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遊:歴史之旅

德國歴史之旅
2005年,二戰結束60年紀念,我背包包到了德國柏林。這一趟的歐洲文化之旅,補充了我對歷史敘事體驗設計的認識。例如,在不復存在的歷史現場,把昨日戰爭與極權政治一幕幕的發生,用開放的展覽與導覽方式呈獻給世界。罪深惡極的納粹德國蓋世太保,在他們為所欲為的年代,充滿了見不得光的黑幕;今天,全在光禿禿的遺跡上公諸於世。那種 體驗呈獻美學,帶引觀展人陷進深深的反思。此照中,昨日照片中的種種,對照今日現場四周的種種,太多太多的故事在心靈裏發酵。(2019年2月25日 臉書)


《Advent》經典研讀班 1

《Advent》經典研讀班 2

《Advent》經典研讀班 3

  • 罗刹蜃楼

    德蘭達認為德勒茲的談法只提供了傾向結構(structure of tendency), 而非能力結構(structure of capacity),前者是有限的,後者則是無限的。德蘭達進⼀步認為,比起數學模式,藉由電腦模擬方式更能深入瞭解未然層次的能力結構。部分組構的非線性互動,將會產生整體的湧現特質。湧現特質由部分創造出來後,透過各種機制產生了穩定性,這正是奇異點的功能。

    即便細部組構之間互動有所改變,也不影響整體湧現特質的狀態。獨立於運作機制外的奇異點,能夠在物質層次的機制上看⾒,也能在數學的微分方程式上看見。若將未然層次的奇異點連結到數學機制中,將會動搖這些⽅程式的永恆固定狀態,產生改變的可能性,從抽象轉變為實在的存在。

    湧現從未然層次,藉由新傾向(new tendencies)與個體能力的連結,將會產生出新的特質。

    相較於對其他思想家的批評,哈曼對德蘭達給予了許多正面回應,並稱讚其為忠實的實在論者,但兩⼈在思想上仍有很大的差距,最大差別即是對於關係 (relation)的⾒解。哈曼認為實在論不應奠基於關係主義(relationism),因未物本身即有⼀部分是拒絕,亦或是無法產生關係的。

    反之,德蘭達談論湧現便是奠基於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係連結。湧現做為⼀種新誕生的特質,哈曼認為若是奠基於歷史路徑的連結過程,將無法創造出任何新的產物,湧現必須是斷開、脫離路徑後所產生的新事物。

    對於德蘭達透過未然層次將奇異點的影響⼒連結至關係主義,哈曼評論此作法並無必要,⽽是該回歸於已然層次,討論物本身如何斷絕與外在的關聯性。在當代迴避觸碰本質(essence)的討論⾵氣下,哈曼嘗試重新 將本質所具備的功能帶回哲學討論中。

    對於德蘭達將個體能⼒置於本體論進⾏討論,哈曼認為兩者連結產⽣出無窮的可能性將會過於空泛。若物本身不具備本質,特質建⽴在關係上並隨關係不斷改變,將會落⼊關係連結的空洞中。兩⼈對於物的不同⾒解便是在於,德蘭達認為物的特質皆是建⽴於關係上,哈曼則認為物擁有無法觸碰,拒絕關係化的部分。

    最後,哈曼提出「不具備能⼒的特質!不具備關係的已然!(Properties without capacities! The actual without the relation!)」回應了德蘭達的觀點。哈曼認為,物本身具備⼀種能與外在關係、⾃我歷史產⽣斷裂的部分。以桌⼦為例,桌⼦之所 以為桌⼦,是因其已作為湧現的產物存在,不能以部分,也不能以外在關係進行解釋。

    不論我們如何接觸、使⽤桌⼦,都無法碰觸其本質。以德蘭達的觀點來看,桌⼦是未然的已然化(actualization of the virtual),但哈曼質疑未然層次存在的必要性,認為以⾮關係的⽅式定義物,便已進⼊實在論的角度。物本身即是已然的存在,並不需要再被拆解至未然層次。從關係主義建⽴物的特質談論實在論,將會忽視物所擁有的特殊性。

    (第八章Advent》經典研讀班;3540頁;科技部⼈⽂社會科學研究中⼼補助學術研究群暨經典研讀班結案報告;計畫編號:MOST 110-2420-H-002-003-MY3-GB11008;執⾏期間: 2021 7 ⽉ 1 ⽇⾄ 2022 6 ⽉ 30 ⽇;計畫召集⼈:楊乃⼥;執⾏機構及系所:國⽴⾼雄師範⼤學英語學系)

  • 罗刹蜃楼

    (續上)部分與整體間的關係並非融合,部分的特質來自自身而非整體,若將部分分離於整體,並不會影響其特質的發揮,僅是改變了個體能⼒運作的模式。部分之間的關係並非是內於整體的,部分各自能夠作為獨⽴個體彼此進行互動。

    如⼈體的各種臟器貌似內於作為整體的身體,但實際上臟器之間的互動,同樣也能視為獨⽴個體運用其個體能⼒的互動。部分之間的關係並非內在,而是外延的。湧現中的非線性因果關係貌似沒有客觀詮釋可能,但實際上德蘭達仍認為其中有「規則(law)」存在,雖然該規則不見得是能夠實證地被觀察。為了論證該規則, 德蘭達將本體論由實證推升至另⼀層次,即,「可能性的空間(space of possibilities)」與「未然」層次,試圖將本體論與未然結合。

    以重⼒規則為例,三種重⼒規則:⼒與加速度、重⼒場,以及奇異點(singularities)中,奇異點定義了「可能性的空間」的結構。龐加萊(Henri Poincare)將其被納⼊數學領域(拓撲學)進行空間研究後,用來解決特定數學模式的解法,以及模擬、預測未來物理活動的狀態。

    在狀態空間(state space)中,龐加萊認為空間中散落了無數個點,其中有由線性關係連結,能夠清楚預測路徑的非奇異點,也有會影響行徑路線的奇異點存在。若空間中僅有⼀個奇異點,將有助於穩定預測路徑。如果空間中存在數個奇異點,則會影響預測路徑,如光學、引⼒、電⼒等機制。但即便受到各個不同種類機制影響,同樣都有股⼒量讓狀態趨於穩定。

    這便是獨⽴於各種機制之外的奇異點,讓德蘭達的本體論提升至經驗層次、實證觀察層次之外。規則存在於相位空間(phase space)/可能性的空間之中,受到奇異點影響造就了各種狀態的穩定。若要嘗試解釋湧現,必須包括運作機制與奇異點所提供的可能性的空間兩個面向。以非線性因果關係來解釋運作機制,在多重奇異點的存在下,預測路徑與結果變得困難,因此誕生的結果也會是多重。

    可能性的空間中,物的路徑由點與點連結並受到奇異點介⼊扭曲,而這⼀切都會是歷史性、時 間性的,物的歷史因此決定了湧現的狀態。狀態空間作為各種可能性的集合,擁有許多由點(point)與點之間連結產生的路徑,而某特定歷史中的現有狀態,則是這些點的連結過程,所有狀態都是歷史上的其中⼀個節點。

    持續進行改變的連結狀態,讓路徑呈現為已然狀態。可能性的點(points of possibilities)連結出的歷史過程,也就是路徑(trajectories), 在本體論上與奇異點屬於不同層次,正因奇異點是非已然狀態。

    狀態空間中除了這些點之外,另有奇異點存在。將兩者結合德勒茲談論已然與未然的論述,點為「已然」狀態,奇異點則呈現「未然」狀態。奇異點影響了點與點之間的線性關係,令路徑產生扭曲。路徑受吸引卻也無法與奇異點本身疊合,永遠只能無限趨近於奇異點。

    具備歷史性而呈現已然狀態的點,以及具備吸引⼒而呈現未然狀態的奇異點,這些點、奇異點之間的連結與扭曲,形成了德蘭達解釋湧現的特質與機制。德勒茲表⽰,我們所接觸的⼀切實物,都有部分是存在於無法實際接觸到的未然層次。但未然層次依舊有其結構存在,即便並非已然,卻也不代表沒有現實(reality)。這部分正呼應了德蘭達認為奇異點所處的未然狀態,並非完全無法客觀解釋。(下續)

  • 罗刹蜃楼

    (續上)德蘭達進⼀步提出,當我們嘗試去思考及詮釋湧現的邏輯時,必須揚棄線性因果關係,其原因正因為大多數的因果關係其實都為非線性。德蘭達以「同因,同果,⼀成不變(Same Cause, Same Effect, Always.)」的說法來闡述制式化的線性因果關係。

    但若以線性因果剖析湧現,將無法理解其現象。以彈簧為例,彈簧的伸縮⾧度與載物重量成⼀定⽐例,過往都將其視為線性因果關係。但彈簧本體與載物的材質卻經常被忽視,材料內部微結構所擁有的能動性,將會影響承受外力時的變化。

    正如我們嘗試拉⾧自己的嘴唇時,會發現剛開始拉扯時感到困難,途中雖逐漸變得輕鬆,最後⼜變得困難。如此關聯跳脫了載物重量與彈簧伸縮長度的等⽐關係,形成 J 型曲線。同樣,吹氣球的最初與最終階段都顯得較為困難,過程途中卻是相較之下簡單的階段,形成另⼀種 S 型曲線。兩例展現了談論思辯實在論與物導向本體論時,物件的材料面向應受到重視。

    而隨後,德蘭達也針對有機體遭受外力作用時產生的反應進行討論。身體受到外力傷害時,即便是不同種類的傷⼝,在身體機制的平衡下也會回歸相同狀態,呈現出不同外力作用在單⼀有機體上,可能因有機體內部的微型結構與穩定機制,產生出相同結果;他進⼀步舉例,若生長激素噴在同⼀株植物的根部與枝枒,其導致的生長效果將會完全不同,呈現的則是兩個組構相異的有機體受到相同外力作用時,也可能因內部微型結構的差異,產生出不同結果。

    在個體與個體的互動之下,微型結構所帶來部分與部分間的互動,在施力與受力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並為湧現帶來更為複雜的影響。非線性因果關係(nonlinear causality)取決於個體能⼒(capacity)的施與受(affect and being affected)狀態,物自身並非單純被動受⼒,其不同的微型結構將會回應於施力。

    施與受不再是單向狀態,而是雙方的相互作用,並產生個體能力。個體能力形成於物與物,或是部分物與部分物之間的施與受,永遠是⼀種關聯性(relational)的狀態。形塑了德蘭達本體論的面向,但同時也是哈曼對其有微詞的部分。

    德蘭達強調,在觀察湧現特質(emergent properties)時,必須注意的是整體的穩定狀態,而非細部的相互作用。德蘭達另外也以統計學觀點解釋部分與整體的特質,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塑造了整體的湧現特質,但當部分間的相互作用產生改變,整體湧現特質並不會因此有劇烈變化。

    回頭檢視德蘭達的實在論 (realism)觀點,因果關係奠基於部分與部分間的客觀關聯性,若此關聯能納⼊哲學思考中,將會成為實在論亦或物質主義的思考基底。湧現特質的出現必須建 ⽴在個體能⼒上,個體能⼒的外延性令其無法脫離物與物之間的連結,連結過程產生的施與受塑造出新產物,而這份產物便是湧現特質。

    關於特質(property)與個體能力(capacity)的差別,德蘭達以刀為例: 刀自身的存在如形狀、重量、銳利度等皆為獨立於物與物關聯的特質,即為⼀種已然(actual)狀態;刀的能力如切割,取決於與物件之間的互動,無法窮盡的物件數量,造就了無限多的能力,便是⼀種未然(virtual)狀態。

    因此,若要嘗試解釋湧現特質,則必須回歸到部分的組構。整體特質作為部分之間互動誕生的湧現,即便並非源於線性因果關係, 湧現的誕生依舊能夠被詮釋。湧現仍具備可追蹤的機制,其互動並非遵循線性因果,而是複雜的非線性狀態。此非線性狀態並未充滿神祕性,而是抱有能夠被窮盡的可能。(下續)

  • 罗刹蜃楼

    《Advent》經典研讀班 [第八場]

    講題:⼈工生命與湧現

    主講⼈:廖勇超(國⽴臺灣大學外國語⽂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主持⼈/與談⼈:林宛瑄(台灣⼈⽂學社理事長暨獨⽴學者)

    側記⼈:蔡承志(國⽴臺灣大學台灣⽂學研所碩⼠班學生)

    閱讀⽂本: Harman, Graham. "DeLanda’s ontology: assemblage and realism." 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 vol. 41, 2008, pp. 367-383. DeLanda, Manuel. “Emergence, Causality, and Realism.” In Levi Bryant, Nick Srnicek and Graham Harman (eds.), The Speculative Turn: Continental Materialism and Realism, pp.381-392.

