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彩繪白系列


陳楨的詩〈地緣〉

軀體定義了地緣詩學

瀕危的人類總是這麼

天真地想。世界多波動

我們卻一再失去彼此

 

看不見畫布的真身是脈搏

顏料不過是其呼吸

地緣是寫詩的理由

是畫畫的理由

不是骨肉的撕裂

欲望的潛流

  • Virunga

    人體彩繪藝術

    人體彩繪作為20世紀末的一個亮點,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人體彩繪是前衛反傳統,還是怪異?是商業行為還是藝術選擇?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們配發這組文章,其目的就是引起人們的思考,從而引導美容時尚文化向一個健康的、生氣勃勃的方向發展,共塑人類美好前景。

    (Source: Aquitania Leonor)

    人體彩繪來到中國

    人體彩繪作為一個新聞事件引起人們的關注是2000年5月份的事。

    一名年輕貌美的模特被枯枝、枯草包圍著安坐在舞台中央,臉上及裸露的胸脯上用紅、白兩色勾勒出眩目的圖案。這是今年5月發生在江城武漢的一幕。

    據報道稱,當日數千人欣賞了這場名為「『經理人』呼喚江城美麗」的人體彩繪秀,圍觀市民表現得十分平靜。實際上,這種裸體模特在鬧市街頭展出在中國尚屬首次,武漢市民以沉著、理性的態度認可了「人體彩繪秀」。

    無獨有偶,10月27日重慶首屆美容美發化妝品博覽會在商貿中心解放碑隆重開幕,博覽會以「都市生活·美·另類前衛潮流」為主題,展示當今美容、美髮、美體、美甲及美膚領域的最新時尚,其中美甲和人體彩繪成為最惹人注目的一個亮點。在這次博覽會上,重慶首次展出了人體彩繪「冰與火」。

    商業?藝術?另類?

    關於人體彩繪的是與非,實際上自它產生之日起就是如影隨形。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武漢人體彩繪秀實質上就是一個別出心裁的宣傳策劃個案策劃人是這樣告訴媒體的:這次宣傳的主題是環保,枯枝和枯草代表被污染和破壞的生態環境,而美麗的彩繪模特則代表了武漢的生機和活力,主辦單位希望通過這種特殊的表演方式提高武漢市民的環保意識和藝術欣賞水平。

    一家新聞網站報道說:一個全新的購物網站QLIVIN開站時為了打響知名度,現場請來了七位人體模特兒人體彩繪,一時間充滿了香氣與聲光之美,模特兒的人體隨著顏料與音樂的跳動,讓與會的賓客如醉如痴般地投入其間。聯想到俄羅斯M1電視台「赤裸裸的真實」新聞節目運用女主持人的色相和脫衣表演吸引觀眾的鮮事以及新近報道的國外一家理髮店以一絲不掛的美人充當理髮師來招徠顧客這些猛料,我們不禁還問:人體彩繪難道也只是一種商業行為?

    在公眾眼中,人體彩繪顯然屬於另類,充滿眩惑與不解。千龍新聞網2000年6月27日報道說:台南縣百河蓮花節即將登場,為熱炒氣氛,主辦單位特地舉行了一個美女蓮花人體彩繪的展示。這些赤裸著上半身的模特兒在彩繪師的皴染著墨下,一朵朵嬌豔欲滴的蓮花栩栩如生地綻開在眾位美女的身上!令人感到興味的是,面對這幅人比花嬌的景象,美女與蓮花哪一樣才是觀眾注目的焦點,恐怕只有看的人才知道答案。在這個意義上,人體彩繪確實對我們的視覺與心靈產生了強大的沖擊。我們呼喚美,我們需要拓展美的領域,但是對於另類、對於赤裸裸的真實,我們還沒有足夠的勇氣,我們還心存疑懼。

    一個人體彩繪師的人體彩繪觀

    從專業的角度,人體彩繪師對人體彩繪這門新興藝術有他們獨特的見解,也許這為我們認識人體彩繪提供了另一角度吧!

    「人體彩繪並不只是創作技術,而是一種美學觀念跟態度......單純把人體當畫布、畫版來創作的話,那人體彩繪就會失去它的意義。真正的人體彩繪,必須根據人體曲線、身體架構以及模特兒的肢體語言,去表達作品內容。單單在畫布上是不可能表達這種內容的。」

    人體彩繪有商業、戲劇、宗教、藝術、趣味、婚紗和寫真等的區分,同時也分局部、臉部、半身及全身等。但是如果在模特兒身上作畫時間太長,他們就沒有體力再上場體現作品了。因此,人體彩繪師一般會用盡量短的時間以最快的手法畫出最漂亮的人體彩繪。當然,在整個創作過程中他們用的都是懸筆,絕對不會觸碰到模特兒的身體。不過,「人體彩繪是繪畫師與模特兒之間的雙向創作。」他們這樣認為。

    那麼,在傳統與禁忌之間,人體彩繪給予了我們什麼呢?

    「人體彩繪在中國文化中有相當久的歷史,可是發揚的始終還是外國人。」

    「中國傳統文化中可以考據的人體彩繪就有京劇的臉譜、川劇的『變臉』等。宗教方面也有,但只限制在特定的場合,失去了它的生活化、趣味化、流行化的因素。那麼,人體彩繪當向何處去呢?」「本來,我們已經落後別的國家很多,如果還用保守的觀念去看待這門藝術,其實是在壓抑我們中華的文化。」

    小資料

    最早的人體彩繪是原始人在身上用鯨墨畫出的圖騰,作為護身標志。隨後出現了流行至今的「文身」,圖案除了圖騰圖形外,多半是魚紋、十字紋、三角紋和鋸齒紋,基本上屬幾何圖形。1891年,美國發明了電動文身機,還配制了統一圖案,風靡一時。英國上流社會和日本也都流行過這種特殊的「化妝」。人體彩繪也包括面部在內,中國的戲曲人物臉譜,就是世界臉譜藝術的高峰。

  • Virunga

    印度舉行民間藝術節,身體彩繪老虎表演舞蹈

    當地時間2015年8月31日,印度喀拉拉省德里久爾鎮,舉行一年一度的民間藝術節慶祝豐收。印度藝術家們將身體彩繪成老虎模樣進行舞蹈表演「虎舞」。這是一種以捕捉老虎為主題的娛樂性民俗舞蹈,顏色豔麗多彩,以在每年慶祝豐收的歐南節上娛樂民眾。


    (2015年09月01日 | 來源:中國新聞網

    海南三亞舉行人體彩繪活動·模特扮老虎表演

    2017年3月8日,「三八」婦女節,三亞宋城彩色動物園舉行人體彩繪活動,多名模特身體被彩繪成老虎的模樣在動物園內進行表演,她們用行為藝術的方式呼籲忙碌的女性們要懂得釋放壓力、還原自我。

    圖為模特被彩繪成老虎模樣在動物園內表演。

    (新藍網·浙江網絡廣播電視台 2017-03-10)

  • Virunga

    [眺望]

    像這樣同時能眺望好幾所房屋,使畫家流連忘返的視點不只在威尼斯能找到,在巴黎也不少見。我把巴黎比作威尼斯並不是信口開河。巴黎某些貧窮街區能使人聯想到威尼斯的貧窮街區:清晨,高高聳立、張開大嘴的煙囪被燦爛的陽光塗上了一層最豔的玫瑰色和最嫩的粉紅色;這些凌駕於房屋之上的煙囪組成了一個空中花園,色彩細膩多變,猶如德爾夫特市或哈勒姆市的一個郁金香愛好者開辟的空中花園。此外,那些房屋彼此距離很近,窗子隔著同一個院子相望,這使每個窗子變成了一個鏡框:這裡,一個廚娘眼望著地面在胡思亂想,那邊,一個老嫗在替一個少女梳理頭髮,黑暗中,老嫗的面容難辨,活像個巫婆;由於隔著院子,聽不見對面房子裡的聲音,只能透過長方形玻璃窗看見無聲的手勢,因此,每幢房子都為對面的鄰居並列展出一百張荷蘭畫。

