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OVEPI
Feb 4, 2012
札哈哈蒂:你的經驗更多了,知道怎樣設計得更好。你不必每天重新發明別人做過的東西。當然,每項案件的功能規劃大相徑庭。我們設計過消防站,這和渡輪站、科學博物館、寄宿學校或工廠是完全不同的,空間需求并無類似之處,有些東西是不能重復的。(Photo Appreciation: Riverside Museum. by Elliot Norwood)
愛墾APP:當我們談論「哲學」、「藝術」與「科學」,我們往往會將它們視為三種截然不同的活動:哲學屬於思想的殿堂,藝術是情感的流動,科學則是對世界的精確描述。但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所帶來的觀點,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這三者之間的深刻關聯:它們其實是三種不同形式的「創造力」。
哲學、藝術與科學:三種創造的模式
德勒茲認為,哲學是概念的創造,藝術是感覺的創造,科學則是功能的創造。這三者皆是思考世界的不同方式,不是以模仿現實為目的,而是在於拓展現實的邊界,發掘潛藏其中的可能性。
在哲學中,「概念」不是對世界的抽象命名,而是一種創造性的組合與切入方式。哲學不是解釋「什麼是事物」,而是提出「可以如何去思考某個問題」。例如,德勒茲提出的「特異性」(singularities)概念,就是試圖去思考那些未被命名、未被注意到的差異。這與科學試圖穩定一個事實、一個現象的功能完全不同。
科學創造的是功能。它建構理論來描述現實世界的運作,例如物理定律、生物演化、基因遺傳等。在這個過程中,科學並不試圖問「為何存在」,而是提出「如何運作」的系統模型。它給出了我們如何應對世界的工具和架構。
藝術則完全不同。它不創造知識,也不建構功能。藝術是一種對知覺和感受的創造,它以非理性、非智性的方式使人思考。藝術的本質不在於提供資訊或道德寓意,而是在於它的「可感性力量」:一幅畫、一首樂曲或一部電影之所以觸動人心,不是因為它告訴了我們什麼,而是因為它讓我們「感覺到了某種什麼」。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願意花兩個小時去看一部電影,即使我們早已知道故事的大致發展。電影的畫面、聲音、節奏、氣氛——這些非語言的感官元素構成了藝術的「風格」,它們在心靈上激起我們難以言說的波動,提供了思想無法達到的感性體驗。
思想不是資訊的儲存,而是新可能性的創造
德勒茲對藝術的看法具有強烈的革命性。他認為,藝術不是一種裝飾性的娛樂,而是一種思想方式的擴展。它探索的是思想的邊界,提供創造新可能的機會。在這裡,藝術與哲學的關係並不是對立的,而是一種共同追求「差異與可能性」的行動。
德勒茲反對傳統意義上「重覆」的觀念。對他而言,重覆不是一個相同事件的不斷發生,而是每一次都在重新發問、重新開始。這種重覆是對常識的拒絕,是對既定形式的不滿,是對「差異」的肯定。這也正是思想的力量——不是遵循、不是修正常識,而是敢於跳出常識,去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觀看與思考方式。
科學與潛在世界:從事實到可能性
雖然科學以事實為基礎,但德勒茲認為,哲學擁有理解「潛在世界」的力量。這個潛在世界並不是指未來世界或虛構世界,而是那個超越特定觀察和經驗的、生命的可能性之世界。
換句話說,科學描述的是「此刻的真實」,而哲學追問的是「可能的真實」。生命不是固定不變的東西,而是一種差異的展現,是「變得不一樣的能力」。德勒茲強調:生命就是差異。正是在差異中,我們擁有了重新理解自己的可能性,擁有了不再受限於既有規則與角色的自由。
這種觀點有助於我們以更快樂、更積極的方式生活。不是為了服從某種常識而活,而是去追求那些尚未被說出、尚未被想像的可能。
慾望的積極力量:生命流動而非匱乏
德勒茲最有名的理論之一,是他與瓜達里(Guattari)共同發展的「慾望哲學」。他們反對佛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學,尤其反對那種將慾望視為「匱乏」的思想——即我們渴望某物,因為我們缺少它。