    時間:2022 年 2 ⽉ 19 日

    地點:國⽴臺灣大學臺灣⽂學研究所國青 324 教室

    本場活動由廖勇超老師主講。廖老師本場的重點在於從組配及連結角度思考⼈與怪物的關聯,延伸到非中樞神經系統的怪物想像,進而誕生此次主題 「Emergence」。湧現展現從下而上的概念,正與本次系列研讀班主題「Advent」 ⼀詞,所含有的降臨意味相反。 根據廖老師的詮釋,德蘭達在⽂章開頭引用彌爾(John Stuart Mill)的《邏輯系統(A System of Logic)》⼀書,以兩種不同物質進行化學變化下,產生獨⽴ 新特質,討論湧現的機制是否能透過因果關係來解釋。

    當線性因果關係無法解釋 時,是否能透過非線性因果關係進行解釋?與物理定理不同,德蘭達認為湧現更 接近於引⽂所提的化學反應。部分之間的互動將會產生整體的特殊性質,而這份 由湧現產生出整體的特殊性質,並不能夠被化約在部分的特質裡。 廖老師認為湧現闡述由兩個不同元素互動產生新特質時,可以透過因果關 係進行詮釋。過往面對因果關係經常是以線性模式進行思考,因此將會難以詮釋 湧現概念。

    (〈⼈工生命與湧現〉 [第八場]《Advent》經典研讀班;35—40頁;科技部⼈⽂社會科學研究中⼼補助學術研究群暨經典研讀班結案報告;計畫編號:MOST 110-2420-H-002-003-MY3-GB11008;執⾏期間: 2021 年 7 ⽉ 1 ⽇⾄ 2022 年 6 ⽉ 30 ⽇;計畫召集⼈:楊乃⼥;執⾏機構及系所:國⽴⾼雄師範⼤學英語學系)

  • 罗刹蜃楼

    (續上)控制論強調的反饋機制除了收集訊息外,也計算環境中不斷改變的變數,進行相對應的演化以維持系統穩定。由於控制論不斷地將外部變化透過反饋機制納⼊系統,這使得「未來」這個時間範疇在控制論的系統內不再是不可預測的偶然性(contingency)

    換句話說,在數據主宰的今日,訊息流通表面上提供使用者更多選擇,實際上這些選擇生產出更多訊息,透過反饋機制強化系統預測的準確性,結果就是幫助大數據演算法更有效地調節使用者的行為模 式。因此我們面對了一個難題,為什麼控制論的實踐在智利是失敗的,但是卻成 就新自由主義全球的霸權?難道控制論必然會導向新自由主義下的控制社會嗎?

    吳老師指出,從現在所處的環境很難否認當代科技所帶來的這種新型態控制技術。 但重點不是控制論是否能被挪用成為控制的⼿段,反而是控制論是否必然會導致今日所見的控制社會?如果沒有這個必然性的話,我們是否可以對控制論做另一種想像,如同智利在 70 年代做的政治實驗?

    吳老師以傅柯(Michel Foucault)對社會主義治理性(socialist governmentality)的提問出發,指出我們可以透過傅柯的問題思考智利七零年代的這段歷史。基本上傅柯的討論針對治理性的問題為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進行比較。自由主義關心的是內部採用什麼規則、補償機制的問題、與內部測量機制的計算等等問題— 這邊講法有點類似控制論中如何協商整體與部分的動態互動,如何維持系統的穩態。這些內外調節機制的問題構成自由主義內在的治理性,也就是它內蘊而生的治理合理性(governing rationality)

    但是社會主義不同,社會主義缺乏內在的治 理性,取而代之的是對文本的遵(“conformity to a text”),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的治理性是外在的(extrinsic),關⼼的問題是對文本的閱讀與詮釋,治理的行為與引發的動作是次要的,重點是這些行為與引發的動作是否遵守文本的教條與規範。

    因爲社會主義有一個外在對文本既定的詮釋,所以治理的動作與這個外在的規範之間關係只能以 true and false 的方式表現,導致社會主義面對治理的問題非常沒有彈性。最後傅柯問了一個問題:如果社會主義要有這種內在的治理性,它不能夠繼續照本宣科地依循文本的教條,因為這種內在的治理性無法從這些既有的文本中被推導出來。社會主義的治理性只能被創造出來。

    吳老師提到近年一些對傅柯的研究批判他為新自由主義同路⼈,認為傅柯雖然沒有明確表示支持新自由主義的治理性,但他對新自由主義治理性的一些特色感興趣是不爭的事實。將傅柯打 成新自由主義同路⼈的結論似乎有點過度解讀。

    雖然傅柯認為,社會主義在治理的問題上非常僵化,總是照本宣科依賴外在文本與教條指導,缺乏他在自由主義看到的那種具備內外調節的治理機制,因此斷言社會主義治理性不存在。但是傅柯對社會主義過往治理模式的批評,其實不能代表他支持自由主義治理性(即便他在自由主義治理性內部看到一些有趣的特質)。

    事實上,從上面那段引文可以看到,傅柯的結論是:如果社會主義治理性能夠成真,它不會是從社會主義的教條與文本推演出來,『它必須被創造出來』(94)。或許在 Stafford Beer 那個版本的 Project Cybersyn 裡面,我們可以看社會主義治理性被創造出來的一種可能性。

    (〈賽博協同計畫(Project Cybersyn):社會主義治理性的創建或控制社會的體現? 〉 [第七場]《Advent》經典研讀班;16—18頁;科技部⼈⽂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學術研究群暨經典研讀班結案報告;計畫編號:MOST 110-2420-H-002-003-MY3-GB11008;執⾏期間: 2021 年 7 ⽉ 1 ⽇⾄ 2022 年 6 ⽉ 30 ⽇;計畫召集⼈:楊乃女;執⾏機構及系所:國⽴⾼雄師範⼤學英語學系)

  • 罗刹蜃楼

    《Advent》經典研讀班 [第七場]

    講題:賽博協同計畫(Project Cybersyn):社會主義治理性的創建或控制社會的體現?
    主講⼈:吳建亨(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與談⼈:邱彥彬(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側記⼈:王曉慧(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副教授)
    導讀書籍:Medina, Eden. Cybernetic Revolutionaries: Technology and Politics in Allende’s Chile.
    時間:2022121
    地點:台大台文所國青 324 教室

    本次活動由吳建亨老師導讀,原本吳老師也是要導讀許煜的書籍,由於吳老師覺得林宛瑄老師已經講解了大部分的概念,因此他選擇了另一本書籍談革命的問題。本次研讀班活動主題是賽博協同計畫,主講⼈吳建亨老師挑選了 Eden Medina 書籍,探討模控學的科技理論如何影響智利的政治。

    吳老師的導讀分成兩個部份,第一部份談 70 年代初期科技政治關係,以智利為例,探究智利如何接受控制學(cybernetic),應用在政治理論上,Medina 的論述方式比較接近 Edward Said 所談的旅行理論,理論的旅行會涉及落地轉移的問題。

    在第二部份,吳老師則是深化 Medina 提出的一些問題,Medina 為科學史的歷史學者,他對智利 70 年代的這段歷史提出許多有趣的問題,但 Medina 對這本書的定位是歷史書寫, 因此很多問題大概是點到為⽌,並沒有對這些議題進行理論化的工作。

    吳老師認 為我們可以在 Medina 的基礎上延伸或者發展他的想法,所以在第二部份補充其他⼈的看法。Medina 在本書中提出一些問題,特別是社會主義治理性的問題,這讓⼈聯想起傅柯在 The Birth of Biopolitics 裡曾經提到社會主義的治理性,根據傅柯的說法,在1970 年代末期,社會主義並沒有所謂內在的治理性概念(intrinsic governmentality)

    然而社會主義在當時不存在這種內在的治理性,並不代表社會主義不可能有這種內在的治理性概念,所以吳老師認為我們可以探究以下問題:如果社會主義內在治理性存在的話,我們該如何想像這種治理性?

    在第一部份的討論中,吳老師討論了 Project Cybersyn 一詞的背景和起源。“Project Cybersyn”70 年代 Allende 主政下的一個計劃,這個計劃以控制論為基礎,治理國家這個極度複雜系統。控制論透過反饋(feedback)或遞迴(recursion)的機制,讓整個系統包括內部組成的部份,跟它外在的關連環境,維持一種動態生成的關係,如此的動態關係讓系統成為一個能夠因應外在環境變化,做自我修正的生成組織(“a viable self-organization)。在這個可生成的自我組織中,最終的理想是建構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這系統一方面能維持整體的穩定,同時也能夠確保內部各層次的自主性,也就是說,Project Cybersyn 有一個看似矛盾的終極目標。接下來是吳老師導讀的第二部份。

    吳老師引用 BoltanskiChiapello 的講法,指出資本主義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吸納當時的創新理論,把這些概念動員成為一種自我正當化的工具。八零年代開始,控制論在新自由主義的整合下發展成一套新型態的控制技術。(下續)

  • 罗刹蜃楼

    《Advent》經典研讀班 [第六場]

    講題:遞迴、偶然與新器官學
    導讀人:林宛瑄老師(獨立學者)
    主持人:曾瑞華老師(台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閱讀文本: Hui, Yuk. Recursivity and Contingency. London: Rowman & Littlefield, 2019.
    時間:2022 12 月 18 日
    地點:台大台文所國青 324 教室

    本場活動原本預計的時間是十二月,但因林宛瑄老師和吳建亨老師規劃的議題相似,因此兩位老師協商之後決定讓林老師先導讀。在本場導讀中,林宛瑄老師以許煜的遞迴和偶然理論為主,探究目前數位科技發展下的新人機關係,她將之稱為新器官學。

    她指出,二十一世紀的數位革命如同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一 般,徹底改造了當代的產業面貌、個體意識與生活樣態;如何面對這些變化,檢視數位科技的本質,探討人與數位科技的複合體怎樣重塑認知與價值體系,進而建構適切的討論框架,自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繼海德格宣稱模控學的降臨標示形上學的終結後,德勒茲以及許煜等評論家亦都指出,始自模控學的數位化過程中,機器的預測似乎取代了人對未來的思考,或者說機器總是在人可能對未來展開思考前,就把人投向未來的眼光導向特定目標,因此都致力於探討如何在數位環境中打開被框限的「未來」。

