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营销 0.2:天字第一號工具

口號是傳播地方形象的頭號工具,它激发人們的熱忱,協調所有的地方營銷作業。

  • OVEPI


    特納·對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的總結

    特納將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總結為:那些非正式的人際交往技巧、習慣、態度、語言風格、教育素質、品位與生活方式。其具有文化能力(the ability of culture)、文化產品(the product of culture)和文化制度(the system of culture)三種存在形式。(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192.)(見:(吳啟焰和王兆傑,2011,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在旅遊規劃中的應用,《人文地理》2011年第1 期,總第117 期))

  • OVEPI

    李秀恒《把握“直播經濟”的機遇》

     

    近日,內地有一部熱播電視劇《青春創世紀》,以電子商務產業創業為主線,引起了不少觀眾對“直播”作為一個行業的討論。日前,內地的《咬文嚼字》編輯部亦將“直播帶貨”這個詞,列為2020年的十大流行語。

     

    網紅促銷 方興未艾

     

    作為內地新興的電商銷售模式,直播的發展歷史並不長,2019年才被稱為“直播電商元年”,全年總規模已達到4338億元(人民幣,下同),催生了影響力甚至超越一線明星的直播界網紅,更直接改變了不少人的生活模式。據艾媒咨詢核算,2020年中國直播電商行業的總規模,預計會倍增至突破9000億元。

    據商務部數據顯示,在疫情肆虐的今年上半年,全國直播電商超1000萬場,活躍主播數超40萬,觀看人次超500億,上架商品數超2000萬。換言之,平均每天有5萬多場電商直播,日均觀看人數超過2.6億。

     

    幾大原因 促成大熱

     

    電商直播能夠迅速火紅,有其原因。一是實時的互動感:透過屏幕,觀眾與主播似乎身處同一個現實場景,仿佛面前有真人展示著商品信息,分享自己的使用體驗,買家對產品有什麼疑問,只需要提出就能得到主播的回答,此種帶著線下購物優勢的線上購物模式,帶給觀眾全新的沈浸式體驗。直播儼然成為了一種全新的社交及生活模式,吸引更多人參與。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截至2020年3月,中國內地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已經達到5.6億,較2018年年底增長1.63億,占網民總數的62%。

    二是搶購的緊張感:直播的銷售模式,有些類似我們熟悉的電視購物,但不同之處是有一個較短的定時限制,直播間會提前預告每日的優惠商品開售時間表,時間一到就要“拼手速”搶購。例如,曾有知名主播請明星到自己的直播間推廣即將上映的電影,6秒之內就賣出了25萬張電影票。

    三是明星的附加值:人氣可以變現的今日,不少流量大的直播間已經成為明星藝人宣傳的平臺,而直播間亦樂見明星作客,吸引明星的追隨者進入直播間,成為潛在的客戶,達到互利互惠的宣傳效果。

    四是商品的豐富性:人人皆網紅,萬物可直播”是大家對直播經濟的一句形容。直播購物的商品種類琳瑯滿目,從常見的傳統網售商品,到以往網購中較少人選擇購買的高檔奢侈品,再到以往從未想過可以透過網上購入的汽車乃至千萬房產,直播世界選擇進入多元化,讓人流連忘返。


    新興機遇
    港不可失

    對港人來講,這種購物或銷售模式或許仍然陌生,但“直播經濟”的飛速增長已經不容忽視,香港應該正視及把握“直播經濟”的機遇。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陳百里出席活動時曾表示,“直播帶貨”的方式,非常有利於中小企業將香港高質量的產品和品牌推廣到粵港澳大灣區。其實,香港的5G網絡基礎設施有非常良好的基礎,為“直播經濟”創造了重要前提條件。香港不少化妝品公司、金鋪等大型連鎖公司,已經逐漸察覺到這種新興經濟的發展潛力。

    香港的直播促銷雖然起步遲了,但要推動起來卻可以走少一些彎路,事關內地的“直播經濟”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浮現了各種問題,包括假貨、虛假廣告、售後責任不清等等,讓香港可從中引以為鑒,在加強市場監管及規範秩序方面加以完善。相信只要香港建立起一個貨真價實和對消費者有保障的平臺,必定能從“直播經濟”中分一杯羹。(20.12.2020 / 作者為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 OVEPI


    愛懇留言:"人人皆網紅,萬物可直播",意味著地方營銷/地方創生亦可上線直播,誰會是本土第一人呢?

  • OVEPI

    西爾瑪·拉格洛夫·維特恩湖

    男孩子和白雄鵝、灰雁剛飛上天空,就望見一座山坡陡峭、山頂平坦的高山,他們知道那肯定是塔山。阿卡和亞克西、卡克西。科爾美、奈利亞、維茜、庫西以及六隻小雁早已站在塔山頂上等候著他們。當他們看到雄鵝和灰雁終於找到大拇指兒時,大雁群中立即爆發出鳴叫、撲翅和喊叫聲,那歡樂的場面真是難以形容。

    塔山的懸崖峭壁上幾乎從上到下長滿了樹木,但是頂部卻是光禿禿的。人們可以站在那里極目遠眺,縱覽四周。要是朝東面。南面和西面看的話,看到的差不多全是貧瘠的高原,除了陰暗的杉樹林、褐色的沼澤地、堅冰覆蓋的湖泊和灰蒙蒙的連綿起伏的群山外,其他什麽也看不到。男孩子也不禁覺得,造這塊地的人並沒有花多大的力氣,而是急急忙忙,粗制濫造,用石頭堆一堆就算了事了。不過,極目北方,景色就截然不同了。看來造這塊地的人懷著極大的熱情和一絲不茍的精神。朝北看到的全是瑰麗巍然的群山、平坦的峽谷和蜿蜒曲折的溪流,一直可以望到那片湖水滔滔的維特恩湖。湖面上冰已融化,湖水清澈透明,閃閃發光,就好像里面裝的不是水面是藍色的光。


    正是維特恩湖使北面的景色錦繡如畫,風光旖旎,因為好像那道藍色的光從湖中升起,又撒向大地。森林、小山、屋頂以及坐落在維持思湖畔的延切平市的塔頂,處在一片淡藍色的光環中,看上去讓人賞心說目。男孩子想,如果天空中也有國家的話,那麽它們肯定也是像這樣藍色的,他認為他對天堂是什麽樣子似乎有了一個模糊的概念。 

    當天晚些時候,大雁群繼續飛行,他們朝著藍色峽谷飛去。他們心情愉快,歡天喜地,一路上高聲呼叫,大聲喧鬧,凡是有耳朵的人都會聽到他們的喊叫聲。(西爾瑪·拉格洛夫《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第17章,1906,四月十五日星期五)

    瑞典維特恩湖(Lake Vättern):關於韋特恩湖名稱的由來,有一說認為是來自於瑞典語中的「水」"vatten"一詞,但目前並不能肯定。有意見認為湖的原稱應為"vätter,意解湖泊之神或森林之神。

  • OVEPI


    非洲国家旅遊口號

    Algeria:Tourism for everybody
    阿爾及利亞:適合所有人的旅遊

    Cape Verde:No stress
    佛得角,沒有壓力

    The Republic of Sierra Leone:The freedom to explore
    塞拉利昂共和國,自由地探索


    Nigeria:Good people, great nation

    尼日利亞,友好的人民,美好的國度

    Cameroon:All of Africa in one country
    整個非洲,盡在喀麥隆

    Namibia:Endless horizons
    納米比亞,無垠地平線
     


    South Africa:Inspiring new ways

    發現新南非

    Botswana:Our prides, your destination
    博茲瓦納,我們的驕傲,您的目的地

    Swaziland:A royal experience
    斯威士蘭,一次皇家體驗


    Zimbabwe:A world of wonders
    津巴布韋,奇跡的世界

    Mozambique:Come to where it all started
    莫桑比克,快來這一切開始的地方

    Malawi:The warm heart of Africa
    馬拉維,非洲熱情之心


    Madagascar:A genuine island, a world apart
    馬達加斯加,一座真正意義的小島,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 (上圖)

    Burundi:Beautiful Burundi
    美麗之地布隆迪

    Kenya:Magical Kenya
    神奇的肯尼亞


    Gambia:The smiling coast of Africa
    岡比亞,非洲微笑的海岸線

  • OVEPI


    創作旅遊口號高招

    怎樣創作一個國家的英文旅遊口號?

    1 夠親切

    語言盡量口語話,親切自然,讓遊客感覺到賓至如歸。

    Turkey: Be our guest
    土耳其, 快來做客

    Tajikistan:Feel the friendship
    塔吉克斯坦, 感受友誼

    Iran:You Are Invited
    伊朗, 應邀而來遇見你

    Uganda:You’re welcome
    烏干達, 我們歡迎你


    2 夠簡潔

    簡潔凝練,使人印象深刻。廣告口號一般不超過十個字,用最少最精煉的詞匯傳遞最多的信息量。英語旅遊目的地宣傳語常用單個詞、雙個詞、三個詞、省略句、簡單句、感嘆號.

