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Dokusō-tekina aidea
Mar 4, 2012
我们要从故事的基本布局之中找出深层结构,开始可以按场景、剧中人物、情节、荣格的提示说明,情节展开、突变、缓解的角度一一细看。然後就可能照库格勒的样子,把故事拆开来,现出梦与故事之内都有的普世意象,并且证明有共同的原型根源在其中。(《夢:私我的神話》196頁) (Photo Appreciation: Amor Fati by Jaime Ibarra)
全世界看見妳,如同我所看見妳一般~~
我走了進來,然後看見了妳。
我立刻被一種狂怒般、致命的渴望攫住——想要驅逐、摧毀所有那些,在我身後、在門後、在球體中、在冰面上、在全世界的螢幕前等待,想要知道、想要觀看的人。因為他們即將看見妳,如同我所看見妳一般。
然而,我同時又希望他們能看見妳。我希望全世界都知道,妳是如此奇妙、令人難以置信、無法想像地美麗。
我想要把妳展示給整個宇宙看,就那麼一瞬間的閃光。然後與妳一起關上門,只剩我倆,讓我看著妳,直到永恆。
[摘自《冰人》(法語:La Nuit des temps,本意為「遠古時代」;英語:The Ice People)是法國科幻小說作家勒內·巴雅韋爾在1968年發表的著名科幻小說。AI翻譯自原法文]
Jun 20
(續上)然後是靈魂,很多作家都會寫死人,以死人的角度去寫生前事。但托卡爾丘克不同,她仍然是站在死人的角度,但她的側重點不是生前事,而是展現了一個靈魂是如何變成惡靈的過程。 俏皮甚至略帶幽默的語言蓋過了死亡的沉重感,如關於溺死鬼普魯什奇之死是這樣寫的:「普魯什奇在八月的某一天掉進池塘裡淹死了,只因喝下的酒把他的血液濃度稀釋得太稀。他從沃拉趕著大車回家,給月亮的陰影嚇得突然受驚的馬匹翻了車。農夫掉進了淺淺的水中,而馬匹則羞愧地離去了。」 之後,當溺死鬼意識到自己已死,他的靈魂開始漂浮,游蕩,並且最終變成惡靈,「他不惜一切代價,力圖給遇到的生靈造成某種禍害,大小都成,只要是禍害。」這一切是因為他相信正是死亡幫助它獲得解放。由此,作者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死人的世界。
如此奇詭,以不同觀察點切入,對小細節的古怪把握,呈現的斑斕世界在書中不止筆者提到的這幾處,還有如菌絲體的世界、天使的世界、上帝的世界、游戲的世界等等。 在作家的筆下,萬事萬物皆可書寫,萬事萬物皆有靈魂。正如作家在獲得諾獎後的演講中說的那樣:「餐具櫃中的盤子會相互交談,抽屜裡的刀叉是一個大家庭。動物是神秘、智慧和有自我意識的生物,精神的聯系和深刻的相似性一直將我們與它們聯結在一起。河流、森林、道路也有它們的存在——它們是有生命的,勾勒出我們生活空間的地圖,為我們構建起一種歸屬感,一個神秘的空間。我們周遭的景觀有生命,太陽、月亮和所有天體有生命。整個可見和不可見的世界都有生命。」
由此,我們領略了一幅波瀾壯闊的農村自然生活圖景,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托卡爾丘克寫作的獨特魅力。
她的小說創作有著不同於傳統小說的寫作手法,碎片化敘事、神秘主義、心理描寫、哲學思考等交織糅合在一起,讓文本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籠罩著亦真亦幻的神秘氛圍。作家坦言說她早已不滿足於傳統的現實主義寫作手法,她認為「現實主義寫法不足以描述這個世界,因為人在世界上的體驗必然承載更多,包括情感、直覺、困惑、奇異的巧合、怪誕的情境以及幻想」。但同時,作家也沿襲了經典的寫作手法,即講好故事,注重故事的可讀性。這也是為何筆者在前文說《太古和其他的時間》並不晦澀難讀的原因。
