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彩繪粉紅系列01


陳明發的詩〈顏色 〉

一百種粉紅的顏色
沒一個名字對得上
形容詞千樣的窮窘

在萬般酷熱的赤土上
每道皸裂都是躲避妳
深情凝視的沼澤叢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Suan Lab

    愛墾原創:粉红主題的人體彩繪 

    經妳恣意泅泳

    一泓粉红
    濃得化不開
    開始温熱的漩涡
    將净化一身毛骨
    一切經脈

  • Suan Lab

    對我而言,這麼重要、是我用來獨處的聲音,已經因為大量的回聲而傾聽不到自己。有人說,一個人一生只能寫一部小說,接下來的只是也只能不斷地複製自己而已。

    創作經由一連串的繁衍,固定的路徑形成風格,經過再版,變成流行。然而風格一旦變成流行,獨特性就會因大量的消費而消失,它們怎麼可能共存換個角度想,如果風格不能流行,那風格該由誰來確立?

    山本耀司說風格是一種格式、一面鏡子、一種監獄,足以反映自己,模仿自己,耽溺自己。當風格建立,自戀體系也同時完成──然而,何時要掙脫牢獄需要從自己的保護網中解脫嗎監獄之囚也是一室之主,自囚與自由租界區只是一念之差而已。

    所以山本耀司很篤定的說,他不怕自己被抄襲,就像三宅一生,或許有人偷得了他的觀念,卻沒有三宅那樣精確的技術,得以完美地呈現三宅的風格,達到他的境界。就像文案,即使復制得了思維,用了相同的詞匯,可是卻無法有相同的敘事方法、相同的腦中影像與陳述邏輯,如同聲音是可以被模仿的,但唇形不行。

    為何自己變得如此戒慎恐懼當時決定出版自己的廣告文案作品,不就是想借著發表,讓更多人能靜下心來看這些苦思良久,卻稍縱即逝的廣告文案我需要的是更專心的讀者,而不是心不在焉的消費者,出版不就是為了讓文案存活的時間得以不受廣告昂貴檔期的影響而恆久不滅如果沒有市場,就連書也不能存活,需要更多讀者這件事情,變成廣告字戀後的副作用,是當初始料未及的。

    文案與文學,自出書以來爭論已久。我的廣告文案書,是我不想弄清楚的文案與文學新中間路線,其實沒什麼好去急著定義的。有著廣告血統的彼得梅爾,他的焦躁找到了文學的出路,我也不過是一個在廣告與文學的夾縫中求生存的文字書寫者:在文案中逐一建立自己的敘事觀點,廣告創作之餘,在紙的背面同步書寫另一種文類,比較黑色悲觀、比較批判反省的那種,我沒有向誰靠攏的意圖。

    關於以上的矛盾、不安與失眠失序,或許可以像電影導演安哲羅普洛斯《永遠的一天》那樣,一個詩人向路人、窮人、孩子買詞匯。與其坐困在複製、失格及自我迷失之中,不如去旅行用旅費收買別人的生活語匯。新的字、新的收集形式,有可能新生新的語文系統,我建議文字創作者的精神療養院應設在市場、漁港、工廠或機場旁邊,面對源源不絕的俚語、粗話及直言不諱的生動,這些情緒性的字眼只需精確而完美地場面調度,原創已足。這是一種退化抑或是進化的唯一方式呢

    我也不知道。(台灣文案創作人李欣頻:廣告字戀後副作用)

  • Suan Lab

    3小人物對抗大世界的不確定性

    軍事摩擦常被描繪為國家之間的對撞,但其實最真實的,是城市居民在壓力下保持生活的普通勇氣。這些故事比武器更能觸動人。

    4在假訊息與輿論對立中守住真相

    如今世界各地都面臨假新聞、分裂性的媒體論述與政治操弄。以此為題材的都市劇,能一次連結歐美、亞洲、中東的觀眾。

    5愛情與親密關係在不穩定年代更顯珍貴

    愛情在政治與文化張力中更具韌性,也更容易成為國際市場的熱點元素。這種對「脆弱世界中的深情」的捕捉,是普世性的。

    三、城市劇如何處理國際局勢?——「背景化」而非「主旋律化」

    為避免創作受國際政治立場綁架,都市劇更適合採取「把政治放在背景」的方式,而不是「把主角變成政治工具」。

    1把緊張放在環境裡,而不是主線裡

    例如:

    • 某天市中心多了軍車巡邏
    • 角色的手機突然收到政府的警戒通知
    • 海外親戚傳來擔憂訊息

    這些畫面像天氣一樣:存在,但不是故事焦點。

    2主線講人,而不是講國家

    觀眾追劇追的是角色,而不是政策。政治是「暗潮」,人性成「浪頭」。

    3不講誰對誰錯,而講「人如何在裂縫中活著」

    這種角度能有效避開政治敏感性,也能讓故事真正打向全球。

    四、東亞背景下的城市劇三種可能敘事方向

    以下是最適合「普通預算」、「國際市場友好」的城市劇模型。

    (一)混亂年代的職場群像劇

    主角們因供應鏈調整、跨國企業縮編而面臨人生選擇。東亞緊張只是造成環境變動的「外部壓力」。

    優點:容易拍、普世、很貼近串流平台口味。

    (二)跨文化愛情與誤解

    兩位主角來自政治上日益對立的國家。外部世界越撕裂,他們越需要互相信任。

    優點:浪漫、易出口、不需要特效。

    (三)資訊與真相:灰色地帶的都市懸疑劇

    一則與地緣政治相關的假新聞引發混亂,主角(記者/工程師/律師)試圖釐清真相。不碰軍事,只碰「資訊正義」。

    優點:國際普遍關注、成本與場景需求低。

    五、當前東亞局勢能提供的文化反思

    高市早苗與北京之間的言詞交鋒,只是東亞大時代變動的一個縮影。真正值得城市劇創作者思考的是:

    • 當全球化出現裂縫,我們如何在城市中重新理解他人?
    • 當國際對立增強,我們是否更需要跨文化的信任?
    • 當國家議題壓迫著每個個體,我們能否保有小小的溫柔與尋常?

    這些都是普世性的問題,不屬於任何單一國家。而影視劇的責任,或許不是給答案,而是讓人看見:現代人其實都在面對同樣的困惑。

    結語:大時代下的城市劇,講的仍然是人的故事

    東亞或許正在進入一個更緊張、更充滿風險的年代,但文化創作不必把大時代當成政治任務,而可以把它當成敘事的底色。只要能捕捉到:

    • 不安的情緒、
    • 破碎的信任、
    • 城市生活的堅韌、
    • 以及個體對幸福的渴望 ——

    這樣的故事就能跨越國界,被世界理解。在外部世界逼迫每個人選邊站的年代,文化敘事仍然可以選擇:講述那些超越國界的,以人為本的真實與善意。

    ([愛墾研創·藝術三觀-時代呼唤] 〈東亞區域緊張中的城市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