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慕課·歷史篇

《愛墾歷史慕課》推薦精彩文獻,歡迎學習: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史識 庫

    愛墾學術:家庭vs社會-大叙事vs小叙事在~~《反俄狄浦斯》(L'Anti-Œdipe)第一卷《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 1:反俄狄浦斯》中,作者德勒茲與加塔利對精神分析的批判稱,傳統精神分析(尤其是弗洛伊德)如何將所有慾望都框定進俄狄浦斯結構中。第二章〈社會機器〉(Chapitre 2 : Les machines sociales),他們引入了「社會場域」來與「家庭場域」對抗,主張無意識與整個社會機器(而非家庭情結)密切相關。他們批評精神分析將神話的角色從社會的層面轉移到家庭的層面。這裡他們特別指出:神話如《俄狄浦斯王》不是某種普遍潛意識的模板,而是特定歷史文化機制的產物。

    這個理論如果放在一般所謂“重現歷史”的戰争電影,都從國内觀點、愛國情操来處理,涉及的潛意識其實是里德勒兹的「家庭場域」(俄狄浦斯情結),而極少考量到當時的國際形式(「社會場域」),所以,不少戰争叙事很難争取到國際市場。

    我們在這裏嘗試把德勒茲與加塔利在《反俄狄浦斯》中的精神分析批判,帶入到當代影像敘事的範疇,特別是戰爭電影的國際流通問題。先分幾個層次來理解:

    [聲明:本文純粹嘗試把德勒兹學理與國際文創市場结合上来探討,無意評價所提及的各國案例電影的藝術成就以及相關的民族情感。]

    一、德勒茲與加塔利對精神分析的批判~~他們認為弗洛伊德以「家庭」為無意識的基本座標,把慾望的所有流動都壓縮在「父-母-子」的三角結構中。這就是「俄狄浦斯化」的過程。但實際上,無意識並不是被動地接受家庭角色,而是「社會機器」的一部分:它同時與經濟、權力、符號體系相連結。慾望的生產(desiring-production)和社會的生產(social production)不可分割。因此,神話(例如《俄狄浦斯王》)不是人類心靈的普遍原型,而是特定歷史社會的產物。精神分析錯在把神話「私有化」、家庭化,遮蔽了背後的社會機制。

    二、應用到戰爭電影的敘事

    國內取向/家庭化敘事:許多戰爭片在國內市場常以「家國同構」的邏輯操作:祖國 = 母親,領袖 = 父親,士兵 = 孩子。這是一種「家庭場域化」的再現。戰爭的歷史被框定為「父權的召喚、母親的守護、兒子們的犧牲」。

    這樣的模式很容易動員觀眾的情感,特別是民族主義情緒,但它的潛意識結構正好吻合俄狄浦斯式的框架;這種內在化的模式雖在本土有效,但卻難以對外輸出,因為「家國同構」的象徵邏輯在他國觀眾眼中不具普遍性。

    社會場域/國際性敘事:如果依德勒茲—加塔利的觀點,戰爭不應僅僅被家庭化,而要被放置於「社會機器」的運作之中——這裡涉及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資本流動、國際秩序與技術體制。

    當一部戰爭片能顯示戰爭背後的國際張力(如經濟掠奪、冷戰結構、跨國技術合作、全球性資本邏輯),它所調動的無意識就不再是地方性的「俄狄浦斯化」,而是與全球資本主義或國際秩序相連結。

    這樣的敘事更容易超越國界,因為它觸動的是普遍的社會機制,而非特定的「民族家庭」。

    三、結論與引伸

    從德勒茲與加塔利的角度來看,大部分戰爭電影的問題在於「將戰爭家庭化」:它們透過愛國、犧牲、父母子女的比喻來再現歷史,結果產生的是「民族無意識」的俄狄浦斯化。這種模式對外來觀眾而言則失效,因為缺乏共同的「家庭代碼」。

    如果戰爭電影要在國際市場被理解和接受,它需要轉向「社會場域」:戰爭作為全球資本主義、帝國對抗、技術與後勤體系的機制。這樣才能構築出一種跨文化的「無意識的共鳴」。

    換言之,戰爭電影要想超越「民族寓言」的範疇,就必須把戰爭重新放回「社會機器」的層面,而非局限於「家庭場域」的愛國情感。(下續)

  • 史識 庫

    文化閱讀推廣與書店活動

    被爆終戦80年”讀書展(Book Fair):出版文化產業振興基金會在全國 1,000 家書店推出「被爆・終戦 80 年」書籍展覽,集合 37 家出版社的 75 本推薦書籍,透過閱讀強化跨世代對戰爭與和平的理解 (公明党)

