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文化:风度

韵是指风度。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iPLOP

    三、AI在媒體研究中的角色

    像 ChatGPT 這樣的 AI 工具,並不是要取代人類對影像的詮釋,而是能在幾個層面提供輔助: 

    資料整理員:巨量影像伴隨龐大的標籤、描述、地理座標與時間資料。AI 可以幫助研究者快速歸納,找到熱點主題、地域差異或流行趨勢。

    理論與方法的翻譯者: 在文化研究中,我們經常談「凝視」「再現」「日常實踐」。但當資料量突破億級規模,研究者必須導入數據科學與電腦視覺的方法。AI 可以協助把這些技術語言轉化為文化理論能理解的脈絡。

    1
    文化現象的解釋者: 當模式出現——例如「自拍」比例逐年上升,或「美食照」成為旅遊的主要影像——AI 可以輔助研究者把這些現象連結到身份建構、消費文化或全球化流動等更大的議題。

    報告與知識生成助手: 研究不只是數據的呈現,更需要文字的詮釋。AI 可以幫助草擬研究成果,或者將枯燥的數字轉換成具有故事性的論述。
     

    四、案例研究:城市旅遊影像的模式分析

    為了更具體地理解 AI 與巨量影像如何結合,讓我們設想一個研究案例:全球城市旅遊影像的模式分析

    研究問題

    不同城市是否存在全球性的「必拍」景點?

    不同文化群體在同一城市拍攝的影像有何差異?

    影像的構圖、濾鏡與題材是否呈現共同模式?

    疫情前後的旅遊攝影習慣如何轉變?

    方法設計

    蒐集資料:透過平台 API,收集特定城市的照片與 metadata。

    電腦視覺:辨識照片中的內容(地標、人物、食物、自然景觀)。

    文字分析:解析標籤與描述,檢視語言與文化差異。

    比較研究:橫向比較不同城市,縱向比較不同群體。

    時間分析:對比疫情前後的影像題材與數量。

    預期成果

    建立「全球旅遊影像地圖」,呈現遊客最常拍攝的場景。

    揭示不同文化群體如何以影像建構對城市的想像。

    紀錄旅遊文化在全球事件下的轉變(如疫情)。 

    在這樣的研究過程中,AI 可以協助進行初步數據整理,並在結果出現後,幫助研究者將模式與文化理論對話。 

    五、倫理與反思

    當我們談論巨量影像與 AI 時,不能忽略其背後的倫理問題。

    隱私與監控:大量照片來自個人分享,用於研究是否侵犯個人權益?

    全球不平等:並非所有地區都能同等程度地參與影像生產,這會導致「全球影像地圖」偏向富裕國家。

    演算法偏差:影像辨識工具可能帶有文化偏見,導致研究結論再現既有的刻板印象。

    這些問題提醒我們,AI 只能是輔助,而不能取代人類的批判性思維。 

    六、結論:未來的視覺文化研究

    從 MoMA 的兩萬張照片,到 Instagram 的數千億張影像,人類社會已經從「稀缺」進入「過剩」的影像狀態。在這樣的時代,研究者面臨的挑戰不是「如何找到影像」,而是「如何理解影像洪流」。

    ChatGPT 與其他 AI 工具,在這裡不是答案,而是工具箱。它們可以幫助我們把不可見的數據模式呈現出來,把零散的資訊組織起來,把技術性的結果轉化為文化討論的語言。但最終,影像的意義仍需要人類去詮釋、去批判、去連結更廣泛的社會脈絡。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總結:AI 能夠讓我們看見影像,但只有人類能夠理解影像。

    未來的媒體研究,將是一場人類與機器的對話,也是對數位文化本質的再思考。


    Ref: Painting with Data: A Conversation with Lev Manovich by Randall Packer; In hyperallergic.com; October 31, 2014)

  • iPLOP

    嫣然·巨量影像時代的文化視野:從MoMA到IG(Instagram)的旅程

    一、導論:從美術館到數位海洋

    2014 年春季,《Aperture》雜誌刊出一篇文章,記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與「軟體研究計畫」的合作。他們嘗試將兩萬張數位化攝影作品整合成一張高解析度的影像,並透過視覺化工具讓研究者能「一次看見所有照片」。這項實驗既是一種科技操作,也是一場近乎宗教性的體驗——因為我們從未如此清晰地意識到,影像的總量是如此龐大而難以掌控。

    然而,如果說 MoMA 的兩萬張照片已令人震撼,那麼放在社群媒體的時代,這個數字簡直不值一提。光是IG 一個平台,就早已累積超過一千六百億張照片;Facebook 每天的上傳數量也以億為單位在成長。與這樣的「影像洪流」相比,任何機構的館藏都顯得微不足道。換言之,我們早已從「美術館的收藏」進入了「數位社群的無限影像庫」,這樣的轉變,不僅改變了影像的存在方式,也徹底顛覆了媒體研究的面貌。

    二、巨量影像作為「超級紀錄片」

    社群媒體上的影像,不再只是個人記錄,而是形成了一部前所未有的「超級紀錄片」。它沒有導演,沒有劇本,但由數以億計的用戶共同參與,每天持續更新,涵蓋全球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我們將傳統的紀錄片比作一條清晰的敘事線,那麼社群影像則像是一個無限延展的拼圖:

    它呈現了人們如何拍攝彼此,如何拍攝城市、食物、風景;它反映了不同文化群體的審美與習慣;它也紀錄了事件的即時性——災難、抗議、疫情,都在瞬間被無數手機鏡頭捕捉並分享。

    問題是,這樣的「超級紀錄片」並非肉眼可直接「觀看」的對象。任何人都無法親自瀏覽上億張照片,必須依賴電腦運算、數據分析與視覺化工具。這也正是人工智慧(AI)進入文化研究的契機。(下續)

  • iPLOP

    [愛墾研創·嫣然]竹子文創的玩法~~竹子在東亞文化中一向被視為「四君子」之一,象徵堅貞、虛心與節氣。然而在今日的文創產業脈絡中,竹子的價值早已超越傳統象徵,其輕盈、韌性與高再生性的特質,使它成為極具可塑性、也最貼近永續理念的文化素材。若從文旅、飲食、手工藝、建築到身心靈體驗等多面向來思考,其文創延展性幾乎無邊。以下便從幾個方向,談談竹子如何在當代被重新定義並激發出新的文化與商業可能。

    一、文旅體驗:讓竹文化成為風景的一部分

    許多地區已開始將竹林美學與旅遊體驗結合,如竹林步道、竹藝村、竹文化館等。竹林本身具備高度的視覺療癒效果,陽光穿透細葉、風聲掠過竹節的聲響,天然就具備沉浸式的魅力。若結合導覽、竹編工作坊、竹筍採集、竹料理品嚐等活動,可讓旅客在一日或多日的行程中「以竹為主題」深度探索地方文化。甚至可以發展季節性活動,如春季竹筍節、竹林音樂會、竹燈節等,使竹子兼具觀光吸引力與文化象徵力。

    二、藥膳與食創:竹食文化的再設計

    竹筍、竹葉、竹瀝皆入藥,《本草綱目》中便記載竹瀝能清熱化痰。現代文創飲食可將竹的食療概念轉化為輕保養型的飲食產品。例如:以竹瀝入茶製成清爽飲品、以竹葉香氣為基底調和甜點,或創作以「竹」為概念的藥膳套餐,強調清熱、潤肺、減油的飲食哲學。竹筍本身也能延伸無數菜式,從傳統客家酸筍到現代的竹筍濃湯、竹筍小點,都能成為地方飲食品牌的亮點。透過餐桌講故事,可將竹的文化意象轉化為味覺體驗,讓人「吃進文化」。

    三、竹工藝與設計:傳統與當代的交會

    竹編、竹刻、竹器,是竹文化中最具匠意的一環。傳統竹編強調細膩與堅固,但在當代設計脈絡下,竹藝可以更具玩味,例如:

    • 以竹纖維創作可水洗、輕量的日常用品,如托盤、燈罩、便攜容器。

    • 以傳統竹編技法融入現代潮流,如竹編包款、科技感混搭天然質材的家具。

    • 結合插畫、地方故事,把竹藝與文創商品相互嫁接,讓竹籃、杯墊、擺件不只是器物,而是帶有土地溫度的文化符號。

    竹材本身也適合用於永續設計,不僅環保、可快速再生,也能因其自然紋理而展現獨特美感。在強調ESG與綠色生產的時代,竹工藝的定位可更有高度。

    四、建築與空間:竹的自然美學

    竹材在建築領域逐漸受到國際重視,其輕質、可彎曲、抗震與通風的特性,使它能創造獨特的空間氛圍。從亞洲傳統竹屋,到現代建築師設計的竹天棚、竹構藝廊、竹涼亭,再到各國永續建築實驗,都能見到竹材的創意運用。竹結構的線條感與節奏性也很適合與光影互動,成為空間設計的亮點。

    此外,竹建築常與文化活動結合,如竹亭成為市集舞台、竹棚成為祭典布景、竹編成為裝置藝術,讓建築不只是空間,而是文化敘事的一部分。

    五、靈修與身心體驗:竹的哲學意涵

    竹象徵虛心、有節、堅韌,這些特質本身就帶有哲思意味,非常適合延伸成身心療癒與靈修體驗。例如:

    • 在竹林中進行靜心冥想或瑜伽課程,利用自然的聲音與光線營造沉靜效果。

    • 以竹為素材制作香具、樂器(如蕭、笛),引導聽覺與嗅覺的舒緩。

    • 以竹為主題的閱讀、書寫或茶事,讓修竹的形象與心性修為產生連結。

    這樣的體驗不只具備觀光價值,更帶有精神文化上的深度,可成為高質量、差異化的文創服務。

    六、跨界整合:讓竹子成為生活方式品牌

    真正具潛力的竹子文創,往往不是單一產品,而是能形成「生活提案」。想像一個結合竹建築、竹食、竹藝、竹裝置與靜心體驗的園區,它不只是旅遊,而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示範。或者打造以竹為核心的品牌,從居家用品到體驗課程,從飲食到文化教育,形成一套完整而自然的文化敘事。

    竹子之所以具有強大的文化延展力,在於它兼具文化象徵、材質魅力、生活價值與永續意義。只要能找到故事的切口、工藝的亮點與市場的需求,竹子的文創可能性幾乎沒有上限。

    如果你有特定領域想深入,例如想寫企劃、想做產品提案或想設計一套文旅體驗,我可以再幫你把方向收得更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