    India:Incredible India!
    不可思議的印度!

    Brazil:Brasil – sensational!
    激情巴西!

    Haiti:Experience it!
    海地,感受它!


    3 夠撩人

    語言需具有煽動性,激發遊客興趣,說走就走。

    Ireland:Jump into Ireland
    愛爾蘭,跳進愛爾蘭

    Poland:Move your imagination
    波蘭,開啟你的夢想

    Zambia:Let’s explore
    贊比亞,一起來探索吧


    4 夠獨特

    形象定位,強調獨特優勢。推廣語中盡量體現最大的優勢,特別是區別與其他旅遊目的地的優勢。獨特性,才能讓遊客只想到你。

    Swaziland:A royal experience
    斯威士蘭,一次皇家體驗

    Gambia:The smiling coast of Africa
    岡比亞,非洲微笑的海岸線

    Denmark:Happiest place on Earth!
    丹麥,地球上最快樂的地方!

    Republic of Montenegro:Wild Beauty
    黑山,野性之美

    China, Like Never Before
    古往今來前所未有

  • OVEPI

    Everything I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 By Michael Desmond

    “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 might be the funniest movie ever made. Filmed on a shoestring budget by the irreverent British comedy troupe Monty Python, the movie tackles the legend of King Arthur and lampoons everything from arranged marriages to medieval superstitions to the French.

    Given its medieval setting and farcical treatment, you’d think there would be little software developers could learn from the film. As it turns out, “The Holy Grail” offers more than a few lessons for those involved with code.
     

    Be pragmatic: Everyone told the King of Swamp Castle that he was “daft to build a castle on a swamp,” and sure enough, his first attempt sank into the muck. “So I built a second one,” he says. “That sank into the swamp. So I built a third. That burned down, fell over, then sank into the swamp. But the fourth one stayed up.” 

    This is the kind of thinking that produces epic SAP implementation failures. The King and his melancholy son Alice ... I mean, Herbert … could’ve spared themselves a lot of trouble if they had listened to trusted advisors and built on another site. Be pragmatic and be willing to shift your plan as events and conditions warrant. Oh, and no singing.

    Assume nothing: That simple code update project you were assigned? It could be a killer rabbit.

    Don’t make assumptions. Assess for complexity and scope, watch out for sharp, pointy teeth and budget accordingly.
     

    Commit to process: It’s not enough to have a great idea, you have to execute. Sir Bedevere’s giant Trojan rabbit ploy worked flawlessly—except he forgot to put anyone in the construct before the French guards rolled it into their castle. A more rigorous process would have ensured the project was complete before he deployed it, allowing the knights to take the French “not only by surprise, but totally unarmed!” 

    Harden your code: At the Bridge of Death, each knight had to correctly answer three questions or face being launched into the chasm. When the Bridgekeeper asked King Arthur the air speed velocity of a laden swallow, Arthur replied, “What do you mean, African or European swallow?” Surprised, the Bridgekeeper muttered, “I don’t know that,” and was himself launched into the abyss. The unanticipated input crashed the authentication routine and left the bridge unguarded. This is stuff that can be addressed by fuzz tests and error checking. 

    Value documentation: The knights’ quest would never have even reached the Bridge, had Joseph of Arimethea not documented his work in the living rock of the Caves of Caerbannog. And the knights never would have gotten past the killer rabbit without the Book of Armaments and its detailed instructions on using the Holy Hand Grenade of Antioch. Document, document, document!

    Consider open source:True fact: The budget for “The Holy Grail” was so small that the crew couldn’t afford horses. So cast members took two halves of coconut and clapped them together as they skipped along. Sometimes, free tools are the best tools.

    Know when to quit: The Black Knight always triumphs, except when he doesn’t. Don’t be stubborn—no one is of any use with all their limbs lopped off. Take a lesson from King Arthur and his men, who throughout the movie would cry, “Run away! Run away!” as they retreated from one peril after the next. It looked cowardly and silly, but those retreats allowed the knights to regroup and press on with their quest. (Michael Desmond is the Editor-in-Chief of MSDN Magazine;October 2016,Volume 31 Number 10,Msdn Mag,Editor's Note )

  • OVEPI

    徐賁·官員如何學會說話

    200811月,中國前駐法大使、外交學院前院長吳建民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批評一些中國高官不懂得如何同外國人交流,把大量時間浪費在充滿套話、廢話和空話的無效交流上。吳建民認為,交流力缺失是中國社會的一大浪費。

    前不久,又有報道,"人民網"推出了"怎麽看領導幹部找替身開會"的專題調査,說是會太多,而且開會聽報告太辛苦,不能不請人代勞。還有報道說,2007年12月26日,廣東省委開會,有一成人缺席,惹得廣東省委書記對地方會風開炮。2007年7月份針對華南虎事件,陜西省召開處級以上幹部大會,在整風大會現場,臺下幹部卻睡得正香。

    開會的"逃會"、"睡會"、"替會",這都與會上說話的人說話不得法,叫人厭煩、提不起興趣有關係。看來一些官員說話能力成問題,不是在國外不會說話,只會在國內說,而是他們在國內也不會說活,否則怎麽能把聽話的人說得睡著、煩得逃走呢?

    說活不只是一種動嘴巴的能力,而更是一件需要花心思,去與聽話者有效溝通的事情。說話是涉及人與人實際社會關係的話語行為。平等、尊重的話語是討論、探尋式的。它不自大、有自省意識,因此而親切、幽默。相反,居高臨下的話語則是指示、命令式的,它聽上去很權威、很正確,但讓人覺得壓抑,無法親近。

    今年八月雲南某高層論壇開場白就客套了80分鐘。不能說是不會說話,但卻是根本不會替聽話人的感受著想。居高臨下的話語是官場文化的產物,要改變這種話語,需要改變"我說,你不能不聽"的心態,更要改變"上面說,下面不能不聽”的社會關係。說話的人不妨先做一個簡單的練習,說話前在心里想一想,如果我是一個平凡的公民,我會要聽這樣的講話嗎?平等的話語是在替他人設身處地,顧及他人感受和理解的人際關係中建立起來的,它必須在平等的公民互動、交往關係中才能得到發展。

    公元前4世紀,在雅典有很多教人說話的修辭學校,其中最有名,也是最特別的,是由伊蘇格拉底辦的。伊蘇格拉底把說話當作一種能幫助公民秉性和德性成長的普適教育,而不只是一種可以用來作法庭辯論或公開發言的技能。說話可以是顯示真實的方法,但也可以是遮掩和扭曲真相的伎倆。光教人如何說話,而不教人如何說真話、為何說真話,會把受教者引入歧途。伊蘇格拉底說,學習說話要有進步,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是說話人的自然秉性,不光是動嘴的天賦,而且也是真誠地說話。這是最重要的。第二是關於說話技巧的知識,如何運用排比、比興、講究用詞鏗鏘、自圓其說等等。第三是練習,練習的實踐比光有知識要來得重要。

    放到今天的公共生活之中,伊蘇格拉底對說話本領三要素的看法仍然相當有用。

    一個人說話,首先要明白自己為什麽要說話。在雅典的自由公民城邦里,一個公民要爭取公共權力就必須先得到其他公民的支持,演說成為一種很現實的公共生活需要。在現代民主國家里也是一樣,政治人物大部分是靠對選民或公眾說話,並取得他們信任才當選的。他們不是在要麽說官話,要麽悄沒聲的權力體制中被提拔起來的。

    至於說話的技巧知識,現代人已經遠不如古代人講究。我們並不期待現在的政治人物都像古希臘、羅馬政治家那樣去做流芳百世的演說。現代人只要說大白話就行,而且越是大白話,越是大實話越好。在現代民主社會里,反倒是那些用說話和發言來遮掩事實的人,才特別需要研究一些以假亂真、似是而非、專按自己的辯證的"技巧"。倫理學家博克說,這種說話的技巧其實是"說謊"的技巧。

    說話的本領是在實踐中鍛煉出來得。公共人物,尤其是官員,與民眾交往越緊密,越經常,自然就越有練習說話的機會。這種練習與作報告、下指示的說話是不同的,它要求理性平和的對話,不是頤指氣使的獨白。理性對話是一種公民社會的話語,它據理勸說,但並不能預期勸說的效果,因為被勸說者可能有他自己的理性立場,公民社會中的對話因此必須是一種多元協商、生動活潑、言之有物的公共話語。(2008年12月09日 南方都市報)

