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moooi
May 26, 2021
(Photo Credit:josephine langford as butterflies)
陳明發〈病痛的情動時刻〉
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 怎樣對待本身的病痛 卻是一門人文功課
活得豐盛是人生必修課 健康重要,但要是鬧病了 要補的不僅醫學、藥學 額外加分的是 病痛中的感悟
所謂「事情」;生病這件「事」 是和自己談「情」的最好時刻 情動處,人生格外豐盛 感悟最深刻、最強烈
儒家有言:興觀羣怨 在這病痛的情動轉折 興起情緒而至難言無言侵蝕情志 那個「羣」就是和自己作伴 「怨」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的「願」
人生大課為何額外取分 因為「觀」就是我們怎樣看
做如此思辨,文創就不只是 文學事;也是醫事、藥事 畢竟,文化是生命的史詩 社會生病,民族衰敗 也是如此看待
(25.10.2025)
Oct 26
愛墾評註:風格来自缘素的羣合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句話出自《周易》,意思是同類的事物會聚集在一起,性情和志向相同的人也會自然地結成群體。這句話也比喻事物和人群會按其性質進行分類聚集。 「方」: 指方術、治道的方法,引申為人的各種行為或事物。 「類」: 指同類的事物。 「聚」: 指聚集在一起。 「物」: 指各種事物。 「群」: 指人或事物的群體。 「分」: 指區分開來。 出處: 《周易·繫辭上》。
現代應用: 這句話常被用來形容人們根據興趣、志向或價值觀而聚集在一起,也可能被用來指代同流合污的現象。考量「論語」語境中的「群」。 李欣頻:廣告字戀後副作用 (日本時裝設計師)山本耀司很篤定的說,他不怕自己被抄襲,就像(日本另一位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或許有人偷得了他的觀念,卻沒有三宅那樣精確的技術,得以完美地呈現三宅的風格,達到他的境界。 就像文案,即使復制得了思維,用了相同的詞匯,可是卻無法有相同的敘事方法、相同的腦中影像與陳述邏輯,如同聲音是可以被模仿的,但唇形不行。
為何自己變得如此戒慎恐懼當時決定出版自己的廣告文案作品,不就是想借著發表,讓更多人能靜下心來看這些苦思良久,卻稍縱即逝的廣告文案我需要的是更專心的讀者,而不是心不在焉的消費者,出版不就是為了讓文案存活的時間得以不受廣告昂貴檔期的影響而恆久不滅如果沒有市場,就連書也不能存活,需要更多讀者這件事情,變成廣告字戀後的副作用,是當初始料未及的。
文案與文學,自出書以來爭論已久。我的廣告文案書,是我不想弄清楚的文案與文學新中間路線,其實沒什麼好去急著定義的。有著廣告血統的彼得梅爾,他的焦躁找到了文學的出路,我也不過是一個在廣告與文學的夾縫中求生存的文字書寫者:在文案中逐一建立自己的敘事觀點,廣告創作之餘,在紙的背面同步書寫另一種文類,比較黑色悲觀、比較批判反省的那種,我沒有向誰靠攏的意圖。
關於以上的矛盾、不安與失眠失序,或許可以像電影導演安哲羅普洛斯《永遠的一天》那樣,一個詩人向路人、窮人、孩子買詞匯。與其坐困在複製、失格及自我迷失之中,不如去旅行用旅費收買別人的生活語匯。新的字、新的收集形式,有可能新生新的語文系統,我建議文字創作者的精神療養院應設在市場、漁港、工廠或機場旁邊,面對源源不絕的俚語、粗話及直言不諱的生動,這些情緒性的字眼只需精確而完美地場面調度,原創已足。這是一種退化抑或是進化的唯一方式呢。(台灣文案創作人李欣頻:廣告字戀後副作用)
Oct 30
海德格爾的Ereignis(appropriation) 一、詞源與基本意義
德文 Ereignis 一詞來自動詞 ereignen,原意是「發生」、「出現」。但海德格在重新詮釋這個詞時,玩了一個詞源的哲學遊戲——他將 Ereignis 與 eignen(使之成為自己的)聯繫起來。因此,對海德格而言,Ereignis 同時意味著「發生」與「歸屬於(appropriation)」。
換句話說:Ereignis 是「存在(Sein)」與「人(Dasein)」彼此歸屬、彼此成為彼此所屬的事件。
二、從《存在與時間》到「Ereignis」
在《存在與時間》(1927)中,海德格關注的是「存在的意義」問題,並以人(此在 Dasein)為通道來追問「存在如何得以顯現」。但他後來覺得這樣的思考仍然太「主體中心」,仍然是以「人」為出發點去理解存在。