在她的作品中,神話、傳說、想像與現實水乳交融,一方面充滿了對神秘和未知的探索,一方面又關注現實與人性,加之流暢、詩意的語言,使得人物形象鮮活,各有特色。 碎片化的敘事看似互不關聯,但當把這些碎片串聯在一起時,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即人物曲折命運的遭遇在大時代下的沉重。同時作家又刻意以俏皮幽默的語言來淡化沉重,但由輕盈折射出的沉重,就宛如笑著哭的戲劇,反而更凸顯小人物的苦難。 此外,托卡爾丘克還善於將相互矛盾的東西聯系在一起,深邃的哲學思考賦予其作品思辨性,上帝、天使、人類、鬼魂、植物、動物、靜物等等不同尋常的事物不斷湧動在日常生活之中,各含多重的隱喻性擴展了小說的內部空間。作家的諾獎獲獎詞是: 「有著百科全書般的敘述想象力,把橫跨界限作為生命的一種形式。」可謂精准恰當。
同為擅於將神話敘事運用到自己寫作中的女性作家,弗蘭納里·奧康納、托妮·莫里森、納丁·戈迪默等女性作家的寫作是傳統現實主義的寫作,小說中的“神話"模式或敘事是系統性的,是有頭有尾的宏大敘事,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都很清楚。如莫里森的小說《柏油娃》就是以同名非洲民間故事為框架構思,將男女主角森和雅丹與兔子和柏油娃相對應。但托卡爾丘克則完全不是。托卡爾丘克雖然也借助了神話,但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神話敘事」模式,而是進入古老的神話傳說中擷取了部分元素,碎片化的進行了建構;因而她的小說不再是傳統的現實主義敘事。 她散碎,多元,去中心化,而這恰好與當下的時代特征契合。因為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碎片化」的,尤其在如今這個日益浮躁的社會,我們的日常生活便是由種種信息「碎片"編織補綴而成。作家曾說,「寫小說對我而言,就是對人講神話故事,讓人在神話中走向成熟。」但可惜的是,現在的人好像已經不太相信「神話」了。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有一種寫作叫奧爾加•托卡爾丘克,搜狐,2021-01-20)
Jun 30
(續上)家庭就是一個小社會,多個家庭組成的太古也是一個小社會。經歷過戰爭的太古,就像被撕裂了一個口子,不再是封閉的,局中人的人生軌跡也會發生變化。
這其中,讓筆者印象尤為深刻的是米霞的丈夫帕韋烏。他是個一心想當「有地位」的人,他不願意自己像他父親一樣,永遠只能在屋頂上安裝木瓦,成為一個「無足輕重」的人。可以說,最初的帕韋烏只是個有遠大抱負和理想的人,他堅信知識和教育的大門對每個人都是敞開的,因此他始終在學習。他對米霞的愛也是真摯純潔的,米霞通過他的愛發現自己的價值,為此,米霞不顧父親反對,毅然決然地與窮小子帕韋烏成家立業。後來,帕韋烏做生意,成為衛生員,入黨,步步高升。再後來,他遇見了烏克萊雅,帶著他進入了一個離不開酒宴、狩獵、殷勤的大胸女招待和酒精的世界。他墮入到聲色犬馬的生活,和烏克萊雅在外面亂搞,與各色女人發生不正當關系。最後當妻子米霞死去後,「 他看到放得整整齊齊的一打打被套、床單、台布、餐巾、毛巾。他觸摸著這些日用物品的邊緣,猛然間,全心充滿了對米霞的懷念。於是他抽出一疊被套,把臉埋在裡面。被套有股肥皂般潔淨、整齊的氣息,一如米霞,一如早先存在過的世界....他拿著小提琴走出家門,站在台階上,拉了起來。他先拉了一曲《最後的禮拜天》,然後又奏起了《滿洲裡的山丘》。成群的撲燈蛾向電燈飛來,在他的頭頂上方盤旋——形成一道充滿小翅膀和小觸須的活動的光環。他拉了很久,很久,直到滿是塵土的、失去了彈性的琴弦,一根接一根地斷裂。」
而如帕韋烏這樣鮮活的人物角色書中還有很多,鑑於篇幅所限,筆者就不一一講述。
除了人,書中還不乏對靜物以及動植物世界的描寫。這也是最讓筆者嘆服的,記得讀完小說後筆者感嘆道,有的人是天生的作家,托卡爾丘克顯然屬於此類。
在諾獎頒獎演講中,托卡爾丘克說道:「 我也夢想著有一種新的敘述者——一個『第四人稱』的敘述者,他自然不會只是語法結構的搭建者,而是能夠成功囊括每個角色的視角,並且有能力跨越每個角色的視野,看得更多,視野更廣,忘卻時間概念。我認為這樣的敘述者是可能存在的。」顯然,她做到了。書中對靜物、動植物的世界描述,無不閃爍著靈性。因此,筆者接下來想談的是,一個作家如何搭建物的世界?
