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ct 22, 2011
2011年度臺灣《金鐘獎》行腳節目最佳主持人榮譽得主謝怡芬(Janet Hseh)。
AI:藝術家如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生存? 人工智能的發展要體現在每個人都可以編程。以前,你在學習編程前需要學習代碼,以前是Pascal或 C 或 C++ 或 Python 這樣的特殊語言,但現在你可以通過對計算機說點什麼來編程。對 ChatGPT 或我們的應用程序說點什麼,包括使用谷歌鏡頭,你可以進行開發,中國也有自己的開發版本,所以每個人都成了一個程序員。編程使你能夠控制事物,進行溝通,制定規則,創造即時。(列夫·馬諾維奇:藝術家如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生存?4)
Nov 7
三、城市劇如何處理國際局勢?——「背景化」而非「主旋律化」
為避免創作受國際政治立場綁架,都市劇更適合採取「把政治放在背景」的方式,而不是「把主角變成政治工具」。
1.把緊張放在環境裡,而不是主線裡
例如:
•某天市中心多了軍車巡邏 •角色的手機突然收到政府的警戒通知 •海外親戚傳來擔憂訊息
這些畫面像天氣一樣:存在,但不是故事焦點。
2.主線講人,而不是講國家
觀眾追劇追的是角色,而不是政策。政治是「暗潮」,人性成「浪頭」。
3.不講誰對誰錯,而講「人如何在裂縫中活著」 這種角度能有效避開政治敏感性,也能讓故事真正打向全球。
四、東亞背景下的城市劇三種可能敘事方向
以下是最適合「普通預算」、「國際市場友好」的城市劇模型。
(一)混亂年代的職場群像劇
主角們因供應鏈調整、跨國企業縮編而面臨人生選擇。東亞緊張只是造成環境變動的「外部壓力」。
優點:容易拍、普世、很貼近串流平台口味。
(二)跨文化愛情與誤解
兩位主角來自政治上日益對立的國家。外部世界越撕裂,他們越需要互相信任。
優點:浪漫、易出口、不需要特效。
(三)資訊與真相:灰色地帶的都市懸疑劇
一則與地緣政治相關的假新聞引發混亂,主角(記者/工程師/律師)試圖釐清真相。不碰軍事,只碰「資訊正義」。
優點:國際普遍關注、成本與場景需求低。
五、當前東亞局勢能提供的文化反思
高市早苗與北京之間的言詞交鋒,只是東亞大時代變動的一個縮影。真正值得城市劇創作者思考的是:
•當全球化出現裂縫,我們如何在城市中重新理解他人?
•當國際對立增強,我們是否更需要跨文化的信任?
•當國家議題壓迫著每個個體,我們能否保有小小的溫柔與尋常?
這些都是普世性的問題,不屬於任何單一國家。而影視劇的責任,或許不是給答案,而是讓人看見:現代人其實都在面對同樣的困惑。
結語:大時代下的城市劇,講的仍然是人的故事 東亞或許正在進入一個更緊張、更充滿風險的年代,但文化創作不必把大時代當成政治任務,而可以把它當成敘事的底色。只要能捕捉到:
•不安的情緒、 •破碎的信任、 •城市生活的堅韌、 •以及個體對幸福的渴望 ——
這樣的故事就能跨越國界,被世界理解。在外部世界逼迫每個人選邊站的年代,文化敘事仍然可以選擇:講述那些超越國界的,以人為本的真實與善意。 ([嫣然/愛墾研創·藝術三觀-時代呼唤] 〈東亞區域緊張中的城市敘事〉)
5 hours ago
([嫣然/愛墾研創·藝術三觀-時代呼唤] 〈東亞區域緊張中的城市敘事〉)
〈大時代的城市敘事:當東亞緊張變成全球普世故事的養分〉——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風波」為背景的文創敘事可能性分析
在影視產業中,創作者並不總是能決定世界的方向,但世界的變化,卻往往決定了創作者的題材。
當東亞局勢因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強硬言論而急速升溫,中國在外交與海上行動上做出強烈反擊,中日關係進入多年未見的緊繃狀態,外界自然關注是否會把原本集中在台海的風險轉移到中日之間。
國際政治的走勢固然重要,但對文化創作者而言,另一個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這樣的時代氛圍,會為影視與城市敘事帶來哪些可共享、可感知、具普世價值的故事?
本文試圖從文化與敘事角度分析:如果要拍一部面向全球市場、成本有限的都市劇,當前的地緣政治張力如何成為故事「背景的暗潮」,而非直接的政治宣傳?又如何讓本地事件具備跨文化的情感共鳴?
