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Host Studio
Dec 21, 2020
(續上)對於德勒茲而言,六八事件的解釋困難對他刺激很大。1968年5月,在沒有任何明顯的政治或經濟危機的前提下,法國毫無徵兆地突然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達到了革命的臨界點。 即使到了今天,整個事件也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淌而消逝,反而一再地被提及和詮釋。保守派視之為一次社會性動蕩和混亂,試圖從青年的教育、福利社會等各條進路解釋它,但無法取得統一且讓人信服的結論。激進派視之為一次革命活動,但這次革命活動沒有明確的綱領、組織領導和路線,或者說,這是一次眾聲喧譁的革命活動,是讓以往的革命理論集體失語的運動。 既沒有統一的革命主體,也沒有統一的革命對象和目的,人們各自反抗著自己認為應該對抗的東西。「為何68年五月的事件,是由學生發動與領導,而非工人,則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于治中 15) 于治中還處在尋找革命代言人的傳統革命理論邏輯中,而德勒茲卻懸置了這些革命理論的預設,從人的存在狀況開始思考,或者說,思考應該使用什麼概念繪制人的存在狀況。
對於人的存在之認識,德勒茲在斯賓諾莎的身心平行論基礎上重新論述二者之間的關聯性,「一方面是身體、物理實體、『事態』———德勒茲所謂的實際性(the actual) ; 而另一方面是一個非肉體的層面,包括這些事態所產生的非人格效應和潛能,即他所謂的虛擬性」。當肉體和非肉體層面的存在交織為一體,「它進入了一種生成,一種虛擬性的實際化。[……]處於純粹形式中的生命———『一種生命』———正是這個虛擬維度上的眾多情動與感知,此外,個體化便是對實際時間內該維度之眾要素的組織」(貝克曼 103—104)。
任何人都是肉體和非肉體維度的相互捕獲,而且人總是存在於具體的歷史時刻,不存在純粹的零狀態。德勒茲認為,人的存在狀況有兩種狀態:一種是世俗性的人或者社會人,社會中的各種權力線條貫穿交叉和纏繞著人們,在各種場域中賦予人特定的位置以及權力和責任;一種是塊莖式的人,這是和樹狀的層級結構相對立的存在方式,這樣的人沒有被固定的結構和秩序俘獲,他們和毗鄰者只有臨時性的地理性的差異關係,沒有主次從屬和主客關係。這種判定方式的依據不源自外部,而是內部,即自我欲望和自我感覺的自治。這樣的存在樣式就是游牧民。社會人和游牧民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關係,社會人是人進入具體社會場域時刻的「登記」狀態,而游牧民則是內在欲望衝動下的自我法則狀態。在登記狀態下,你是父親、母親、職員、男人、美人等,以及與之對應的常識和固定權責。游牧民則自我立法,沒有完全被社會的各種秩序與規則捕獲,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理解的困頓和表述的障礙。無論是社會人,還是游牧民,都是此在的存在狀態,德勒茲沒有由此倒推出人應該具有一個原初狀態,而是從此在入手,討論人的存在潛能。此時,情動可以發揮作用,「感受(affect) 不是從一種體驗狀態向另一種體驗狀態的過渡,而是人的一種非人類的漸變。
[……]是一種極度的毗鄰性,發生在兩個不相似的感覺的彼此相擁之時,[……]能夠明確表達這個東西的只能是感覺。這是一個不確定的和模糊的地帶」②( 《什麼是哲學》451—452) 。德勒茲情動理論所指的「不確定的和模糊的地帶」,暗示了人的流動性與生成的性質,人的存在處於流動和持續生成差異中,一部分被社會力量捕獲,通過回溯形成存在的軌跡,但這個軌跡就像「飛矢不動」一樣,是靜態和間接性的,而非生命的全部; 另一部分與前者不同卻與之共振,它持續生成著,竭力讓生命敞開,呈現出非固定主體和非統一主體的分裂性特征。
Aug 23
(續上)「正是通過欲望,斯賓諾莎找到了感覺的起源和基礎。」(107) ①僅僅從上面的文字把
