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筆的詩(1)

亦筆,馬來西亞現代詩作者,作品曾收入《大馬新銳詩選》等合輯。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超人偶爾飛

    陳明發·冷處理

    冷處理能解決誤會?

    有時候,這想法恐怕是最大的誤解。


    我把榴槤放進冰箱,結果凍得像石頭。

    連香味都没了。


    (新世纪第一個25年札記選 1.9.2002)

    Cold Treatment

    Can cold treatment melt a misunderstanding?
    Sometimes, I fear — that thought
    itself is the deepest one.

    I placed a durian in the fridge,
    and it froze into stone —

    Even its fragrance was gone.

    (From “Notes of the First 25 Years of the New Century” August 16, 2002)

  • 超人偶爾飛

    Butler 接著提出:雖然痛苦難以共享,但倫理責任正是建立於此不可能之上;我們必須透過社會框架(frames)與文化語言來「讓痛苦可見」,從而形成政治回應。換言之,她把 Scarry 的「語言崩壞」理論,轉化為一種倫理的政治問題如何為無法言說的他者發聲?

    三、Lauren Berlant

    作品: Cruel Optimism (2011), Compassion: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an Emotion (2004, ed·)

    迴響與對話

    Berlant 雖不大量直接引 Scarry,但她在 Compassion 的導言中承認,對「痛苦的再現問題」的反思深受 Scarry 影響。

    她延伸討論:現代社會如何「表演他人痛苦」;同情(compassion)如何成為一種情感政治經濟;痛苦如何在媒介中被再現、消費與商品化。

    因此:斯卡瑞關注的是「痛苦如何毀語」;Berlant 則轉向「痛苦如何被過度表述、消費、政治化」。

    她的工作可視為斯卡瑞的辯證回應:從「不可說的痛」到「被過度說出的痛」。

    四、Eve Kosofsky Sedgwick

    作品: Touching Feeling: Affect, Pedagogy, Performativity (2003)

    影響關係

    Sedgwick 在探討情感與身體時,提到痛苦作為「非再現性經驗」的難題,與 Scarry 的「痛苦毀語」形成思想共鳴。雖未大量引用,但她延續了同樣的理論焦慮:

    情感與痛苦如何在語言之外運作?如何透過身體的觸覺性、表演性重新理解知覺與共感?

    Sedgwick 把 Scarry 的倫理維度,轉向了感知與知識的生成層面(epistemology of affect)。

    五、Teresa Brennan

    作品: The Transmission of Affect (2004)

    Brennan 雖屬哲學與心理分析路線,但在討論情感的「傳播」與「感染」時,也承襲 Scarry 的觀點——特別是痛苦如何從身體內部向外流動、影響他者。她從心理動力學角度,補充了 Scarry 所未展開的「痛苦如何成為一種可感的能量場」。

    六、總結比較表

    學者

    與 Scarry 的關係

    延伸方向

    Sara Ahmed

    直接引用;承襲「痛苦毀語」理論

    將痛苦轉化為「情感的政治經濟」

    Judith Butler

    多次引用;將其納入倫理政治討論

    探討「誰的痛苦可被看見」

    Lauren Berlant

    理論迴響;從不可說轉向過度再現

    批判「同情政治」與痛苦的媒介化

    Eve Kosofsky Sedgwick

    思想共鳴

    將痛苦的非語言性轉向情感知識論

    Teresa Brennan

    間接影響

    探討痛苦作為能量與情感傳遞的生理現象

     

    整體結論:

    雖然伊萊恩·斯卡瑞不屬於情感轉向的核心人物,但她的《疼痛之身》提供了「語言與身體的臨界問題」這一關鍵理論節點。她的思想被 Ahmed、Butler、Berlant 等人延伸到政治、倫理與文化層面的「情感理論」之中。因此,她是「情動轉折」的重要前驅與理論橋樑人物。

  • 超人偶爾飛

    斯卡瑞:疼痛之身的情動時刻

    「情感轉向」Affective Turn學者形容斯卡瑞 ( Elaine Scarry)《疼痛之身》The Body in Pain, 1985作者為「前驅」。

    一、Sara Ahmed

    作品: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2004)

    直接影響與引用

    Ahmed 在談「痛苦的政治性」(politics of pain)與「情感的可傳達性」(communicability of affect)時,多次引用 Scarry 的觀點——尤其是關於痛苦如何破壞語言。她指出:

    “Pain, as Elaine Scarry argues, actively destroys language·”(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p· 27)

    Ahmed 進一步發展這一點,指出:雖然痛苦「毀語」,但情感卻流動於身體之間;因此,情感的政治力量不在於言說本身,而在於「可感」的關係、接觸與共振。

    換言之,她繼承斯卡瑞的問題意識(痛苦與表達的困難),但將之轉化為「情感的流通性與社會性」的研究方向。

    斯卡瑞:痛苦—語言的毀壞;Ahmed:痛苦—情感的政治化、群體化(affective economies)

    二、Judith Butler

    作品: Precarious Life (2004), Frames of War (2009)

    引用與延伸

    Butler 在探討戰爭、創傷與哀悼倫理時,明確引用 Scarry 的理論。她關注:痛苦如何被語言壓抑;誰的痛苦被「看見」與「承認」;語言如何既能見證又能遮蔽痛苦。

    她寫道:“Elaine Scarry has taught us that pain is both unshareable and world-destroying。” 
    (Precarious Life, p19)(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