一、地緣政治不是主題,而是現代人的共同心理背景
無論台海、中日或中美之間是否真的爆發衝突,2020年代的核心情緒已經確立——不確定性。疫情後的社會重組、供應鏈移動、民族主義升溫、假訊息蔓延,加上東亞多重摩擦,使得全球的年輕世代與城市居民普遍感到:
「世界變得更複雜、更焦慮,也更難以理解。」這種心態本身就是一個敘事金礦。
一部都市劇若能捕捉這種「時代的微震」,便能讓觀眾覺得自身生活被看見,不需要拍軍艦或作戰圖,只要拍:
•反覆消失的航班 •物流延遲導致公司營運混亂 •街頭突然出現的避難演練 •留學生接到家鄉催促返國的訊息
這些微小細節不但具真實感,也能成為世界各地觀眾都能感受的「不安的日常」。
二、東亞摩擦帶來的五大敘事普世性
雖然導火線是高市早苗的言論與中國的反制,但劇作家應關注的是其背後能引起全球受眾共鳴的深層主題。
1.身份困惑:我屬於哪裡?
在地緣對立升高的年代,跨國家庭、海外學生、新創工作者比以往更容易產生身份焦慮。
世界任何地方的觀眾都能理解這種「我身在兩個國家之間」的撕扯。
2.信任的脆弱:人與人之間如何跨越政治隔閡? 當中日互相警戒時,故事中的角色也可能開始彼此多看一眼。
跨文化的誤會與和解,是全球最容易接受的戲劇張力。
3.小人物對抗大世界的不確定性
軍事摩擦常被描繪為國家之間的對撞,但其實最真實的,是城市居民在壓力下保持生活的普通勇氣。這些故事比武器更能觸動人。
4.在假訊息與輿論對立中守住真相
如今世界各地都面臨假新聞、分裂性的媒體論述與政治操弄。以此為題材的都市劇,能一次連結歐美、亞洲、中東的觀眾。
5.愛情與親密關係在不穩定年代更顯珍貴
愛情在政治與文化張力中更具韌性,也更容易成為國際市場的熱點元素。這種對「脆弱世界中的深情」的捕捉,是普世性的。
Cancel
TV Plus
AI:藝術家如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生存?
人工智能的發展要體現在每個人都可以編程。以前,你在學習編程前需要學習代碼,以前是Pascal或 C 或 C++ 或 Python 這樣的特殊語言,但現在你可以通過對計算機說點什麼來編程。對 ChatGPT 或我們的應用程序說點什麼,包括使用谷歌鏡頭,你可以進行開發,中國也有自己的開發版本,所以每個人都成了一個程序員。編程使你能夠控制事物,進行溝通,制定規則,創造即時。(列夫·馬諾維奇:藝術家如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生存?4)
Nov 7
TV Plus
三、城市劇如何處理國際局勢?——「背景化」而非「主旋律化」
為避免創作受國際政治立場綁架,都市劇更適合採取「把政治放在背景」的方式,而不是「把主角變成政治工具」。
1.把緊張放在環境裡,而不是主線裡
例如:
•某天市中心多了軍車巡邏
•角色的手機突然收到政府的警戒通知
•海外親戚傳來擔憂訊息
這些畫面像天氣一樣:存在,但不是故事焦點。
2.主線講人,而不是講國家
觀眾追劇追的是角色,而不是政策。政治是「暗潮」,人性成「浪頭」。
3.不講誰對誰錯,而講「人如何在裂縫中活著」
這種角度能有效避開政治敏感性,也能讓故事真正打向全球。
四、東亞背景下的城市劇三種可能敘事方向
以下是最適合「普通預算」、「國際市場友好」的城市劇模型。
(一)混亂年代的職場群像劇
主角們因供應鏈調整、跨國企業縮編而面臨人生選擇。東亞緊張只是造成環境變動的「外部壓力」。
優點:容易拍、普世、很貼近串流平台口味。
(二)跨文化愛情與誤解
兩位主角來自政治上日益對立的國家。外部世界越撕裂,他們越需要互相信任。
優點:浪漫、易出口、不需要特效。
(三)資訊與真相:灰色地帶的都市懸疑劇
一則與地緣政治相關的假新聞引發混亂,主角(記者/工程師/律師)試圖釐清真相。不碰軍事,只碰「資訊正義」。
優點:國際普遍關注、成本與場景需求低。
五、當前東亞局勢能提供的文化反思
高市早苗與北京之間的言詞交鋒,只是東亞大時代變動的一個縮影。真正值得城市劇創作者思考的是:
•當全球化出現裂縫,我們如何在城市中重新理解他人?
