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Host Studio
Nov 23, 2011
臺灣封面設計師黃暐鵬說:“設計常常會遇到不順遂、沒靈感的時候,只能堅持下去,保持平常心,在得失之間盡力保持平衡就好。” (Do you want...#3 by Dongyup Shim)
Netflix黑色喜劇《好消息》背後的真實故事
作者:Kayti Burt
和許多經典的歷史黑色喜劇一樣,《好消息》(Good News)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這部韓國電影取材自 1970年日本紅軍派年輕成員劫持日本航空客機的真實事件。不過,若觀眾期待看到一部單純重現這場國際劫機事件的驚悚片,恐怕會失望。導演兼編劇卞成賢(Byun Sung-hyun)一開始就以諷刺的筆調定下基調,沒有拍出緊張的劫機開場,而是聚焦於一名戴著耳塞、在劫機宣告中仍然熟睡的乘客。這絕對不是《空軍一號》。
卞導在釜山國際電影節接受《TIME》訪問時(該片於九月在此舉行亞洲首映)表示:「以往所有描寫這類事件的電影,總是極度著墨於劫機的細節過程。他們力求重現每一分緊張感。但我覺得我們已經看太多這樣的電影了。我記得當我寫劫機場景時,感覺自己像是在寫別人的電影。於是我想到——要是我們乾脆略過整個過程,直接從事件之後開始呢?」
那段「耳塞場景」只是《好消息》用黑色幽默解構傳統戲劇時刻的其中一個例子。電影真正的焦點,是各國政府與機構中那些焦慮又軟弱的中層官僚如何應對危機。這正是電影在歷史上進行最大創作自由的地方——虛構角色、重新設定人物,使故事同時反映現代政治的荒謬。
卞導說:「在寫劇本和拍攝期間,我其實很疲憊,甚至有種厭惡感——厭惡那些每天從新聞裡聽到的事情。我想講一個不那麼直接、也不那麼教條的故事,並藉由創造一個角色來傳達它。」
「真相也會說謊,而謊言也能說出真相。」這句話出自《好消息》中神秘人物「無名氏」(由《極速刀客》薛景求飾演)。他是南韓政府幕後的「修補者」,在虛構化的故事中扮演關鍵角色。這句話是對空軍中尉徐高明(《弱美男英雄 Class 1》洪暻飾)所說的——他是電影中最接近觀眾視角的角色。
就像觀眾一樣,高明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裡都難以置信地看著日本、南韓與美國政府、軍方和情報機構的中階官員們如何互相推卸責任、避免承擔國際恥辱。無名氏表面上裝作不在乎、只為私利行事,但他比那些官僚更重視人命;他與高明之間的對話,是整部電影最真誠的時刻。
《好消息》的靈感來源
在找到題材之前,卞成賢先確定了類型。受到奉俊昊《寄生上流》和魯本·奧斯特倫德《悲情三角》等黑色喜劇的啟發,他想在拍完動作驚悚片《殺人者的購物清單》(Kill Boksoon)後,嘗試創作一部政治諷刺的黑色喜劇。
卞導對《TIME》說:「不只是韓國,全世界的普通人都一樣,看到政治現況,會覺得怎麼會發生這麼多荒謬的事?我在創作這部黑色喜劇時深刻感受到——再怎麼有創意,都比不上現實本身的荒誕。」
他是在幾年前透過一部關於 1970 年劫機事件的電視節目得知這段歷史的。「我當時心想:太荒唐了,這故事一定會有人拍成電影。」他笑著回憶,「結果幾年過去了,居然沒有人拍。於是我決定,這故事本身就可以是一部黑色喜劇。」
卞導從新聞報導與當年訪談開始研究,將真實事件作為骨架,創作出具有現代感的故事。「我其實更好奇的是,那件事之後發生了什麼。」
真實的日航 351 號班機
電影保留了劫機事件的大致輪廓:那是一班從東京起飛的國內航班,不久便被一群激進共產主義青年劫持。最年輕的成員還是青少年,他們受到拳擊漫畫《明日之丈》(見下)的啟發。
劫機者的目標是發動武裝革命,推翻日本資本階級,進而挑戰美國及其盟友。由於日本警方加強監控,他們開始尋找新的根據地進行訓練與策劃。
他們原本打算飛往古巴,但波音 727 無法進行長途飛行,於是改以北韓為目的地。飛機在福岡降落加油,條件是釋放 23 名乘客(婦女、孩童與老人)。據說,駕駛員獲得的地圖竟然是撕自中學教科書的朝鮮半島地圖。
