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9

札哈哈蒂:你的經驗更多了,知道怎樣設計得更好。你不必每天重新發明別人做過的東西。當然,每項案件的功能規劃大相徑庭。我們設計過消防站,這和渡輪站、科學博物館、寄宿學校或工廠是完全不同的,空間需求并無類似之處,有些東西是不能重復的。(Photo Appreciation: Riverside Museum. by Elliot Norwood)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Ra Zola

    愛墾APP:AI「幻覺現象(Hallucination)

    在人工智能(尤其是大型語言模型,如ChatGPT、Bard、Claude)中,「幻覺(hallucination)」指的是:

    AI生成了表面看起來合理、語法正確,但實際上虛構、不正確、甚至不存在的內容。這種虛構內容可能涉及虛構的文獻、錯誤的事實、杜撰的人名、編造的案例、捏造的數據等。

    簡單說,就是AI「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包括:

    模型是基於概率預測下一個最可能的詞或句子,而非真正理解。

    訓練數據中的矛盾資訊或資料不完整。

    使用者輸入模糊或暗示性的提示,迫使模型「補齊」答案。

    可以理解成:AI的本質是善於「模仿」語言,但它自己不具備「驗證真實性」的能力。

    參考資料:

    [Anthropic on AI Hallucinations]

    [OpenAI Technical Report on GPT-4 Limitations]

    延續閱讀

  • Ra Zola

    愛墾APP:萊布尼茨個體精神性的後現代主義基礎~~莱布尼茨的單子有機論,與後現代思維的主體有機論,整體上有互相互呼應之處。但最大的矛盾在於,前者的單子之間不存在互動,而依靠先前(自然的、神義的)和諧來聯系,而後者則具有開放性、主動性,彼此之間的互動是複雜的、變動的,而且,沒有終極的實在、實體。

    這裏要觀察的是,萊布尼茲的單子論與後現代主體觀之間的哲學張力,它同時也觸及了當代哲學如何重新思考“實體”與“關係”的問題。

    兩者的相通之處(呼應)

    萊布尼茲的單子論 後現代主體觀(如德勒茲、拉圖、克里斯蒂娃等)
    每個單子都是不可分割的、內在充滿活動的單位 主體非實體而是生成中的聚合,具有內在複雜性與動力
    單子是宇宙的基本構成單元,皆有感知與慾望(Perception & Appetition) 主體是欲望流、記憶與情感的結構,具能動性
    單子表現整個宇宙的摺疊,是整體世界的折射 主體是差異場域中多重關係的節點


    根本的矛盾(分歧)

    分歧維度 單子論(萊布尼茲) 後現代主體觀
    互動性 單子無窗,各自封閉,不與其他單子互動;宇宙和諧來自上帝預設的「前定和諧」 主體總是處於交互作用中,關係構成主體;沒有本體,只存在生成與差異
    封閉 vs. 開放 單子為封閉實體 主體是開放系統(如德勒茲的「身體無器官」或巴特的「多重主體」)
    絕對秩序 vs. 流動性 存在一種整體秩序與和諧(神學色彩) 否定普遍真理與終極實在,主張不穩定性與流動性
    知識論地位 認知是內在反映世界的先天秩序 認知是語言、文化、歷史力量的構成結果,無本質可言


    可能的交會點(哲學重構的可能)

    儘管存在深刻差異,有些當代思想家(如拉圖、史蒂格勒、哈曼、白瑞亞爾等)開始試圖重新賦予實體”以關係性意涵,例如:

    拉圖(Latour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NT:每一個「行動者」都是封閉但可開放地與其他節點互構世界;

    葛拉漢·哈曼(Graham Harman的物導向本體論(OOO:延續單子「物自身不可觸及」的想法,但允許間接影響。

    這些新的思想潮流,可視為將單子論中的封閉性後現代的互動性進行一種哲學調和或再解釋的實驗

    這裏的對比,指出了形上學背景的變遷

    萊布尼茲單子論屬於神義論下的宇宙秩序觀
    後現代主體觀屬於去本體、去中心、關係性的生成論

    然而兩者也有潛在呼應之處,即:個體不是物質堆疊,而是內在動力場。這一點,使萊布尼茲在今天仍能被重新詮釋,作為一種思考主體「生成性精神結構」的原型模型。

  • Ra Zola

    愛墾APP:德勒兹·藝術、哲學和科學的地位~~所有的思考都是生命中的一種藝術和事件。德勒茲認為這些思考有三種模式:藝術、科學和哲學,它們分別是三種轉變生命的力量。

    每一個藝術、科學和哲學的行動本身,就是生命的一個事件和轉變,而且每一個轉變都以其自身的特殊性或特異的方式轉變了生命。

    在《什麼是哲學?》裡面,他和加塔利明確地將哲學視為對概念的創造,將藝術視為對知覺和感受(affect)的創造,將科學視為對功能的創造。

    為什麼是德勒茲(頁8): 我們不要試圖去發現那些表達在文學著作之中的理念或內容,我們也不應該將文學當作某種文獻的形式、範例或歷史、哲學或心理學觀點的支持證據。

    與結構主義者將生命置於一個封閉系統中來研究所不同的是,後結構主義者著眼於開放、過剩或不穩定的系統:語言、有機體、文化和政治系統必要的變異或變化。

    實際上,對於德勒茲來說,思考和寫作的挑戰就是生成的多樣化(diversity of becoming),因此一種語言的生成能夠被其他生成的模式所影響,例如有機體或社會系統的生成。(設想一下我們的語言由於科技發明影響而已經改變的方式:我們使用計算機科學的術語去思辨。)

    生命就是差異,即別樣地思考的權力、去變得不一樣的權力和去創造差異的權力。哲學是所有思想的傾向。常識和陳詞濫調的概括只能是糟糕的哲學,因為當訴諸常識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形成一個關於如何去思考的總體性概念。

    如果我們將思想局限在再現和認知的簡單行為上——「這是一張椅子」「這是一張桌子」——那麼我們就是在將教條和規則強加於思想至上。

    在《什麼是哲學?》裡面,他和加塔利明確地將哲學視為對概念的發明。

    初讀書單:《普魯斯特與符號》Proust and Signs 論述文學的文集:《批評與臨床》Essays: Critical and Clinical (Daniel Smith譯本《卡夫卡:走向一種少數文學》Kafka: Towards a Minor Literature《差異與重覆》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百科全書式 《反俄狄浦斯》Anti-Oedipus(可先讀「精神分裂分析引論」 《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可先讀「生成-女人」 《什麼是哲學》

    在《反俄狄浦斯》中,德勒茲和加塔利創造了一套全新的語匯和構成模態。這是因為,通過反對精神分析,他們反對那種認為有任何類似「心靈」的東西的想法。不存在能夠成為研究客體或者治療目標的那種標凖的個體、個人或自身。更確切地說,他們創造了「精神分裂分析」(Schizoanalysis)這個術語來描述他們自己的方法和目標:不存在原初的心靈而只有原初的部件,「精神分裂」或非人的、可移動的碎片。與一開始就假定存在例如語言或規範的客體。

    (《導讀德勒茲》,原作名: Gilles Deleuze;作者: (英)克萊爾· 科勒布魯克;出版社: 重慶大學出版社;出品方: 拜德雅;副標題: 導讀德勒茲;譯者: 廖鴻飛;出版年: 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