    [大教堂]

    在這一家族興起的時候,法蘭西巴黎聖母院和夏爾特爾聖母院的上空還一無所有,後來才建造了這兩座教堂;郎市山頂的聖母大教堂尚未問世,現在,那高高屹立的教堂中殿,就像停在阿拉拉山上的挪亞方舟,牆上畫滿了族長和他他們的家人,一個個憂心忡忡,俯身窗口,觀察上帝是否已經息怒;他們帶著各種各樣的植物,准備在大地上種植,還帶了各種動物。這些壁畫上的動物像是要從鐘樓逃出去似的,牛在鐘樓的屋頂上安詳地閒步,居高臨下,眺望著香巴尼平原;那時,如果游客傍晚時分離開博韋,回頭一看,還看不見聖皮埃爾達教堂在殘陽的金色帷幕上展開它那多分支的黑翅膀,緊跟在他後面飛翔。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 Virunga

    【修飾】 

    愛情的毫無止境,或者說愛情的自私自利使我們對我們所愛的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最難作出客觀的判斷,我們總是隨著我們的願望和畏懼不斷地修飾我們之所愛。……總有數不勝數的苦和樂永不停息地匯集到我們的身體里,因此我們對自己的身體總不能像對一棵樹、一幢房舍、一個行人一樣具有清晰的概略看法。

    【坦白了的缺德】

    當布里肖對維爾迪蘭夫人說,他得知她的摯友身體如此欠佳,他深表悲傷,她大出我們所料,回答說:」聽著,我不得不承認,悲傷我是一點兒也沒有感到。自己沒有的感情硬要裝出來,這是無濟於事的……「……面對一種毋庸置疑的誠實,人們容易失去武裝。……人們忘了,維爾迪蘭夫人本來可以承認,她確實非常悲痛,但是她沒有勇氣放棄一次歡聚的機會。但是,朋友的冷酷無情雖然是一件較為令人震驚、較為缺乏道德的事情,卻又不是一件過於丟人的事情,因此比家庭主婦那種輕佻淺薄較為容易承認。……有些人為了不讓憂傷中斷他們歡樂的生活,便反復不休地說,內心的悲哀靠外在的服喪來表現是毫無意義的,也許維爾迪蘭夫人覺得這套遁詞已經是路人皆知的舊玩意了,因此她寧可仿效那些聰明的罪犯,棄絕老一套的無辜表白,為自己辯解——不知不覺作了一半坦白——的時候就說,凡是眾人指責的事情,自己反而會毫不猶豫地去做……她覺得自己既然已經踏上了怨恨的滑坡,不如把怨恨的心情表達出來,這樣至少也有幾分獨特。把這種心情理清頭緒,已不失為一種罕見的敏銳;把它公開表白出來,那就更能顯示出某種“膽識”。因此,她故意强調自己毫無傷感,內心充滿了荒唐的心理學家和魯莽的戲劇家所有的那種驕傲和滿足。……因為冷漠無情或者坦白了的缺德跟浮淺的道德一樣,都使生活變得簡單了。她把應該受到懲罰的行為變成了一項誠實的義務,為之人們不需要再去尋找開脫的借口。底下的信徒們聆聽著維爾迪蘭夫人的話語,心頭交織著欽佩和不適之感,猶如以前某些以殘酷現實和痛苦觀察為題材的戲劇所引起的感覺一樣。許多人一邊贊嘆地看到,老板娘的正直坦誠和落拓不羈又變換了新的形式,一邊不禁聯想到自己的死亡,雖然他們心想,歸根結底這不是一回事,但是他們還是在思考,有朝一日自己突然死去,別人會是悲慟哀苦呢還是會在貢蒂河邊舉行歡慶。

    【死亡】

    在當時,斯萬的逝世使我大為震驚。斯萬死了!……我從此領會了獨特的死亡,由命運派遣為斯萬服務的死亡。因為我們說死是為了簡化,然而有多少人就幾乎有同樣多的死亡。有些感官我們並不具備,這種官能使我們能夠看見朝四面八方疾速奔跑的死神,命運之神把活躍的死神往這個人或那個人引過去。這些死神往往只有在兩三年之後才能完全從自己的工作中解放出來。飛奔的死神把癌症放入斯萬的肋部,然後又跑開去幹別的活,直到外科大夫動完手術時再重新回來,以便把癌症再次放進去。……在咽氣之前的幾分鐘,死神就像一個不會毀滅您而會照料您的修女前來陪伴您度過最後的時刻,用最後的光環為這個心臟已經停止跳動,身體永遠冰涼的人加冕。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 Virunga

    特拉克爾(Trakl)詩選·明朗的春天

    當新綠的小溪注入黃昏,

    迴蕩著,蘆葦和野地中的春光年華;

    藍色的空氣甜蜜而神奇

    因夜深時綻放的花。

     

    貼著寂靜的朦朧灌木跑過了風,

    探尋孤獨者繁星密佈的小路。

    幼苗在上帝的懷抱里綻放光明,

    森林及其動物靈敏而寧靜。

     

    那里有樺樹,黑色的刺叢

    恬然立於痛苦和狂喜中,消融。

    淡綠綻放,暗綠腐爛,

    青蛙爬過新栽的小蔥。

     

    真誠地,我愛你,健康的浣衣女郎。

    天空的奔流尚且承受輕柔的負擔。

    小魚兒一閃而過,蒼白無光;

    銀質的風吹到榿木那邊,

     

    沿著朦朧灌木輕重飄忽;

    小鳥兒的哼唱如同瘋狂。

    新播的谷粒輕柔而入迷地膨脹

    蜜蜂猶以嚴肅的勤奮採集蜜糖。

     

    來吧愛情,撫慰疲倦的勞作者;

    他的小屋承迎一絲溫柔的光明。

    森林漫延著越過黑暗,黯然而苦澀

    而花蕾不時開朗地呢喃低語。

     

    一切變動者顯得何其病態!

    一絲熱氣圍著小村盤旋;

    溫和的鬼魂在枝頭問候,

    開啟寬廣而戰栗的心懷。

     

    噴射的岩漿在緩緩的流淌中凝固

    未出生者關注自身的寧靜。

    戀人向著他們的星星綻開

    而他們的氣息甜蜜地流經夜晚。

     

    活著,善與真都是這般痛苦;

    一塊古老的石頭撫慰著你:

    真的!我將永遠陪伴著你們。

    啊嘴唇!顫抖著穿過銀草地的嘴唇!