由於無法聯絡平壤機場,飛機朝著南北韓之間的禁航區飛去。無線電裡出現一個自稱平壤的聲音,引導他們降落——他們以為抵達北韓首都,實際上卻是首爾金浦機場。南韓當局設下精心騙局:將南韓國旗換成北韓國旗,安排臨時演員扮成北韓士兵與群眾,甚至有合唱團唱起朝鮮傳統歌曲。
儘管如此,劫機者最終發現自己受騙。與電影中類似,日本副大臣山村新治郎自願以身代替剩餘人質,劫機者接受條件。飛機順利飛往平壤,獲得庇護。兩天後,飛機、部長與機組人員安全返回東京羽田機場。
值得注意的是,《好消息》將所有真實人物——包括政治人物、劫機者與機師——全部改名,強調這不是歷史紀錄片,而是基於真實事件的虛構作品。
Oct 22
三、城市劇如何處理國際局勢?——「背景化」而非「主旋律化」
為避免創作受國際政治立場綁架,都市劇更適合採取「把政治放在背景」的方式,而不是「把主角變成政治工具」。
1.把緊張放在環境裡,而不是主線裡
例如:
•某天市中心多了軍車巡邏 •角色的手機突然收到政府的警戒通知 •海外親戚傳來擔憂訊息
這些畫面像天氣一樣:存在,但不是故事焦點。
2.主線講人,而不是講國家
觀眾追劇追的是角色,而不是政策。政治是「暗潮」,人性成「浪頭」。
3.不講誰對誰錯,而講「人如何在裂縫中活著」 這種角度能有效避開政治敏感性,也能讓故事真正打向全球。
四、東亞背景下的城市劇三種可能敘事方向
以下是最適合「普通預算」、「國際市場友好」的城市劇模型。
(一)混亂年代的職場群像劇
主角們因供應鏈調整、跨國企業縮編而面臨人生選擇。東亞緊張只是造成環境變動的「外部壓力」。
優點:容易拍、普世、很貼近串流平台口味。
(二)跨文化愛情與誤解
兩位主角來自政治上日益對立的國家。外部世界越撕裂,他們越需要互相信任。
優點:浪漫、易出口、不需要特效。
(三)資訊與真相:灰色地帶的都市懸疑劇
一則與地緣政治相關的假新聞引發混亂,主角(記者/工程師/律師)試圖釐清真相。不碰軍事,只碰「資訊正義」。
優點:國際普遍關注、成本與場景需求低。
五、當前東亞局勢能提供的文化反思
高市早苗與北京之間的言詞交鋒,只是東亞大時代變動的一個縮影。真正值得城市劇創作者思考的是:
•當全球化出現裂縫,我們如何在城市中重新理解他人?
•當國際對立增強,我們是否更需要跨文化的信任?
•當國家議題壓迫著每個個體,我們能否保有小小的溫柔與尋常?
這些都是普世性的問題,不屬於任何單一國家。而影視劇的責任,或許不是給答案,而是讓人看見:現代人其實都在面對同樣的困惑。
結語:大時代下的城市劇,講的仍然是人的故事 東亞或許正在進入一個更緊張、更充滿風險的年代,但文化創作不必把大時代當成政治任務,而可以把它當成敘事的底色。只要能捕捉到:
•不安的情緒、 •破碎的信任、 •城市生活的堅韌、 •以及個體對幸福的渴望 ——
這樣的故事就能跨越國界,被世界理解。在外部世界逼迫每個人選邊站的年代,文化敘事仍然可以選擇:講述那些超越國界的,以人為本的真實與善意。 ([嫣然/愛墾研創·藝術三觀-時代呼唤] 〈東亞區域緊張中的城市敘事〉)
5 hours ago
([嫣然/愛墾研創·藝術三觀-時代呼唤] 〈東亞區域緊張中的城市敘事〉)
〈大時代的城市敘事:當東亞緊張變成全球普世故事的養分〉——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風波」為背景的文創敘事可能性分析
在影視產業中,創作者並不總是能決定世界的方向,但世界的變化,卻往往決定了創作者的題材。
當東亞局勢因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強硬言論而急速升溫,中國在外交與海上行動上做出強烈反擊,中日關係進入多年未見的緊繃狀態,外界自然關注是否會把原本集中在台海的風險轉移到中日之間。
國際政治的走勢固然重要,但對文化創作者而言,另一個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這樣的時代氛圍,會為影視與城市敘事帶來哪些可共享、可感知、具普世價值的故事?
