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Host Studio
Dec 17, 2020
達馬西奧《當感受湧現時》~~意識使我們知曉到悲傷或快樂、苦難或幸福,感受到尷尬或驕傲,哀悼失去的愛或生命。意識的起源與本質,自古以來深深吸引著人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揭開其神秘面紗,一方面對釐清我們人性的根本所在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又對人類全體的認知限度構成了巨大挑戰。在千百年來探尋意識的漫長征程中,有無數理論和作品誕生,但僅有少數是開創性的、突破性的,成為裡程碑式的存在,值得作為新研究的基礎,《當感受湧現時》便是其中之一。
《當感受湧現時》是達馬西奧有關意識在心理層面以及在人腦中如何構建的思考,更進一步說,是討論情緒與感受在構建自我感中所發揮的作用。
國際知名的神經科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基於其多年的實證研究,對意識產生的生理機制和意識之於生存的意義提出了顛覆以往主流觀點的、發人深思的新解釋,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回答了以下問題:「我們如何知曉到我們已經知曉?」「我們的意識和個人心智是如何產生『我』這一感覺的?」,並指出「情緒」「對情緒的感受」「對感受的感受」三者的不同與重要功能。
在這本書中,你不僅可以通過達馬西奧的原創理論,認識到感受如何創造了個體的意識,以及它們如何構成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石,還可以通過因種種腦損傷而影響到意識的特殊案例,直接感受到意識其實並非一個不可分的整體,及其在個體生命中每一分每一秒,甚至是那些無意識的時刻中,所發揮的微妙又神奇的作用。
本書作者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 1944)美國南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哲學教授,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對情緒、感受和意識的神經過程研究做出了開創性貢獻,被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評為「最高被引學者」之一。
其著作《笛卡爾的錯誤》對神經科學、心理學、哲學、經濟學等學科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因揭示情感在決策中的關鍵作用引起人們的熱烈反響。
(摘自《當感受湧現時——感受如何創造了你的意識》[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作者: [葡] 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出版社: 中國紡織出版社;出品方: 湛廬文化;2022年 8月 1日;譯者: 周仁來/嚴嚴)
Jul 25
論個人才、學、識~~宋代文壇群星璀璨。前有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司馬光、曾鞏,后有陸游、辛棄疾、李清照、楊萬里、范成大。和諸多同時代巨星相比,姜夔(號白石道人)並不出眾。然而,他以自身的才、學、識,開創宋詞“清空”一派,影響文壇數百年﹔且其才藝跨文學、音樂、書法三界,並均有所建樹,實屬難得。成就背后是艱辛。姜夔從布衣詞人到藝壇大家的曲折從藝之路和為人風骨,值得后人品味。
總結姜夔前半生事業成功的原因,除了時代、機緣、機遇,剩下的就是三個字:才、學、識。這三者,構成他作為一個草根文人能名滿天下並最終成為文壇巨匠的實力基礎。