到了後期(大約從 1936 年開始,特別在《貢獻於哲學(關於事件)》中),他改變方向:他不再問「人如何理解存在」,而問「存在本身如何給予、如何顯現」。
在這個轉變中,「Ereignis」登場了。
三、「Ereignis」作為存在的自我顯現之事件
對海德格來說,「Ereignis」不是一個「事件」那樣的單一發生(例如某天發生了什麼),而是一個根本性的、形上學以前的發生——存在自身的「給予」或「顯現」。
「存在」(Sein)不是一個東西,而是一個使萬物得以存在、顯現的「開顯」過程。 「Ereignis」就是這個開顯本身——存在與人相互歸屬、相互適成的原始事件。
他用一句著名的話來表達:
「Ereignis ereignet」——「事件化的事件」,或譯作「Ereignis自身使一切得以適成」。
這個「事件」就是存在本身的運作,它讓人與存在「互相歸屬」(Zueignung),使人能「在存在之光中」理解事物。
四、「appropriation」這個英譯的意涵
英譯的 appropriation 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揭示了「Ereignis」的雙重性: 讓…歸屬於自己(to make one’s own) → 存在「召喚」人,使人歸屬於存在。 相互歸屬(mutual appropriation) → 人在回應這召喚時,也使存在得以展現。
因此,「Ereignis」不是「人創造存在」,也不是「存在支配人」,而是兩者在一種「相應的、共屬的事件」中彼此成就。
這就是海德格所說的「人被存在所屬,存在被人所顯」。
五、與「技術時代」的關係
在後期作品(如《論技術的問題》)中,海德格認為現代技術的本質(Gestell,架構或座架)遮蔽了存在的真相。 而「Ereignis」是對此的回應——它是那個能讓我們重新「居於存在之開顯」中的原初事件,使我們從「支配」世界的思維轉向「聆聽」存在的思維。
六、總結一句話
「Ereignis」是存在與人相互歸屬、共現於開顯之中的原初事件。它不是「某件事發生了」,而是「存在自身發生了——使存在者得以顯現、人得以居於其中」。
如果要用一句比喻性的話來幫助理解: 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研究「燈光照亮東西時,我如何看到東西」;在「Ereignis」思想中,他轉向研究「光本身是如何發生的」。
Nov 1
Cancel
moooi
陳明發〈病痛的情動時刻〉
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
怎樣對待本身的病痛
卻是一門人文功課
活得豐盛是人生必修課
健康重要,但要是鬧病了
要補的不僅醫學、藥學
額外加分的是
病痛中的感悟
所謂「事情」;生病這件「事」
是和自己談「情」的最好時刻
情動處,人生格外豐盛
感悟最深刻、最強烈
儒家有言:興觀羣怨
在這病痛的情動轉折
興起情緒而至難言無言侵蝕情志
那個「羣」就是和自己作伴
「怨」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的「願」
人生大課為何額外取分
因為「觀」就是我們怎樣看
做如此思辨,文創就不只是
文學事;也是醫事、藥事
畢竟,文化是生命的史詩
社會生病,民族衰敗
也是如此看待
(25.10.2025)

Oct 26
moooi
愛墾評註:風格来自缘素的羣合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句話出自《周易》,意思是同類的事物會聚集在一起,性情和志向相同的人也會自然地結成群體。這句話也比喻事物和人群會按其性質進行分類聚集。
「方」: 指方術、治道的方法,引申為人的各種行為或事物。
「類」: 指同類的事物。
「聚」: 指聚集在一起。
「物」: 指各種事物。
「群」: 指人或事物的群體。
「分」: 指區分開來。
出處: 《周易·繫辭上》。
現代應用: 這句話常被用來形容人們根據興趣、志向或價值觀而聚集在一起,也可能被用來指代同流合污的現象。考量「論語」語境中的「群」。
李欣頻:廣告字戀後副作用
(日本時裝設計師)山本耀司很篤定的說,他不怕自己被抄襲,就像(日本另一位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或許有人偷得了他的觀念,卻沒有三宅那樣精確的技術,得以完美地呈現三宅的風格,達到他的境界。
就像文案,即使復制得了思維,用了相同的詞匯,可是卻無法有相同的敘事方法、相同的腦中影像與陳述邏輯,如同聲音是可以被模仿的,但唇形不行。