握斯賓諾莎的情動理論,很容易滑入心理學領域。塞格沃斯和格雷格認為,斯賓諾莎情動理論的一個關鍵詞是身體,「首先,身體的能力永遠不會被單一的身體所界定[……]其次,『認知身體』的『未完成性』與當今的相關性要遠遠大於330 年前斯賓諾莎寫完他的《倫理學》之後的那個歷史時期」(塞格沃斯、格雷格 21)。 情動和身體由此成了互為支撐的存在,情動理論的提出「是一種極具特殊性的努力,旨在配置一個身體和它的情動/被情動、它正在進行的對世界的情動構成,以及世界和身體的此性」(21)。在斯賓諾莎的視野里,情動是一種力,身體是這種力的暫時性顯現和特定時刻的形式。身體即情動,情動在身體的互動與變換中流動。
不可否認的是,情動在斯賓諾莎的哲學概念中的位置是被邊緣化的。斯賓諾莎依然沿著笛卡爾的哲學決心尋找知識確定性的方法,所以,他試圖通過模仿幾何學的論證方法構建哲學體例,從界說和公理入手,推導出各種定理和命題。他把感覺參與其中形成的知識稱為意見和想象,認為不能給人真正的知識。「只有當觀念來自理智的
內部時,觀念才是清晰而明確的,思想才能必然地理解它們之間的相異、相同和相反關係。[……]即推理知識和直覺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王雨辰、劉斌、吳亞平 203) 情感是被動的,如果人被情感左右,那麼人也會被外在的力量左右。他堅持認為,只有理性才能認識神的必然本質,從而把握人和神的必然關係。認識得越充分,生命就越自由和圓滿,快樂就越多,越接近至善。雖然斯賓諾莎在《倫理學》和其他著作中頗費筆墨談論情動,但給予它的地位並不高。
稍稍回溯一下可知,比斯賓諾莎稍早的笛卡爾同樣認為人的感覺是不可靠的,比如夢境猜測( dream conjecture ) 和 惡 魔 猜 測 ( evil demon conjecture) 。霍布斯認為感覺是外在物質和精神活動的中介,並沒有給感覺重要的位置。斯賓諾莎在笛卡爾和霍布斯的影響下,把感覺邊緣化是可以理解的。德勒茲把斯賓諾莎的情動一詞拈出來著力
闡釋,此刻的情動已經不再是斯賓諾莎的情動,而是去背景化的情動概念,或者可稱之為德勒茲的情動。
二、德勒茲的情動理論 無論從當時的哲學傳統,還是尋找確定知識的哲學衝動來看,斯賓諾莎沒有重視情動理論順理成章。德勒茲是在新的社會與知識背景下關注到情動理論的。無論是上帝之死後對人的重新定位,還是二戰後對理性人信心的喪失,都位於「世界歷史的轉折處,這轉折不僅關係到對世界的看法,還同樣關係到人類存在本身的方式方法」(洛維特 28) 。德勒茲試圖重振哲學,但不是傳統哲學,而是「一門形成、發明和創造概念的藝術」(德勒茲、迦塔利,《什麼是哲學》201) 。德勒茲所指的哲學不再關乎真理,指向的是事件,即概念所關聯的「時間、場合、感受、景物、人物、條件以及未知條件」。概念需要概念性人物,「不是指一個外在的人物,[……]而是指一種內在於思維的存在,一個使得思維本身成為可能的條件,一個活的范疇」(202) 。換句話說,德勒茲哲學所創造的概念指向的是存在的事件: 具體時間、地點和諸條件下的存在狀況,即此在。但這個此在的焦點不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人,而是人於特定時刻進入具體關係網格中的狀況。如果他不能擺脫個體或集體的人、經驗或超驗的人這種二分法,以及隨之而來選擇非此即彼的立場,那麼德勒茲就依然走不出非左即右或者搖擺不定的傳統哲學之路。他需要新的起點以及與之關聯的新的支撐。對於人之存在而言,他放棄了討論人的超驗性,集中關注人的經驗性存在。但這里的經驗不是唯理論傳統中作為理性幼稚期的經驗,而是生命自身的體驗,是一種在特定情境中,雜多性的生命體驗並存的生命感。所以,德勒茲注意到了被斯賓諾莎邊緣化的情動概念。(下續)
yesterday
葛躍·德勒茲的情動理論與生成文學