     

    譯者:pyrrhon

  • Virunga

    [聰明]

    神甫的心靈經驗最為豐富,他們最能原諒他們本人所不會犯的罪孽,同樣,天才具有最豐富的智力經驗,最能理解與他們本人作品的基本思想最為對立的思想。出類拔萃者的善意所得到的後果,往往是平庸者的不理解和敵意。大作家的和藹(至少在作品里可以找到)所給予人的快樂,遠遠不如女人的敵意(人們愛上她不是因為她聰明,而是因為她使人沒法不愛)所給予人的快樂。


    一個沙龍的才智價值往往與風雅成反比,然而,既然斯萬認為邦當夫人討人喜歡,那就是說一個人沉淪而被迫與另一類人為伍時,他對他們不再苛求,對他們的才智及其他不再挑剔。如果這一點是真的,那麼,個人和民族一樣,在失去獨立性的同時也失去自己的文化修養,甚至語言。這種容忍態度的後果之一,便是從某個年齡開始,人們越來越喜歡聽別人贊揚和鼓勵自己的才智和氣質,例如,大藝術家不再和具有獨特性的天才來往,而只和學生來往,後者和他唯一的共同語言是他的教條,他們對他唯命是從、頂禮膜拜,又例如,在聚會中某位唯愛情至上的、卓越的男士或女士會認為,那位雖然才智平庸,但話語之間對風流韻事表示理解和贊同的人才是最聰明的,因為他的話使情人或情婦的情慾本能得到愉快。

    在好些聰明人的眼里,這位太太根本算不了什麼,既然現在已經沒有了公爵領地或親王封邑,那麼德·蓋爾忙特公爵夫人這個名頭也就毫無意義了。可是我對公爵親王也好,城堡封地也好,都有另一種不同的看法。這位不分晴雨都穿著皮大衣的太太,當年她作為公爵夫人、親王夫人、女子爵所擁有過的那些城堡采地,在我眼里似乎還在她手里,就如建築物巨石門楣上鐫刻著的那些人物擎著他們所建造的大教堂或者他們所保護的城市。……公爵夫人整天掛在嘴邊的,還有一句:「我可太窮啦。」讓人分不清她這麼說,是因為她覺得作為一個有錢人,說說自己很窮挺有趣,還是因為她覺得作為一個貴族(盡管裝得像一個鄉下人似的)不像那些有了幾個錢就看不起窮人的暴發戶似的視錢如命,自有一種瀟灑的意味。但也可能這只不過是她在某個生活階段的一種習慣,她挺富有,但相對於支撐這個場面的開銷來說又不夠富有,總難免感到錢不夠用,而她又不願意讓人覺得她想瞞著人家,於是就干脆自己放在嘴上說了。一個人用開玩笑的口吻說的事,往往正是使他感到心煩意亂的事,只是他不願意顯出煩惱的樣子,而且暗地里也許還懷有一種僥幸心理,指望談話的對方聽出自己開玩笑的口吻,也就以為這事不能當真了。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 Virunga

    【面部重組】

    當雖然青春已逝、卻還留有秀色的容貌從女人身上消失後,她們也曾尋求是否能用現剩的面容構成一個新人。她們移動自己臉上即便不是重心,至少也是透視重中心的位置,圍繞這個中心按另一個特色組成面部輪廓,從五十歲開始她們具有另一種風韻,好似有人到了晚年還改行更業,或者像一塊不能再生產葡萄而種上甜菜的土地,就在這新的容顏上煥發出又一次青春。

    [在少女們身邊]

    一個大病初愈的人,終日在花園或果園中休息,一股花香或果香對於他那悠閒怠懶生活賴以組成的千萬瑣事來說,絕不及我的目光在這些少女身上尋找的色與香對我感染之深,她們的甜美最後與我融成一體。葡萄就是這樣在陽光下積聚起自己體內的糖分。


    [陽光照進室內]

    光線那收攏、顫抖而又溫暖的雙翼掛在牆壁上,隨時准備重新飛起。那光線像洗浴一般,曬熱了小院一側窗邊一方外省地毯,陽光如葡萄藤一般裝點著小院,為美麗動人、豐富多彩的小院又加上動態的裝飾。……這個房間有如一面棱鏡,外面光線的七色在這里分解;有如蜂巢,我就要品嚐的白晝的津液在這里溶解,散開,芳香醉人,看得見,摸得著;有如希望之園,溶成怦然跳動的銀光和玫瑰花瓣。

     

    [現實與欲望]

    一個在監獄或醫院里長大的孩子,長時期以來,一直認為人的機體只能消化干面包和藥,當他忽然獲悉桃子、梨子、葡萄,並不僅僅是田野的裝飾品,而是鮮美、可以消化的食物時,該是多麼興高采烈,歡喜若狂!即使看守他的獄卒或看護不許他去采摘這些美麗的果實,對他來說,世界也顯得更加美好,生活也顯得更加寬厚了。我就像這個孩子一樣。當我知道,在我們之外,現實與欲望相符,即使對我們來說,這欲望已無法實現,在我們看來它也更為美好,我們會更加有信心地依傍著它。我們會懷著更大的快樂想到,假設這種欲望得到了滿足,那該是怎樣的生活!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 Virunga

    [宇宙觀]

    我覺得他那小提琴發出的聲音特別尖銳,甚至近乎於刺耳。這刺耳的聲音叫人聽著入耳,它跟有些人的嗓音一樣,我們一聽便能覺出某種崇高的道德和思想品質。但是這也會叫人吃驚。宇宙觀一旦發生變化,得到淨化,與內心國土的回憶更加合拍,音樂家自然就會使用大幅度的變音將其轉譯出來,猶如畫家是使用色彩的變幻將其轉譯出來一樣。

    [努力不懈地向年齡作鬥爭]

    婦女們竭力希望保住與她們的魅力中最富有個性的東西的聯系,然而,構成她們面貌的新物質卻不再與之適應。想到在一張臉的山丘起伏中完成如此徹底的革命之前流逝的那幾個時期,看到沿著鼻梁出現了何等程度的侵蝕,在臉頰的邊沿形成何等厚實的沖擊層,用它們不透明的耐熱塊壘圍起整個臉部,我們害怕了。

    有些婦女無疑還是很可以辨認的,相貌幾乎還是以前那個樣子,她們仿佛就是為了適應當地與節氣協調一致才戴上了灰色頭髮,這是她們秋季的飾物。但是對另一些女人,同樣也是對某些男人來說,變化是那麼徹頭徹尾,身份已無法查明——例如在我們記憶中的一個皮膚黝黑、生活放蕩的人和我們眼前這個老修道士之間——以致這種不可思議的變化令人想到的東西竟至比演員的演技、仍以弗雷戈里為代表的某些絕妙的啞劇表演令人想到的還多。當老婦人明白賦予她魅力的那種難以形容的憂郁的淡淡一笑,已不可能再輻射到衰老敷貼在她臉上的石膏面模上的時候,她真想大哭一場。……然而,幾乎所有的婦女都在努力不懈地向年齡作鬥爭,把她們容顏的寶鑑伸向夕陽般離去的娟娟風致,極想保住那最後的幾抹餘暉。為了坐到這一點,有些婦女力求使面容平整,擴大白色的表面,放棄使用遭受威脅的動人的酒窩和已失去一般魅力的淘氣的嫣然一笑。至於另一些女人,當她們發覺花容月貌已最終消殞,並且不得不像演員借助朗誦藝術補償嗓音的損失那樣,借用表情來低檔一陣的時候,她們便死抱住撅嘴、憨態、迷惘的眼神,有時還有淺淺一笑,這種笑由於肌肉已不再聽話,不能相配合,使她們看上去似乎在哭泣。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 Virunga

    [法國人的優雅]

