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己:创意人心理学(第2部分)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Dokusō-tekina aidea

    詩陽《世紀之末,關於同路的紀行》21被拒絕的片斷

    被拒絕,被鐵色的專制,被死去多次的祖國
    祖國
    你的面具後是形狀是古老的征服
    古老得可以抵禦誰整整一個時代的
    妄想綜合症
    高懸的
    是樂極生悲的老臉,殘陽如血,無限黃昏
    億萬張幅繁榮破敗的哭笑

    也許在此之外你像文明的某個片斷,更像
    撕毀片斷的導演
    一看見自己赤裸的鏡頭
    就流下手里的老淚,撫摸出一場痛不欲生的

    越淋越大的悲劇
    一場眼淚,以欲火弒身的主題
    光天化日之下
    你依然夢見誰抱著處女踏浪湧來
    人類尾隨鯊魚而來
    你自祖國張大的傷口
    紛湧而來,你是今天短暫的未亡人
    而祖國的手正在銀幕後斑駁地老去,你仿佛
    不堪
    忍受以千年不變而老去的畫外敗筆

    祖國你從未看見你曾有過單一的姓氏
    你被現代文明的繈褓所囚
    你的處身已被秋後
    過繼
    人類越來越多為水下的收割紛湧而來
    誰的老臉被雨痕劃破
    在面具的邊緣
    流著比悲劇還貪婪的眼淚


    詩陽《世紀之末,關於同路的紀行》22一代同類

    不可避免的衝突
    世界的長老目光空洞神態蒼白,活著向
    未來者謝罪
    以是非顛倒的要求
    寫滿你與黑暗無數次關於塵土的談吐
    然後被一張紙找到

    同時誰發出切齒的變調:
    “將浪費的倫理乾脆一次性回收!”

    這個向來以垃圾投築歲月的世界
    從此在
    誰比泥土還頑固的腦殼上
    整整高出一頭來

    自上而下,長老空寂的垂念
    未來者來臨
    一代代奇形怪狀的人匆忙尾隨
    像形的碎片
    由里及表,鼠類向人類咀嚼的文字學習
    在紙的維度進化
    以與人類彼此相投的腥味

    誰還在煢煢徘徊於不可救藥的王朝
    於垃圾場外發情
    夢遺
    淌著鼠類的
    熱汗,使你還來不及出賣同類

  • Dokusō-tekina aidea

    【衰弱】

    我怎麼都狠不下心,撇下斯萬。他衰弱到了這個程度,病體像隻蒸餾甑,裡面的放學反應可觀察得一清二楚。他臉上佈滿鐵青色的小斑點,看去不像是張活人的臉,散發出一股異味,就像在中學作罷「實驗」後彌漫的那股氣味,難聞極了,使人不願在「科學實驗室」再呆下去。

    ——斯萬的死,最令人傷心,遠甚過「外祖母」之死。斯萬的死,是他的全部熱情、善意、沒有施展出來的才華的死,是他的愛情幻覺(他一生淪為眾人的笑柄而毫不知曉真相)的死,最後,是他的虛無之死。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 Dokusō-tekina aidea

    從「錢學森之問」到科研「民粹主義」

    科研成果不是靠包裝和炒作就有「革命性突破」的,科技創新不可能因為各類機構的評比和媒體鼓吹就能「引領世界」。只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真正仰望星空,摒棄拜金主義,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才能依靠「數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贏得科技強國的明天。

    針對一些媒體報道科學成果時偏好用「重磅」「諾獎級成果」「革命性突破」等詞句,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尖銳指出,此類新聞吸引眼球卻不符合實際,除了誤導公眾,編造盲目樂觀情緒,與科研工作應有的腳踏實地、求真務實氛圍不匹配,還可能破壞學術風氣和科學發展的正常秩序,助長浮躁風氣。

    媒體的「嗨」與一段時期以來科研領域少數人員和機構的自「嗨」同根同源,既有利益驅動,也存在體制機制的種種誘因。此前針對科技工作者狀況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半數參與調查者認為,科研學術領域急功近利、學風浮躁問題比較嚴重。

    事實上,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突破性、原創性成果還很缺乏。中國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要行高致遠,無論是科研人員,還是政府部門、相關機構、市場主體以及公眾,都必須力戒浮誇浮躁之心,媒體更不能為了迎合社會心理及收割流量,助長科研「民粹主義」的不良風氣。

    科研界需要風清氣正的環境氛圍。科研是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科研成果不是靠包裝和炒作就有「革命性突破」的,科技創新不可能因為各類機構的評比和媒體鼓吹就能「引領世界」。科技報道乃至科研領域的浮誇風氣,再次敲響「錢學森之問」的警鐘。

    在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任何其表虛浮、其心不安的躁動,都不利於研究人員攻堅克難和攀登科技高峰。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只會扼殺科研和創新的內生動力,把真正的科學家給毀了,把可能出現的突破性攻關成果給毀了。

    科技演進的歷史一再表明,科學研究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需要從相關機制保障善待科學研究、尊重科學家,也需要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不斷鞏固和呵護好科技人員探索真理的好奇心。

    中國科技事業近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與廣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緊密相關。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依靠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我們尤其需要營造良好的環境,進一步引導科研人員沉下心來搞研究、心無旁騖搞創新。

    為引導和激勵廣大科研人員樹立正確的成果觀,真正做到厚積薄發而不是拔苗助長,2019年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大力弘揚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反對盲目追逐熱點、隨意變換研究方向。只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真正仰望星空,摒棄拜金主義,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才能依靠「數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贏得科技強國的明天。

    科學家受社會風氣影響,也影響社會風氣。科學家應受全社會尊重,也應該符合社會期待。某種程度上,進入科研的象牙塔,科研人員就選擇了淡泊名利、醉心學問的生活方式。

    其實,心境淡泊,不僅是對科學研究者的要求。正如有論者所說,浮躁是時下社會很多領域的弊病,不能單單擇出科學家來求全責備。確實,我們必須看到科技「浮誇風」背後的問題。

    比如,過去一段時間,為便於考核績效,許多科研機構習慣於「以數字論英雄」,拿論文和項目數量統計科研人員的貢獻。這種績效考核忽視了科學研究的規律。不少業內人士呼籲,要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研人員評價體系,形成並實施有利於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

    「科學,無盡的前沿」。前沿和未來的奧秘在哪裡,我們並不知道。探索未知世界,我們需要更多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的科研工作者,在追求真理、崇尚務實的良好氛圍下,堅定地向著未知領域邁進。

    (原題:科研浮誇風讓關於「錢學森之問」的思考愈發沉重;作者:方大豐;2022年03月15日;來源:工人日報參與互動參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