(葛躍·德勒茲的情動理論與生成文學,原見:文藝理論研究 2021年第4期,109-116頁,作者:葛躍;作者簡介: 葛躍,文學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西方文論與當代文化批評研究。通訊地址: 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學院中文與傳媒系,236800。電子郵箱: 948011804@qq.com。本文是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重繪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路線」[項目編號: AHSKY2016D128]的階段性成果。)[參考文獻請參閱原文] 摘 要: 在情動理論成為諸多學科分析熱點的背景下,情動理論仍有頗多爭議之處。檢視斯賓諾莎和德勒茲情動理論可以發現,斯賓諾莎的情動體現的是身體和心靈的被動反應; 而德勒茲把情動概念去背景化,用以構建瓦解權力規訓、恢復生命潛能的通路。德勒茲認為符號是權力流轉的主要途徑,基於情動這個觀測點,他在文學場域中捕捉到眾多能夠有效瓦解權力的方式,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成文學理論,把文學創作帶入政治斗爭場。
關鍵詞: 德勒茲; 情動; 權力; 生成文學 德勒茲在萬塞訥的斯賓諾莎課程上明確指出,一些譯者把斯賓諾莎以拉丁文寫成的《倫理學》中的affectio 與 affectus 作同樣的譯法,均譯為affection,德勒茲認為這麼做「是災難性的」。斯賓諾莎「使用了兩個不同的詞,原則上他總是基於一定的理據,[……]因此,我用『情動』對應斯賓諾莎的affectus,用『情狀』(affection) 對應 affectio」 ( 德勒茲,《德勒茲》3) 。德勒茲這里特地提出情動的翻譯問題,目的在於把它作為一個獨特的術語呈現出來,從而繪制出一個情動的話語矩陣。
這里不糾纏於德勒茲是不是正確理解了斯賓諾莎,更多關注情動理論給人們帶來了一個理解世界的切入點,為文學闡釋提供了新的參照系。
一、斯賓諾莎的情動理論
不同於笛卡爾,斯賓諾莎認為世界只有一個實體,而實體具有兩個屬性: 廣延和思想。這兩個屬性「都是表現在無限數目的樣態之中,廣延屬性表現於無限數目的具有特殊形態的個別物體里,思想屬性表現於無限數目的特殊觀念和意志情感活動中」(洪漢鼎 194)。當西蒙·德·福里就自己理解的斯賓諾莎理論向他請教:「一當我們把思想同所有的觀念分離開來,我們也就消滅了思想本身。」( 斯賓諾莎,《斯賓諾莎書信集》36) 斯賓諾莎是這樣回答的:「關鍵的問題我想我已經充分明白而且清楚地證明過: 理智雖然是無限的,然而是屬於被自然產生的自然,而不屬於產生自然的自然。」(41) 斯賓諾莎委婉批評了福里沒有理解自己的思想: 首先,觀念是思想的樣式,觀念即思想,二者不可分離;其次,觀念是思想的活動方式,或者說,思想的智性活動樣式體現為觀念,然而其逆命題卻不一定成立,思想的樣式不只有智性活動,還有其他樣式。情動和觀念都屬於思想樣式,德勒茲指出「情動預設了觀念,[……]觀念和情動是兩種具有不同本性的思想樣式,不可彼此還原,而僅僅是處於一種如此這般的關係之中———情動預設了觀念,無論這個觀念是如何模糊」(《德勒茲》5) 。
洪漢鼎認為,斯賓諾莎的情動理論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代,據他推測,雖然斯賓諾莎的情動理論基於對笛卡爾相關理論的批判,但更受霍布斯的影響,因為斯賓諾莎使用了霍布斯「努力」這一術語,「努力」指的是「一切自然事物所具有一種保持自我存在的天然傾向或趨勢」(洪漢鼎630) 。「這種努力,當其單獨與心靈相關聯時,便叫作意志。當其與心靈及身體同時關聯時,便稱為衝動。[……]欲望可以界說為我們意識著的衝動。」(斯賓諾莎,《倫理學》107) 具體到人,則人保持其存在的努力,如果停留在思想屬性的樣式,可以稱之為意志;而如果不僅表現為思想屬性的樣態,也同時表現為廣延屬性的樣態,則稱之為衝動;如果這種衝動是在意識之內的主動行為,則稱之為欲望。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欲望的對象不是「因為我們以為它是好的」而被追求和尋求,「我們判定某種東西是好的,因為我們追求它、願望它、尋求它、欲求它」(107) 。欲望體現的是生命的內在衝動,而非因為被外物吸引才去行動的被動行為。
17 hours ago
