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堅持深博
May 3, 2012
(Top Photo Appreciation: Eye_Yaroslav Karas)
中醫常說的「藏象」是什麼?
藏象學說,主要是用司外揣內的方法,研究人體臟腑及其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臟腑之間關係,以及臟腑與自然環境相通應的理論。它是在歷代醫家在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在陰陽、五行、精氣等學說的指導下,概括總結而成的。它是中醫學關於人體生理病理的系統理論,也是中醫學理論的核心內容。中醫的臨床辯證,以及治療方案的確立,都是以此為理論基礎。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早在《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中就提出了「藏象」的概念。「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 張介賓《類經》注云:「象,形象也。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也就是說,藏是指藏於體內的臟腑,象是指從可以從外部察知的現象、徵象。
司外揣內,以象測藏。藏象相通,藏是象的內在本質,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臟腑功能的改變,會產生相應象的變化;通過對象的觀察,可以推測臟腑功能的變化。《靈樞·本臟》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丹溪心法》總結說:「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形諸外。」 二、藏象學說的形成與特點
(一)藏象學說的形成。
一是源於古代的解剖學知識。古人通過解剖觀察,了解的臟腑的形態,總結出了臟腑的部分生理功能,是藏象理論的形態學基礎。很多人對中醫有一個誤解,認為中醫沒有解剖。實際上,至少在《黃帝內經》年代,中醫學的解剖知識不落後於世界上的任何文明。《靈樞·腸胃》記載的腸道與食管的比例為55.8:1.6≒35:1,與現代解剖所得850:25=34:1基本相同。
二是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長期觀察。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人體臟腑活動所表現出外在現象的長期觀察,逐漸積累了有關臟腑活動規律的知識。通過整體觀察的形成了對內臟的復雜功能的認識,成為藏象學說形成的主要依據之一。
三是反復的醫療實踐經驗的總結。古代醫家通過臨床診斷與治療效果的相互印證,總結了豐富的醫療經驗。比如說觀察到患者面色蒼白,頭發無光澤,經常頭暈,月經量少甚至絕經,判斷可能貧血所致;然後用補血的方法治療,病人症狀轉好;則反證醫生的判斷和推測是正確的。由此,藏象理論不斷得到豐富充實和修正完善。
四是古代哲學思想的滲透。春秋戰國時代,正是中國百家爭鳴的時候,中醫選擇了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精氣學說等古代哲學作為理論工具,結合中醫積累的豐富醫藥經驗,形成了現在的中醫理論體系的框架《黃帝內經》,藏象學說也基本成形。
(二)藏象學說的特點。
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是藏象學說的基本特點。人體的五臟、六腑、形體官竅通過經絡的聯絡、氣血的貫通連接作用及功能的配合隸屬關係,構成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統。五大系統之間的關係與五行學說中的生克制化相對應,臟腑之間陰陽表裡配合,構成統一的整體。五大系統共同維持著生理活動的正常進行,其協調平衡,不僅是保證人體平衡的關鍵,也是人與外部環境協調平衡的關鍵。
三、臟腑的分類
藏象學說以臟腑為基礎,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照生理功能特點,將人體分為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以五臟為中心,一臟一腑,一陰一陽為表裡,由經絡相互絡屬。
五臟,即心、肝、脾、肺、腎,其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貯藏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須的各種精微物質,如精、氣、血、津液等。《素問·五藏別論》曰:「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即五臟中布滿精氣,不能壅實不通。藏象學說認為,五臟的生理活動與精神情志密切相關。
六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多為中空之體,主管食物的受納、傳導、變化和排洩糟粕。《素問·五藏別論》曰:「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即六腑被水谷充實後,應及時傳化,虛實更替。