本文試圖從文化與敘事角度分析:如果要拍一部面向全球市場、成本有限的都市劇,當前的地緣政治張力如何成為故事「背景的暗潮」,而非直接的政治宣傳?又如何讓本地事件具備跨文化的情感共鳴?
一、地緣政治不是主題,而是現代人的共同心理背景
無論台海、中日或中美之間是否真的爆發衝突,2020年代的核心情緒已經確立——不確定性。疫情後的社會重組、供應鏈移動、民族主義升溫、假訊息蔓延,加上東亞多重摩擦,使得全球的年輕世代與城市居民普遍感到:
「世界變得更複雜、更焦慮,也更難以理解。」這種心態本身就是一個敘事金礦。
一部都市劇若能捕捉這種「時代的微震」,便能讓觀眾覺得自身生活被看見,不需要拍軍艦或作戰圖,只要拍:
•反覆消失的航班 •物流延遲導致公司營運混亂 •街頭突然出現的避難演練 •留學生接到家鄉催促返國的訊息
這些微小細節不但具真實感,也能成為世界各地觀眾都能感受的「不安的日常」。
二、東亞摩擦帶來的五大敘事普世性
雖然導火線是高市早苗的言論與中國的反制,但劇作家應關注的是其背後能引起全球受眾共鳴的深層主題。
1.身份困惑:我屬於哪裡?
在地緣對立升高的年代,跨國家庭、海外學生、新創工作者比以往更容易產生身份焦慮。
世界任何地方的觀眾都能理解這種「我身在兩個國家之間」的撕扯。
2.信任的脆弱:人與人之間如何跨越政治隔閡? 當中日互相警戒時,故事中的角色也可能開始彼此多看一眼。
跨文化的誤會與和解,是全球最容易接受的戲劇張力。
3.小人物對抗大世界的不確定性
軍事摩擦常被描繪為國家之間的對撞,但其實最真實的,是城市居民在壓力下保持生活的普通勇氣。這些故事比武器更能觸動人。
4.在假訊息與輿論對立中守住真相
如今世界各地都面臨假新聞、分裂性的媒體論述與政治操弄。以此為題材的都市劇,能一次連結歐美、亞洲、中東的觀眾。
5.愛情與親密關係在不穩定年代更顯珍貴
愛情在政治與文化張力中更具韌性,也更容易成為國際市場的熱點元素。這種對「脆弱世界中的深情」的捕捉,是普世性的。
Cancel
arcasamani人才系
Netflix黑色喜劇《好消息》背後的真實故事
作者:Kayti Burt
和許多經典的歷史黑色喜劇一樣,《好消息》(Good News)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這部韓國電影取材自 1970年日本紅軍派年輕成員劫持日本航空客機的真實事件。不過,若觀眾期待看到一部單純重現這場國際劫機事件的驚悚片,恐怕會失望。導演兼編劇卞成賢(Byun Sung-hyun)一開始就以諷刺的筆調定下基調,沒有拍出緊張的劫機開場,而是聚焦於一名戴著耳塞、在劫機宣告中仍然熟睡的乘客。這絕對不是《空軍一號》。
卞導在釜山國際電影節接受《TIME》訪問時(該片於九月在此舉行亞洲首映)表示:「以往所有描寫這類事件的電影,總是極度著墨於劫機的細節過程。他們力求重現每一分緊張感。但我覺得我們已經看太多這樣的電影了。我記得當我寫劫機場景時,感覺自己像是在寫別人的電影。於是我想到——要是我們乾脆略過整個過程,直接從事件之後開始呢?」
那段「耳塞場景」只是《好消息》用黑色幽默解構傳統戲劇時刻的其中一個例子。電影真正的焦點,是各國政府與機構中那些焦慮又軟弱的中層官僚如何應對危機。這正是電影在歷史上進行最大創作自由的地方——虛構角色、重新設定人物,使故事同時反映現代政治的荒謬。
卞導說:「在寫劇本和拍攝期間,我其實很疲憊,甚至有種厭惡感——厭惡那些每天從新聞裡聽到的事情。我想講一個不那麼直接、也不那麼教條的故事,並藉由創造一個角色來傳達它。」
「真相也會說謊,而謊言也能說出真相。」這句話出自《好消息》中神秘人物「無名氏」(由《極速刀客》薛景求飾演)。他是南韓政府幕後的「修補者」,在虛構化的故事中扮演關鍵角色。這句話是對空軍中尉徐高明(《弱美男英雄 Class 1》洪暻飾)所說的——他是電影中最接近觀眾視角的角色。
