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創想與技藝的美好時光;安靜,美好的物和美好的情,正在誕生。沉浸在創想與技藝的美好時光;安靜,美好的物和美好的情,正在誕生。說故事,聽故事,也是這樣的一種心靈狀態;可是,故事是什麼?故事,究竟又是為了什麼?
Feature Photo: ... by Shoaib www.facebook.com/mirza.m.shoaib
Shoaib: Work as a flower breeder, do bit of photography and think very widely!! Life is wonderful!...have a great life!!
Rajang 左岸
把哲學家請進企業董事會~~哲學和企業都要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來搞清楚人的滿足感從何而來,因而也都必須搞清楚人為什麼而活。
乍一看,哲學和企業似乎全無關係。企業關心的是,如何在規定的時間內實現一些明確的目標、實現收入最大化,以及以計謀打敗競爭對手。哲學關心的則是一些與生活意義有關的宏大而絲毫不切實際的問題,它不為自己設定任何目標,也不會產生任何現實結果。
事實上,企業和哲學有很大的關係。企業為追求利潤而不得不考慮的那個問題,正是如何讓客戶感到滿意——這是一個充滿矛盾而又複雜無比的主題。而在其悠久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哲學研究的恰恰就是幸福生活的各項要素,即亞里士多德所說的「eudaimonia」——這是一個希臘語單詞,翻譯過來就是「德性的繁榮」或「生命的圓滿」。哲學和企業都要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來搞清楚人的滿足感從何而來,因而也都必須搞清楚人為什麼而活。
在被要求對一家企業進行分析時,一位哲學家通常首先會問:企業的深層次目標是什麼?也就是說,企業關於提高客戶滿足感的承諾包含哪些部分。接下來,這位哲學家會研究這家企業在多大程度上履行了這項承諾,然後才會從如何更緊密地貼合企業對客戶的隱含承諾出發,就應該推出何種新產品或新服務、如何改變品牌形象向企業提出建議。
假設有一家志向遠大的豪華酒店正努力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酒店往往會認為自己知道需要為其客戶做什麼,難題只在於如何做到。然而,人們往往未能仔細思索的一個問題是,完美酒店之夜究竟該如何定義。被單和迷你酒吧冰箱在完美酒店之夜中扮演何種角色?肥皂和房間服務又扮演何種角色?如果回歸原點、重新思考酒店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會有何發現?
有許多問題可能毀掉一個完美酒店之夜。以下是人們往往想不到的部分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太哲學化了):有的客人或許會感到焦慮或迷惑;有的或許會感到孤獨;有的或許剛剛與伴侶發生爭吵;還有的或許會覺得與周圍的文化格格不入。通常而言,酒店不認為這類問題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它們將關注的重點局限於為客人凖備怎樣的肥皂和床。換言之,它們忘記了自己對顧客做出的那項隱含的宏大承諾:你在這里會感到幸福。
一家非常重視客戶滿足感的酒店或許會從這一點出發,開發一系列新服務和新產品。與眾多企業一樣,酒店仍剛剛開始理解客戶的真正需求,因為它們對幸福的定義過於狹窄。
類似的問題也困擾著金融服務業。以財富管理企業為例,表面看來,這種企業對客戶的承諾是,讓他們的投資組合每年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但財富管理企業更深層次的隱含承諾是:「把錢交給我們,你會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很少有公司把這種豪言壯語當回事,這讓他們在面對競爭和財務業績下降時很容易受到沖擊。一家受到哲學理念指引的財富管理公司不僅會繼續按照常規方式管理客戶的財富,而且還會思考如何才能適當地利用金錢增進客戶的福祉。客戶的孩子們在金錢方面是否感到滿意?金錢對客戶的友誼有什麼影響?慈善活動的意義是什麼?客戶們一直以來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把古怪的哲學家請進企業中並無不當。這樣做將有助於管理層更深入地思考一家企業應如何適當地改善客戶的生活。(阿蘭·德波頓,英國哲學家、作家,見:2014年01月27日 湖北日報))
Jun 21
Rajang 左岸
APP: 恩斯特·馬赫馬赫《感覺的分析》(Die Analyse der Empfindungen, 1886)中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段落與名言,並附上英文與中文翻譯對照,幫助墾友更全面理解他的思想風格與概念。
「我」不是實體,而是感覺的集合
英文翻譯:"The ego is not a unity, but merely a bundle of memories, sensations, and movements."