奇恆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有類似於五臟貯藏精氣的作用,但不與水谷直接接觸,是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除膽外,均與臟腑無表裡配屬關係。
藏象學說以五臟為中心,六腑從屬於五臟。在描述臟腑生理功能及變化時,多詳於藏而略於腑。五臟六腑的生理特點,對臨床辨證論治有重要指導意義。一般說來,病理上臟病多虛,即貯藏精氣不足;腑病多實,即傳化水谷障礙。在臨床治療上,也有「五臟宜補」「六腑宜瀉」之說。
藏象學說中的臟腑,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講,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學說的某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學說,是采用「以象測臟」的方法,通過研究人體各臟腑的形態結構、物質基礎、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係,來辯證論治。四象脈診正是基於此理,以千年道家心法為基礎,歷經數十年的實踐探索與總結,合並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功能,結合現代解剖學與病理學,創立出「以氣呈象」的獨特脈診技法。判斷人體內病變情況,具有准確、精細、易掌握等特點。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可咨詢嗣漢天師府道醫研究院。(2024-05-13; 作者:天師府; 整理/華莉)
Mar 2
愛墾APP:文化理論家Judith Butler說:「脆弱不代表受傷,而是開放你的身體,以自己的身體或情感,向不可知的他者和世界結連,將身體的界線打開,向不可知的環境探索」。「當你以身體的脆弱對抗強權,這種為弱勢的他者在公眾地方聲援、抗爭,以至集體哀慟,是一種勇於以脆弱的姿態向強權展現一種對抗、不畏懼的叛逆表現。」
這兩句話,反映了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對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身體政治的思考,主要源自她的著作《危脆生命》(Precarious Life)。在這本書中,巴特勒探討了生命的脆弱性以及這種脆弱性在政治和倫理領域的意義。
巴特勒認為,脆弱並不單純意味著受傷,而是指我們以身體或情感向未知的他者和世界敞開,打破身體的界限,探索未知的環境。這種開放性使我們能夠與他
者建立聯系,理解他者的痛苦和需求。她引用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的他者哲學,指出當我們面對脆弱且痛苦的他者面容時,作為情動身體,我們會被激發出某種責任,即無盡的回應能力。這種責任感促使我們傾聽他者的表達,盡管這種表達可能難以辨認或言明。因此,面對他者的脆弱性,我們的自我被納入傾聽的位置,他者則以其痛苦的面容向我們表達,這種互動構成了我們的倫理責任。
在政治層面,巴特勒強調,當我們以身體的脆弱對抗強權時,這種為弱勢他者在公共場合聲援、抗爭,乃至集體哀悼的行為,體現了一種勇於以脆弱姿態向強權展示的不畏懼的反叛表現。她認為,生命的脆弱性和易受傷害的身體感受,促使人們發現並強化彼此間的關聯和依存狀態。這種脆弱特質及依存屬性可以構成集體聯系及抵抗行為的紐帶,有助於重新構想全新的國際正義及全球民主政治。
情動理論關注情感和身體體驗在社會和文化中的作用。從情動理論的角度來看,巴特勒對脆弱性的闡述強調了身體作為情感和社會互動的媒介,其脆弱性使個體能夠感知和回應他者的情感和需求。這種對脆弱性的開放態度,促進了情感的流動和社會關係的建立,強化了集體行動的可能性。
Judith Butler認為集體哀悼是公共情感的表現,情感並不那麼私人,也應該有其公共面向。在集體聚會裡,大家透過分享詩歌,一同流淚、手牽手,形成互相感染的力量。集體哀悼活動的意義,並非只是行禮如儀。Judith Butler說生命的哀悼為何重要呢,因為哀悼裡湧現的不可知,往往多於可知。什麼意思呢?她用佛洛伊德的講法——當人失去一些東西時,很多時不知道真正失去的是什麼,但倒過來當你思考自己失落了什麼,反過來會令人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 相關:科技身體的虛與實:從情動(affect)到後情緒(post-emotion)
Mar 21
陳明發詩想《祭旗》 有的詩人將自己的作品和人生追求緊密結合。就像情侣相擁到幾乎要融入對方的程度,已没多餘的感覺去察覺與那份追求本身相關的事,老覺得腦子裏就是一面高高勝利飄颺的祭旗。空出一切,就只留下那那面旗。自然也就不會看見旗杆;更不會想到祭旗是祭器;祭器不止一種;為何要這些祭器;如何神聖地對待各個/某個祭旗,......例如高高地“擧”起,叫“興觀羣怨”中的“興”在其獨特的韻律、字義、字形與關係召唤的皺褶中,高高,擧起......。所以,寫百種狀况,都是飄颺的祭旗,就只停留在祭旗慣常的、可預測的飄颺,祭旗也求仁得仁而熟稔地一再重演。像極了一個國家電視台開播時唱國歌時那面不容一分差異的飄颺。萬千種可能的觸類旁通、連喻類比是時都缺席了。熱擁,不為新事物留空間;連隙缝都没有。(陳明發 20.11.2025 臉書) 延續閱讀:陳明發詩想《防禦機制》
13 hours ago
Cancel
堅持深博
中醫常說的「藏象」是什麼?
