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APP:Erik Erikson是德裔美國心理學家,他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是理解人類一生心理發展過程的重要框架之一。此理論主張:人在一生中會經歷八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涉及一個核心的「心理社會衝突」,其解決方式將深刻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與人格特質。
根據心理學家 Erik H.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人類在生命晚期(約 65 歲以後)面臨的核心心理任務,是在「自我整合」(ego integrity)與「絕望」(despair)之間取得平衡。成功整合的人,能坦然面對自己的人生歷程,即使有遺憾,也能接受生命的有限性,發展出一種智慧與超越感。反之,若無法肯定過去的選擇與貢獻,則可能陷入後悔、焦慮與否定,最終走向絕望。這一階段的挑戰不只是個人的心理課題,也常在公共語言中投射為對他人選擇的評價與批判。
註腳格式(適用於學術文章、報導、報告底部註解)
Erik H. Erikson,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82).
在《身份的焦慮》(Status Anxiety,2004)中,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深入探討了現代人如何在尋求社會地位與他人認可的過程中,感受到焦慮與不安。這與我們在社群媒體上對留言、讚數、關注者數目的過度關注密切相關。德波頓的分析和建議提供了一些有力的視角,幫助我們面對這種「為虛幻的認可而受傷」的現象。 以下是他書中核心觀點與應對建議的整理:
Zenkov
愛墾APP:Erik Erikson是德裔美國心理學家,他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是理解人類一生心理發展過程的重要框架之一。此理論主張:人在一生中會經歷八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涉及一個核心的「心理社會衝突」,其解決方式將深刻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與人格特質。
第八階段:老年期(約 65 歲以上)
核心衝突:自我整合(Integrity) vs. 絕望(Despair)
這個階段是 Erikson 理論的最終章,重點是個體在回顧一生後,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歷程與存在價值。
若老年人能夠接納自己的過去,包括成功與失敗,並認同自己的生命選擇,他們將發展出:
滿足與平靜:覺得人生雖有遺憾,但整體而言有價值、有意義。
接受死亡:不再畏懼死亡,因為人生「已經完成」。
智慧(Wisdom):這是 Erikson 所說的老年期主要美德,是一種超越自我、面向人類經驗的理解與包容。
如果個體回顧一生時感到失望,認為自己未完成應做之事,或懊悔曾經的選擇而無法釋懷,則可能陷入:
懊悔與痛苦:對過去懷有深深的悔意,無法原諒自己。
焦慮與憤怒:對衰老與死亡產生強烈恐懼與拒絕。
孤立與憤世嫉俗:可能對年輕人、現代社會產生敵意,因為感覺自己被遺忘或取代。
舉例對照:
一位學者退休後,若能從過去的研究、教學與人際互動中看到其正面價值,即使不再參與第一線研究,也會感到安然,並樂於轉向顧問、寫回憶錄、指導後進等「智慧傳遞」的角色,這就是自我整合。
相反地,若某人因年老無法持續參與學術活動而感到無力、憤懣,甚至貶低其他持續參與者以抬高自身退出的選擇,則可能是絕望感的投射,是一種為內在失落找外部替罪羊的心理防衛。
這階段的核心挑戰總結為:
「我這一生有價值嗎?」
能誠實回答「有」,即是整合;若回答「沒有」,則傾向絕望。
根據心理學家 Erik H.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人類在生命晚期(約 65 歲以後)面臨的核心心理任務,是在「自我整合」(ego integrity)與「絕望」(despair)之間取得平衡。成功整合的人,能坦然面對自己的人生歷程,即使有遺憾,也能接受生命的有限性,發展出一種智慧與超越感。反之,若無法肯定過去的選擇與貢獻,則可能陷入後悔、焦慮與否定,最終走向絕望。這一階段的挑戰不只是個人的心理課題,也常在公共語言中投射為對他人選擇的評價與批判。
註腳格式(適用於學術文章、報導、報告底部註解)
Erik H. Erikson,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82).
