並不能使我們擺脫困境,因為無論外星人是否有一天降臨地球,他都無法替代創世者,因為,我們依然無法釋懷「外星人的困境」——誰創造了「外星人」。

    只有解構主義藝術或許可以創造星際空間完全不存在的「外星人」,超乎現存秩序之上,只在一個更完整的虛空間中存在的「外星人」,才有可能幫助我們解脫認知困境。當然,這個創造無法憑借感官和理性,只能通過對夢境的闡釋即藝術的直覺和洞察,才能完成我們心底最基本的結構——真理、神、和美。在這個意義上,解構主義藝術與宗教相通。

    (原題:藝術的洞察—結構與解構作者:《瓷都美術家》張曉傑; 來源:了了亭 發布時間:2014年03月08日)

    續讀

    地方文化營銷 1.1 PGC:Literature

    《金鐘獎》最佳行腳節目

  • Zenkov

    張曉傑:藝術的洞察—結構與解構

    張曉傑,1963 年6 月生於江西省景德鎮市,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

    8 歲開始就隨父(張松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學藝,1977 年進入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從藝30 多年來,在對中國傳統陶瓷技藝的繼承、發揚、充實、提高的基礎上,不斷吸收現代陶藝理論,大膽創新、努力探索現代陶瓷藝術創作的新形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創作了大量的現代陶瓷藝術精品。張曉傑的作品造型奇特神秘,線條變化莫測,色塊組合撲朔迷離,空間形式的多維交錯,構圖的神秘狂放與強勁,色彩的凝重與昂揚、斑斕與冷豔,形象的奇詭與力度,情感的由冷到熱、由靜到躁、由死到生、由冷寂到熱火、由沉睡到爆炸、由夢幻到現實、由現實到未來、由瞬間到永恆的大幅度的跳躍……

    曾跟隨父親參加了首都機場《森林之歌》、釣魚台國賓館、人民大會堂《井岡春色》壁畫和江西省政府為慶祝香港回歸《紫歸牡懷圖》瓷板畫的繪制工作。作品參加國家、省、市級藝術陶瓷展覽和大獎賽中,獲各種獎項50 多次。由於成果卓著,中國輕工總會工藝美術行業辦公室、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中國玩具協會,授予他工藝美術行業優秀成果一等獎,並榮獲全國工藝美術行業優秀技藝人員榮譽稱號,得到國際陶瓷藝術界的高度評價。

    一、結構與解構釋義

    少林寺和尚釋永信說,佛門三千大千世界,肯定有外星人,而且還很多。基督徒說起聖經故事,幾乎就是外星人「神跡」的白描。科學界相信外星人存在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大部分人所能想像到的外星人,跟我們地球的人類大體差不多。脖子上頂個腦袋,有鼻子有眼。越是嚴謹的科學家,越考慮得複雜。在他們複雜,外星智慧即使有,也應該生存在和我們地球相似的環境,氧氣、水不可或缺。但是,在藝術家複雜,外星智慧真的一定要呼吸空氣嗎,一定要有水,有鼻子,有嘴,甚至一定是生物形態的嗎?這是一個問題。然而,似乎從來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

    這其實就是結構與解構的問題。

    藝術家和哲學家一樣,都認為自然宇宙在表面秩序的後面有一種深層結構。希臘人是在對「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仿」中逐漸體會出來的。猶太人從苦難和屠戮中被灌輸了神的旨意。中國人則在虔誠地仰望星空中領悟出來「道」和「美」。這種深層結構,在希臘本體論哲學那里叫「真理」,希伯來救贖文化(原罪和救贖)從中認識了道德和善,並將之發展到善的最高形式——「神」。中國人在勞動實踐中發現天地四時的規律,從而窺探到宇宙中的「道」,並於人心中的秩序相契合,叫做天人合一。這已經很進了一步,因為其中包含了審美的觀念。故中國美術追求「神似」「氣」「韻」「神韻」等等,把人的因素加入到藝術中去,其實就是「審美」概念中人與自然的互動。西方哲學後來兩次大變,一次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將人本身包含在與真理和善的互動里面,才完成了向審美邁進的這一步,這種人與自然的關係組成一種自然界的本質性「結構」。後來的「語言論轉向」更是另造一個純文本的符號世界。(下續)

  • Zenkov

    姚斯虽然用了“不仅”“而且”的句式,但接受理论的基点则是将两者关系的主导方面放到接受——消费方面,他所说的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指的就是阅读接受。 姚斯借喻生产与消费关系来支撑其接受美学的文学史观,德国理论家魏曼联系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论述,批评他抹煞生产的主导地位,“使文学消费领域绝对化”的片面性。

    霍勃拉的《接受理论》一书中有“提供一个马克思主义基础”一节,简要复述了马克思的论点,同意魏曼对姚斯的指责 。辩明这个问题,对于了解接受理论具有根本性的意义。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论述,见于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概括而言,有这样几点:

    第一,生产与消费有着直接的同一性:生产要消费能量和原料,可以说生产就是消费。消费是在进行“第二种生产”,可以说消费就是生产。

    第二,生产与消费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可以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为生产提供“作为目的的需要,没有需要,便没有生产”。

    第三,生产和消费“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也“给予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规定了一定的消费方式,“使消费得以完成”。

    消费为生产提供“想象的对象”,是“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而这种作为需要的内心图像,是 “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因此“生产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德]w ·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第259—264页。

    [德]w ·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第293页。

    [德]w ·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第 299页。

    [德]姚斯:《走向接受美学》,[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 1 9页 [美]霍拉勃:《接受理论》,[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 412—413页 。



    总的来说,生产和消费作为一种行为的两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生产”,但却不等同。“生产是实际的起点,而且也是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消费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表现为生产的要素”①。

    马克思对商品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论述,由表及里,至为辩证,每个论断都可以从实践中得到印证。姚斯借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支撑其接受美学的文学史观,乃至整个的文学接受理论,都是片面地舍本逐末,变相地抹煞生产(作品创作)是“实际的起点,而且也是起支配作用的因素”的意义,如前面论述过的姚斯的不能自圆其说的“期待视野”说,伊泽尔将布斯的“隐含作者”变为“隐含的读者” 移入先于读者阅读的作者创作的作品中,从而过度地突出消费(接受、效果)对生产(作品创作)的作用的一个方面,将“消费完成生产行为”,“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和“想象的对象’’的作用,改造为作品经过读者阅读接受才是真正的完成,作品的生命在于读者接受中。

    这就把生产(作家创作)不仅创作出消费的对象(作品),也规定着消费的方式,“也为对象生产主体”这个重要的方面完全抛开了。 经济学中的商品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两者的中介即产品,是物质性的,马克思称为“外在的对象”。文学生产,一般是指文学创作,不是文化产业的生产。姚斯和其他接受理论家亦是如此。而文 学作品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产品,创作与接受都是在人的精神活动中进行的,与商品经济的生产与消费不尽相同。文学创作原初的、也是基本的性能功用是内心情志的释放、外显,此即中国古人所谓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黑格尔所谓抒情诗是“心灵表现心灵”。

    释放就是内在的需要,虽然在文学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增入了其他的效果因素,即便受到市场机制影响,以接受、效果为目的创作,创作主体的释放功能和自主性,依然没有消失,这正构成传世效果的基石。文学创作的主体释放性、自为 性,产品超越了外在的使用价值,或者说是使用价值的内在化,譬如说阅读不只是供消遣、单纯的娱心,其中就有兴、观、群、怨的内容,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具有更大独立性。

    没有创作,没有阅读对象,便没有接受、效果,这是确定无疑的;而文学作品不论有无人阅读接受,无论就一部或一类作品而言,还是继续有人进行创作的。马克思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说道:“消费本身就靠对象作为中介。消费对于对象所感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 能力的大众。”④

    这里把作为生产与消费的中介物的产品的地位和功能凸显出来,产品使消费得以成为消费,也使消费能对生产提供作为动力和目的的“想象的对象”,创造出有消费能力的消费主体——人,选出的例子是文学艺术产品,说明这在文学艺术创作和接受的关系中最为显著。由此可见,接受理论借喻生产与消费关系模式,支撑其偏向读者、接受,抛弃作品文本的基本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就文学实际而言更加是片面的。


    ① 马克思:《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 8—12页。

    ②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 10页。

    世 硕〈接受理论的悖论〉原載:中国 [山东大学]办《文史哲》2013年第1期 [总334期]第5页至13页)

  • Zenkov

    布斯提出这个问题,是他发现真正的作者与他自己的替身之间存在着复杂关系。他举出菲尔丁的几部作品中的“隐含作者”不尽一致,有的还存在“极大的差异”;有的作家的作品中“写了许多追求美德的情节,可是他自己并不追求”,“隐含作 者”与作者并不总是一致的④。

    布斯提出“隐含作者”,由此切入作者与作品的复杂关系,使作品表现出的社会道德意识与其作者之为人不一致的情况,得到了一种合理的诠释途径:有实际意义。只是布斯又画蛇添足地将其与读者联系到一起,这才让伊泽尔抓到个把柄,而伊泽尔自己也更加显露出 其“隐含的读者”的破绽。 伊泽尔的理论中最让人感到兴趣的是他关于本文结构中的“空白”和“否定”的论述。“空白”是 “本文自始至终系统中的一种空位”,“它打破了本文图式的可联结性,但不应视为一种缺陷,实则为 引发读者的想象去填补空白的动力结构”⑨。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节的省略、悬置、反讽、对比等情况,或日不言之言。“否定”是指整体性的意义的空白,如同我们通常所说的形褒实贬,语无臧否而内含讥讽,倾向性从情节中自然流淌出来,这等作法多半隐含对现实社会和道德规范的质疑、扬弃、批判的意义,所以称之为“否定”。

    文学创作这些性质不尽相同的情况,统称之为“:否定”并不妥当,而伊泽尔在这个题目下所作的分析却颇为具体,尽管没有完全摆脱他的读者响应理论的框架,然而却 不再是纯思辨性的逻辑推衍,而是采用了他不赞同的实证方法,从而揭示出不同类型的小说中“空 白”存在的实际状况。

    [德]w ·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一一 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第45页。

    [德]w ·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一一 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第46—48页。

    [德]w ·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第49页。 参见

    [美]w ·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 8O一85页。

    [德]w ·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 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第249页。



    如教诲性的主题小说“空白”稀少,一切仿佛是给定的,“赋予读者观念化的活 动也减少了”。系列故事商业化地增加“空白”,多置悬念,“吸引广泛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努力去想象这个故事会怎样发展”,读者变成了“共同作者’’。对话体小说,全由人物交流的话语组成,意思、动机从双方对答显现出来,读者集合起来,“空白变成了主题”①。

    循此,伊泽尔进一步揭示出小说在历史发展中,空白大量地增多,也造成人物等级模式的变化,“叙述者”由居于结构顶端的主宰地位,到 纯叙述的模式悄然隐退,深层次的“否定”性空白,在现代小说中成为文学文本的基本结构特征,形成 正入反出,读者从不知所以到结末感知其否定意义。

    伊泽尔在论述中,解析了菲尔丁、福克纳、乔伊斯等作家的作品。例如他分析菲尔汀的《约瑟夫 ·安德鲁斯》,小说开头介绍主人公具备“完人”的美德,而叙出的情节却是这种美德“根本不能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这样就暗示了“人们不再从这些美德的基督教基础、或者柏拉图主义的基础来看它们”②。

    在另一个地方,伊泽尔还从读者感知的角度, 分析了主人公与周围的那些人物的顽固、卑鄙、狡猾之间相对照的意义,说:“由于世俗的行为缺乏道德,而有道德的人缺乏洞察力,因此,在这里否定的两极合到一起就揭示了两极的实际意义。”“菲尔 丁实际上告诉他的读者,他想在他们面前举起一面镜子,‘使他们能够静观他们的畸形,并且使他们 努力减少这些畸形,这样,痛苦地承受个人羞辱,就可以避免公众的羞辱。"’③

    由“空白”的存在,拓展 到文本结构特征,进而进入整体性“否定”的主题意义,伊泽尔的分析都没有超出文本分析的范围,这便与传统的文学批评大同小异,近于接受理论所扬弃的以本文为中心的新批评了。尽管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然而事实却不能不是这样。

    四、借喻商品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失误

    姚斯论述他的接受美学的文学史观,时而引入或者说借喻商品生产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说 明文学创作与接受的问题。他说:“艺术作品的历史本质不仅在于它再现或表现的功能,而且在于它 的影响之中。领悟到这一点,对建立一种新的文学史基础有两点作用。