    不管父母的缺點以怎樣的方式在子女身上組成新的品質,在聖盧身上佔主導地位的仍然是胸襟開朗和心地坦率這些可愛品質。因此,應該對法國說幾句贊美話:這些品質如果存在於一個純法國人(不管貴族還是平民)身上,會綻開出優雅的花朵(用千姿百態形容也許有點過分,因為有尺度和限制),而一個外國人,不管他多麼值得尊敬,是不可能有這樣優雅的風度的。……那些從公正的角度看來是美麗的,用精神和心靈去衡量是有價值的東西,不僅賞心悅目,色彩優美,精雕細刻,而且內心和外表完美統一,這畢竟是一件好事,也許只有法國人才能做到。……我想,真正的、其秘密自13世紀以來就存在,不會隨我們教堂的消失而消失的法國藝術代表作,不是聖安德烈教堂的石頭天使,而是不分貴族、資產者和農民的普通法國人,他們的臉部線條具有鬼斧神工般的精妙和明快,與安德烈教堂遐邇聞名的門廊上的雕刻一樣,歷史悠久,但仍富有創造力。

    [貴族品質]

    首先是穩定的情趣,不是指對美的鑑賞,而是指舉止風度,這種穩定性能使貴族青年在遇到新情況時,像一個應邀彈一支新樂曲的音樂家那樣,產生適應新情況的感覺和意志,使他的技巧和技術盡善盡美地發揮。此外,這種穩定性能使貴族青年的情趣充分發揮作用,不必左右考慮,然而,有多少資產階級青年因顧慮重重而束縛了手腳,既怕禮節不周當眾出丑,又怕顯得過分熱情讓朋友嗤笑。……還有慷慨大方的崇高品質,這種品質使羅貝從不把物質利益放在眼里(他在這家飯店一擲千金……),他像蔑視鋪著絳紅色軟墊的長椅子那樣蔑視物質利益……情趣穩定,慷慨大方,這就是貴族階級的主要品質,透過他們清晰透明、意味深長的軀體(不像我的軀體那樣一片模糊),可以隱隱約約看到這些品質,正如透過一件藝術品可以看出藝術家的技藝和能力一樣。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 Virunga

    皮扎尼克(Alejandra Pizarnik)的詩·紫丁香花叢的著魔者

    我對你說起人類的孤獨。命運帶著狂怒的紅色,因為埋伏在沙地和岩石間的白狼在靠近。那又怎樣?因為它會撞倒每一扇門,掘出死者,讓他們吞食活著的人,這樣,只有死者長存,而所有生命消失。但無須懼怕這白狼。我給它命名以證實它的存在,這特別的證實有著某種難以形容的感官享受。

    詞語本來能夠拯救我,而我卻活著。不。我不想歌唱死亡。我的死……白狼……從遠處包圍的女獵人……這座城市裡是否不再有生者存在?因為你們都死去。如果每個人都死去,期待又如何變成預期?我們等待著的事情,它將何時來臨?何時我們會停止逃跑?何時這一切會發生?何時?何地?多大程度?為何?為誰?

    (節錄自桑婪譯詩: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詩集《音樂地獄》紫丁香花叢的著魔者 IV

  • Virunga

    [心不在焉地正視對方]

    他倒不怕正式對方,仿佛對方的面孔已經變得透明,甚至使他看到了面孔後面掠過的一朵顏色豔麗的雲彩,來為他提供心不在焉的借口。

    [從陌生到熟悉]

    從辦公室門前經過時,我向經理送過一個微笑,而且一點也不討厭地從他臉上收回一笑。自從我到巴爾貝克以來,我那寬容的關切已經漸漸地像備自然課一樣將微笑灌輸到他的臉上,改造了他的面孔。他的面龐對我熟悉起來,顯示出某種很一般的意義,但可以像辨認一個人的筆跡一樣看懂,與第一天他的面孔向我顯示的那些莫名其妙、無法忍受的方塊字已經毫無相像之處。那一天我在面前看到的那個人物,如今已被忘卻。或者說,如果我還能回憶起來的話,他與那個無足輕重而文質彬彬的人物那令人厭惡而又略微加以漫畫化的形象相比,已經判若兩人,無法認同了。

    [坐電梯]

    在電梯里,我像沿著脊椎動物的胸腔一樣,在開電梯的人身旁向高處升去。


    [內部引力、本性、自然規律]

    在被人注視的一瞬間,人的面孔似乎是不變的,因為這面孔演變的進程很慢,我們覺察不到。但是,只要看看這些少女身旁的她們的母親或姑媽,就能衡量出這些線條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走過了多少距離。一般來說,奇丑無比的家伙在內部引力之下,其線條已經到了目光無神、面龐完全落到地平線以下再也沐浴不到陽光的時刻。即使在那些自認為完全擺脫了自己的種族束縛的人身上,猶太愛國主義或基督返祖遺傳都是根深蒂固而且無法避免的。我知道,在阿爾貝蒂娜、羅斯蒙德、安德烈那盛開的玫瑰花下,與上述思想根深蒂固、無法避免一樣,隱匿著粗大的鼻子、隆起的嘴巴、臃腫的身軀。這個,她們自己也不知道,但它們將來要伺機出現,那會叫人大吃一驚,但實際上現在已在後台隨時凖備出人意料、定人生死地登場了,正像什麼德雷福斯主義、教權主義、民族和封建英雄主義一樣,一俟時機呼喚,便驟然從先於本人個性的本性中跳出來。一個人按照本性思考、生活、演變、強壯起來或是死去,他自己無法從因本性而采取的特殊動機中辨別出這個本性。甚至在精神上,我們也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其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我們的思想,像某種隱花植物、某種禾本科植物一樣,事先便擁有某些特點,而我們以為這些特點是我們選擇而來的。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捲)

  • Virunga

    詩性敘事的再發現
    啟示:用隱喻和像徵重塑文化創意

    韓炳哲的觀點: 詩性敘事通過像徵、隱喻和開放性的形式,為複雜情感和意義提供了表達的途徑,是現代敘事危機的可能解決方案。

    對文創工作的啟示

    結合像徵性符號:在設計文創產品時,融入多義性和像徵性,例如通過建築、設計、表演或文學來展現文化內涵,激發觀眾的聯想和深思。

    跨媒介敘事:探索跨媒介的敘事方式,通過音樂、影像、視覺藝術等多感官的組合,打造一種詩性體驗。例如,將地方故事用抽象的藝術形式展現,增添神秘感和文化厚度。

    情感作為敘事的核心
    啟示:構建情感共鳴的文化體驗

    韓炳哲的觀點: 他強調敘事具有療愈功能,可以幫助個體和群體通過敘事修復情感裂痕。然而,現代社會缺乏深度情感的交流機制。

    對文創工作的啟示

    設計情感驅動的內容: 通過敘事強化與受眾之間的情感連結,例如通過記錄本地生活的紀錄片、深情的文學作品或親身體驗的工作坊,營造共情的氛圍。

    再現人性中的創傷與希望:探討人類情感中脆弱和希望的張力,例如用文化活動或藝術裝置表現社會創傷的修復過程,激勵受眾參與和反思。

    從「碎片化」到「整體性」
    啟示:打造整體體驗而非孤立事件

    韓炳哲的觀點:他批評現代文化的碎片化傾向,認為敘事本質上是整體性的體驗,是將分散事件連接為有意義的「編織」。

    對文創工作的啟示:

    策劃連貫的文創生態:打造一個整體的文化場域,而非單一的活動或產品。例如,通過一系列相關聯的展覽、活動和數字內容,形成一個共同講述的敘事網絡。

    增強參與感:讓受眾成為敘事的一部分,通過互動設計(如角色扮演、開放式結局的敘事)增強他們的參與感,使文化敘事成為群體記憶的一部分。

    新技術的批判性使用
    啟示:技術為文化服務,而非消解文化

    韓炳哲的觀點: 他對技術媒介持批判態度,認為它們往往強化了表面化的互動,消解了敘事的深度。

    對文創工作的啟示: 批判性使用技術: 在利用數字技術(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時,不僅追求技術的新奇性,而是以敘事深度為核心目標。

