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愛墾電影頻道》推薦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TV Plus

    [嫣然·愛墾研創]從文化再生產的角度分析《鸦色刑事组》(Ichikei’s Crow,2021)對日本社會法制意識的潛在影響。

    正義的再現與制度的再生——從〈鸦色刑事组〉看日劇的文化再生產與法制意識轉化

    在當代日本電視劇的光譜中,《鸦色刑事组》(Ichikei's Crow)是一部兼具娛樂性與制度反思的作品。它不僅是法庭劇的延伸,更是一種文化意識的「再生產」(cultural reproduction)過程。若依據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所提出的文化再生產理論,我們可以理解這部劇如何在「再現」法律制度的同時,透過影像、敘事與角色塑造,重塑觀眾對法制與正義的認知,並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社會對司法體系的態度與信任。

    一、文化再生產與制度影像的建構

    布迪厄認為,文化再生產是社會權力與價值透過教育、媒介、藝術等文化形式被不斷複製與內化的過程。電視劇作為當代最具普及性的文化載體,自然成為再生產社會價值的重要機制。日本法庭劇長期以來即肩負「制度再現」與「倫理教育」的雙重任務——從《HERO》《Legal High》到《99.9刑事專門律師》,這些作品不僅娛樂觀眾,也形塑他們對司法程序與社會公正的想像。

    《鸦色刑事组》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法官置於主體位置。主角入間道雄不再是冷漠的裁決者,而是會親赴現場、傾聽被告與被害者故事的「行動型法官」。這一角色設定突破了日本社會長期以來對法官「中立而疏離」的刻板印象,使法律不再只是制度機器,而成為有情感、有溫度的實踐。透過這樣的敘事策略,劇集進行了一場文化層面的再生產——它讓司法制度的形象被重新定義為「具人性之正義機構」。

    二、媒介敘事與法制教育的潛在功能

    在媒介社會學的脈絡中,電視劇並非單純的娛樂產品,而是參與公共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日本觀眾普遍對司法程序的直接接觸有限,多數人對法官、檢察官與律師的認知來自影視文本。《鸦色刑事组》藉由案件的戲劇化呈現,讓觀眾理解審判程序的細節——從開庭、辯論到量刑——這種「視覺化的法制教育」具有啟蒙效果。

    然而,它並非只是被動傳達法律知識,而是在文化層面重塑「正義的情感語法」。入間法官經常挑戰制度的僵化,他的行動帶有道德理想主義的色彩。這種角色設定在文化再生產的層面上,既強化了「良心法官」的象徵,也微妙地引導觀眾對現實制度提出質疑——即法律應否僅服從程序,抑或必須兼顧人性?換言之,《鸦色刑事组》透過戲劇化的故事,讓公民得以在情感層面參與法制討論,促進了「公民法意識」的再生產。

    三、文化資本與制度信任的重構

    布迪厄指出,文化資本的分配與再生產會影響社會階層的穩定與變動。《鸦色刑事组》的成功恰好反映了日本中產階層對「制度信任」的再需求。在經歷多年經濟停滯與政治不信任後,社會普遍對官僚機構抱持懷疑。劇中入間道雄以其人性化的判斷與對弱者的同理,成為制度內的「異數」;他不破壞制度,而是在其中尋求改革的可能。

    這樣的形象重建,實際上是一種文化資本的再分配。透過媒介敘事,法官這一專業角色被重新賦予正面象徵,其文化權威得到再確認。觀眾在情感上認同法官的正直與溫情,進而對司法體系產生新的信任感。這種信任並非出於對現實制度的認可,而是一種「象徵性認同」——即相信制度仍可被個人道德所修正。如此,《鸦色刑事组》成為重建社會信任的文化機制之一。

    四、再生產的雙刃:理想化與現實疏離

    然而,文化再生產並非單向的「正向教育」。它也可能在理想化的影像中掩蓋制度的現實困境。《鸦色刑事组》雖強調人性與正義,但其法官角色過於理想化,實際司法環境中的繁文縟節、案件積壓與權力結構,並未被充分呈現。當觀眾在影像世界中習得「有溫度的司法」想像,現實中冷峻的程序反而可能產生反差,導致失望與疏離。

