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Jun 19, 2011
韵是指气韵、神韵。
愛墾APP: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和電影《北國之戀》雖然具有鮮明的日本特色,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西方類似計劃和文化思潮的啟發。這些西方影響主要體現在地方發展理念、生態保護意識以及對個體生活方式的追求上。
1. 「一村一品運動」的西方影響
(1)西方地方經濟與社區發展理念的借鑑
英國的「鄉村振興計劃」:20世紀70年代,英國開始推行以農村社區為核心的地方經濟發展計劃,通過扶持地方特色產業和手工藝品,增強鄉村的自給自足能力。這一理念與「一村一品運動」在鼓勵地方經濟自立、自強的目標上高度契合。
美國的「社區發展運動」:20世紀60年代,美國興起了社區發展運動(Community Development Movement),強調通過本地資源和社區參與來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這一運動的核心思想,即「內生性發展」,對「一村一品運動」的理念有重要影響。
生態旅游與地方文化保護:歐美在20世紀中葉開始推廣生態旅游和文化保護項目,強調通過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促進地方經濟。這一思路與「一村一品」強調地方資源與文化的結合相似。
(2)日本本土化的創新
平松守彥的創新:盡管受到西方思想的啟發,「一村一品運動」更多是基於日本農村的現實需求,強調地方獨特性與市場化結合,創造高附加值產品。平松守彥特別重視市場導向和出口,推動了地方產品的國際化。
2. 《北國之戀》的西方影響
(1)美國與歐洲的「自然主義」與「返璞歸真」思潮
美國的「田園電影」與文化:好萊塢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大量強調自然、人類自我探索的電影,如《落基山人》(Jeremiah Johnson, 1972)和《佐拉斯特拉的森林》(Deliverance, 1972)。這些電影展示了人在自然中的生存與自我發現,影響了包括《北國之戀》在內的許多日本作品。
歐洲文學與「回歸自然」思潮:法國作家讓-雅克·盧梭的「回歸自然」理念,以及20世紀的「鄉村主義」文學運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對日本創作者有一定啟發。
(2)日本對西方思潮的本土化
《北國之戀》雖然吸收了西方的「自然主義」理念,但其情感表達和敘事結構更注重日本的「地方情感」(Furusato)和人倫關係。這種以北海道鄉村為背景的故事,強調人與土地的連接,具有深厚的日本文化內涵。
3.西方影響的整體分析與本土化特點
西方的社區與生態保護思潮:這些思潮強調地方資源的獨特性和可持續發展,對日本「一村一品」運動的理念形成了重要啟發。
日式本土化的實踐:日本在吸收西方理念時,更注重本地化的具體實踐。例如,「一村一品」不僅關注經濟效益,還強調文化認同和社區凝聚力;《北國之戀》則通過鄉村生活的細膩描寫,表達了對自然與人情的獨特思考。
4. 總結
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和《北國之戀》確實在理念上受到了西方地方經濟發展、自然主義和社區振興等思潮的啟發,但它們在具體實踐中進行了本土化改造,賦予這些理念深刻的日本文化內涵。這種本土化實踐不僅讓這些項目和影視作品取得了成功,也為其他國家的地方創生提供了有益借鑑。
Jun 9
愛墾APP:詩性輪廓(Poetic Contour)~~從情感地理學(emotional/affective geography)與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視角來看這句話:
「輪廓可以體現在物理、哲學與知識等不同層面」,可以被重新理解為:
情感與情動不只是個人內在的心理反應,而是與空間、身體、社會關係、歷史記憶等糾纏交織的多層次流動與表徵,這些流動在不同層面上畫出我們對世界與自我的「感知輪廓」。
一、輪廓(contour)在感情地理學中的重新意義:在情動轉折後,「輪廓」不再只是靜態的外形或知識結構,而是————
1.物理層面:空間與地景承載著情感記憶與社會實踐。例如,一座礦坑不只是地理空間,而是承載失落、壓迫與哀悼的情感地點(emotional site)。在Lebusa Monyooe的敘事詩集Poetic Contour(2014)中,像〈土耳其的悲劇〉這樣的作品,呈現的正是「地理—情感—社會」三者糾纏而生的空間輪廓。
2.哲學層面:從 affect theory 出發,情感不是主體內部的、可控制的情緒,而是與他人、環境之間的相互生成(becoming)。哲學上的輪廓,所以是關於「主體如何透過情動生成於關係之中」的思辨框架。輪廓就是情動作用的邊界,也是不斷變動的主體性與意義生成場域。
3.知識層面(intellectual):傳統知識體系往往忽視情感或將其邊緣化,但情動轉折強調:知識生產本身就是情感實踐。研究者的情感狀態、研究對象的情動歷史、語言本身的感性潛能,都是知識的一部分。
所謂「輪廓」就是知識如何因感情、位置與語境而展現出不同形狀與深度的方式。
二、詩意與情動輪廓:跨感知的連結:詩作如《詩意的輪廓》,本身就是一種 affective mapping——詩人透過詩歌,繪製那些無法用傳統語言描繪的感情地景與社會關係的變動輪廓。
這樣的輪廓不是平面地存在,而是一種情動在時間與空間中的運動軌跡;一種感覺與意義如何被感知、投射、記憶與再現的方式。
總結來說:「輪廓可以體現在物理、哲學與知識等不同層面」,在情動轉折視角下,可以理解為:
情動在空間(物理)、主體生成(哲學)、與知識建構(知識層面)中的流動與構形方式。詩意地繪製這些輪廓,就是情感地理學的寫作與政治實踐之一。
Jun 29
二、商業攝影與靈光的消逝
然而,攝影並未停留在「靈光」閃耀的階段。本雅明在文章第二部分迅速轉向對商業攝影——尤其是照相館攝影——的批判與焦慮。他指出,靈光正在從照片中逐漸消失,而這一消失的根本原因,來自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明亮鏡頭」的使用與曝光時間的大幅縮短。
攝影技術的進步,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在「壓制黑暗」,也就是說,它摒棄了那些帶有神秘性與模糊感的影像特質,轉而追求極致清晰與精確。大光圈、短曝光的技術讓拍攝成為一瞬間的捕捉,而非一種「醞釀」。靈光正是在這種「醞釀」之中得以生成的,因此也就不再存在。
在這裡,本雅明提醒我們:藝術與技術並非天然對立,但當技術凌駕於藝術的節奏與感知之上時,藝術本身的特質就可能遭到侵蝕。
不過,本雅明並不全然否定新攝影技術。他以阿特熱(尤金·阿傑,Eugène Atget, 1857~1927)為例,指出其作品雖無靈光,卻具有另一種突破性的價值。阿特熱鏡頭下的巴黎街道、空無一人的都市景觀,呈現出一種奇異的陌生感與超現實效果。這正是本雅明所說的:「將對象從靈光中解放出來」,使其赤裸呈現在觀者面前。
這種超現實的美學不是對靈光的繼承,而是其消解後的重建,是新藝術形式對現實的再加工。觀者不再是靜靜凝視一幅充滿神韻的圖像,而是被迫面對現實的異化與疏離,這是一種深具現代性的視覺體驗。
因此,在這部分,本雅明以攝影技術的發展為線索,展開對「藝術如何變化」的鋪陳。攝影不僅改變了藝術的呈現方式,更改變了觀者與藝術之間的關係。
三、藝術的終結與新形態的誕生——電影的時代