  • OVEPI

    机场故事

    第三件事,讲讲机场。

    在1990年代上半叶,中国境内航班所使用的,很多都是军用机场。连普通民用机场都没有,更别说国际机场。

    我1992年去海南岛,因为航班有限,得先在香港呆一晚,隔天再飞海口大英山机场。

    此军用机场距离市区只有二三公里,设备很简陋。由于下雨起大雾,飞机没法下降,又返回香港等待消息。

    熬了好几个小时,未知喝了多少咖啡,才再次起飞。可是抵达时,天色已提早暗下来,机场照明条件不良,机师没敢降陆,唯有原途返回。

    虽然航空公司赔偿了酒店住宿与晚餐,但从马来西亚出门算来已足足两天,还没法子抵步海南岛。 

    最后,虽然有志者事竟成到达了目的地,下了飞机可没有雨伞。细细春雨中走到机场建筑物,也算一种海岛风情。

    去领发旅行箱时,发现躺在地板上的旅行箱,虽然防水,却裂了。 

    重温孙春徳医生1990年出版的《六四后的中国》,再想想自己在时间上相距不久的一次海南岛商旅,不难看到在刚改革开放十余年,一切还是邓小平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阶段,很多让人苦笑的类似现象,其实都很普遍。

    唯一分别的是,孙医生伉俪参加的,是行程早已安排得紧紧的旅游团,班机有误,很多景点就要错过了;接待服务一时不到位,对经验丰富的国际旅人来说,难免会摇头。

    我呢,因为是受托做投资前作业,考察性质,时间安排比较自由。且行且看,随时随地都是珍贵的亲身体验。 

    旧事重提它干嘛?就只想说明一点,看看今天中国的所有建设、提升,对比曾有的情景,谁也不能否认这是多么果断、迅速而神奇的蜕变。 

    反观当时事事看中国都带点优越感的马来西亚人,這些年当然不能说没有与时俱进。但请时时记住,我们曾有一位首相说过:“我们有世界一流的建设,管理却三流!” 

    话是在2004年左右说的,“三流”?指的是那个时期的水平。现在?自己估计吧。
    (21.6.2024)

    愛墾評註:为何不换个角度,由海外有丰富“中国体验”的人,在社媒直播中叙說“小”故事,“深”意义?

    延續閱讀:每当变幻时/朋友你好吗?

  • OVEPI


    重温孙春徳医生的《六四后的中国》


    这是一部很好读的游记,连文带图加上旅行团成员名单,共110页,半个晚上就读完了。可是,孙春徳医生在这部《六四后的中国》一书里提到的许多事物,在庆祝马中建交50周年纪念的这两天,非常值得有心人细细地回味。

    此书出版于1990年6月4日,砂拉越诗巫慕娘印务印刷,拉让书局发行。第二年,孙医生开始了他长达4届的立委生涯,期间依然笔耕不息,结册多部。虽以政论与民生议题为重,但其“有碗说碗,有盘说盘”的医生本色,在《六》书中早见其风格。

    34年后翻出旧书来,我依然读得很有味道。想想,主要是因为我从1992年开始,便因为工作所需或背包包自助行,出入中国无数次,孙医生所说的城市或景点,我几乎都去过了。重温起来,是那麽的有共鸣感。

    在旅游信息图文泛滥媒体的今天,此书更显得它的历史价值可贵。要看旅游消费的内容,去看小红书、抖音或任何旅游网站吧,随便一个一秒钟就扳倒孙书。

    然而,好些有趣的记载,恐怕是那些网红闻所未闻的“好东西”。若“改编”、“搬演”到平台去,特别有话题性。很多很多故事,甚至令人感到现在的自己其实很幸福很幸福。

     

    且举三个例子——


    往东飞的方向朝西
     

    以前的詩巫人去中国,首先得飞吉隆坡,住一晚再飞广州。现在,大家不仅可以省下许多不必要的飞行时间直飞大陆,有的城市甚至有直透班机。多好。

    不再需要“若想往东飞,就得先往西飞”,符合逻辑多了。


    大马内政部训诫


    第二件事,精彩啰。我在1992年头一趟飞中国,绕道香港,可没这遭遇。

    而孙医生伉俪一行人在吉隆坡梳邦机场登机前,首先要聆听内政部官员的循循“教诲”:有机会出去玩,当然要玩得开开心心,但千万别忘了签证期限,免得逾期逗留需要动用国际外交程序把你领回来。 

    还有,随时随地顾好自己的护照;留意扒手、小偷和气候变化。 

    回来时,切忌藏了中共宣传品,还得意忘形到穿上毛主席行头。这在马来西亚是严禁的事,乐极生悲就不好。 

    最重要的,去人家国家玩耍,要懂得礼貌,不要口大大批评人家的政府、经济与社会等现象。 


    这一项真有趣。


    1990年的首相不就是老马吗?这些对华“友好条例”肯定是其内阁规定的,怎么到了2018年众望烧天时二任首相访华,他居然就忘了底线,在人家国境内批评他们的内政?

    (下續)

  • OVEPI

    (續上)全書25個章節,每一章都從不同體裁的文學經典出發,論述了文學帶來的心理效應。例如:詩意的措辭可以促進釋放舒緩大腦的多巴胺,幫助我們結合既有記憶和新的思維模式;莎士比亞的悲劇通過進展緩慢的情節和悲慟欲絕的角色,起到了「悲傷療愈」的功能,幫助人們放下重負,解放心靈;曹雪芹的小說則能讓讀者大腦神經中的額內側回對文化規范進行長時間的沉浸式吸收,從而讓我們的大腦感到自在,真正接受自我;而旅行可以挑戰我們對人的預期,因而旅行文學本身就可以給人帶來新體驗,激活大腦的前扣帶回皮質,阻止我們倉促做出論斷,從而助益我們的心理健康,讓我們做出精確的最終決斷。

    從詩歌到戲劇、小說,不同的文學體裁可以在不同方面拓展我們的外在視野和內心世界,對愛情、憤怒、痛苦、悲傷等種種情緒的刻畫,則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體驗,讓讀者的情緒得到濡養和慰藉,塑造了一種「心智複雜性」。這不僅僅是把文學的功用還原為某些顱內化學物質的分泌,也是科學地證明了一點:要成為更好的自己,文學的確是一份至關重要的營養。

    要好好理解這一點,有必要補充一個關鍵概念——神經可塑性。這一心理學概念指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認識自己,可能會潛移默化地塑造自己的未來。這個道理其實並不複雜,如果你每天都自信地看待自己,積極地回答「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這類問題,大腦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引導你自我實現。自我定義和暗示之所以能產生這樣驚人的影響,正是因為人類的大腦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不斷根據外部刺激和內部信念重新塑造自己。

    這種認為個人可以不斷調適、重塑的成長心態,本身就是現代社會的關鍵特征。早有研究鄉村社會的社會學家發現,農民的移情能力很低,他們很難設想自己還能扮演別的什麼角色,而文學正是提升移情能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因為只要你沉浸在小說、戲劇之中,很自然地就會代入角色之中,跟隨著他們的經歷而心潮起伏。珍妮斯·A.拉德威的《閱讀浪漫小說》一書證明,浪漫小說的最重要讀者群體之一,就是那些情感上匱乏的家庭主婦,她們通過閱讀可以極大地滿足自我。

    在文學史上,文學一直具有社會化工具的潛能——有時被看作政治啟蒙的載體,有時視為道德灌輸的渠道,還有時作為主流意識形態教化社會的工具。直到100多年前的美國,英語文學研究仍經常被視為一種用來警告、規勸和指導的政治教育工具。實際上,在文學研究專業化之前,「文學的視角應該是社會的,而非自我中心的」這種古老的觀點一直佔據統治地位。只不過,以往這種「文以載道」的工具性視角注重的是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用黑格爾的話來說,古典教育的一個前提就是:「古人的作品是對人類精神最高的培育。」

    不過,在很長時間里,文學作為良好教養的必需品,接受文學教育通常也就意味著分析研究經典作品的文本,這樣一來,文學就勢必從屬於語法、語源學、修辭學、邏輯學、演說、主題寫作等等,難免枯燥乏味。直到現代大眾文學興起後,這種觀念才逐漸遭到挑戰,更多人開始意識到,文學不是文本,它真正重要的地方,是深入刻畫並呈現人性本身。

    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還是個大學教授時,他就曾主張:文學「有一種感動你的特質,只要你不是完全冷血就不會弄錯。它還有一種教導你的力量,有效而潛移默化,沒有哪種研究或系統方法可以與之匹敵」。他相信文學不是用來分析的,堅持「不存在關於文學的科學」,「文學的本質純粹是精神」,「你必須感受它,而不是過於有條有理地分析它」。

    文學確實能有效地激發、引導、塑造人的情感,但有必要指出的是,有時這正是傳統社會提防它的原因——想想看,明清時代將《西廂記》斥為「淫詞豔曲」,正是因為它所激發的「情」對僵化的禮法秩序而言是危險的顛覆力量。然而,對現代人來說,情感卻是文學最重要的功用之一。把文學看作是人的基本精神需要,培養感受力和移情能力來達成自我成長,這是現代個人主義的信念使然。瑪莎·努斯鮑姆在《愛的知識》中雄辯地證明,人的感知同時涉及情感和理智,在建立這樣一種倫理理解時,文學是比哲學更好的表達形式,那才是人之所以為人。

