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12

札哈哈蒂問:既然有360度,為何要守在原地? 我要說:所謂深度或高度,有時不過是換個角度。(Photo Appreciation: Glasgow Riverside Museum Magritte Window by Andy Catlin)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就是冷門

    Urry·觀光客的凝視

    『Tourist Gaze』和『Staged Authenticity』一樣,是旅游社會學最著名的概念。同名書籍出版於1990年,2002年再版,2011年出版叫做Tourist Gaze 3.0。這個書名,就充分反映了John Urry的個性:學術和業界,誰也不落下,傳統與時尚,我志在兼得。想想Dean Mac Cannell的the tourist副標題叫做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一看就仍是在經典社會學框架內。真有意思。

    我只看了3.0,對於『tourist gaze』之前的理解在各種文獻中接觸到,無非是借福柯的gaze來寫旅游者,觀光客的凝視是社會建構而成,觀光經驗的建構來自符號的消費與收集,觀光客的凝視是符號化的凝視,有浪漫的/個人的,也有集體的。Urry 特別強調了旅游中的視覺經驗(vision),更強調gazer- gazee之間社會權力關係的操作(operate)與展演(display/performance)。所以我在看3.0之前的預估是,這會是本很理論的書。但結果,我更願意用「接地氣」來形容。對於Giddens和Urry的閱讀,對「好的英國學者是什麼樣的氣質」有些直觀感受,非常經驗主義,非常實用,但是不至於沒有反思,庸俗或者沒有關懷,但是你要想在裡面找到「激情,想像力,創造力」是會失望的,大概這樣。

    3.0的前言裡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是他提了1990,2002以來,到第三版2011年,「旅游」在世界范圍內有幾個新趨勢,1)旅游一則是現代人反思的方式(通過旅游反思),一則本身變成了反思的對象;2)亞洲(特別是中國)的中產游客數量劇增,對整個全球旅游業的圖景有影響,(p25中國90年代出現的西方世界主題公園和21世紀越來越多的在全世界的中國游客);3)圍繞旅游的象征signs制造仍然更加關注;4)販賣「生活方式」的跨國公司(brand producers, Nike,Gap, easyJet, Body Shop, Hilton, Starbucks, p28)以更深刻的方式繼續影響著旅游業。之所以出現這幾個趨勢,我自己的理解是,一則是旅游與日常生活關係更緊密,界限更模糊(increasing similarities between behaviours that are 『home』 and 『away』),「儀式化」程度降低;二則是互聯網的出現和全球化進程的深入,以下還會涉及。作者:讓我想個名字,Tourist Gaze 3.0 讀後,2014-11-20 豆瓣)

    延續閱讀

    《旅人的凝視》

    家居旅行·符號消費IP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12

    陳明發的詩《夜雨》

    文創庫

  • 就是冷門

    觀光客的凝視:視覺經驗符號

    最近我也看了這本『觀光客的凝視』。現在將心得寫寫。本書我自己倒推薦的是第三章到第五章,第六章探討歷史與文化觀光比較大,當然也可看看。

    我推薦原因在於,Urry在這幾部分非常清楚交代自己立場,尤其,點出現在觀光產業重要之處在那: 關鍵在於帶動其他產業,而不在於單純推廣觀光這個活動而已。

    所以一般我們聽到很多探討觀光多重要的言談,大多都只跟你考察觀光,或單純討論觀光,不過乾稿,事實上,觀光在運輸界、餐飲業、飯店業帶動的利益,才更為可觀,當這些周邊朋友起來後,他們透過繳稅、僱員等帶動起更高的經濟收益,才為世人所重視。

    光只是去看什麼歷史遺跡、美術館,其實爭議相當大,因為是否真的有這麼多效益?為何看這個而非那個?都罵聲連連(下面就是文化人的象徵鬥爭)。

    這一點,Urry很有意思的,探討觀光、藝術等面貌時,就特別在第五章裡面,探討什麼是本真?什麼是高雅、低俗等問題。

    尤其,他引述Bourdiue在 Distinction一書中,探討小資產階級與文化媒介人的概念,選取的段落跟過去小弟寫論文的觀點很像,不過我自己是認為Bourdieu用詞上太過激烈,反而沒有清楚交代自己研討出來的概念---小資的文化媒介人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在哪。他們可是現在流行、話題、甚至就是觀光客在凝視什麼的重大推手。

    至於很多人會問,臺灣觀光政策應該走才對阿,英國、歐陸等都在這麼玩他們的觀光。我的看法,短期內不可能。臺灣的觀光政策應該從官方秀的角度看,我覺得101煙火秀是極致表現。在這個大秀有媒體注目度、可以長官致詞、跟廠商結合等,甚至還可吸引數以十萬計的臺灣居民參與。

    臺灣除非如歷史博物館、故宮等地,單點式的願意從文化觀光角度出發,或諸如故宮跟附近的博物館,乃至於士林區相關單位串連,或許有可能透過『動線』的規劃串連起來,以小規模方試試看看,但是像臺北市、或高雄市要全力如此投入,我認為短期不可能,因為這種秀很難做。作秀,是要單點、能夠有長官蒞臨指導的方式才能舉行,如果觀光客都花錢在諸如福華、國賓大飯店,市長、局長、總統都不在大飯店辦公,怎麼突出行銷?