相反地,德勒茲認為,慾望是積極的生產力。慾望不是因為缺,而是因為生命的連結與流動。生命是一股能量流(intense germinal influx),在身體之間穿梭、流動、連結、增強自身。這種慾望不是封閉的、有機的、被動的,而是開放的、創造性的、積極的。
這也改變了我們對「身體」的理解。身體不是一個被固定定義的容器,而是在無數連接與關係中產生的。當一個身體與其他慾望連接,它不只是被形塑,更是在形塑自身。這樣的觀點,讓身體變成一個充滿生成性與可能性的場域。
Jun 10
把哲學家請進企業董事會~~哲學和企業都要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來搞清楚人的滿足感從何而來,因而也都必須搞清楚人為什麼而活。
乍一看,哲學和企業似乎全無關係。企業關心的是,如何在規定的時間內實現一些明確的目標、實現收入最大化,以及以計謀打敗競爭對手。哲學關心的則是一些與生活意義有關的宏大而絲毫不切實際的問題,它不為自己設定任何目標,也不會產生任何現實結果。
事實上,企業和哲學有很大的關係。企業為追求利潤而不得不考慮的那個問題,正是如何讓客戶感到滿意——這是一個充滿矛盾而又複雜無比的主題。而在其悠久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哲學研究的恰恰就是幸福生活的各項要素,即亞里士多德所說的「eudaimonia」——這是一個希臘語單詞,翻譯過來就是「德性的繁榮」或「生命的圓滿」。哲學和企業都要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來搞清楚人的滿足感從何而來,因而也都必須搞清楚人為什麼而活。
在被要求對一家企業進行分析時,一位哲學家通常首先會問:企業的深層次目標是什麼?也就是說,企業關於提高客戶滿足感的承諾包含哪些部分。接下來,這位哲學家會研究這家企業在多大程度上履行了這項承諾,然後才會從如何更緊密地貼合企業對客戶的隱含承諾出發,就應該推出何種新產品或新服務、如何改變品牌形象向企業提出建議。
假設有一家志向遠大的豪華酒店正努力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酒店往往會認為自己知道需要為其客戶做什麼,難題只在於如何做到。然而,人們往往未能仔細思索的一個問題是,完美酒店之夜究竟該如何定義。被單和迷你酒吧冰箱在完美酒店之夜中扮演何種角色?肥皂和房間服務又扮演何種角色?如果回歸原點、重新思考酒店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會有何發現?
有許多問題可能毀掉一個完美酒店之夜。以下是人們往往想不到的部分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太哲學化了):有的客人或許會感到焦慮或迷惑;有的或許會感到孤獨;有的或許剛剛與伴侶發生爭吵;還有的或許會覺得與周圍的文化格格不入。通常而言,酒店不認為這類問題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它們將關注的重點局限於為客人凖備怎樣的肥皂和床。換言之,它們忘記了自己對顧客做出的那項隱含的宏大承諾:你在這里會感到幸福。
一家非常重視客戶滿足感的酒店或許會從這一點出發,開發一系列新服務和新產品。與眾多企業一樣,酒店仍剛剛開始理解客戶的真正需求,因為它們對幸福的定義過於狹窄。
類似的問題也困擾著金融服務業。以財富管理企業為例,表面看來,這種企業對客戶的承諾是,讓他們的投資組合每年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但財富管理企業更深層次的隱含承諾是:「把錢交給我們,你會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很少有公司把這種豪言壯語當回事,這讓他們在面對競爭和財務業績下降時很容易受到沖擊。一家受到哲學理念指引的財富管理公司不僅會繼續按照常規方式管理客戶的財富,而且還會思考如何才能適當地利用金錢增進客戶的福祉。客戶的孩子們在金錢方面是否感到滿意?金錢對客戶的友誼有什麼影響?慈善活動的意義是什麼?客戶們一直以來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把古怪的哲學家請進企業中並無不當。這樣做將有助於管理層更深入地思考一家企業應如何適當地改善客戶的生活。(阿蘭·德波頓,英國哲學家、作家,見:2014年01月27日 湖北日報))