    一方面,假如作品生命的产生‘不是来 自于作品自身的存在,而是来自作品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不间断的理解和对过去的能动的再生产就不能被局限于单个作品。相反,现在必须把作品与作品的关系放进作品与人的相互作用之中,把作品自身中含有的历史连续性放在生产与接受的相互关系中来看。

    换言之,只有作品的连续性不仅通过生产主体,而且通过消费主体,即通过作者与读者之间相互作用来调节时,文学艺术才能获得具有过程性特征的历史。”

  • Zenkov

    实际上,作品与作品的文本是不能分离,也无法分离的,所谓两极之说实属强设之辞;说“作品实际位置是在本文与读者之间”,“看不到两极之間的联系,他也就看不到实际存在的作品”,无论怎样曲为其说,也难以成立,更无实践意义。

    诠释者诠释一部作品,面对的就是作品本文,就其语言结构一 “图式化视野”进行诠释,并不必定去看别的读者的理解、诠释,接受理论家自己亦是如此。伊泽尔意识到他的这种基本观点会受到传统观念的质疑,又从文学诠释学的角度作了具体的论述。

    他说:“虚构的本文构成它们特有的客体对象”,“因此它们不具有真实客体对象的全部确定性”, 而“正是它们的这些不确定性成分使本文能够和读者‘交流’起来”,“它们引诱读者既参与作品意向的形成,又参与对作品意向的理解”④。

    然而,“本文的结构永远不可能完全控制读者的理解”,“读者对本文的体验产生于相互作用”,“读者把本文结合到他特有的经验宝库之中”,“审美效果导致了一 种对经验的重新建构”④,“一个文学本文包含了关于产生意义的可证实的指令”,“但是通过阅读而实 现的意义却可能引起读者体验的全部多样性,以及由此形成的主观判断”⑤。

    “文学本文激发了意义的表演,而不是引起它们自身对这些意义的系统表述。它们的审美特性就存在于这种‘表演’的结构 之中;我们显然不能把这种结构和最后的产物等同起来。”

    他还不无武断地认为:“文学文本不可或缺的一种特性,是它产生了某种非它们自身的东西。”“审美响应理论关心的‘表演’的结构”,就不必问 “这个文本意味着什么”了⑥。

    这样,他费了许多周折,终于还是和费什一样,把本文抛到了一边。 伊泽尔颇遭人议论的是他提出的“隐含的读者”说。接受理论以读者接受问题为核心,自然都要论及读者,而不能停留在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抽象概念里。

    姚斯比较简单,直接与作品的期待视野挂起钩来,称作“预定读者”;费什强调读者生成作品意义的能力,提出了“有知识的读者”;此外还有人

    ① 参见[波]罗曼·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燕谷、晓未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 10—12页。

    ② [德]w·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一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霍桂桓、李宝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 27—28页。

    ③ [德]w ·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 一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第 31页。

    ④ [德]w ·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第 32页。

    ⑤ [德]w·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 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第 33页。

    ⑥ [德]w·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 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第 35页。


    提出“超级读者”、“有意向的读者”等概念。伊泽尔对它们作了辨析,认为它们都:是从一定的意向出发而“假设”出来的,因而也“承担了某些限制条件”,不具有“普遍有效性”①。

    于是,他提出了这个他认为可以融合“文学作品产生的效果和引起的读者响应”为一体的名称。 伊泽尔解说他提出的“隐含的读者”是:“它存在于本文的结构之中”,“体现了一部文学作品发挥 其效果必不可少的所有的那些部署”,“它是一种本文结构的读者角色”。

    但是,“只有当它在读者那里引起构造性活动时,它的完成才能充分”,它又是“一种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②。

    伊泽尔赋予“隐含 的读者”兼有两种功能内涵,显然不是现实的读者。说它是本文结构中的读者角色,就近似姚斯的 “预定读者”;说它是本文效果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就等同于费什的“有知识的读:者”;说它兼有两种功能,便又和他自己的“召唤结构”混为一义了。

    这种生造的术语,实际上既不能指称本文结构“部署”,又不能指称读者响应(接受)情况,实在令人难以捉摸,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伊泽尔论“隐含的读者”,曾对美国布斯《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隐含作者”问题提出异议,不同意布斯所说“作者创造了他自己的意象和他的读者的另一意象”,“最成功的阅读”中,“作为被创造的 自我,作者和读者,都能发现他们之间的完全一致”。

    他认为两者是不完全一致的,“如果本文提供的角色被读者全盘接受,那么它还能适当地发挥作用吗?”④在这一点上,伊泽尔是对的,但却与他的“隐含的读者”的概念不一致:如果本文结构中的读者角色与读者构造活动中的读者角色不一致,又怎么能够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隐含的读者”呢?

    布斯此处的意思固然不正确,最成功的阅读也不意味着读者和作品的完全一致。然而,布斯的“隐含作者”却比伊泽尔的“隐含的读者”更实在,更容易理解, 更有实际意义。伊泽尔自己就多次用到过“隐含作者”这个词。布斯的《小说修辞学》专论小说创作问题,认为小说叙述什么,怎样叙述,一切取决于作者的选择,即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者“我”,那也是 作者选择的一种角色。

    这样,作者写出一篇小说,也就“创造出一个‘他自己’的隐含替身”,或日“第二自我”,他特别称作“隐含作者”。“隐含作者”就是作者创作一部作品时“他自己选择的东西的总和”,更明白地说就是决定着一切选择的思想规范和意旨。

  • Zenkov

    费什把其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的读者限定为具有语言、文学能力的读者,是出于其以读者接受为核心的理论的要求,因为只有这种“有知识的读者”才能够“善于作出反应”,“精选意义”,生成意义。这也符合常识,有一定的道理。

    没有古文的“语义知识”便读不懂古文,没有一定的文化文学知识素养也难以很好地理解、诠释作品。然而,费什的读者反应理论从这里便发生了裂痕,受到另一个方向的质疑。如果本文真的没有确定性,“意义生成与否都取决于读者的头脑”,又何必请出“有知识 的读者”,须知不充分具有文学知识素养的读者在阅读中也会生成有某种意义的反应的。

    需要“有知 识的读者”是由于具有充分的“语义知识”,通晓“文学特性”,能够破解文本中的那些含糊、多义、隐喻、暗示之类的语句、作法,生出合理的反应。那么,文本的所谓“不确定性”,也就只能是对那些缺乏 “语义知识”和不甚熟悉“文学特性”的读者而言了,对他所说的“有知识的读者”,便不存在或者说不是不确定性了。

    费什预设的前题,亦即他建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基石,也就被不知不觉地消解了。 依照费什的理论,他所做的是把作品的确定性由文本转移到读者阅读反应、经验中。而取决意义生成的是进入读者头脑的“语义知识”和“文学特性”,用他的话说是“内在化的规则体系”,它们是群体性的,“既制约语言生产品(作品)⋯⋯也必然会限制反应的区域甚至方向”②,“阅读经验存在着 某种程度的一致(共同性)”。

    “一位有知识的读者所得到的反应(或者说在阅读这部作品对所遇到的情况)会在阅读同一作品的另一个读者身上发生”③。对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读者反应中的一致(共同) 性,不就缘于那部作品本身就存在着那样一种规定性吗? 他虽然不能作这样的回答,——因为承认这一点便背离了甚至颠覆了他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然而事实却是掩盖不住的。

    所以,简 ·汤普金斯在《从形式论到后结构时期的反应批评 ·序言》中说:费什“对本文意义的独立性的批驳,不但驳倒了他矛头所指的实证——形式主义的观点,而且也驳倒了他自己的那种旗号的读者反应理论的观点,并进而摧毁了其他的大多数以读者为研究方向的著作的理论基础”④。

    三、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

    与姚斯以文学史研究的角度走向接受理论、费什径直放逐作品本文建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不同,伊泽尔(W.Lser)着重研讨的是作品与读者的相互作用。他们三人虽然同为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理论倾向一致,但因研究的路数不同,论述内容亦有所差异。

    伊泽尔最初的论文《文本的召唤结构》,顾名思义,是认为作品文本是先于读者的结构,而这种结构只是一种框架,其中包含着有待读者补充的“空白”、“否定”。框架是既定的,“空白”、“否定”是未定的,而正是“空白”、“否定”对读者具有引发接受活动的召唤功能,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活动,达到作品的最后完成。

    [美]斯坦利 ·费什:《读者中的文学:感受文体学》,《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第 165页。

    [美]斯坦利 ·费什:《读者中的文学:感受文体学》,《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第 160页。

    [美]斯坦利 ·费什:《读者中的文学:感受文体学》,《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第 168—169页。 转引自张廷琛编:《接受理论》,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 236页。



    伊泽尔的“召唤结构”论,并非完全新创,明显是借用了波兰哲学家英伽登论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的基本观点;一些术语,如“未定点”、“具体化”等,都是从英伽登的《论文学的艺术作品》书中借来的①。

    然而,伊泽尔是套用了英伽登的理论框架,却抛开了英伽登理论的另一个基本点——文学艺术作品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一种纯意向性客体,而突出了作品本文中“未定点”的意义、功能,将论述的重点转移到作品与读者的互动关系上,建构他的“审美响应理论”的基本原理。

    伊泽尔论述其审美响应理论的基本原理,纯属思辨性的,时有变换术语,强词夺理的成分。他首先说“阅读是所有文学解释过程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阅读过程的核心,是发生作品的结构与作品的接受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是不说自明的道理。

    他继而提出:“文学作品具有两极”,“艺术极是作品本文,审美极是读者完成的对本文的实现”,“作品本身既不能等同于本文,也不能等同于读者对本文的具体化”,“如果看不到两极之间的联系,他也就看不到实际存在的作品”②。

    这里便有许多问题。伊泽尔所谓的“艺术极”,无疑是指作品的文本结构,如他文中引用的英伽登所说“图式化视野”, 而用“艺术极”称之便模糊化了。说“审美极是读者完成的对本文的实现”,应当是指读者阅读的“响应”、接受。这实际上也就是伽达默所说的文学作品完成于读者阅读的“视野融合”的“此在”论。

    读者的响应产生于阅读过程中,别人是无法感知的,即便一位读者诠释所读作品的文章,那也不等同 于所读作品。

  • Zenkov

    二、费什的“读者反应”说

    美国接受理论家费什 (S.Fish) 比姚斯、伊泽尔走得更远。作品文本与读者接受的关系问题,姚斯、伊泽尔还在一定程度上顾及到两者的相互作用,费什则完全倒向了读者接受一方,认为“文本的 客观存在是一种幻象,而且是一种危险的幻象”。按照他的说法,文本中的字词、句子、段落,乃至一 篇,意义都是不确定的,“一行字,一页书是一种确定的存在——可以被触摸,被拍照,或者被放置一 边——似乎成了我们与之相联系的一切价值与意义的唯一储藏库”①,而实际上,“意义是话语的一种 功能”,“话语的成分,既可以被认为是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又可被视为是与外部世界所发生的事态有关,还可把说话人一一作者的心态考虑进去。

    在任何或所有这些不同的情况下,意义蕴藏于(或者 被认为是根植于)话语之中,因之,对于意义的理解是一种精选意义的行为”④。所以“意义产生与否都取决于读者的头脑”⑨。费什的这种说法,与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十分相近。萨特说:“文学对象是一只奇怪的陀螺,它只存在于运动之中。为了使这个辩证关系能够出现,就需要一个人们称为阅读的行为⋯⋯除此之外,只剩下白纸上的黑字。”④

    萨特将作品文本比作只有旋转中才有意义的陀螺,费什将作品文本说成是“幻象”,只有在读者阅读中才成为真实的存在,所不同的只是费什将萨特所说的不含有任何意义的“黑字”改换为意义有待读者“精选”的“黑字”,而否认文本的确定性,将意 义的发生推到读者身上,“取决于读者的头脑”,文本被抛到了一边,则是一致的。

    所以,霍拉勃《接受理论》一书中评论费什的一小节,标题就是“消失的文本”,行文中称之为“反文本理论”⑤。 费什以读者心理反应为中心的理论,并非完全没有合理性,在某种限度上是合理的,但超越了那 种限度,就变成不合理的了。

    譬如,他说文本不具有确定性,是就文学作品文本中存在着复义、隐喻、 反讽等修辞现象而言,但夸大了它们在文本中的地位和意义,否认它们蕴含的意义,就不正确了。说 “意义产生与否都取决于读者的头脑”,归功于读者的阐释,也有一定的道理。自然科学家对所研究的对象的性质、功能获得认知,有发明之功;文学批评家对作品的独到的诠释,也应认为是一种贡献。

    但不认为自然科学家研究的对象就具有研究者所认知、发明的那种性质、功能,就是错误的了。文学批评家对文学作品文本的诠释,尽管具有主观的发挥,但也还是有所本,不全然是从读者头脑中分泌出来的。

    如果文本真的对读者阅读没有作用,一切取决于读者的头脑,那么文本岂不就只是一页页白纸,成了中国古代《西游记》小说中所说的那种蒙骗取经人的“无字经”! 试问读者阅读的是什么, 读者的“反应”又是由什么引发的? 读者阅读必然有阅读的对象,没有阅读对象也就不会有阅读行为。

    谈论读者阅读抛不开阅读的文本,就像姚斯论述他心造的“期待视野”还要借助文本一样,费什论述他所标举的以读者心理反应为中心的批评方法,也始终没有离开文本,而且还强调读者要放慢阅读速度,像他所扬弃的以文本为中心的新批评一样,要逐字逐句地细读文本。

    所不同的只是将人们通常说的对作品的理解、诠释,改换为读者的“反应”、“心理效果”、“阅读经验”,将重心转移到阅读者的效果方面来。这种术语(概念) 的转换,固然可以支撑起“意义产生与否都取决于读者的头脑”的命题,但也留下了有待回答的问题: 读者怎么能够如他所说的“精选意义”的呢? 或者说,读者“不断加深的反应”何以会构成这个文本而不是别个文本的意义的呢? 


