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意大利艺术家布诺沃博(Bruno Walpoth)的雕塑,令人有一种着魔的触电感。这些真人身高大小的人物雕塑,好像永远都是那麽的自成一个世界,不需要谁来加点什麽,减点什麽。
这点对今天的世界来说太重要了。因为总有人会觉得你太胖、太瘦;脸部下巴尖一些比较性感,额头少一些皱纹比较有活力。
“我就是这个样子,你要看就看;不看,别挡着别人的视线。”他们什麽也没说,也不需要说,可是,那稳稳立足于这个世界上的表情,总是抓住我们的眼光与想象力。
布诺沃博在处理材料时,用的是传统的方法,例如雕像的眼球、肌体或手指,采纳酸枝或核桃木,但创作出来的雕像,隐隐然感觉得到骨骼、血肉就在薄弱的皮肤底下;表情超然处在冥想状态似的,像一个钓子,一把将我们钩进灵魂的深处。
那是艺术家的爱,他的技艺与创造物的完美结合。他的许多作品是以真人,包括他自己的孩子为模特儿而雕刻出来的。人生活于变幻无穷的现世里,生理、心理都一直在演变中,那是生命无可避免的过程。艺术家要把他所感受到的那个变幻状态捕捉下来,让人感觉得一切都自足圆满,无所恐惧。
triste chateau
戲仿陳明發《造句簿》:唐詩三百首是你的字詞提款機?
「詩壇有股奇風:一言不合,就抄唐詩三百首。」——字不夠用?古人字典當提款機,借太多,小心詩變貸款合同。
「向古人借詞,句句帶息。詩還沒寫完,文氣已經破產。」——詩人醉古如醉酒,醒來只剩轉貼的微信記錄。
「朗讀時咬舌,旁人望而生畏。再深考據,眼累心傷,費力不討詩。」——字借得來,魂借不到;古人有神,讀者只感召魂。
「這文不古不白,只為醉古者備茶,免他們一飲現代語,反胃難下。」——給迷古的人講白話,不是喚醒,是冒犯。
「創作不是挖古墳,是翻心帳。」——詩不是仿冒古貨,而是讓語言長出新芽。
「你說你寫詩,我說你在轉世:借古人的語氣,用自己的配圖。」——不創,不成。抄得再像,也只是影分身。
「文化不是重播,而是原創的連載。」——每句詩都該問一句:這句話,是誰的第一次?
愛墾評註:中華詩學傳統堅持個人抒情特質,現代詩人則不少自詡解域拓疆、突破自我之辈,這現象可被看為一個傳統的兩種表達方法。但是,現代詩人每每向古詩複制詞匯、語法和語氣,甚至覺知、技藝與境界,照搬硬使、不思蜕轉求異,從文化生產的角度来看,和靠借貸過日没两樣。(25.6.2025)
陳明發《造句簿04》
1 文友創作,有感字詞不足,故打古人主意。古人稱古,當因早已作古,書齋無門無牆,藏書任君或取或借。文友醉古不能自拔,帶抄連貼,終成微信分享作品一份。
2 閱畢,我戲言:向古人借貸字詞,利息不菲矣。
3 何故?首因朗讀不慎咬著舌頭;次因,人望一眼猶懼自己不才出醜,遠遠繞道而去,叁因,有勞有心者查經考據,傷身累目,誠不經濟。
4 此文不文不白,乃顧及醉古者不宜忽地給予平淡無味之物,引致反胃招疾。(4.3.2017 臉書)
Jun 28
triste chateau
露珠說~做自己要及時,遲了一切都蒸發了
所以我選擇在晨葉上練習泅泳
一滴水,是一個沒有盡頭的大海
浪流濤光是最好的筆墨
迴響七重洋萬籟的沉默
(22.10.2013 陳明發)
Oct 10
triste chateau
[愛墾APP]法國作家司湯達(Stendhal)的《紅與黑》(英語:The Red and the Black;法語:Le Rouge et le Noir,1930)之所以被視為十九世紀歐洲文學的高峰,關鍵在於它同時具備思想深度、敘事創新與人物心理描寫的精準度,並以冷峻而犀利的筆法呈現法國復辟時期的社會矛盾。
《紅與黑》首先以其對「個體與社會」衝突的深刻洞察而著稱。主人公于連‧索黑雖出身寒微,卻具有強烈的向上意志與卓越的智慧。他渴望突破階級枷鎖、追求個人價值,但又不得不在虛偽、僵化的社會秩序中戴上面具。他既敬仰拿破崙式的功業與自由精神,也清楚在復辟王朝的保守環境下,軍旅(紅)與教會(黑)都不過是通往權力的工具。小說透過他的掙扎,揭露個體欲望如何被時代壓縮到扭曲,從而呈現出強烈的現實批判性。
其次,司湯達在心理描寫上的突破,使本書被視為「心理小說」的先驅。他善用「棱鏡式」視角,交替展示人物內心最真實的衝動、恐懼與自我欺騙。于連的野心與自卑、瑪蒂爾德的浪漫與矛盾、德瑞納夫人的柔弱與道德掙扎,都藉由細膩的心理刻畫展開,使讀者得以貼近這些人物的立體性。司湯達大量運用無情的理性分析──甚至是帶著冷笑的觀察──來揭開人心難以言說的層次,使小說兼具情感張力與思想強度。
《紅與黑》亦因其敘事手法而具重要文學地位。司湯達的語氣冷峻、直接、簡潔,帶有評論式的旁白與心理報告式的描述風格,這在當時的法國小說中別具前衛性。他經常以近乎社會學的觀察視角,分析社會階級、政治風潮、鄉鎮風氣與權力網絡,以小說形式書寫社會結構。這種風格讓作品具有強烈的「紀實」感,同時也影響後世的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文學,如巴爾扎克、福樓拜、左拉等人皆從中獲益。
此外,本書在「激情」與「冷靜」之間的張力,也使其成為法國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過渡的重要作品。于連的愛情不只是情感經驗,更是他追求自我價值的戰場。他與德瑞納夫人的關係展現了真誠、柔情與犧牲的一面,而與瑪蒂爾德的愛則充滿自我試煉、幻想與虛榮。這些情感衝突不僅是人物命運的催化劑,也是揭露社會框架與人性複雜度的利刃。司湯達冷靜而敏銳地捕捉激情如何被道德、階級、虛榮與自我意識層層包裹,由此形成獨特的文學氣質──既燃燒又克制。
最後,《紅與黑》之所以長久不衰,在於它探討的主題具有普遍性:階級固化下的個體困境、自我追尋與自我毀滅、愛情與權力的糾纏、虛偽社會中的真誠渴望。于連的悲劇結局既是時代的產物,也是人性的回聲。他的成功與失敗、愛與恐懼、真誠與算計,像一面鏡子照向每個渴望突破現實的人。司湯達沒有用宏大的聲量說教,而是透過一個青年的命運勾勒出整個社會的病灶,使作品超越時代限制,具備跨世紀的思想力量。
《紅與黑》的文學價值就在於:它以小說形式體現社會分析、心理深描與敘事革新;以冷靜的筆調揭示激情的本質;以個體的命運描繪時代的矛盾。它不只是十九世紀的經典,更是長久對人性與社會提出鋒銳提問的作品。
2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