Cancel
家 在這裡
(續上)對於德勒茲而言,六八事件的解釋困難對他刺激很大。1968年5月,在沒有任何明顯的政治或經濟危機的前提下,法國毫無徵兆地突然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達到了革命的臨界點。
即使到了今天,整個事件也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淌而消逝,反而一再地被提及和詮釋。保守派視之為一次社會性動蕩和混亂,試圖從青年的教育、福利社會等各條進路解釋它,但無法取得統一且讓人信服的結論。激進派視之為一次革命活動,但這次革命活動沒有明確的綱領、組織領導和路線,或者說,這是一次眾聲喧譁的革命活動,是讓以往的革命理論集體失語的運動。
既沒有統一的革命主體,也沒有統一的革命對象和目的,人們各自反抗著自己認為應該對抗的東西。「為何68年五月的事件,是由學生發動與領導,而非工人,則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于治中 15) 于治中還處在尋找革命代言人的傳統革命理論邏輯中,而德勒茲卻懸置了這些革命理論的預設,從人的存在狀況開始思考,或者說,思考應該使用什麼概念繪制人的存在狀況。
對於人的存在之認識,德勒茲在斯賓諾莎的身心平行論基礎上重新論述二者之間的關聯性,「一方面是身體、物理實體、『事態』———德勒茲所謂的實際性(the actual) ; 而另一方面是一個非肉體的層面,包括這些事態所產生的非人格效應和潛能,即他所謂的虛擬性」。當肉體和非肉體層面的存在交織為一體,「它進入了一種生成,一種虛擬性的實際化。[……]處於純粹形式中的生命———『一種生命』———正是這個虛擬維度上的眾多情動與感知,此外,個體化便是對實際時間內該維度之眾要素的組織」(貝克曼 103—104)。
任何人都是肉體和非肉體維度的相互捕獲,而且人總是存在於具體的歷史時刻,不存在純粹的零狀態。德勒茲認為,人的存在狀況有兩種狀態:一種是世俗性的人或者社會人,社會中的各種權力線條貫穿交叉和纏繞著人們,在各種場域中賦予人特定的位置以及權力和責任;一種是塊莖式的人,這是和樹狀的層級結構相對立的存在方式,這樣的人沒有被固定的結構和秩序俘獲,他們和毗鄰者只有臨時性的地理性的差異關係,沒有主次從屬和主客關係。這種判定方式的依據不源自外部,而是內部,即自我欲望和自我感覺的自治。這樣的存在樣式就是游牧民。社會人和游牧民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關係,社會人是人進入具體社會場域時刻的「登記」狀態,而游牧民則是內在欲望衝動下的自我法則狀態。在登記狀態下,你是父親、母親、職員、男人、美人等,以及與之對應的常識和固定權責。游牧民則自我立法,沒有完全被社會的各種秩序與規則捕獲,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理解的困頓和表述的障礙。無論是社會人,還是游牧民,都是此在的存在狀態,德勒茲沒有由此倒推出人應該具有一個原初狀態,而是從此在入手,討論人的存在潛能。此時,情動可以發揮作用,「感受(affect) 不是從一種體驗狀態向另一種體驗狀態的過渡,而是人的一種非人類的漸變。
[……]是一種極度的毗鄰性,發生在兩個不相似的感覺的彼此相擁之時,[……]能夠明確表達這個東西的只能是感覺。這是一個不確定的和模糊的地帶」②( 《什麼是哲學》451—452) 。德勒茲情動理論所指的「不確定的和模糊的地帶」,暗示了人的流動性與生成的性質,人的存在處於流動和持續生成差異中,一部分被社會力量捕獲,通過回溯形成存在的軌跡,但這個軌跡就像「飛矢不動」一樣,是靜態和間接性的,而非生命的全部; 另一部分與前者不同卻與之共振,它持續生成著,竭力讓生命敞開,呈現出非固定主體和非統一主體的分裂性特征。
Aug 23
家 在這裡
(續上)「正是通過欲望,斯賓諾莎找到了感覺的起源和基礎。」(107) ①僅僅從上面的文字把