    這正是文化再生產的矛盾所在——它既能強化制度信任,也可能製造「符號性遮蔽」。換言之,《鸦色刑事组》在教育觀眾法律知識的同時,也以娛樂化手法重構了「正義可感」的幻象。從文化批評角度看,這是一種「柔性權力」的運作:透過感性敘事維繫社會秩序的穩定,而非直接挑戰權威。

    五、媒介公共性與法制文化的再生

    儘管存在理想化的問題,《鸦色刑事组》仍在某種意義上推動了法制文化的公共化。劇中多次呈現被告的社會背景——例如貧困、職場壓力、社會孤立——讓法律案件與社會結構緊密相連。這種「社會性審判」的描寫,突破了單純的程序正義框架,將司法議題帶入公共討論空間。觀眾在情感認同的同時,也被引導思考制度改革與社會支援的問題。

    此一過程即是文化再生產的深層面向:媒介不僅複製現有價值,也可能創造新的社會意識。《鸦色刑事组》以溫和但持續的方式,培養公眾對「法官作為社會良心」的想像,使司法不再是高牆內的封閉領域,而是全民共享的倫理議題。這種文化實踐,長遠而言有助於培育「法治情感」(legal affect)——即以情感為媒介內化法律信念的社會心理機制。

    六、結語:從戲劇到制度的潛在轉化

    綜觀之,《鸦色刑事组》的文化實踐正是日本社會在後現代媒介環境下的一場法制意識再生運動。它透過影像再現與角色敘事,將抽象的制度倫理轉化為具體的情感經驗,讓觀眾在娛樂中重新認識法律的價值與侷限。從文化再生產的角度來看,這部劇既是現有制度的象徵性延伸,也可能孕育出新的社會想像——一種更人性化、更具公民參與感的司法觀。

    當法庭不再只是冷峻的審判場所,而成為理解社會矛盾與修補人心的舞台,《鸦色刑事组》所再生產的不僅是制度形象,更是正義的文化語言。它提醒我們:法律的力量不僅在於條文與權威,更在於文化如何使人相信——相信制度仍有被修正的可能,相信正義終究可以被重新講述。

  • TV Plus

    [嫣然·愛墾研創]從日劇《鸦色刑事组》(Ichikei's Crow,2023)談起

    法庭與警局之間的文化鏡像——從《鸦色刑事组》看日劇與港劇的制度敘事差異近年亞洲電視劇市場的主題分化愈發明顯,日本劇集善於以職場倫理、制度辯證與個人情感交織為核心,香港劇則依舊以警匪、臥底與權力角力為主流。2023年上映的《鸦色刑事组》(Ichikei's Crow)電影版延續了2021年同名電視劇的設定,以「第一刑事部」的法官為主角,描繪司法體系中追求真相與制度侷限的矛盾。若將之與香港的《鐵探》《使徒行者》等作品並觀,不僅可見敘事節奏與人物塑造的差異,更能觀察兩地文化對「正義」與「制度」的不同想像。

    一、題材焦點:從法庭求真到警隊破案

    《鸦色刑事组》最鮮明的特點,是它將鏡頭對準平日劇集中少見的「法官」。在日本的法律劇脈絡中,檢察官與律師雖常見,但法官作為主角仍屬少數。主角入間道雄以破格的行事風格著稱——他不滿足於卷宗資料,而會親自前往現場調查,藉由重構案情尋找真相。這種「主動出擊的法官」形象,挑戰了觀眾對司法公正與程序中立的傳統印象,也體現日劇一貫的職人精神:制度之內仍有追求理想的個體。

    相較之下,香港的刑事類劇集往往以警察為敘事核心。無論是《鐵探》描繪警隊內部權力鬥爭與良知掙扎,抑或《使徒行者》以臥底身份的重重危機製造懸念,其焦點皆放在行動、衝突與陰謀之上。港劇中的「正義」更多時候是被暴力與權謀包裹的英雄式命題,角色必須在黑白界線模糊的世界裡選擇立場。相比之下,《鸦色刑事组》的正義觀更具制度層次,它不是以槍火定輸贏,而是在法律條文與人情倫理之間探尋灰色地帶的平衡。

    二、敘事節奏與形式結構的文化差異

    日劇普遍以季播短篇為主,《鸦色刑事组》首季僅十一集,劇本結構緊湊,每一案件既能獨立觀賞,又共同構成對司法制度的整體反思。其節奏沉穩、對白密集,重在人物心理與道德辯證的推進。觀眾被邀請與法官一同思考:當法律與人情衝突時,應如何取捨?