    林老師認為許煜在書中重探西方形上學的思考基礎,以及工業革命以來哲學對人機關係的刻畫,主張「遞迴」的概念動搖了笛卡兒的線性/機械觀,是藉以檢視當代數位機器「有機化」、進而摸索新時代器官學輪廓的利器。而如果偶然的變化對線性/機械觀來說是可能破壞系統的致命錯誤,在遞迴運作模式則是豐富並擴展系統的核心要素,機器學習即是透過吸納偶然的變化自我改善,一如生命體的演化。許煜認為以「遞迴」與「偶然」為主軸所開闢的思考路徑,有助於釐清在不可逆的數位科技現實中,如何可能突破其對未來的框限,讓生命的不確定性湧現。

    《Advent》經典研讀班 [第六場]〈遞迴、偶然與新器官學;15 頁;科技部⼈⽂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學術研究群暨經典研讀班結案報告;計畫編號:MOST 110-2420-H-002-003-MY3-GB11008;執⾏期間: 2021 年 7 ⽉ 1 ⽇⾄ 2022 年 6 ⽉ 30 ⽇;計畫召集⼈:楊乃女;執⾏機構及系所:國立⾼雄師範⼤學英語學系)

  • 罗刹蜃楼


    (續上)一旦知識成為主人,追求知識的目的便是累積更多知識,而原本作為分裂主體的學生,原是追求知識的主體,卻淪為知識的產品。在價值導向的考量下,若希望學生具備自主思考的能力,不過是緣木求魚。故拉岡認為,在大學論述結構中,知識的獲取交換,具備貨幣般的價值,讓學生成為人才或人力資源, 使大學資本主義化,成為消費經濟市場的一環。 

    相對於主人論述走到大學論述的退化發展,「分析師論述」正是反其道而行,將無用的東西(objecta)放到主人的位子,讓知識成為沒有主人的無意識的知識,讓知識原本代表真理的位子,代表了說一半的意義,這也是分析師論述的解構特徵。換言之,即便分析師處於主人的位子,卻是一個沒意義的狀態。

    他並非發號施令的大教授,而是備受尊崇的沒用的東西。這麼一來,作為老師或教授志業的巨大挑戰,便是由「終生為父」轉化為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空白支票,反對任何企圖與宣誓。相較於主人論述,分析師論述的主張就是不要主張,能掌控的是不要掌控,也因此在大學論述中具備最顛覆性的力量,因為它從不企圖找答案。

    最後,當然分析師論述並非在歷史憑空出現,而是因被分析者的存在,才有了被假設知道的分析師的位子:「歇斯底里論述」成就了分析師論述的存在,精神分析不過是將說話的被分析者,置於不自知且歇斯底里的主體結構上。

    無論是否有分析師論述,歇斯底里論述一直存在,特別在人類的兩性關係:這是因為人類使用意符,所以人類的兩性關係沒辦法像動物一樣,建立在互動行為關係,而產 生了男性性別與女性性別的分化。也正因性別分化是一種意符對立關係,人始終無法知道自己所處的性別定義為何,這也是歇斯底里提出的問題。

    故歇斯底里絕非女人專利,無論男女,只要所處說話者位子,就進⼊歇斯底里論述結構,也就是一種自己不自知,而渴望知道的分裂主體位子。顯然在歇斯底里論述中,主體不知道卻渴望知道的,無非就是自己最為一個乘載男性或女性的人,在兩性關係的價值為何。

    在爬梳完四個論述結構之後,我們可以看到,精神分析的重要性是因處於主人論述的反面,顛覆這股以不可分割的主權構想所引領的、人類歷史以來的思考宗教社會的主人論述的問題。在今日如果從精神分析角度思考,改變這個由主人論述與資本論述結合成的全球化的歷史洪流,正是德希達所提出「無條件的大學」概念的重要意義:在今天社會上,我們可看到自人類存在以來,勞動從未像這個時代一般如此受到重視。

    不工作是不被允許的,這不正是主人論述的偉大成就嗎?即便退化為大學論述,仍舊掌控人類整個論述的結構,甚至退化成資本主義,使人類勞動具有多餘的價值,使人的勞力本身演變為可被消費的產品;在這種結構中產生的大學論述,完全沒有被鬆動的機會。

    最後,志中老師指出當代大學論述的悖論是:教育之所以成為了一種不可能的志業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沒有什麼比「愛真理,而成為真理的工具」更愚蠢的事了;當大學教授主張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因而自主學習,這種自主性卻是建立在對知識生產體系的絕對服從。

    那麼,由拉岡論述結構來看,大學論述是否能改變的關鍵在於,學生如何面對不可能的知識教育:學生能否對抗做為知識的主人,而不是反過來,期待那個被尊敬的大學教授能夠做出什麼,這才是將來而未來的大學論述能改變的關鍵。

    《Advent》經典研讀班 [第五場]〈德希達與大學論述的降臨〉;15 頁;科技部⼈⽂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學術研究群暨經典研讀班結案報告;計畫編號:MOST 110-2420-H-002-003-MY3-GB11008;執⾏期間: 2021 年 7 ⽉ 1 ⽇⾄ 2022 年 6 ⽉ 30 ⽇;計畫召集⼈:楊乃女;執⾏機構及系所:國立⾼雄師範⼤學英語學系)

  • 罗刹蜃楼

    (續上)對德希達來說,大學的無條件性包括兩點(一)全說之權利:可敘說一切, 即使是以虛構或知識的實驗為名,及緘默不說之權利。(二)公開敘說與出版之權利:不同於教會告解與精神分析的自由聯想,大學具有能出版的特殊權利。這兩點呈現大學啟蒙與文學的連結:文學作為虛構形式,人可在其中全說和保有沉默的權利。

    當人文學不同於職業取向的科系,非金主投資的對象,不只讓大學維持顏面而已,而是提供了大學抗拒的原則。德希達認為,如果大學要解構所謂不可分割的主權,關鍵便在新的人文學科(new Humanities)的到來,包括文學語言藝術與法律哲學,因這些學科涉及了人、話語、與論述的關係,可以對人的概念與想像無止盡地提出質疑與批判,使得解構支撐起一種有如公民不服從的抗拒力量。

    德希達認為人文學者對自身信仰的宣示,須釐清來龍去脈,才可認識自己所處的位置為何是一種外於市場的市場,一種不能被計價的實踐。最後他為新的人文學提出七項命題,一如傳統宗教的宣示:

    (一)解構人的概念、歷史與形象:挑戰二元對立下所建構的權力區分(人與非人、人與動物、男人女人),進而思考自身與過去歷史的關係。

    (二)解構民主歷史與主權的觀念:主權不只涉及國際法上民族國家的界線,也涉及所有涉及主權的法律論述。

    (三)解構宣講與志業(profession)發展的教育體制:涉及宗教與教育勞動的演變,也涉及民主國家的主權宣誓。問題在於區分「無法分割的主權」與「無條件性的無權力」。
    (四) 解構「彷彿」(commesi)向度的文學歷史:文學並非文學作品所構成,而是文學 概念與奠定現代文學的虛構性,這些概念包括作家作品與國家語言的關係,這也 包括了大學得以全說或是沉默的主權。

    (五)新的人文學須研究宣揚性的歷史宣教體制職業化的歷史:宣揚知識,過渡到對知識的信念,涉及解構教授這個體制。

    (六)對言語敘說與踐行的向度提出解構。

    (七)打破敘說與踐行的傳統區分:教授對知識信念的宣揚,可彰顯此區分不能定義的降臨性。若能從一種我知道我 能夠我可以的知識主體狀態,去反思一種沒有主人的知識,那麼教授便可能打造 一種將來的未知的、不可能的知識作品。

    (二)拉岡的精神分析

    若新的人文學是重新採取立足點,解構不可分割的主體位置,那我們會發 現,德希達所凸顯的是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留下的精神分析的顛覆美德,重新定義了人作為說話者的內涵:沒有不可分割、用語言作為意義表達工具的主體,而是因為人進⼊語言,處在語言壟罩下,才產生了自我意識。

    相較科學或邏 輯學之中被排除的主體觀念,精神分析論述由語言意符的角度重新引⼊分裂主體的概念,才能鋪陳人在語言中無法維持的位置。那麼人和語言的關係是一種表面拓樸的關係,兩者處在同個表面,只要人開始說話,論述就維持一種藉話語而維 持的穩定關係,也就是意符是為了另一個意符,而代表了主體。

    這麼一來,拉岡檢視黑格爾(G. F. W. Hegel)的主奴辯證,便可呈現四種不同特徵的論述結構關係,大學論述不過是主人論述的退化罷了。首先,最能代表西方哲學中不可分割主體構想的「主人論述」,前提建立在藉由他人認可而確認自我意識;奴隸藉由勞動得到自我意識,經由陶冶教育成為主人;但透過否定奴隸而得到自我意識的主人,則須持續獲得名聲而鬥爭,最終才能克服主奴意識,得到絕對意識。

    此想法看似可行,但拉岡卻指出其中的弔詭:放棄一切的是主人,因他只為純粹的名聲而奮鬥,而奴隸卻成為實作知識的擁有者,才是真正懂得享受的人。當奴隸具備實作的知識,我們可看見知識退到主人的位子,成了真正的主人,這也成為「大學論述」的結構:成了主人的知識是宣稱知道一切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麼大學論述的核心成了發表論文,因為論文才能彰顯出主人意符的價值(點數)。這便是拉岡認為論文不該掛名的原因,因為作者與書帶來的影響一點關係也沒有。
    (下續)

  • 罗刹蜃楼


    《Advent》經典研讀班 [第五場]〈德希達與大學論述的降臨〉

    講題:德希達與大學論述的降臨
    導讀人:沈志中老師(台大外文系)
    主持人:黄宗慧老師(台大外文系)
    側記人:岳宜欣(成大外文系博⼠)
    閱讀文本: Jacques Derrida, L’université sans condition. Paris: Galilée, 2001. / The future of the profession or the university without condition (thanks to the “Humanities,” what 1 could take place tomorrow), in Jacques Derrida and the Humanities : A Critical Reader, edited by Tom Cohe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24-57.
    時間:20211113

    地點:Google Meet 線上會議室

    十月份活動同樣因為疫情因素,舉辦線上研讀班活動。在本次活動中,沈老師關切的是高教人文學科的問題。他指出,高教人文學科面臨危機並非新聞,無論是傳統大學地位之衝擊或資本主義化,但我們可否懷抱希冀,為一個將來而未來的「可能大學」注⼊信仰?

    彷彿預知當代情境,德希達(Jacques Derrida)1998 年在史丹佛大學的演講,表達其大學理想:唯有將大學與所謂不可分割的權區分開來,解構大學、人文科學與教授的傳統,我們才能追尋原初無條件的大學理想。

    沈老師從拉岡(Jacques Lacan)理論切入大學論述,認為精神分析正是能為知識和真理的價值市場提出針砭與批判的理論,也呼應了德希達大學論述的願景,進而促成其降臨。

    「只有不可能能夠降臨」,沈志中老師一開始引用德希達的話。到來(avenir)不同於未來,未來可以預知。如明天是肯定的未來,卻沒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因而未來是可預知的,但凡是宣稱能預知即將到來的將來,那必是騙子或精神病患。德希達在演講中提出教授在大學中的勞動價值,是對信仰的宣誓 (professer),故其工作是即便不知道將來知識是什麼,卻仍無條件信仰,並以一 種介⼊的方式宣誓此信仰。但要信仰什麼?什麼是將來的大學知識?特別是沒有 價值實踐的、被稱為人文學的知識?