中文翻譯:「我並非一個統一的實體,而只是記憶、感覺與運動的集合體。」
意涵:馬赫主張「自我」並非有獨立存在的本體,而是各種心理現象的暫時聯繫或整合。
2. 物體只是感覺的穩定聯繫
英文翻譯:"A thing is nothing but a combination of sensory elements."
中文翻譯:「一個物體,不過是感覺元素的組合而已。」
意涵:物質世界並非獨立存在的客觀實體,而是我們對感覺的某種穩定、反覆經驗的歸納。
3. 物理與心理的區別是語言上的
英文翻譯:"There is no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physical and psychical phenomena."
中文翻譯:「物理現象與心理現象之間沒有本質的差異。」
意涵:馬赫強調兩者的區分只是人為的分類,而非基於本體論的差異。
4. 科學的目的是經濟地整理經驗
德文原文:"Die Aufgabe der Wissenschaft ist es, ökonomisch zu denken."
英文翻譯:"The task of science is to think economically."
中文翻譯:「科學的任務是經濟地思考。」
意涵:馬赫認為科學不應追求終極實體或真理,而是尋求最有效率地組織經驗的方法。
5. 觀察者與所觀察的不可分
英文翻譯:"The world is not given without the ego, but neither is the ego given without the world."
中文翻譯:「世界的存在不能離開我,但我也不能離開世界而存在。」
意涵:這句話反映馬赫對主體與客體不可分離的看法,是他中立一元論(neutral monism)的哲學根據之一。
Jun 23
Rajang 左岸
愛墾APP:情動轉折强度與速度(affective turn)是20世紀末在文學、文化研究、哲學、人類學等學科中出現的一個理論轉向,強調「情動」(affect)——即先於語言、意識、表徵的身體感受與強度(intensity)的運作。在這一取向中,學者們往往參照德勒茲與瓜達里(Deleuze & Guattari)、布賴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等人的理論,來討論情動如何在主體形成、社會關係、政治現實中發揮作用。
強度(intensity)與速度(speed)的關聯
在「情動轉折」理論中,速度雖非始終被單獨抽出討論,但它與「強度」的概念密切相關,特別是在馬蘇米和德勒茲的思想中:
馬蘇米(Brian Massumi):速度與強度之間的動態~馬蘇米在《感覺的政治》(Parables for the Virtual, 2002)中將「強度」視為未被意識捕捉的感受,是一種「純粹差異」的狀態。他指出:情動不是內容(content)或表徵(representation),而是跨越閾值、改變身體狀態的力量。
強度與變化的速度有關。快速變化的刺激更容易被「情動」地經驗,而非「情緒」(emotion)地命名。他強調:“Speed is a quality of intensity. Not in the sense that it causes intensity, but in the sense that it is the relational movement through which intensity is felt.”「速度是一種強度的質,不是導致強度的原因,而是強度被感受的關係運動。」——Brian Massumi, Parables for the Virtual
德勒茲與瓜達里:速度作為生成的條件
德勒茲與瓜達里在《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中提到「速度」作為構成生成(becoming)與逃逸線(lines of flight)的關鍵:在他們看來,速度不是物理移動的速度,而是一種存在的密度與強度的流動。在becoming的過程中,速度是一種超越表面形式、產生變化與創新的條件。
總結:速度在情動轉折中扮演的角色
概念
說明
速度作為感受的媒介
情動強度越高,其速度往往越快;快的變化不經認知,即刻作用於身體。
速度與強度的耦合
速度不只是物理量,而是強度流的表現方式(如一個場景瞬間激起的身體反應)。
速度與主體生成
在德勒茲式生成論中,速度是變化、逃逸與新型主體誕生的條件。
補充說明:在「情動轉折」脈絡中,「速度」是一種和感受強度並行的過渡(transition)力量,不是物理意義上的快慢,而是身體如何經驗一種變化的快慢,並是否能夠「及時」回應或轉化這種變化。它也是在語言化前的那一瞬身體「被觸動」的節奏性力量。接下来,可以進一步比較「速度」在神經科學或現象學中的意涵,與這裡的情動速度有何異同。
12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