    1930年代,文化批評家萊昂內爾·特里林在哥倫比亞大學執教時,曾將文學當作社會學和心理學來討論,激怒了不少學生。而在當代社會,至少可以證明,文學確實能對人的心理產生複雜深沉的影響,它並非無用,恰恰是有著大用——讓我們成為更完善、更豐富的自我。(原題:從神經科學出發剖析文學為何有用; 作者:維舟;來源:文匯報;2024年11月03日)

  • OVEPI

    維舟·從神經科學出發剖析文學為何有用~~有這麼一個故事:據說當年伏爾泰的父親看到他詩寫得很好,起初很高興,後來又擔憂他「培養起這種根本不能賺錢的才能」。這想必很能讓中國人產生共鳴。40年前,「文學青年」仍然是個高級的褒獎,然而到了經濟繁榮的時代,這個詞早已變成了一種揶揄:按照中國人的實用主義,文學不僅無用,甚至還有害,助長了一種脫離現實的傾向。想必也是被人問得多了,作家莫言有一次坦率地說:「文學與科學相比,的確沒什麼用處,但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

    文學確實不能當飯吃,因為它本質上來說是一種非物質需求——那是「精神食糧」。只不過,很多人都難免有一種錯覺,認為沒有這樣的精神生活也能過得好好的,但話說回來,「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不是為了吃飯」。文學不僅僅能讓人擁有良好教養,還因為文學本身是精神生活的產物,證明了人不是動物、不是工具,而是有著複雜感受的萬物之靈,畢竟動物是沒有文學的。正因此,沒有文學滋養的社會文化和心靈,注定是粗鄙、蒼白和貧瘠的,無法體會到高層次的精神享受,那樣的生活其實只是「生存」。

    對現代人來說,如果還想在人生中擁有豐富的內心和體驗,文學就是必不可少的。那倒並不一定是要你日常閱讀文學經典,而是說具備基本的教養——例如,至少知道《紅樓夢》,並對小說中主角的命運有所觸動。這就是安格斯·弗萊徹在《文學發明》中所說的,文學和那些物質生產的工具不同,「這些工具面向外部,幫助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而文學則面向內心,幫助我們活出自己」。

    也就是說,文學之所以重要,乃是因為它有助於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但它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說到底,這是因為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從遠古時代起,「講故事」就是創造人際聯結、激發內心感受的重要方式。文學的獨特能量永遠在於虛構,但我們天生就能通過這些虛構的故事去想象那些超越現實的存在,觸及他人的感受,由此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自己的內心。

    聽起來覺得不可思議嗎?但這可不是誇大其詞。

    這本《文學發明》最新穎獨特之處,就是從文學作品中發現某種心理效用,「這種效用或許有醫學價值,或許能提高心靈的福祉,又或許對大腦別有一番好處」,並且它們都可以用神經科學來加以證實。文學當然能喚起人的種種情感,正如閱讀浪漫小說也能為讀者提供情感濡養,但本書並不只是寬泛地談論文學的心理寬慰作用,而是具體地論述不同的文學體裁會激發不同的情感,從而引發大腦神經的反應乃至重塑。(原題:從神經科學出發剖析文學為何有用; 作者:維舟;來源:文匯報;2024年11月03日;推薦書《文學發明》,作者:[美]安格斯·弗萊徹,譯者:郭澍|天津人民出版社,2024年7月。)

  • OVEPI

    幻影

    我認清了這些道路,原來如此這般,知道它們直奔什麼所在,在什麼地方可以拐彎抹角,此時,我記起來了,這幾條道路我曾走過,當時正思念著斯代瑪麗亞小姐……我看,這條條道路已變得單調乏味了,但賦予我性格特徵所追隨的軌跡以精神意義。這是很自然的,然而並不是無關緊要的;條條道路提醒我,我的命運只是追求幻影,我夢寐以求的生靈,很大一部分是我想像出來的現實;的確有些生靈——我從小就是這種情況——對他們來說,凡有固定價值的東西,別人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什麼財富呀,功績呀,高官厚祿呀,都視為身外之物;他們所需要的,恰恰是幻影。他們為此耗盡了餘生,不惜一切代價,想盡千方百計去和幻影見面。但幻影稍縱即逝;於是又追求另一個幻影,哪怕再回過頭來重新追求第一個幻影也在所不惜。……斯萬……曾是幻影的熱心追求者。幻影形形色色,有被人追求的,有被人遺忘的,有被人重新尋覓的,也有時只求一晤的,目的在於接觸一種不現實的生活,這種虛無縹緲的生活一縱即逝,巴爾貝克的條條道路到處有幻影神出鬼沒。一想到沿途的樹木,梨樹呀、蘋果樹呀,檉柳樹呀,這我死後它們仍然生機盎然,我似乎從它們身上得到了教益,把精力撲到工作上吧,趁長眠安息的時刻尚未敲響的時候。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 OVEPI

    胡小胖·短視頻的社區营銷學

    短視頻對新零售最大的幫助,就是解決了新零售最後一公里的觸達問題。我問大家,新零售最好成交的人群在哪里呢?

    在本地同城,很多大團隊長的發家史就是從自家小區開始的。以前想引流本地人群,我們一般是做(内容营銷)地推,做實體店引流等一些常規的方式。但現在有了短視頻後,我們又多了一種新的引流方法。

    短視頻,你想把影響力做到全國,想做一個大網紅,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一年也就那麼幾個幸運兒。但如果你把野心收一收,把范圍縮小一點,你就不要想著全國出名,你就先從本地同城開始,或者先從你小區觸達開始,行不行?

    這樣操作也會變得相對簡單很多,發短視頻的時候,順帶把地點選好就可以了。勾選地點發佈的情況下,本地的觸達率是非常高的。

    我有一位社群會員,她是某品牌的代理商,她每次發短視頻的時候,都會勾選她小區的位置,堅持一段時間後,她小區的人都知道她了。有了影響力後,你再去做引流和成交,就會變得很輕鬆。

    她的代理商和客戶,很多都是她小區的住戶。類似的案例,特別多,大部分團隊長的發家史,都是從自家小區開始的。我們現在操盤的品牌方中,我們都鼓勵代理商要學會用短視頻去打造本地化影響力。先從自家小區開始,慢慢拓展。

    原題:短視頻解決了新零售最後一公里的觸達,短視頻助力本地同城傳播;作者:胡小胖,《品牌運營手冊》《微商操盤手冊》作者 2024-11-14)

  • OVEPI

    (續上)脫口秀演員·不願做不溫不火的工作,學霸稱要在這行「搏一搏」~~學歷是脫口秀行業的眾多人設標簽之一,觀眾熟知的不少演員都畢業於名校。哥倫比亞大學的呼蘭、北京大學的李雪琴和鳥鳥、北京科技大學的徐志勝、上海交通大學的龐博、吉林大學的趙曉卉和周奇墨……

    主持人車洪君是復旦大學大四學生,當他的同學們出國、保研時,他選擇更換賽道,參與喜劇表演。他戲稱自己——「在職大學生,全職脫口秀演員」。

    車洪君說,他發現自己從小就具備某種喜劇天賦,其中一個典型特征是——上課喜歡接話茬。他善於快速從對方的表達中找到漏洞,這恰好符合喜劇的反邏輯特徵。另一個天賦的發掘在於,英語課上,他在10分鐘的課堂展示中吐槽室友引起同學哄堂大笑,老師對他說:「你身上有美式喜劇演員的氣質。」

    7月,家在山西、學在上海的他來到北京,靠著「硬闖」進入了脫口秀行業,在網絡平台購票,通過票務詢問開放麥機會,現場試講。從愛好者到新人再到簽約演員,常人通常需要花半年、一年甚至兩三年才能完成的事情,他用兩個月就做到了。車洪君把這歸結為運氣——在兩場接近「炸場」的演出中,恰巧碰到了俱樂部老板。

    或許更重要的是積累和學習。作為社科專業學生,車洪君對脫口秀有基本的底層邏輯理解:一門解構的藝術,消解了精英文化的意義。落實到行動上,他把知名演員們的表演聽了上百遍,熟知他們的人設風格、精彩段子,聊天時對周奇墨、邱瑞等人的表演信手拈來。

    當他模仿完邱瑞講媽媽把秋褲縫在牛仔褲上這段,記者隨口一句「這是溫暖啊!」他卻立即反應道:「我是覺得離譜,但你這個角度還沒人講過。」一邊說著,一邊拿出手機記下了「代溝-溫暖」。在他微信文件傳輸助手的聊天框中,還有不少類似這樣的記錄。這就是他的日常,把素材收集、段子創作融入生活。

    對於名校畢業生選擇成為脫口秀演員,他說,考慮到目前的經濟形勢和求職難度,與其做些不溫不火的工作,不如在脫口秀行業上升期裡搏一搏。「人的選擇是自由、多元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正是學校給了我選擇的底氣,即使這條路走不通,我相信我也會有自己的路。」

    脫口秀觀眾·從脫口秀中找到情緒共振,紓解工作和生活的壓力~~

    無論線上綜藝節目,還是線下開放麥演出,脫口秀或許都是最能捕捉社會情緒的地方之一。《脫口秀大會》引領的社會熱點討論包括:996、內卷、催婚、副業、朋克養生、容貌焦慮等等。