    何謂「觀光客的凝視」?簡單來說,就是觀光客帶著慾望消費觀光景點的符碼。觀光客的凝視是社會建構而成,自成完整的體系。John Urry指出視覺經驗是觀光旅遊的重要面向,更強調「凝視主體」和「凝視對象」之間社會權力關係的操作與展演。觀光經驗的建構來自符號的消費與收集,觀光客的凝視是符號化的凝視,是浪漫的,是集體的,更是多元而流動的。這本探討現代觀光文化的重要著作,勾勒出觀光旅遊在過去幾世紀以來的演變流程,從大眾觀光旅遊(mass tourism)在歐洲和北美洲開始流行,到逐漸蔓延至世界大部份地區的整個歷史進程。除了社會學的思考之外,對文學想像與美感經驗分析,更為臺灣的跨領域研究提供了另類視角。https://ccindustry.pixnet.net

  • 就是冷門

    [火車聲]

    包圍著我的,是列車各種運動那令人鎮靜的活動。這各種運動伴著我,如果我沒有睡意。他們會主動過來和我聊聊,它們的聲響像搖籃曲那樣催我入眠。……好像我在一瞬間得以化身為某種魚類在大海中安睡,睡意朦朧中被水流和浪濤蕩來蕩去,或者化成一隻鷹,仰臥在暴風雨這唯一的支柱上。


    [旅行:想出各種生活畫面]

    由於種種原因,人們為自己設想的圖景是永遠不會成為現實的……人們構想出各種生活畫面,小至在日落中品嚐鱸魚,為此一個深居簡出的人會決心乘一趟火車,大至渴望某天晚上乘坐一輛豪華馬車停在一個高傲的女出納面前讓她大吃一驚,為此一個不擇手段的人會謀財害命,或者巴不得親人死掉好獨吞遺產,這要看他是膽大包天還是懶惰成性,是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還是停留在醞釀計劃的第一步,總之,不管構想什麼樣的畫面,為了實現這一畫面所采取的行動——旅行、結婚、犯罪等等,會使我們起深刻的變化,以致我們在自己成為旅客、丈夫、罪犯、孤獨者(後者為獲得榮譽而開始工作,但工作又使她對榮譽的渴望變得淡泊)之前構想的畫面不再重現,我們也許連想都不去想了。再說,縱然我們下定決心不肯徒勞無益,也有可能日落景象未達到預想的效果,或者到那時我們因感到寒冷而寧願在火爐邊喝湯而不想在露天品鱸魚,也可能我們的馬車絲毫未打動女出納的心,她出於別種原因本來對我們十分敬重,而我們陡然擺闊反倒引起了她的猜疑。


    [火車鳴笛]

    我聽到火車鳴笛的聲音,忽遠忽近,就像林中鳥兒的囀鳴,標明距離的遠近。汽笛聲中,我仿佛看見一片空曠的田野,匆匆的旅人趕往附近的車站;他走過的小路將在他的心頭留下難以磨滅的回憶,因為陌生的環境、不尋常的舉止、不久前的交談,以及在這靜謐之夜仍縈繞在他耳畔的異鄉燈下的話別,還有回家後即將享受到的溫暖,這一切使他心緒激蕩。


    [火車站]

    火車站幾乎不屬於城市的組成部分,但是包含著城市人格的真諦。這聖拉扎爾車站,在開了膛破了肚的城市高處,展開廣闊無垠而極不和諧的天空,戲劇性的威脅成團成堆地聚集,使天空顯得沉重……在這樣的天空下,只會完成某一可怕而又莊嚴的行動,諸如坐火車動身或豎起十字架。


    [適應:醒來之後和人說話]

    ……說出這些話,而不是我這個處於剛剛醒來狀態的睡眠者正在繼續思考的那些話,這樣做要求我拿出平衡的力量,就像有人從一列行進的火車上跳下來,沿途跑上一段時間,最終得以站穩,沒有跌倒。他奔跑一段時間是因為他離開的是一個高速運轉的環境,與靜止的環境不同,他的腳一時難以適應。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