    ① [美]斯坦利·费什:《读者中的文学:感受文体学》,《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文楚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998年 ,第 158页。

    ② [美]斯坦利·费什:《读者中的文学:感受文体学》,《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第 139页。

    ③ [美]斯坦利·费什:《读者中的文学:感受文体学》,《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第 150页。

    ④ 施康强选译:《萨特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I991年,第 iI6页。 ⑤ [美]霍拉勃:《接受理论》,[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44o页。



    费什在论述读者不断加深的“反应结构”中,讲到了语言学家所讲的语言规则、“语义能力”对读者反应的规范作用,顺此,也就提出了“读者是谁”的问题,将他所说的“读者”限定为一种“有知识的读者”,并明确规定“有知识的读者”的条件是:

    1.熟悉作品本文的那种语言;

    2.掌握必需的语义知识, 包括成语、方言、行话之类知识;

    3.通晓文学话语特性,也就是懂得比喻等手法、技巧,以及风格、体裁等等①。

    这就是他的理论中的读者,而不是一般读者的泛称,更不是读者大众。有的论者以为费什的 “把读者当作一种积极地起着中介作用的存在而予以充分重视”的读者反映批评理论,与我国重视读者的传统,强调把是否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喜爱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是相通的,实为望文生义的疏忽、误解。

  • Zenkov

    姚斯提出期待视野的对象化,就是要使之成为可以被感知、描述的对象;所提出的三条途径,都是要用归纳法完成的,并且要防止主观任意性。依正常的理解,具体化应该是化虚为实,揭出期待视野的实际内容,就是作品的类型、作法、风格、语言的特征。姚斯提出的建立文学的历史性三个方案, 也都有实践意义。拓展文学史的维度,增入过去不为研究者重视的作品被接受的情况。

    现在许多考论名著的接受史的论文,就是由之引发出来的;由接受的情况,可以具体地发现文学作品改变人们审美意识和道德观念的社会功能,这也应该是文学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他对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小说由被冷落到大受欢迎,以及中间发生的一段公案的分析,就是他论文中的一大亮点。然而,他却不肯从预定的读者接受之维中走出来,论述期待视野的具体化始终守护在自身的框 架中,便不能不出现颠倒悖理、自相抵触的情况。

    譬如,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他说:“并不仅仅是每部作品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它历史地、社会性地决定了读者;每一个作者都依赖于他的读者的社会环境、观点和意识,文学成就预先假定作品是‘表现了群体所期待的东西’的书,是‘以它自身的形象表现了群体’的书。”④

    这是他标举读者“期待视野”的根据,也是接受理论的根本。另外的接受理论家伊 泽尔的读者预存于作品本文中的“隐含读者”、费什的“意义生成与否都取决于读者头脑”说,都是以 此为前提的。然而,姚斯的这段表述却明显地留下了受质疑的把柄:作者难道是无头脑的木偶,只会 充作传声筒了,自己不能“依赖于社会环境、观点和意识”,非得依赖于“他的读者”吗?

    关于作品与期待视野的关系,姚斯认为一部作品的期待视野可以“根据它对于预先假定的读者发生的影响的种类和等级来决定艺术特性”。通俗娱乐作品“根据流行的趣味,实现人们的期待”, “接受不需要视野的任何变化”。古典名著的“古典主义特征”,“不证自明的美丽的形式,和它们似乎无疑的‘永恒意义"’,“具有不可抵抗的诱惑力”,情况与通俗的娱乐作品相似,却需要努力阅读,逐渐去适应它②。

    一部新作品诞生之初,对它的第一读者就存在着既定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不一致的审美距离,“或满足、超越、失望、反驳”,“接受就可以通过对熟悉经验的否定或通过把新经验提高到意识层次,造成‘视野的变化”’。

    “期待视野与作品问的距离,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④.‘正由于视野的改变,文学影响的分析, 才能达到读者的文学史。”④ 不能简单地认为姚斯这种距离说依然承认作品有与期待视野不一致性的审美特征、价值,与接 受理论虚化、放逐作品本文的基本观念相违,他的论述本身就存在着令人难以捉摸的地方。他认为 一 部作品的期待视野对预先假定的读者的影响,人们可以根据其“种类和等级”决定其“艺术特性”。

    所谓“种类和等级”,依照他举出的事例,指的是读者阅读接受的冷热情况和难易程度。美国理论家 霍拉勃曾对此作了驳议:娱乐性的通俗小说容易满足读者的期待和古典名著要努力去读,逐渐去适 应它们的视野,这种“距离”的差异,只是作品效果的表象,“并不足以成为决定文学价值的标准”⑨。

    更为重要的是姚斯对作品与期待视野之“距离”的表述,措词屡易不定,其中就有与前提不相合的乖误。前提是一部作品的期待视野就是预先假定的读者的期待视野,在这里却使这“既定期待视野”独立化,“距离”是与新作品之间的不一致,读者也就不是“预先假定的读者”了! 说“新作品的接受就可以通过对熟悉的经验否定或通过把新经验提高到意识层次,造成视野的变化”,那么“新经验” 就应是新作品具有的、预定的“熟悉经验”,或日“先在审美经验”,也就应当是存在于读者头脑中。

    依此,说接受中既有对熟悉经验的否定,又有对新经验的提高,造成视野的变化,是合乎常情常理的。 但姚斯的表述却是语意含糊,似乎是把“熟悉经验”或日“先在审美经验”放在作品本文之外,成为了前出作品的东西。


     [德]姚斯:《走向接受美学》,[德]H·R·姚斯、[美3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32页。

    [德]姚斯:《走向接受美学》,

    [德]H· R·姚斯、

    [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 31—32页。

    [德]姚斯 :《走向接受美学》,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31页。

    [德]姚斯 :《走向接受美学》,

    [德]H·R·姚斯、

    [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33页。

    [美]霍拉勃:《接受理论》,

    [德]H·R·姚斯、

    [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 344页。

  • Zenkov

    姚斯虽然还竭力保持其接受之维的角度,但却不得不借助作品本文。从而使他陷入勉为其说、顾此失彼、意旨悖出的境况。 他说读者的“期待视野”是“从类型的先在理解、从已经熟识作品的形式与主题、从诗歌语言和实践语言的对立中产生”,“由传统的流派、风格或形式形成”②,所以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就是对象化。

    即便是“在历史中轮廊不清的作品”,“缺少明显的标志”,也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达到:“首先,通过熟悉的标准或类型的内在诗学;其次,通过文学史背景中熟悉的作品之间的隐秘关系;第三,通过虚构和真实之间、语言的诗歌功能与实践功能之间的对立运动来实现。”④

    这种对“期待视野”的生成、对象化的表述,文学理论圈子里的人,都是可以理解、认同的。他所谓的“由传统的流派、风格或形式形成的期待视野”,其实就近似于通常所说的文学思潮、文学类型特征。

    姚斯便是这样使用的,譬如他说: “塞万提斯或许喜爱骑士小说的期待视野,因而引起人们对《堂 ·吉诃德》的阅读⋯⋯在《幸运者雅克》中,一开始他就唤起了对“流浪”这种通俗小说图式的期待视野(通过读者对叙述者的虚拟的提问),以及对浪漫传奇和浪漫传奇的独特的特征的期待视野⋯⋯”④

    可见,他是从读者接受之维,把文学思潮表现的文学类型特征,改换个名称,装进读者的头脑中,作为建构他设想的以读者接受为中心的新的文学史模式的核心。 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的对象化的三个途径,是很实际的,文学理论家、文学史家大都是这样归纳一个时期的文学思潮下的文学类型特征的,虽然他们并不完全具有这样明确的方法论的意识。

    他还进一步指出这样做可以避免阅读的心理学陷阱,“根据这类本文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接受便“绝不仅仅是一种主观印象的任意罗列,而是在感知定向过程中的特殊指令的实现。感知定向可以根据其构成机制和触发信号得以理解,也能通过本文的语言学加以描述”⑤。

    可见姚斯的理论并没 有丢开文学作品的类型、流派、风格的客观性,及其所要扬弃的经验主义的方法,只是把它们放进读者的感知中,通过感知才能显现出来。所以作品本文绝不能与接受分割开来,文学史家只能在“期待视野的变化”中,而不能在本文稳定状态中去把握作品;文学史不能是“文学事实”的编组,而应该是 以读者接受为中心的文学史。这样,他就陷入正人悖出而终不能掩正的境地,难为他煞费苦心。


    [德]姚斯 :《走向接受美学》,[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26页。

    [德]姚斯:《走向接受美学》,[德]H·R·姚斯、[美J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28、3O页。

    [德]姚斯 :《走向接受美学》,[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 31页。

    [德]姚斯:《走向接受美学》,[德]H·R·姚斯、[美3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 3o页。

    [德]姚斯:《走向接受美学》,[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 29页。

  • Zenkov


    袁世硕〈接受理论的悖论〉


    摘要:西方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对中国的文学理论、文学研究影响甚大。姚斯的以读者接受为中心的文学史模式的核心概念“期待视野”、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等均放逐 作品本文,过度抬高读者接受的地位,理论上难于自圆其说,他们的论证中又离不开作品本文,便不自觉地回到传统的文学批评的路子,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悖论。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在我国传播最广泛、影响最深巨者要算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轰动一时的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代表性的论著有多种译本,一边倒地阐扬其理论的论著颇多;依其理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接受问题的论文著作甚多,影响之大似乎远远超过了西方。

    但是,西方接受理论的一些基本命题和论断,存在着无法自圆其说的难题,由重视读者接受走向无视、抹煞作品本文的客体性,就是一种比传统的重作者和作品文本更大更为根本性的偏差。接受 理论家忽视、排斥作品本文的客体性,而为了论证其偏颇的命题和论断,又不得不求助于他们抛到一 边的作品本文,去建构他们推重的“读者”和所标举的“期待视野”。

    这样,他们的理论便都逃不脱自相龃龉的两难境遇:作品文本终究是无法放逐出去的。

    一 、 姚斯的“期待视野” 德国接受理论大家姚斯 (H.R.Jauss) 的重头讲演《文学史作为对文学理论的挑战》,是从批评现有的文学史著作人手,认为仅仅依编年史的方式把对一些作家作品的缺乏审美判断的评述堆积起来,缺乏文学的历史本质内容,“绝不是历史,而是伪历史”①。

    他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归咎于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文学反映理论,忽略了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表现形式的功能;形式主义理论注重文 学作品的结构,用“陌生化”的观念,建构了结构形式自动演变的历史模式,却割断与社会历史的联 系。

    如何解决文学史的问题?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在阅读过程中,永远不停地发生着从简单接受到批评性的理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认识的审美标准到超越已往的新的生产的转换。”

    所以,文学史研究应当转向过去两派理论忽略的“文学的接受和影响之维”, “摒弃历史客观主义的偏见和传统的生产美学与再现美学的基础”③,以读者的“经验视野”的不断变化、修正、再生产为核心建构文学的历史性。姚斯对于已出之文学史著作的不满,对传统理论的指摘,其中不无一定的根据和道理,但断然摒弃,另起新炉灶,产生了轰动效应,也遭致了众多的质疑、 驳斥。

    文学和文学史研究增加读者接受的维度,是应有之义,但丢开作者生产和作品表现的维度,就由一种片面性走向另一种片面性,而且是更大的片面性,一系列的问题便由之发生出来。 姚斯建构其以读者接受为核心的文学史模式,设置了一个核心——。“期待视野”。