Jun 21
二、商業攝影與靈光的消逝
然而,攝影並未停留在「靈光」閃耀的階段。本雅明在文章第二部分迅速轉向對商業攝影——尤其是照相館攝影——的批判與焦慮。他指出,靈光正在從照片中逐漸消失,而這一消失的根本原因,來自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明亮鏡頭」的使用與曝光時間的大幅縮短。
攝影技術的進步,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在「壓制黑暗」,也就是說,它摒棄了那些帶有神秘性與模糊感的影像特質,轉而追求極致清晰與精確。大光圈、短曝光的技術讓拍攝成為一瞬間的捕捉,而非一種「醞釀」。靈光正是在這種「醞釀」之中得以生成的,因此也就不再存在。
在這裡,本雅明提醒我們:藝術與技術並非天然對立,但當技術凌駕於藝術的節奏與感知之上時,藝術本身的特質就可能遭到侵蝕。
不過,本雅明並不全然否定新攝影技術。他以阿特熱(尤金·阿傑,Eugène Atget, 1857~1927)為例,指出其作品雖無靈光,卻具有另一種突破性的價值。阿特熱鏡頭下的巴黎街道、空無一人的都市景觀,呈現出一種奇異的陌生感與超現實效果。這正是本雅明所說的:「將對象從靈光中解放出來」,使其赤裸呈現在觀者面前。
這種超現實的美學不是對靈光的繼承,而是其消解後的重建,是新藝術形式對現實的再加工。觀者不再是靜靜凝視一幅充滿神韻的圖像,而是被迫面對現實的異化與疏離,這是一種深具現代性的視覺體驗。
因此,在這部分,本雅明以攝影技術的發展為線索,展開對「藝術如何變化」的鋪陳。攝影不僅改變了藝術的呈現方式,更改變了觀者與藝術之間的關係。
三、藝術的終結與新形態的誕生——電影的時代
在《攝影小史》的第三部分,本雅明的視野進一步延伸至電影。他將電影視為一種藝術的新形態,一種「靈光」完全消解後的時代產物。電影徹底拋棄了藝術的「原作性」,轉而以大量複製的形式流通,完全服膺於技術的生產與社會制度的分配之中。 這種藝術的變化,不只是形式的革新,更是一種哲學與價值觀的轉換。過去藝術作品之所以「崇高」,往往來自其唯一性與祭祀性(如宗教畫作、儀式用具等);而電影則是以公眾娛樂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藝術與生活的邊界因此變得模糊。
在這裡,本雅明並非完全否定電影。相反,他認為這種「去靈光化」的藝術形式,是現代社會中民主與社會進步的象徵。他甚至提到,電影的群眾性與技術性,有可能打破資本主義藝術的壟斷邏輯,成為共產主義文藝的一部分。
這樣的論述不難讓人聯想到他之後的名著《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其中更全面地探討了技術複製如何顛覆藝術的本質,並指出藝術將逐漸從「儀式」走向「政治」。 因此,《攝影小史》的第三部分既是結語,也是對未來藝術形態的預言——一種不再仰賴神秘感與崇高性,而是嵌入於日常、政治與技術網絡中的藝術。
結語:攝影作為觀察未來的窗口
縱觀《攝影小史》全篇,我們會驚訝於本雅明如何以攝影這一新興技術為切入點,建構出一套宏大的藝術史觀與文化批判理論。他討論的從來不只是攝影的技術變革,而是藝術在技術時代如何自我更新,甚至自我瓦解。
攝影,從「靈光」的遺跡到「靈光」的消解,見證了藝術從神秘、崇高走向平凡與政治的過程。這不僅是藝術的演變史,也是現代性的發展軌跡。
對我們當代的攝影師與觀眾而言,《攝影小史》不僅是一份歷史文獻,更是一面鏡子。當我們拿起手機隨手拍攝、當影像在社交媒體中瘋狂流通,我們是否還記得那種原初的、帶有「靈光」的凝視?或許,我們也正如阿特熱那樣,無意中打開了另一扇觀看世界的窗戶。
最終,本雅明留給我們的問題是:在這個圖像泛濫的時代,我們如何重新理解「藝術」?攝影是否還能承載某種真實?或者說——我們能否從攝影中,再度看到那微弱卻持久閃爍的火光?
