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 金理: 在「俯瞰」與「內在注視」之間 上

    如何處理批評的經典意識與同時代立場之間的關係?我們經常會認為,文學批評是經典化的一道濾網,最終是為文學史寫作服務的。對此我有懷疑。《咀華集》是批評史上千古不磨的珠玉,針對《斷章》中著名的句子「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李健吾下了評斷:「還有比這再悲哀的,我們詩人對於人生的解釋?都是裝飾……但是這裡的文字那樣單純,情感那樣凝練,詩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卻埋著說不盡的悲哀……」這番意見立即被卞之琳指為「顯然是『全錯』」,《斷章》每節之內是相對關係;兩節之間是對稱結構,並列而不相互統攝,而李健吾只取「裝飾」做文章,以偏概全,所以卞之琳強調「我的意思也是著重…

    By Crna Gor

    0
  • 泰德·庫瑟的詩:冬末微風

    一陣冬末的微風把橡樹的情人節賀卡吹撒到了雪地上——深紅色的仿佛在靜脈深處奔突著的已婚者的血液一次又一次重返穩定的心臟。這片葉子給你,朋友,它是從一隻小鹿的心形蹄印裡撿起來的。她曾經在夜晚佇立在這裡的蘋果樹下踢踏著芬芳,大眼睛望著睡去的房屋。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0
  • 黃祥昀:科技身體的虛與實:從情動(affect)到後情緒(post-emotion)2

    現場性包含一部分難以精確形容的氣或能量,要從理論上定義有很多挑戰,但如果反過來想,沒有現場的話會缺少什麼?其中兩個很重要的差別是:第一,實體表演時表演者與觀眾的共情關係,是在互相觀察、影響之下微妙地流動,而虛擬實境中顯然影像是單向輸出的,表演者無法感受到觀眾。第二,在現場表演中情動的傳達,就我個人而言比在虛擬實境中強烈,但透過虛擬實境的媒介結構與安排設計,還是可以保留一部分。我自己觀賞劉守曜虛擬實境紀錄時,沒有辦法感受到表演者的氣場和現場性,但是相較於2D電影,還是更有臨場感,並且在某些段落能感受表演者的情動。根據哲學家布萊恩·馬蘇米(Brian…

    By desafinado

    0
  • 中醫五行 2

    四、五色、五谷與五臟1、肝色青:…

    By 東方求敗

    0
  • 李祖喬:意識形態的切身感──讀駱頴佳《情感資本主義》

    過去二、三十年的「情動轉向」(affective turn)可能帶來了一個誤會,就是讓人以為它是呼籲「我們太重視『理性』了,多點重視『情感』吧!」。但正如哈特(Michael…

    By Kolkata Bachcha

    0
  • 中醫五行 1

    一、五行1、五行學說來源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長、生法、柔和、條達舒暢)、火(溫熱、升騰、明亮)、土(生化、承載、受納)、金(清潔、清肅、收斂)、水(寒涼、滋潤、向下運行)五種物質的運動。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質,並由此引申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係,在不斷的相生相克運動中維持著動態的平衡,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2、五行相生相克的關係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係。五行的相生相克關係可以解釋事物之間…

    By 東方求敗

    0
  • 愛墾APP·羅蘭巴特理論:文本、神話、Langue以及Parole 上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是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的重要理論家,其概念如「文本」(text)、「神話」(myth)、「Langue」(語言系統)與「Parole」(言語行為)構成了他對文化、語言與符號的深刻分析。以下將正式定義這四個概念,並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1. 文本 (Text)定義: 巴特在《文本的樂趣》(1973)中將「文本」定義為一個開放、多義、充滿互文性的語言構造。與傳統「作品」(work)不同,文本不是一個固定的、封閉的意義集合,而是一個動態、可供不同讀者重新詮釋的網絡。核心特點: 互文性…

    By Cheung Po Tsai Cave

    0
  • 汪民安|何謂「情動」?4

    這是斯賓諾莎—尼采—德勒茲對人的定義。這也是對笛卡爾(我思故我在)、康德和現象學的回應。如果說,斯賓諾莎的哲學是為了對抗他的同代人笛卡爾的話,我們可以將德勒茲和他同時代的結構主義對立起來。德勒茲的這個時代,正是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和阿爾都塞(Louis…

    By 創客有多熱

    0
  • 愛墾APP: 德勒茲 vs. 維柯 ~皮扎尼克的詩〈從另一邊〉上

    面對同一首詩,如下述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的詩《從另一邊》的三行,根據以下的假設,德勒茲vs維柯,可能出現怎樣的情況?德勒茲可能挑戰維柯的詩性智慧,認為其過於依賴像徵敘事,限制了感性經驗本身的動態生成力。這種挑戰的邏輯基礎在於德勒茲對感性經驗的直接性與生成性的高度重視,以及他對像徵敘事的規范化和封閉性的質疑。如果將兩者結合,可以設想一種既承認感性經驗的直接生成力,又允許像徵敘事作為開放結構的詩性智慧模型,從而為文化和生命提供更具生成力的解釋框架。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的詩·從另一邊就像沙子從沙漏中漏下,音樂也落入音樂。在這個狼牙構成的夜晚,我感到悲傷。音樂落入音樂,就像我的聲音落入我的聲音。德勒茲…

    By 瑪琳娜

    0
  • 珍妮拉欣邦: 純粹為表達敬意 沙希盟領導擬宣誓石潑水惹議

    《亜洲時報9.2.2024訊》沙巴希盟領袖擬在亞庇市的宣誓石進行…

    By Suyuu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