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e in Malaysia , we staycation all year round . 這裏位於馬来西亞,我們一整年都可以進行留守假期啦。
Holidaymakers trying to rein in spending have popularized the term staycation ( taking a holiday without going abroad ) . 那些節省開銷的假日遊客,使得staycation(就近旅遊,即在國內或離家不遠的地方度假)一詞流行起來。
When your average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s is 20 tons per year , going down to 18 tons is as easy as taking a staycation . 當你每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值為20噸時,降至18噸就和居家旅遊一樣簡單。
And then tell us your vacation or staycation plans for this annual leave. 然後告訴我們你這個年期的外出度假或留守假期的計劃吧。 Remember , you can have a romantic staycation anytime . 記住,任何時候你都可以宅家浪漫一下。
Place Link
李海倫: 吹吹海風·嘗嘗鮮·麻坡巴冬
6月21日, 2014
車開過麻橋進入香妃城——麻坡,經過一排排老店屋,美食就隱藏在那六條馬路裏。相信許多人通常只會逗留在城裏,赴一場美食盛宴就匆匆離開。
來自麻坡的朋友住在麻坡以南,離市中心約15公裏處的巴冬(Parit Jawa)。因朋友的關系讓我認識了這個漁村,並在腦海留下深刻印象,至今都戀戀不忘。於是,我開始探索市中心以外的麻坡,那個你會想一去再去的地方。
悠閑漁村生活
巴冬是個極為樸實低調的小漁村,那裏悠閑的生活步伐讓她顯得從容。巴冬必去的地方是停泊著顏色鮮艷漁船的海口。一艘艘漁船的倒影映在平靜的水面,偶爾有魚遊過掀起一陣漣漪。吹著溫暖的海風,讓人好好地沈澱紊亂的思緒。這裏的漁村風光還吸引了不少畫家到那兒寫生,幸運的我還巧遇了一位麻坡畫家。
當地漁民說漁船出海捕魚回來的景象非常漂亮,那是漁村才有的獨特風景。海口(Pantai Leka)旁有個小公園,大家可坐在公園的長椅享受靜謐的早晨。若是遇上退潮,飛鳥會停留在沼澤地尋找食物。傍晚時分,那裏絕對是觀賞夕陽的最佳景點。此外,公園旁還有觀景臺,您可登上觀景臺瞭望寬闊的海景。吹海風看海景對於當地人來說是如此稀松平常的事,讓我羨慕不已。
候鳥過境
熱情的村民也會親切地打招呼,娓娓道來漁村的特色。從村民的口中得知,原來巴冬是候鳥過境的天堂。這裏的生態環境每年都會吸引大批候鳥,其中包括白鷺、燕鷗及其他候鳥。每年6月至8月為觀賞候鳥的最佳季節。一群群的候鳥在沼澤地慢條斯理地覓食,飽足以後在天空飛翔,非常壯觀。許多老馬識途的攝影師也會帶著攝影器材到巴冬拍攝難得一見的候鳥。
除了觀賞候鳥,這裏還是垂釣天堂。不少垂釣者帶著釣魚竿,坐在海口那條長長的走道釣魚。另外,漁村的新鮮漁獲讓不少人到巴剎選購鮮美的魚回家。盡管這裏的海鮮價格比起其他地方稍貴,但不損其美譽,識貨之人依舊慕名而來。不如走進巴剎選購海鮮,再拿到餐館烹煮。在這裏品嘗新鮮的海鮮,絕對讓你時而回味。
阿叁魚的故鄉
不妨到附近的美食中心,那裏有多家著名的阿叁魚。這裏的阿叁魚有兩種煮法,一種為較辣的馬來風味;另一種為偏酸的華人口味。其實,兩種煮法風味都美味,采用新鮮魚肉才是這道佳肴的重點。巴冬人慣用魔鬼魚為食材,大型魔鬼魚的肉質較適合烹煮成阿叁魚。其實,在這裏隨意走都會看到阿叁魚的蹤跡。
此外,村裏的巴冬燒魚也吸引了不少饕客,更有獅城遊客專程到巴冬嘗鮮。朋友為我推薦的燒魚的確讓我眼前一亮,因為那有的確別於一般的煮法。巴冬燒魚的老板亞波烹調的辣椒燒魚,以潮州方式烹煮,讓魚更為鮮甜,有別於勁辣的燒魚,您還可嘗到魚的鮮味與綿密的肉質。
百年廟宇
百年來守護著巴冬的翠美古廟一直香火鼎盛,並虔誠地供奉著清水祖師爺。古色古香的翠美古廟每年農歷3月和農歷8月都會舉辦廟會,並請來傳統藝人表演潮州戲曲與福建大戲。漁民都相信清水祖師爺庇佑著出海討生活的漁民,因此廟會期間足見他們對信仰之虔誠。
在村莊另一頭的武吉摩爾(Bukit Mor)名氣雖然不及充滿神秘感的金山,卻是麻坡人喜歡攀登的山。徒步登山的路線不算艱難,卻極具挑戰性。從油棕園進入登山的小徑,一直往上走。盡管不算簡易的登山路程,您依舊可見當地人踏著輕松的步伐登上武吉摩爾。
巴冬這個小漁村看似平凡,卻蘊藏著讓您想一去再去的魅力。或許是那裏的美食、風光、人情味,一直繚繞在我腦海。下次到訪,我希望可以再待久一些,好好地探索這個漁村。
Mar 29, 2021
Place Link
Panjang Yong·滿 媒介:鋼筆畫
麻坡(muar) 在福建話的諧音是“滿”,這個位於柔佛州的滿城,仍舊還留下一些舊面貌。麻坡橋下的左邊還保存著舊魚村,這裏可以看到靠岸排列滿滿的漁船。
Mar 30, 2021
Place Link
萧今·膠林之鄉一一砂益
砂益(Sagil) 位於東甲副縣以北七英里,於一九四八年緊急法令時期建立的。目前人口三千多人,九十巴仙以上是華人,其中福建,廣東人居多,同時,又以陳林鄭姓氏占多數。村民占七十巴仙以上是靠割膠為生,堪稱是個膠林之鄉。整個村的四週均是大園丘,計:南洛園,勿冷望園,淡那美那園,東甲園,小園主也不少,不過,這些小園主多半是自己割,少有僱請工人。村民為了載膠液及路遙關係,幾乎每一戶人家均備有一輛摩多單車,因此,形成了村內摩多單車特別多。
