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西方批判理論中的情感/情動轉向,可以回溯到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斯賓諾沙(Baruch Spinoza)的哲學脈絡。斯賓諾沙說的情動(affect),是一種影響別人情感,同時反過來被人影響的能力(a capacity to affect and to be affected)。駱頴佳解釋說,情動是一種改變人們行為的隱性逼力。譬如他在序言書室開講,聽眾們的反應如搖頭、打瞌睡,都會隱若地影響到他的情感狀態。如此,人們的行為不單只受制於思想,更會被某個空間內的情感流動改變。
去到當代的政治哲學家中,納思邦(Martha Nussbaum)提出過重要的情感政治論述。駱頴佳舉出其中兩本:《政治的情感》(Political Emotions)與《憤怒與寬恕:重思正義與法律背後的情感價值》(Anger and Forgiveness: Resentment, Generosity, Justice)。納思邦認為,情感背後往往牽連某種價值判斷。當我們回應各種事情變得日益情緒化,無論是對他者的恐懼、厭惡抑或愛惜,值得深思的是情感背後附帶甚麽價值判斷。我們討厭哪些族群?見到哪些人會感到憤怒?納思邦說,這些問題盡皆反映你的價值判斷。
此外,駱頴佳還特別推薦自己常用的教科書,納思邦論教育的著作:《培育人文: 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Cultivating Humanity: A Classical Defense of Reform in Liberal Education)。其中一個洞見是,如何培育學生的情感與公民價值建構有莫大的關係。簡單地說,假如人們習慣用討厭的眼光看所有非我族類,我們無法真正建立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最終,培育情感就是培育我們需要的人文精神。
中文名:世界人體彩繪藝術節 外文名:World Bodypainting Festival 簡寫:WBF 創立時間:1998年 活動:一年一次 藝術節:持續一周
世界人體彩繪藝術節由Alex Barendregt於1998年創立,是人體彩繪文化和團體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活動。這個藝術節是世界上第一個這種類型的藝術節,並且也成為了人體彩繪的「聖地」。它每年都能吸引世界各地最優秀的200位人體彩繪藝術家團隊和模特,眾多的參觀者也蜂擁而至。以米爾施泰特湖( Mill st & auml;tter See)地區的風景為背景,人體彩繪大膽的在這裡上演了,每位藝術家都可以展示他的專長——用不用的原料和技術在人體上繪畫,而且一些彩繪還借助最為荒誕的服飾、面具和其他效果。 內容簡介 藝術節持續一周,在前四天中,將由世界人體彩繪藝術節學會(WBF Academy)舉辦超過30場專題討論會和課程,在剩下的三天中將舉行實際的藝術節活動,活動對公眾開放,不能提前預訂。 人體彩繪不只是在身體上繪畫,人體彩繪是使人體轉變成一個完整的風景,並用舞台舞蹈設計和音樂創造由人體組成的一道風景線。WBF Institute of Sound是一個團體音樂項目,它是通過世界人體彩繪藝術節得到發展。每年,藝術節把擁有不同國籍和文化的國際音樂家,電子音樂專家以及技術人員聚集到一起。藝術節的目標就是把音樂「篇章」發展成像人體繪畫者,攝影者和模特這些已經展示了好幾年的團體。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愛墾APP:情緒資本主義~~「情感」這東西或許過於曖昧複雜,不由分說,一發難以收拾。看似無從捉摸,今天資本主義社會偏偏要操控群眾情緒,左右政治立場與判斷。情感政治的問題,也是[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高級講師]駱頴佳博士思索已久的課題,「為何要談情感?第一件事,在西方學術界有所謂『情感轉向』(emotional turn)論述,還有『情動』(affect)這個諸多討論的概念。」西方經已蔚為顯學的情感研究... ...
一、當代思潮中的情感轉向
「誰能操控群眾情感,誰便可掌控政治運動。」這是近年很多批判理論家注意到的問題。現今政府、傳媒與不同陣營的政治團體,不需要太理論化地解釋政策背後的因由(rationale),只需引起群眾的恐懼心理。譬如說,我們不難觀察到,特朗普上台和歐洲右翼崛起所帶動的民粹政治,對於難民、新移民與穆斯林等他者的排斥,其運作往往牽涉到恐懼的情緒。更不用說,香港人每當遇上政治爭拗,隨時鬧到七情上面。駱頴佳一句點出情感研究的重要性:「我們每一日都受到很多情感牽動,但少有意識到情感如何控制我們作出政治上的抉擇。」
這個西方批判理論中的情感/情動轉向,可以回溯到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斯賓諾沙(Baruch Spinoza)的哲學脈絡。斯賓諾沙說的情動(affect),是一種影響別人情感,同時反過來被人影響的能力(a capacity to affect and to be affected)。駱頴佳解釋說,情動是一種改變人們行為的隱性逼力。譬如他在序言書室開講,聽眾們的反應如搖頭、打瞌睡,都會隱若地影響到他的情感狀態。如此,人們的行為不單只受制於思想,更會被某個空間內的情感流動改變。
去到當代的政治哲學家中,納思邦(Martha Nussbaum)提出過重要的情感政治論述。駱頴佳舉出其中兩本:《政治的情感》(Political Emotions)與《憤怒與寬恕:重思正義與法律背後的情感價值》(Anger and Forgiveness: Resentment, Generosity, Justice)。納思邦認為,情感背後往往牽連某種價值判斷。當我們回應各種事情變得日益情緒化,無論是對他者的恐懼、厭惡抑或愛惜,值得深思的是情感背後附帶甚麽價值判斷。我們討厭哪些族群?見到哪些人會感到憤怒?納思邦說,這些問題盡皆反映你的價值判斷。
此外,駱頴佳還特別推薦自己常用的教科書,納思邦論教育的著作:《培育人文: 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Cultivating Humanity: A Classical Defense of Reform in Liberal Education)。其中一個洞見是,如何培育學生的情感與公民價值建構有莫大的關係。簡單地說,假如人們習慣用討厭的眼光看所有非我族類,我們無法真正建立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最終,培育情感就是培育我們需要的人文精神。
(来源:致寧報導~情感·快感·革命構想——駱頴佳「情感政治與左翼」講座紀錄;2018-09-27)
Aug 24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駱頴佳: 被剝削的情感~壓抑、倦怠與憂鬱
其中一種左翼角度,就是看人的情感如何在資本主義下受剝削。上文提到Meštrović的著作,他提出的「後情感主義」(postemotionalism)即現代社會所設計的一個防止情緒失調(emotional disorder)的系統。狂野的情緒須要被教化,社會機器才能保持運作順暢。
這說法不難理解,只消到寫字樓上班,便感受到工作環境要求員工保持冷靜。有見及此,駱頴佳要為講是非的打工仔平反:「是非就是規範下的一道裂縫。公司要控制你的情緒,於是你在廁所、茶水間盡情釋放。」上班時情緒受盡壓抑,下班了更急需渠道宣泄。
《後情感社會》於1997年出版,其見解卻愈發在今天社交媒體中得到印證:今天的世界充斥著由文化工業胡亂錯置和操控的情緒,而Meštrović提出的問題是,這樣的情緒表達對改變社會又有沒有益處?