    ① [德]姚斯:《走向接受美学》,[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 民出版社,1987年,第 27页。

     ② [德]姚斯:《走向接受美学》,[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24页。

     ③ [德]姚斯:《走向接受美学》,[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 26页。


    这个术语是从前人的哲学论著中借来的,他的论文中还有与之相近的“经验视野”、“视野结构”、“视野变化”等语词,联系起来可知指的是读者头脑中先在经验对文学作品的特定的期望。他接受了历史不具有历史 客观性,所有的历史都是效果史的理论,认为“文学的历史性并不在于事后建立的‘文学事实’的编 组,而在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先在经验”①,在于“期待视野”的变化。依此,文学接受之维的文学史就 是要把握、描述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的历史。

    姚斯自然不能只是提出这种文学史的形而上的理论模式,“期待视野”的“对象化”(有的译文作 “客观化”、“具体化”)的问题,就成了他的《挑战》一文论述的中心内容。阅读行为是由阅读主体(读 者)和阅读对象(作品)构成的,读者接受之维是指把观察的角度放在阅读主体的效果方面,谈“期待 视野”对象化,就是使它成为可以观察、描述的对象,这便无法避开作为阅读对象的作品。

    世 硕〈接受理论的悖论〉原載:中国 [山东大学]办《文史哲》2013年第1期 [总334期]第5页至13页,作者简介:袁世硕,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终身教授(山东济南 250100。关键词:接受理论;期待视野;读者响应批评;审美响应理论;生产与消费 )

  • Zenkov

    情動與情緒在敘事中的表現方式

    情動的隱喻與象征:在敘事中,情動往往難以直接表現,它更多通過象征、隱喻和氛圍來體現。例如,文學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寫或電影中的色彩和光影設計,常常表達的是人物尚未覺察到的情動。一個即將發生沖突的場景,可能通過灰暗的天空、刺耳的音效或略顯僵硬的對話來表現情動的潛在影響。

    情緒的語言與行為表現:相比之下,情緒更容易在敘事中通過語言、行動和表情來表現。例如,人物的對話、獨白、哭泣或微笑都直接反映出他們的情緒狀態。在小說中,作者可以通過內心獨白揭示人物的情緒,而在電影中,角色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則常常是情緒的直接體現。

    敘事反過來如何影響情動與情緒

    敘事重構情動與情緒體驗:敘事不僅傳遞情動和情緒,它還能夠重新塑造這些情感體驗。通過講述或重構某個事件,人們的情動和情緒體驗可能發生變化。例如,經歷過創傷的個體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可能會重新理解和感受過去的情動和情緒。這在治療敘事學(narrative therapy)中尤為顯著,通過講述和再敘述,情感體驗被重新框定和解讀。

    集體敘事影響集體情動與情緒:在更廣泛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敘事對集體情動和情緒也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國家敘事、歷史敘事和民族敘事往往塑造集體的情感氛圍。一場運動或革命的敘事,可以激發集體情動(如希望、憤怒或團結),並最終轉化為集體的情緒反應和社會行動。

    情動、情緒與敘事在文化創意中的應用

    情動與情緒作為敘事驅動:在文化創意產品中,尤其是電影、廣告和互動藝術,情動和情緒是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一則廣告可能通過視覺和音樂傳達強烈的情動,迅速引發觀眾的情感反應,而這些情感隨後會被轉化為具體的情緒,如懷舊、幸福或渴望,從而推動觀眾與產品建立情感聯系。

    多感官敘事:隨著技術的發展,敘事不僅僅依賴於語言和視覺表達,而是通過多感官的方式(如聲音、觸覺和氣味)來觸發情動。這種通過觸發情動來構建情緒和敘事的方式,在虛擬現實、互動展覽和沉浸式藝術體驗中越來越常見。


    情動是敘事的潛在能量與動力,它通過非語言、非線性的方式影響著敘事的發展。
    情緒為敘事提供了明確的情感框架,幫助結構化敘事的內容,使讀者或觀眾能更清晰地理解人物與情節。敘事不僅是情動和情緒的表達工具,它還能通過故事的講述與重構,影響和改變個體或集體的情動與情緒體驗。通過情動、情緒與敘事的動態互動,敘事不僅僅是對事件的描述,更是情感體驗的複雜過程,能夠深刻影響個體與集體的感知、行為和文化意義的建構。

  • Zenkov

    愛墾APP:在情動與情緒視框中叙事~~情動(affect)、情緒(emotion)敘事(narrative)三者之間存在複雜而動態的關係,尤其是在文化研究、心理學和敘事學等領域中,它們可以彼此影響、相互塑造。它們的互動關係不僅關乎個體情感體驗的表達,還涉及集體文化、社會情感模式和意義的生產——

    情動、情緒與敘事的基本定義

    情動(Affect):一種未被認知或語言化的、潛意識層面的情感能量,通常是身體性的、直接的、即時的反應。它先於具體情緒,處在體驗與認知之間的狀態。

    情緒(Emotion):情動經過認知和解釋後所形成的有意識、可識別的情感狀態,具有明確的對象、因果和文化背景,可以通過語言和行為表達出來。

    敘事(Narrative):指有序的事件、經歷或情節的講述或描述,通過語言、圖像或符號系統構建,賦予人類經驗以意義。敘事不僅僅是文字上的講述,還包括視覺、聽覺和行動上的表達。

    情動、情緒如何與敘事相連

    情動作為敘事的基礎與動力:
    情動往往是故事情節的驅動因素,甚至是敘事生成的初始動力。在許多敘事中,人物的行為和情節的發展是由他們難以言表的情動推動的。例如,角色可能因為一種模糊的焦慮感、興奮感或吸引力而采取行動,而這種情動可能並未被角色意識到,但卻成為推動敘事的關鍵要素。情動帶來一種不可預期性和能量,影響著敘事中的事件和情節。

    情緒塑造敘事內容和人物發展:情動經過認知和社會文化加工後轉化為情緒,而情緒為敘事賦予了具體的形態。例如,小說或電影中的角色通常會在遭遇事件時產生特定的情緒反應,如悲傷、憤怒或喜悅,這些情緒決定了角色的行動和故事的進展。情緒使得敘事的內容更加具體化,並讓敘事中的人物更具人性,觀眾或讀者也可以通過情緒與敘事產生共鳴。

    情動、情緒如何影響敘事結構

    情動的非線性與敘事的可能性:情動的瞬間性和非線性性質往往打破傳統敘事的線性結構。在電影、文學或戲劇中,情動可以通過鏡頭、節奏、音效、文字的節奏等元素體現出一種非線性的情感流動,使觀眾或讀者體驗到突如其來的情感震動。例如,法國電影中的「情動片段」(affective moments)往往不是為了講述情節,而是為了讓觀眾體驗一種無法用語言解釋的身體和情感反應,這種時刻通常是非線性敘事的核心。

    情緒的線性敘事發展:情緒往往與傳統的因果敘事結構密切相關。情緒通常是隨著敘事的發展而演變的,比如悲劇或喜劇的情節起伏會通過人物情感的轉變表現出來。情緒提供了敘事發展的動力,同時也是敘事的邏輯構建工具。人物的情緒變化可以使故事情節變得更加可預期或有條理,幫助觀眾或讀者理解故事的發展軌跡

  • Zenkov

    期待視界horizon of expectation

    1. Its success lies in: breaking the limitation of revolutionary historical theme blending plenty of commercial elements satisfying the audience's "horizon of expectation" and expanding the scope of creation該劇的成功秘訣在於: 突破革命歷史題材的局限融合眾多商業元素滿足觀眾的"期待視界"拓展了創作空間。

    2. A Translator’s Position under the Notions of Fusion of Horizons & Horizon of Expectation;「視界融合」和「期待視野」概念下譯者地位的彰顯

    3. Choices of Fiction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rom the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從「期待視野」透視晚清小說翻譯的選擇

    4. ANALYSIS OF SONG OF SOLOMON FROM THE ANGLE OF HORIZON OF EXPECTATIONS從期待視野的角度透視《所羅門之歌》

    5. Expending "Expectation View" and Discovering "Meaning Blankness"; 拓展「期待視野」發現「意義空白點」

    6. On Reportage Creation in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 試析讀者期待視野中的報告文學創作

    7.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Expectation Horizon in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閱讀教學中學生「期待視野」的培養

    8. "Horizons of expectations" to Middle-school Teaching Inspiration;「期待視野」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啟發

    9. Horizon of Expectation and the Artistic Charm of Lin Shan s Films;「期待視野」與林杉電影的藝術魅力

    10. The Embodiment of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 in th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讀者「期待視野」在廣告翻譯中的體現

    11. Study of Reading Expectation Horizon in the Manuscript Examin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 Edition; 學術期刊編輯審稿中的閱讀期待視野簡論

    12. Study on University Female Students Horizon of Expectation about Converting Athletics Movement into Teaching Material; 競技運動教材化中大學女生的期待視野研究

    13.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wo key concepts in theory of reception aesthetics:one is meaning indeterminacy and the other is horizon of expectation. 本文從接受美學理論的兩位主要創始人伊瑟爾和姚斯的意義不確定性理論和期待視野理論入手。

    14. Both "the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 and "the evocative structure" are important concepts in the theory of reader’s reception aesthetics. 作為接受美學理論的兩個重要概念,“期待視野”和“文本召喚結構” 為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解讀視角。

    2. In the act of reading as to the same literary work usually exist the disparities in readers‘ expectation horizon which are mainly brought abou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readers’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s and the fuzziness of the original text.因為文學作品的模糊性及讀者生活經歷不同,人們會對同一部文學作品產生不同的期待視野。

    3. The acceptance of the readers to the text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hree levels: expectation horizon,aesthetic distance and appealing feature. 讀者不是被動者,而是能動的參與者。一篇微型小說沒有讀者接受,只能算作文本。讀者對文本的接受要通過三個層次來完成期待視野、審美距離與召喚結構 。(原載:X技术)

  • Zenkov

    愛墾APP:後現象學如何影响敘事學~~後現象學對敘事學產生了影響,尤其在以下幾個方面促成了敘事學的新發展:

    具身化敘事:後現象學強調認知和感知活動的具身性,即個體通過身體與周圍環境互動,從而在具身體驗中生成意義。這種視角在敘事學中催生了「具身化敘事」理論,認為敘事不僅是抽象的語言建構,還源於身體對情境的真實體驗。這樣,敘事不再僅僅是言辭或文本,而是依賴講述者與聽眾的身體參與。比如,「具身化敘事」特別關注沉浸式體驗,如在虛擬現實(VR)或增強現實(AR)敘事中,故事通過技術讓讀者或觀眾親身體驗角色的視角。

    技術中介與多層次敘事:後現象學家如唐·艾德(Don Ihde)提出了技術中介的概念,說明技術不僅改變了認知,也影響了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這種技術中介觀念擴展了敘事學的視野,使其可以包含各種多層次、多媒介的敘事結構。

    敘事學在後現象學的啟發下,更加關注技術所帶來的多重敘事視角,例如在互動式敘事、電子游戲敘事或跨媒介敘事中,技術中介讓故事呈現出不同的路徑與結局,使讀者和觀眾能在多層次的情境中生成自己的意義。

    敘事的非還原性:後現象學強調現象的非還原性,認為所有體驗都是獨特且不可還原的整體。同樣,敘事學在後現象學的影響下,發展出一種「不還原的敘事觀」,認為敘事無法被還原為單一視角或單一含義。

    後現象學對非還原性的重視,啟發了敘事學更加關注複雜的敘事結構。例如,通過多重視角敘事、開放式結局等方式,後現象學視角下的敘事學鼓勵讀者在情節中自己建構含義,而非被動接受一個「唯一正確」的解讀。

    情境化與「物-人」互動敘事:後現象學中的「物-人」關係研究影響了敘事學,尤其是在「物體敘事」或「事物性敘事」中有所體現。此類敘事方法關注物體在情境中的影響,研究人如何在物體的存在和功能下生成情感體驗和敘述方式。例如,科技設備在現代敘事中不僅是背景道具,更是敘事的主動元素,可能影響角色的決策與情感。後現象學的「物-人互動」觀念幫助敘事學深入探討角色與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使得敘事更加情境化和動態化。

    沉浸與生成敘事:後現象學強調技術和具身性的結合,這對沉浸式、生成式敘事的研究影響深遠。在這種敘事中,讀者或觀眾通過技術體驗成為敘事中的一部分,並以具身感知來探索故事情節。例如,人工智能與生成性文本技術的結合,能夠在文學和娛樂領域創造出即時互動、動態生成的敘事內容。