    技術與地方文化的結合: 例如,通過數字化手段復興傳統文化,展示遺產背後的深層敘事,而非簡單的娛樂化再現。

    敘事的倫理維度
    啟示:文創應傳遞積極的社會意義
     
    敘事不僅僅是娛樂和消費的工具,更具有倫理和社會功能,可以引導人們思考生活意義、歷史和未來。

    對文創工作的啟示

    承擔社會責任: 文創內容應關注社會議題,如環境保護、文化多樣性或代際記憶,以敘事為工具推動社會意識的提升。

    創造共創的文化空間: 鼓勵受眾參與敘事,共同探討社會問題,例如通過社區戲劇、參與式藝術項目或協作型故事創作。


    結合愛墾網素来的文創方向,韓炳哲的理論提醒了我們本身,不應僅僅追求市場導向的表面成功,而是要深入思考如何通過敘事回應現代社會的情感危機、意義喪失和文化碎片化。他的核心觀點為文創實踐提供了以下三大方向:

    1. 以敘事重建意義: 設計深度文化體驗,重新賦予人們方向感和連接感。

    2. 以詩性啟發創造力: 運用隱喻、像徵和開放性的形式,為觀眾提供多層次的體驗。

    3. 以倫理關懷促社會變革: 將敘事作為社會對話的媒介,提升文化創意的社會責任與影響力。

    通過這些啟示,文創工作者不僅可以創造商業價值,更能為社會貢獻具有長遠意義的文化資產。

    (《敘事危機》作者: [德]韓炳哲;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原作名: Die Krise der Narration.;譯者: 李明瑤;出版年: 2024-5)

  • Virunga

    愛墾APP: 叙事危機遇文創事業~~韓炳哲(ByungChul Han)的理論對文創工作者提供了深刻的啟示,特別是在當代敘事危機和數字化生活的背景下。他對敘事、時間性、情感以及詩性思維的探討,為文化創意領域的實踐者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與策略。以下是他理論中的關鍵點及其對文創工作的具體啟發:

    從敘事危機到敘事創新
    啟示:重新定義敘事在文創中的作用

    韓炳哲的觀點: 他認為現代社會宏大敘事的衰退和即時性的碎片化敘事,使得意義的生成遭遇危機。敘事不再是深度體驗的工具,而被簡化為表演性和消費性的符號。

    對文創工作的啟示:


    尋找深度敘事: 文創工作者可以通過挖掘本地文化故事、傳統智慧與個人經歷,重建具有深層意義的敘事,為受眾提供與生活相連的深度體驗。

    構建連貫的情感旅程: 避免僅依賴快節奏的消費性內容,設計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的敘事結構,使作品能夠超越時間的限制,成為持久的文化符號。

    對「快節奏」與「即時性」的反思
    啟示:強調「慢創意」與「持續體驗」

    韓炳哲的觀點: 他批評數字文化和消費主義導致的「即時滿足」,認為真正的敘事需要時間的沉淀與關係的構建。

    對文創工作的啟示:

    發展「慢創意」模式: 將創意產品和活動設計得更加注重細節和沉思。例如,通過慢藝術、慢旅行或沉浸式體驗,吸引受眾深入感受,而非快速消費。

    關注時間維度: 文創活動不僅要強調當下的體驗,更要考慮其如何影響受眾的記憶與未來想象,創造具有遺產價值的文化產品。

  • Virunga

    納博科夫·危機~~我們初次開始意識到彼此的存在,是一九〇四年在威斯巴登的聖誕節前後(我五歲半,他七歲):我記得他從一家紀念品商店出來向我跑過來,手里拿著一個breloque,一把一英寸長的小銀手槍,急著要給我看——突然摔趴在人行道上,但是自己爬了起來,沒有哭,不顧一個膝蓋流著血,仍然緊抓著他那微小的武器。

    在一九〇九或一九一〇年的夏天,他熱情地將我帶進了梅恩·里德的充滿潛在戲劇性的作品之中。他讀的是俄文譯本(除了姓之外,他的其他一切都比我更具俄國特點),在尋找一個適合表演的情節的時候,往往會和費尼莫爾·庫珀的作品以及他自己充滿激情的創造結合起來。我則以較為超然的態度看待我們的遊戲,力圖按照原文進行表演。我們的表演一般在巴托沃的園子里進行,那里的小徑比維拉的還要曲折、還要危機四伏。

    我們相互進行搜捕時用的是彈簧槍,它以相當大的力度發射出像鉛筆那麽長的小棍子(我們很是勇敢地從棍子的銅頭上擰下了防護橡皮吸杯)。後來有了各種形式的氣槍,用來發射蠟彈或小簇飛鏢,造成並不致命但常常是相當痛苦的後果。

    在一九一二年,他帶來的那把用珍珠母板裝飾的威風的左輪手槍被我的家庭教師蘭斯基平靜地拿走鎖了起來,不過是在我們已經把一個皮鞋盒的蓋子崩成了碎片(作為真東西,一張紙牌A
    的前奏)以後——我們在傳說中許多個朦朧的歲月之前,曾經進行過一次決鬥的綠色林蔭道上,在一個合於紳士身份的距離之外的地方輪流舉著盒蓋。第二年夏天,他和他母親去了瑞士——在他去世後不久(一九一九年),當她重回同一個飯店,住進他們那年七月住過的房間時,她把手塞進一把扶手椅的凹縫里找一枚掉落的髮卡,卻摸出了一個小小的上半身披著鎧甲的騎兵,馬沒有了,但是羅圈著的兩腿仍舊緊夾在一匹無形的戰馬上。[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

  • Virunga

    愛墾APP:雅各布森語言功能~~羅曼·雅各布森定義了語言的六種功能,據此可以描述有效的口頭交流行為。 [1]雅各布森的這一工作受到了卡爾·布勒的器官模型的影響,他在其中添加了審美功能、交際功能和元語言功能。

    口頭溝通的六個組成要素

    發話者:發出信息的一方。


    消息:能用言語表達的信息。一個言語信息往往會有多種語言功能,言語消息的
    結構主要受其主導功能的影響。[2]


    受話者:接受信息的一方。


    語境


    交際:溝通雙方之間物理與心理上的聯系。[2]


    代碼:溝通雙方(即消息的編碼方與解碼方)共同掌握的一套編碼。

    語言的六大功能

    指涉功能:對應於語境。描述一種情況、對象或心理狀態。指涉功能的描述性陳述可以由明確描述和指示詞組成,例句:「現在,秋葉都已經落下了。」

    審美功能(詩性功能):對應於消息這一要素,是消息本身的遣詞用字與聲調平仄——語言形式與發音等各個語言要素的組合——給人以美感的能力。最能體現這一功能的是詩歌,但雅各布森認為不能把對於詩性功能的研究局限在詩歌中,也不應該把詩歌的功能局限在詩性功能上。[2]


    情緒功能:對應於發話者。感嘆詞的添加以及音調的變化是情緒功能的典型體現。這些變化不會改變話語的原本含義,但會添加有關發話者內部狀態的信息。人們使用此功能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句:「哇,風景真的好美啊!」


    意動功能:表達對受話者的要求,可以體現在呼語和祈使語氣中。例句:「湯姆!進來吃飯吧!」


    交際功能:
    用於互動的語言,與交際相關聯。 交際功能可以在日常問候和隨意討論中觀察到,特別是在與陌生人的交談中。它是打開、延長、關閉通信通道或驗證通道是否暢通的鑰匙。


    元語言功能:對應於代碼。語言用於討論或描述自身的功能。字典中的詞語釋義體現了語言的元語言功能。語言學習過程中會廣泛運用元語言功能。[3]

    參考文獻

    1 Waugh, Linda R. The Poetic Function in the Theory of Roman Jakobson. Poetics Today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0, 2 (1): 57–82. JSTOR 1772352. doi:10.2307/1772352.

