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私我的神話〈Private Myths: Dreams & Dreaming〉17

睡眠思考有两种:快速眼动睡眠是故事般的叙事,好像在放电影;非快速眼动睡眠是反复思考,没有叙事。从做梦者陈述的梦内容不难分辩,是否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做的的梦。由于快速眼动睡眠才有戏剧性的叙事形态,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梦似乎并未被列为“正牌”的梦。换言之,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梦是非小说类的作品。(《夢:私我的神話》196頁)(Photo Appreciation: Barefoot Ballroom by Jaime Ibarra)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Passion for Form

    與性愛高潮之關聯:Sedgwick 的「觸動節奏」(caress as shaping,愛撫[caress]是一種塑形[shaping]。)概念,非常貼近性愛高潮裡微妙觸感與強度變化的過渡;性愛高潮這種「無法直述、卻能感受的經驗」,正符合她對「慾望敘事中的不確定性、間隙與共振」的關注。

    Patricia Brennan(或Clough/Pedwell等學者):情動轉折與性愛美學

    Patricia Brennan 的資料可參考集體著作如 The Affect Theory Reader(Seigworth & Gregg編)以及 Clough & HalleyThe Affective Turn這些文本探討「微感知、情動生成與動能微轉折」如何透過身體感知產生對社會與性政治的知識;它們提供了方法論工具:從性愛高潮中抓取「感受的節奏—由微感知到爆發—及身體如何形成美學經驗並回應社會構造」。

    具體研究案例:分析高潮的瞬間節奏寫法

    質性訪談或自敘錄:讓體驗者以詩性或敘事語言回憶「高潮之前/之中/之後那段不可言說的瞬間」,捕捉節奏變化與觸動轉折。

    感官記錄與節奏對比:在研究場域中,分析如心跳、呼吸、自我語調與觸感節奏之間的交疊、共鳴或干擾。

    文本—實踐對照:將這些經驗與Massumi的「強度與語言的非同步」、Sedgwick的「觸摸節奏、慾望間隙」進行對照與理論連結。

    結語:研究架構示意

    研究構面

    問題設計

    理論支撐

    強度節奏

    高潮發生的速率、節奏有何變化?

    Massumi: affect ≠ emotion、intensity’s autonomy

    語言化前—中—後

    哪些經驗語言能捕捉?哪些不行?

    Sedgwick: caress as shaping、慾望敘事的縫隙

    身體—語言之間轉折

    身體如何「及時」響應?

    affective turn: microperception、nonconscious pulse

     

    延伸研究:搜集更多引文,特別是Sedgwick關於性與節奏的書寫;具體設計研究訪談、感官描述與敘事分析方法;撰寫研究提綱或架構章節。跨領域的視角(社會層面、心理層面、生理層面、認知層面、行為以及情感層面等)的前沿研究,可說明這些假設能與「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理論取得共鳴。

  • Passion for Form

    愛墾APP:陳明發〈高潮前的强度與速度節奏〉~~在「情動轉折」脈絡中,「速度」是一種和感受強度並行的過渡(transition)力量。它不是物理意義上的快慢,而是身體如何經驗一種變化的快慢,同時「及時」回應或轉化這種變化。它也是在語言化前的那一瞬身體「被觸動」的節奏性力量。

    在「情動轉折」的理論視角中,性愛高潮不僅適宜被研究為一種情動體驗,更可作為情動、感知與身體美學交會的一個臨界場域。它能提供對於:情動節奏;體與語言邊界;感官覺知與強度變化等問題的具體實例與理論延伸。

    以下三位代表性理論家的核心論述,有助深化我們對此體驗的理解——

    Brian Massumi:強度(intensity與「及時」身體節奏

    核心論述:《The Autonomy of Affect》中,Massumi指出:「強度(intensity)是與意義被語言化前的身體反應相對應,它不依循語義邏輯,而是非意識層次的自律反應」(compositionforum.com, divinecuration.github.io)

    他以「非語義秩序運作、不允許中介排除」去描述情動的運作:「悲傷與悅快可能在強度層面共存」,並且「強度先於語言,且是無法完全語言化的」。

    《Parables for the Virtual》中也寫道:“Affect is most often used loosely as a synonym for emotion… An emotion is qualified intensity… but affect—if affect is intensity—follows different logics and pertains to different orders.”“「Affect」一詞通常被寬鬆地當作「情緒」的同義詞來使用……情緒是一種被限定或具體化的強度(qualified intensity)……但如果說 affect是強度的話,那麼它遵循的是不同的邏輯,屬於不同的層次或範疇。”(goodreads.com)