就像觀眾一樣,高明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裡都難以置信地看著日本、南韓與美國政府、軍方和情報機構的中階官員們如何互相推卸責任、避免承擔國際恥辱。無名氏表面上裝作不在乎、只為私利行事,但他比那些官僚更重視人命;他與高明之間的對話,是整部電影最真誠的時刻。
《好消息》的靈感來源
在找到題材之前,卞成賢先確定了類型。受到奉俊昊《寄生上流》和魯本·奧斯特倫德《悲情三角》等黑色喜劇的啟發,他想在拍完動作驚悚片《殺人者的購物清單》(Kill Boksoon)後,嘗試創作一部政治諷刺的黑色喜劇。
卞導對《TIME》說:「不只是韓國,全世界的普通人都一樣,看到政治現況,會覺得怎麼會發生這麼多荒謬的事?我在創作這部黑色喜劇時深刻感受到——再怎麼有創意,都比不上現實本身的荒誕。」
他是在幾年前透過一部關於 1970 年劫機事件的電視節目得知這段歷史的。「我當時心想:太荒唐了,這故事一定會有人拍成電影。」他笑著回憶,「結果幾年過去了,居然沒有人拍。於是我決定,這故事本身就可以是一部黑色喜劇。」
卞導從新聞報導與當年訪談開始研究,將真實事件作為骨架,創作出具有現代感的故事。「我其實更好奇的是,那件事之後發生了什麼。」
真實的日航 351 號班機
電影保留了劫機事件的大致輪廓:那是一班從東京起飛的國內航班,不久便被一群激進共產主義青年劫持。最年輕的成員還是青少年,他們受到拳擊漫畫《明日之丈》(見下)的啟發。
劫機者的目標是發動武裝革命,推翻日本資本階級,進而挑戰美國及其盟友。由於日本警方加強監控,他們開始尋找新的根據地進行訓練與策劃。
他們原本打算飛往古巴,但波音 727 無法進行長途飛行,於是改以北韓為目的地。飛機在福岡降落加油,條件是釋放 23 名乘客(婦女、孩童與老人)。據說,駕駛員獲得的地圖竟然是撕自中學教科書的朝鮮半島地圖。
由於無法聯絡平壤機場,飛機朝著南北韓之間的禁航區飛去。無線電裡出現一個自稱平壤的聲音,引導他們降落——他們以為抵達北韓首都,實際上卻是首爾金浦機場。南韓當局設下精心騙局:將南韓國旗換成北韓國旗,安排臨時演員扮成北韓士兵與群眾,甚至有合唱團唱起朝鮮傳統歌曲。
儘管如此,劫機者最終發現自己受騙。與電影中類似,日本副大臣山村新治郎自願以身代替剩餘人質,劫機者接受條件。飛機順利飛往平壤,獲得庇護。兩天後,飛機、部長與機組人員安全返回東京羽田機場。
值得注意的是,《好消息》將所有真實人物——包括政治人物、劫機者與機師——全部改名,強調這不是歷史紀錄片,而是基於真實事件的虛構作品。
Oct 22
arcasamani人才系
三、城市劇如何處理國際局勢?——「背景化」而非「主旋律化」
為避免創作受國際政治立場綁架,都市劇更適合採取「把政治放在背景」的方式,而不是「把主角變成政治工具」。
1.把緊張放在環境裡,而不是主線裡
例如:
•某天市中心多了軍車巡邏
•角色的手機突然收到政府的警戒通知
•海外親戚傳來擔憂訊息
這些畫面像天氣一樣:存在,但不是故事焦點。
2.主線講人,而不是講國家
觀眾追劇追的是角色,而不是政策。政治是「暗潮」,人性成「浪頭」。
3.不講誰對誰錯,而講「人如何在裂縫中活著」
這種角度能有效避開政治敏感性,也能讓故事真正打向全球。
四、東亞背景下的城市劇三種可能敘事方向
以下是最適合「普通預算」、「國際市場友好」的城市劇模型。
(一)混亂年代的職場群像劇
主角們因供應鏈調整、跨國企業縮編而面臨人生選擇。東亞緊張只是造成環境變動的「外部壓力」。
優點:容易拍、普世、很貼近串流平台口味。
(二)跨文化愛情與誤解
兩位主角來自政治上日益對立的國家。外部世界越撕裂,他們越需要互相信任。
優點:浪漫、易出口、不需要特效。
(三)資訊與真相:灰色地帶的都市懸疑劇
一則與地緣政治相關的假新聞引發混亂,主角(記者/工程師/律師)試圖釐清真相。不碰軍事,只碰「資訊正義」。
優點:國際普遍關注、成本與場景需求低。
五、當前東亞局勢能提供的文化反思
高市早苗與北京之間的言詞交鋒,只是東亞大時代變動的一個縮影。真正值得城市劇創作者思考的是:
•當全球化出現裂縫,我們如何在城市中重新理解他人?