    一、德希達與大學論述的降臨

    在《論學院的衝突》一書中,康德(Immanuel Kant)探討了現代大學的理想。康德諷刺大學為國家社會培育科學技術人才的老大學科(如當時的醫學、法 學、宗教,如今的工、商;資訊等技職學科)為「高等學院」,但在這之外,大學卻仍須是一個能夠質疑批判一切,且也能自我批判真理的場所;因此,除高等學院之外,大學須保有無條件能根據理性法則,追求真理的「低等學院」,如文史哲,及德希達所謂的人文學科。


    康德認為,大學須保有一個無條件獨立於政府命令的學院,關心自身的科學旨趣,也就是真理。讓理性被授權可以公開地發言,可以自由地批判任何事物。康德的啟蒙時代以降,理想的現代大學的功能在宣誓對真理的信仰,承諾對真理的一切無條件地投⼊,也因其無條件追尋真理的主張,讓大學被稱為大學,而不落於高等學校與官僚製造學校而已。

    雖然康德並未深究何謂真理及未來將如何,我們卻仍懂得何謂「無條件」。無條件意味著不計代價,也就是不屬於可計價值、可判斷為有用無用,或有無意義的一般經濟學範疇。然而,不似科學園區的高價秘密受高聳圍牆保護,大學中既然沒什麼是可計價的,所以從它存在一開始就是沒有圍牆的話語場域。也因如 此,今日新的知識傳播技術所帶來的轉化所模糊的,不僅是大學內、外的公共空 間(例如疫情改變了授課型態,線上授課若放在網路平台上,究竟是學院或公共 的論述空間?),更連同大學與公共空間之間政治經濟的密切關係(如大學評鑑 受到點數的壓力,故讓大學之外的出版市場干預了大學運作)。

    就這一點來說,德希達主張在將來的大學中,須能從新的人文學來反思人的概念。但這並非將人的概念侷限在人文學的圍牆內,而是要由人文學找到最佳的入口,以便真正由新的知識傳播媒介找到新的論述空間。

    德希達的理想中,這種無條件的大學在原則法理上必然是一種對於任何教條、任何不公平的批判,或一種比批判更批判的抗拒,這也便是他對解構的定義。

    若康德的大學理想為了讓「低等學院」的教授們能夠不受政府國家左右地捍衛真理,因此讓他們只在大學內部光說不練,德希達或許更激進地提出了將來的教授們須做出理論,賦予作品全新的定義,讓作品成為一種抗拒的動作。

    德希達認為大學須具備解構的權利與無條件抗拒的原則,這便是大學得以反思並能提 出新發想的權利。無論提出新學說的權利是法學或人文學院,這些新權利的構想 須能承擔解構的職責。 (下續)

  • 罗刹蜃楼

    紀金慶沃草烙哲學/海德格:語言如何召喚存在(下)

    海德格重視語言對於我們結構社會經驗的關鍵性,熟悉並操練一種語言往往是我們進入某種業界的開端,而往往唯有有效的解構特定場域的語言使用方式,或者學習另一種文化語言,才能使我們從中找到改變或出走的機會。

    這使得海德格意義下的語言,並不只是一種中立的工具,而是具有特殊的政治性(the political)。此處所指的政治性,與政黨政治無關,而是任何在生活中組織、編排人事物經驗的存在。在海德格的語言哲學裡,語言往往不僅止於作為表達的工具,更多時候語言的日常使用本身,已是一種微觀的生活政治。
    語言是存在的安宅

    長久以來,海德格的語言哲學被認為是關於詩意存在的描寫,然而海德格所要揭露的詩性其實並不詩情畫意。海德格所謂的「詩性」(the poetic),是回歸古希臘字源的「築建」(poesis),讓某種生存經驗昭然若揭,以至於被城邦中人共看、共築建的公共經驗與政治經驗。所謂的「城邦」(polis), 最源初的意涵並不是一種政體,而是指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用我們今天習慣的表達來說就是哲學,尤其是哲學反思或是哲學對話與論辯。這種生活方式的重點精神在於解開一切日常生活中的理所當然,在理念的反思中被論辯與交流,而後彼此朝向公共秩序的生活實踐。

    語言,在古希臘的公共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故海德格說:「語言是存在的安宅」,因為語言為語言的使用者築建了一個世界,而人棲居(dwelling)其中,成為寓居於某個世界之中安身立命的局中之人(Being-in-the-world)。這個世界可能保護了他,也可能封閉了他。事情可以從兩面來解讀,棲居於某個世界中的人,會如同護衛自身一般保護他的家園;與此同時,封閉在某個世界中的人,他尋獲自由空間的最佳方式,是學習並熟悉另一種語言。無論是另一種自然語言或專業語言,都有助於他反思檢視他原有世界的條件性,而這是關於什麼是自由最實質的可能性條件。

    因此,「語言是存在的安宅」,這句話並非如許多哲學評論所傳頌的純潔與安全,這句話也等同於「語言是政治的安宅」,因為動用語言,也是我們開始整理與世界的關係、與社會中其他人關係的開端。

    當然,這些絕非意味我們應該遠離政治或是語言,對海德格而言,人不可能脫離語言去整頓我們的世界以及與他人的關係。海德格語言哲學的本意,是尋找一種多元社會的可能性條件。一種語言,無論是自然語言或專業語言,都為我們封閉某些存在經驗、同時也開啟某種存在經驗,而一個多元世界的可能性,就在於我們能否學習並且理解不同語言為我們開啟的視域(horizon)

    比方說,你學會社會學的語言,你開始能從社會的權力結構來解讀各種不平等現象的根源,思考社會問題的解決之道;學會藝術的語言,你逐漸能理解藝術家們使用的是不同於我們日常看待世界的視角,進而理解繪畫裡的線條或詩句的用字遣詞所要帶領閱聽者領會的境界;你也可能學會佛教或基督教宗教語言,從而思索在宗教象徵或隱喻的字眼背後,那些超越性或神聖性所要向你開啟的世界。

    熟悉這些領域的聰明使用者,會知道這些領域的語言使用重點都不在實證經驗,而是意義世界,儘管我們容易將一切日常經驗等同感官的實證經驗,但請稍微留意經驗(experience)這個字眼,無論從字源學、歷史學或只是簡單查閱英文字典,她都有另一層微妙的層次意涵:體驗。至於體驗能不能完全等同經驗,尤其是等同感官經驗,讓我們為這個問題留點想像空間,不過別忘了,感官(sense)這個字眼,也保有了字源學或歷史學,以及感受(feeling)和意義(meaning)的文化根源。

    「一個世界,多元視角」,海德格並不是要簡單的說一句尊重多元價值就了事。尊重多元價值仍然是對的,但要達到實質的尊重,不是只有容許多元價值發聲而已。你仍然可以看到在我們的社會中,確實有許多不同的意見被提出,但實際上這些聲音依然處於弱勢的邊緣。

    舉個例子說,如果一個國家在核能興廢或國土開發的議題上,始終只有技術專家和財政專家的特定語言取得主導權,這樣的國家多少是有點脊椎側彎的毛病存在。一個社會要做到真正尊重多元價值,仍然需要一點文化條件,而當我們能以就業或市場為理由,削減人文教育的預算或縮編通識教育,就很容易讓人文關懷的視角即使存在於社會中,但仍長久的處於弱勢邊緣。

    衡量一個社會是否是一個真正的多元社會,必須從社會在制定重大政策時來評斷。在決策的過程中,有多少不同的專業視角能夠參與,共識又是如何在不同專業考量的反覆斟酌、論辯中被穩健的建立起來。(本文原於 2017 年 05 月 16 日刊載在鳴人堂,作者為紀金慶。)

  • 罗刹蜃楼

    紀金慶·沃草烙哲學/海德格:語言如何召喚存在(中)

    小心科學!

    值得一提的是,海德格在五十年代發展的語言哲學,背後有一個重要關懷是牽制在西方文化逐漸稱霸的科學語言。這裡先說明一點,本文並非要否定科學語言,而是要提醒大家,當代的討論與思考是如何受到科學語言影響,以及如此影響的後果。

    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西方在五十年代開始積極重建現代世界,原先用於戰爭的科學和軍工業,在和平時期逐步轉入民生工業、開發資本社會。在這樣一個急速轉向的時代,科學與科技的思維和國家開發的結合脫離了人文思想的反應速度,而成為具有主導性的文化霸權。你們可以將之作為文化史來理解,但必須強調的是,這個時期的文化發展,至今仍深深影響著當代的世界觀,當前許多主流觀念都是從那個時代成形。或許可以這樣說,歐陸哲學不一定帶給我們更對的意見,但有時歐陸哲學卻帶來值得斟酌的思想角度與觀點。

    海德格為什麼如此在意科學或技術語言的過當使用?從前述談論他的語言哲學觀點時,我們就強調過,海德格認為每一種語言的使用都有一定合法使用的範圍,也就是說任何語言的使用都要注意它的意義有效範圍,而這個合法範圍是有條件性的,因此,倘若某種語言脫離其有效範圍,在大眾使用上變成一種無條件的存在時,就是需要留意的時刻了。

    例如,在現代世界的社會運作中,人們經常過於推崇數據和計算的結果,從科學研發到商業市場,甚至到了教育政策,有時會走到對於計算走火入魔的境界。因為數據化的計算總給人客觀中立的表象,因此統計容易成為作出決策的優先依據,卻遺忘了在不同的情境中,許多計量化的行為並不適宜作為主導實踐的恰當條件。

    這並非是說計量化或數學化原則是錯誤的,而是在有些情境下,並非最適宜的判斷標準。從當代某些政治哲學的批判角度來看,計量化的科學外表在許多時候既是一種意識型態;而從社會實踐的角度而言,計量化的科學外表有時甚至成了一種騙術,比方說許多國家級的開發政策,明眼人可能會察覺數字報表背後隱藏了許多政治和財團的利益,或者挑明說,僅是以技術官僚的心態,做出看似有建設性但實質上沒什麼建樹的表面帳。然而騙術之所以能成立,就是因為數字原則是我們這時代最盲目的迷信。
    科學世界的弱勢人文

    從上個世紀的許多歐陸哲學發展來看,許多哲學思想都開始批判或企圖鬆解現代科學迷思。科學迷思之所以被稱做是迷思,並不是說科學本身是錯誤的,而是指科學在現代社會的應用上,逐漸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如有任何領域不具備科學的特徵,就會被認為是不夠客觀的知識。科學在現代社會的地位,不僅僅只是專業,更是一種特殊的現代信仰。

    這使得科學從挑戰意識形態的思想武器,自身轉變為一種意識形態,發生此種轉變的關鍵在於,科學身為一種專業語言,卻因為過當的使用,逐漸脫離原先的使用條件,被視為理解一切經驗的主導方式。舉例來說,科學實證原則很容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衡量事物的標準,但以宗教和藝術領域為例,這兩個領域的重要經驗,恐怕難以適用實證原則來檢視相關成就,這也使得這兩個領域在現代社會處於弱勢地位。

    最後的結果是,我們常常會無奈的看到這些領域為了取得在現代社會的地位,變相地穿上不適合的外衣。比方有些宗教團體開始強調信徒參與組織後,福報與個人在社會地位都有所提升,宗教經驗不再只是提昇個人精神涵養的高度,而是猶如投入投資報酬率相當高的企業。又或者,媒體總喜歡報導藝術家當年如何落魄,但因為在藝術上的堅持最終讓他在社會上發光發熱,彷彿投入藝術是具前瞻性的文化投資。