    北青報記者在開放麥現場則聽到了身邊的「熱點」:身處女性為主的護士職業群體中,護理專業的男孩吐槽自己一再被小朋友稱呼「護士姐姐」;滿臉痘痘的男孩把自己的臉比喻成餅干「趣多多」;職場打工人說髮際線後退,為疾病所困……

    據《脫口秀營銷白皮書》所言,脫口秀的用戶群體多為一二線城市精英人群或新中產,年齡在25歲以上,65%以上擁有本科學歷。他們有較高的生活、工作、社交壓力,需要宣洩的出口,且需要尋求社會認同和自我實現的支點。

    喜歡看脫口秀的張女士在北京工作10多年了,工作、照顧孩子、運動,每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在快節奏生活中,有時覺得自己需要釋放一下情緒。」她起初聽相聲,後來開始看《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有時連續刷上幾天。早幾年,她偶然觀看過線下演出,現在則集中在線上觀看,時間成本是她的重要考量。線上演出經過篩選、排練展出了最精華的部分,還可以在不喜歡的部分快進。

    25歲的思佳去年進入北京一家國企工作,身處大城市加之初入職場,看一場脫口秀就成了她排解情緒的方式。

    今年「十一」假期,家在本地的朋友們各有安排,思佳無人陪伴,甚至在小紅書上瀏覽「95後誰出來玩」相關帖子,但最後還是決定獨自一人觀看脫口秀演出。

    在咖啡吧不大的空間中,與其他觀眾坐在一起,時不時被台上的演員逗笑,這讓她感到一切值得。一個半小時的演出結束,工作帶來的緊張情緒得到緩解,困擾自己的一些事情也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加油吧!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潮流檔案

    騰訊視頻聯合笑果文化在9月推出的《脫口秀營銷白皮書》指出,2018年,全國脫口秀俱樂部數量不到10個,而截至今年5月,全國已有超過150家俱樂部。

    如今在開放麥現場,你或許可以與各行各業的人相遇。名校學霸、快餐店品牌大使、核酸采樣員、全職奶爸、企業高管、創業公司老板……他們有人是下班後來吐吐槽,也有人致力於成為一名優秀的脫口秀演員。

    脫口秀也開始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職業新賽道。1990年出生的安子,在老家洛陽推銷過保險、做過直播,去年來到北京,白天做天貓超市客服、便利店售貨員,晚上就去開放麥試段子;1996年出生的研三學生小瑜,2019年曾在廣州試講過一次開放麥,冷場效果讓她時隔兩年才敢重新打開脫口秀綜藝,如今面臨秋招,她打算報名脫口秀訓練營試試看。(原題:青年人為什麼愛上脫口秀|北京青年報|2022-10-25作者:陳靜 林豔 張彬 http://m.cyol.com

  • OVEPI

    愛上脱口秀:近年來,脫口秀成為都市青年的社交新方式、打卡新去處、減壓新手段。在北京,走進酒吧、咖啡吧,看看開放麥(脫口秀演員實驗段子的免費或低價演出),你會在這裡與各行各業的年輕人相遇。名校學霸、快餐店品牌大使、核酸采樣員、全職奶爸……他們有人是下班後來「吐吐槽」,也有人致力於成為一名優秀的脫口秀演員。

    當下,脫口秀是年輕人情緒的共振場,也成為他們的職業新賽道。青年人為什麼愛上了開放麥?北京青年報記者帶你走進線下開放麥與新人演員的故事。

    開放麥表演:觀眾花費不到30元,就可近距離欣賞表演

    入夜了,高大的寫字樓陷入黑暗,咖啡吧的橘色燈牌在大廈一角獨自明亮。屋內昏暗靜謐,微弱的暖白光盞中,兩位工作人員低聲指引著來客。窄小的旋轉樓梯蜿蜒向下,燈光照亮沿途橙色牆壁,通向隱秘的熱情與活力。

    「假期第二天,約不到男朋友就約女朋友來看脫口秀是吧?」棒球帽、小卷髮、金屬項鏈配綠毛衣的男孩蹦跳著上台,看著台下三十來位青年男女,女孩佔了約三分之二,他不禁如此調侃。隨後,他提醒觀眾:「演出過程中,如果好笑就笑,不好笑就鼓掌。」這是北京某著名脫口秀的開放麥現場。新老演員在此實驗段子,觀眾花不到30元就可以近距離欣賞一場表演。

    綽號「船長」的21歲男孩收獲了當晚最多的笑聲。他是北京郵電大學通信專業學霸,讓觀眾意想不到的是,光環之下也有許多苦惱:同學「卷」到在廁所背單詞、用教高數的方式追女生卻遭拒絕。

    他的表演常常伴隨著豐富、誇張的肢體動作和角色反串。講到喜歡的女孩與別的男孩親密喂食,他微微仰頭張嘴,模仿女孩的可愛表情和聲音。而另一邊,作為旁觀者,他剖析了自己的心境:不屑、嫉妒、羨慕。

    演出的「炸場」效果還與一個意外有關。演出前的互動中,一位觀眾自稱在「北京末流985」就讀,並兩次強調「是985唉」,引起全場觀眾大笑。演出後半段,一個完全無關的場景中,演員再次巧妙地提到該觀眾就讀學校,這次call back(脫口秀經典表演技巧)讓全場氣氛達到高潮。

    當晚的演出效果不錯,幾乎每位演員都成功逗笑了觀眾。但有時候,演員和觀眾都不得不面對另一種境況——冷場。

    9月下旬,南鑼鼓巷一家酒吧,一位在法律行業工作的女孩第一次登台講脫口秀。她講述了年輕人的職場困境,辛苦完成的工作被領導親信搶佔功勞,她因此自閉、自殘。她原本想笑著調侃,卻講著講著就哽咽了。

    10月上旬,美術館附近的文創園區,一位相對成熟的演員也出現突發狀況。說到「家庭教育讓我特別不自信」時,她突然躬身道歉:「唉,謝謝大家,對不起對不起。」隨後,她匆匆下場,簾後傳來號啕大哭。

    在這兩個時刻,台下響起了鼓勵的掌聲。

    開放麥就像一個試驗場,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都面臨很多不確定性。用一位觀眾的話形容,觀看開放麥就像體驗和參與脫口秀這個果實成熟的過程,幫助演員們鍛造真金。

  • OVEPI

    「利他心」商業場景微電影

    摘要:2019年11月7日,第二十一界中國零售業博覽會(CHINASHOP)在青島正式開幕,商米科技受邀第四次參展,攜手軟件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最具特色的「商米數字小鎮」。除了可以一覽來自全球的近千家參展企業的零售行業新發展外,商米科技策劃了一場「觀影會」值得關注,它是由泰國神級導演塔諾柴拍攝的年度品牌微電影《無價》。

    11月7日,第二十一界中國零售業博覽會(CHINASHOP)在青島正式開幕,商米科技受邀第四次參展,攜手軟件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最具特色的「商米數字小鎮」。除了可以一覽來自全球的近千家參展企業的零售行業新發展外,商米科技策劃了一場「觀影會」值得關注,它是由泰國神級導演塔諾柴拍攝的年度品牌微電影《無價》。

    在「商米數字小鎮」,體驗18個不同商業場景的新零售變革

    每個人都經歷過不同的商業場景,從滿足大眾日常需求的餐館、水果店、服裝店、理發店到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寵物店、母嬰店、足浴店、酒吧夜店等等。

    但這些支撐人們吃喝玩樂需求的門店,是怎樣緊跟新零售的步伐的呢?

    眾所周知,互聯網帶來的巨大變革給眾多中小商家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有的甚至是顛覆。在本地商家信息化已經是勢在必行的情況下,一些中小商家面對互聯網卻仍然只有不知所措。

    在CS展會現場,商米科技攜手16家軟件合作伙伴,以近700平方的最大展位、覆蓋18個不同商業場景的「商米數字小鎮」,通過一站式未來數字門店場景體驗,來回答這個問題。

    商米科技以豐富的設備和專業的場景方案營造了餐廳、寵物、足浴、夜店等等一系列真實商業場景,向每位走進「商米數字小鎮」的商戶,在真實場景下,針對性地講解不同行業變革新零售的痛點及解決方案。在此之外,商米科技還聯合支付寶一起打造了可以讓大家體驗黑科技購物刷臉支付。

    這也是商米科技創立的初衷:以「利他心」為准則,利用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來為傳統商業建立信用體系,讓商業服務透明化,讓消費者更加放心,同時為平台上堅持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的商家提供更多的客戶資源,促進商業的良性循環。

    因此,今年的展會,商米科技還有一大亮點:首次對外發布商米嚴選數字化門店解決方案。商米方案專家從9000+商業應用中嚴選12款軟件,從行業痛點出發,為商家提供從硬件到軟件的一體化服務,實現合作共贏。

