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ada is for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readers. We believe that the beauty of human competence, places, foods and dedicated endeavors can be integrated into a single concept of CREATIVITY. We just can't separate one from the other. And, language should not be a barrier to us when it come to sharing. Enjoy reading.
創客有多熱
丹納《藝術的哲學》對巴黎的批評與京都模式的對照評議
一、引言
十九世紀法國思想家丹納(Hippolyte Taine)在其名著《藝術的哲學》(Philosophie de l’art)中,提出了「種族(race)、環境(milieu)、時代(moment)」三要素理論,認為藝術作品並非孤立的天才之作,而是特定歷史文化條件下的必然產物。特別是「環境」,包括自然景觀、城市風貌、人際氛圍,對思想與藝術的塑造作用至關重要。
在《藝術的哲學》中,丹納對巴黎有過相當尖銳的批評。他一方面承認巴黎是全法國乃至歐洲的文化核心,人才薈萃、藝術繁盛;但另一方面,他指出巴黎的「過度興奮」與「熱病狀態」會導致藝術的浮躁與短暫。
相對而言,日本京都提供了另一種模式。京都不僅因其古都文化與自然環境而成為「美學之都」,更憑藉京都大學孕育出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在科研領域展現了深厚的創造力。台灣文創學者李仁芳在《創意心靈——美學與創意經濟的起手式》(2008)一書中,強調京都的「趨美氣品」不僅有利於學術研究,也推動了文創產業的繁榮。
本文將以丹納的環境理論為基礎,對照巴黎與京都的文化環境,分析兩種典型模式如何塑造學術與藝術成果,並探討對當代文化創意發展的啟示。
二、丹納的理論框架:環境與藝術
丹納認為,藝術作品的生成取決於「種族」「環境」「時代」三要素。
種族(race):民族性格與遺傳傾向。
環境(milieu):地理、氣候、城市氛圍、教育制度、文化資源。
時代(moment):歷史的特定階段與思潮。
其中,「環境」是最能直接觀察與評估的因素。丹納強調,環境會「滲透」到藝術創造與思想生產之中,決定了文化的風格與深度。
三、丹納對巴黎的批評
在十九世紀的巴黎,人才高度集中。丹納承認,巴黎是「全國的頭腦」,科學、文學、藝術、戲劇都在這裡蓬勃生長。然而,他敏銳地指出了問題:
人才過度集中,競爭激烈:巴黎吸引了全法國最有野心與才智的人,造成一種「推我搡地擠」的氛圍。這種密集度雖能促進交流,但也導致心理壓力與內耗。
過熱的知識與創作環境:巴黎人的精神狀態「過分發熱、過分消耗、過分興奮」,呈現出一種「熱病」般的創作氛圍。這意味著巴黎的文化雖多產,卻難免浮躁。
藝術成果的矛盾性:在這種環境中,藝術作品常帶有過度的張揚與激情,雖有時能推動創新,但更多時候損害了藝術的深度與持久力。巴黎因此成為「光彩奪目卻缺乏穩健」的文化中心。
丹納的批評揭示了一個悖論:巴黎的環境確實孕育了大量藝術,但同時也削弱了藝術的穩固性。
Oct 27
創客有多熱
巴黎地域(Île-de-France)被視為文化創意就業高度集中之地,是法國創意/文化經濟發展的引擎之一。(L'Institut Paris Region)
時尚與設計仍是巴黎的全球標誌: 巴黎仍是全球四大時尚之都(與米蘭、倫敦、紐約並列)。其高級定制時装(haute couture)、奢侈品牌(luxury brands 如 Chanel, Dior, Hermès 等)、香水、美妝產業,都保有強大的國際影響力。(Wikipedia)
政府與城市管理機關近年也加強對本地時尚與工藝(fashion / craftsmanship)的支持政策,例如 “Made in Paris” 標章、設計師扶植、工坊與創意空間補貼/出租優惠等,以保護本地製造與設計師生態。(FashionUnited)
藝術市場與展覽活動活躍: 巴黎近年在國際藝術拍賣市場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例如有報導指出,巴黎的藝術市場正在趁英國 (倫敦) 因 Brexit、疫情等因素產生變動時,吸引更多藏家與拍賣行轉移重心。(Le Monde.fr)
新展覽、新藝術博覽會(如 Paris+ par Art Basel / Art Basel Paris)也顯示巴黎仍在不斷更新其藝術展示與策展的生態。(Wikipedia)
政府與公共政策積極介入: 巴黎市政府/法國中央政府有意識地支持文化創意產業,包括資助年輕設計師、提供創意空間、推廣工藝/地方藝術職人(craftspeople)以及加強文化外交。(FashionUnited)
時尚、設計、藝術教育機構如 Institut Français de la Mode (IFM) 等,在全球創意教育中佔據領先位置。(Wikipedia)
挑戰與轉型:可持續性、倫理、地方製造、生態考量:與過去僅追求潮流與奢華不同,當代巴黎時尚與文化創意更強調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生態責任以及本地工藝與材料的復興。(FashionUnited)
消費者行為與市場偏好的改變,也在推動創意產業向更多重視價值、文化內涵與社會/生態影響的方向轉型。(下接)
16 hours ago
創客有多熱
[陳楨·愛墾研創] 巴黎:還是那麽過熱、興奮與浮躁嗎?
十九世紀哲學家丹納在《藝術的哲學》一書中,批評當時的巴黎在文化藝術方面,過熱、興奮與浮躁。今天的巴黎,在國際創意文化人、文創業界、藝術市場中,又是怎樣的一個評價?有什麼新的景觀嗎?愛墾根據網上最新材料綜論如下——
當代巴黎的國際文創景觀
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是國家/地方經濟的重要組成: 法國政府將文化與創意產業(industries culturelles et créatives, ICC)作為外交政策與軟實力的重要支柱。2019 年,文化創意產業在法國的收入大約 €920 億,佔 GDP 的約 2.3% (France Diplomacy)。
出口也占一定比例,法國在影視、出版、設計、文化展覽等領域有國際貿易與跨境文化交流的實力。(France Diplomacy)
就業與經濟規模依然龐大: 在大巴黎(Paris metropolitan area / 寬廣的巴黎都市圈)內,創意產業相關工作者人數多,這些行業占都市總就業的比重很高。舉例來說,有報告指出在巴黎都市圈,創意專業(architecture、performing arts、出版、軟件、廣告等)工作人員數量在一定時期內持續增長。(apur.org)
16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