    在上述意識型態的現代社會中,有很多東西逐漸不被重視。我們再也感受不到自然,只看到自然作為資源;我們也看不到人,只看到人作為人力資源;我們更看不到文化,只看得到產業,美其名為文化產業,其實重點仍在「產業」那兩個字,產業對應的是市場,而市場評估是可以計畫、操控、利潤化的方案,但文化如何評估和量化?此外,我們可能也看不到教育,我們看到的只剩高等教育在衡量會計成本後的取捨,人文教育就此出局。

    最後,我想一些關心政治發展的朋友,還會為我們上述的說法補上一支冷箭。我們也看不到真正為所應為的政治理念,我們只看得到政治盤算,選票和利益的計算才是理所當然。(本文原於 2017 年 05 月 16 日刊載在鳴人堂,作者為紀金慶。)

  • 罗刹蜃楼

    紀金慶沃草烙哲學/海德格:語言如何召喚存在(上)

    有人說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是二十世紀之後歐陸哲學影響力最大的哲學家,許多當代重要思潮如存在主義、詮釋學轉向與後現代思潮都和他密切相關。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海德格的語言哲學。海德格關於語言哲學的論述大多收錄在他五十年代的著作《走向語言之途》(On the way to language),這部著作使用文字的方式相當玄奧,有人喜歡它的詩意,也有人認為它是不負責任的胡言亂語,而在這篇文章中,會向大家展示海德格論述中具有說服力的地方。

    要理解海德格的語言哲學,首先要抓住一條基本原則——「語言召喚存在」,這是海德格語言哲學的重要綱領。

    「語言召喚存在」聽起來像巫術,彷彿是藉著語言朝著天地萬物下咒,就能召喚出存在。如此一來,「語言召喚存在」,會是相當違背我們日常直覺的主張。因為只是更改事物的名稱,直覺上並不會更改事物的性質,也就是說,我們沒辦法純粹藉由更改命名,改變或召喚出新的存在性質。

    但是,現在讓我們假想一種情境:我們一道造訪一個屋子,我是一個房屋仲介,而你是一個正要添置房產的買家,我想我會跟你聊聊關於這棟房子的屋齡、地段、相關預期的商機和未來增值的可能性。屋齡、地段、商機,都是這個情境下必須認真以對的存在(Being),這個存在是我們雙方在當下情境中必須嚴肅以對的。

    再來,讓我們假想另一種情境,變換對於這棟建築物的存在設定(the set up of Being):我們一道造訪一個屋子,我是一個教授現代美學或力學的老師,而你是學生,由於我們的課程是關於建築美學或力學,在這趟實地考察中,我可能跟你談談這棟建築的建築風格究竟屬於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的美學,或者討論建築物的力學結構。在這樣的情境中,如果學生舉手發問屋子的屋齡、地段、商機是不合時宜的,因為在這個情境的基本設定中,屋齡、地段、商機是被隱去的存在,美學和力學才是需要嚴肅以對的設定。

    從上述的舉例,回到海德格思考的存在問題,我們發現,對於什麼是存在,答案端賴我們身處的情境(situation)而定,而情境之間差別的關鍵,又在於我們正在使用的是何種語言。如同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術語」和「業界」,每個業界都有專用的語言,也就是所謂的術語,藉由學習專業語言,我們逐漸進入該業界的視域(horizon)。

    海德格認為,在我們的生活世界中,每一種具有特定效果的語言使用方式,都像咒語般自然召喚出特定的思想與行動,並以此建立特殊視角的實踐,效果猶如進入某個特殊結界一般。此中的道理無它,作為一個生活實踐的行動者,我們是情境下的行動者,而唯有行動情境展開,我們才得以走入其中,理解並看見特定的存在,而開始行動。

    真理既遮蔽又開顯

    綜上所述,對海德格而言,當人使用特定語言,常常也同時提煉了特定的存在經驗,也就是說,特定的語言為我們設定了有所看、有所不看的前提,並構建出不同的真理經驗。因此,在海德格的語言哲學中,除了「語言召喚存在」這個說法外,還有另一個更為有名的說法——「真理既遮蔽又開顯」。

    對海德格而言,日常生活中,真理是有情境的;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真理,就像舞台上的聚光燈效應,導引我們對於事物有所看、有所不看,甚至必須強調,我們正是通過有所不看的方式,才讓我們的知覺聚焦於特定的存在設定上。如同剛才所舉的例子,你不會選擇在房屋買賣的過程中向客戶大談美學風格,同樣的,也不會不合時宜的在建築學或美學課程上,向老師舉手發問關於地段、商機的問題。

    將存在、語言和情境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看似是一個平凡無奇的常識,然而在很多的時候,決定哲學思想轉向的關鍵,就是這樣簡單卻深刻的突破。往往一點點思想上的轉向,卻掃蕩了許多現代社會的迷思。比方說,科學語言就是一種特殊的視角,既然科學語言是一種特殊視角的專業語言,那麼就有必要考慮科學語言在不同領域的使用是否適合的問題。(本文原於 2017 年 05 月 16 日刊載在鳴人堂,作者為紀金慶。)

  • 罗刹蜃楼

    Dean Radin / 領域: 心靈學(Parapsychology)與意識研究

    Radin的研究涵蓋了心靈感應、意念影響、以及超常感知現象(如預感和遙視)。他通過實驗數據探討了人類意念如何影響物質世界以及大腦和心靈如何接收外部的信號。


    相關研究: 在他的著作《The Conscious Universe》《Entangled Minds》中,Radin提供了實驗數據,證明意念可以在量子層面影響外界事物,甚至產生「預感」現象。心臟接收預感的研究與他探討的超感知現象存在一定共鳴。

    Lynne McTaggart / 領域: 意念與量子場的研究

    McTaggart的著作《The Intention Experiment》探討了意念如何通過量子場影響物質世界。她提出,人的思想和意念可以通過專注和集中的心念來改變現實,類似於你提到的通過意念改善健康和表現。


    相關研究: 她的實驗顯示了人類集體意念可以對植物、細胞、甚至整個社會系統產生影響,證明了通過專注的心念能夠擴大感知能力並改變未來。

    William Tiller / 領域: 量子意識與意念物質相互作用

    Tiller是一位物理學家,提出了「意識和意圖對物質的影響」理論。他認為,人類意念和心靈可以在量子層面上影響物質的狀態。他的實驗表明,人的意圖可以改變水的結晶形式和材料的結構。


    相關研究:
    Tiller在他的書《Science and Human Transformation》中展示了如何通過高度專注的狀態發出意念,影響周圍的物質環境,類似於心念擴展感知能力的思想。

    Rollin McCraty / 領域: 心靈生物學與量子醫學

    McCraty在心靈和物質的雙向影響上做了大量研究,特別是關於心臟的電磁場和它如何與大腦進行交流。他的研究顯示,心臟可以感知到未來的事件,特別是在情感上相關的預感中,心臟通常比大腦更快接收信號。


    相關研究: McCraty的實驗表明,心臟和腦部的相互作用決定了我們對未來事件的感知和反應,正如你提到的「心臟竟比腦部更快接收預感」。


    這些科學家和研究者的工作與這些關於意念、心靈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特別是心臟和大腦在接收信息方面的思想有很強的相關性。雖然他們的研究方向不同,但都強調了人類意念的力量、意識的深層作用以及心靈和身體之間的複雜關係。這些研究為Noetic Science中的許多論點提供了科學實驗和理論支持。

  • 罗刹蜃楼

    愛墾APP:意念科學跨領域對話

    德勒兹柏格森克里希那穆提對話網絡上有關“意念科學”的套語,愛墾網發現,許多論點其實在許多科學家和作者,曾在不同領域發表過相近的研究結果,涉及人類意識、心靈與身體的相互作用、感官感知的擴展、以及心臟與大腦的聯系。以下是幾個著名的研究者和他們的工作,與這些觀點具有一定的關聯性:

    Rupert Sheldrake / 領域: 生物學與意識研究

    Sheldrake的「形態場」(Morphic Fields)理論認為,生物體之間通過看不見的場進行信息交流,類似天線接收和發送信號的過程。他的研究涉及人類心靈感知如何影響物質世界,並提出了心靈和身體之間的一種隱性聯系。


    相關研究:
    Sheldrake在他的書《The Sense of Being Stared At》中,探討了人類對他人注視的預感能力,並提出心靈感知可以超越物理距離。這與心臟、腦部預感到信息的思想有所關聯。

    HeartMath Institute / 領域: 心臟與大腦的生物能學研究

    該研究機構專注於研究心臟和大腦之間的聯系,特別是如何通過心臟的感知來影響情緒、健康和認知功能。他們提出了心臟具有自己的神經網絡,能夠快速處理和反應情緒、預感,甚至比大腦更早接收到某些信息。


    相關研究: HeartMath Institute的研究發現心臟的電磁場可以與外部環境互動,並通過調節心律變異性(HRV)影響人的身心狀態。這與心臟在接收和發送預感中的角色相吻合。

  • 罗刹蜃楼

    愛墾APP:意念科學與「情動轉折」有何關係?

    意念科學(Noetic Science)與「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之間存在關聯,特別是在如何看待意識、感知、情感和身體之間的關係方面。這兩者都挑戰了傳統科學和哲學對心靈、身體以及情感的理解,強調了在主觀體驗中的感性和情感的重要性——

    對感知和意識的關注

    意念科學:意念科學研究的核心是人類意識的本質及其對物質世界的影響,包括直覺、內省、心智能力(如預知、感應等),這些往往超越了傳統科學所能解釋的范圍。它注重意識的潛力,探索心智與世界的關係,探討情感、思想與物質之間的互動。


    情動轉折:
    情動轉折聚焦於情感(affect)在主觀體驗中的中心作用,強調情感並非純粹的心理現象,而是通過身體感知、文化實踐和社會關係來表達和調節的。它探索個體如何通過情感和感知來理解和互動世界

    關聯點:兩者都重視感知、情感和意識,超越了單純的理性認知模式。意念科學探討人類意識的潛力時,也觸及到情感如何影響我們的感知和意識狀態,情動轉折則強調情感和感知如何塑造我們的現實體驗。

    超越身體與心靈的二分法

    意念科學:
    意念科學試圖超越傳統的身心二元論,認為意識和物質之間存在某種深刻的關聯,心智的活動不僅僅局限於身體內部,還可能對外界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它關注的是意識與物質世界之間的相互影響。


    情動轉折:情動轉折也質疑了傳統的二元劃分,強調情感和身體的關係密不可分,認為身體不是情感的容器,而是情感過程的一部分。它重視身體感知在情感體驗中的作用,特別是在與環境和他人互動時,身體如何成為情感的承載體。

    關聯點:兩者都對傳統的心靈-身體二分法提出了挑戰,認為心靈、情感和身體是一個整體化的系統。情動轉折的情感-身體關係,與意念科學中意識對物質世界的潛在影響之間存在共鳴。

    對情感與直覺的重視

    意念科學:
    在意念科學中,直覺被視為人類意識的一種特殊表現,它是一種超越理性分析的深層感知能力。直覺不僅是一種情感反應,更是一種深層次的意識能力,能夠提供超越邏輯思維的洞見。


    情動轉折:
    情動轉折強調情感作為一種預感性的力量,它影響我們對環境的反應方式。這種情感並非簡單的情緒反應,而是通過感知過程發生的、超越語言和理性分析的體驗。它探討的是情感如何在文化、社會和歷史過程中運作。