延續閱讀:
我沒有退場
〈學術殿堂叙事(虚構個案)〉
Aug 7
Zenkov
愛墾學術:身份的焦慮
在《身份的焦慮》(Status Anxiety,2004)中,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深入探討了現代人如何在尋求社會地位與他人認可的過程中,感受到焦慮與不安。這與我們在社群媒體上對留言、讚數、關注者數目的過度關注密切相關。德波頓的分析和建議提供了一些有力的視角,幫助我們面對這種「為虛幻的認可而受傷」的現象。
以下是他書中核心觀點與應對建議的整理:
1.現代社會中的地位焦慮本質
德波頓指出,地位焦慮(status anxiety)是現代人普遍的心理現象,因為我們所處的社會高度競爭、強調個人成就且缺乏固定階級制度,使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可以「成功」,但也意味著失敗是「自己的錯」。
在社群媒體上,我們看到別人的成功、漂亮的生活照、事業成就,這些都可能觸發比較與焦慮,讓我們感覺自己不夠好或被忽視。
2.認可的來源與其幻象
德波頓指出,許多人的痛苦源於對「他人眼光」的依賴——我們渴望被重視、被喜歡。但這種認可是短暫的、變動的,而且往往來自我們根本不熟識或不了解的人(如社群媒體上的陌生人)。
建議:嘗試質疑這些認可的價值和來源。不是所有人的看法都值得我們在乎,尤其是那些不了解我們的人。
3.建立內在的價值標準
德波頓強調,要對抗地位焦慮,我們需要建立自己的價值系統,不再單靠外界的指標來衡量自我價值。哲學、藝術與宗教等傳統常被他引用為對抗社會價值壓力的方式。
建議:透過閱讀、反思與對話,發展一套屬於自己的「成功定義」和「價值指標」。問問自己:「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而不是:「大家都在乎什麼?」
4.學會幽默與自我解嘲
德波頓建議,我們可以用一種更幽默、距離感較強的方式來看待自己與這世界的荒謬性。他認為,幽默是一種智慧的防衛機制,能幫助我們不那麼嚴肅地看待社會評價。
建議:對於一些負面留言或失落時刻,不妨用幽默的方式看待它,提醒自己:這不代表全部的你。
5.仰望更深層的意義,而非膚淺的地位
德波頓在書中提醒我們,人生的意義並不等同於他人的認可。我們可以透過服務他人、創造美好事物、培養關係,來找到更深的滿足感。
建議:與其追逐即時的「讚」與「回應」,不如投入於更持久的創作、人際關係或內在成長中。
結語:面對社群媒體帶來的心理衝擊,阿蘭·德波頓的《身份的焦慮》提供了一個重要提醒:我們的價值不應建立在瞬間的掌聲上,而應來自深層的自我理解與內在信念。
如果你感到社群媒體對自我認同造成壓力,不妨停下來問自己:
「我是為了什麼而在發表、回應與比較?」
「我可以用什麼樣的態度,重掌自己對價值的定義權?」
這本書的核心訊息或許是:社會不會停止評價我們,但我們可以選擇不再完全依賴這些評價來定義自己。
on Tuesday
Zenkov
三、台灣:生活化與文創化的「日常和平」
台灣的紀念方式,顯著不同於大陸的莊嚴或香港的折衷。這裡的「和平80週年」更傾向於文化生活化的表達。
公共藝術與城市展覽:台北市公共汽車站設置「終戰80週年」攝影展,將歷史照片帶進日常空間。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紀念音樂會,信義區舉行嘉年華,將戰爭記憶轉化為市民參與的文化盛事。
品牌文創的融入:知名零食品牌「乖乖」推出限量包裝,設計結合戰爭符號,讓消費者在生活用品中「遇見」歷史。其他團隊則推出紀念T恤、桌遊與插畫展,把嚴肅的歷史轉化為青年易於接受的文化符號。
歷史論述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官方多使用「終戰」而非「抗戰勝利」。這種用詞差異,顯示出台灣在歷史記憶上的特殊處境:既承繼中華民國的歷史,又與大陸的民族敘事拉開距離。
台灣的「和平」是一種日常的和平,它不強調勝利或抗爭,而是以生活化、文創化的方式來紀念。
四、和平之下的張力:同聲異曲的奧妙
語言的差異:大陸強調「抗戰勝利」,凸顯民族奮起;
台灣偏向「終戰」,突顯戰爭結束與和平到來;
香港則遊走於兩者之間,既呼應「民族勝利」,又強調「地方經驗」。
同一場戰爭,三種詞彙,反映出不同的身份政治與記憶重點。
政治修辭的差異:大陸用「硬實力」展示和平(閱兵、外交倡議);台灣用「軟文化」詮釋和平(文創、嘉年華);香港則以「雙重身份」協調和平(國家聯展 + 地方記憶)。和平是一個共同的口號,但卻帶有三種不同的政治修辭。
文化策略的差異:大陸:莊嚴而宏大;香港:折衷而協調;台灣:輕盈而生活化。這些差異,讓「和平」成為一種多義的文化符號。
結語:記憶的差異,共同的啟示
「和平80週年」紀念活動,表面上是共通的歷史時間點,實際上卻映射出兩岸三地各自的文化政治與身份認同。
大陸將和平視為國家力量與民族復興的保障;香港則在國家記憶與地方經驗之間尋求協調;台灣則透過文創與生活化實踐,將和平轉化為日常文化。
這些差異並不只是分歧,更是一種奧妙:它顯示記憶不是靜態的,而是隨著社會與政治環境持續被再造。和平既是凝聚的契機,也是差異的鏡子。
當我們在八十年後回望那段戰爭,不同的語言或許會彼此拉扯,但共同的啟示依然清晰:只有持續反思歷史,和平才不會淪為口號,而能成為真正的文化力量。
yester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