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從「識蘊」開展的「第七及第八識」與當代「潛意識」之關係人,心理的功能和狀態,以及由心理產生的問題和影響等等課題,其實在人類有文明以來一直受到關注。「“意識”、潛意識、無意識」的心理狀態(精神分析)就這樣在19世紀的西方社會中發展出來,至今還在不斷的開展與詮釋中。(按:精神分析和佛教都有意識一詞,且以標點符號為作區分:「意識」代表佛教所說,而“意識”即是精神學派之用詞。)…
在情動理論(affective theory)中,「感覺(sensation)」與「情感(sentiment)」是兩個相關但本質上不同的概念。以下是它們的主要區別:感覺(Sensation)~ 定義:感覺是來自身體對外部或內部刺激的直接、生理性的經驗。這些刺激可以是視覺、聽覺、觸覺、痛覺、溫度等。特徵:是原始的、即時的、短暫的。主要與感官系統(如眼睛、皮膚、神經)有關。通常不涉及詮釋或價值判斷。例子:感覺到針刺是痛的。聽到音樂聲。感到冷風吹過手臂。…
《反俄狄浦斯》(L'Anti-Œdipe),法文原版,第一卷《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 1:反俄狄浦斯》第一章〈無意識機器〉(Chapitre 1 : Les machines désirantes) “Nous sommes tous des œdipiens, nous avons tous passé par là.” 這裡是德勒茲與加塔利對精神分析的批判起點,指出傳統精神分析(尤其是弗洛伊德)如何將所有慾望都框定進俄狄浦斯結構中。 「弗洛伊德將所有夢、幻想和其他文學行為都看作是這個神話的不同版本。」 他們說弗洛伊德將一切慾望壓縮、縮減為一個家庭戲劇(drame…
愛墾APP: Awareness 與「法」在六欲中是什麼?~~在佛教「六塵六根六識」系統中,法塵對應的是「意根」(意識),與「色、聲、香、味、觸」等五塵相對,涵蓋一切非感官直接對象的對象——如:概念、思想、記憶;宗教信仰、道德原則;抽象邏輯、理念或「法則」本身;內在心理活動(情緒、志念、意圖)。因此,「法」欲,不單是對思想或觀念的渴望,更是對「意義感」、「理解世界」的渴求。這是人類欲望中最深層的一種:超越肉體、感官、情緒,直指存在意義、精神支柱與宇宙秩序的探求。「法欲」與「awareness /…
佛經裡探討生命的奧祕,是由「五蘊」組合而成的。換言之,構成生命的因緣,是色受想行識等五種要素,稱為五蘊。第一為色蘊,色不僅是顏色,而指一切有形之物質。凡有質量、有阻礙或有形式的物質體都稱為色蘊。…
T.S.艾略特的〈傳統與個人才能〉(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1917)一文,向來被視為英美現代主義詩學重要宣言之一。從「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角度來評議,可發現其意義不僅在於詩學觀點,也涉及現代感知論、主體性與文化生成觀的深刻辯證。一、從「情動轉折」視角的切入點~~情動轉折的核心問題是:「主體如何感受?感受如何成形?感受是否就是知識的原材料?」而艾略特提出的這種「詩歌的非個人性」、「自我犧牲」、「如鉑金絲般中性」,正可被視為早期對於「感知與情感如何轉化為文化作品」這問題前驅思考。二、情動理論三個關鍵觀點對照…
1 文字創作最小的單位是句子;造一行好句,它會呼朋喚友,物以類聚,招來其他好句。2 已經有人在實驗「一行詩」的創作。3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情沒見過?為求方便形容與流傳,絕大部分都用四字成語總結。四字成語於是成了我們最慣用的句子;最有安全感的思考方式。4 習慣所及,許多人面對最講究新句奇法的詩作,也往往是四字連連,節奏單調不說,思維脈動也虛弱。5 四字成語,偶爾為之只求畫龍點睛之效;頻密用之,像餐餐吃罐頭食物。6 反之,慣語改裝,往往有預想不到的效果,把創想推向不一般的維度。例如,我曾嘗試把「人無私心,天誅地滅」,改裝成「人有詩心,誅天滅地,再造一個新的」。(…
是否有理論將「性愛高潮」這種情動強度的節奏性、臨界性,與政治群眾運動中的身體感、集體感、節奏感作出類比?答案是:有,而且在「情動轉折」以來的若干前沿理論中,這種類比不僅存在,還被視為理解「群眾如何被觸動並行動」的核心關鍵。關鍵理論視角:將「高潮」作為群體情動臨界轉變的比喻以下是幾位學者與理論,直接或間接地提出了這樣的比擬: Brian Massumi:強度、閾值與「臨界轉變」重點概念:感覺的「強度閾值 crossing of thresholds of intensity」 應用場景:社會運動中的群體感覺、衝動與行動之間的裂隙:Massumi…
德勒茲反對那種認為存在一個現成的世界和它的潛在副本的想法;他為擬像辯護。任何事物之所是,即它變成他者的權力,它產生自身虛假的或偽裝的影像的權力,它不忠實於自身的權力。「複製」這個理念預設了某種原本,而西方思想一直被復制的形象所主宰:認為存在著某種可以被用來衡量和判斷主張者的起源(Deleuze…
提問:(1)五取蘊中的「識蘊」到底是什麽?(2)「識蘊」是否是前四蘊(色,受,想,行)的結果或者總合?(3)「識蘊」和「八識」中的「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應該不一樣吧?(4)「潛意識」是在五取蘊中的哪一個?簡答:一、一切從「身」與「心」說起人,在面對內心和外境的一切時,時而低落時而高昂,尤其在面對自己的生死或與至愛的離別,更容易陷入心情的谷底,煩惱不斷湧上心頭。對於「有情(尤其「人」)的剖析——為讓我們更深入了解「人」,「五蘊」的說明是佛陀常用的方法之一。人,是「心」與「身」的和合體,佛法最基本的用詞是「名(心理層面)」與「色(物質層面)」。然而,「人」的「心理層面」,因執行著種種不同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