藏象學說,主要是用司外揣內的方法,研究人體臟腑及其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臟腑之間關係,以及臟腑與自然環境相通應的理論。它是在歷代醫家在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在陰陽、五行、精氣等學說的指導下,概括總結而成的。它是中醫學關於人體生理病理的系統理論,也是中醫學理論的核心內容。中醫的臨床辯證,以及治療方案的確立,都是以此為理論基礎。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早在《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中就提出了「藏象」的概念。「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 張介賓《類經》注云:「象,形象也。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也就是說,藏是指藏於體內的臟腑,象是指從可以從外部察知的現象、徵象。
司外揣內,以象測藏。藏象相通,藏是象的內在本質,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臟腑功能的改變,會產生相應象的變化;通過對象的觀察,可以推測臟腑功能的變化。《靈樞·本臟》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丹溪心法》總結說:「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形諸外。」


二、藏象學說的形成與特點
(一)藏象學說的形成。
一是源於古代的解剖學知識。古人通過解剖觀察,了解的臟腑的形態,總結出了臟腑的部分生理功能,是藏象理論的形態學基礎。很多人對中醫有一個誤解,認為中醫沒有解剖。實際上,至少在《黃帝內經》年代,中醫學的解剖知識不落後於世界上的任何文明。《靈樞·腸胃》記載的腸道與食管的比例為55.8:1.6≒35:1,與現代解剖所得850:25=34:1基本相同。
二是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長期觀察。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人體臟腑活動所表現出外在現象的長期觀察,逐漸積累了有關臟腑活動規律的知識。通過整體觀察的形成了對內臟的復雜功能的認識,成為藏象學說形成的主要依據之一。
三是反復的醫療實踐經驗的總結。古代醫家通過臨床診斷與治療效果的相互印證,總結了豐富的醫療經驗。比如說觀察到患者面色蒼白,頭發無光澤,經常頭暈,月經量少甚至絕經,判斷可能貧血所致;然後用補血的方法治療,病人症狀轉好;則反證醫生的判斷和推測是正確的。由此,藏象理論不斷得到豐富充實和修正完善。
四是古代哲學思想的滲透。春秋戰國時代,正是中國百家爭鳴的時候,中醫選擇了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精氣學說等古代哲學作為理論工具,結合中醫積累的豐富醫藥經驗,形成了現在的中醫理論體系的框架《黃帝內經》,藏象學說也基本成形。
(二)藏象學說的特點。
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是藏象學說的基本特點。人體的五臟、六腑、形體官竅通過經絡的聯絡、氣血的貫通連接作用及功能的配合隸屬關係,構成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統。五大系統之間的關係與五行學說中的生克制化相對應,臟腑之間陰陽表裡配合,構成統一的整體。五大系統共同維持著生理活動的正常進行,其協調平衡,不僅是保證人體平衡的關鍵,也是人與外部環境協調平衡的關鍵。
三、臟腑的分類
藏象學說以臟腑為基礎,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照生理功能特點,將人體分為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以五臟為中心,一臟一腑,一陰一陽為表裡,由經絡相互絡屬。
五臟,即心、肝、脾、肺、腎,其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貯藏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須的各種精微物質,如精、氣、血、津液等。《素問·五藏別論》曰:「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即五臟中布滿精氣,不能壅實不通。藏象學說認為,五臟的生理活動與精神情志密切相關。
六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多為中空之體,主管食物的受納、傳導、變化和排洩糟粕。《素問·五藏別論》曰:「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即六腑被水谷充實後,應及時傳化,虛實更替。
奇恆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有類似於五臟貯藏精氣的作用,但不與水谷直接接觸,是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除膽外,均與臟腑無表裡配屬關係。