    生活不止18個商業場景,「利他心」需要被更多地傳遞

    「商米數字小鎮」營造了18個商業場景,但生活中的商業場景,卻遠遠不止這個數字。而在每個行業乃至每個門店,背後都站著一個不同的商人。

    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人有一種「無商不奸」的看法,而「商人」逐漸成為了一個帶有負面色彩的詞,也成了一個容易被誤解的職業

    其實,很多從事某一個行業的商人,是秉承著想一直傳承干下去的心,他們秉承著一顆利他心,踏踏實實地在自己的領域裡貢獻著價值,成為了員工、家人、顧客眼中了不起的大人物。

    在此次CS展會,商米策劃了一場「觀影會」,第一次為商人正言,並借此傳遞「利他心」是商業最本真的心態,願喚起這個商業社會的善意,願每顆善心都不被辜負,就算在無利不獲的商業中。影片故事是從幾十個國內外真實的商家故事中篩選而來,並由泰國國寶級導演塔諾柴執導,歷時3個月打磨、攝制完成。

    11月7日,在利他心年度品牌電影公映的同時,商米聯合支付寶、有贊、付唄、美味不用等、收錢吧、錢方、生意專家、銀豹、客無憂、博卡、車店無憂、天財商龍、康銘泰克、貨寶寶、九點半15位行業合作伙伴共同發起了【利他心商家故事】征集,尋找在自己的領域裡,懷揣著商業的本心,默默無聞地服務顧客的每一位老板、每一個商家的故事。

    (2019/11/07 极客 原題:一部泰國神級導演的TVC作品,說能喚起商業的「利他心」?)

  • OVEPI

    「演員是少數,觀眾是多數。沒有觀眾,再好的藝術也只能稱之為博物館藝術。因此,曲藝要想發展,關注點仍然要放在觀眾身上。」 王登渤認為,曲藝傳承目前面臨著一定的生存壓力,應當作出一些培根固本的事情,而不是作為政績工程去做。比如曲藝進校園,讓因為沒看過、不懂得而覺得曲藝不好看的青少年真正近距離去了解曲藝、愛上曲藝,這樣的「培育」工作值得推廣。

    「我很多年沒在劇場聽過鼓曲了,現在也聽不懂鼓曲。」在與身邊朋友的交談中,這一番話似乎很有代表性,如今,像這樣聽不懂鼓曲的觀眾不在少數。在曲藝作家楊妤婕看來,要想讓鼓曲藝術「火」起來,根本出路仍在於培養觀眾。鼓曲是唱給人聽的,觀眾是決定一個藝術門類發展前途的重要因素之一。楊妤婕認為,浸染、熏陶需要時間,培養觀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急不得。她以天津人民廣播電台播放《曲苑大觀》節目為例,「這個節目每天在固定時段播放京韻大鼓、梅花大鼓、單弦、北京琴書等,據我所知起碼有40年了,天津的很多觀眾都是從這裡接觸並喜歡上鼓曲的」。

    楊菲的青春鼓曲社現在所做的另一項工作就是培養社會各年齡段的曲藝愛好者,普及和尋找鼓曲傳承人,讓大家有一個可以學習曲藝的地方。

    沒有新作品等於「零」發展

    網絡資訊的發達讓一些相聲從業者過度依賴、盲目追隨,一旦從網上找到新段子、新包袱、網絡流行語,就迫不及待地加入到作品中,忽略了曲藝表演最重要的東西:原創和基本技法。苗阜曾在多個研討會上發言提出,曲藝要想發展首先要繼承,不僅要繼承傳統,還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用新的思維和觀念發展曲藝藝術,而且最重要的是應該團結起來,搞好曲藝的生態建設。「現在好的相聲作品越來越少,靠寫相聲作品難以維持生計,因此沒人願意寫。很多編劇退而求其次,改寫電視劇、網絡劇」。為了引領更多的編劇回歸曲藝隊伍,苗阜提議聯合全國的小劇場成立類似於評審委員會的部門,適當給予編劇獎勵資金,他深信曲藝說得再好,無論怎樣的傳承,沒有創新的作品等於零發展。

    地方曲藝立足於地域文化,方言成為其特點。從產生來講,由於以前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在特定的方言區域和文化區域產生了一些獨特的曲藝藝術。而如今地域間的交流已基本沒有障礙,這種情況下,方言曲藝的生存空間也開始逐漸被壓縮,傳播發展也面臨著壓力和挑戰。對此,王登渤認為,地方曲藝的出路在於要拿出被人民群眾普遍接受的作品,「任何一個藝術從產生到接受的過程都是兼收並蓄、博采眾長,一個藝術樣式永遠也不可能定型,還在不停的完善之中。長遠來看,地方曲藝仍舊擁有十分可觀的發展前景」。

    楊菲的曲藝工作室近年來為曲藝的傳承注入了新鮮血液。青春鼓曲社的演員平均年齡在22歲左右,是非常有青春朝氣和活力的團體。今年2月,青春鼓曲社赴台灣舉辦了7場演出,此次演出是國台辦和中國文聯合作的文藝精品走出去重點項目之一。讓楊菲和鼓曲社的演員們始料未及的是,台灣觀眾熱情表達了對大陸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喜愛,演出得到了他們的高度認可。楊菲表示:「用青春的面孔唱響古老的旋律是我一直以來想要做的事情。靈活、輕便、快又精是曲藝的優勢,這一優勢正適應於現代城市的快節奏生活,所以我們需要把節目精練化,變得短小精悍,不僅出精品,還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抓住觀眾的眼球,選材上不要老是唱過去的故事,要唱好當下新故事,還要把握好節目的節奏,相對加快」。(原見:2025/03/19 文藝報) 

  • OVEPI

    夏寧竹:新媒體網絡環境下曲藝如何發展

    曲藝是中國文藝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門說唱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新媒體的出現給曲藝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同時,微時代快捷的傳播方式也為曲藝提供了新的傳播途徑。曲藝能否善用微時代新媒體的優勢來開拓新思路,推進曲藝的創新與發展,是當前曲藝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新媒體讓曲藝煥發生機

    「看得少,聽得少,自然不懂也不了解。只有多創造機會,讓更多的年輕人與鼓曲親密接觸,他們才有可能欣賞並喜歡上這門獨特的藝術。」作為評書版《海賊王》的幕後策劃,「80後」的謝岩這些年來想方設法加強戲曲曲藝的傳播。他創新推出的評書《海賊王》在考拉電台社區引發無數「圍觀」。大家都覺得這種新形式「太好玩了」。

    有網友留言:「從來沒想過評書還可以說這個。」在考拉電台上,評書《海賊王》的點播量已達幾十萬次。為了推動鼓曲的發展,謝岩還嘗試創辦了北方曲藝網,利用互聯網資源傳播鼓曲。2014年,謝岩又推出了「戲曲曲藝兩門抱」的微信公眾號。公眾號推出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收獲近萬名粉絲。謝岩認為,如何讓更多年輕觀眾愛上鼓曲,傳播形式很關鍵,一定要突破傳統觀念。微博、微信都是年輕人比較喜歡的傳播方式,觸手可及,利用這些平台傳播鼓曲,可以事半功倍。

    相聲演員苗阜一行人也在2014年提出了「文化傳承科技分享」的口號,並在網絡視頻開通了曲藝專區,新增曲苑頻道,和全國的小劇場一起以全新的傳播方式打造自己的曲藝傳播平台,並面向全國推廣。苗阜深感:「曲藝從業者一定要想辦法跟上時代的步伐,把先進技術與藝術表現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新媒體把曲藝更好的傳播出去」。

    面對新媒體的利用,青春鼓曲社創始人楊菲有一個大膽的計劃:一方面把鼓曲唱段做成MV,以電影、小型情景劇的形式用新媒體包裝起來,讓觀眾看到更具體、生動的鼓曲;另一方面,創作、表演一些反映當今社會熱點話題的作品,並與新媒體結合,讓故事和人物更加鮮活,令年輕人更易接受。

    在甘肅省文聯副主席王登渤看來,新媒體對於傳統藝術來說是全新的領域,為曲藝藝術的傳播創造了無限的可能,傳統藝術能否在新媒體的舞台上熠熠生輝,曲藝從業人員任重而道遠。

    曲藝的「火」離不開觀眾的「捧」

    作家莫言曾經說過,他的文學啟蒙最早來源於說書先生,在以往的時代可能文化普及度並不是很高,老百姓想要了解歷史和新聞事件很多都是靠說唱藝人。唱古書、評書的藝人就成為老百姓了解古今世事的傳播者。讓曲藝重新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老百姓的一種生活方式,這一直是王登渤的一樁心願,也是他呼籲地方政府推廣的事情。

  • OVEPI

    APP-Iconada:The Size of Global Narrative MarketThe global books market, encompassing various narrative formats, was valued at approximately $150.99 billion in 2024 and is projected to reach $156.57 billion in 2025, with a forecast to reach $169.57 billion by 2032.

    here's a more detailed breakdown:

    Global Books Market Size:
    2024: Estimated at USD 150.99 billion.