寫字樓職員需要長期保持冷靜,而服務性行業則跳到另一極端,動輒發揮情感服務顧客。此說法出自另一位社會學家霍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的經典著作《被管理的心靈》(The Managed Heart)。她用上異化(estrangement)一字形容「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ur)——為了迎合顧客,就連本屬私人的情感也被商品化,情感不再由自我出發。例如迪士尼服務員需要接受笑容訓練,將之標準化,這些都屬於情緒勞動。霍希爾德說,這種形式的情緒是很淺薄的(thin),並且減弱自我與他者的連繫,更加劇了馬克思說的勞動異化問題。
這還不夠,當今職場常說要有生涯規劃,鼓勵你整個人生保持樂觀積極,隨時壓抑了別的情感。柏林藝術大學教授韓炳哲的著作《倦怠社會》(The Burnout Society)就從哲學角度解釋,我們為何上班要搞到這麼累。韓炳哲指出,今日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功績社會,過度強調要不停爭取成就,從而產生「功績主體」。追不上這種節奏,或者追趕得太快的人自然感到倦怠,呈現出一種類似憂鬱症的狀態。
談到憂鬱,駱頴佳同時推薦另一本書:甯應斌與何春蕤合著的《民困愁城: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當中提到,若有人無法交出符合社會標準的履歷,便會陷入情緒失調狀態。駱頴佳特別談到當日準備講座時,留意到兩宗對比很大的新聞:其一,當然是情緒病患者盧凱彤驟然離世的噩耗;其二是文憑試狀元穿上醫生袍大談對未來的抱負。我們的社會一向只欣賞積極正面的人,而這些狀元日後將成為主流社會標準下的成功人士。
駱頴佳由此聯想到此書:「《民困愁城》講到,在一個用履歷建立自我的社會文化之中,最悲慘的就是有一類無法進入主流的人」。如此種種,無法不教人深思社會壓榨情感的嚴酷性。(来源:致寧報導~情感·快感·革命構想——駱頴佳「情感政治與左翼」講座紀錄;2018-09-27)
Aug 26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世界人體彩繪藝術節
在奧地利克恩頓州澤博登舉辦的活動
世界人體彩繪藝術節(World Bodypainting Festival簡寫為WBF)是每年一度於7月份的第三個周在奧地利克恩頓州澤博登(Seeboden),靠近米爾施泰特湖( Mill st & auml; tter See)舉行的藝術節。
中文名:世界人體彩繪藝術節
外文名:World Bodypainting Festival
簡寫:WBF
創立時間:1998年
活動:一年一次
藝術節:持續一周
世界人體彩繪藝術節由Alex Barendregt於1998年創立,是人體彩繪文化和團體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活動。這個藝術節是世界上第一個這種類型的藝術節,並且也成為了人體彩繪的「聖地」。它每年都能吸引世界各地最優秀的200位人體彩繪藝術家團隊和模特,眾多的參觀者也蜂擁而至。以米爾施泰特湖( Mill st & auml;tter See)地區的風景為背景,人體彩繪大膽的在這裡上演了,每位藝術家都可以展示他的專長——用不用的原料和技術在人體上繪畫,而且一些彩繪還借助最為荒誕的服飾、面具和其他效果。
內容簡介
藝術節持續一周,在前四天中,將由世界人體彩繪藝術節學會(WBF Academy)舉辦超過30場專題討論會和課程,在剩下的三天中將舉行實際的藝術節活動,活動對公眾開放,不能提前預訂。
人體彩繪不只是在身體上繪畫,人體彩繪是使人體轉變成一個完整的風景,並用舞台舞蹈設計和音樂創造由人體組成的一道風景線。WBF Institute of Sound是一個團體音樂項目,它是通過世界人體彩繪藝術節得到發展。每年,藝術節把擁有不同國籍和文化的國際音樂家,電子音樂專家以及技術人員聚集到一起。藝術節的目標就是把音樂「篇章」發展成像人體繪畫者,攝影者和模特這些已經展示了好幾年的團體。
16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