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馬最古老的華文小學:古達樂育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陳老頭

    延續閱讀:漩渦夢 陳明發〈濾思場〉236

    愛墾APP:單子論與情動轉折學說
    的聯系,體現在二者對個體內在體驗、主體間關係以及情感傳播機制的關注上。盡管單子論情動轉折來自不同的哲學脈絡,但二者在研究主體如何與世界相連、感知和影響周遭事物方面有一些交集——

    主體的獨立與相互關聯:萊布尼茲的單子論認為,單子(monad)是獨立、自足的實體,但每個單子通過一種「預定和諧」(pre-established harmony)與其他單子互動,而不發生直接物理接觸。情動轉折學說關注主體之間的情感聯系,特別是情感如何跨越個體之間的邊界,形成情感共鳴或情感網絡。情動轉折強調,情感並非封閉在個體內,而是能夠向他人擴散或感染。

    由此看,單子論中的「獨立性」與「和諧性」,與情動轉折中「自我」與「他者」之間的情感互動,構成一種隱喻性關係,二者都關注到主體如何在保持自身完整的同時,與他人建立一種無形的聯結。

    感知和體驗的內在性:單子論認為單子的變化來自於其內部的知覺(perception)和欲求(appetition),即單子從內在變化,而非外在刺激。情動轉折學說則關注情感如何在身體內部生成,通過體驗、感受等內部機制來感知外界。二者在此處的聯系在於,情感體驗被視作一種從「內在」理解「外在」的途徑。情動轉折學說從情感的角度研究這種內在體驗的意義,而單子論則認為每個單子都有獨特的內在視角去知覺世界。

    個體化視角與主觀世界的構造:萊布尼茲認為每個單子都具有獨特的「視角」,每個單子都是宇宙的「鏡像」。這種視角帶有主觀性,而情動轉折學說恰好關注主觀體驗對情感的塑造作用。情動轉折中的「情感地理」(affective geography)和「情感共同體」等概念,與單子論中的「主觀宇宙」有一定的共通之處:每個人都在特定情境下感知世界,情感成為個人主觀世界的一部分。這種情感空間並非完全共享,而是因人而異。

    和諧共存與集體情感:單子論中的「預定和諧」與情動轉折的集體情感體驗有一定相似之處。單子雖然獨立,但在整體上仍遵循一種「和諧」法則;情動轉折學說研究集體情感是如何在個體間共享並形成文化和社會秩序的。因此,情動轉折的共情與感染機制可以被視作情感傳播中「和諧」的一種現代詮釋。這種和諧並不依賴於物理上的接觸,而是通過情感共鳴、感染等方式,使個體的情感在集體中得以整合和共存。

    欲求與情感動機:單子論中的「欲求」概念可以被理解為情感動機的一種原始形式。情動轉折學說重視情感在推動個體行為中的作用,而萊布尼茲的單子論中,欲求被視為單子變化的驅動力。情動轉折學說在此可以借鑑單子論的觀念,將個體的情感驅動力視為促成個人與外界互動的內在能量。二者均強調個體的主動性,且關注個體如何通過自身情感體驗去影響、感知並融入外界情境。

    因此,單子論與情動轉折學說雖然起源、背景和理論工具不同,但在主體的獨立與聯結、情感作為驅動力、內在體驗的生成和集體情感的構建等方面都有共通之處。情動轉折學說可以借助單子論的獨立主體與和諧互動理論框架,為理解個體情感的流動性與相互影響機制提供新的視角。

  • 陳老頭

    愛墾APP:橫向漩渦~~海浪的漩渦現象通常是垂直上下發生的,因為海浪運動涉及水流的垂直分層與循環。當海浪撞擊障礙物(如礁石、海岸線)或遇到不同溫度、鹽度的水層時,水體產生旋轉,形成漩渦。然而,橫向的水流也可以產生類似的旋轉現象。

    橫向左右或前後的漩渦情況比較罕見,但在特殊條件下是可能的。比如在複雜的海底地形、海洋暗流或強烈的海流碰撞中,橫向的水流可以導致橫向旋轉的漩渦。這樣的現象有時可以在河流與海洋交匯處或強潮流區域發生,稱為「橫向渦流」或「剪切流漩渦」(shear flow vortex)

    總之,雖然漩渦大多是垂直的,但橫向漩渦在某些情況下也是有可能的。橫向漩渦不僅可能發生在海洋或氣體流動中,也可以發生在音波和量子流動中。

    1. 音波中的橫向漩渦:在複雜的聲場中,音波傳播時,特別是在干涉、反射或折射的情況下,可能會產生旋渦效應。聲波可以通過聲壓和速度場的相互作用產生類似流體中的漩渦現象。聲波引起的旋渦通常稱為「聲學渦旋」(acoustic vortices)。這些渦旋可以攜帶「軌道角動量」,類似於光學渦旋中的情形。

    2. 量子流動中的橫向漩渦:在量子力學的領域,尤其是在超流體(如液氦)或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ose-Einstein Condensates,BEC)中,也會出現渦旋結構。這些量子渦旋(quantum vortices)可以橫向出現,尤其是在不同量子態的流動相遇或相互作用時。量子渦旋的行為與經典流體中的漩渦不同,受到量子力學的規則約束,比如漩渦的量子化。

    因此,橫向漩渦現象在音波和量子流動中都可能發生,而且它們與宏觀流體中的漩渦有著深層的理論聯系,但同時也展示了量子和聲學的獨特性質。(藝術起源~興觀羣怨~呼唤

    愛墾APP:「情感地理」(Affective Geography)是一種從情感、體驗與空間之間的互動出發,研究人類情感如何形塑特定地方或空間體驗的學術領域。該理論強調空間不僅僅是地理位置或物質的存在,而是由情感、情緒、和身體感覺共同構建的複雜場域。這一視角在文化地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學科的影響下發展,特別聚焦於探討人們如何通過情感互動賦予地方獨特的意義。