    在這種敘事體驗中,後現象學的影響體現在技術如何增強或塑造體驗者的知覺,使得敘事情境的生成更加符合個體化需求和環境變化。


    後現象學為敘事學帶來了技術與身體、情境互動等方面的研究視角,使敘事學在複雜敘事結構、沉浸體驗、多重視角等領域得到了全新發展。這種影響幫助敘事學從靜態文本敘述拓展到動態、具身、互動的敘事情境,形成了新型的敘事體驗模式。

  • Zenkov

    刺山楂

    「這是棵刺山楂,但它是桃紅色的,比白色的更美。它也穿了一身節日盛裝,是真正的節日盛裝啊!只有宗教節日才算真正的節日,不像世俗節日隨便由誰胡亂指定在某一天⋯⋯它那身打扮更富麗,因為層層疊疊綴滿枝頭的花朵,使滿樹像洛可可風格的花哨的權杖,沒有一處不裝點得花團錦簇。⋯⋯看到這些山楂花,我除了更加驚喜之外,同看到白色的山楂花一樣,分明地感覺到它的喜氣洋洋中並無絲毫的矯揉造作,沒有人為加工的痕跡,全是大自然自發的流露,那種天真可掬之態,可與村中為在街旁搭一張迎聖祭台而奔忙的女商人,把滿樹堆砌,弄得既豪華又有鄉土氣的顏色過於嬌豔的花朵相比。⋯⋯這株信奉天主的、嬌美可愛的小樹啊!」。

    讀書入迷

    讀得入迷就跟睡得很實一樣具有神奇的魔力,我的耳朵像中了邪似的失去聽覺,寂靜的蔚藍色表盤上的金色的鐘點也抹得了無痕跡。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 Zenkov

    藝術源起·郭紹虞:興觀群怨~~王夫之(编註:王船山,明末清初,1619—1692),衡陽人,字而農,別號薑齋,明亡後隱於湘西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事見《清史稿》四百八十六卷。生平著書甚多,其論詩之著有《詩繹》與《夕堂永日緒論》二種。丁福保即據以輯入《清詩話》,合稱為《薑齋詩話》。

    船山論詩頗多精辟的見解。他同黃梨洲一樣,本儒家的見地,闡詩道之精蘊,而所見比一般道學家為高。尤其船山之說,似乎更勝一籌。

    黃梨洲也曾以興、觀、群、怨論詩。他根據孔安國、鄭康成之註,以「興」為「引譬連類」,故後世詠懷、游覽、詠物之作也是興;以「觀」為「觀風俗之盛衰」,故後世吊古、詠史、行旅、祖德、郊廟之什也是觀;以「群」為「群居相切磋」,故後世公、贈答、送別之類也是群;以「怨」為「怨刺上政」,故後世哀傷、挽歌、遣謫、諷諭之篇也是怨。於是再本此以論後世之詩:「謂古之以詩名者,未有能離此四者,然其情各有至處。其意句就境中宣出者,可以興也;言在耳目贈寄八荒者,可以觀也;善於風人答贈者,可以群也;悽戾為騷之苗裔者,可以怨也。」(見《南雷文定四集》一,《汪扶晨詩序》)這固然較經學家的訓詁為通達,然而猶把興觀群怨看成四個物事。

    而在王船山則不然。他說:「可以云者隨所以而皆可也。於所興而可觀,其興也深;於所觀而可興,其觀也審。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摯。」(《詩繹》)這樣講,興、觀、群、怨四字,便成活看,不是呆看。蓋梨洲所講的是作詩者之興、觀、群、怨,而船山所講的乃是讀詩者之興、觀、群、怨。所以說:「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故《關雎》興也,康王宴朝而即為冰鑑;『稺謨定命,遠猷辰告』,觀也,謝安欣賞而增其遐心。人情之游也無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貴於有詩。」(《詩繹》)此說極妙。假使由作詩者之興、觀、群、怨言,便不易脫經學家的見解。他說:「經生家推《鹿鳴》、《嘉魚》為群,《柏舟》、《小弁》為怨,小人一往之喜怒耳,何足以言詩。」(《夕堂永日緒論》)所以他要由讀詩者之興、觀、群、怨言,才與文學批評有關。於是又說:「總以曲寫心靈,動人興、觀、群、怨,卻使陋人無從支借。」因此,《論語》之所謂「可以」,船山之所謂「動人」,都應著眼在讀者的方面的。可以興,是使讀者興,可以觀,也是使讀者觀,推之群與怨,莫不如此。所以說:「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明白這一點,然後知梨洲之與船山,同樣本於儒家的見地,以闡詩道之精蘊,而所得各有不同。梨洲所言處處在指示人如何作詩,如何學詩,所以要說明什麼是詩。船山所言則異是,他處處在指示人如何讀詩,如何去領悟詩,所以只說明詩是怎樣。

    然而指示領悟的方法以使「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這便不是很容易的事。訓詁家不能領悟詩趣的,評點家也一樣不能領悟詩趣。拘於字面以解詩則失之泥,拘於章法以解詩則失之陋,拘於史跡以解詩則失之鑿。明人以《詩經》作文學作品讀,不作經學讀本讀,這眼光本是不錯的。不過如孫月峰、鍾伯敬一流以評點批尾之學當之,則要不得。要不得,所以招錢牧齋之詆訶。王船山的《詩繹》實在也是同此眼光,同此手法,而說來卻高人一籌。他沒有訓詁家、道學家的習氣,只用文學的眼光,所以說來精警透澈。他又不如評點家這般膚淺;他所說的仍本於儒家的見地,所以又覺其切實。以文學眼光去讀詩,則於詩能領悟;本儒家見地以論詩,則於詩能受用。《詩繹》中說:「藝苑之士不原本於三百篇之律度,則為刻木之桃李;釋經之儒不證合於漢魏唐宋之正變,抑為株守之兔罝。」像他才能打通經學與文學之間的一條路。真的:「漢魏以還之比興,可上通於風雅:檜、曹而上之條理,可近譯以三唐。」這樣,所以我說王船山的詩論是偏重在讀詩。

  • Zenkov

    桂琳·作為語言喜劇之一種的脫口秀何以成功?精致高效的現實哈哈鏡和社會融合劑~~脫口秀大會》在2022年來到了第五季,這也是在熱度和爭議度上同時達到高潮的一季。一方面是圍繞著這屆脫口秀節目的上百個話題,在節目上線後頻頻登上全平台熱搜,足以說明其熱度之高,收看人數之多。但另一方面爭議聲也一直伴隨著節目的播出,比如某些段子讓一些觀眾感覺受到冒犯,還有一些資深觀眾詬病內部梗和離婚梗的反復使用等問題,其豆瓣評分更是一度創下了該系列最低的4.9分。

    以上圍繞著脫口秀第五季的這種熱度和爭議度同時創新高的現象,恰恰說明脫口秀作為一種國內最近一些年才興起的新喜劇形式,其影響力真正地在擴大。而且不可否認,已經有相當數量的觀眾喜歡看脫口秀,實實在在感受到它所帶來的歡樂,對脫口秀的欣賞能力也在逐漸提高。脫口秀的魅力到底在哪裡?它為什麼讓觀眾愛恨交織?評論界對這種新喜劇形式展開認真的研究並引導它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變成了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脫口秀魅力之一:和影視藝術相似的擬公共空間

    脫口秀是語言喜劇的一種。但與同為語言喜劇的相聲有所不同之處在於,一是脫口秀主要是單人表演;二是創作者與表演者合而為一;三是創作內容更短小精悍,每個節目基本是5分鐘以內的表演時間;四是創作內容更新速度非常快,更強調新段子、新題材,陳舊內容會被迅速淘汰。從第一和第二個特點來說,一段好的脫口秀表演就是在塑造某個人物形象,講述這個人物形象的生活和經歷。脫口秀演員周奇墨在一檔訪談節目中談到他的創作,一定是自己熟悉的生活才會寫入作品之中。從第三和第四個特點來看,脫口秀的表演形式更符合當代社會更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而且因為非常強調新段子,所以脫口秀的內容非常鮮活和具有時代特征,不同的生活狀態會快速地呈現在節目之中,讓觀眾可以很迅速地接觸到自己之前完全不了解的人群和生活。

    我們在已經播出的脫口秀節目中認識了各行各業不同生活狀態的人物。其中有銀行櫃員、工廠女工、海軍士兵、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網紅博主,也有名校畢業生、海歸白領、拆二代,甚至包括殘疾人、退休大媽。他們在創作和表演時一定會帶入自己的生活素材,從而塑造出不同的社會形象。比如毛豆用自己的幽默表達讓觀眾了解了維和部隊的日常生活;邱瑞講述了在大城市租房的年輕人的無奈和痛苦;鳥鳥讓人看到了社恐女孩的某種狀態;童漠南和黃大媽則分別展現了英語培訓教師和退休大媽的生活。

    有一些從業時間長的脫口秀演員甚至能夠讓觀眾看到他們人生狀態的起伏和變化。比如農村男孩何廣智,從初到大城市乘坐地鐵的卑微心態到憑借脫口秀表演改善生活條件之後能夠租住更大的房子。又比如龐博少年得志,在第一季就成為大王,但在第二季和第三季則陷入創作瓶頸,而到第四季和第五季又絕地反擊,創作和表演方面都上升到一個新台階,讓觀眾在他身上看到了個人通過堅持和探索而完成的成長與蛻變,所以在第五季舞台上他才可以創作出將搞笑與感動融為一體的十分獨特的情感脫口秀。

    當各行各業不同的表演者通過脫口秀大會聚集在一起進行表達時,客觀上讓不同的人群有一個共同表達的機會。脫口秀舞台由此就構成了一個和影視藝術相似的擬公共空間,我們能夠在脫口秀舞台上看到與我們生活狀態完全不同的人。當他們講述自己的生活狀態時,我們也能夠在聽脫口秀時進入他們的生活狀態。而且因為脫口秀節目短小精悍,更新速度更快,所以能夠在非常短的時間將更多不同的鮮活生活狀態呈現在觀眾面前,如一面社會哈哈鏡展現人生百態,這可能就是脫口秀的魅力之一。

    脫口秀魅力之二:相互理解的可能

    脫口秀作為語言喜劇的實質其實是價值觀的表達。演員在創作和表演時,通過講述自己的生活必然就會體現自己的價值觀。如此多不同的價值觀集中展現在觀眾面前時,必然有人因為不同意其中的某些價值觀而覺得被冒犯。這是目前脫口秀引發爭議的原因之一,但也恰恰是脫口秀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魅力所在。

    哲學家柏格森提出,笑是一種社會姿態,它把人和事的某種特殊的心不在焉的現象強調指出,並予以制止。所以笑並不屬於純粹美學的范疇,它追求改善社會關系這樣一個功利的目的。笑必須適應共同生活的某些要求,必須具有社會意義。當脫口秀表演將各種固執和自以為是的思想和行為,包括很多需要矯正的社會刻板印象呈現出來時,反而有機會促進社會群體展開思考和討論,並帶來相互理解的可能,從而成為一種高效的社會融合劑。

    周奇墨創作和表演的精髓就在於他超強的觀察和模仿能力,總是能夠精准地將生活中人已經變成機械和物的滑稽狀態模仿出來。他同時對那些固執地只生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非常敏感,他們就是滑稽的人。比如他模仿過在餐館點菜困難的人、嚴重依賴手機的人、在飛機上不講公德的人等等。當我們從他的表演中意識到人在很多時候已經變成了機械和物,不知不覺被自己的想法所捆綁,從而做出滑稽動作時,我們就會笑,同時也伴隨著思考。還有諸如呼蘭、孟川等創作能力非常強的脫口秀演員都是通過犀利的觀察去模仿生活中各種固執的人和他們的思想行為。這些脫口秀模仿恰恰帶來一種看見和矯正的可能。

    小佳則是通過自己的創作和表演在解構社會對殘疾人的刻板印象,努力塑造一個真實的殘疾人,他很調皮和活潑,甚至很愛錢,和其他普通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不需要被罩上一個另類的光環。當這些刻板印象被脫口秀表演呈現出來時,同樣帶來了破除的希望。

    脫口秀的未來:保護演員的創作能力

    正是因為以上兩大魅力,脫口秀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愛。而且在目前這個競爭激烈的高速運轉時代,尤其是網絡的出現加劇了不同人群之間的誤解和隔閡,脫口秀這種喜劇形式的出現是有相當積極意義的。它能夠讓我們有機會看到跟我們不一樣的人,當他們以詼諧和調侃的方式講述自己的生活時,我們反而更能夠與他們共情。而且每一個脫口秀演員就代表了一個社會議題、一個社會角色、一種價值觀的表達。不同的價值觀之間的相互看見和理性交流其實恰恰是社會自我治療和保持健康的一種有效方式。