為何自己變得如此戒慎恐懼當時決定出版自己的廣告文案作品,不就是想借著發表,讓更多人能靜下心來看這些苦思良久,卻稍縱即逝的廣告文案我需要的是更專心的讀者,而不是心不在焉的消費者,出版不就是為了讓文案存活的時間得以不受廣告昂貴檔期的影響而恆久不滅如果沒有市場,就連書也不能存活,需要更多讀者這件事情,變成廣告字戀後的副作用,是當初始料未及的。
文案與文學,自出書以來爭論已久。我的廣告文案書,是我不想弄清楚的文案與文學新中間路線,其實沒什麼好去急著定義的。有著廣告血統的彼得梅爾,他的焦躁找到了文學的出路,我也不過是一個在廣告與文學的夾縫中求生存的文字書寫者:在文案中逐一建立自己的敘事觀點,廣告創作之餘,在紙的背面同步書寫另一種文類,比較黑色悲觀、比較批判反省的那種,我沒有向誰靠攏的意圖。
關於以上的矛盾、不安與失眠失序,或許可以像電影導演安哲羅普洛斯《永遠的一天》那樣,一個詩人向路人、窮人、孩子買詞匯。與其坐困在複製、失格及自我迷失之中,不如去旅行用旅費收買別人的生活語匯。新的字、新的收集形式,有可能新生新的語文系統,我建議文字創作者的精神療養院應設在市場、漁港、工廠或機場旁邊,面對源源不絕的俚語、粗話及直言不諱的生動,這些情緒性的字眼只需精確而完美地場面調度,原創已足。這是一種退化抑或是進化的唯一方式呢。(台灣文案創作人李欣頻:廣告字戀後副作用)
Oct 30
moooi
海德格爾的Ereignis(appropriation)
一、詞源與基本意義
德文 Ereignis 一詞來自動詞 ereignen,原意是「發生」、「出現」。但海德格在重新詮釋這個詞時,玩了一個詞源的哲學遊戲——他將 Ereignis 與 eignen(使之成為自己的)聯繫起來。因此,對海德格而言,Ereignis 同時意味著「發生」與「歸屬於(appropriation)」。
換句話說:Ereignis 是「存在(Sein)」與「人(Dasein)」彼此歸屬、彼此成為彼此所屬的事件。
二、從《存在與時間》到「Ereignis」
在《存在與時間》(1927)中,海德格關注的是「存在的意義」問題,並以人(此在 Dasein)為通道來追問「存在如何得以顯現」。但他後來覺得這樣的思考仍然太「主體中心」,仍然是以「人」為出發點去理解存在。
到了後期(大約從 1936 年開始,特別在《貢獻於哲學(關於事件)》中),他改變方向:他不再問「人如何理解存在」,而問「存在本身如何給予、如何顯現」。
在這個轉變中,「Ereignis」登場了。
三、「Ereignis」作為存在的自我顯現之事件
對海德格來說,「Ereignis」不是一個「事件」那樣的單一發生(例如某天發生了什麼),而是一個根本性的、形上學以前的發生——存在自身的「給予」或「顯現」。
「存在」(Sein)不是一個東西,而是一個使萬物得以存在、顯現的「開顯」過程。
「Ereignis」就是這個開顯本身——存在與人相互歸屬、相互適成的原始事件。
他用一句著名的話來表達:
「Ereignis ereignet」——「事件化的事件」,或譯作「Ereignis自身使一切得以適成」。
這個「事件」就是存在本身的運作,它讓人與存在「互相歸屬」(Zueignung),使人能「在存在之光中」理解事物。
四、「appropriation」這個英譯的意涵
英譯的 appropriation 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揭示了「Ereignis」的雙重性:
讓…歸屬於自己(to make one’s own) → 存在「召喚」人,使人歸屬於存在。
相互歸屬(mutual appropriation) → 人在回應這召喚時,也使存在得以展現。
因此,「Ereignis」不是「人創造存在」,也不是「存在支配人」,而是兩者在一種「相應的、共屬的事件」中彼此成就。
這就是海德格所說的「人被存在所屬,存在被人所顯」。
五、與「技術時代」的關係
在後期作品(如《論技術的問題》)中,海德格認為現代技術的本質(Gestell,架構或座架)遮蔽了存在的真相。
而「Ereignis」是對此的回應——它是那個能讓我們重新「居於存在之開顯」中的原初事件,使我們從「支配」世界的思維轉向「聆聽」存在的思維。
六、總結一句話
「Ereignis」是存在與人相互歸屬、共現於開顯之中的原初事件。它不是「某件事發生了」,而是「存在自身發生了——使存在者得以顯現、人得以居於其中」。
如果要用一句比喻性的話來幫助理解:
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研究「燈光照亮東西時,我如何看到東西」;在「Ereignis」思想中,他轉向研究「光本身是如何發生的」。
Nov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