擁有三千多人偌大的一個新村,竟連一間供人娛樂的場所都沒有,因此,每當夜幕低垂傍晚時分,青少年不是聚集在兩個公共籃球場上玩球投籃比賽,不然就是聚坐在咖啡茶室品茗,高談闊論,有者索性去擺四方城,更有者結伴到離這裏七英里外的東甲去看電影。
村內沒有社團鄉團組織,只有聖約翰救傷隊的組織,也是村內唯一能提供較健康進步予青少年活動的團體。村內的青少年皆有一種互助友愛的精神,每當村人不幸仙逝,青年無不到場協助襄理事務如:搬桌椅,搭布蓬,采購物品等。發揮助人為樂的精神。
培育英才搖籃的啟群學校(下圖/網照),建設在村內的側旁,環境清靜幽雅,是個讀書的好地方,目前莘莘學子六百多,教職十八位,分上下午班上課。
南馬最高峰奧菲爾峰一一金山就在村後,宛似一巨人俯視整個新村。常有遠近人士攀上峰頂紮營露宿,欣賞日出和日落的美景及夜晚觀賞附近鄰區夜景。近來,政府曾耗資千萬元在峰頂裝置電訊臺發射站,同時由金山蓄水池起,開辟一條長達五英里多的柏油路直通山頂,目前工程仍在進行中,禁遊客攀登。
金山蓄水池,在奧菲爾山麓下,水源由山上多條支流匯集而成一大河,小於麻河,供食水予麻屬所有鄉市。蓄水池上風景幽雅美麗,綠草如茵。囿於食水關係,不允遊客作歷身之遊。
離村子三英里外的亞逸班那瀑布(上圖/網照),也是在奧菲爾山山腳下,是遊客常到的地方,每當周日或假期,來自外坡的遊客絡釋不絕地包租巴士,私家車前來爬山越嶺,欣賞那大自然風光,登上瀑布頂躍下湖池戲水,看那灌木叢林,聽那瀑布聲,蟬聲鳥聲混合奏出悅耳的《混合交響曲》洗滌煩惱,陶醉於大自然懷抱!(取自《風雨故鄉情篇》/23-8-75 刊於星洲日報星雲版。)
Mar 31, 2021
Place Link
昔日的“故鄉",今日卻變成了“他鄉"
玉射是我出生地,但我離開它近半個世紀,在這些年來我回去不到10次。但是當我回去時景物依舊、人事全非了。現在,我即使回去也已經沒有“老家",更找不到老同學、老朋友了!
說到“玉射"(Grisek)這個柔佛州麻河北岸的一個小鎮,它是在柔佛的“港主制度"發展起來的,這又是早期華人在馬來亞披荊斬棘墾荒,洒熱血、拋頭顱的一頁墾殖史!
據Garl A.Trocki在柔佛州檔案所搜索到的251張港主地契中,有一張是回曆1330年(即公元1883年;清光緒八年)寫著Gresek(玉射的另一個寫法)港主是Wan Cheng Wan應該是“袁財源"的潮語譯音。
由此可見,隨著潮人港主的開墾,玉射這地方也許比麻教市的開埠還要早一年。
港主制度是柔佛州天猛公依不拉欣有志開發柔佛,而於19世紀初在柔佛州推行的政策,並發出“開港准證"(Surat Sungei)給港主。
而港主持有此證可以招收人馬開荒拓地,這塊港主所轄地,就叫“港腳"(Kangka),所以,在柔佛州有很多地方都叫“港腳"和某某港的。
18世紀末,柔佛州和新加坡開始種植胡椒和甘蜜。玉射在開港初期也是大量種植胡椒和甘蜜,因此在鄰近還有一個小鎮稱為“武吉甘蜜"(BukitGambier)。
事實上,玉射在港主開拓之前,印尼的爪哇人已經在這裡河邊岸落腳,他們多是來自印尼東爪哇三寶壠東部新埠頭府(Badjonegoro)極東的“錦石"(Grisek)新村。
當17世紀時候,荷蘭人初到爪哇時就在這裡設商館稱“東印度公司",是荷蘭人在東爪哇的根據地,因此,“錦石"這地方也是爪哇感染歐風最早的地方。
所以這裡的人民也很早就出海,有一些就來到了麻河的上游落戶,也把自己家鄉的地名Grisek搬到了這裡來,在地圖上,柔佛州就有好幾個地方稱Grisek的。
新加坡有一條街,從前曾是爪哇人聚居的地方也稱為Jalan Grisek。
“玉射"的地名來源就是這樣,過去有許多以訛傳訛,這是我作的考證,必須在此聲明一下並作糾正。
“夜來幽夢忽返鄉",昔日的“故鄉"今日卻變成了“他鄉"。
而他鄉在美好回憶中的碎片雖然一去不復返,卻是能堅實地留在我心底作永久的印記!
(脫稿於先母往生後的第十天, 7月24日, 2012-09-2012 星洲日報/星雲 - 活力副刊)
Apr 5, 2021
Place Link
鄭文輝: 那些年,我們同住柔佛玉射( Gerisik)
退休之後為了寫《新加坡:赤道小紅點》(38萬字已出版),把家裡的資料找出來,於是翻箱倒柜一番,卻無意中掉出了一張發黃的照片。
那是一張1953年我小學畢業的群體照。這張照片卻使我的思潮墜入了回憶的深谷。
那一年,我們有16位同學一起在玉射培英學校畢業,我就是在這張照片中之一,小學畢業各奔東西去升學。
到現在幾乎都斷了線,你們在何方?我們何時能再相聚?
(黑白玉射 1939年日侵前的玉射青年团)
(黑白新山。)
在那個年代,上個世紀的四五十年代,馬來亞進入緊急狀態,反殖反英情緒高昂,到處兵慌馬亂。
殖民地政府在玉射小鎮的後面建立了“新村",有許多居民就是在附近膠園裡“移民"進來的,我們這一群孩子就是在這種機緣下相聚在一起,一同有緣在培英學校同窗6年,也共同過苦難的日子。
為了各自志向和前途,大家各奔東西,我在報界工作四十多年;從吉隆坡的《虎報》、《通報》一直到新加坡的報業控股《新明日報》。
從記者到總編輯到新聞培訓工作,輾轉已退休多年!現在唯一有聯絡並常碰面的,只有吳仲達,他和我同行,一直在吉隆坡擔任許多報章編輯及總編輯,現在也退休了。
培英學校是麻坡地區歷史悠久的小學之一,它創於1921年,創辦人是當時的華人僑賢戴金枝,首任校長是陳振炎。
初建於港腳“大厝"的舊板屋內,大約有50名學生,教師的薪水及膳食費等,都由戴氏負責,學生則免繳學費。
到了1938年因學生人數增加,當時的董事長邱孝培發起了籌建新校舍,即目前的校址,當時有一間禮堂、4間教室和4間教員宿舍,還有籃球場,算是規模不錯了。
那一年是戊寅虎年,也正是我爸爸要娶我媽媽的那一年,我的清末秀才外公劉琛恰來玉射小住、“培英學校"4個字就是他親手寫的,鑲在舊校舍那半圓的大門框上,今日不知是否依舊在?