    2025: Expected to reach USD 156.57 billion.
    2032: Projected to reach USD 169.57 billion.

    Growth:

    CAGR (2025-2032): 1.8%.

    CAGR (2024-2030): 4.2%.

    Fiction Book Sales:

    2024: Fictional book sales accounted for 59.99% of the global books market.

    Digital Storytelling Courses Market:

    2023: Valued at approximately $2.5 billion.

    Projected Growth: 15%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AI Novel Writing Market:

    2023: Valued at USD 250 million.

    2033: Expected to reach USD 1515.3 million.
    CAGR (2024-2033): 20.3%.

    Key Trends:

    Digital Storytelling:Increased demand for digital storytelling courses.

    AI in Writing: Growing use of AI tools for novel writing.

    E-books and Audiobooks:Increased penetration of e-books and audiobooks.

    Global Reach: Increased global reach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Focus on Diversity and Inclusivity: Growing emphasis on diversity and inclusivity in fiction. 

  • OVEPI

    陳楨·樂子~~銀幕上冒出這麼一句台詞:「我乃蘇東坡,生於公元1307年,北宋人......。」這位蘇東坡當真厲害,在世時已經懂得西歷公元,還有後世學者給的「北宋」國號。研究文創議題久了,常會有類似這樣的樂子。

  • OVEPI

    (續前)在網路時代以前,不管是八卦新聞或是自傳性小說,即便引起讀者深層,屬於黑暗部分的好奇心,但礙於資訊的困難取得,不至於會大規模、長久地造成被書寫者的困擾。但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要挖掘一個人的背景實在太容易了,即使是扭曲的話語,都會恆久存在,並被片面讀到,流傳下去。

    在所有的傳統藝術中(我撇除了近代發展出的第八藝術),寫作是最容易把自己對他人、對價值觀、對自我生命評價暴露出來的形式。我們可以從音樂裡聽出作曲者的掙扎,但不會從作品的內容得到說明;同樣的,觀看一幅畫亦然。根據國外媒體的報導,從第一部作品的出版後,克瑙斯高父親那方的親友就提出了法律行動,而他的妻子也再次陷入嚴重的憂鬱症。據說克瑙斯高因此修改了一些人物的名字,刪除部分內容。這讓我相信,克瑙斯高絕對有過掙扎。雖然書裡確實提到希特勒,但我寧可相信克瑙斯高不是以中文的「奮鬥」來回顧自己的半生,而是掙扎、無止境的掙扎,當然,這也無法讓那些不願被寫的人釋懷一分。

    那些不書寫,以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的人,在書寫的世界裡就是弱勢者,他們才是冰雪下的綠樹。他們沒機會為自己發聲,即便寫作者本身感情豐沛、並無惡意,但人誠實地以自身的識見、感情表達對他人的看法並成為公眾讀物,就可能對另一個人造成不可抹滅的傷害。讀者讀來或許「只是一件小事」,但對某些人來說,那可能是絕不想曝光給外人知道的刻骨銘心之事。

    我認為許多寫作者,都真心厭惡那個不為他人所見的,心底的自我。這或許是My Struggle的真正核心吧?

    寫作就是將陰影裡,我們所知的一切精神呈現出來

    另一方面,像克瑙斯高這類動輒以百萬字計,將自己的人生幾乎是鉅細靡遺紀錄下來的作品,本身就充滿了「虛構性」。怎麼可能?當我們回顧自己的人生,那麼多的對話(包括第一次摸到女孩乳房時和死黨的對話)、那麼多的「第二天」、那麼多的景色、跳躍的思維,寫作時怎麼可能如此井然有序、細緻地加以陳述?

    只是這樣的虛構性又透露著真實感──我們不得不相信這世界上有人的生命就只在於注視自己,以至於所有的記憶都圍繞著「我」維生,他們可能在很早的時候就寫作日記,隨著日子過去,在讀自己的日記時也會油然產生一種陌生感,於是,最終將新意識與舊紀錄遂編織成一部「小說」。

    克瑙斯高在書中說:「文學的唯一法則是:一切必須隸屬於形式。要是文學其他的元素強過形式,諸如風格、情節、主題,其結果將甚微。這就是為什麼有著強烈風格的作家常常會寫出反響不大的書。這也是為什麼有鮮明主題的作家常常寫出沒有影響力的書。主題和風格上的強烈與鮮明必須打破才能讓文學有一席之地。這一破除我們稱為『寫作』。比起創造,關於寫的更多是破壞。再沒有比蘭波更清楚這一點的了。他的卓越不是因為他在騷動煩亂的年少時期就有此頓悟,而是他將此一原則也付諸於自己的生命。蘭波崇尚一切自由,他在寫作上是如此,生活中亦如是,這是因為自由被奉為至尊,他可以把寫作置於身後,甚至可能是必須把寫作置於身後,因為寫作也成為一種羈絆,需要被打破。自由就是破壞加上行動。」(《父親的葬禮》,p.222)或許他就是這麼沉迷於把寫作視為生命的核心,決心以這樣的形式去表現吧?

    《我的奮鬥》並非以故事為主軸,它的形式在於滔滔不絕的陳述,以及無盡的細節。除了前兩冊《父親的葬禮》與《戀愛中的男人》以死亡與愛情為主題外,在未來即將出版的另外四冊裡,分別是:童年、工作、夢想與思考。此刻讓我們回到這篇文章一開始的自我提問:我們花這麼多時間讀另一個人的人生做什麼?

    或許這也可以用克瑙斯高自己的語言來回應,他說:「知道的越少,它就不存在。知道得太多,它也不會存在。寫作就是將陰影裡我們所知的一切精神給呈現出來。這就是寫作。不是那裡發生什麼事,不是那裡事件如何展開,而是單純的那裡。這就是寫作的目標與方向。但又要如何到達那裡?」(《父親的葬禮》,p.217-218)

    要如何到達那裡?那裡是哪裡?這是肯定句也是疑問句,我們總是一邊總結一邊提問,因為,有時我們的總結在他人的提問裡,有時我們的提問在他人的總結裡。

    (原題:去到那裡/哪裡:我讀到的卡爾.奧韋.克瑙斯高
    ;作者: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吳明益;2021-05-01)

  • OVEPI

    而我也迷上了他那些「直觀勝過邏輯」,卻似乎準確明智的話語,比方說這段:

    19世紀虛無主義與我們的虛無主義的不同,正是空虛與平等的不同。1949年,德國作家恩斯特.榮格曾說,將來我們會建立起一個世界政府。現在,由於自由民主制已稱雄於現代社會,似乎他所言不虛。我們都是民主主義者,我們都是自由派,各個國家、文化和人民之間的差異正在普遍瓦解。

    而這場運動從本質上說,又何嘗不是虛無主義的?「虛無主義的世界本質上而言,就是一個日益縮減的世界,自然而必然地與趨向原點的運動相符。」榮格寫道。有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這樣的縮減,那便是把上帝視為「善」,再比如那種要為世界上所有複雜趨勢找到一個共同特性的嗜好,又比如專門化的傾向,這是另一種形式的縮減,又比如要把一切轉化為數字的決心,美、森林、藝術、身體,概莫能外。因為如果金錢不是一種實體,將大部分不同的事物加以商品化,那它又是什麼呢?

    抑或如榮格所說:「漸漸地,所有領域都被歸到這個獨一的共性之下,即使與因果關係所處的距離像夢一般遙不可及的領域也不例外。」在這個世紀,就連我們的夢境都是相似的,就連夢境都是可以出售的東西。注重平等不過是冷漠的另一種說法。

    這就是我們的黑夜所在。──《戀愛中的男人》,p.112-113。


    藏在陰影裡的記憶與不敢直視的自我掙扎

    漸漸地,我愛上了《我的奮鬥》的敘事(特別是第一本),我愛上他的毫無節制、囉唆、猶豫不決,以及冷靜的,屬於北歐色彩的感傷與銳利分明。也許是因為到了這個年紀,我已經明白了人生毫無停頓,也不能簡寫。當然,也明白了人不會同意(或不同意)另一個人的全部。

    於是我回信說我會寫篇感想(而不是導讀),並且說明我會提到對這部作品的一些負面感受。在交稿前我讀了第二遍,漸漸明白了,我對這兩本作品的負面感受很有可能也是對同樣身為作家的我自己的負面感受。

    在從事寫作的這段時間,我從未懷疑過記憶的意義以及回憶的意義,因為這是生而為人最迷人的核心。我們透過回憶的梳理咀嚼,並且在日常生活裡就像水獺築壩一樣在流水中建造自己的記憶建築。記憶當然不完全是美好的。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完全善良、正直、誠實的人,但幾乎都不是,至少不永遠是。所有人都做過自己眼睛無法直視之事。寫作一本宣稱「非虛構的自傳」時,執筆者往往會迴避那些非正直、誠實、善良之事。因此,自傳反而常是「虛假的」,多數自傳都是寫「他人」時誠實,寫自己不然,有時提及自身之惡,也是某些自我形塑的形象。我一直覺得,自傳是很好的他者材料、時代材料,卻不一定是很好的檢視作者自身的材料。