藏象學說以五臟為中心,六腑從屬於五臟。在描述臟腑生理功能及變化時,多詳於藏而略於腑。五臟六腑的生理特點,對臨床辨證論治有重要指導意義。一般說來,病理上臟病多虛,即貯藏精氣不足;腑病多實,即傳化水谷障礙。在臨床治療上,也有「五臟宜補」「六腑宜瀉」之說。
藏象學說中的臟腑,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講,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學說的某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學說,是采用「以象測臟」的方法,通過研究人體各臟腑的形態結構、物質基礎、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係,來辯證論治。四象脈診正是基於此理,以千年道家心法為基礎,歷經數十年的實踐探索與總結,合並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功能,結合現代解剖學與病理學,創立出「以氣呈象」的獨特脈診技法。判斷人體內病變情況,具有准確、精細、易掌握等特點。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可咨詢嗣漢天師府道醫研究院。(2024-05-13; 作者:天師府; 整理/華莉)
Mar 2
堅持深博
愛墾APP:文化理論家Judith Butler說:「脆弱不代表受傷,而是開放你的身體,以自己的身體或情感,向不可知的他者和世界結連,將身體的界線打開,向不可知的環境探索」。「當你以身體的脆弱對抗強權,這種為弱勢的他者在公眾地方聲援、抗爭,以至集體哀慟,是一種勇於以脆弱的姿態向強權展現一種對抗、不畏懼的叛逆表現。」
這兩句話,反映了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對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身體政治的思考,主要源自她的著作《危脆生命》(Precarious Life)。在這本書中,巴特勒探討了生命的脆弱性以及這種脆弱性在政治和倫理領域的意義。
巴特勒認為,脆弱並不單純意味著受傷,而是指我們以身體或情感向未知的他者和世界敞開,打破身體的界限,探索未知的環境。這種開放性使我們能夠與他
者建立聯系,理解他者的痛苦和需求。她引用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的他者哲學,指出當我們面對脆弱且痛苦的他者面容時,作為情動身體,我們會被激發出某種責任,即無盡的回應能力。這種責任感促使我們傾聽他者的表達,盡管這種表達可能難以辨認或言明。因此,面對他者的脆弱性,我們的自我被納入傾聽的位置,他者則以其痛苦的面容向我們表達,這種互動構成了我們的倫理責任。
在政治層面,巴特勒強調,當我們以身體的脆弱對抗強權時,這種為弱勢他者在公共場合聲援、抗爭,乃至集體哀悼的行為,體現了一種勇於以脆弱姿態向強權展示的不畏懼的反叛表現。她認為,生命的脆弱性和易受傷害的身體感受,促使人們發現並強化彼此間的關聯和依存狀態。這種脆弱特質及依存屬性可以構成集體聯系及抵抗行為的紐帶,有助於重新構想全新的國際正義及全球民主政治。
情動理論關注情感和身體體驗在社會和文化中的作用。從情動理論的角度來看,巴特勒對脆弱性的闡述強調了身體作為情感和社會互動的媒介,其脆弱性使個體能夠感知和回應他者的情感和需求。這種對脆弱性的開放態度,促進了情感的流動和社會關係的建立,強化了集體行動的可能性。
Judith Butler認為集體哀悼是公共情感的表現,情感並不那麼私人,也應該有其公共面向。在集體聚會裡,大家透過分享詩歌,一同流淚、手牽手,形成互相感染的力量。集體哀悼活動的意義,並非只是行禮如儀。Judith Butler說生命的哀悼為何重要呢,因為哀悼裡湧現的不可知,往往多於可知。什麼意思呢?她用佛洛伊德的講法——當人失去一些東西時,很多時不知道真正失去的是什麼,但倒過來當你思考自己失落了什麼,反過來會令人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
相關:科技身體的虛與實:從情動(affect)到後情緒(post-emotion)
Mar 21
堅持深博
陳明發詩想《祭旗》
有的詩人將自己的作品和人生追求緊密結合。就像情侣相擁到幾乎要融入對方的程度,已没多餘的感覺去察覺與那份追求本身相關的事,老覺得腦子裏就是一面高高勝利飄颺的祭旗。空出一切,就只留下那那面旗。自然也就不會看見旗杆;更不會想到祭旗是祭器;祭器不止一種;為何要這些祭器;如何神聖地對待各個/某個祭旗,......例如高高地“擧”起,叫“興觀羣怨”中的“興”在其獨特的韻律、字義、字形與關係召唤的皺褶中,高高,擧起......。所以,寫百種狀况,都是飄颺的祭旗,就只停留在祭旗慣常的、可預測的飄颺,祭旗也求仁得仁而熟稔地一再重演。像極了一個國家電視台開播時唱國歌時那面不容一分差異的飄颺。萬千種可能的觸類旁通、連喻類比是時都缺席了。熱擁,不為新事物留空間;連隙缝都没有。(陳明發 20.11.2025 臉書)
延續閱讀:陳明發詩想《防禦機制》
13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