在《攝影小史》的第三部分,本雅明的視野進一步延伸至電影。他將電影視為一種藝術的新形態,一種「靈光」完全消解後的時代產物。電影徹底拋棄了藝術的「原作性」,轉而以大量複製的形式流通,完全服膺於技術的生產與社會制度的分配之中。 這種藝術的變化,不只是形式的革新,更是一種哲學與價值觀的轉換。過去藝術作品之所以「崇高」,往往來自其唯一性與祭祀性(如宗教畫作、儀式用具等);而電影則是以公眾娛樂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藝術與生活的邊界因此變得模糊。
在這裡,本雅明並非完全否定電影。相反,他認為這種「去靈光化」的藝術形式,是現代社會中民主與社會進步的象徵。他甚至提到,電影的群眾性與技術性,有可能打破資本主義藝術的壟斷邏輯,成為共產主義文藝的一部分。
這樣的論述不難讓人聯想到他之後的名著《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其中更全面地探討了技術複製如何顛覆藝術的本質,並指出藝術將逐漸從「儀式」走向「政治」。 因此,《攝影小史》的第三部分既是結語,也是對未來藝術形態的預言——一種不再仰賴神秘感與崇高性,而是嵌入於日常、政治與技術網絡中的藝術。
結語:攝影作為觀察未來的窗口
縱觀《攝影小史》全篇,我們會驚訝於本雅明如何以攝影這一新興技術為切入點,建構出一套宏大的藝術史觀與文化批判理論。他討論的從來不只是攝影的技術變革,而是藝術在技術時代如何自我更新,甚至自我瓦解。
攝影,從「靈光」的遺跡到「靈光」的消解,見證了藝術從神秘、崇高走向平凡與政治的過程。這不僅是藝術的演變史,也是現代性的發展軌跡。
對我們當代的攝影師與觀眾而言,《攝影小史》不僅是一份歷史文獻,更是一面鏡子。當我們拿起手機隨手拍攝、當影像在社交媒體中瘋狂流通,我們是否還記得那種原初的、帶有「靈光」的凝視?或許,我們也正如阿特熱那樣,無意中打開了另一扇觀看世界的窗戶。
最終,本雅明留給我們的問題是:在這個圖像泛濫的時代,我們如何重新理解「藝術」?攝影是否還能承載某種真實?或者說——我們能否從攝影中,再度看到那微弱卻持久閃爍的火光?
這,也許就是《攝影小史》最深的啟示所在。
19 hours ago
Cancel
iPLOP
愛墾APP: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和電影《北國之戀》雖然具有鮮明的日本特色,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西方類似計劃和文化思潮的啟發。這些西方影響主要體現在地方發展理念、生態保護意識以及對個體生活方式的追求上。
1. 「一村一品運動」的西方影響
(1)西方地方經濟與社區發展理念的借鑑
英國的「鄉村振興計劃」:20世紀70年代,英國開始推行以農村社區為核心的地方經濟發展計劃,通過扶持地方特色產業和手工藝品,增強鄉村的自給自足能力。這一理念與「一村一品運動」在鼓勵地方經濟自立、自強的目標上高度契合。
美國的「社區發展運動」:20世紀60年代,美國興起了社區發展運動(Community Development Movement),強調通過本地資源和社區參與來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這一運動的核心思想,即「內生性發展」,對「一村一品運動」的理念有重要影響。
生態旅游與地方文化保護:歐美在20世紀中葉開始推廣生態旅游和文化保護項目,強調通過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促進地方經濟。這一思路與「一村一品」強調地方資源與文化的結合相似。
(2)日本本土化的創新
平松守彥的創新:盡管受到西方思想的啟發,「一村一品運動」更多是基於日本農村的現實需求,強調地方獨特性與市場化結合,創造高附加值產品。平松守彥特別重視市場導向和出口,推動了地方產品的國際化。
2. 《北國之戀》的西方影響
(1)美國與歐洲的「自然主義」與「返璞歸真」思潮