    反觀港劇的敘事邏輯,長篇幅(動輒二、三十集)使其必須以連續劇式張力維持收視,因而傾向採用多線敘事與頻繁反轉。《鐵探》中警隊高層的陰謀、《使徒行者》的臥底身份之謎,皆以高潮迭起的劇情牽引觀眾情緒。這種設計固然增強娛樂性,卻也使作品更多依賴劇情刺激而非議題深掘。相較之下,《鸦色刑事组》雖節奏緩慢,卻在細節中折射社會現實與制度反思,呈現出另一種「靜態的張力」。

    三、倫理灰色與人物深度:含蓄與激烈的對比

    日劇的情感表達向來內斂。《鸦色刑事组》中的衝突往往潛伏於對話之間——法官的猶豫、律師的堅持、被告的沉默,構成一場場不動聲色的心理戰。它關注的是「人在制度中的掙扎」,強調即使身居權威,也可能被程序束縛而無力行善。這種理性與人情的矛盾,是日式劇作的典型命題。

    港劇則以情感強烈見長。從早期的《刑事偵緝檔案》到近年的《使徒行者》,角色常被推入極端情境:臥底的忠誠與背叛、上司的陰謀與贖罪、家族與職責的撕裂。倫理灰色不再是哲學思辨,而是情節的燃料。觀眾在劇情的跌宕起伏中,體驗「義與情」的張力。這種敘事方式反映出香港文化中對「義氣」「人情」的強烈重視,也說明港劇傾向以情感對抗制度的冷漠。

    四、影像語言與製作取向

    日本法庭劇在視覺上追求寫實與細膩。《鸦色刑事组》的攝影多採穩定構圖與柔和光線,法庭場景佈置嚴謹,演員表情的微妙變化成為情緒核心。這種「靜觀式」鏡頭語言讓觀眾沉浸於理性思考,符合劇集的制度主題。

    港劇則強調動態與節奏感。鏡頭移動快速,剪接頻繁,配樂張力強烈,街頭追逐與爆破場面常見。這種風格與香港都市文化的節奏密不可分:在高壓環境與商業競爭中,速度與衝突成為集體無意識的一部分。從製作層面看,日本劇更重劇本與角色深描,港劇則傾向以視覺刺激與情節推進取勝。

    五、制度與文化背景的映照

    制度差異是兩者敘事分野的根源。日本的司法制度強調程序正義與社會秩序,法官、檢察官與律師分工明確。因而《鸦色刑事组》能以法官為主角,討論制度內的良心抉擇——它是一種對「官僚正義」的反思。

    香港作為前英殖民地,警察制度長期與殖民統治、社會治安及政治議題交織。警匪劇的流行反映了社會對「權力」與「正義」的複雜想像:警察既是秩序維護者,也可能是體制犧牲者。尤其在近年的政治氛圍下,劇作往往以隱喻方式處理權力與忠誠,形成一種「制度寓言」的觀看經驗。

    六、觀眾心理與文化接受

    《鸦色刑事组》的觀眾多期待在劇中找到理性與人性的平衡;他們樂於觀察人物在制度縫隙中尋找真相的過程。這類觀眾重視劇本邏輯與主題深度。相對地,港劇觀眾則更習慣長篇敘事與情緒起伏,享受角色之間的衝突與反轉。兩者差異其實對應著社會節奏:日本社會講求秩序與克制,香港社會則充滿速度與競逐,因此各自的戲劇形態恰成文化性格的延伸。

