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CUCING THAI HOA PHAM: HE IS a portrait, wedding and street photographer based in Melbourne, Victoria. Thai is deeply passionate about the depiction of culture within the city; he specializes in street and still life. With his reputed and refined style of cinematic photography, Thai aims to bring a sense of classic fundamental with a touch of 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to the art of storytelling through photography. Thai Hoa Pham received his Bachelor of Design at RMIT University as has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in photography. Thai’s photographic expertise and creative visualization elevate and enhance one’s emotional experience to his final product. Also, he is highly enthusiastic about Film making and Film editing from concept, storyboard, and right through to final product. Thai Hoa Pham is proudly and honorably appointed as one of The Ambassadors for Camera House Ambassador Program. Recently he was featured in the G Street Exhibition in Melbourne and has also won a number of Camera House Photo Friday competitions.
私貨珍藏
愛墾學術:《封神榜》中國文化「再生產」教科書案例
從產業視角來看,《封神》是一個「文化 + 創意 = 好產業」的經典範例,而且它的生命周期之長、轉化形式之多,幾乎是中國文化「再生產」機制的教科書案例。
一、文化基因的穩定性
《封神》之所以能歷久不衰,首先因為它有幾個穩固的文化基因:
史傳與神話的混融:既有商周之際的歷史框架,又有仙神妖魔的奇幻元素,兼顧「史的厚度」與「神的想像」。
倫理與情感的高共鳴:忠義、勇氣、犧牲、智慧——這些價值超越時代,容易被不同世代的觀眾接受。
群像敘事的包容性:從姜子牙到哪吒、楊戩,比干、雷震子,每個角色都有鮮明的人設與故事線,為後世改編提供了多條敘事切入點。
二、歷代的創意轉化
元明清戲曲: 元雜劇、明清傳奇中,已有《封神》題材的折子戲與整本戲,地方戲如川劇、秦腔、徽劇都有版本。戲曲版會加強情感衝突、唱詞詩意化,弱化長篇小說的繁複戰爭場面,方便舞台呈現。
民間藝術:年畫(楊戩鬥法、哪吒鬧海等)、木偶戲、皮影戲長期演繹封神故事。廟會故事講唱、評書等口頭文藝,讓故事進入農村、集鎮。
近現代影響:20世紀初,新式評劇、話劇與連環畫重塑封神人物形象。改編漫畫、動畫(如《哪吒鬧海》《封神榜》)、電視劇、電影。
21世紀產業鏈:《封神》作為 IP,被影視公司多次開發,如 2023 年的《封神第一部》電影,配合遊戲、周邊、衍生商品。手遊、桌遊甚至 VR 故事體驗,把古代神魔敘事轉化為互動娛樂產品。
三、社會文化「再生產」的機制
《封神》題材的再生產並非單純複製,而是持續與時代對話:
價值更新:晚明可能著重忠義與「天命」,當代版本則可能注入個人選擇與命運自主的現代價值。
媒介更新:由口頭到紙本,再到舞台與螢幕,如今又進入數位互動環境。
審美更新:不同時代的觀眾對奇幻特效、角色心理、情節節奏的需求不同,促使故事在形態上不斷迭代。
四、為何是「最好的範例」
具備持續「文化記憶」:幾乎每一代人都透過不同媒介接觸過封神故事。
可分拆與重組:龐大的角色和情節,方便各種規模的創作使用。
適應性強:能與不同政治文化語境相容,既可正統說教,也可娛樂消遣。
商業轉化率高:在影視、遊戲、文創商品領域都能形成產業鏈,變現空間大。
Sep 25
私貨珍藏
卡撒茲納霍凱與伯恩哈德:中歐語境中的荒涼修辭與思想連續性
在當代歐洲文學版圖中,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László Krasznahorkai)與托瑪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常被視為兩座相互呼應的山脈。二者雖分屬匈牙利與奧地利,卻同樣以語言的極端密度、內省的獨白結構與對文明崩壞的執著凝視,構成了中歐式精神荒原的雙重迴聲。
一、影響的證據與文學譜系
卡撒茲納霍凱在多次訪談中坦言,早年閱讀伯恩哈德的小說——特別是《霜》(Frost)與《石灰工廠》(The Lime Works)——對他產生了決定性的衝擊。他說:「第一次讀《霜》和《石灰工廠》時,那是極大的經驗。」這樣的直述,幾乎等同於一種文學血緣的承認。