    關聯點:意念科學中的直覺與情動轉折中的情感體驗都被視為一種預感或超感知能力,兩者都強調人類有能力在傳統邏輯之外,通過感知和情感直接與世界互動。

    對個體與集體的意識及情感連接

    意念科學:
    意念科學還關心個體的意識如何與集體意識相互聯系,認為個體與群體的心靈之間存在某種共鳴,這種共鳴可以通過直覺和感知體現出來。它提出集體意識可能在某些情況下影響社會進程或物理世界。


    情動轉折:情動轉折也探討了個體情感如何通過社會和文化環境得以傳播和表現。它關注的是情感如何在社會中成為集體的力量,如何在日常實踐中表現出來。集體情感和情感氛圍(affective atmospheres)在情動轉折研究中是重要的概念。

    關聯點:兩者都承認個體與集體的情感或意識之間的互動作用。意念科學強調集體意識的力量,情動轉折則關注情感如何在社會和文化中傳播並影響個體和群體行為。

    非語言的研究重點

    意念科學:意念科學經常探索那些無法通過語言和理性邏輯完全解釋的現象,比如靈感、直覺、潛意識等。這些現象常常是通過體驗、感知或直接的情感反應來捕捉的,而非通過傳統的語言表達。


    情動轉折:同樣,情動轉折研究強調非表征性的情感經驗,即那些無法通過語言直接描述的感官和情感反應。它對情感如何通過身體和空間進行傳達感興趣,而這些情感往往是在語言之前或之外運作的。

    關聯點:意念科學和情動轉折都關注無法通過語言表達的體驗和知識。意念科學試圖探索那些更深層次的感知領域,而情動轉折則通過身體和環境來理解情感如何在社會和文化中流動。


    意念科學與「情動轉折」在一些核心議題上相互呼應,特別是在對情感、感知、意識與身體之間複雜關係的探索上。兩者都質疑傳統的理性至上觀念,強調情感和直覺在理解世界和自我中的關鍵作用。然而,意念科學更側重於探索意識對現實的直接影響,甚至包括心靈對物質的影響;而情動轉折則更關注情感在文化、社會和身體之間的互動過程。這兩種視角可以互為補充,共同為理解人類複雜的意識、情感和體驗提供新的理論框架。

  • 罗刹蜃楼

    愛墾APP:意念科學·夢境同步與量子糾纏

    意念科學
    (Noetic Science),或稱為心智科學,探索意識、心靈與物質世界之間的關係,尤其關注心靈對物理現實的潛在影響。在意念科學的框架下,夢境中的同步性與量子糾纏現象可以被視為一種心智與宇宙間的深層關聯,揭示了人類意識可能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彼此相互影響的潛在機制。

    意念科學的核心假設

    意念科學認為意識不僅是個人的主觀體驗,還是一個具有實質影響的力量,可能與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波函數、糾纏現象等原理相關聯。這個領域探索諸如心靈感應、遠距感知、意識對物質世界的影響等現象。通過這種視角,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用來解釋夢境同步性與量子糾纏:

    意識的非局域性:意念科學中有一種觀點認為,意識或心智具有非局域性特質,超越了物理空間的局限。這與量子糾纏的非局域性相似。如果兩個或多個個體的意識在夢境中能夠發生「糾纏」,這可能暗示意識的非局域特性允許在不同個體之間傳遞信息或能量,正如量子糾纏粒子那樣,彼此間存在著一種「無形的鏈接」。

    集體意識場域:意念科學的某些理論,例如由精神哲學家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發展出的「意識場」(Noosphere)假設,認為所有個體的意識可以構成一個共享的場域。在這種場域內,個體意識並非獨立存在,而是彼此交織在一起。夢境中的同步性現象可能是通過這種集體意識場域實現的,類似於量子場中的糾纏作用,個體在無意識狀態下能夠相互感知或互動。

    夢境同步性與意念的交互

    在夢境中發生的同步性現象可以從意念科學的角度進行解釋:

    夢作為意識的投射:夢境被視為意識的表達,或者說是對潛在無意識領域的探索。意念科學可能會將這種同步夢境解釋為個體意識對「集體無意識」或某種更大場域的投射與感知。在這個場域中,個體的意念可以相互糾纏,類似於量子物理中的糾纏態。因此,當兩個個體在同一時間進入夢境時,他們的意念可能因為糾纏現象而同步,彼此感知到同樣的夢境內容或情感。

    心靈感應的擴展形式:意念科學中提到的心靈感應現象,即個體之間通過意念傳遞信息或感知彼此思想。如果量子糾纏作用發生在夢境中,它可能表現為夢中的心靈感應。兩個人在夢中共享相同的感知、思想、場景,這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夢境體驗,而是一種通過量子糾纏和心靈感應的主動交流與共享。

    時間與夢的重構

    意念科學可能幫助解釋夢境中的時間結構與意識的關係:

    夢中的時間超越:在夢中,時間通常以非線性的方式展開,過去、現在和未來可以交織在一起,甚至瞬間跨越多個時間段。意念科學可能會將這種現象解釋為意識對時間的重構能力。量子糾纏夢境中的同步性也可以通過這種機制來解釋:個體的意識在夢境中不再受到傳統時間線性的限制,而是進入了一種更為開放的時間狀態,意識的同步性可以在此狀態下通過量子糾纏的瞬時性來實現。

    未來感知與夢的預示功能:意念科學領域的一些研究涉及預感或預知夢現象,即個體能夠在夢中預見未來事件。如果夢境與量子糾纏相關,意識可以「感知」未來的信息,這與糾纏現象中的瞬時性信息傳遞相契合。兩個或更多個體在夢境中感知到某種未來信息,他們可能同步體驗這種信息,從而產生夢的同步性和預示功能。

    情感、意念與創造力的增強

    從意念科學的角度,夢境中的量子糾纏現象不僅僅是一種意識連接,它還可能增強情感共振和創造力的潛能:

    情感場域的擴展:意念科學認為情感不僅是個人的心理現象,還是一種能量形式,可能會影響到他人或更大環境。如果在夢中發生了量子糾纏現象,個體的情感體驗可能通過糾纏影響其他個體的情感場。這種同步情感體驗將強化夢中的情感共鳴,使夢成為一個高度情感化的場域,促進集體情感體驗。

    創造力的激發與合作:意念科學強調,意識與意念的互動可以促進創造力的增強。通過夢境中的量子糾纏現象,個體的創造力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人的創造力相互關聯,形成一種集體創意的共振場。這種夢境中的集體合作將創造力推向新的高度,尤其是當無意識層面的洞見和靈感被激發時。

    意念科學的未來探索

    量子糾纏夢境的同步性現象為意念科學的未來研究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視角:

    量子意識與實驗:如果意念科學可以找到夢境中量子糾纏的證據,它可能為意識與量子力學之間的聯系提供重要支持。未來的實驗可以通過腦電波監測、意識狀態跟蹤等手段,進一步探索夢境中的量子糾纏現象,以及個體之間的夢境同步性。

    跨學科合作:意念科學還可以與神經科學、心理學、量子物理學合作,進一步研究夢境中的同步性現象,揭示意識、情感與物質世界的深層相互作用。通過這些跨學科的研究,或許能更好地理解夢境作為創造力來源的潛力,以及它如何通過同步性和量子糾纏來增強人類的意識體驗。

    意念科學可以為夢境中的同步性與量子糾纏現象提供一個解釋框架。通過意識的非局域性、集體意識場、心靈感應以及時間的重構,意念科學揭示了夢境中個體之間可能發生的深層連接。這種同步夢境的現象不僅暗示了意識的廣闊潛能,還可能成為激發人類創造力、情感共鳴和意識擴展的重要途徑。意念科學結合量子物理的理論,將夢境轉變為探索人類潛意識和意識深度的橋梁,有助於進一步挖掘人類的創造力潛能。

  • 罗刹蜃楼

    愛墾APP:喬治·巴塔耶內在體驗理論vs意念科學~~喬治·巴塔耶的情色-內在體驗理論與意念科學(noetic sciences)之間雖然沒有直接的聯系,但兩者在某些層面上存在著有趣的共通點,特別是在探討內在體驗、意識狀態的超越、個體認知的擴展等方面。

    意念科學關注的是人類意識、心靈與物質世界的相互作用,研究直覺、超常感知、心靈與宇宙的關係等超越常規理性框架的現象。而巴塔耶的理論則聚焦於內在體驗(inner experience),尤其是通過極限體驗(如情色、暴力、死亡等)打破常規意識,進入一種超越性、非理性、無法言說的狀態。以下幾點展示了巴塔耶的理論與意念科學領域的可能聯系——

    意識狀態的超越與突破:巴塔耶在他的《內在體驗》與《情色》中都強調,通過情色、痛苦、死亡等極限體驗,人類可以進入一種超越常規意識狀態的「內在體驗」。這種體驗超越了理性的界限,進入到一種非語言的、非邏輯的、深刻的存在狀態。這與意念科學中探討的意識超越、心靈感知擴展等具有類似性。

    意念科學中的許多理論關注的是人類通過冥想、深度意識探索等方式突破常規意識狀態,以達成對世界和自我更為深刻的認識。巴塔耶認為極限體驗同樣可以打破日常經驗的束縛,使人進入更深的存在體驗,這種對意識超越的追求與意念科學的研究目標有共通之處。

    欲望與情感作為內在力量:巴塔耶對欲望與情色體驗的分析,強調這些情感體驗不僅僅是生理層面的,而是更深層次的意識探索,是一種與死亡、禁忌和存在狀態深刻相連的內在力量。在他的理論中,欲望與情感能夠帶領個體進入一種非凡的存在體驗,甚至是接近「神秘」的狀態。

    意念科學關注直覺和心靈的深層力量,認為這些非理性或情感性的力量是人類意識擴展的基礎。巴塔耶通過探討情感與欲望如何引發極限體驗,揭示了情感作為一種內在推動力,能夠突破理性控制,這種對情感作為意識擴展媒介的理解與意念科學中的某些觀點不謀而合。

    打破二元對立:理性與非理性:巴塔耶的理論一直在打破理性與非理性的二元對立,特別是在涉及欲望和內在體驗時。他認為,通過挑戰社會禁忌和倫理限制,個體能夠觸及某種更為深刻的存在狀態。巴塔耶強調的是非理性與極限體驗的力量,它能夠揭示存在的真實狀態。

    意念科學也常常打破傳統理性框架,研究人類意識和認知的非理性層面,包括直覺、神秘體驗和超感知等現象。巴塔耶的理論與意念科學在這一點上有交集,兩者都認為非理性領域是探索人類意識和體驗的關鍵途徑。

    超越自我的體驗:巴塔耶特別強調個體在極限狀態下的自我超越,認為極端的情色體驗或死亡體驗能夠讓個體擺脫日常意識中的自我,進入到一種更為廣闊和原始的體驗。這種自我超越的過程,正是他所說的「內在體驗」的核心。

    意念科學同樣強調通過深度意識探索和直覺,個體可以超越日常意識中的自我感知,進入到更高層次的意識領域。巴塔耶的「自我超越」理論與意念科學中的意識擴展或覺醒理念之間有類似的哲學基礎,盡管二者的路徑和方法不同。

    神秘體驗與存在的極限:巴塔耶的理論在很多地方涉及神秘體驗,特別是在極限的情色或痛苦狀態下,個體接觸到一種無法言說的「內在體驗」。這種體驗類似於神秘主義者所描述的無名狀態,無法通過語言或理性來表達,只有通過直接的感受和體驗才能理解。