這,也許就是《攝影小史》最深的啟示所在。
20 hours ago
Cancel
Ra Zola
愛墾APP:當我們談論「哲學」、「藝術」與「科學」,我們往往會將它們視為三種截然不同的活動:哲學屬於思想的殿堂,藝術是情感的流動,科學則是對世界的精確描述。但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所帶來的觀點,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這三者之間的深刻關聯:它們其實是三種不同形式的「創造力」。
哲學、藝術與科學:三種創造的模式
德勒茲認為,哲學是概念的創造,藝術是感覺的創造,科學則是功能的創造。這三者皆是思考世界的不同方式,不是以模仿現實為目的,而是在於拓展現實的邊界,發掘潛藏其中的可能性。
在哲學中,「概念」不是對世界的抽象命名,而是一種創造性的組合與切入方式。哲學不是解釋「什麼是事物」,而是提出「可以如何去思考某個問題」。例如,德勒茲提出的「特異性」(singularities)概念,就是試圖去思考那些未被命名、未被注意到的差異。這與科學試圖穩定一個事實、一個現象的功能完全不同。
科學創造的是功能。它建構理論來描述現實世界的運作,例如物理定律、生物演化、基因遺傳等。在這個過程中,科學並不試圖問「為何存在」,而是提出「如何運作」的系統模型。它給出了我們如何應對世界的工具和架構。
藝術則完全不同。它不創造知識,也不建構功能。藝術是一種對知覺和感受的創造,它以非理性、非智性的方式使人思考。藝術的本質不在於提供資訊或道德寓意,而是在於它的「可感性力量」:一幅畫、一首樂曲或一部電影之所以觸動人心,不是因為它告訴了我們什麼,而是因為它讓我們「感覺到了某種什麼」。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願意花兩個小時去看一部電影,即使我們早已知道故事的大致發展。電影的畫面、聲音、節奏、氣氛——這些非語言的感官元素構成了藝術的「風格」,它們在心靈上激起我們難以言說的波動,提供了思想無法達到的感性體驗。
思想不是資訊的儲存,而是新可能性的創造
德勒茲對藝術的看法具有強烈的革命性。他認為,藝術不是一種裝飾性的娛樂,而是一種思想方式的擴展。它探索的是思想的邊界,提供創造新可能的機會。在這裡,藝術與哲學的關係並不是對立的,而是一種共同追求「差異與可能性」的行動。
德勒茲反對傳統意義上「重覆」的觀念。對他而言,重覆不是一個相同事件的不斷發生,而是每一次都在重新發問、重新開始。這種重覆是對常識的拒絕,是對既定形式的不滿,是對「差異」的肯定。這也正是思想的力量——不是遵循、不是修正常識,而是敢於跳出常識,去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觀看與思考方式。
科學與潛在世界:從事實到可能性
雖然科學以事實為基礎,但德勒茲認為,哲學擁有理解「潛在世界」的力量。這個潛在世界並不是指未來世界或虛構世界,而是那個超越特定觀察和經驗的、生命的可能性之世界。
換句話說,科學描述的是「此刻的真實」,而哲學追問的是「可能的真實」。生命不是固定不變的東西,而是一種差異的展現,是「變得不一樣的能力」。德勒茲強調:生命就是差異。正是在差異中,我們擁有了重新理解自己的可能性,擁有了不再受限於既有規則與角色的自由。
這種觀點有助於我們以更快樂、更積極的方式生活。不是為了服從某種常識而活,而是去追求那些尚未被說出、尚未被想像的可能。
慾望的積極力量:生命流動而非匱乏
德勒茲最有名的理論之一,是他與瓜達里(Guattari)共同發展的「慾望哲學」。他們反對佛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學,尤其反對那種將慾望視為「匱乏」的思想——即我們渴望某物,因為我們缺少它。
相反地,德勒茲認為,慾望是積極的生產力。慾望不是因為缺,而是因為生命的連結與流動。生命是一股能量流(intense germinal influx),在身體之間穿梭、流動、連結、增強自身。這種慾望不是封閉的、有機的、被動的,而是開放的、創造性的、積極的。