•當國際對立增強,我們是否更需要跨文化的信任?
•當國家議題壓迫著每個個體,我們能否保有小小的溫柔與尋常?
這些都是普世性的問題,不屬於任何單一國家。而影視劇的責任,或許不是給答案,而是讓人看見:現代人其實都在面對同樣的困惑。
結語:大時代下的城市劇,講的仍然是人的故事
東亞或許正在進入一個更緊張、更充滿風險的年代,但文化創作不必把大時代當成政治任務,而可以把它當成敘事的底色。只要能捕捉到:
•不安的情緒、
•破碎的信任、
•城市生活的堅韌、
•以及個體對幸福的渴望 ——
這樣的故事就能跨越國界,被世界理解。在外部世界逼迫每個人選邊站的年代,文化敘事仍然可以選擇:講述那些超越國界的,以人為本的真實與善意。
([嫣然/愛墾研創·藝術三觀-時代呼唤] 〈東亞區域緊張中的城市敘事〉)
5 hours ago
TV Plus
([嫣然/愛墾研創·藝術三觀-時代呼唤] 〈東亞區域緊張中的城市敘事〉)
〈大時代的城市敘事:當東亞緊張變成全球普世故事的養分〉——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風波」為背景的文創敘事可能性分析
在影視產業中,創作者並不總是能決定世界的方向,但世界的變化,卻往往決定了創作者的題材。
當東亞局勢因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強硬言論而急速升溫,中國在外交與海上行動上做出強烈反擊,中日關係進入多年未見的緊繃狀態,外界自然關注是否會把原本集中在台海的風險轉移到中日之間。
國際政治的走勢固然重要,但對文化創作者而言,另一個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這樣的時代氛圍,會為影視與城市敘事帶來哪些可共享、可感知、具普世價值的故事?
本文試圖從文化與敘事角度分析:如果要拍一部面向全球市場、成本有限的都市劇,當前的地緣政治張力如何成為故事「背景的暗潮」,而非直接的政治宣傳?又如何讓本地事件具備跨文化的情感共鳴?
一、地緣政治不是主題,而是現代人的共同心理背景
無論台海、中日或中美之間是否真的爆發衝突,2020年代的核心情緒已經確立——不確定性。疫情後的社會重組、供應鏈移動、民族主義升溫、假訊息蔓延,加上東亞多重摩擦,使得全球的年輕世代與城市居民普遍感到:
「世界變得更複雜、更焦慮,也更難以理解。」這種心態本身就是一個敘事金礦。
一部都市劇若能捕捉這種「時代的微震」,便能讓觀眾覺得自身生活被看見,不需要拍軍艦或作戰圖,只要拍:
•反覆消失的航班
•物流延遲導致公司營運混亂
•街頭突然出現的避難演練
•留學生接到家鄉催促返國的訊息
這些微小細節不但具真實感,也能成為世界各地觀眾都能感受的「不安的日常」。
二、東亞摩擦帶來的五大敘事普世性
雖然導火線是高市早苗的言論與中國的反制,但劇作家應關注的是其背後能引起全球受眾共鳴的深層主題。
1.身份困惑:我屬於哪裡?
在地緣對立升高的年代,跨國家庭、海外學生、新創工作者比以往更容易產生身份焦慮。
世界任何地方的觀眾都能理解這種「我身在兩個國家之間」的撕扯。
2.信任的脆弱:人與人之間如何跨越政治隔閡?
當中日互相警戒時,故事中的角色也可能開始彼此多看一眼。
跨文化的誤會與和解,是全球最容易接受的戲劇張力。
3.小人物對抗大世界的不確定性
軍事摩擦常被描繪為國家之間的對撞,但其實最真實的,是城市居民在壓力下保持生活的普通勇氣。這些故事比武器更能觸動人。
4.在假訊息與輿論對立中守住真相
如今世界各地都面臨假新聞、分裂性的媒體論述與政治操弄。以此為題材的都市劇,能一次連結歐美、亞洲、中東的觀眾。
5.愛情與親密關係在不穩定年代更顯珍貴
愛情在政治與文化張力中更具韌性,也更容易成為國際市場的熱點元素。這種對「脆弱世界中的深情」的捕捉,是普世性的。
5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