握斯賓諾莎的情動理論,很容易滑入心理學領域。塞格沃斯和格雷格認為,斯賓諾莎情動理論的一個關鍵詞是身體,「首先,身體的能力永遠不會被單一的身體所界定[……]其次,『認知身體』的『未完成性』與當今的相關性要遠遠大於330 年前斯賓諾莎寫完他的《倫理學》之後的那個歷史時期」(塞格沃斯、格雷格 21)。
情動和身體由此成了互為支撐的存在,情動理論的提出「是一種極具特殊性的努力,旨在配置一個身體和它的情動/被情動、它正在進行的對世界的情動構成,以及世界和身體的此性」(21)。在斯賓諾莎的視野里,情動是一種力,身體是這種力的暫時性顯現和特定時刻的形式。身體即情動,情動在身體的互動與變換中流動。
不可否認的是,情動在斯賓諾莎的哲學概念中的位置是被邊緣化的。斯賓諾莎依然沿著笛卡爾的哲學決心尋找知識確定性的方法,所以,他試圖通過模仿幾何學的論證方法構建哲學體例,從界說和公理入手,推導出各種定理和命題。他把感覺參與其中形成的知識稱為意見和想象,認為不能給人真正的知識。「只有當觀念來自理智的
內部時,觀念才是清晰而明確的,思想才能必然地理解它們之間的相異、相同和相反關係。[……]即推理知識和直覺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王雨辰、劉斌、吳亞平 203) 情感是被動的,如果人被情感左右,那麼人也會被外在的力量左右。他堅持認為,只有理性才能認識神的必然本質,從而把握人和神的必然關係。認識得越充分,生命就越自由和圓滿,快樂就越多,越接近至善。雖然斯賓諾莎在《倫理學》和其他著作中頗費筆墨談論情動,但給予它的地位並不高。
稍稍回溯一下可知,比斯賓諾莎稍早的笛卡爾同樣認為人的感覺是不可靠的,比如夢境猜測( dream conjecture ) 和 惡 魔 猜 測 ( evil demon conjecture) 。霍布斯認為感覺是外在物質和精神活動的中介,並沒有給感覺重要的位置。斯賓諾莎在笛卡爾和霍布斯的影響下,把感覺邊緣化是可以理解的。德勒茲把斯賓諾莎的情動一詞拈出來著力
闡釋,此刻的情動已經不再是斯賓諾莎的情動,而是去背景化的情動概念,或者可稱之為德勒茲的情動。
二、德勒茲的情動理論
無論從當時的哲學傳統,還是尋找確定知識的哲學衝動來看,斯賓諾莎沒有重視情動理論順理成章。德勒茲是在新的社會與知識背景下關注到情動理論的。無論是上帝之死後對人的重新定位,還是二戰後對理性人信心的喪失,都位於「世界歷史的轉折處,這轉折不僅關係到對世界的看法,還同樣關係到人類存在本身的方式方法」(洛維特 28) 。德勒茲試圖重振哲學,但不是傳統哲學,而是「一門形成、發明和創造概念的藝術」(德勒茲、迦塔利,《什麼是哲學》201) 。德勒茲所指的哲學不再關乎真理,指向的是事件,即概念所關聯的「時間、場合、感受、景物、人物、條件以及未知條件」。概念需要概念性人物,「不是指一個外在的人物,[……]而是指一種內在於思維的存在,一個使得思維本身成為可能的條件,一個活的范疇」(202) 。換句話說,德勒茲哲學所創造的概念指向的是存在的事件: 具體時間、地點和諸條件下的存在狀況,即此在。但這個此在的焦點不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人,而是人於特定時刻進入具體關係網格中的狀況。如果他不能擺脫個體或集體的人、經驗或超驗的人這種二分法,以及隨之而來選擇非此即彼的立場,那麼德勒茲就依然走不出非左即右或者搖擺不定的傳統哲學之路。他需要新的起點以及與之關聯的新的支撐。對於人之存在而言,他放棄了討論人的超驗性,集中關注人的經驗性存在。但這里的經驗不是唯理論傳統中作為理性幼稚期的經驗,而是生命自身的體驗,是一種在特定情境中,雜多性的生命體驗並存的生命感。所以,德勒茲注意到了被斯賓諾莎邊緣化的情動概念。(下續)
yesterday
家 在這裡
葛躍·德勒茲的情動理論與生成文學
(葛躍·德勒茲的情動理論與生成文學,原見:文藝理論研究 2021年第4期,109-116頁,作者:葛躍;作者簡介: 葛躍,文學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西方文論與當代文化批評研究。通訊地址: 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學院中文與傳媒系,236800。電子郵箱: 948011804@qq.com。本文是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重繪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路線」[項目編號: AHSKY2016D128]的階段性成果。)[參考文獻請參閱原文]