    但圍繞著目前脫口秀第五季的爭議和質疑,也需要我們去思考如何能夠更好地促進這個新喜劇形式的可持續發展。我覺得目前最重要的是,既要保護好現有脫口秀演員的創作能力,又通過有效機制吸納更多的創作新人加入其中。因為脫口秀是一個高度依賴創作的喜劇形式,脫口秀文本是這一喜劇形式的核心競爭力。高質量的脫口秀文本需要創作靈感、生活積累和演出打磨等多種因素的綜合,所以脫口秀演員必須有足夠的創作時間。但當脫口秀大會爆紅之後,目前這種高強度賽制和過度商業化的運作方式,會超額消耗脫口秀演員的創作能力,導致他們創作水平的下降。同時,當觀眾的欣賞水平被培養起來之後,脫口秀本身的創作能力能否跟上觀眾的創新要求就更加面臨考驗。這也是觀眾質疑目前脫口秀大會大量使用重復梗和老梗的原因所在。但是如果能夠以比較良性的市場運作解決以上難題,引導其朝著理性和開放的方向發展,脫口秀這一喜劇形式還是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的。(作者:桂琳,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文學院教授,2022-11-15 《文匯報》)

  • Zenkov

    脫口秀回歸「新人」勢頭猛~~近期,由愛奇藝和騰訊視頻分別推出的《喜劇之王·單口季》和《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同期「對決」,伴隨著「賽程」過半,脫口秀節目一直被詬病的人才危機似乎不復存在,新人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了實力碾壓「老人」的場面,曾經的脫口秀綜藝格局也就此改變。

    ■競爭

    從一家獨大到兩家平台「對打」

    脫口秀綜藝過去一直是以騰訊視頻一家獨大,以《脫口秀大會》為代表的脫口秀綜藝,多年來塑造並培養了一批觀眾耳熟能詳的脫口秀藝人,其中李雪琴、徐志勝、龐博等人更是走出了脫口秀的舒適區,廣泛出現在各類綜藝節目中。今年年初,龐博、楊笠、王建國等人陸續離開了當初的公司,《脫口秀大會》的幕後創作團隊也同期加入愛奇藝成立了工作室,由此才誕生了此次愛奇藝的《喜劇之王·單口季》。

    看上去更有「傳承」的騰訊視頻推出的《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選擇了從內容和陣容上出招。嘉賓陣容請回了張雨綺、大張偉和張紹剛,演員陣容則保留了呼蘭、張博洋、徐志勝、何廣智、小佳等脫口秀「老人」。節目將首期內容的特色定位於「重聚」,不少演員的表演內容也聚焦在脫口秀節目的回歸上,打出了一手情懷牌。

    從賽制來看,《喜劇之王·單口季》延續了《脫口秀大會》的核心理念,增加了「魔王」挑戰賽,更強調了新老對決的沖突感。與之相比,《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在賽制上的創新也大同小異,比賽將選手分為三個賽區,同時延續了車輪戰和搶麥的賽制。

    有趣的是,首播節目中兩檔節目的賽點都出現在「魔王」被挑戰成功的時刻,知名選手如小佳、哈瑞、繼業都意外在首輪落選,而當強大實力的線下選手「殺到」線上,久未被撼動的老選手和「魔王」們也終於感受到了一些危機。

    兩檔節目不約而同地出現了「新人上桌」「老人慘敗」的局面,《喜劇之王·單口季》中原先的「四大魔王」在首輪挑戰賽中悉數落敗,第二賽段甚至直接被拿掉了比賽資格,轉而坐鎮嘉賓席。能夠「出圈」傳播的脫口秀片段也大多來自新人,如東北慢性子史妍的「結婚戀愛故事」,在社交網絡引起熱烈反響。與之相比,過去屹立在脫口秀舞台上的脫口秀「老人」則顯得普遍失去了斗志,包袱不響,抑或表達趨於保守而顯得平庸。

    ■破局

    線下輸送新人緩解發展困境

    自脫口秀節目在國內網絡綜藝市場誕生以來,過去一直圍繞該類型的困惑便是人才的接替。以《脫口秀大會》為 例,該節目最早於2017年首播,延續至第五季時已被批評為「江郎才盡」。重復的演員陣容、難堪大任的新人,在最近幾年已成為脫口秀綜藝的瓶頸。歷經一年的「停業整頓」,相對繁華的線下脫口秀市場,反而為綜藝節目輸送了不少新鮮血液。

    在《喜劇之王·單口季》中,原本久經沙場的各位「魔王」先後被打敗,來自線下脫口秀市場實力雄厚的新人「來勢洶洶」。這一季節目強化了地方脫口秀廠牌(注:即演出團體)的概念,將脫口秀節目的選人標准擴大到全國范圍,比如一直為脫口秀節目輸送優秀選手的單立人喜劇,就帶來了已經通過喜劇類節目走紅的「劉暘教主」,而小鹿、黑燈、鑫仔等已在線下積累了足夠人氣和能力的實力派選手,成了這屆脫口秀節目「老人」們最直接的威脅。與此同時,來自貓頭鷹、喜番、來瘋等各種線下單口喜劇的寶藏級演員,借助綜藝節目從線下來到線上,已播出的節目中,付航的「passion脫口秀」、哈哈曹講述的「哈圈」那些事兒,都已成為今年脫口秀節目的高光時刻。

    兩檔節目同時強調線下廠牌,背後也隱藏著綜藝節目未來,將打通線上線下聯動的可能。其中,《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就已經和不同城市的俱樂部聯合開展線下點映活動,打通線上線下的營業空間。《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項目監制白洪羽表示:「脫口秀從小眾賽道到爆款節目,再到現在成為有一定代表性的青年流行文化,感謝大家的一路陪伴。」在他看來,資深的行業從業者一定都會為今天的「對打」感到高興,「隨著流行文化的推廣,如果一個賽道能逐漸被觀眾認可,並有許多後來者入局,反而佐證了我們的堅持是有意義的,大家都希望這個行業越來越好。」(北京晚報記者·李夏至;2024-09-09 来源:北京晚报 )

  • Zenkov

    愛墾APP:「藝術生產」與一般「生產活動」的關聯~~在馬克思的理論中,關於「藝術生產」與一般「生產活動」的關聯,可以從以下幾個核心著作中找到相關引文或思想線索:

    1.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明確將藝術與生產聯系起來,認為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生產活動,同時反映了人類改造世界與自我創造的實踐。他寫道: 

    「動物僅僅按照所需要的尺度生產,而人卻知道如何按照任何一個物種的尺度生產,並且到處知道如何給對象以本身固有的尺度。因此,人還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10頁)

    這一段揭示了藝術生產不僅僅是滿足生存需求的工具性活動,而是一種具有「美的規律」的創造性實踐。它是人類生產力與精神力量的體現,是一種超越了動物性生產的普遍人類活動。

    1. 《資本論》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將藝術活動視為人類勞動的一種表現形式,與其他生產活動相聯系。他指出: 

    「勞動不僅生產出商品,而且生產出勞動本身作為商品,即生產出商品的生產者。」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12頁)

    在這裡,藝術可以被視為一種「勞動」,但它的特殊性在於,它生產的不僅是物質商品,更是精神性的價值和意義。這種「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之間並無本質的割裂,而是人類總體生產實踐的一部分。

    1. 《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

    馬克思在討論生產方式與社會關係時,也觸及藝術的生產性: 

    「生產不僅創造對象以滿足需要,而且創造滿足這些需要的方式;不僅是主觀的適應性,也包括整個感官的再造……藝術作為生產的結果和實現,也塑造了感官並使之變得具有社會性。」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36頁)

    這一段論述強調了藝術作為一種生產活動,不僅滿足了感官的需求,還通過實踐改造了感官本身,使之具有社會屬性。藝術生產因此不僅是創造藝術品的過程,也是人類通過感性與精神活動塑造自我的過程。

    1. 書信與筆記中的論述

    在寫給拉薩爾的一封信中,馬克思提到了藝術和生產的關係: 

    「任何偉大的藝術,始終是在特定的生產方式及其相應社會關係的條件下產生的。」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256頁)

    這表明,藝術生產是歷史性和社會性的,其本質與經濟生產、社會發展密切相關。藝術作為一種人類創造活動,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同時也反過來影響人類的思想和社會關係。

    總結

    馬克思在其哲學和經濟學著作中多次論述了藝術與生產的關係,形成了以下幾個要點:

    1. 藝術作為人類生產的特殊形式:藝術活動具有一般勞動的屬性,但通過美的規律展現人類精神的自由創造力。
    2. 藝術與生產力的發展密切相關:藝術生產受到經濟基礎的影響,同時反映社會結構與人類意識的發展。
    3. 藝術具有普遍性的生產特征:藝術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生產,通過對世界的感性和符號化再造,促進了人類對世界和自我的理解與改造。

    這些思想為後來的「藝術生產」理論奠定了重要的哲學基礎,也揭示了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普遍性和創造性意義。

  • Zenkov

    可愛,這是沈從文先生小說的另一個特徵。他所有的人物全可愛。仿佛有意,其實無意,他要讀者拋下各自的煩惱,走進他理想的世界,一個肝膽相見的真情實意的世界。人世壞呢?不!還有好的,未曾被近代文明沾污的,看,這角落不是!——這些可愛的人物,各自有一個厚道然而簡單的靈魂,熟悉在田野晨陽的空氣。他們心口相應,行為思想一致。他們是壯實的、衝動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感情,掙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對於生活沒有過份的奢想。他們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老船夫為了他的孫女,大佬為了的兄弟,然後倒過來看,孫女為他的祖父,兄弟為他的哥哥,無不先有人後一一無己。這些人都一顆偉大的心。父親聽見兒子死了,居然掟下心,捺住自己的痛苦,體貼到別人的不安:「船總順順像知道他的心中不安處,說:「伯伯,一切是天,算了吧。我這裡有大興場送來的好燒酒,你拿一點去喝吧。:一個伙計用竹筒上一筒酒,用新桐木葉蒙著筒口,交給了老船夫。」是的,這些人都認命,安於命。翠翠還痴心等著她呢,可憐的好孩子!」

    沈先生描寫少女思春,最是天真爛漫。我們不妨參看他往年一篇《三三》的短篇小說。他好像生來具有一個少女的靈魂,觀察的不是識別人們,而是自己。這種內心現象的描寫是沈從文先生的另一個特徵。

    我現在可以看出,這些人物屈於一個共同類型,不是個個分明,各具有一個深刻的獨立的存在。沈先生在畫畫,不在雕刻;他對於美的感覺叫他不忍心分析,因為他怕揭露人性的丑惡。

    《邊城》便是這麼一幅Idyllic傑作,這裡一切是諧和,光和影的適度配置,什麼樣人生活在什麼樣空氣裡,一件藝術作品,正要叫人看不出是藝術的。一切凖乎自然,在這種自然的氣勢之下,藏著一個藝術家的心理。細致,然而絕不瑣碎;裝飾,然而絕不教訓;風韻,然而絕不弄姿;美麗,然而絕不做作。這不是一個大東西,然而這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在現代大都市病了的男女,我保險這是一副可口的良藥。

    這一切,作者全叫讀者自己去感覺。他不直口道出,卻無微不入地寫出。他連讀者也放在作品所需要的一種空氣裡,在這裡讀者不僅用眼睛,而且五官一齊用——靈魂微微一顫,好像水面粼粼一動,於是讀者打進作品,成為一團團無間隔的諸和,或者,隨便你,一種吸引作用。

    《八駿圖》具有同樣效果。沒有一篇海濱小說寫海寫得像這篇少了,也沒有像這篇寫得多了。海是青島唯一的特色,也是《八駿圖》汪洋的背景。作者的職志並不在海,卻在藉海增濃悲哀的分量。他在寫一個文人學者內心的情態,猶如在《邊城》之中,不是分析出來的,而是四面八方烘染出來的。他的巧妙全在利用過去反襯現時,而現時只為推陳出新,仿佛剝筍,直到最後,裸露一個無常的人性。「這世界沒有新」,新卻不遠而至。真是新的嗎?達士先生勿需往這裡想,因為他已經不是主子,而是自己的奴隸。利用外在烘染內在,是作者一種本領,《邊城》和《八駿圖》同樣得到完美的使用。