(黑白新馬長堤。)
Apr 5, 2021
美食 庫
这个玩法有看头。
Apr 8, 2021
Place Link
陳明發《旅遊產品多元化》
這是一張拍攝於1953年的老照片,摘自網上,背景是檳城的遊泳池。這使我想起1976年中學畢業旅行,首度踏上檳榔嶼,參觀的景點除了傳統的喬治市市區、極樂寺、蛇廟、升旗山、關仔角、巴株菲冷宜,居然還包括檳城遊泳俱樂部!
對來自柔佛南部農耕鄉鎮的鄉下仔,雖然離開臨海的新山與新加坡,雖然僅有半小時車程,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欣賞到穿泳裝的沙灘女郎。雖然山城有的是河流,許多人都諳水性,可是去到那麼“正規”的地方,誰也不敢脫掉衣服就跳下泳池去。
不遊泳,泳池與池中的水也沒什麽好看,不看人還有什麽事做呢?
今天去檳城遊玩的男女,相信誰也沒興趣去參觀那遊泳俱樂部了,要玩水不去海邊也有水上樂園。看來旅遊產品是會不斷演變的。(30.4.2021)

Apr 30, 2021
Place Link
陳明發·放慢腳步
根據加拿大名記者奧諾德(亦譯卡爾·奥諾黑,Carl Honore)所著作的《放慢腳步》(亦譯《放慢脚步去生活》in praise of slow )一書,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西方多國政府有意識地為他們的民間,制定政策抵制全球化經濟所帶來的漫長工作時間文化,而提倡在工作與私人生活之間取得平衡。
奧諾德說:
“雖然削減工作時數,意味著少掙錢,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種代價是值得的。英國最近的調查顯示,渴望削減工作時數的人是渴望贏得彩票的人的兩倍。美國的類似調查也表明,在兩周的休假和兩周的額外報酬之間,選擇前者的人是後者的兩倍。
”在歐洲,選擇兼職工作(編註:馬來西亞一般稱“自由業者”、“打散工”,意思是沒有固定上班的職業)不再是恥辱之事,而是成為愈來愈流行的生活方式。1999年的調查發現,歐盟77%的臨時工選擇削減工作時數,以便有更多時間陪家人、休息或從事自己愛好的活動。(奧諾德《放慢腳步》【37】)
參考:
1 https://www.slowmovement.com/
2 慢讀
May 1, 2021
Place Link
居家旅遊 Staycation
Here in Malaysia , we staycation all year round .
這裏位於馬来西亞,我們一整年都可以進行留守假期啦。
Holidaymakers trying to rein in spending have popularized the term staycation ( taking a holiday without going abroad ) .
那些節省開銷的假日遊客,使得staycation(就近旅遊,即在國內或離家不遠的地方度假)一詞流行起來。
When your average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s is 20 tons per year , going down to 18 tons is as easy as taking a staycation .
當你每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值為20噸時,降至18噸就和居家旅遊一樣簡單。
And then tell us your vacation or staycation plans for this annual leave.
然後告訴我們你這個年期的外出度假或留守假期的計劃吧。
Remember , you can have a romantic staycation anytime .
記住,任何時候你都可以宅家浪漫一下。
May 5, 2021
Place Link
陳明發《實兆遠燕窩》
從北馬霹靂州太平章卡遮令,連接到南部雪蘭莪州瓜拉冷岳萬津的“E32 西海岸大道” (West Coast Expressway,簡稱WCE),全長233公里,預料將在2022年建成。部分道路已在2019年5月已開放通行。這條大道將在冠毒後,為雪、霹兩州的海濱鄉鎮/漁村帶來國内遊的荣景。
霹靂州實兆遠沿海一帶,極靠近印尼。廿年前,印尼發生大火焚林,大量燕群纷纷飛越馬六甲海峽,移居實兆遠鄉區。當時,不少印尼燕農亦隨燕子遷移,越過馬六甲海峽到此搶購原不值錢的舊店,改裝成燕屋。

區區一間整十萬元的老鋪子,最高峰曾被炒到一兩百萬,十幾二十倍的價錢。在沒有高速公路的年代,實兆遠沿常被人笑說是“實在遠”。居民跟著印尼華商的腳步,成了馬來半島第一代的燕農。養燕的風氣後來從這裏傳到濱雪鄉鎮以及其他地方。
這個地方的名氣一度響亮到連越南人都知道,特地到來收購毛燕,處理後以高價賣到中國。大家開了眼界,于是不再賣毛燕,而自己動手設工場加工生產價位更高的乾淨燕窩。
這門功夫不用飛到遠方的越南去學,就近度過馬六甲海峽就可以了。動用了當地宗親會的鄉親長老出面,請來師傅無私分享真功夫。
但是,燕群聚居一處的時間為期只有7至15年,過後就每年逐漸減少以至消聲匿跡。經過風光的二十年,印尼燕商已經幾乎完全退出實兆遠養燕業。這裏的燕城盛譽已成歷史,過去那種燕群遮天蔽日的盛況不再有。留下的產業現在都由本地人收購;印尼華商臨走還從產業賺了一筆,比本地人精明多了。
濱雪鄉鎮之一的沙白安南,是全馬繼實兆遠之後最早養燕的地區之一。我在2019年曾訪問過最早從沙白安南把養燕技術帶進沙巴的領導人黃安榮先生,他的經驗就是來自他的出生地沙白安南。他透過社會企業的方式,推廣“以燕養校”的公益活動協助獨中,算是馬來西亞的Social Innovation(社會創新)之一。這一塊,我猜測它也會是衝破馬來西亞族群籓籬的有效工具之一,沙巴土著因此很早就參與了養燕業。
我想起2017年在參與廈門洽談會期間,有位女士請我和友人到她在泉州的新居一坐。她的談話充滿了成就感與積極心,因爲連一句馬來話都不會的她,居然有本事到馬來西亞與印尼收購燕窩,靠微信買賣在三年的時間內,儲夠了錢在泉州市區買下中上水平公寓的一個單位。