讓我們看看托卡爾丘克是如何以其靈性的筆觸切入的。首先是靜物——小咖啡磨。作家花費了一整章的筆墨來講小咖啡磨。並且在小說結尾,當昔日生機勃勃的村莊變得物是人非,街道蕭瑟、房屋傾塌時,米霞的女兒離開前從箱子裡拿出來的東西,便是小咖啡磨。小咖啡磨就像是老地主沉迷的解謎游戲的通關密匙,是這個世界運轉的軸心,是太古的支柱,「人們以為他們比動物,比植物,而尤其是比物品活得更艱難。動物覺得比植物和物品活得更艱難,植物臆想自己比物品活得更艱難。而物品總是堅持著保持在一種狀態。這堅持是比任何別的生存方式都更艱難的生存方式。」作者變換觀察點,站在物的立場來寫物的世界,小咖啡磨最初是從某個手工作坊造出來的,後來到了某個人家裡被用來磨咖啡,戰爭來臨時它和其他物品被塞進手提包,裝進火車車廂;「小咖啡磨像每件物品一樣接受了世界的全部混亂:頻仍遭受射擊的火車的慘象,緩慢流淌的血的細流,每年都有不同的風在被拋棄的房屋窗口嬉戲。」它見證了村莊的百年變遷,因為人類雙手的撫摸變得富有靈氣。
能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靜物寫得蘊含生命性,並賦予其多重象征意義,能真切地讓自己成為「物」,以物的視角看待世界,可見作家的寫作能力之一流。
其次是植物椴樹,這時候作家又成為了樹,樹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呢?「椴樹像所有的植物一樣,活著就是一場永遠不醒的夢。」「對於樹木而言,所有季節都一起存在。」「對樹木而言,人是永遠存在的,然而也同樣意味著,人似乎從來就沒有存在過。」「人們稱之為樹木死亡的,只不過是樹的夢受到暫時的騷擾而已。」正是在這種混沌的狀態下,樹木超越了生死、時間,同樣也見證了太古的變遷。
再是動物,一只叫洋娃娃的狗。此時作家又成為了狗。狗的大腦中沒有感知、理解時間流逝的器官,世界在狗的腦中永遠是現在時,是一幅靜態的圖畫。狗其實聽不懂人類的話,它搖尾巴做出的反應,並不是針對人類口中的話語,而是對人腦中萌生出的畫面的反應。比如當人類說走吧時,狗其實真實看到了沿途的風景。以這種角度切入人與狗之間的互動,不僅有趣而且獨特。
16 hours ago
Cancel
Passion for Form
全世界看見妳,如同我所看見妳一般~~
我走了進來,然後看見了妳。
我立刻被一種狂怒般、致命的渴望攫住——想要驅逐、摧毀所有那些,在我身後、在門後、在球體中、在冰面上、在全世界的螢幕前等待,想要知道、想要觀看的人。因為他們即將看見妳,如同我所看見妳一般。
然而,我同時又希望他們能看見妳。我希望全世界都知道,妳是如此奇妙、令人難以置信、無法想像地美麗。
我想要把妳展示給整個宇宙看,就那麼一瞬間的閃光。然後與妳一起關上門,只剩我倆,讓我看著妳,直到永恆。
[摘自《冰人》(法語:La Nuit des temps,本意為「遠古時代」;英語:The Ice People)是法國科幻小說作家勒內·巴雅韋爾在1968年發表的著名科幻小說。AI翻譯自原法文]
Jun 20
Passion for Form
(續上)然後是靈魂,很多作家都會寫死人,以死人的角度去寫生前事。但托卡爾丘克不同,她仍然是站在死人的角度,但她的側重點不是生前事,而是展現了一個靈魂是如何變成惡靈的過程。
俏皮甚至略帶幽默的語言蓋過了死亡的沉重感,如關於溺死鬼普魯什奇之死是這樣寫的:「普魯什奇在八月的某一天掉進池塘裡淹死了,只因喝下的酒把他的血液濃度稀釋得太稀。他從沃拉趕著大車回家,給月亮的陰影嚇得突然受驚的馬匹翻了車。農夫掉進了淺淺的水中,而馬匹則羞愧地離去了。」
之後,當溺死鬼意識到自己已死,他的靈魂開始漂浮,游蕩,並且最終變成惡靈,「他不惜一切代價,力圖給遇到的生靈造成某種禍害,大小都成,只要是禍害。」這一切是因為他相信正是死亡幫助它獲得解放。由此,作者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死人的世界。
如此奇詭,以不同觀察點切入,對小細節的古怪把握,呈現的斑斕世界在書中不止筆者提到的這幾處,還有如菌絲體的世界、天使的世界、上帝的世界、游戲的世界等等。