•當國際對立增強,我們是否更需要跨文化的信任?
•當國家議題壓迫著每個個體,我們能否保有小小的溫柔與尋常?
這些都是普世性的問題,不屬於任何單一國家。而影視劇的責任,或許不是給答案,而是讓人看見:現代人其實都在面對同樣的困惑。
結語:大時代下的城市劇,講的仍然是人的故事
東亞或許正在進入一個更緊張、更充滿風險的年代,但文化創作不必把大時代當成政治任務,而可以把它當成敘事的底色。只要能捕捉到:
•不安的情緒、
•破碎的信任、
•城市生活的堅韌、
•以及個體對幸福的渴望 ——
這樣的故事就能跨越國界,被世界理解。在外部世界逼迫每個人選邊站的年代,文化敘事仍然可以選擇:講述那些超越國界的,以人為本的真實與善意。
([嫣然/愛墾研創·藝術三觀-時代呼唤] 〈東亞區域緊張中的城市敘事〉)
5 hours ago
arcasamani人才系
([嫣然/愛墾研創·藝術三觀-時代呼唤] 〈東亞區域緊張中的城市敘事〉)
〈大時代的城市敘事:當東亞緊張變成全球普世故事的養分〉——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風波」為背景的文創敘事可能性分析
在影視產業中,創作者並不總是能決定世界的方向,但世界的變化,卻往往決定了創作者的題材。
當東亞局勢因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強硬言論而急速升溫,中國在外交與海上行動上做出強烈反擊,中日關係進入多年未見的緊繃狀態,外界自然關注是否會把原本集中在台海的風險轉移到中日之間。
國際政治的走勢固然重要,但對文化創作者而言,另一個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這樣的時代氛圍,會為影視與城市敘事帶來哪些可共享、可感知、具普世價值的故事?
本文試圖從文化與敘事角度分析:如果要拍一部面向全球市場、成本有限的都市劇,當前的地緣政治張力如何成為故事「背景的暗潮」,而非直接的政治宣傳?又如何讓本地事件具備跨文化的情感共鳴?
一、地緣政治不是主題,而是現代人的共同心理背景
無論台海、中日或中美之間是否真的爆發衝突,2020年代的核心情緒已經確立——不確定性。疫情後的社會重組、供應鏈移動、民族主義升溫、假訊息蔓延,加上東亞多重摩擦,使得全球的年輕世代與城市居民普遍感到:
「世界變得更複雜、更焦慮,也更難以理解。」這種心態本身就是一個敘事金礦。
一部都市劇若能捕捉這種「時代的微震」,便能讓觀眾覺得自身生活被看見,不需要拍軍艦或作戰圖,只要拍:
•反覆消失的航班
•物流延遲導致公司營運混亂
•街頭突然出現的避難演練
•留學生接到家鄉催促返國的訊息
這些微小細節不但具真實感,也能成為世界各地觀眾都能感受的「不安的日常」。
二、東亞摩擦帶來的五大敘事普世性
雖然導火線是高市早苗的言論與中國的反制,但劇作家應關注的是其背後能引起全球受眾共鳴的深層主題。
1.身份困惑:我屬於哪裡?
在地緣對立升高的年代,跨國家庭、海外學生、新創工作者比以往更容易產生身份焦慮。
世界任何地方的觀眾都能理解這種「我身在兩個國家之間」的撕扯。
2.信任的脆弱:人與人之間如何跨越政治隔閡?
當中日互相警戒時,故事中的角色也可能開始彼此多看一眼。
跨文化的誤會與和解,是全球最容易接受的戲劇張力。
3.小人物對抗大世界的不確定性
軍事摩擦常被描繪為國家之間的對撞,但其實最真實的,是城市居民在壓力下保持生活的普通勇氣。這些故事比武器更能觸動人。
4.在假訊息與輿論對立中守住真相
如今世界各地都面臨假新聞、分裂性的媒體論述與政治操弄。以此為題材的都市劇,能一次連結歐美、亞洲、中東的觀眾。
5.愛情與親密關係在不穩定年代更顯珍貴
愛情在政治與文化張力中更具韌性,也更容易成為國際市場的熱點元素。這種對「脆弱世界中的深情」的捕捉,是普世性的。
5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