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得哥和妹0.3: 未來的故事

有的故事,说的是“在未来的五年”。不管是關于過去或關于未来的故事,都是我們曾經體验過的事。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Gai Lan Fa

    (續上)我還記得有次在柏林被問:「為什麼東德人建柏林圍牆?」

    我的回答:「為了不讓人逃出去」——這道牆其實是監禁,不是防禦,這就涉及觀點的不同。

    水平思考並不是要取代邏輯思考,而是與其互補。邏輯思考是選擇性的(從既有資訊中選擇最佳方案),水平思考是生成性的(創造新選項)。

    總結:水平思考就是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大多數的思考錯誤來自於『感知不足』,而非邏輯錯誤。」

    我最喜歡的「觀點轉換」故事:

    這是一段1995年10月,美國海軍與加拿大當局在紐芬蘭海岸的無線電對話,已由美國海軍作戰司令部公開:

    美國人:請將您的航向北偏15度,以避免碰撞。

    加拿大人:建議您南偏15度,以避免碰撞。

    美國人:我是美國海軍軍艦艦長。再說一次,請改變您的航向。

    加拿大人:不。我再說一次,請您改變航向。

    美國人:這是美國航空母艦林肯號,隸屬美國大西洋艦隊第二大戰艦。我們有三艘驅逐艦、三艘巡洋艦及多艘支援艦隨行。我命令你改變航向北偏15度,否則將採取行動確保本艦安全。

    加拿大人:這裡是燈塔。看您要怎麼辦。

    水平思考與學習的關聯

    那麼,這與學習有何關聯?學習不僅是累積知識,我們之所以上學,是為了理解各種議題、概念與想法,以便在面對問題時,能交叉驗證、整合,並提出解決方案。學習是思考的結果。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德·波諾相信「思考」是一種可以習得的技能,既然「水平思考」能幫助人發展創意,那麼「創造力」也能學會。它不是天賦,不是某種固定的智力,而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潛能——只要有正確的方法。

    他也區分了「藝術性創造力」與「觀念創造力」:米開朗基羅與莎士比亞屬於前者;水平思考則讓你變得在「想法」上有創意,而不是讓你變成藝術家。

    至於技巧本身,也許可以在另一篇文章深入討論。如果你等不及,這裡有一段短影片(小心,他是縮寫大師)。

    我們往往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會思考」,甚至從不質疑自己的能力。但德·波諾讓大家意識到:思考其實是一門技能,而且是可以進步的。如今資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取得,真正的價值在於:你能怎麼運用這些資訊。


    最後,沒有這個腦筋急轉彎,這篇文章就不完整了:

    有一個人住在一棟大樓的十樓。每天早上他搭電梯到一樓去上班或購物;但回家時,他只搭到七樓,再走樓梯爬到十樓。他討厭走樓梯,那他為什麼這麼做?

    答案:他是個侏儒,夠不著電梯上面的按鈕。


    註釋:

    這是一個邏輯推理問題。我們來逐步分析:

    已知條件:

    1. 傑克正在看著安,而安正在看著喬治。
    2. 傑克已婚。
    3. 喬治未婚。

    問題:有沒有一位「已婚者」正在看一位「未婚者」?

    關鍵點在於:安的婚姻狀況未知,所以我們需要考慮兩種情況:

    情況一:安是已婚的
    那麼「已婚的安正在看未婚的喬治」,滿足條件。

    情況二:安是未婚的
    那麼「已婚的傑克正在看未婚的安」,也滿足條件。

    結論:不論安是已婚還是未婚,都存在一位已婚者正在看一位未婚者。

    答案是:有。

    愛德華·德·波諾:水平思維

  • Gai Lan Fa

    愛德華·德·波諾:水平思維~~愛德華·德·波諾(Edward de Bono,1933年—2021年),先從馬爾他大學取得醫學學位,隨後以羅德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攻讀生理學與心理學。曾代表牛津參加馬球比賽,創下兩項獨木舟紀錄,之後又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取得醫學博士學位。

    他最廣為人知的有兩件事:第一,他創造了「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這個詞;第二,他發展出的「六頂思考帽」策略,對全球無數商業領袖產生深遠影響。

    水平思考

    要理解「水平思考」,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思考」。雖然定義眾多,我個人的理解是:思考是一種反思性的過程,透過對知識、情感與經驗的操弄,試圖將既有的認知與新資訊連結起來,通常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

    思考大致可分為兩種(也可能是三種)模式:

    1. 收斂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

    這種思考方式聚焦於找出一個「正確」的答案,例如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它是一種邏輯過程,會質疑前提、準確性、動機與目的,來理解一個情境或解決問題。其根源可追溯至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德·波諾戲稱他們為「三人幫」。

    另一例子是分析性思維(analytical thinking),將複雜資訊拆解為可理解的部分。這兩者常常結合使用。收斂思考是邏輯性思考,也就是基於規則、系統化、線性的推理。例如:2 + 2 = 4,再加上2,結果是6。

    然而,即使是邏輯推理也會讓人困惑。看這個問題,邏輯上有答案,但80%的人答錯:

    問題:傑克在看著安,但安在看著喬治。傑克已婚,而喬治未婚。請問:有沒有一位已婚者正在看一位未婚者?