在作家的筆下,萬事萬物皆可書寫,萬事萬物皆有靈魂。正如作家在獲得諾獎後的演講中說的那樣:「餐具櫃中的盤子會相互交談,抽屜裡的刀叉是一個大家庭。動物是神秘、智慧和有自我意識的生物,精神的聯系和深刻的相似性一直將我們與它們聯結在一起。河流、森林、道路也有它們的存在——它們是有生命的,勾勒出我們生活空間的地圖,為我們構建起一種歸屬感,一個神秘的空間。我們周遭的景觀有生命,太陽、月亮和所有天體有生命。整個可見和不可見的世界都有生命。」
由此,我們領略了一幅波瀾壯闊的農村自然生活圖景,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托卡爾丘克寫作的獨特魅力。
她的小說創作有著不同於傳統小說的寫作手法,碎片化敘事、神秘主義、心理描寫、哲學思考等交織糅合在一起,讓文本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籠罩著亦真亦幻的神秘氛圍。作家坦言說她早已不滿足於傳統的現實主義寫作手法,她認為「現實主義寫法不足以描述這個世界,因為人在世界上的體驗必然承載更多,包括情感、直覺、困惑、奇異的巧合、怪誕的情境以及幻想」。但同時,作家也沿襲了經典的寫作手法,即講好故事,注重故事的可讀性。這也是為何筆者在前文說《太古和其他的時間》並不晦澀難讀的原因。
在她的作品中,神話、傳說、想像與現實水乳交融,一方面充滿了對神秘和未知的探索,一方面又關注現實與人性,加之流暢、詩意的語言,使得人物形象鮮活,各有特色。
碎片化的敘事看似互不關聯,但當把這些碎片串聯在一起時,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即人物曲折命運的遭遇在大時代下的沉重。同時作家又刻意以俏皮幽默的語言來淡化沉重,但由輕盈折射出的沉重,就宛如笑著哭的戲劇,反而更凸顯小人物的苦難。
此外,托卡爾丘克還善於將相互矛盾的東西聯系在一起,深邃的哲學思考賦予其作品思辨性,上帝、天使、人類、鬼魂、植物、動物、靜物等等不同尋常的事物不斷湧動在日常生活之中,各含多重的隱喻性擴展了小說的內部空間。作家的諾獎獲獎詞是: 「有著百科全書般的敘述想象力,把橫跨界限作為生命的一種形式。」可謂精准恰當。
同為擅於將神話敘事運用到自己寫作中的女性作家,弗蘭納里·奧康納、托妮·莫里森、納丁·戈迪默等女性作家的寫作是傳統現實主義的寫作,小說中的“神話"模式或敘事是系統性的,是有頭有尾的宏大敘事,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都很清楚。如莫里森的小說《柏油娃》就是以同名非洲民間故事為框架構思,將男女主角森和雅丹與兔子和柏油娃相對應。但托卡爾丘克則完全不是。托卡爾丘克雖然也借助了神話,但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神話敘事」模式,而是進入古老的神話傳說中擷取了部分元素,碎片化的進行了建構;因而她的小說不再是傳統的現實主義敘事。
她散碎,多元,去中心化,而這恰好與當下的時代特征契合。因為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碎片化」的,尤其在如今這個日益浮躁的社會,我們的日常生活便是由種種信息「碎片"編織補綴而成。作家曾說,「寫小說對我而言,就是對人講神話故事,讓人在神話中走向成熟。」但可惜的是,現在的人好像已經不太相信「神話」了。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有一種寫作叫奧爾加•托卡爾丘克,搜狐,2021-01-20)
Jun 30
Passion for Form
(續上)家庭就是一個小社會,多個家庭組成的太古也是一個小社會。經歷過戰爭的太古,就像被撕裂了一個口子,不再是封閉的,局中人的人生軌跡也會發生變化。