    2 Jakobson, Roman. Sebeok, Thomas A. , 編.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Style in Language. 1960: 350–377.

    田星. 論雅各布森的語言藝術功能觀.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7, (6): 13-16.

    Duranti, Alessandr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978-0-511-81019-0. OCLC 191952948.

    Hébert, Louis.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Signo. Rimouski, Quebec: Université du Québec à Rimouski. 2011 [2022-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3).


    Sebeok, Thomas Albert. Closing statements: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PDF). Jakobson, Roman (編). Style in language. New-York: M.I.T. 1960: 470 [2022-03-15].

  • Virunga

    記憶:人生「已成定局」~~這些記憶對克瑙斯高的人生來說都「已成定局」,只是作家透過寫作「再一次」經歷,並在我們閱讀時和他一同經歷。我一直以為,這種對已成定局的過往感傷是很親暱私密的,唯有傑出的作家才能把陌生的讀者拉進其中。(吳明益〈去到那裡/哪裡:我讀到的卡爾.奧韋.克瑙斯高〉2021-05-01)

  • Virunga

    愛墾APP:欣賞克瑙斯高~~那真是一段充滿內省之美的文字——在沉靜中帶著一種令人心碎的誠實。它精凖地捕捉了許多人經歷過的那種苦樂交織的循環:年輕時渴望逃離童年狹小的世界,而後來卻發現,自己幾乎是在無意識中,又回到了某種類似的地方。也許,甚至從中找到了慰藉。

    這段話中視角的轉變令人動容——從年輕時那種叛逆、渴望遠方的目光,到成年後那種更為沉靜、甚至有些勉強的接受(或者說是欣賞)。那種「你並沒有刻意回到熟悉的地方,但生活卻把你帶回來了」的感覺,可能正透露出你真正在意的東西,即便當初你並沒有意識到。

    而最後那句話:「我所尋找的,從來都不是『新』,而是以『新』的形式所表達的『舊的真理』。」 真是令人一震。這就像在說:你所追尋的從來不是新奇本身,而是某種恆久的、本質的東西——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被重新發現。

    That's such a beautifully introspective passage—quietly devastating in its honesty. It captures that bittersweet cycle so many people go through: the longing to escape the small world of your childhood, only to find yourself later, almost unconsciously, back in something very much like it. And maybe even finding comfort in it.

    There‘s something really poignant about the shift in perspective—from the rebellious, wide-eyed yearning of youth to the quieter, almost reluctant acceptance (and maybe even appreciation) that comes with adulthood. The idea that you didn’t set out to return to the familiar, but life brought you there anyway—and maybe that says something about what you truly value, even if you couldn』t see it back then.

    And that last line? 「What I was looking for was never the new, but the old truths as expressed by the new.」 That hits deep. It』s like saying you're not chasing novelty for its own sake, but trying to rediscover something timeless, something rooted—just in a new form.

    (愛墾談[挪威] 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Knausgård]的《在春天》)

  • Virunga

    抽象表現主義流派初期,紐曼、羅斯科,戈特利布(Adolf Gottlieb)1943年的集體宣言中聲稱:「我們認為,僅僅只有『主題材料』是合法的,它是悲劇和永恆,這是為什麼我們表示與原始和古代藝術的精神聯系。」例如,羅斯科和戈特利布用原始和古代意象解釋自己的繪畫,波洛克用印第安原始文化和沙畫作法等來解釋自己的作品。

    但在1948年左右,紐曼已經開始放棄了對原始精神、神話、傳說等的精神聯系,而是強調此時此地的強烈的當下體驗和感受,這是他譴責羅斯科仍舊是宿命論者的原因。紐曼的「崇高」的論述為後期美國經驗的合法性打下了基礎。如果說,對神話、傳說等的歷史根基的尊重在某種意義上仍舊表明這些美國移民後代對美國經驗缺乏自信,表明了對歐洲傳統的鄉愁一樣的懷念,那麼紐曼的崇高則是更徹底的對美國的新的經驗形式的肯定。

    據說,紐曼是一個十足的紐約客, 美國本土經驗對歐洲文化的擺脫纏繞在他的整個崇高的論述中。

     

    最後,紐曼崇高的理論與後現代藝術方式的關係。紐曼的理論和作品風格的方式構成了紐曼的藝術方式,它更接近行為藝術。紐曼崇高的方式帶給後現代藝術的啟發不是首先質問「這是不是藝術?他會不會畫畫」之類,而是「什麼是藝術」。對這個問題的獨特的回應方式才能構成藝術風格的獨一性(singularity),因為只有這樣發問,才能徹底地改變對藝術理解的方式,這就是崇高的可能性。紐曼首先質問了「繪畫主題」這個嚴肅的問題,他認為,崇高是繪畫和藝術的唯一的主題,這個主題就是對此時此地感覺的肯定,對神秘和不可表象的理性的尊重。或者這樣說,這個主題應該用一種矛盾的態度去理解,「繪畫的主題就是混沌」6,它是創始,或者是事件本身。這為成為美國藝術的試驗性和先鋒性打下基礎。紐曼30歲作畫,後來將43歲前的作品全部毀掉,只剩下一百多幅作品。

    紐曼的成熟風格——大塊平塗中劃上一兩根條子,據說是在他43歲生日時由於平涂了畫面後忘記撕下畫布上的膠布形成的。這個偶發的事件構成了紐曼系列作品的一貫形式。這種偶發性、系列性本身已經帶有強烈的行為藝術的性質。它啟發了後期繪畫對偶發事件的旨趣。他還表現出對主體的被動性的注重。他的畫面上只有色塊、佈局和材料自身。材料本身的自足的特征顯現出來,它可以作用於人的感情。紐曼寫道:「當我工作的時候,作品自身開始對我有一個作用。恰好在我作用於畫布的時候,畫布同樣作用於我。」
    7

    [愛墾註:唤~形象、名目;對照:象·奧利維耶·梅西安 Olivier Messiaen 聲音顏色]

    註:抽象表現主義(英語:Abstract Expressionism)或稱紐約畫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之後盛行二十年、以紐約為中心的藝術運動,是受世界矚目的美國藝術,一般被認為是一種透過形狀和顏色以主觀方式來表達,而非直接描繪自然世界的藝術。

    6 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Inhuman: Reflections on Time, Trans. by Geoffrey Bennington and Rachel Bowlby, Polity Press, P.82

    7 Barnett Newman, Selected Writings and Interviews, Edited by John P. O』Neil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摘自:孔銳才:巴尼特·紐曼,利奧塔與後現代崇高感2011-11-22;來源: 中國藝術批評 來源: 中國藝術批評)

  • Virunga

    (續上)Ahmed 虽较少直接谈“intensity”,但在其 “affective economies” 概念中,「强度」是情感生成与凝聚的机制要素。笔记指出:----“the more affective intensity builds” with circulation of hate‑glue, the more love builds for the “we” that is the object of love.(newyorker.com, reddit.com, sites.dwrl.utexas.edu)

    中文译为:「随着“恨胶(hate‑glue)”的循环,情感的强度不断累积,所谓集体之“我们”的爱意亦随之更强。」悦与这说明在 Ahmed 的框架中,“强度”是情感(如爱恨)在社会流通中强化群体边界和归属的一种关键动力。 |