有位在大學教書的朋友對這樣的本土案例深感興趣,因為它是一個無處可聽到的真實特色小鎮故事。(18.3.2021)
May 6, 2021
Place Link
胡超球《金馬侖紀遊》
瘴鄉東去隔關河,形勢迴環險峻多。
野色望窮青不斷,花期無準候都訛。
當中特地昂頭立,四起群山仰面過。
結個茅廬高處住,此生清福未修何。
《南洋商報》1948年10月19日第9版
(金馬倫Boh茶園,Agnes Chong攝)
May 7, 2021
Place Link
劉天中《花葩山晚望》
北土丹楓落,南洲粉蝶飛。
臺高花笑浪,閣晚水含暉。
劉天中《劉天中詩詞集》
May 18, 2021
Place Link
陳明發《鹿港》

遠在鹿港進入國際遊客視線以前,海外華人在1982年已從羅大佑的歌聲中聽見了鹿港。那一年,我首遊臺灣,把從香港機場買來的免稅煙酒跟導遊換了錢,在一塊馬幣兌十八元新臺幣的年代,花起來還真有“闊”的感覺。走了書店街一身書卷氣去逛華西街夜市,不好意思吃蛇羹也不喝草龜湯,在等夥伴們到花街開完眼界出來之際,我走進唱片行一眼看見羅大佑的首張唱片《之乎者也》,不懂他是誰,還沒聽過他的歌聲,只是欣賞他的封面設計“夠特別”。那時刻當然還不懂什麼是“坎普”精神,但這人一幅介於搞神秘主義與黑社會之間或二者混合的樣子,一點也不校園、不民歌,很逆當時齊豫、銀霞、劉文正、潘安邦等人引領的潮流,他居然要唱孔老夫子?反正兜裏有零錢,便買了一個他的錄音帶。一聽之下,對也是從鄉下到城裏讀書、謀生的我來說,最捅心的,就是這首《鹿港小鎮》。
許多年後到臺中講課考察,學生尊師,安排去過一回鹿港。街頭的文創活動豐富而熱鬧,吃過蚵仔面線羹,便去包子鋪隨長長一列慕名而來的觀光客排隊。小吃得來不易,要格外深度品嚐,結果忘記了去媽祖廟後的小雜貨店看看。不過友人說,你其實也沒錯過甚麼,那只是羅大佑歌詞裏的擺設;屬於歌唱完就拆除的那種。拆除歸拆除,那麼多年了,歌聲還是不息。走在鄉鎮老街,忘記了還有幾位學生在身旁,遇上長髮盈空的姑娘走過,還是望一望。不過,不是我夢中的那一類型,應該是從臺北回來的吧。(19.5.2021)
May 19, 2021
Place Link
胡超球·偶登居鑾山寫此
三年匏繫瘴江濱,難借長風奮出塵。
歲月寬閑空伏櫪,英雄筋骨愧勞薪。
壯懷老我登高志,捷足輸他履險人。
莫怪山程非坦道,巉岩面目本來真。
《南洋商報》1948年10月19日第9版
Jun 1, 2021
Place Link
郁達夫·遊金馬崙之作
三年放棹西溪夢,忽見蘆花似夢中。
寫取秋山圖一幅,細題年月紀征東。
阿修羅箋註:
1:一九四一年新年期間,“星洲日報“同人組成才赴遊。作者曾將此詩書贈當時“星洲日報”同事陳瓊,吳繼嶽等人。
2:金馬侖,馬來西亞北部高原一消暑勝地。
3:西溪,位於今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這裏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樸、文化積澱深厚,曾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以蘆花著名。
4:征東,自新加坡至金馬崙,是往東方向。
(金馬崙薰衣草花園·Agnes Chong攝)
Jun 3, 2021
Place Link
(東甲)蕭今《磨膠刀》
割過膠的人,每個人都知道,每天割膠的膠刀,每天都要磨,唯有磨利的膠刀,割起膠來既輕鬆順利,鋒利的膠刀也會割出豐滿的膠液。
然而,割膠很多人會,磨膠刀卻不是每個人都會。
會割膠又會磨膠刀者,割膠回後,挑張矮凳或蹲或在盛水的小桶前,左手握著膠刀,右手抓著磨石,推前拉後一來一往在膠刀口磨了又磨,磨到平滑又薄又利,有人還以自已腳毛做試驗,看是否夠利。
會割膠不會磨膠刀者,每日割膠回家後,把膠刀送往到為人磨膠刀者家裏去,晚些再去拿回,自已麻煩外,亦辛苦了磨刀者。
磨膠刀最煩人的問題是膠刀割缺了口,割到堅硬鐵器之類刀尾卷了,遇到這種情形,勢必多花一些時間才能修整,問題更煩的是拿把新刀來"開刀",非但時間長,新開的刀,第一天初用,還不定稱心滿意。
我有個陳姓朋友,自已的膠刀自己磨外,一些朋友知道他的磨術不錯,結果相傳下,很多朋友的膠刀都往他家裏送。目前他已退休沒割膠了,但每天他得蹲坐屋旁,西索西索地磨膠刀。
只因要磨膠刀,結果召來了自已要出遠門或留宿他地的困難,忐忑不安,深怕膠工們送來的膠刀沒人磨。
一天,他兒子載他到吉隆坡住下,他嚷著要回家,他兒子告訴他說,即然這麼關心膠刀沒人磨,那麼最好下次出門前告知膠工們準備多一支膠刀,以備你出門備用。
磨膠刀,尤其為人磨膠刀卻喪失了自已的自由活動時間,值得? (原載 19.6.2021 臉書)
Jun 20, 2021
Place Link
5.3 討論
無論是理論闡釋,還是實證分析,旅遊者符號實踐研究均處於初步探討階段,有待後續研究的進一步補充和深化。首先,古代詩詞人的西湖遊覽可能並不完全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背景下的旅遊概念③。然而,從離開慣常環境和從遊覽中獲得愉悅的特征看,古代詩詞人倒也在一定程度上與現在旅遊者保持一致。一方面,西湖很難稱得上是古代遊覽者的慣常環境。
古代杭州城區並不大,五代吳越國以來就以湧金門(一直到民國初期才被拆除) 與西湖相隔,在空間上相對獨立。遊人遊覽西湖常常因城門關閉等原因, 被限定在一定時間以內,且出遊方式以步行和馬車為主,在交通上較為不便。
另一方面,古代詩詞人一般並不以遊覽西湖作為謀生的手段。相反,他們多以遊山玩水,吟詩作詞為樂。
其次,本文中旅遊者符號實踐的三大支撐理論,由筆者依據理論指導的關聯性和重要性而提出,可能還不夠全面。旅遊者符號實踐是典型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相信隨著不同學科知識體系的不斷融合,新的理論視角的不斷出現,旅遊者符號實踐研究也必然能夠獲得更多的理論關照。