    地方論壇與和平紀念儀式之連結

    廣島8月6日和平紀念典禮:每年舉辦的和平祈念式典包括默哀與獻花,2025 年 迎來第 80 次舉行,提醒我們勿忘原爆悲劇與珍惜和平 (Magical Trip)

    長崎原爆 80 週年追悼儀式:於8月9日,約 2,600 人參加和平儀式並放飛和平鴿,倖存者呼籲核廢絕與青年參與,並推動證言數位保存 (AP News)

    靖國神社參拜與官方紀念儀式的爭議: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參拜靖國神社引發外交緊張;而天皇與首相則出席其他官方悼念活動,代表國家內部對歷史記憶的不同態度 (Reuters)

    活動概覽表

    類型

    活動名稱 / 主題

    形式與特色

    博物館/展覽

    公文書館特展、地方博物館系列展、新文學館展

    歷史文獻、家庭記憶、文學反思

    教育 / 體驗

    夏休企劃展、記憶博物館視聽展示

    親子、青少年參與、互動體驗

    閱讀推廣

    被爆・終戰80年 Book Fair

    書店書展,引發全民閱讀

    公共紀念

    廣島/長崎和平儀式

    默哀、獻花、和平訴求

    政治儀式

    靖國神社參拜與官方悼念

    紀念方式與歷史解釋的爭議

     

    總結

    2025年日本在終戰80週年的文創與紀念活動中,呈現了多層次的記憶傳承與文化表達:

    歷史與記憶保存:展覽與文獻展示使歷史具體可見。

    社群與教育互動:夏季企劃與青少年互動中培養和平意識。

    閱讀與思想傳播:書店讀書展推動跨世代對話。

    和平紀念與國際關注:儀式召喚全球反思核武與戰爭代價。

    紀念方式的多元詮釋:不同形式的追悼反映日本社會對戰爭記憶的多元價值觀與爭論。

    這些活動彼此交織,透過文化創意與公共記憶,引領日本社會—也邀請國際社群—在和平的前提下,重新審視過去、直面當下、並展望未來。

  • 史識 庫

    愛墾學術:二戰結束80週年,日本文創活動

    在2025年太平洋戰爭(即二戰亞洲‧太平洋戰線)結束80 週年之際,日本舉辦了多項融合歷史記憶、文化創意與全民參與的紀念活動,藉由展覽、文創、閱讀推廣等多元形式,引領當代社會進行反思與共鳴。以下整理主要文創與紀念活動,讓我們一窺其豐富意義與對話方式。

    全國性展覽與博物館聯展:以多元媒介傳遞記憶

    「終戰—戰爭的終結與戰後的開始」特別展:國立公文書館於2025年8月8日起展出「終戰詔書」原件,作為對戰爭結束歷史文獻的重現與見證 (プレスリリース・ニュースリリース配信シェアNo.1|PR TIMES)

    戰後80年特集展(23個藝術、影像、漫畫、裝置等展覽):各地美術館與博物館以多媒材方式呈現戰爭記憶,從廣島、東京到沖繩,涵蓋照片、繪畫、漫畫、演劇及服裝等文化表現 (Tokyo Art Beat)

    米子市美術館「戰後 80 未來傳承昭和的戰爭」:舉辦以「昭和戰爭記憶」為主題的特展(7 月 20 日至 8 月 24 日),透過地方記憶對戰後社會進行再省思 (一般財団法人 米子市文化財団)

    昭和之暮博物館「小泉家的戰爭記憶」系列展覽:從 8 月 1 日起至次年春季,展出戰時家庭物品、學生玩具、日記等,結合「戰爭與孩子們的故事」等展示,強調「戰爭如何與你我相連」 (昭和のくらし博物館)

    三浦綾子紀念文學館──特展「時代的凝視」:推動「終戰 80 年」主題展(2025 年 4 月 4 日~2026 年 3 月 20 日),以文學館的視角回望戰後時代與個人書寫 (zenbunkyo.com)

    造幣局特別展「戰時的造幣局與其員工」: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展覽分別回顧戰時貨幣製作、員工如何面對困境,透過錢幣與檔案反映社會與個人歷史 (iwafu.com, Osaka Info)

    家庭與教育結合的體驗式展演

    港區立鄉土歷史館《終戰 80 年──重新審視戰爭》夏休企劃展: 自 7 月 5 日至 9 月 30 日,展示戰時生活與戰後復興記錄,並呼籲觀眾反思和平與歷史,很適合家庭與青少年參與 (港区立郷土歴史館)

    「戰爭を知らないあなたに伝えたい──經驗者的記憶」夏休活動:新宿區「帰還者的記憶博物館」從 7 月 19 日至 8 月 31 日設置視聽展示,讓無戰爭經歷的觀眾透過親身敘述與影片互動,更貼近戰爭者的生活記憶 (heiwakinen.go.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