    與性愛高潮之關聯:高潮過程中,性愛中的身體節奏、張力與釋放正展現了「強度變化」的非線性運動;此中身體「及時回應」與「被觸動的節奏性力量」正符合Massumi對「速度」的定義;因此,研究性愛高潮的體感經驗可作為「情動轉折」中強度生成與轉化的具體場域。

    Eve Kosofsky Sedgwick:慾望與觸動的節奏性

    核心論述:Sedgwick 強調「性愛與慾望的節奏常常在語言無法捕捉的縫隙之中」唱出異常韻律。她曾寫道:“There is no … sexuality… irreducibly conflictual… even when she is most passionately engaged in the work of advocacy.”沒有任何……性慾/性傾向[sexuality]……是無法簡化為衝突的[irreducibly conflictual]……即便她在最熱情投入倡議工作的時候也是如此。(altexploit.files.wordpress.com, evekosofskysedgwick.net) 她認為「caress is shaping,不只是簡單擦拭」愛撫[caress]是一種塑形[shaping](goodreads.com),指出觸感中潛藏著塑形、張力與力量轉換的節奏之美。

  • Passion for Form

    三、Ereignis:存在的事件與歸屬的發生

    在海德格爾的後期思想中,Ereignis 一詞被用來取代傳統的「存在」(Sein)概念。它意指一種「歸屬的事件」(das Ereignis des Zueignens)——人與存在在此互相召喚、互相顯現。

    Ereignis 並非某件「發生的事」,而是一種「使發生成為可能的發生」:

    「存在自身的顯現即是一種事件。」(Heidegger,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1938)

    在此意義上,事件不再是時間中的點,而是顯現的契機。它標誌著存在如何透過「遮蔽」而顯現,正如黑洞事件視界之於宇宙:

    黑洞以其不可見之形,成為顯現之象。

     

    四、遮蔽與顯現:物理與哲學的共鳴

    海德格爾指出,存在之所以能被顯現,乃因其同時也在遮蔽(Verborgenheit)之中。存在的「真理」(aletheia)是一種「不隱蔽」(Unverborgenheit),但這種不隱蔽的條件恰恰來自於遮蔽的可能。

    黑洞的事件視界恰好具體化了這一結構:

    • 它是可見與不可見的臨界;
    • 它揭示了「光的界限」;
    • 它以遮蔽的方式顯現存在。

    因此,可以說:

    黑洞的事件視界是宇宙版的 Ereignis——存在以遮蔽的方式顯現自身的事件。

     

    五、技術時代的觀看與「存在的召喚」

    事件視界望遠鏡(EHT)的誕生,標誌著人類觀看方式的轉變。它不是單一的儀器,而是一個全球性的「技術網絡」。EHT 將分佈於地球各地的望遠鏡信號整合為一個「地球規模的眼睛」,使人類首次看見黑洞的「影子」。

    海德格爾在《技術的追問》Die Frage nach der Technik中指出,技術的本質並非工具性,而是一種「揭示存在的方式」(eine Weise des Entbergens)。EHT 正是這種揭示方式的具體化——它使宇宙以影像的形式向人類開顯自身。

    然而,這種開顯同時也是遮蔽:我們所「看見」的,仍是事件視界之外的表象。技術的觀看在揭示的同時,也框定了能被看見的界限。這正是海德格爾所謂 Gestell(座架)之危險:人類在控制中同時喪失對存在的感受力。

     

    六、結論:從事件到存在的臨界

    科學中的「事件視界」與哲學中的「Ereignis」同樣指向一種臨界的狀態:

    • 在物理層面,它是時空結構的極限;
    • 在哲學層面,它是存在顯現的極限。

    兩者皆以「邊界」為契機,展現出存在的雙重結構:遮蔽中有顯現,顯現即遮蔽。

    黑洞之於宇宙,如同 Ereignis 之於存在——它們都提醒人類:我們所能「看見」的世界,永遠伴隨著一個不可見的深淵;而正是在這個深淵之中,存在發生、世界顯現。

    參考文獻

    1. Einstein, A. (1916). Die Grundlage der allgemeinen Relativitätstheorie. Annalen der Physik, 49(7), 769–822.
    2. Heidegger, M. (1938/1989).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Frankfurt am Main: Klostermann.
    3. Heidegger, M. (1954). Die Frage nach der Technik. In Vorträge und Aufsätze. Pfullingen: Neske.
    4. Thorne, K. (1994). Black Holes and Time Warps: Einstein’s Outrageous Legacy. New York: W. W. Norton.
    5. Event Horizon Telescope Collaboration. (2019). First M87 Event Horizon Telescope Result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8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