最後,旅遊者符號實踐研究離不開現實中的旅遊實踐。本文中對旅遊者符號實踐概念,基本內涵的探討尚需通過不同年代、不同情境、不同類型旅遊者符號實踐行為的實證研究加以不斷檢驗、修正和深化。
致謝:感謝匿名審稿專家對本文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文責筆者自負。
註釋:
①“玉局仙”在這里借指蘇軾。蘇軾曾任玉局觀(傳說是老子講過經的道觀)提舉,並自稱玉局翁。
②“髯蘇”為蘇軾的別稱。
③如申葆嘉先生就認為旅遊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參見申葆嘉:《旅遊學原理》,中國旅遊出版社,2010 年版,第40-50 頁。
參考文獻
Nov 29, 2021
Place Link
陳崗·西湖:旅遊者符號(續)
5.2 研究展望
旅遊者符號實踐是一個新的概念,尚有諸多內容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這里僅提出一些筆者認為比較重要,和亟需解決的方面加以說明。
5.2.1 旅遊者符號想象與符號實踐的關聯性研究
本文僅對旅遊者符號想象與符號實踐之間的關係進行初步探討,接下來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二者之間的互動過程與機制,主要內容包括:
①旅遊者符號想像如何通過不同類型的符號敘事建構而成並形成旅遊者符號記憶;
②旅遊者如何依據符號記憶開展符號實踐,並形成新的符號敘事;
③旅遊者新的符號敘事如何實現符號想象的再生產。
5.2.2 旅遊者符號實踐中符號記憶與符號創造的關係研究
符號記憶與符號創造,是旅遊者符號實踐中的一對主要矛盾:符號記憶是符號創造的前提條件;符號創造以符號記憶為基礎,並形成新的符號記憶。需要進一步展開討論的相關問題包括:
①旅遊者如何針對符號記憶開展符號檢驗,符號檢驗的標準是什麽;
②什麽場合、事件或動機,導致了旅遊者的符號創造;
③符號創造與符號記憶有何異同,原因何在;
④符號創造如何塑造旅遊者新的符號記憶。
5.2.3 旅遊者符號實踐的形式、內容與特征研究
旅遊者符號實踐的常見形式包括景物拍攝、留影、人物或情節模仿、即興表演、文化附會、情感流露、旅遊話語、人際互動等。通過深入考察不同形式的旅遊者符號實踐,有助於深入研究旅遊者符號實踐的內容與特征。
旅遊者符號實踐內容的研究包括活動與意義、身份與關係、立場與策略、符號與聯系等方面,特征的研究包括體驗特征、行為特征、情感特征、時間特征和空間特征等方面。
Nov 29, 2021
Place Link
4 旅遊者符號實踐的研究價值
4.1 理論價值
4.1.1 進一步凸顯旅遊者在旅遊吸引物符號建構中的主體性
“文本”分析一直是旅遊符號學實證研究的重要領域。學者們通過對旅遊廣告、宣傳手冊、紀錄片等傳播“文本”的符號學分析,試圖挖掘關於旅遊目的地的現代“神話”。然而,如果不能充分認識到旅遊者在符號建構中的主體性,必然會得出旅遊目的地“神話”完全由資本、媒體和權力操控的偏激結論。盡管資本、媒體在現代社會中發揮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與權力的結合也越發緊密,旅遊者符號體驗中主體性和獨特性的日益增強也同樣是不爭事實。因而,加強對旅遊者符號實踐的研究,有助於深入挖掘旅遊者在旅遊吸引物符號建構中的主體性,進一步豐富和深化旅遊符號學的理論內涵。
4.1.2 深入探討旅遊體驗中的諸多二元關係
符號實踐發揮著“橋梁”作用,溝通旅遊者符號體驗中的如下矛盾關係:①主觀與客觀。通過臨場的符號實踐,旅遊者將主觀狀態的符號記憶與客觀狀態的旅遊吸引物聯系了起來;②過去與現在。一方面以往旅遊者符號實踐的成果建構了旅遊者的符號記憶,另一方面旅遊者人生經歷內化為旅遊者的行為習慣,二者均深刻影響著旅遊者當下的符號實踐;③已知與可能。符號實踐同時也是旅遊者發揮主觀能動性,重構符號關係的過程;④我者與他者。符號實踐為旅遊者與當地居民,旅遊者與旅遊從業人員,旅遊者之間的進一步符號互動提供了可能;⑤代表物與對象。通過親身的符號實踐,旅遊者不斷重新發現代表物與對象(如“西湖”與“西子”) 之間的符號關聯。
4.2 實踐價值
4.2.1 深入挖掘旅遊者行為背後的文化動機
當前國內部分旅遊者的亂拍、亂塗、亂刻、亂摸、亂爬、亂騎等不文明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相關旅遊景觀的建設與維護,甚至破壞了我國公民的國際形象。符號實踐的觀點認為,不文明行為並非完全由旅遊者素質低下導致,更加深層次的原因是文化動機。對旅遊者符號實踐的深入研究,有助於深度挖掘旅遊者文化訴求,合理引導旅遊者符號化行為,提升公民文明素質,倡導文明旅遊新風尚。
4.2.2 進一步促進旅遊目的地的合理定位
符號實踐的觀點認為旅遊者具有反思和創新能力,是旅遊目的地“神話”建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者。也就是說,旅遊目的地的形象並非完全由政府、企業和媒體等按照自身意願“生產”出來,而是同時也需要接受一代又一代旅遊者的持續檢驗、深化和再創造。因而,加強對旅遊者符號實踐的實證研究,探尋其真實符號體驗,有助於促進目的地的合理定位,提升旅遊者的體驗質量,推動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5 結論與討論
5.1 主要結論
以杭州西湖的“西子”詩詞為例,本文對旅遊者符號實踐的基本內涵、理論支撐與研究價值進行初步探討。符號實踐觀念認為旅遊者不是旅遊吸引物符號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將其符號記憶運用到旅遊實踐中去加以檢驗、深化和再創造的符號實踐者。符號學理論、實踐理論和(身體) 現象學理論為旅遊者符號實踐研究提供了有效理論支撐。旅遊者符號實踐研究不僅有助於進一步凸顯旅遊者在旅遊吸引物符號建構中的主體性,深入探討旅遊體驗中的諸多二元關係,而且有助於深入挖掘旅遊者行為背後的文化動機,促進旅遊目的地的合理定位。(下續)