    七、結語:制度戲劇的東亞變奏

    《鸦色刑事组》以冷靜筆觸揭示司法體制的溫度與侷限,呈現出日劇在制度戲劇中的細膩與思辨;港劇如《鐵探》《使徒行者》則以高張力情節展現都市人在權力漩渦中的掙扎。前者以「制度中的個人」為核心,後者則以「體制與人情的衝突」為戲劇動力。兩者皆以追尋正義為題,但途徑迥異:日劇透過理性反思尋求秩序的修復,港劇則以情感爆發對抗現實的不義。

    在全球華語與日語影視交流日益頻繁的當下,觀眾能從《鸦色刑事组》看到東亞社會另一種對正義與良知的想像。它提醒我們:制度並非冷漠的巨獸,而是由無數掙扎的人組成;而這正是日劇與港劇共同的精神交點——無論法庭或警局,故事的核心始終是人。

  • TV Plus

    日曲〈風來坊〉(ふうらいぼう1977)

    這片天空究竟有多高

    藍天啊本想和你一起仰望

    掛著飛機尾迹雲烟的天空

    風來坊和「再見」最相稱

     

    走得累了 便停下腳步

    一回頭又一回頭 一路走來

    雲只是碎裂 只是消散

    天空高得 高得無邊

     

    這陣風究竟有多強

    北風啊 本想和你一起擋住

    呼——呼—— 刺進身體的風

    風來坊 低著頭最相稱

     

    走得累了 便停下腳步

    一回頭又一回頭 一路走來

    只把彎著的背 撐直而已

    風愈吹愈強 愈強

     

    這條路究竟有多遠

    戀愛的路啊 本想和你一起生活在上面

    被甩、被丟下後才明白的路

    風來坊 逞強最相稱

     

    走得累了 便停下腳步

    一回頭又一回頭 一路走來

    只是雙眼發熱 微微泛淚

    道路遙遠 遙遠

     

    這段坡究竟會延伸到哪裡

    上坡路啊 本想和你一起走

    誰都會有一次必須攀上的坡

    風來坊 孤身一人最相稱

     

    走得累了 便停下腳步

    一回頭又一回頭 一路走來

    只有影子拉長 愈拉愈長

    坡道延續 延續

    坡道延續 延續……

     

    《風來坊》文化背景與意象說明

    《風來坊》(ふうらいぼう)發表於 1977 年,是當時日本歌壇相當有代表性的傷感系民謠/演歌作品。70〜80 年代的日本流行音樂裡,常見「漂泊者」、「旅人」這類角色,用來象徵失去愛情、人生迷惘、對生活方向感的不穩定。

    「風來坊」這個詞本身就指沒有固定所在、四處流浪的男人。有點像中文的「浪子」、「流浪漢」、「到處跑的傢伙」。1970 年代的許多日本歌曲都會用這種詞來塑造一種自由、孤獨、帶點不羈的形象。

    歌曲的敘事視角來自一位在感情中受挫的男人,他像是走在漫長的旅途中,不斷停下、回頭、又繼續往前。歌詞中的自然景象——天空、風、道路、坡道——其實都是內心狀態的投射:

    天空(空):象徵「對愛情的憧憬與剛失去後的抬頭仰望」。他說想和對方一起仰望天空,但那已經不可能,天空愈是高,愈顯得距離遙不可及。

    2 風(風):象徵「生活的現實與刺痛」。冰冷的北風刺入身體,就像面對現實時的孤單。他想和心愛的人一起擋風,如今只能獨自承受。

    道路(道):象徵「人生的方向」。特別是「戀之路」,那句「被甩、被拋棄後才明白的路」帶著濃重的失戀後醒悟。

    坡道(坂):象徵「人生不得不面對的成長」。「誰都會有一次必須上坡的時候」,帶著人生必經的苦澀領悟。最後影子拉得長長的,象徵時間流逝與孤獨感拉大。

    整體氛圍:孤獨、逞強、但仍向前走;歌裡的男人反覆「疲倦 → 停下 → 回頭」,但從不回去,只是再度踏上路。

    這是一種日本式的內斂悲傷:不哭、不崩潰,只是默默承受,把情緒交給自然景物去說。

    延續閱讀:羅大佑·鹿港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