    相對之下,在自傳體的小說裡,作者可以寫出那些他無法直視他人眼光做過的事,因為「虛構小說」一詞保護了那些藏在陰影裡的記憶。在我看來,第二部的《戀愛中的男人》,克瑙斯高的朋友蓋爾提到他在北挪威與一位13歲女孩發生關係的事,就屬於此類介於現實與非現實間迴盪的話題──沒有人可以掀開那層簾幕,那簾幕後的事,只活存在書寫裡。小說裡的克瑙斯高否定後又懷疑自己真的做過,這是很困難,需要勇氣的真實的一刻。

    只是,作者的勇氣,或許只能限於作者的自身。「勇敢地」把他人私密之事也憑藉強烈的自我觀點寫出來(除開那些公眾之事),是極其自我的行為。偏偏強烈的自我中心,是許多藝術家的人格本質(包括我在內)。

    當我看到作者在訪問時提及把親友、情人的私密故事為了寫作傾巢而出,如同一種「文學自殺」(literary suicide),而後被書評、媒體廣泛引用時,我不禁感覺到「作者」此一身分的自大以及一種自我指涉的恐懼。

    為了寫作將他人的人生傾巢寫出,如果角色交換,我會說這必將是週遭之人的惡夢。這並不是文學的自殺,而是為了追求文學的成就,忽略其他人感受(我不願用到「殺」這個字)的行為。這或許不只是對這本書的保留,也是我從事寫作多年之後,對寫作者人格該是如何的保留。(下續)

  • OVEPI

    吳明益:去到那裡/哪裡:我讀到的卡爾.奧韋.克瑙斯高~~「自傳性虛構小說」往往都不避諱將生命陰暗面寫出,有可能會使得親密之人在網路時代受到極大的困擾。它的危險在於,寫作者認為不得不寫的藝術動力,極有可能帶給他人痛苦。

    一個人自我形象的構成不僅包括你是什麼人,也包括你想成為什麼人,能成為什麼人,或曾經是什麼人。── Karl Ove Knausgård,《我的奮鬥2:戀愛中的男人》,p.102

    當出版社的編輯琬融將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ård)的書稿寄給我並且邀稿時,我立刻思考是否要推卻。原因是,我所收到的60萬字書稿,不過是克瑙斯高《我的奮鬥》系列(我個人還是偏愛英譯為 My Struggle的寓意)的三分之一而已。而這系列早已在歐洲文壇備受關注的作品,是以一種稱為「自傳性虛構小說」(autofiction)的文體所寫成。這個詞被用在諸如克里斯蒂娜.安戈(Christine Angot)、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以及柯慈(J. M. Coetzee)部分作品上,指的是作者將自己的成長記憶添加感想,透過戲劇性敘事,加上臆測、想像寫成。敘事時通常採用第一人稱,並且會直接使用本人的名字,而不會像某些私小說一樣刻意取另一個名字來指涉「我」。

    這類作品與作者本人經歷往往非常接近,加上連名字都直接使用,難免會把與自己周遭的人都拉進這個「具某種程度虛構性」的敘事裡,而引來窺探。我一直以來都認為這樣的寫作模式帶有某種危險性,因為總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人生任何一部分被陌生人閱讀並且品頭論足吧。更何況,這類作品凡是傑出的,往往都不避諱將生命陰暗面寫出,有可能會使得親密之人在網路時代受到極大的困擾。它的危險在於,寫作者認為不得不寫的藝術動力,極有可能帶給他人痛苦。

    這真是寫作的意義,是寫作的本質嗎?

    這問題與我的寫作歷程相伴相處,至今未有解方,這成了我沒有太大動力閱讀的最根本理由。但這寄來的書稿,卻又如此吸引我打開來。《我的奮鬥》出版於2009至2011年,共計6冊,在挪威已售出50萬本。由於挪威人口不過500萬上下,這意味著它絕對算是國民暢銷書,何況克瑙斯高正是憑藉著它而備受國際文壇稱譽。如果我「拒絕」讀它,是否也意味著我的怠惰?

    於是在思考如何回絕之前,我開始了這60萬字的閱讀,讀著讀著,我的另一個疑慮油然而生──我能讀一系列作品裡的其中「兩冊」,來「導讀」這系列作品嗎?這個問題若置換一下,便可以感受到在這個社群媒體強大時代的一個重要提問:我們能以一個人一生裡三分之一的時光,評價(或知曉)他的人生嗎?而在這個資訊龐大、倏忽即逝,又不可避免地每天朝死亡前進的線性人生裡,我們哪有時間去「完整地」讀另一些人的人生呢?

    走進另一個人的私密人生


    這些問題在我閱讀時縈繞不去,另方面,我又漸漸沉浸入克瑙斯高的敘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與他算是同時代的人,彼時人們的成長史,已經被納入名為「地球村」的洪流裡,因此跨域文化的強度似乎超過了地域文化的強度。在台灣成長的我,與遠在挪威成長的克瑙斯高一樣聽Deep Purple、The Doors,一樣看《巴黎野玫瑰》,一樣覺得自己不被理解,與上一代漸行漸遠。透過這些元素,在《父親的葬禮》裡,我對克瑙斯高筆下與父親對抗又想親近的情緒產生了共鳴。特別是其中一段還是少年的他有段時間被送去與父親同住,他跟父親反映說房子冷,而父親給予他輕蔑的回應。當他賭氣離家時,卻在走到路口的回望裡,看到屋子升起了煙。一個少年徘徊躊躇的身影,牽引了我閱讀的感情。


    做為一個北國的作家,克瑙斯高的筆觸將綠意藏於冰雪之下,在看似平凡的敘述裡總站著一個眼眶濕潤的男孩、多情少年、苦惱的年輕作家,讀者跟著他偷偷運酒避過父母去友人家跨年、擔憂陰莖是否太歪、所愛之人不理睬自己,以及平淡人生與寫作志業的拉扯……這些記憶對克瑙斯高的人生來說都「已成定局」,只是作家透過寫作「再一次」經歷,並在我們閱讀時和他一同經歷。我一直以為,這種對已成定局的過往感傷是很親暱私密的,唯有傑出的作家才能把陌生的讀者拉進其中。


    克瑙斯高把平凡的人生成長,透過像是提煉過卻又毫不在意的句子寫出來,產生了非凡的即視感,讓我幾乎找不到停頓閱讀的地方,於是我漸漸領略了克瑙斯高的魅力。對我而言,他不多但總恰如其分的寫景真是高明極了:「丘陵在另一處隆起,往下能延綿至海,水一樣是黑的。光從河流和丘陵間的一棟房屋傾瀉而出,強烈且明亮。而天邊的群星,與大地灰濛濛的色調過於相近,僅在夜空的更深處,才得以依稀見到一點。」這是挪威人才有的視野吧,這是冰雪國度的美學。
    (下續)

  • OVEPI

    陳明發原創《背影》

    真相比你想像的無趣,也比你願意相信的殘酷。

    一位菲律賓的網絡女歌手,在街頭拖著一只真人大小的人形包包漫步,恰巧被路人拍下。

    沒想到,這張照片竟掀起了一場離奇風暴。

    起初,有人聲稱從包包的開口處看到一隻人手。立刻有人懷疑:她是不是殺了人,正準備把屍體裝進拖包裡,找個偏僻角落棄屍?

    更巧的是,某旅舍一名男房客神秘失蹤,房內還發現疑似掙扎的痕跡。

    于是,事態失控了——

    有人放大那張照片細看,聲稱一看就頭暈噁心,甚至暈厥。據說已有上千人因此送醫,醫院數字一度飆升。

    更詭異的是:每當有人在社交媒體的留言區寫下「荒謬」、「笑死」、「這不就天方夜譚?」這類文字,照片中的女孩竟會發出一聲刺耳的、像是嘲諷的低笑。

    一夜之間,網絡爆紅。

    大量「公民記者」、退休的「福爾摩斯」、業餘神祕學者蜂擁而至。他們翻查古書、黑巫術筆記,甚至某些早被遺忘的預言書,對照片展開「深入剖析」。

    相關影片爆量洗版,主打四大疑點:

    1. 太陽照射角度與時間線推算;

    2. 女孩跨步姿態與腳步距離是否自然;

    3. 她穿的球鞋品牌、生產年份,與購買者心理狀態分析;

    4. 包內「男性」的可能身高體重與屍體折疊方式推論。

    網民討論得津津有味,甚至有人為此出書、開課、開展覽。這張背影照成了數位時代的都市傳說。

    直到多年後,女歌手終於在一次訪問中回應:那不過是她的大提琴外套。

    網民瞬間炸鍋,憤怒質問:為什麼現在才出來澄清?

    她回應得冷靜:

    「我不懂中文,怎會知道這張照片在華語圈被瘋傳?」

    她說,是最近偶然在網上搜尋舊照素材時,才發現自己的背影竟曾成為中文媒體的熱門新聞。

    以及,熱情幻想的來源。(原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