Dec 25, 2021
Place Link
自從蘇軾將杭州西湖之美與西子之美聯系起來以,杭州“西湖”便與“西子”一同構成了皮爾斯“符號三角”中的兩角(圖2下部分)。其中,“西湖”用來指代“西子”,即旅遊者對杭州西湖(代表物) 的美學特征(解釋項) 的獲得可以借助於西子(對象) 的形象。
相比索緒爾的語言符號學,皮爾斯的一般符號學具有循環解釋的能力,這也是該符號學更加具有靈活性和一般性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說,由於蘇軾詩的緣故,不僅可以用“西湖”來指代“西子”,同樣也可以用“西子”來指代“西湖”。這樣,“西子”就成了關於杭州西湖的品牌符號。
隨著杭州西湖在國際範圍內影響力的不斷增大,“西子”也成為各大商家(特別是杭州本土商家) 奮力爭奪的品牌資源。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有酒店、電梯、時裝、攝影、門窗等行業的企業單位,註冊並運用了“西子”相關品牌。
圖2 旅遊者符號實踐示意圖 Fig.2 Schematic Plot of the Tourist Semiotic Practice
旅遊者符號實踐可以看成是,索緒爾符號與皮爾斯符號之間的溝通和聯系(圖2 中間部分)。索緒爾符號學分別解釋了,杭州“西湖”與“西子”符號,二者因為所指(即西湖之美與西施之美) 的相似性從而具有天然的聯系。
皮爾斯符號學將“西湖”與“西子”符號聯系在一起,用西子之美來解釋西湖之美。旅遊者符號實踐則是指旅遊者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充分比較“西湖”符號與“西子”符號(索緒爾符號) 之間的相似之處,從而驗證並重新闡釋二者之間的可解釋性(皮爾斯符號)。
May 9, 2023
Place Link
(續上)3旅遊者符號實踐的理論支撐
旅遊者符號實踐,是典型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涉及到旅遊學、社會學、符號學、地理學、文化學、歷史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的相關理論。本文只探討與旅遊者符號實踐直接相關的三大理論支撐:符號學理論、實踐理論和(身體) 現象學理論。
3.1 符號學理論
通常認為現代符號學的兩大流派,分別是索緒爾的語言符號學(結構主義符號學) 和皮爾斯的一般符號學,前者側重符號的意指與交流層面,後者側重符號的認知與思維層面[39]。
索緒爾把語言符號分為能指(signifier) 和所指(signified)兩部分,前者指符號的音響形象,後者是指符號所表達的概念[40]。後來經過羅蘭·巴特等人的推廣,索緒爾的符號學被廣泛用於文化現象的分析,其中“能指”可以理解為符號載體,而“所指”可以理解為文化意義[41]。
如圖2 上部分所示,在比較杭州西湖與西施之美的相似之處時,“西湖”和“西子”均可以運用索緒爾符號學加以分析:杭州“西湖”符號的能指為西湖的物質載體,所指為西湖之美;而“西子”符號的能指為西子本人,所指為西施之美。
一方面,西湖與西施同有一個“西”字,在音響形象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另一方面,西湖的水之美與西子的女性之美的關聯,也符合人們對自然的審美意趣。正是由於西湖與西施之間的這種相似性和關聯性,杭州“西湖”符號與“西子”符號之間就天然地存在一定的符號聯系。
皮爾斯將符號分為代表物(representamen)、對象(object)和解釋項(interpretant) 三部分,三者之間的關係也被稱為符號三角(semiotic triangle)。
根據錢德勒(Chandler)的解釋,皮爾斯符號的“代表物”和“解釋項”,分別類似於索緒爾符號的“能指”和“所指”,因而可以看成一個索緒爾符號[42]。其符號中的“對象”則可以看成一個線索,提示“代表物”與“解釋項”之間的聯系。
May 9, 2023
Place Link
旅遊符號實踐者對旅遊符號進行再加工,賦予其新的內涵。經過歷代文人墨客持續的符號檢驗和深化,“西子”符號已經成為古今中外無數旅遊者關於杭州西湖的重要文化想象。然而,在特定時空背景下,旅遊者特殊人生經歷必然賦予杭州西湖以特別的文化內涵,從而導致“西子”符號的再創造。通常,“西子”符號代表了中國古典美女形象。晚清打趣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於今西子改西衣” [2],則描述了特殊時代背景下,杭州西湖“西子”符號增添的新文化內涵。
2.5 動態演進
旅遊者符號實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符號記憶基礎上的動態演進過程(圖1):① 符號想象由不同主體(政府、開發商、媒體、旅遊者、居民等)、不同途徑(宣傳手冊、廣告、報刊、書籍、網絡、博客等)、不同方式(話語、圖片、影像、身體等) 的符號敘事社會建構而成;② 通過符號想象,旅遊者形成一定的符號記憶;③ 旅遊者依據其符號記憶開展符號實踐,產生新的符號敘事(如遊記、口碑);④ 借助敘事更新,符號想象實現再生產,並引發新一輪的旅遊者符號實踐。
雖然古代傳播媒介發達程度,遠比不上現代社會,杭州西湖的“西子”符號想象,由蘇軾等人的詩詞社會建構形成以來,也正是通過一代又一代旅遊者,不斷的符號敘事和符號實踐,才形成今天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
Fig.1 The Dynamic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Tourist Semiotic Practice
註[2] 吳晶.西湖詩詞[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11-18.
