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 Quah, born in Penang, enjoyed his thrilling life in the 1970/80s: A Britain-trained designer,American-trained Zoo Manager, an established advertiser.....earned his fortune in Johore & Kuala Lumpur, and finally in early 1990, found his peace of mind and conviction of life in Sabah. With camera in hands, he shares the beauty of Sabah's nature.
Krásná duše
[愛墾文創學術]海德格爾:文創事件
一、藝術在海德格爾思想中的地位
在〈藝術作品的根源〉(1935–36)中,海德格爾已經開始轉向「存在的開顯」這個問題。
他說:「藝術是真理在作品中發生(Geschehen)的方式。」
也就是說:
藝術並不是一種主觀創造或審美活動;它是存在之真理自身開顯(aletheia,非隱蔽)的一種「事件」。
而到了後期的「Ereignis」思想中,這個「發生」的概念被徹底深化成為存在與人互屬的「appropriation」——
藝術即是 Ereignis 的一種具體展現方式。
二、從「表達」到「開顯」:Ereignis 的轉向
在一般理解裡,藝術創作被看作是「人表達內心」的活動。
但海德格爾會說——這仍然是以「主體」為中心的思維。
他要我們換個角度看:藝術不是「人創造出作品」,而是「存在透過人而發生」。
也就是說,在藝術創作中,存在本身讓自己顯現(開顯)出來,而藝術家只是那個「回應此召喚」的人。
這就是「appropriation」的意思:
存在「取用」藝術家,使他成為表達存在的通道;藝術家在創作時,也「回應」存在的召喚,讓存在得以顯現於作品中。
這是一種互相的歸屬,一種「Ereignis」的事件。
三、從藝術到「文創」的理解:存在的開顯vs.商品化的遮蔽
現代「文創產業」往往被理解為「文化+創意=商品價值」,但若用海德格的思考來看,這樣的理解仍屬於「技術時代的思維」——
它將文化當作「可被操控、可生產的資源」。
而「Ereignis」的視角提醒我們:真正的創意(創造)並不是「製造新奇的產品」,而是讓存在之真理以新的方式開顯。
也就是說:文創的核心,不在於「創新(innovation)」這個技術概念,而在於「開顯(aletheia)」——讓某種存在樣態得以顯現,讓人重新與存在相遇。
例子:一個文創設計若能讓人重新感受到某種「生活之真實」或「存在之情調」(Stimmung),那它就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Ereignis」——讓存在在當代重新發生。
四、Ereignis 與語言、藝術、文化創造的共通基礎
海德格後期說:
「語言是存在的家。」
「人居於詩意之中。」
這些句子都可以在「Ereignis」的框架下理解:語言、藝術、詩、文化——都是存在自身「適成」的方式,即存在透過它們「使自己為人所屬、為人所現」。
於是文創的最高形式,不是「生產文化產品」,而是讓存在發生、讓真理顯現的文化實踐。
五、總結一句話
用「Ereignis」理解藝術或文創:它不再是「人創造世界」的活動,而是「世界(存在)透過人而顯現」的事件。
藝術家或創作者是「事件的場所」——存在在他之中「appropriates」自己,讓真理得以以作品的形式出現。
Nov 4
Krásná duše
關于生活在不安時代,有心尋求智慧的人該讀什麽書,本·哈欽森建議:閱讀蒙田(1533-1592)的《隨筆集》。這些是簡單、簡短、極其個人化且充滿智慧的文本。五百年前,蒙田基本上創造了我們現在所說的散文體裁。他在一個非常有趣的時期——16世紀法國宗教戰爭的背景下寫作。即使在半個千年之後,蒙田仍然無窮無盡地有趣。
本·哈欽森(Ben Hutchinson)教授現任倫敦大學巴黎研究院院長,亦為歐洲文學教授,長年致力於跨語境的人文研究。他的學術領域主要涵蓋三大範疇:其一為德國文學,特別關注十九至二十世紀思想與文學傳統;其二為比較文學,著重探討不同語言與文化間的文本交流、觀念互動與寫作形式的變化;其三為散文式非虛構寫作,研究其在現代思想史與文學批評中的地位與風格特徵。哈欽森教授的研究風格兼具深度與廣度,能在多國文學傳統間建立連結,並以清晰優雅的筆法分析文本與思想。他同時也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社群,致力推動文學研究的跨文化視野與現代意義,為當代人文研究的重要代表之一。
延續閱讀:
陳平原:為己之學
福柯:自我技藝
9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