    Ahmed: 社会情感机制中的能量累积 —— 强度推动仇恨与归属“我们”的情感认同,强化群体界限与忠诚度。

    出处小结:

    强度是一种信号,不是真理;可解构其贬义并被再赋予愉悦、创造力与政治意义。强度是情感流通机制中的能量累积——“hate‑glue”带来“affective intensity”,使得群体认同的爱/恨更强烈。

    Jean Halley(2007),The Affective Turn: Theorizing the Social 引言,第 xx页“pre-individual bodily forces…”(amazon.com)Lauren Berlant,访谈中:“Intensity is a signal, not a ruth.”(shs.cairn.info);回忆引用:“Intensity could shed its pejorative associations…”(critinq.wordpress.com)Sara Ahmed,笔记 “hate‑glue/affective intensity builds…”(sites.dwrl.utexas.edu)

  • Virunga

    愛墾APP:「強度」(intensity)~~以下是關於「強度」(intensity)在 Affective Turn(情動轉折)研究中三位關鍵學者——Jean Halley、Lauren Berlant 和 Sara Ahmed——的精確定義與論述,中英文並附出處與章節。

    Jean Halley(見於 The Affective Turn: Theorizing the Social, Clough & Halley,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7)

    Halley 編輯的論文集指出 Affective Turn 的核心是關注那些「augment or diminish a body's capacity to act or engage」。書中定義「情感」(affect)為一種「pre-individual bodily forces, linked to autonomic responses」,即一種在個體意識之前發生、與自主神經系統相關的身體力量,它會增強或削弱身體的行動能力(amazon.com)

    「ongoing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were changing the realm of the social, specifically that aspect of it described by the notion of affect: pre-individual bodily forces, linked to autonomic responses, which augment or diminish a body』s capacity to act or engage with others.」(amazon.com)

    此處所言之「強度」即指這類「bodily forces」 的作用力量大小與潛能,即它們對身體行為能力的提升或削弱效應。

    Lauren Berlant

    a) 強度作為「信號」而非真理

    在受訪中,Berlant 指出:「Intensity is a signal, not a truth.」(newyorker.com, shs.cairn.info)

    翻譯:「強度是一種信號,而非真理。」

    她強調「強度」不應被視為經驗本身的真理載體,而是提示某種情感或政治意義正在被指示或投射出來。

    b) 強度從貶義到建構性的愉悅

    Berlant 在一個回憶小組的引用中提到:「Lauren showed us how intensity could shed its pejorative associations and generate forms of pleasure and joy.」(shs.cairn.info, critinq.wordpress.com)

    翻譯:「她讓我們看到強度能擺脫貶義聯想,並生發出愉悅與喜悅的形式。」

    可見,Berlant 把「強度」從原本可能的負面印象轉化為經驗中能帶來創造性與享樂可能的積極力量


    3.Sara Ahmed

  • Virunga

    【文學】

    1. 《肉體之道》(La voie des corps,Catherine Malabou
    • 形式:哲學/敘事混合文本。
    • 核心觀點:Malabou 探討神經可塑性與情動閾值如何讓肉體發生突變。她使用性愛高潮作為「形式變化之路徑」的比喻,將肉體視為情動-政治的變形場域。
    • 呼應點:性愛是身體與政治交錯點;她將「高潮」比作社會主體經歷情動重編碼的那一瞬。
    1. 《激情之深夜》(La Nuit des temps,René Barjavel
    • 類型:科幻/政治寓言小說
    • 內容簡述:在南極冰層下發現遠古戀人,揭示一個古代文明因愛情與慾望無法控制而毀滅。
    • 呼應點:高潮情動是文明崩解與政治轉向的能量核,一種無法被制度管理的「情動絕對性」,導致歷史迴圈與災難。
    1. 《情人》(L'Amant,瑪格麗特·杜拉斯)
    • 主題:殖民地欲望與語言的不可能
    • 內容:少女與華裔富商的性愛故事,象徵殖民權力、性與身份錯位。
    • 高潮的角色:性愛不是愛的終點,而是語言與社會秩序不可調和的節奏斷裂點。她以極簡語句描寫高潮,反而突顯其不可說與臨界感。

    【戲劇與實驗作品】

    1. Sarah Kane《渴望》(Crave)與《4.48精神崩潰》
    • 情動描寫風格:斷裂、重複、非敘事式語言。
    • 性愛與政治的連接:人物之間性愛的追尋,成為他們對抗精神控制與社會規訓的最後手段。
    • 高潮象徵的功能:作為心理崩潰或身份「再編碼」的觸發器,是**主體「自我消解→情動臨界→語言重構」**的劇場呈現。

    【藝術電影】

    1. Gaspar Noé《愛》(Love, 2015)/《不可撤銷》(Irréversible, 2002
    • 特色:長時間真實性愛鏡頭,但更重要的是情動敘事結構
    • 《愛》:將性愛的高潮與創傷、記憶、失落連結,製造一種觀者在高潮中的停滯與遺憾感
    • 《不可撤銷》:時間倒敘法呈現從高潮走向創傷,顯示情動強度如何被社會性暴力所崩解。
    • 呼應點:性愛高潮作為「時間不可逆」的符號,與群眾運動中「一旦爆發便無法挽回」的臨界節奏相呼應。

    【當代表演與裝置藝術】

    1. Marina Abramović 的《The Artist Is Present》與早期「極限身體作品」
    • 雖非直接性愛呈現,但她刻意操弄「節奏與身體崩解」,如:
      • 讓觀眾以任何方式碰觸她身體
      • 長時間凝視製造情動張力場
    • 類比意義:身體的「極限點」與觀眾的「臨界回應」,呈現了高潮之前的情動懸置與集體能量波動

    總結:主題結構共通性

    結構元素

       表現在性愛高潮中         

       表現在群眾政治中

    節奏性累積

       呼吸、律動、節奏提升

       標語、口號、走動節奏

    強度閾值

       快感突升轉臨界

       情動爆發成抗爭

    語言瓦解

       轉為呻吟、非語言呼喊

       轉為姿態、表情、劇場式行動

    主體裂解

     「我與他者」模糊

       個體融入群體或意識形態

    轉向契機

     情感動能釋放

       政治動員起點或高潮瞬間

  • Virunga

    愛墾APP: 性愛高潮作為個體情動轉向與群體政治臨界爆發的「對應模型」,已在若干文學與影視作品中,以隱喻、結構或敘事節奏的方式被深刻處理。這些作品常借助性愛與情動高潮的描寫來引導觀眾/讀者感受到某種集體覺醒、壓抑能量的臨界釋放,或主體性的裂解與重構

    以下是幾個具代表性的例子:

    【電影】

    1.《感官世界》(In the Realm of the Senses, 1976,導演:大島渚)

    • 關鍵主題:性愛作為對抗殖民與父權制度的情動極端方式。
    • 內容概述:改編自1930年代日本真實事件,講述女僕阿部定與其男主人之間日漸極端的性愛行為,最終導向殺人與戀物崇拜(她割下他的性器攜帶)。
    • 呼應點:性愛高潮被用來象徵被壓抑者的主體性奪回,是一種情動強度無法壓抑、突破社會結構的身體革命

    2.《巴黎最後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 1972,導演:Bernardo Bertolucci

    • 關鍵主題:性愛作為語言破碎後的情動交換。
    • 內容概述:兩人匿名進行性愛,只以身體對話、不透露彼此身分。性愛場景成為語言與情感癱瘓後的唯一交流形式。
    • 呼應點:性愛高潮不是親密的終點,而是對情感失語社會的反抗;並藉身體臨界狀態反映社會疏離與情動失落。