May 23, 2023
Place Link
陳崗〈西湖:旅遊者符號〉(3) 2.1 親身體驗
旅遊者符號實踐建立在其臨場身體體驗的基礎之上。
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感悟到杭州西湖的晴天水光瀲灩,好比濃妝的西子,而雨天則山色空蒙,好比淡妝的西子,於是才創作了《飲湖上初晴後雨》。
親身體驗不僅是杭州西湖“西子”符號產生的根源,而且也是後來旅遊者符號實踐的前提,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臨場感。離開慣常環境,身臨杭州西湖現場賦予了旅遊者特殊的心理感受;其二是具身化體驗(embodied experience)。旅遊者能夠綜合運用身體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甚至第六感) 感知杭州西湖,為杭州西湖“西子”符號的進一步檢驗、深化和再創造做好準備。
2.2 符號檢驗
旅遊者並不總是符號的被動接受者。追求真實性的旅遊者,通過親身體驗對旅遊符號進行檢驗。盡管蘇軾詩已經深入人心,歷代西湖遊覽者並不是被動地接受杭州西湖的“西子”符號,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將其運用到實踐中去,以檢驗其真實性。正是因為如此,南宋江湖詩人武衍才發出感慨:“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點出了蘇軾將西湖比作西子的恰到好處。同時代著名詩人陸遊更是對雨天淡妝西子的比喻大加贊賞,其在《真珠園雨中作》中指出“坐誦空蒙句,予懷玉局仙 ①”,並認同微雨中西湖是“猶得西施作淡妝”(《湖中微雨戲作》)。當然,符號檢驗也有不通過的時候。南宋詞人盧炳《驀山溪》中詞句“淡妝西子,怎比西湖好”,則點出了作者與蘇軾的不同觀點。
2.3 符號深化
旅遊符號實踐者在符號檢驗的基礎上進行符號深化。符號深化是指旅遊者通過親身體驗,挖掘出符號能指與所指(如本文案例中的西湖與西子) 之間的更多相似性。南宋詞人劉過在《沁園春·寄稼軒承旨》詞中,“坡謂西湖,正如西子,濃抹淡妝臨照臺”詞句增加了“照臺”要素,進一步強調西湖之美堪比正在化妝中的西子。明代詩人聶大年詩作《西湖十景》中也提到“雨宜晴宜晚更宜,西湖端可比西施”,指出不僅雨天和晴天,傍晚的西湖比作西子更加合適。明代著名西湖詩人張岱《西湖》詩中“追想西湖始,何緣得此名。恍逢西子面,大服古人評。冶艷山川合,風姿煙雨生……。問誰能領略,此際有髯蘇②”詩句更是深度刻畫了杭州西湖與西子的相似之處。
上一篇 》
May 23, 2023
Place Link
綜上,以麥肯奈爾為代表的傳統旅遊符號學,側重探討旅遊“標誌”符號的生產、傳播和體驗。近年來,學者們逐步認識到,旅遊者在旅遊吸引物符號建構中的主體性,同時也意識到了,身體在旅遊體驗中的重要性。
然而,由於缺乏對旅遊者符號實踐的科學認識和系統考察,學術界尚未針對旅遊者符號創造與符號記憶之間的關係展開充分討論,對旅遊者在符號建構中主體性的探討還不夠深入。
2 旅遊者符號實踐的基本內涵
旅遊者受到神話傳說、歷史文化、名人軼事、旅遊廣告、旅遊手冊等,不同類型旅遊敘事的持續影響,形成一定的關於旅遊吸引物的符號想象和符號記憶。然而,旅遊者符號實踐,並不是對已有符號記憶的被動接受,而是借助旅遊者的親身體驗,不斷將其運用到旅遊實踐中去加以檢驗、深化和再創造的動態演進過程。
根據這一理解,旅遊的符號實踐的基本內涵包括:親身體驗、符號檢驗、符號深化、符號再創造和動態演進。(上一篇)
May 23, 2023
Place Link
陳崗〈西湖:旅遊者符號〉(2)
然而,對旅遊標誌符號的過度關注,已經引發了學術界的擔憂,如楊振之、鄒積藝指出旅遊的“符號化”讓遊客停留在對目的地文化的表面參與上,已經構成一種悄然滋生的危機[11]。
針對麥肯奈爾的觀點,勞(Lau) 指出旅遊者對景物的訪問確實可以從符號學角度加以概念化,但這時能指是景物本身,而所指則是真實歷史事件 [12]。勞強調了景物體驗對旅遊者的重要性,將旅遊符號學研究的關注焦,點從“標誌符號”引向了“文化符號”。
旅遊吸引物的文化符號學分析借助羅蘭·巴爾特等人的文化符號學理論對旅遊吸引物的物質載體及其文化意義進行研究,有助於進一步探討文化符號的舞臺化,與旅遊體驗真實性問題 [13-16]。
而在實證研究方面,國內學者孫九霞、李蕾蕾、彭丹、范能船、丁雨蓮、馬翀煒、馬淩、趙玉燕等學者的研究,實際上已經不同程度地體現了文化符號學思想 [17-24]。
學術界對文化符號學關注的背後,實質上是旅遊者符號體驗的深化,和符號建構中主體性的顯現。從旅遊體驗的內容和手段來看,整個旅遊體驗過程,其實是一個符號的解讀過程 [5]。
旅遊人(旅遊者、旅遊目的地居民和旅遊從業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實質上就是符號的互動 [25,26]。庫勒(Culler)的研究點明了旅遊者在符號建構中的主體性,他把旅遊者比喻為“符號軍隊”,認為旅遊者在體驗過程中既制造標誌和景觀之間的聯系,也在找尋標誌和景觀之間的聯系 [27]。
厄里(Urry) 進一步指出,在旅遊者的目光的凝視之下,一切景觀都被賦予符號意義,一切景觀都變成了文化景觀[28]。而科恩(Cohen)、劉丹萍、戴光全、張朝枝等學者,關於旅遊者攝影行為的研究,則專門深入探討了旅遊者在旅遊影像符號建構中的主體性[29-32]。
身體處於旅遊實踐的核心[33]。學者們已經認識到身體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均對旅遊體驗產生顯著影響 [28,34-37]。巴柯豪斯(Backhaus) 和穆倫吉(Murungi) 將符號景觀的理論基礎,建立在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之上,指出在具身化的前認知層面,活的身體(lived-body) 與世
May 23, 2023
Place Link
陳崗〈西湖:旅遊者符號〉(2)
然而,對旅遊標誌符號的過度關注,已經引發了學術界的擔憂,如楊振之、鄒積藝指出旅遊的“符號化”讓遊客停留在對目的地文化的表面參與上,已經構成一種悄然滋生的危機[11]。
針對麥肯奈爾的觀點,勞(Lau) 指出旅遊者對景物的訪問確實可以從符號學角度加以概念化,但這時能指是景物本身,而所指則是真實歷史事件 [12]。勞強調了景物體驗對旅遊者的重要性,將旅遊符號學研究的關注焦,點從“標誌符號”引向了“文化符號”。
旅遊吸引物的文化符號學分析借助羅蘭·巴爾特等人的文化符號學理論對旅遊吸引物的物質載體及其文化意義進行研究,有助於進一步探討文化符號的舞臺化,與旅遊體驗真實性問題 [13-16]。