美國的「田園電影」與文化:好萊塢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大量強調自然、人類自我探索的電影,如《落基山人》(Jeremiah Johnson, 1972)和《佐拉斯特拉的森林》(Deliverance, 1972)。這些電影展示了人在自然中的生存與自我發現,影響了包括《北國之戀》在內的許多日本作品。
歐洲文學與「回歸自然」思潮:法國作家讓-雅克·盧梭的「回歸自然」理念,以及20世紀的「鄉村主義」文學運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對日本創作者有一定啟發。
(2)日本對西方思潮的本土化
《北國之戀》雖然吸收了西方的「自然主義」理念,但其情感表達和敘事結構更注重日本的「地方情感」(Furusato)和人倫關係。這種以北海道鄉村為背景的故事,強調人與土地的連接,具有深厚的日本文化內涵。
3.西方影響的整體分析與本土化特點
西方的社區與生態保護思潮:這些思潮強調地方資源的獨特性和可持續發展,對日本「一村一品」運動的理念形成了重要啟發。
日式本土化的實踐:日本在吸收西方理念時,更注重本地化的具體實踐。例如,「一村一品」不僅關注經濟效益,還強調文化認同和社區凝聚力;《北國之戀》則通過鄉村生活的細膩描寫,表達了對自然與人情的獨特思考。
4. 總結
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和《北國之戀》確實在理念上受到了西方地方經濟發展、自然主義和社區振興等思潮的啟發,但它們在具體實踐中進行了本土化改造,賦予這些理念深刻的日本文化內涵。這種本土化實踐不僅讓這些項目和影視作品取得了成功,也為其他國家的地方創生提供了有益借鑑。
Jun 9
iPLOP
愛墾APP:詩性輪廓(Poetic Contour)~~從情感地理學(emotional/affective geography)與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視角來看這句話:
「輪廓可以體現在物理、哲學與知識等不同層面」,可以被重新理解為:
情感與情動不只是個人內在的心理反應,而是與空間、身體、社會關係、歷史記憶等糾纏交織的多層次流動與表徵,這些流動在不同層面上畫出我們對世界與自我的「感知輪廓」。
一、輪廓(contour)在感情地理學中的重新意義:在情動轉折後,「輪廓」不再只是靜態的外形或知識結構,而是————
1.物理層面:空間與地景承載著情感記憶與社會實踐。例如,一座礦坑不只是地理空間,而是承載失落、壓迫與哀悼的情感地點(emotional site)。在Lebusa Monyooe的敘事詩集Poetic Contour(2014)中,像〈土耳其的悲劇〉這樣的作品,呈現的正是「地理—情感—社會」三者糾纏而生的空間輪廓。
2.哲學層面:從 affect theory 出發,情感不是主體內部的、可控制的情緒,而是與他人、環境之間的相互生成(becoming)。哲學上的輪廓,所以是關於「主體如何透過情動生成於關係之中」的思辨框架。輪廓就是情動作用的邊界,也是不斷變動的主體性與意義生成場域。
3.知識層面(intellectual):傳統知識體系往往忽視情感或將其邊緣化,但情動轉折強調:知識生產本身就是情感實踐。研究者的情感狀態、研究對象的情動歷史、語言本身的感性潛能,都是知識的一部分。
所謂「輪廓」就是知識如何因感情、位置與語境而展現出不同形狀與深度的方式。
二、詩意與情動輪廓:跨感知的連結:詩作如《詩意的輪廓》,本身就是一種 affective mapping——詩人透過詩歌,繪製那些無法用傳統語言描繪的感情地景與社會關係的變動輪廓。
這樣的輪廓不是平面地存在,而是一種情動在時間與空間中的運動軌跡;一種感覺與意義如何被感知、投射、記憶與再現的方式。
總結來說:「輪廓可以體現在物理、哲學與知識等不同層面」,在情動轉折視角下,可以理解為:
情動在空間(物理)、主體生成(哲學)、與知識建構(知識層面)中的流動與構形方式。詩意地繪製這些輪廓,就是情感地理學的寫作與政治實踐之一。
Jun 29
iPLOP
二、商業攝影與靈光的消逝