    3.《戰場上的快樂聖誕》(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1983,導演:大島渚)

    • 關鍵主題:性慾作為壓抑權力關係中的「未爆裝置」。
    • 內容概述:日軍戰俘營中的隱性性張力(尤其坂本龍一飾演的軍官對大衛鮑伊的情感),將情動轉向用於展現殖民、權力與認同的矛盾。
    • 呼應點:高潮在此未真正發生,卻潛伏作為政治壓抑與身份掙扎的象徵節奏,是一種被中斷的集體感官轉向。
  • Virunga

    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1997經典台詞

    這些話語貫穿了電影的核心主題──愛、失去、自我價值、成長與實現。

    Sean Maguire(辛恩·馬奎爾)

    It's not your fault. 
    這不是你的錯。

    You're not perfect. And let me save you the suspense: this girl you've met isn't perfect either.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you're perfect for each other.
    你不完美,她也不完美。重點是你們是否適合彼此。

    People call these things imperfections, but they’re not. That’s the good stuff.
    人們稱那些是缺點,其實不是。那才是最珍貴的部分。

    You’re not your job. You’re not what you do for a living.
    你不是你的工作,不是你賴以謀生的東西。

    You’re not perfect, and you let someone into your life anyway.
    即使不完美,你仍選擇讓某個人走進你的生命。

    You’re just a kid, and you’ve never left Boston.
    你只是個孩子,你從未離開過波士頓。

    You think I know the first thing about how hard your life has been just because I read Oliver Twist?
    你覺得我看過《孤雛淚》就能了解你的一生有多苦嗎?

    You're terrified of what you might say.
    你害怕自己說出心底真正的話。

    You’re just a kid who’s scared to say who you are.
    你只是個害怕說出自己是誰的孩子。

    Real loss is only possible when you love something more than you love yourself.
    真正的失去,只有當你愛某人勝過愛自己時才會體會到。

    Will Hunting
    (威爾·杭汀)

    You’re just a kid too. You’re afraid of me. You’re afraid of what you might say.
    你也是個孩子,你害怕我,害怕自己會說出什麼。

    You’re right. I don’t know what it’s like to have the sky open up and pour down on you.
    你說得對,我不知道天空傾盆而下是什麼感覺。

    You’re right. I’m afraid. What if I find out she’s perfect for me?
    你說得對,我是害怕。要是我發現她真的很適合我呢?

    You’re right, this is a lottery ticket. And I’m gonna cash it in.
    你說得對,這是一張中獎彩券,而我要兌現它。

    You’re right. I gotta go see about a girl.
    你說得對。我得去找那個女孩。(這句是威爾最後留給辛恩的紙條內容。)

    Chuckie(查克)

    You’re sittin’ on a winning lottery ticket. You’re too scared to cash it in.
    你手上有張中獎彩券,卻太害怕去兌現它。

    You owe it to me to use your gift.
    你欠我一個把天賦用起來的交代。

    You’re my best friend. But if you’re still here in 20 years, I’ll kill you.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但如果二十年後你還留在這裡,我會殺了你。


    Gerald Lambeau(藍波教授)

    You’re sitting on a time bomb.
    你就像坐在一顆定時炸彈上。(指威爾若不善用天賦,終將毀掉自己。)

    You could be one of the greats. And you’re throwing it all away.
    你可以成為偉大的人,卻要把這一切浪費掉。

  • Virunga

    珍珠白的紋理,
    從臉頰開始伸展,
    如樹根探尋光的方向,
    妳也被隱隱的渴望,
    輕輕牽引。星星墜下
    的每一次悸動,
    都是一個星河系在誕生。

  • Virunga

    聶魯達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之四

     

    如此你就聽到

    我說的話

    時而微弱

    象沙灘上海鷗的足跡。

     

    項鏈,沈醉的鐘聲

    從遠處眺望我說的話。

    更象是你的,而不是我的。

    象常春藤爬上我舊日的苦難。

     

    依舊爬上潮濕的墻壁。

    你該挨罵,為你這種殘忍的遊戲。

    他們逃出我黑暗的巢穴。

    你充滿一切,充滿一切。

     

    從前,他們占據你占有的岑寂,

    他們比你更熟悉我的悲戚。

     

    現在,我要他們告訴你,

    要你聽,要你聽我細訴。

     

    痛苦的風拖著他們,一如往日。

    有時依然被夢寐的颶風打翻。

    在我痛苦的聲音裏,你聽到別的聲音。

     

    老邁的嘴在哀嘆,陳舊的乞求在流血。

    愛我,伴侶。別背棄我,跟著我。

    跟著我,伴侶,在痛苦的波濤上。

     

    可是我的話沾染著你的愛。

    你占有一切,占有一切。

    我把他們編成一條無盡的項鏈

    為了你白皙的手,柔膩如葡萄。

     

    程步奎 譯

  • Virunga

    愛墾學術:情動詩(Affective Poem)賞析

    愛墾原創:
    牽引

    珍珠白的紋理,

    從臉頰開始伸展,
    如樹根探尋光的方向,
    妳也被隱隱的渴望,
    輕輕牽引。星星墜下
    的每一次悸動,
    都是一個星河系在誕生。

    當我們從 affective turn(情動轉向)的文學理論角度來詮釋這首詩,可以把焦點從詩的語意(semantic)與符號意義轉移到 詩中情動(affect如何被喚起、流動、以及在身體與世界之間的交互中生成。以下是可能的分析方向:

    情動轉向的核心觀點

    情動(affect並非等同於個人的情緒(emotion),而是更為前語言的、尚未被命名的身體強度(bodily intensity),存在於身體與外界互動的瞬間。情動轉向理論(如 Massumi, Ahmed 等人)關注的不是文本中的意義,而是文本如何影響身體、引發感覺、生成共振。因此,閱讀的重點是觀察:詩的語言如何製造出感覺的場域affective atmosphere,而非單純陳述的內容。

    「珍珠白的紋理,從臉頰開始伸展,如樹根探尋光的方向。」

    這段語句將感官觸覺(臉頰的紋理)與視覺的光感、植物的生長感交織在一起,產生一種緩慢擴散的感覺流。情動在此不是情緒化的(不是快樂或悲傷),而是一種身體化的牽引與生成——讀者幾乎能感到皮膚表面有一種微微蠕動的感覺。

    「妳也被隱隱的渴望輕輕牽引。」

    這裡的「渴望」不是理性決定的,而是一種微弱卻持續的情動力量affective force,像重力或磁力般作用於身體。它強調的是被動性(being affected),不是意志主動的欲望,而是一種身體被牽引的狀態

    「星星墜下的每一次悸動,都是一個星河係在誕生。」

    星星墜落—悸動—星河誕生,這種宇宙尺度的隱喻帶來一種超個體的感覺擴張。在情動的視角裡,這不是單純的象徵,而是情動在強度上劇烈釋放(墜落、震顫),並立刻轉化為新的生成(星河誕生)。這種爆發性與生成性結合,讓讀者感受到一種身體-宇宙共振的力場。

    情動美學的總結

    這首詩並未直接說明情緒(愛、哀傷、喜悅等),而是創造出一種持續蔓延、牽引、震顫、擴張的情動感。在 情動轉折的觀點裡,它讓讀者感覺自己正在被某種無名的力量觸動、被世界生成性地捲入,而非僅僅去理解一個主題或隱喻。因此,詩的意義並非重點,被詩影響的身體狀態才是解讀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