    意念科學關注神秘體驗、直觀覺知等現象,認為這些體驗可以提供超越物質世界的認識,並為個體提供與宇宙更深層的聯系。巴塔耶的「內在體驗」理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種極端形式的神秘體驗,雖然他更多聚焦於世俗與禁忌的力量,但其內在追求與意念科學的神秘主義探索有一定的契合點。


    雖然喬治·巴塔耶的情色-內在體驗理論,與意念科學在研究領域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兩者在意識擴展、打破理性界限、身體與情感的力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聯系。巴塔耶的理論通過極限體驗探索人類內在的深層次情感和意識,揭示了非理性、欲望和情感如何作為一種內在力量,推動個體進入超越性的存在狀態。而意念科學則通過研究直覺、超常感知和意識擴展,試圖理解人類與宇宙更深的聯系。在這兩種框架中,內在體驗和自我超越的理念可以為彼此提供有益的交叉討論。


    [後記]
    2025,愛墾網創立16載;陳明發博士轉行文創研究與推廣第28年。雖然焦頭爛額沒啥獎項可領,但自告奮勇的事還幹得不少。實踐多了,面對自己原創的或經手發佈出去的5、6萬筆內容,多少有些心得。自信還有點前瞻的價值。現陸續整理出來,答謝這麼多年來默默支持著我們的國內外友好。有些事恐怕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更不是一個人可能完成的。在泛政治的社會,更無異於緣木求魚。現留點檔案,有緣並有能力的人若及時看到,對鄉土轉型或有參考價值。
    (13.9.2024)

  • 罗刹蜃楼

    [意識流]

    度過了熱辣辣的一天,我們都渴望未曾見識過的風涼;只見一彎新月捷足先登地在我們激動的眼簾(我去蓋爾忙特親王夫人家那天晚上,還有阿爾貝蒂娜給我打電話的那天晚上,月亮也是這個樣子),像又輕又薄的果皮,後來,又像一塊四分之一瓣的新鮮水果,似乎有一把無形的刀開始在天穹中為它削皮。——「我去蓋爾忙特親王夫人家那天晚上,還有阿爾貝蒂娜給我打電話的那天晚上」,以上兩處,均使用過這個比喻。此處又有了新的延展。這些地方也足以說明本書絕非什麼意識流小說,相反是精心構造而成的。

    [意識到消滅愛情的唯一辦法]

    要想散心,我就必須激勵自己身上與希爾貝特毫無關聯的思想、興趣和熱情,與我的感情(由於和希爾貝特的分離而不再與日俱增)相抗衡。這種與我們所愛的人毫無關聯的思緒會佔據地盤,它雖然最初很小,但也是從原先佔領我們整個心靈的愛情那里奪取過來的。我們必須發展這些思緒,使之壯大,與此同時,感情不斷衰退,僅僅成為回憶。這樣一來,進入我們精神中的新因素與感情展開爭奪,奪得的地盤越來越大,最後整個心靈被奪了過來。我意識到這是消滅愛情的唯一辦法。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 罗刹蜃楼

    愛墾APP: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身體-主體性理論是現象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在《知覺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中詳細探討了身體如何成為感知世界的媒介。以下是對其理論的引述和分析:

    1. 身體作為感知的先驗條件

    梅洛-龐蒂在書中指出:「身體不是我們擁有的一個物體,而是我們存在於世界的方式。」("The body is not a thing, but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world.")這一觀點強調了身體的根本性——它不是客體,而是主體性展開的基礎,是我們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前提條件。

    通過身體,我們不僅看見世界,而且能夠與世界建立交互關係。例如,當我們觸摸一塊冰冷的金屬時,身體不僅感知到冷和硬的物理屬性,還通過這些感知體驗構建對金屬的理解。這種體驗既是身體化的,也是意義化的。
    2. 身體的「意向性」與「在世界之中」

    梅洛-龐蒂借用了現象學的意向性概念,但賦予身體獨特的意義。他認為,身體是一個「意向性場域」,即我們通過身體來指向和參與世界。正如他所寫:「身體不是被動地接收感官印象,而是主動地參與到意義的生成之中。」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使用工具的行為。當一個人熟練使用鎚子時,鎚子不再是外部的客體,而成為身體的延伸,幫助我們更直接地觸及工作對象。身體的意向性使得這種體驗成為可能,它表明感知不僅是感官的生理功能,也是身體與世界互動的存在方式。

    3. 身體與空間的關係:具體化的存在

    梅洛-龐蒂強調,身體不僅是感知世界的主體,也是我們如何體驗空間的基礎。他在書中提到:「身體的空間並不是幾何學的空間,而是我通過身體感知和定位的空間。」("The spatiality of the body is not the spatiality of position, but of situation.")

    例如,當我們閉著眼睛行走時,身體的平衡感、皮膚對氣流的感知、步伐的節奏感等,都讓我們在沒有視覺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感知空間。這種對空間的體驗是身體化的,是通過身體的動態性與世界相連的具體化存在。

    4. 身體與世界的交互:感知的雙向性

    梅洛-龐蒂進一步提出,身體與世界的關係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正如他寫道:「我感知世界,同時被世界感知。」("I perceive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perceives me.")

    例如,當我們注視某物時,我們不僅僅是通過視覺感知它,那個物體的形狀、顏色、質感也在「反向」影響我們的感官狀態。身體在這種交互中既是主體,也是客體。感知因此成為一種「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活動,而不是簡單的信息接收過程。

    5. 感知的整體性:身體與情感的融合

    梅洛-龐蒂還特別指出,感知並不是單一感官的功能,而是一種整體性的體驗:「感知是一種具有意義的整體活動,身體的所有部分都參與其中。」

    例如,當我們欣賞音樂時,不僅是耳朵在聽,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可能產生共鳴:節奏可能通過手指的輕敲表現出來,旋律可能引發情感的波動。這種體驗是身體與感知之間深度融合的體現,顯示了身體作為感知媒介的全方位性。

    總結: 通過梅洛-龐蒂的身體-主體性理論,我們可以認識到:

    1. 身體是感知的前提與媒介。 它不是被動的物質,而是主動參與世界的存在。
    2. 感知是身體化的行為。 身體通過其意向性,將世界納入其存在的領域。
    3. 身體與世界的關係是交互性的。 身體既感知世界,也被世界「塑造」。
    4. 感知是多層次的整體性活動。 身體的所有部分在情感、認知和物理層面共同作用,形成對世界的感知。

    這表明,身體不是單純的生理現象,而是感知和構建世界的核心主體。這一理論為「聲音、物質與情動」的討論提供了重要的哲學依據——身體是體驗聲音、物質存在以及情動反應的具體媒介。

  • 罗刹蜃楼

    丹納·藝術哲學: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回顧一下走過的路程。我們對藝術一步一步地得到一個越來越完全,因此也越來越正確的觀念。最初我們以為藝術的目的在於模仿事物的外表。然後把物質的模仿與理性的模仿分開之下,我們發現藝術在事物的外表中所要模仿的是各個部分的關係。最後又注意到這些關係可能而且應該加以改變,才能使藝術登峰造極,我們便肯定,研究部分之間的關係是要使一個主要特徵在各個部分中居於支配一切的地位。

    這些定義並非後者推翻前者,而是每個新的定修正以前的定義,使它更明確。結合所有的定義,按照低級隸屬於高級的次序安排一下,那麼我們以上的研究工作可以得出個結論如下: 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互相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在雕塑、繪畫、詩歌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實物相符的。

    ......這種形勢對思想和精神影響很大。由此造成的中心人物,就是說群眾最感興趣最表同情的主角,是郁悶而多幻想的野心家,如勒內、浮土德、維特、曼弗雷特之流,感情永遠不得滿足,只是莫名其妙的煩躁,苦悶至於無可救藥。這種人的苦悶有兩個原因。一先是過於靈敏,經不起小災小難,太需要溫暖與甜蜜,太習慣於安樂。他不像我們的祖先受過半封建半鄉下人的教育,不曾受過父親的虐待,挨過學校里的鞭子,盡過在大人面前恭敬肅靜的規矩,個性的發展不曾因為家庭嚴厲而受到阻礙;他不像從前的人需要用到力和刀劍,出門不必騎馬,住破爛的客店。現代生活的舒服,家居的習慣,空氣的暖和,使他變得嬌生慣養,神經脆弱,容易動,不大能適應生活的實際情況,但生活是永遠要用辛苦與勞力去應付的。

    其次,他是個懷疑派。宗教與社會的動搖,主義的混亂,新事物的出現,懂得太快,放棄也太快的早熟的判斷,得他年紀輕輕就東闖西撞,離開現成的大路,是他父親一輩聽憑傳統與權威的指導一向走慣的。作為思想上保險欄桿的一切障礙都推倒了,眼前展開一片蒼茫遼闊的原野,他在其中自由奔馳。好奇心與野心漫無限制地發展,只顧撲向絕對的真理與無窮的幸福。凡是塵世所能得到的愛情、光榮、學問、權力,都不能滿足他;因為得到的總嫌不夠,享受也是空虛,反而把他沒有節制的欲望刺激得更煩躁,使他對著自己的幻滅灰心絕望;但他活動過度,疲勞困頓的幻想也形容不出他一心向往的「遠處」是怎麼一個境界,得不到而「說不出的東西」究是什麼。這個病稱為世紀病,以四十年前(一八二0年代)為最猖獗;現在的人雖則頭腦實際,表面上很冷淡或者陰沉麻木,骨子里那個病依舊存在。

    [第二章·藝術品的產生]我想做一個比較,使風俗和時代精神對美術的作用更明顯。假定你們從南方向北方出發,可以發現進到某一地帶就有某種特殊的種植,特殊的植物。先是蘆薈和橘樹,往後是橄欖樹或葡萄藤,往後是橡樹和燕麥,再過去是松樹,最後是苔。每個地域有它特殊的作物和草木,兩者跟著地域一同開始,一同告終,植物與地域相連。地域是某些作物與草木存在的條件,地域的存在與否,決定某些植物的出現與否。而所謂地域不過是某種溫度、濕度、某些主要形勢,相當於我們在另一方面所說的時代精神與風俗概況。自然界有它的氣候,氣候的變化決定這種那種植物的出現;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氣候,它的變化決定這種那種藝術的出現。我們研究自然界的氣候,以便了解某種植物的出現,了解玉蜀黍或燕麥,蘆薈或松樹;同樣我們應當研究精神上的氣候,以便了解某種藝術的出現,了解異教的雕塑或寫實派的繪畫,充滿神秘氣息的建築或古典派的文學,柔媚的音樂或理想派的詩歌。精神文明的產物和動植物界的產物一樣,只能用各自的環境來解釋。

  • 罗刹蜃楼

    愛墾APP大哉問:根據聖經記載,阿當被創造出來後多久,夏娃才被創造出來?