這其中,讓筆者印象尤為深刻的是米霞的丈夫帕韋烏。他是個一心想當「有地位」的人,他不願意自己像他父親一樣,永遠只能在屋頂上安裝木瓦,成為一個「無足輕重」的人。可以說,最初的帕韋烏只是個有遠大抱負和理想的人,他堅信知識和教育的大門對每個人都是敞開的,因此他始終在學習。他對米霞的愛也是真摯純潔的,米霞通過他的愛發現自己的價值,為此,米霞不顧父親反對,毅然決然地與窮小子帕韋烏成家立業。後來,帕韋烏做生意,成為衛生員,入黨,步步高升。再後來,他遇見了烏克萊雅,帶著他進入了一個離不開酒宴、狩獵、殷勤的大胸女招待和酒精的世界。他墮入到聲色犬馬的生活,和烏克萊雅在外面亂搞,與各色女人發生不正當關系。最後當妻子米霞死去後,「 他看到放得整整齊齊的一打打被套、床單、台布、餐巾、毛巾。他觸摸著這些日用物品的邊緣,猛然間,全心充滿了對米霞的懷念。於是他抽出一疊被套,把臉埋在裡面。被套有股肥皂般潔淨、整齊的氣息,一如米霞,一如早先存在過的世界....他拿著小提琴走出家門,站在台階上,拉了起來。他先拉了一曲《最後的禮拜天》,然後又奏起了《滿洲裡的山丘》。成群的撲燈蛾向電燈飛來,在他的頭頂上方盤旋——形成一道充滿小翅膀和小觸須的活動的光環。他拉了很久,很久,直到滿是塵土的、失去了彈性的琴弦,一根接一根地斷裂。」
而如帕韋烏這樣鮮活的人物角色書中還有很多,鑑於篇幅所限,筆者就不一一講述。
除了人,書中還不乏對靜物以及動植物世界的描寫。這也是最讓筆者嘆服的,記得讀完小說後筆者感嘆道,有的人是天生的作家,托卡爾丘克顯然屬於此類。
在諾獎頒獎演講中,托卡爾丘克說道:「 我也夢想著有一種新的敘述者——一個『第四人稱』的敘述者,他自然不會只是語法結構的搭建者,而是能夠成功囊括每個角色的視角,並且有能力跨越每個角色的視野,看得更多,視野更廣,忘卻時間概念。我認為這樣的敘述者是可能存在的。」顯然,她做到了。書中對靜物、動植物的世界描述,無不閃爍著靈性。因此,筆者接下來想談的是,一個作家如何搭建物的世界?
讓我們看看托卡爾丘克是如何以其靈性的筆觸切入的。首先是靜物——小咖啡磨。作家花費了一整章的筆墨來講小咖啡磨。並且在小說結尾,當昔日生機勃勃的村莊變得物是人非,街道蕭瑟、房屋傾塌時,米霞的女兒離開前從箱子裡拿出來的東西,便是小咖啡磨。小咖啡磨就像是老地主沉迷的解謎游戲的通關密匙,是這個世界運轉的軸心,是太古的支柱,「人們以為他們比動物,比植物,而尤其是比物品活得更艱難。動物覺得比植物和物品活得更艱難,植物臆想自己比物品活得更艱難。而物品總是堅持著保持在一種狀態。這堅持是比任何別的生存方式都更艱難的生存方式。」作者變換觀察點,站在物的立場來寫物的世界,小咖啡磨最初是從某個手工作坊造出來的,後來到了某個人家裡被用來磨咖啡,戰爭來臨時它和其他物品被塞進手提包,裝進火車車廂;「小咖啡磨像每件物品一樣接受了世界的全部混亂:頻仍遭受射擊的火車的慘象,緩慢流淌的血的細流,每年都有不同的風在被拋棄的房屋窗口嬉戲。」它見證了村莊的百年變遷,因為人類雙手的撫摸變得富有靈氣。
能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靜物寫得蘊含生命性,並賦予其多重象征意義,能真切地讓自己成為「物」,以物的視角看待世界,可見作家的寫作能力之一流。
其次是植物椴樹,這時候作家又成為了樹,樹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呢?「椴樹像所有的植物一樣,活著就是一場永遠不醒的夢。」「對於樹木而言,所有季節都一起存在。」「對樹木而言,人是永遠存在的,然而也同樣意味著,人似乎從來就沒有存在過。」「人們稱之為樹木死亡的,只不過是樹的夢受到暫時的騷擾而已。」正是在這種混沌的狀態下,樹木超越了生死、時間,同樣也見證了太古的變遷。
再是動物,一只叫洋娃娃的狗。此時作家又成為了狗。狗的大腦中沒有感知、理解時間流逝的器官,世界在狗的腦中永遠是現在時,是一幅靜態的圖畫。狗其實聽不懂人類的話,它搖尾巴做出的反應,並不是針對人類口中的話語,而是對人腦中萌生出的畫面的反應。比如當人類說走吧時,狗其實真實看到了沿途的風景。以這種角度切入人與狗之間的互動,不僅有趣而且獨特。
16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