    1. Nigel Thrift 的貢獻:

    英國地理學家 奈傑爾·斯瑞夫特(Nigel Thrift)是情感地理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在著作《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Space, Politics, Affect》(2007)中提出「非再現理論」,認為傳統地理學側重空間的像徵意義,而忽視了感官體驗和身體互動的作用。斯瑞夫特認為情感是一種「非再現性」(non-representational)的力量,存在於日常生活的實踐、行為和瞬間感知中。斯瑞夫特的情感地理理論強調通過情感體驗,空間可以「激發」出特定的行為、體驗甚至記憶,從而構建意義。

    2. Ben Anderson 的情感與空間互動:本·安德森(Ben Anderson)是另一位在情感地理學上有重要影響的學者。他的研究集中在情感如何通過與空間的互動,影響人們對空間的理解和體驗。安德森認為情感並不僅是個人的內在體驗,而是社會與空間環境共同影響的產物。安德森提出,情感本身就是一種地理力量,可以通過社會制度和文化實踐影響空間體驗,並在特定情境中激發、抑制或轉變個體的情緒狀態。

    3. Deborah Thien 的情緒性地理學:黛博拉·西恩(Deborah Thien)也對情感地理學進行了深入探索,尤其在「情緒性地理學」(Emotional Geography)的研究中提供了系統的見解。西恩強調情感不僅存在於個人內心,而是深深嵌入於地方、文化和社會互動中。她認為,理解一個地方的情感地理,就要關注人們如何通過情緒和互動塑造該地方的獨特「氛圍」或「感受」。西恩特別關注負面情緒(如焦慮、恐懼)如何在特定空間中流動、積聚並形成認同或排斥。

    4. Sara Ahmed 的情感政治學:薩拉·艾哈邁德(Sara Ahmed)在她的情感政治學研究中,提出情感作為一種「粘附」力量,可以把人和地方、記憶與空間「黏合」在一起。她認為情感不只是個人的內部狀態,而是具有社會性、文化性和政治性。通過情感的相互作用,人們對地方的歸屬感和排斥感逐漸形成,空間因而被情感「標記」,成為某種情感體驗的具體象征。艾哈邁德特別關注情感在邊緣化空間中的作用,提出情感作為社會控制、空間權力的工具,能夠深刻影響個體的行為和認同。

    5. 總結:情感地理學強調的是空間、情感、身體的動態互動。通過將人類情感與空間的關係納入地理研究,情感地理學重新定義了我們對空間、記憶和體驗的理解,提出了情感如何通過空間形成社會關係、集體記憶與個體認同的學術視角。這一理論對於當代地方文化與集體記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也在文化創意、空間策展等實際應用上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呼唤~漩渦~地方

  • 陳老頭

    愛墾APP: 德勒茲「混沌宇宙」~~德勒茲(Gilles Deleuze)筆下的「混沌宇宙」Chaosmos是一個極富詩意且哲學性極強的概念,它源自他與瓜達里(Félix Guattari)在《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與《何謂哲学》What is Philosophy?中的思想。這個詞本身就是由「混沌」(chaos)與「宇宙」(cosmos)融合而來,首次出現在詹姆斯·喬伊斯的《芬尼根的守靈夜》Finnegans Wake中,後來被德勒茲借來進一步發展。

    基本意涵:介於秩序與混亂之間

    對德勒茲而言,混沌宇宙並不是完全的混亂(disorder),也不是固定的秩序(order),而是一種「生成的場域」,在其中:無限的力量、差異與潛能同時湧現;不是混沌的無序,而是一種「有結構的混亂」;是「多重可能性並存」的狀態。

    這個概念與他對生成becoming多重性multiplicity、以及反對靜態本體論的態度密切相關。


    混沌宇宙 vs. 傳統宇宙觀

    傳統宇宙觀(Cosmos

    混沌宇宙(Chaosmos

    秩序、穩定性、中心化

    差異、流動、不確定性

    存在的物是被分類的

    存在是生成的、正在發生

    把混沌視為威脅

    把混沌視為創造的根源


    德勒茲認為真正的創造(不論是藝術、哲學、或生活)不是從秩序中來,而是從與混沌交會時誕生的可能性中湧現

    混沌宇宙中的「思維」與「創造」

    在《何謂哲學?》中,德勒茲與瓜達里指出:

    「思維不是在一個真空或理性秩序中發生的,它是在混沌中與力量搏鬥的過程。」

    因此,在混沌宇宙中,思維是一種在無數潛在形式間穿行、尋找臨時穩定點的行為。這也正是藝術家、哲學家與科學家所做的事:哲學創造概念科學創造功能或定律藝術創造感覺塊percepts, affects

    每一種創造行為,都不是為了還原某種原初秩序,而是從混沌中抽取出一種新的存在方式。

    具象化的想像:混沌宇宙的情景

    如果要用一種具體的畫面來比喻「混沌宇宙」:想像一個無限擴張的多維空間;其中充滿了尚未成形的念頭、感受、形狀與生命力;它像是風暴中的創造場:你一伸手,就能從那巨大的波動中抓住一個閃爍的可能性,並使它成為現實的一部分。

    德勒茲眼中的「混沌宇宙」是一個既不屬於秩序、也不屬於純粹無序的場域,它是差異之場,是生成之場,是創造之源。他用這個概念來重新思考存在、思維、創造與生命的本質,鼓勵我們擁抱混沌、擁抱潛能,並在其中創造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