這也改變了我們對「身體」的理解。身體不是一個被固定定義的容器,而是在無數連接與關係中產生的。當一個身體與其他慾望連接,它不只是被形塑,更是在形塑自身。這樣的觀點,讓身體變成一個充滿生成性與可能性的場域。
Jun 10
Ra Zola
把哲學家請進企業董事會~~哲學和企業都要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來搞清楚人的滿足感從何而來,因而也都必須搞清楚人為什麼而活。
乍一看,哲學和企業似乎全無關係。企業關心的是,如何在規定的時間內實現一些明確的目標、實現收入最大化,以及以計謀打敗競爭對手。哲學關心的則是一些與生活意義有關的宏大而絲毫不切實際的問題,它不為自己設定任何目標,也不會產生任何現實結果。
事實上,企業和哲學有很大的關係。企業為追求利潤而不得不考慮的那個問題,正是如何讓客戶感到滿意——這是一個充滿矛盾而又複雜無比的主題。而在其悠久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哲學研究的恰恰就是幸福生活的各項要素,即亞里士多德所說的「eudaimonia」——這是一個希臘語單詞,翻譯過來就是「德性的繁榮」或「生命的圓滿」。哲學和企業都要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來搞清楚人的滿足感從何而來,因而也都必須搞清楚人為什麼而活。
在被要求對一家企業進行分析時,一位哲學家通常首先會問:企業的深層次目標是什麼?也就是說,企業關於提高客戶滿足感的承諾包含哪些部分。接下來,這位哲學家會研究這家企業在多大程度上履行了這項承諾,然後才會從如何更緊密地貼合企業對客戶的隱含承諾出發,就應該推出何種新產品或新服務、如何改變品牌形象向企業提出建議。
假設有一家志向遠大的豪華酒店正努力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酒店往往會認為自己知道需要為其客戶做什麼,難題只在於如何做到。然而,人們往往未能仔細思索的一個問題是,完美酒店之夜究竟該如何定義。被單和迷你酒吧冰箱在完美酒店之夜中扮演何種角色?肥皂和房間服務又扮演何種角色?如果回歸原點、重新思考酒店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會有何發現?
有許多問題可能毀掉一個完美酒店之夜。以下是人們往往想不到的部分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太哲學化了):有的客人或許會感到焦慮或迷惑;有的或許會感到孤獨;有的或許剛剛與伴侶發生爭吵;還有的或許會覺得與周圍的文化格格不入。通常而言,酒店不認為這類問題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它們將關注的重點局限於為客人凖備怎樣的肥皂和床。換言之,它們忘記了自己對顧客做出的那項隱含的宏大承諾:你在這里會感到幸福。
一家非常重視客戶滿足感的酒店或許會從這一點出發,開發一系列新服務和新產品。與眾多企業一樣,酒店仍剛剛開始理解客戶的真正需求,因為它們對幸福的定義過於狹窄。
類似的問題也困擾著金融服務業。以財富管理企業為例,表面看來,這種企業對客戶的承諾是,讓他們的投資組合每年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但財富管理企業更深層次的隱含承諾是:「把錢交給我們,你會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很少有公司把這種豪言壯語當回事,這讓他們在面對競爭和財務業績下降時很容易受到沖擊。一家受到哲學理念指引的財富管理公司不僅會繼續按照常規方式管理客戶的財富,而且還會思考如何才能適當地利用金錢增進客戶的福祉。客戶的孩子們在金錢方面是否感到滿意?金錢對客戶的友誼有什麼影響?慈善活動的意義是什麼?客戶們一直以來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把古怪的哲學家請進企業中並無不當。這樣做將有助於管理層更深入地思考一家企業應如何適當地改善客戶的生活。(阿蘭·德波頓,英國哲學家、作家,見:2014年01月27日 湖北日報))