    A: 有
    B: 沒有
    C: 無法判定

    正確答案本文註釋。

    時時想要「正確」反而會阻礙創新。

    2.發散思考(Divergent Thinking)

    與收斂思考相反,發散思考是產生多種可能解法,承認問題可能沒有單一正確答案。這種思考傾向於自由、不拘形式、非邏輯,需仰賴創造力。兩者可互補:先用發散思考激發創意,再用收斂思考來篩選實用方案。

    3.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

    水平思考則是一種藉由轉換角度來解決問題的創新方法。雖與發散思考相似,但本質不同:發散思考從問題出發,向四面八方延伸構思;水平思考則強調改變視角來打破舊有模式,進而產生解方。德·波諾說水平思考是一種「打破思維慣性、切換模式」的技術。

    例如他舉過的例子:

    奶奶正在打毛線,三歲的小蘇珊一直在玩毛線,惹得奶奶不高興。一位家長建議把蘇珊放進遊戲欄,這是比較有創意的(發散思考)解法;另一位家長可能用邏輯(收斂)方式說「不要這樣」,但有過三歲小孩的都知道這樣說通常沒用。

    這時另一位家長提議,把奶奶放進遊戲欄裡「保護她不被蘇珊打擾」。這看似荒謬,畢竟奶奶體型更大,不需要被保護,但這正是一種水平思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找出「可行」的解法。

  • Gai Lan Fa

    愛墾學術:身份的焦慮

    在《身份的焦慮》(Status Anxiety,2004)中,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深入探討了現代人如何在尋求社會地位與他人認可的過程中,感受到焦慮與不安。這與我們在社群媒體上對留言、讚數、關注者數目的過度關注密切相關。德波頓的分析和建議提供了一些有力的視角,幫助我們面對這種「為虛幻的認可而受傷」的現象。

    以下是他書中核心觀點與應對建議的整理:

    1.現代社會中的地位焦慮本質

    德波頓指出,地位焦慮(status anxiety)是現代人普遍的心理現象,因為我們所處的社會高度競爭、強調個人成就且缺乏固定階級制度,使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可以「成功」,但也意味著失敗是「自己的錯」。

    在社群媒體上,我們看到別人的成功、漂亮的生活照、事業成就,這些都可能觸發比較與焦慮,讓我們感覺自己不夠好或被忽視。

    2.認可的來源與其幻象

    德波頓指出,許多人的痛苦源於對「他人眼光」的依賴——我們渴望被重視、被喜歡。但這種認可是短暫的、變動的,而且往往來自我們根本不熟識或不了解的人(如社群媒體上的陌生人)。

    建議:嘗試質疑這些認可的價值和來源。不是所有人的看法都值得我們在乎,尤其是那些不了解我們的人。

    3.建立內在的價值標準

    德波頓強調,要對抗地位焦慮,我們需要建立自己的價值系統,不再單靠外界的指標來衡量自我價值。哲學、藝術與宗教等傳統常被他引用為對抗社會價值壓力的方式。

    建議:透過閱讀、反思與對話,發展一套屬於自己的「成功定義」和「價值指標」。問問自己:「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而不是:「大家都在乎什麼?」

    4.學會幽默與自我解嘲

    德波頓建議,我們可以用一種更幽默、距離感較強的方式來看待自己與這世界的荒謬性。他認為,幽默是一種智慧的防衛機制,能幫助我們不那麼嚴肅地看待社會評價。


    建議:對於一些負面留言或失落時刻,不妨用幽默的方式看待它,提醒自己:這不代表全部的你。

    5.仰望更深層的意義,而非膚淺的地位

    德波頓在書中提醒我們,人生的意義並不等同於他人的認可。我們可以透過服務他人、創造美好事物、培養關係,來找到更深的滿足感。

    建議:與其追逐即時的「讚」與「回應」,不如投入於更持久的創作、人際關係或內在成長中。

    結語:面對社群媒體帶來的心理衝擊,阿蘭·德波頓的《身份的焦慮》提供了一個重要提醒:我們的價值不應建立在瞬間的掌聲上,而應來自深層的自我理解與內在信念。

    如果你感到社群媒體對自我認同造成壓力,不妨停下來問自己:


    「我是為了什麼而在發表、回應與比較?」


    「我可以用什麼樣的態度,重掌自己對價值的定義權?」


    這本書的核心訊息或許是:社會不會停止評價我們,但我們可以選擇不再完全依賴這些評價來定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