摘 要: 在情動理論成為諸多學科分析熱點的背景下,情動理論仍有頗多爭議之處。檢視斯賓諾莎和德勒茲情動理論可以發現,斯賓諾莎的情動體現的是身體和心靈的被動反應; 而德勒茲把情動概念去背景化,用以構建瓦解權力規訓、恢復生命潛能的通路。德勒茲認為符號是權力流轉的主要途徑,基於情動這個觀測點,他在文學場域中捕捉到眾多能夠有效瓦解權力的方式,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成文學理論,把文學創作帶入政治斗爭場。
關鍵詞: 德勒茲; 情動; 權力;
生成文學
德勒茲在萬塞訥的斯賓諾莎課程上明確指出,一些譯者把斯賓諾莎以拉丁文寫成的《倫理學》中的affectio 與 affectus 作同樣的譯法,均譯為affection,德勒茲認為這麼做「是災難性的」。斯賓諾莎「使用了兩個不同的詞,原則上他總是基於一定的理據,[……]因此,我用『情動』對應斯賓諾莎的affectus,用『情狀』(affection) 對應 affectio」 ( 德勒茲,《德勒茲》3) 。德勒茲這里特地提出情動的翻譯問題,目的在於把它作為一個獨特的術語呈現出來,從而繪制出一個情動的話語矩陣。
這里不糾纏於德勒茲是不是正確理解了斯賓諾莎,更多關注情動理論給人們帶來了一個理解世界的切入點,為文學闡釋提供了新的參照系。
一、斯賓諾莎的情動理論
不同於笛卡爾,斯賓諾莎認為世界只有一個實體,而實體具有兩個屬性: 廣延和思想。這兩個屬性「都是表現在無限數目的樣態之中,廣延屬性表現於無限數目的具有特殊形態的個別物體里,思想屬性表現於無限數目的特殊觀念和意志情感活動中」(洪漢鼎 194)。當西蒙·德·福里就自己理解的斯賓諾莎理論向他請教:「一當我們把思想同所有的觀念分離開來,我們也就消滅了思想本身。」( 斯賓諾莎,《斯賓諾莎書信集》36) 斯賓諾莎是這樣回答的:「關鍵的問題我想我已經充分明白而且清楚地證明過: 理智雖然是無限的,然而是屬於被自然產生的自然,而不屬於產生自然的自然。」(41) 斯賓諾莎委婉批評了福里沒有理解自己的思想: 首先,觀念是思想的樣式,觀念即思想,二者不可分離;其次,觀念是思想的活動方式,或者說,思想的智性活動樣式體現為觀念,然而其逆命題卻不一定成立,思想的樣式不只有智性活動,還有其他樣式。情動和觀念都屬於思想樣式,德勒茲指出「情動預設了觀念,[……]觀念和情動是兩種具有不同本性的思想樣式,不可彼此還原,而僅僅是處於一種如此這般的關係之中———情動預設了觀念,無論這個觀念是如何模糊」(《德勒茲》5) 。
洪漢鼎認為,斯賓諾莎的情動理論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代,據他推測,雖然斯賓諾莎的情動理論基於對笛卡爾相關理論的批判,但更受霍布斯的影響,因為斯賓諾莎使用了霍布斯「努力」這一術語,「努力」指的是「一切自然事物所具有一種保持自我存在的天然傾向或趨勢」(洪漢鼎630) 。「這種努力,當其單獨與心靈相關聯時,便叫作意志。當其與心靈及身體同時關聯時,便稱為衝動。[……]欲望可以界說為我們意識著的衝動。」(斯賓諾莎,《倫理學》107) 具體到人,則人保持其存在的努力,如果停留在思想屬性的樣式,可以稱之為意志;而如果不僅表現為思想屬性的樣態,也同時表現為廣延屬性的樣態,則稱之為衝動;如果這種衝動是在意識之內的主動行為,則稱之為欲望。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欲望的對象不是「因為我們以為它是好的」而被追求和尋求,「我們判定某種東西是好的,因為我們追求它、願望它、尋求它、欲求它」(107) 。欲望體現的是生命的內在衝動,而非因為被外物吸引才去行動的被動行為。
17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