    環境和命運在嘲笑達士先生,而作者也在捉弄這位知識階級人物。「這自以為醫治人類靈魂的醫生(他是一位小說家),以為自己心身健康」,「寫過了一種病(傳奇式的性的追求),就永遠不至於再傳染了!」就在他譏誚命運的時候,命運揭開他的瘢疤,讓他重新發現他的傷口——一個永久治愈不了的傷口,靈魂的傷口。這種藏在暗地啼弄的心情,主宰《八駿圖》整個的進行,卻不是《邊城》的主調。作者愛他《邊城》的人物,至於達士先生,不過同情而已。

    如若有人問我,「你歡喜《邊城》,還是《八駿圖》,如若不得不選擇的時候?」我會脫口而出,同時把「歡喜」改做「愛」:「我愛《邊城》!」或許因為我是一個城市人,一個知識分子,然而實際上,《八駿圖》不如《邊城》豐盈,完整,更能透示作者怎樣用他藝術的心靈來體味一個更其真淳的生活。

    ——一九三五年八月七日

  • Zenkov

    李健吾《咀華集》評沈從文的《邊城》

    我不大相信批評是一種判斷。一個批評家,與其說是法庭的審判,不如說是一個科學的分析者。科學的,我是說公正的。分析者,我是說要獨具隻眼,一直鑿到創作者和作品的靈魂的深處。一個作者不是一個罪人,而他的作品更不是片罪供狀。把對手看作罪人,即使無辜,尊嚴的審判也必須收回他的同情,因為同情和法律是不相容的。歐陽修以為王法无非乎人情,實際上屬於一個常人的看法,不是一個真正法家的態度。但是,在文學上,在性靈的開花結果上,誰給我們一種絕對的權限,掌握無上的生死?因為,一個批評家,第一先得承認一切人性的存在,接受一切靈性生活的可能,所有人類最可貴的自由,然後方有完成一個批評家的使命的機會。

    他永久在搜集材料,永久在證明或者修正自己的解釋。他要公正,同時一種富有人性的同情,時時潤澤他的智慧,不致公正陷於過分的乾枯。他不僅僅是印象的,因為他解釋的根據,是用自我存證別人一個更深更大的存在,所謂靈魂的冒險者是,他不僅僅在經驗,而且要綜合自己的所有的觀察和體會;來鑑定一部作品和作者隱然的關系。也不應當只用他自己來解釋,因為自己不是最可靠的尺度;最可靠的尺度,在比較人類已往所有的傑作,用作者來解釋他的出身。

    所以,在我們沒有了解一個作者以前,我們往往流於偏見——一種自命正統然而頑固的議論。這些高談闊論和作者作品完全不甚關緊,因為作者創造他的作品,倘完全毀以赴之,往往不足為證那一種抽象的假定。一個批評家應當有理論(他會起淨問與人世而思維的結果),但是理論,是一種強有力的佐證,而不是唯一無二的標准:一個批評家應當從幽中的人性追求高,不應把公法空架高,把一個不相干的同類摹杜上去。普通如是,最壞而且相反的倒行,把一個作者由較高的地方抬下來了,撒到批評者自己的狹泥坑裡。他不善議,也不妄計。在批評上,尤其基於在財務上,他更明自人我之分。

    這就是為什麼,稍不加意,一個批評者反而批評的是自己,指摘的是自己,暴露的是自己,一切不過是絆了自己的腳,丟了自己的醜,返本還原而已。有人問他朋友:「我最大的奸細是誰?」朋友答道:「最大的奸細是你自己。」

    我不得不在正文以前唱兩句外音,唯其眼前論列的不僅是一個小說家,而且是一個藝術家。在今日小說獨尊的時代,小說家其多如聊的現代,我們不得不稍示區別,表示各個作家的旨趨。這不是好壞的問題,而是性質的不同。例如巴爾扎克(Balzac)是個小說家,偉大的小說家,然而嚴格而言,不是一個藝術家,更遑論宇偉大的藝術家。為了便起見,我們甚至於可以說巴爾扎克是人的小說家,然而福樓拜,卻是藝術家的小說家。前者是天真的,後者是自覺的。 同是小說家,然而屬於不同的來源。他們的性格當然不同,而一切完成這種性的也各各不同。

     

    沈從文先生便是這樣一個漸漸走向自覺的藝術的小小說家。有些人的作品叫我們看,想,了解;然而沈從文先生一類的小說,是叫我們感覺,想,回味;想是不可避免的步驟。龐宏先生的小說似乎可以歸入後者,然而他根本上就和沈從文先生不一樣。龐宏先生仿佛一個修士,一切是向內的;他追求一種超脫的意境,意境的本身,一種交織在文字上的思維者的美化的境界,而不是著目前色身。沈從文先生不是一個修士。他熱情地崇拜美。在他的藝術的制作裡,他表現一段具體的生命,而這生命是作者的,經過他的熱情再現。大多數人可以感覺的作品,因為他們所謂的理解,是人人可以接受,融化在各自的生命裡的。但是沈從文先生的作品,一種具體化的抽象的意境,僅僅限於少數的敏感的讀者。雖然少,卻是有了福的(耶穌對他們說這樣說)。

    他知道怎樣調理他需要的分量。他能把醜惡的材料提煉成功一篇無瑕的玉石。他有美的感覺,可以從亂石堆發見可能的美麗。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的小說具有一種特殊的空氣,現今中國任何作家所缺乏的一種舒適的呼吸。

    在《邊城》的開端,他把湘西一個叫做茶峒的地方寫給我們,自然輕盈,那樣富有中世紀而現代化,那樣富有清中葉的傳奇小說而又風物化的開展。他不分析;他畫畫,這裡是山水,是小縣,是商業,是種種人,是風俗是歷史而又是背景。在這真純的地方,請問,能有一個壞人嗎?在這光明的性格,請問,能留一絲陰影嗎?「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深厚……」我必須邀請讀者自己看下去,沒有再比那樣的生活和描寫可愛了。

    沈從文先生從來不分析。一個認真的熱情人,有了過多的同情給他所要創造的人物是難以冷眼觀世的。他曉得怎樣揶揄,猶如在《邊城》裡他揶揄赤子之心的老船夫,或者在《八駿圖》裡,他摹摹他自主人公達士先生: 在這裡,揶揄不是一種客觀的游戲,而是一種造化小兒的轉變(命運)。司湯達(Stendhal)是個熱情人,然而,他的智慧(狡猾)懂得怎樣撒誑,甚至於嘲笑自己。喬治桑是個熱情人,然而博愛為懷,不唯抒情,而且說教。沈從文是個熱情人,然而他不說教,是抒情的,然而更是詩的。(沈從文先生文章的情趣和細致不管寫到怎樣粗野的生活。能夠有力量叫你信服他那玲瓏無比的靈魂!)《邊城》是一首詩,是二老唱給翠翠的情歌。《八駿圖》是一首絕句,猶如那女教員留在沙灘上的神秘的絕句。然而與其說是詩人,作者才更是藝術家,因為說實話,在他制作之中,藝術家的自覺心是那真正的統治者。詩意來自材料或者作者的本質而調理材料的,不是詩人,卻是藝術家。

  • Zenkov

    愛墾APP:經濟地思考~~奧地利物理學家、心理學家、科學史學家與哲學家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1838年—1916),在《感覺的分析》(Die Analyse der Empfindungen, 1886)一書中,其中提到科學家的任務包括「經濟地思考」(英文:to think economically),其德文原文、英文翻譯與中文翻譯對照如下——

    德文原文: "Die Aufgabe der Wissenschaft ist es, ökonomisch zu denken."

    英文翻譯: "The task of science is to think economically."

    中文翻譯:「科學的任務是經濟地思考。」

    馬赫在他的哲學與科學觀點中談到「經濟地思考(to think economically)」,並不是指財務或金錢方面的經濟,而是指以最有效率、最簡潔、最少資源投入的方式來組織與理解經驗與知識。

    具體來說,「經濟地思考」在馬赫的脈絡中有以下幾層意義:

    1. 簡化與去除多餘

    馬赫認為,科學理論的目的不是去發現一種「絕對真理」,而是幫助我們整理感官經驗、做出預測。因此,理論應該盡可能地簡潔、有效地描述現象,去除不必要的假設與概念。這種做法就是「經濟地」處理知識。

    1. 心理與認知的節省

    馬赫認為人的感官與心智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好的科學思維或理論應該要節省心智負擔,幫助我們更快速、直觀地理解與掌握現象。這種對認知資源的節省,也是「經濟地思考」的一種表現。

    1. 工具性的理解

    在馬赫看來,理論只是工具,不是對世界「真相」的鏡像反映。所以,一個理論有用與否,取決於它是否經濟有效地整理了經驗並指引未來的實驗或應用。他強調科學理論的價值是實用性與效率,而非是否對應某種形上學的實體。

    馬赫所說的「經濟地思考」可理解為:以最少的概念、最簡練的邏輯、最有效的方式來組織與應用我們的經驗,使得理解世界變得更容易且高效。

    例如,我們鼓勵墾友們以星系碰撞来類比詩性,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

  • Zenkov

    愛墾APP:回應李彦宏25.4.2025對DeepSeek的談話~~中國百度創建人李彦宏的評論反映了當前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個普遍現象:各家技術都有自己的專長與不足。以下從幾個角度進行評議:

    1.功能範圍的局限


    李彥宏提到 DeepSeek 主要處理文本,尚無法解析聲音、圖片或影片等多媒體內容。這一點體現出現階段許多專注於語言模型的系統都有類似的局限:


    專注度與專業化:許多模型在最初的發展階段往往會先集中於某一領域,進而累積技術優勢。在文本處理領域達到較高水準之後,再考慮擴展到多模態處理。


    應用範疇:例如,ChatGPT 和 DeepSeek 在文本應用上可能都有獨特的優勢,但當用戶需求涉及語音識別、視覺辨識等時,這類純文本模型就無法滿足需求。因此,多模態處理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


    2.面臨的痛點


    評論中提到 DeepSeek 的痛點主要包括“幻覺多、速度慢、成本高”,這也是目前許多前沿 AI 系統常見的挑戰:


    幻覺(Hallucination)問題:語言模型在生成文本時可能會產生不準確甚至虛構的信息,這不僅影響用戶信任,也為真實應用帶來風險。如何降低這類現象、提高答案的真實性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速度與效能:在追求高準確度的同時,如何平衡系統的反應速度仍是一大挑戰。這牽涉到後端架構、硬件資源以及模型優化等多方面因素。

    高成本挑戰:訓練和部署大規模模型通常需要巨量算力,這意味著運行成本和能源消耗都不容忽視。這也引起了業界對於更高效模型和更優化算法的需求,既要保持競爭力,又要考慮經濟與環保成本。


    3.技術競爭與發展前景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DeepSeek 與 ChatGPT 等領先技術的競爭,其實是一場技術與資源、成本與創新之間的博弈。幾個值得關注的方向包括:


    多模態能力的拓展:未來能否成功整合語言、視覺、聽覺等多模態信息,將決定一個 AI 系統的實用範圍和市場接受度。


    技術穩定性與實用性:降低幻覺問題、提升運行效率是普遍挑戰,這也關乎用戶體驗和廣泛應用的推進。


    技術經濟性: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找到成本效益最高的解決方案,對於大規模部署和商業化都十分關鍵。

    結論: 李彥宏的評論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業界和用戶,沒有一個 AI 系統能夠全面覆蓋所有應用需求,每一款產品都有其專注點與改進空間。DeepSeek 目前所面臨的技術瓶頸和市場挑戰,其實也是整個人工智慧領域正在努力解決的共同問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這些系統無論是專注文本還是跨模態,都可能逐步克服目前的局限,真正做到多元而穩定的智能應用。

  • Zenkov

    七個著名的AI幻覺個案

    下面列出實際發生過且引發討論的七個案例:

    1. ChatGPT編造虛假的法律案例(Mata v. Avianca案,2023年)

    紐約一名律師使用ChatGPT輔助撰寫訴訟文件。ChatGPT提供了虛構的6個法律案例作為引用依據,這些案例根本不存在。法官要求核對後,確認這些案例全是假造的,該律師遭到法院紀律處分。詳細新聞:[BBC報導]

    2.Meta的Galactica模型虛構科學文獻(2022年)

    Meta(Facebook母公司)發佈了科學文獻生成AI「Galactica」。公開測試時,Galactica寫出格式正確但科學內容虛假的論文,如虛構物理理論與假冒數據。因為幻覺太多,Meta被迫48小時內下架Galactica。詳細新聞:[The Verge報導]

    3. Google Bard發佈錯誤天文資訊(2023年)

    Google Bard在產品發表會中被問到「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發現」。Bard回答:「該望遠鏡拍下了第一張系外行星的照片」,事實上那是歐洲南方天文台(ESO)在2004年拍的。因回應錯誤導致Google母公司股價一度暴跌7%。詳細新聞:[Reuters報導]