而在實證研究方面,國內學者孫九霞、李蕾蕾、彭丹、范能船、丁雨蓮、馬翀煒、馬淩、趙玉燕等學者的研究,實際上已經不同程度地體現了文化符號學思想 [17-24]。
學術界對文化符號學關注的背後,實質上是旅遊者符號體驗的深化,和符號建構中主體性的顯現。從旅遊體驗的內容和手段來看,整個旅遊體驗過程,其實是一個符號的解讀過程 [5]。
旅遊人(旅遊者、旅遊目的地居民和旅遊從業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實質上就是符號的互動 [25,26]。庫勒(Culler)的研究點明了旅遊者在符號建構中的主體性,他把旅遊者比喻為“符號軍隊”,認為旅遊者在體驗過程中既制造標誌和景觀之間的聯系,也在找尋標誌和景觀之間的聯系 [27]。
厄里(Urry) 進一步指出,在旅遊者的目光的凝視之下,一切景觀都被賦予符號意義,一切景觀都變成了文化景觀[28]。而科恩(Cohen)、劉丹萍、戴光全、張朝枝等學者,關於旅遊者攝影行為的研究,則專門深入探討了旅遊者在旅遊影像符號建構中的主體性[29-32]。
身體處於旅遊實踐的核心[33]。學者們已經認識到身體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均對旅遊體驗產生顯著影響 [28,34-37]。巴柯豪斯(Backhaus) 和穆倫吉(Murungi) 將符號景觀的理論基礎,建立在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之上,指出在具身化的前認知層面,活的身體(lived-body) 與世
May 23, 2023
Place Link
與其它類型文化景觀相比,關聯性文化景觀被天然地賦予了更多的文化敘事,文化內涵也更加豐富。詩詞是杭州西湖文化敘事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宋代大文豪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中“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著名詩句,將杭州西湖之美與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聯系了起來。從此,杭州西湖也有了“西子湖”的美譽,“西子”也成了杭州西湖的重要品牌符號。


杭州西湖的美女形象並非源於蘇軾。關於杭州西湖的眾多文化敘事中,贊揚其東方女性美的特質,一直是一個重要主題。早在蘇軾之前,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已經用“青羅裙帶展新蒲”、“草綠裙腰一道斜”等美麗女性的形象形容杭州西湖。
同樣,杭州西湖的“西子”符號建構也並非止於蘇軾。蘇軾賦予杭州西湖以“西子”符號之後,武衍、盧炳、陸遊、董嗣杲、劉過、張岱等著名詩詞人一次又一次地將杭州西湖與“西子”之間的聯系推向深入[2]。正是諸多文人墨客對杭州西湖“西子”符號的持續檢驗、深化和再創造,才使得該符號能夠不斷的吸收新的元素,內涵日益豐富。
旅遊者符號實踐是指借助親身體驗,旅遊者不斷將其關於旅遊吸引物的符號記憶,運用到旅遊實踐中去加以檢驗、深化和再創造的動態演進過程。正是通過旅遊者符號實踐,包括杭州西湖“西子”符號在內的不同類型旅遊,吸引物符號才能夠得到持續的傳承和創新。
然而,通過對旅遊符號學研究歷程的回顧,可以發現學術界尚未對旅遊者符號實踐研究加以特別關注。鑒於此,本文以杭州西湖的“西子”詩詞為例,在梳理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對旅遊者符號實踐的基本內涵、理論支撐與研究價值進行探討。
1 研究綜述
符號學已經成為旅遊研究的重要理論視角。麥肯奈爾(Mac Cannell) 較早將符號學理論運用到旅遊研究中,認為旅遊吸引物符號的能指為標誌(marker,即關於景物的信息),所指為景物(sight),並特別強調了旅遊活動中標誌體驗的重要性[3]。
受麥肯奈爾經典研究的影響,傳統旅遊符號學研究較多地,圍繞“標誌”符號的生產、傳播和體驗展開。早期的相關研究學術界已有較為完整的評述[4-6],這里不再贅述。由於互聯網日益成為影響旅遊想象和旅遊者實踐的重要媒介,學者們開始關注旅遊“標誌”符號的網絡傳播模式、內涵與效果等方面[7-10]。
[1] WHC.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EB/OL]. (2013- 07- 01) [2015- 01- 07]. http://whc.unesco.org/archive/opguide13-en.pdf.
[2] 吳晶.西湖詩詞 [M]. 杭州: 杭州出版社, 2005: 11-18.
原題〈旅遊者符號實踐初探——以杭州西湖“西子”詩詞為例〉
(本文作者陳崗單位:杭州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杭州311121)
原載 2015 年第5 期總第145 期人文地理
May 23, 2023
Place Link
陳崗〈西湖:旅遊者符號〉(1)
提要:旅遊者符號實踐概念的提出,旨在進一步凸顯旅遊者在旅遊吸引物符號建構中的主體性。本文以杭州西湖的“西子”詩詞為例,初步探討了旅遊者符號實踐概念的基本內涵、理論支撐與研究價值。旅遊者符號實踐並不是對已有符號記憶的被動接受,而是借助旅遊者的親身體驗,不斷將其運用到旅遊實踐中去加以檢驗、深化和再創造的動態演進過程。

符號學理論、實踐理論和(身體)現象學理論,構成了旅遊者符號實踐研究的三大理論支撐。符號實踐是旅遊者符號體驗過程中主觀與客觀、過去與現在、已知與可能、我者與他者、代表物與對象等諸多二元關係的中間環節和關鍵樞紐,既關係到旅遊者的符號體驗質量,也與旅遊目的地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2011 年,杭州西湖作為我國迄今為止唯一一例“關聯性文化景觀(Associative cultural Landscape)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根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關聯性文化景觀“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系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征”[1]。
May 2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