然而,攝影並未停留在「靈光」閃耀的階段。本雅明在文章第二部分迅速轉向對商業攝影——尤其是照相館攝影——的批判與焦慮。他指出,靈光正在從照片中逐漸消失,而這一消失的根本原因,來自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明亮鏡頭」的使用與曝光時間的大幅縮短。
攝影技術的進步,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在「壓制黑暗」,也就是說,它摒棄了那些帶有神秘性與模糊感的影像特質,轉而追求極致清晰與精確。大光圈、短曝光的技術讓拍攝成為一瞬間的捕捉,而非一種「醞釀」。靈光正是在這種「醞釀」之中得以生成的,因此也就不再存在。
在這裡,本雅明提醒我們:藝術與技術並非天然對立,但當技術凌駕於藝術的節奏與感知之上時,藝術本身的特質就可能遭到侵蝕。
不過,本雅明並不全然否定新攝影技術。他以阿特熱(尤金·阿傑,Eugène Atget, 1857~1927)為例,指出其作品雖無靈光,卻具有另一種突破性的價值。阿特熱鏡頭下的巴黎街道、空無一人的都市景觀,呈現出一種奇異的陌生感與超現實效果。這正是本雅明所說的:「將對象從靈光中解放出來」,使其赤裸呈現在觀者面前。
這種超現實的美學不是對靈光的繼承,而是其消解後的重建,是新藝術形式對現實的再加工。觀者不再是靜靜凝視一幅充滿神韻的圖像,而是被迫面對現實的異化與疏離,這是一種深具現代性的視覺體驗。
因此,在這部分,本雅明以攝影技術的發展為線索,展開對「藝術如何變化」的鋪陳。攝影不僅改變了藝術的呈現方式,更改變了觀者與藝術之間的關係。
三、藝術的終結與新形態的誕生——電影的時代
在《攝影小史》的第三部分,本雅明的視野進一步延伸至電影。他將電影視為一種藝術的新形態,一種「靈光」完全消解後的時代產物。電影徹底拋棄了藝術的「原作性」,轉而以大量複製的形式流通,完全服膺於技術的生產與社會制度的分配之中。
這種藝術的變化,不只是形式的革新,更是一種哲學與價值觀的轉換。過去藝術作品之所以「崇高」,往往來自其唯一性與祭祀性(如宗教畫作、儀式用具等);而電影則是以公眾娛樂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藝術與生活的邊界因此變得模糊。
在這裡,本雅明並非完全否定電影。相反,他認為這種「去靈光化」的藝術形式,是現代社會中民主與社會進步的象徵。他甚至提到,電影的群眾性與技術性,有可能打破資本主義藝術的壟斷邏輯,成為共產主義文藝的一部分。
這樣的論述不難讓人聯想到他之後的名著《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其中更全面地探討了技術複製如何顛覆藝術的本質,並指出藝術將逐漸從「儀式」走向「政治」。
因此,《攝影小史》的第三部分既是結語,也是對未來藝術形態的預言——一種不再仰賴神秘感與崇高性,而是嵌入於日常、政治與技術網絡中的藝術。
結語:攝影作為觀察未來的窗口
縱觀《攝影小史》全篇,我們會驚訝於本雅明如何以攝影這一新興技術為切入點,建構出一套宏大的藝術史觀與文化批判理論。他討論的從來不只是攝影的技術變革,而是藝術在技術時代如何自我更新,甚至自我瓦解。
攝影,從「靈光」的遺跡到「靈光」的消解,見證了藝術從神秘、崇高走向平凡與政治的過程。這不僅是藝術的演變史,也是現代性的發展軌跡。
對我們當代的攝影師與觀眾而言,《攝影小史》不僅是一份歷史文獻,更是一面鏡子。當我們拿起手機隨手拍攝、當影像在社交媒體中瘋狂流通,我們是否還記得那種原初的、帶有「靈光」的凝視?或許,我們也正如阿特熱那樣,無意中打開了另一扇觀看世界的窗戶。
最終,本雅明留給我們的問題是:在這個圖像泛濫的時代,我們如何重新理解「藝術」?攝影是否還能承載某種真實?或者說——我們能否從攝影中,再度看到那微弱卻持久閃爍的火光?
這,也許就是《攝影小史》最深的啟示所在。
19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