評論界也普遍指出這種承繼關係。《波士頓評論》(Boston Review)的評論認為,《溫克海姆男爵歸來》(Baron Wenckheim’s Homecoming)「幾乎飽和於伯恩哈德式的語調」,充滿那種「思考的病態強迫、誇飾的重複,以及綿延數頁不止的長句」。諾貝爾獎官網對其文學系譜的描述更為明確:卡撒茲納霍凱被視為「延續自卡夫卡、通過伯恩哈德而來的中歐敘事傳統」(註)的一員。
二、語言的壓迫與句法的崩壞
在語言形式上,卡撒茲納霍凱與伯恩哈德同樣採用長句堆疊、重複與遞進式的語法策略。這種句式既非單純的風格標誌,也是一種存在論的象徵:語言本身成為封閉世界的迴圈,思考被迫在語句內自我折返。伯恩哈德筆下的獨白者以語言取代行動,反覆推演自身的絕望;而在《撒旦的探戈》(Sátántangó)中,卡撒茲納霍凱則讓整個村落陷入無限循環的墮落與等待——句法結構與敘事節奏一同模擬了那種逃不出的宿命。
這種形式上的「壓迫感」實際上構成了他們對現代性最深刻的批判。對伯恩哈德而言,語言的過剩揭示了理性話語的空洞;對卡撒茲納霍凱而言,語言的無限延展則指向時間本身的崩塌——歷史、信仰與道德都在語句的惰性之中化為沉默的廢墟。
三、思想差異:荒涼中的信與不信
然而,也明確區分自己與伯恩哈德的立場。他在接受訪問時說:「這是伯恩哈德,但我與他之間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我並不感傷(I am not sentimental)。」這一差異不僅是情緒基調上的轉變,更標示出一種哲學層面的分歧。
伯恩哈德的語言常帶有憤怒與諷刺的激情,其「否定」是一種病態的倫理形式;而卡撒茲納霍凱的否定則更為形上:他筆下的末世世界仍隱約指向一種可能的救贖——即便救贖本身早已不可見。《撒旦的探戈》中的「墮落」與「循環」不只是絕望的寓言,也是一種持續自我檢驗的精神狀態。這使得他與伯恩哈德的「荒涼」不同:伯恩哈德的絕望是邏輯的盡頭,卡撒茲納霍凱的絕望則是靜觀的開始。
四、結語:中歐的長句
若以地理與文化譬喻來說,伯恩哈德與卡撒茲納霍凱像是多瑙河兩岸的迴聲。前者在語言中竭力控訴奧地利的虛偽與病態,後者則在匈牙利的廢墟中書寫一種永恆的循環。兩人都拒絕「解放」的幻象——那正如卡撒茲納霍凱筆下的諷刺警句:「我們以為自己獲得了解放,其實只是擺弄了一下枷鎖。」
他們的文學不僅是風格上的親緣,更是一種關於中歐精神的見證:當歷史、宗教與理性皆失效,唯有語言的長句仍在呼吸,拖拽著文明最後的節奏。
參考文獻
Bernhard, T. (1963). Frost. Frankfurt: Suhrkamp.
Bernhard, T. (1970). The Lime Works. London: Jonathan Cape.
Boston Review. (2019). “Holly Case — The World After the End: On Krasznahorkai.” https://www.bostonreview.net/articles/holly-case-laszlo-krasznahorkai/
Global Bernhard Project (University of Vienna). “László Krasznahorkai.” https://globalbernhard.univie.ac.at/en/authors/ungarn-hungary/laszl...
NobelPrize.org. (2025). Bio-bibliography: László Krasznahorkai.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literature/2025/bio-bibliography/
註釋: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評語:László Krasznahorkai is a great epic writer in the Central European tradition that extends through Kafka to Thomas Bernhard, and is characterised by absurdism and grotesque excess. But there are more strings to his bow, and he also looks to the East in adopting a more contemplative, finely calibrated tone. [中文翻譯]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是一位偉大的史詩型作家,屬於那條從卡夫卡延伸至托瑪斯・伯恩哈德的中歐文學傳統,其特色在於荒誕主義與怪誕的極致表現。然而,他的創作並不僅止於此——他同時轉向東方,採取了一種更具沉思性、更加細膩而精確的語調。
Oct 20
私貨珍藏
陳明發〈病痛的情動時刻〉
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
怎樣對待本身的病痛
卻是一門人文功課
活得豐盛是人生必修課
健康重要,但要是鬧病了
要補的不僅醫學、藥學
額外加分的是
病痛中的感悟
所謂「事情」;生病這件「事」
是和自己談「情」的最好時刻
情動處,人生格外豐盛
感悟最深刻、最強烈
儒家有言:興觀羣怨
在這病痛的情動轉折
興起情緒而至難言無言侵蝕情志
那個「羣」就是和自己作伴
「怨」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的「願」
人生大課為何額外取分
因為「觀」就是我們怎樣看
做如此思辨,文創就不只是
文學事;也是醫事、藥事
畢竟,文化是生命的史詩
社會生病,民族衰敗
也是如此看待
(25.10.2025)

19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