Jun 21
Ra Zola
二、商業攝影與靈光的消逝
然而,攝影並未停留在「靈光」閃耀的階段。本雅明在文章第二部分迅速轉向對商業攝影——尤其是照相館攝影——的批判與焦慮。他指出,靈光正在從照片中逐漸消失,而這一消失的根本原因,來自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明亮鏡頭」的使用與曝光時間的大幅縮短。
攝影技術的進步,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在「壓制黑暗」,也就是說,它摒棄了那些帶有神秘性與模糊感的影像特質,轉而追求極致清晰與精確。大光圈、短曝光的技術讓拍攝成為一瞬間的捕捉,而非一種「醞釀」。靈光正是在這種「醞釀」之中得以生成的,因此也就不再存在。
在這裡,本雅明提醒我們:藝術與技術並非天然對立,但當技術凌駕於藝術的節奏與感知之上時,藝術本身的特質就可能遭到侵蝕。
不過,本雅明並不全然否定新攝影技術。他以阿特熱(尤金·阿傑,Eugène Atget, 1857~1927)為例,指出其作品雖無靈光,卻具有另一種突破性的價值。阿特熱鏡頭下的巴黎街道、空無一人的都市景觀,呈現出一種奇異的陌生感與超現實效果。這正是本雅明所說的:「將對象從靈光中解放出來」,使其赤裸呈現在觀者面前。
這種超現實的美學不是對靈光的繼承,而是其消解後的重建,是新藝術形式對現實的再加工。觀者不再是靜靜凝視一幅充滿神韻的圖像,而是被迫面對現實的異化與疏離,這是一種深具現代性的視覺體驗。
因此,在這部分,本雅明以攝影技術的發展為線索,展開對「藝術如何變化」的鋪陳。攝影不僅改變了藝術的呈現方式,更改變了觀者與藝術之間的關係。
三、藝術的終結與新形態的誕生——電影的時代
在《攝影小史》的第三部分,本雅明的視野進一步延伸至電影。他將電影視為一種藝術的新形態,一種「靈光」完全消解後的時代產物。電影徹底拋棄了藝術的「原作性」,轉而以大量複製的形式流通,完全服膺於技術的生產與社會制度的分配之中。
這種藝術的變化,不只是形式的革新,更是一種哲學與價值觀的轉換。過去藝術作品之所以「崇高」,往往來自其唯一性與祭祀性(如宗教畫作、儀式用具等);而電影則是以公眾娛樂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藝術與生活的邊界因此變得模糊。
在這裡,本雅明並非完全否定電影。相反,他認為這種「去靈光化」的藝術形式,是現代社會中民主與社會進步的象徵。他甚至提到,電影的群眾性與技術性,有可能打破資本主義藝術的壟斷邏輯,成為共產主義文藝的一部分。
這樣的論述不難讓人聯想到他之後的名著《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其中更全面地探討了技術複製如何顛覆藝術的本質,並指出藝術將逐漸從「儀式」走向「政治」。
因此,《攝影小史》的第三部分既是結語,也是對未來藝術形態的預言——一種不再仰賴神秘感與崇高性,而是嵌入於日常、政治與技術網絡中的藝術。
結語:攝影作為觀察未來的窗口
縱觀《攝影小史》全篇,我們會驚訝於本雅明如何以攝影這一新興技術為切入點,建構出一套宏大的藝術史觀與文化批判理論。他討論的從來不只是攝影的技術變革,而是藝術在技術時代如何自我更新,甚至自我瓦解。
攝影,從「靈光」的遺跡到「靈光」的消解,見證了藝術從神秘、崇高走向平凡與政治的過程。這不僅是藝術的演變史,也是現代性的發展軌跡。
對我們當代的攝影師與觀眾而言,《攝影小史》不僅是一份歷史文獻,更是一面鏡子。當我們拿起手機隨手拍攝、當影像在社交媒體中瘋狂流通,我們是否還記得那種原初的、帶有「靈光」的凝視?或許,我們也正如阿特熱那樣,無意中打開了另一扇觀看世界的窗戶。
最終,本雅明留給我們的問題是:在這個圖像泛濫的時代,我們如何重新理解「藝術」?攝影是否還能承載某種真實?或者說——我們能否從攝影中,再度看到那微弱卻持久閃爍的火光?
這,也許就是《攝影小史》最深的啟示所在。
20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