    《聖經》沒有明確記載亞當被創造後過了多久,夏娃才被創造出來。

    但根據《創世記》的敘述,我們可以推測一些線索:

    1.亞當被創造(創2:7)「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

    2.亞當被安置在伊甸園(創2:15)神讓亞當在園中修理看守,並指示不可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

    3.亞當命名動物(創2:1920)「耶和華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樣走獸和空中各樣飛鳥,都帶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麼……那人便給一切牲畜、空中飛鳥、野地走獸都起了名。」這表明亞當已經度過了一段時間,足夠他觀察並命名動物。

    4.神說「那人獨居不好」(創2:18)由於亞當沒有合適的伴侶,神決定為他造一個幫助者。

    5.夏娃被創造(創2:2122)神使亞當沉睡,從他的肋骨造出夏娃,帶到他面前。

    時間推測: 聖經沒有給出具體時間,但從邏輯推理來看,這段過程可能並不長。
    動物命名需要時間,但由於亞當是神特別造的,他的認知能力可能遠超常人,所以命名過程可能比現代人預想的快很多。

    因為夏娃的創造是基於亞當「獨居不好」的需要,所以應該是在亞當被造後不久,而不是幾年、幾十年後。

    結論: 可能是幾天、幾週、或幾個月,但不會是太長時間。重點是神創造人的目的:男人和女人是互補的,被造是為了彼此相伴並完成神的旨意(創1:28)

  • 罗刹蜃楼

    愛墾APP大哉問:夏娃跟蛇對話,是聖經裡第一次記載到夏娃開口說話嗎?

    是的,《創世記》3:15 記錄了夏娃與蛇的對話,這是聖經中第一次明確記載夏娃開口說話。對話內容(創3:15)

    1.蛇對女人說(創3:1)

    「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

    2.女人對蛇說(創3:23)

    「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

    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神曾說:

    『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

    3.蛇對女人說(創3:45)

    「你們不一定死,

    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

    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

    幾點重要觀察

    1.這是聖經中夏娃首次被記錄說話

    在《創世記》2:23,是亞當在夏娃被創造後先發言。
    直到《創世記》3:2,夏娃才首次在聖經中「開口」。

    但這第一次對話不是與神或亞當,而是與蛇,意義深遠。

    2.夏娃的回答與神的原話有差異

    神原話(創2:1617)

    「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

    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

    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夏娃的回答(創3:23)

    她加上了「不可摸」(神未曾說)。

    她弱化了神的警告,把「必定死」(原文很強烈)改為「免得死」(語氣較弱)。

    這可能暗示她的理解已經受到影響,為蛇的欺騙埋下伏筆。

    3.對話揭示誘惑的過程

    蛇的策略:先制造疑問(「神豈是真說……」),再直接否定(「你們不一定死」),最後給予誘惑(「便如神」)。夏娃的反應:她沒有求問神或與亞當商量,而是自己做決定。

    總結:夏娃在聖經中的首次發言確實是與蛇對話(創3:23)

    她的回答在細節上偏離了神的原話,表明她可能對神的命令不夠准確,或受到了暗示的影響。這場對話直接導致了人類的墮落,成為聖經敘事中的重要轉折點

  • 罗刹蜃楼

    愛墾APP大哉問:創造伊甸園~~根據根據《聖經·創世記》的記載,伊甸園是在亞當被創造之後才被特別設立的。

    經文依據

    1.亞當被創造《創世記2:7》「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這是亞當被創造的時刻,他是直接由神用塵土塑造並賦予生命的。

    2.伊甸園的設立《創世記2:89》「耶和華神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裡。」「耶和華神使各樣的樹從地裡長出來,可以悅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園子當中有生命樹,還有分別善惡的樹。」這一段說明伊甸園是在亞當被造之後特意設立的,神先造亞當,再安置他進入伊甸園。

    3.神給亞當責任《創世記2:1517》

    「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那園。」「耶和華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這表明亞當在伊甸園被賦予管理的責任,同時也收到了「不可吃分別善惡樹果子」的命令。

    4.夏娃的創造《創世記2:18,2122》

    「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

    「耶和華神使那人沉睡,他就睡了;於是取下他的一條肋骨,又把肉合起來。」
    「耶和華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領她到那人跟前。」

    夏娃的創造是在伊甸園設立之後,神看到亞當獨居不好,才造了夏娃,並帶她到亞當面前。

    總結

    1.先造亞當(創2:7)。
    2.再設立伊甸園,並把亞當放入園中(創2:89)。
    3.賦予亞當管理園子的責任,並給出神的命令(創2:1517)。
    4.最後才創造夏娃(創2:1822)。

    所以,伊甸園是在亞當被造之後設立的,然後亞當被安置其中,最後夏娃才被創造出來。

    亞當給萬物命名的記載出現在《創世記》第二章,發生在夏娃被創造之前。

    經文依據

    1. 亞當被造後,神帶動物來
    《創世記 2:19》

    「耶和華神用土所造的野地各樣走獸,和空中各樣飛鳥,都帶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麼。那人怎樣叫各樣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

    這表明神在創造夏娃之前,先讓亞當給動物命名。

    2. 亞當發現自己孤單《創世記 2:20》

    「那人便給一切牲畜,和空中飛鳥,並野地走獸都起了名,只是那人沒有遇見配偶幫助他。」

    這段話暗示,在命名過程中,亞當意識到自己是獨自一人,並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伴侶。

    3. 之後神才造夏娃

    緊接著,《創世記 2:2122》描述了神使亞當沉睡,並用他的肋骨創造了夏娃。

    總結

    亞當在夏娃被造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命名工作。

    命名的對象包括「野地走獸」「空中飛鳥」和「一切牲畜」。
    命名過程讓亞當意識到自己需要一個配偶,因此神才創造了夏娃。

    這顯示出《創世記》的一個邏輯順序:先造亞當 → 讓他命名萬物 → 發現自己獨居 → 神造夏娃。

  • 罗刹蜃楼

    愛墾APP大哉問:阿當為夏娃取名 II

    阿當給他的妻子取名「夏娃」(Eve)的時間點,確實是在他們吃了禁果之後,但仍在被逐出伊甸園之前。

    經文依據:《創世記》3:6-7(吃禁果)

    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做裙子。

    (→ 這裡描述了亞當和夏娃吃了禁果)

    《創世記》3:14-19(神的審判)

    在他們吃了禁果後,神降下審判:


    - 詛咒蛇(3:14-15)

    - 讓女人在生產時受痛苦(3:16)
    - 讓男人必須辛勞耕作(3:17-19)

    《創世記》3:20(亞當為女人命名「夏娃」)

    亞當給他的妻子起名叫夏娃,因為她是眾生之母。

    (→ 這裡是「夏娃」名字的首次出現,發生在神宣告審判之後)

    《創世記》3:21-24(被逐出伊甸園)

    耶和華神為亞當和他妻子用皮子做衣服,給他們穿。(3:21)


    耶和華神說:「那人已經與我們相似,能知道善惡,現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樹的果子吃,就永遠活著。」(3:22)


    耶和華神便打發他出伊甸園,去耕種他所自出之土。(3:23)


    於是神把他趕出去了,又在伊甸園東邊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要把守生命樹的道路。(3:24)

    結論:夏娃的命名發生在他們吃禁果後(創 3:20);但發生在被趕出伊甸園之前(創 3:21-24)。 這表明「夏娃」這個名字是在神的審判之後,但在他們仍在伊甸園時確定的,之後才被驅逐出樂園。

  • 罗刹蜃楼

    愛墾APP:新鮮效果·過火風格~~像這種飽食過度,精力分散的人,就要求藝術有意想不到的強烈的刺激,要色彩、面貌、風景,都有新鮮的效果,聲調口吻必須使他騷動,給他刺激或娛樂,總之是變成習氣的,有意做作的過火風格。 —— 引自第219頁

    另一方面,作品也跟著工具而變得複雜,而且複雜地超過了一切限度。我們除了希臘人的觀念以外,還有人類一千八百年來所制造的觀念。我們的民族一開始就得到太多的東西,把頭腦裝得太滿了。 —— 引自第217頁


    一方面,我們的宗教教育以雜亂無章的情感,加在我們自發的傾向上面;另一方面,世俗的教育把一些煞費經營的外來觀念,在我們的精神上築起一座迷宮。 —— 引自第215頁


    古代生活的所有這些特點,都出於同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前例而簡單的文明;都歸結到同一個後果,就是非常平衡而簡單的心靈,沒有一組才能與傾向是損害了另一些才能與傾向而發展的,心靈沒有居於主要地位,不曾因為發揮了任何特殊作用而變質。現在我們分做有文化的人和沒有文化的人,城里人和鄉下人,內地人和巴黎人,並且有多少種階級、職業、手藝,就有多少種不同的人,人到處關在自己制造的小籠子里,被自己的一大堆需要所包圍。希臘人沒有經過這麼多加工,沒有變得這樣專門,離開原始狀態沒有這樣遠,給他們活動的政治範圍更適應人的技能,四周的風俗更有利於保持動物的技能:他們和自然的生活更接近,少受過度文明的奴役,所以他更近於本色的人。 — 引自第211頁

  • 罗刹蜃楼

    丹納《藝術哲學》藝術「又高級又通俗」~~人在藝術上表現基本原因與基本規律的時候;不用大眾無法了解而只有專家懂得的枯燥的定義,而是用易於感受的方式,不但訴之於理智,而且訴之於最普通的人的感官與感情。藝術就有這一個特點,藝術是「又高級又通俗」的東西,把最高級的內容傳達給大眾。

    由此造成的中心人物,就是說群眾最感興趣的最表同情的主角,是郁悶而多幻想的野心家,如勒內、浮士德、維特、曼弗雷德之流,感情永遠不得滿足,只是莫名其妙的煩躁,苦悶至於無可救藥。這種人的苦悶有兩個原因。——先是過於敏感,經不起小災小難,太需要溫暖與甜蜜,太習慣於安樂。他不像我們的祖先受過半封建半鄉下人的教育,不曾受過父親的虐待,挨過學校的鞭子,盡過在大人面前恭敬肅靜的規矩,個性的發展不曾因為家庭嚴厲而受到阻礙;他不像以前的人需要用到膂力和刀劍,出門不必騎馬,住破爛的客店。

    現代生活的舒服,家居的習慣,空氣的暖和,使他變得嬌生慣養,神經脆弱,容易衝動,不太能適應生活的實際情況;但生活永遠要用辛苦與勞力去應付的。——其次,他是個懷疑派。宗教和社會的動搖,主義的混亂,新事物的出現,懂得太快,放棄也太快的早熟的判斷,逼得他年紀輕輕就東闖西撞,離開現成的大路,那是他父親一輩子聽憑傳統與權威的指導一向走慣的。

    作為思想上保險欄桿的一切阻礙都推倒了,眼前展開一片蒼茫遼闊的原野,他在其中自由奔馳。好奇心與野心漫無限制的發展,只顧撲向絕對的真理與無窮的幸福。凡是塵世所能得到的愛情、光榮、學問、權利,都不能滿足他;因為得到的總嫌不夠,享受也是空虛,反而把他沒有節制的欲望刺激得更煩躁,使他對著自己的幻滅灰心絕望;但他活動過度,疲勞困頓的幻想也形容不出他一心向往的「遠處」是怎麼一個境界,得不到而「說不出的東西」究竟是什麼。這個病稱為「世紀病」。

    不論你們的頭腦和心靈多麼廣闊,都應當裝滿你們的時代的思想感情。—— 引自第72頁

    音樂建築在各種聲音的關係之上,而這些聲音並不模仿任何活的東西,只像一個沒有形體的心靈所經歷的夢境,尤其在器樂中;所以音樂比別的藝術更宜於表現漂浮不定的思想,沒有定形的夢,無目標無止境的欲望,表現人的惶惶不安,又痛苦又壯烈的混亂的心情,樣樣想要而又覺得一切無聊。—— 引自第68頁

    文明過度的特點是觀念越來越強,形象越來越弱。—— 引自第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