    4.Bing Chat捏造餐廳評論(2023年)

    微軟新版Bing AI(基於GPT-4)在推薦餐廳時,生成了不存在的評論文字與用戶心得。有記者查證後發現,Bing列出的好評全是自己虛構的,而非來源於真實顧客評論。詳細新聞:[The New York Times報導]

    5. CNET網站使用AI寫財經文章爆出錯誤(2023年)

    CNET新聞網站秘密使用AI寫了數十篇財經知識文章。

    外界發現這些文章中,有大量基本財務計算錯誤(如錯算年化利率、誤解負債與資產概念)。最後CNET被迫撤下多篇文章,並對外道歉。詳細新聞:[The Verge報導]

    6. AI生成的「不存在的學術引文」(多次案例)

    學界中多次出現研究者或學生用ChatGPT尋找參考文獻,結果收到根本不存在的學術論文、虛假的期刊文章。比如,查找「社會心理學中的情動轉折理論」時,GPT-3會杜撰出聽起來學術正確但根本沒出版過的文獻。詳細說明:[Nature文章]

    7.AI誤判醫療資訊(2023年多起)

    在醫療應用中,當要求AI提供病症診斷建議時,出現了:編造不存在的藥物療法、建議過時或已被禁止的治療手段。如,有一次AI建議使用已被FDA禁用的某種減肥藥物,導致嚴重誤導問題。詳細報導:[STAT News分析]

    幻覺(Hallucination)不是小失誤,而是AI系統內建結構性風險。在開發和應用AI(尤其是生成式AI)時,必須認識到:

    「生成語言」不等於「生成事實」;AI看似有邏輯,實則只是「湧現概率的語言流」;需設置強大的「驗證、追溯、標記幻覺」機制來保障使用安全。

    目前,有些「防幻覺技術」正在開發,比如 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 Hallucination Detectors

    (延續閱讀)

  • Zenkov

    愛墾APP:AI「幻覺現象(Hallucination)

    在人工智能(尤其是大型語言模型,如ChatGPT、Bard、Claude)中,「幻覺(hallucination)」指的是:

    AI生成了表面看起來合理、語法正確,但實際上虛構、不正確、甚至不存在的內容。

    這種虛構內容可能涉及虛構的文獻、錯誤的事實、杜撰的人名、編造的案例、捏造的數據等。

    簡單說,就是AI「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包括:

    模型是基於概率預測下一個最可能的詞或句子,而非真正理解。

    訓練數據中的矛盾資訊或資料不完整。

    使用者輸入模糊或暗示性的提示,迫使模型「補齊」答案。

    可以理解成:AI的本質是善於「模仿」語言,但它自己不具備「驗證真實性」的能力。

    參考資料:

    [Anthropic on AI Hallucinations]

    [OpenAI Technical Report on GPT-4 Limitations]

    延續閱讀

  • Zenkov

    愛墾APP:《梨泰院Class》的文創影响~~影劇《梨泰院Class》對韓國青少年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文化與心理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1.
    激勵青少年追求夢想與正義

    劇中主角朴世路不依靠背景、學歷或關係,靠著堅持信念與努力創業成功,這一形象成為許多青少年的榜樣。影響:激發年輕人挑戰階級結構、相信努力可以改變命運。尤其是在高壓競爭的韓國社會中,這類「逆轉勝」的故事提供了一種希望。

    2.引起對社會不公與階級固化的思考

    該劇聚焦於財閥壟斷、教育不平等、就業困境等現實議題。透過劇情呈現的壓迫與抗爭,讓許多青少年更具社會意識。影響:促使年輕世代關注社會議題,強化對「公義」與「制度改革」的期待。
    3.多元文化與包容性觀念的推廣

    劇中包含跨國族(如黑人韓國人金東熙)、性少數(跨性別主廚馬賽兒)等角色,呈現出多元與包容的價值觀。影響:對韓國青少年而言,這是少見的正面呈現多樣身分的主流劇集,有助於培養更開放的世界觀與性別意識。

    4.對“成功”定義的反思

    主角並非從菁英學歷或傳統成功路線出發,而是憑著誠信與堅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影響:給予壓力巨大的韓國學生一種非主流但正當的成就感參照,有助於舒緩“升學至上”壓力。

    學術觀點補充:根據韓國的研究(如韓國文化內容振興院報告),該劇的「反主流菁英」敘事風格對MZ世代(Millennials與Z世代)具有高度共鳴,特別是他們對「個體價值」與「社會變革」的重視。

  • Zenkov

    泰德·庫瑟的詩:瓷器畫工

    他們備好了有刮擦凹痕

    並濺有粉紅和藍色的點跡的

    黑色馬口鐵盒子;

    還有那茜素紅、鉻綠、

    鋅白、天青藍的

    捲起並乾了的顏料軟管;

    盛了金粉的半滿的小瓶;

    以及蠟筆頭;

    柄上有咬痕的磨損的畫筆;

    以時尚優雅的方式

    把漂浮的雲、繁茂的玫瑰

    水仙、三色堇、藍花耬斗,

    細細描繪在茶壺、巧克力罐、

    碟子、杯子上,這些優質的哈維蘭牌餐具

    盛開猶如一座花園

    會擺放於白色蕾絲的主日台布

    好像他們的靈魂是蜜蜂

    而世界只是花朵

  • Zenkov

    抒情主體與風格

    面向
    抒情主體 集體/民間 個人(屈原) 個人(但丁)
    情感表現 樸素、直接、含蓄 激烈、哀怨、象徵豐富 深邃、寓言式、哲理化
    表現手法 對話、比興 象徵、神話、比喻誇張 宗教象徵、寓言、歷史與神話並列

    精神內涵與文化象徵

    風(國風):表現人間情感與倫理秩序,如孝道、愛情、婚姻、社會矛盾。雖出自民間,但承載儒家理想,是「詩教」的一部分。

    騷(楚辭):抒發忠臣被讒、理想破滅的哀愁,融合浪漫主義與愛國情懷。屈原的《離騷》象徵知識分子與權力之間的矛盾。

    曲(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穿越三界,象徵靈魂的淨化與真理的追尋。寓宗教救贖、哲學探討與歷史批判於一體,是中古歐洲人文精神的總結。

    文學功能與時代精神

    功能
    教化與批判 是(含蓄批判現實) 是(直接批評政局與命運) 是(批評教會、政治與人性墮落)
    宗教或精神導向 儒家倫理 天命與忠誠 基督教神學(救贖之路)
    對後世影響 詩詞格律、儒家文學傳統 文人風骨、辭賦風格 文藝復興、現代敘事詩體系

    相通之處

    抒情與精神追尋無論是《風》中樸實的鄉土情懷、《離騷》中忠誠的哀歌,還是《神曲》中靈魂的探尋,都展現了人對價值、真理與美的追求。

    象徵與形式創新三者都運用了當時最創新的詩歌形式與象徵手法,開創了各自語境下的詩歌傳統。

    文化與時代的代表「風」代表周代民間與士人文化;「騷」是戰國士人的政治抒懷;「曲」則是中古基督教文化與理性哲學的結合體。結語

    總結來說,《詩經》之「風」、楚辭之「騷」、但丁《神曲》之「曲」,雖文化背景大不相同,但都代表了某一文化體系中詩歌從集體到個人、從現實到精神、從倫理到形而上的演進。它們不僅是詩的形式,更是時代與民族靈魂的象徵

  • Zenkov

    愛墾APP:風·骚·曲~~中國《詩經》的「風」、楚辭的「騷」,與意大利但丁《神曲》的「曲」,雖然出身於不同時空與文化,但若從文學類型、抒情方式與文化象徵意義來看,三者之間可見一些頗具啟發性的對應與聯系。以下從幾個層面進行解析:

    基本背景與定義

    名稱 來源 定義與特點
    《詩經》三百篇之一部分 「國風」是收錄各地民歌(如《周南》、《邶風》),多為抒情短詩,反映民間生活與情感。
    《楚辭》以《離騷》為代表 賦體文學,抒發個人情懷與政治理想,語言瑰麗,感情濃烈,風格浪漫。
    但丁《神曲》中的「歌」或「篇章」 《神曲》分為《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各有33首「歌」(canto),以詩體敘述靈魂旅程。

  • Zenkov

    我們常以「熱度」來解釋當代社會或知識場域中的過度競爭與表演性——話題要夠火、言論要夠辣、文章要夠吸睛。但陳明發提醒我們:「溫泡掌握不好熱度,玻璃瓶破了。」熱度不是問題的核心,容器的脆弱才是。

    這引出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在過度包裝與過度輸出的知識社群裡,真性情是否只能以破碎的形式存在?又有誰願意停下腳步,低頭拾起那些碎片?

    二、你不是不會寫,而是學會了錯誤的表現法

    Larry McEnerney 指出,專業寫作者最常犯的錯誤,是誤把寫作當作表達自己的工具,而忽略了讀者需求。「你不是不會寫,而是學會了錯誤的寫法。」在〈濾思場〉271中,陳明發提供的不是對情境的描述,而是一種「設計了不穩定世界」的語言方式——從「雅人敬酒」到「瓶破情碎」,從形式到失衡,從完整到破損。

    讀者被迫意識到這不是一場詩意的聚會,而是一場真誠崩解的儀式。這種設計,正好呼應 McEnerney 所說的:好寫作不是告訴讀者你怎麼想,而是引發他們對一個問題的感知與焦慮。

    三、玻璃瓶破了,誰在乎?

    好文章的核心不是清楚或說服力,而是「對讀者有價值」。那麼,這則短語對誰有價值?它並非提供新知識,而是指出一個現象:在高度儀式化的知識交換中,情感與誠意如玻璃般易碎,且無人願意拾起。

    這一點與 McEnerney 對「價值」的界定完全契合。他強調:一段文字的價值由讀者社群認定,必須幫助理解、推進或修正原有的知識圖像。

    那麼,若我們將〈濾思場〉271視為知識社群內部的隱喻,它的價值正在於:指出知識生產過程中被忽略的代價——人性與真情的損毀與冷卻。

    四、「真性情」如何成為「碎片」?

    McEnerney 強調:「不要開場講自己有什麼問題。」優秀寫作應設計一個「不穩定的世界」。在這則短文中,「真性情」不再是一種可貴的特質,而是一種無法承受熱度的材料。它不像鐵,也不像陶,而是玻璃。

    這種「脆裂的隱喻」本身就是一種不穩定性:它既說明了情感的存在,也說明了它的脆弱與代價。而更殘酷的是,在場的所有人都「不願意嚐碎片」,也就是說,沒有人願意承接失控後的情緒與真實。

    這呼應 Larry 所強調的第二層寫作關鍵:「代價與效益」。當我們不處理這樣的問題時,代價是什麼?答案顯然是:誠實在公共對話中消失、信任感逐漸崩解、知識空間淪為空轉的儀式。

    五、這不是一首詩,而是一面鏡子

    若依照 McEnerney 對文獻探討的重新定義:不應只是排列事實,而要創造矛盾與張力。那麼〈濾思場〉271 所採用的不是詩意文字,而是一種「知識語言的鏡像裝置」——它讓讀者看到自己與社群在面對誠實與情感時的逃避與冷漠。

    而詩句中最關鍵的詞彙,正是那些 McEnerney 鼓勵辨識的「價值構詞」:如「破了」、「不願意」、「碎片」等,皆為動態張力的詞,顯示現況的不可持續與急需介入。

    六、我們可以怎麼做?

    對學術、專業、社群創作者而言,這則短文並非批評個人,而是質疑結構:當知識生產機制要求我們持續輸出「清楚、有說服力、格式完美」的內容時,我們是否也摧毀了那個原初讓我們投入這個領域的熱情與誠意?

    Larry McEnerney 給出的答案是:改變寫作習慣,從「我要說什麼」轉向「讀者需要什麼」。而陳明發則用短句提醒我們:如果我們不主動改變語言與行動模式,那麼「玻璃瓶破了」的後果將由整個社群承擔。

    七、結語:從詩意轉向知識價值的再建構

    陳明發的〈濾思場〉271雖短,卻不單是一則哲思短句,而是一種隱微的社會批評與價值呈現。它用詩性的語言設計了一個不穩定世界,並指出其中的破碎與代價。而這正是 Larry McEnerney 反覆強調的專業寫作核心——不是語言技巧,而是「你是否讓讀者意識到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這也是我們今天重新閱讀詩意與學術的交會點:讓寫作不只是表達,而是重新建構一個有價值的公共對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