廣義的“才”,就藝術領域而言,指的是獨特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它的基礎是學和識。沒有學(廣泛的知識攝入),難有識(卓越的見識看法),也就無法支撐起所謂的才——全面的綜合創造能力。這裡,學、識、才是遞進的,互相涵育、關聯、支撐。 狹義的“才”,指的是藝術思維的高度敏感性及其付諸實踐、創造藝術作品的能力。正如法國雕塑家羅丹所說:“所謂大師, 就是這樣的人, 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 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羅丹藝術論》)藝術家之所以成為藝術家,首先在於他有一雙和常人不同的眼睛,他能夠在常人視而不見的地方看到大千世界的真如,看到暗藏的生命、力量和美。如鄭板橋畫竹,“眼中之竹”有了,通過高超的技藝,把促發“胸中勃勃遂有畫意”的“胸中之竹”畫出來,然后創造“手中之竹”,完成藝術創造。這裡有才、有識、有學、有技,能把石頭、泥土、草木魚虫,甚至蜘蛛、老鼠、牛糞轉換為視覺審美意象、變成藝術作品,這就是藝術家。
說到“才”——姜夔的詩人和藝術家獨特氣質的形成,除了天地合精、自然性分的不可知因素,破落家庭的出身,是賦予他善感細膩執著的藝術家性格的重要因素。先祖的輝煌和現實的黯淡的巨大反差,使他內心時時感到刺痛,而他又不甘沉淪。這是他能夠以獨特眼光看世界,在豪放派、婉約派雙峰並峙的宋代詞壇另辟蹊徑,開創“清空詞派”的深層心理動力來源。
其次“學”。“門蔭世代延,玉堂繁花開”,是所有仕宦家族的夢想。因此督促子弟焚膏繼晷、勤奮向學,保持家風不墜,是仕宦家庭的堅守。從姜夔的詩詞看,無論《詩經》、楚騷、漢賦,還是晉唐風雅,他一定從小就浸潤其中。這可以說是家族遺澤。
再說到“識”。一個詩人有什麼樣的觀念,先天后天,成因複雜。姜夔的幸運,是天地造化賦予他一個敢於獨立思考的頭腦,這使他在南宋文壇群雄並峙的格局下,有足夠的思想力,別開戶牖,闖出一條自己的藝術新路。
詩是姜夔最自信的藝術。在其詩論中,可以看到他的藝術主張:不蹈襲、不模仿。在《白石道人詩集》自序中,他提出,詩是天籟,沒有固定格式,“詩本無體,《三百篇》皆天籟自鳴”。在《白石道人詩說》中他說:“一家之語,自有一家之風味……模仿者語雖似之,韻亦無矣。”
最凸顯他理論高度的是他的這一段有點像繞口令的詩論:
作者求與古人合,不若求與古人異﹔求與古人異,不若求與古人合。不求與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彼惟有見乎詩也,故向也求與古人合,今也求與古人異﹔及其無見乎詩已,故不求與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其來如風,其止如雨。如印印泥,如水在器。其蘇子所謂“不能不為”者乎。
歷經唐末五代之亂,宋代文壇一直流行兩種思潮,一種主張復古,一種主張開新。復古者求道統延續,強調文脈傳承,歷史不能斷線﹔開新者求道統拓展,標舉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宗旨,認為一代要有一代之文,力避蹈襲,不落窠臼。
在求開新的這一群體中,又有人主張借用沿襲,化古為新。如黃庭堅倡導的所謂“奪胎換骨”“點石成金”法——“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惠洪《冷齋夜話》),意古語新,或語古而意新。這實質上是一種舊瓶裝新酒、舊酒裝新瓶的經典游戲。另一主張是目空萬古,獨造為新。蘇軾就是這一主張的代表。他的理念是,文學當“有為而作”,“詩以奇趣為宗, 反常合道為趣”,“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蘇軾強調“我書意造本無法”,“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他認為在精研藝術規律的基礎上,創作者可以無拘繩墨,從心所欲,自由地進行創造。
仔細閱讀姜夔這一段詩論,可以發現,他的“不求與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和蘇軾說的是一個意思。“不求與古人合”就是沒有蹈襲模仿,“而不能不合”是結果都在藝術規律的軌道上,因此它們必然都在峰頂目光交匯。“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說的是並不是成心人為造作要和古人不一樣,但是服從內心的表現需要,按照一般的藝術規律去創造,結果自然就不一樣。這裡可看到姜夔思想的高度,他和北宋的藝術思想高峰蘇軾走在了一起。當然,這也可能是受了蘇軾影響,因為那段詩論最后他說了一句話:“其蘇子所謂‘不能不為’者乎。”
與蘇軾有驚人相合處的還有這兩段話。一是聲明自己原來學黃庭堅,后來明白了必須離開黃庭堅,努力做到“不學”:“三薫三沐,師黃太史氏,居數年,一語噤不敢吐。始大悟學即病,顧不若無所學之為得。雖黃詩亦偃然髙閣矣。”這應該是從蘇軾“常謂不學可”來的。另一段:“余之詩,余之詩耳。窮居而野處,用是陶寫寂寞則可,必欲其步武作者,以釣能詩聲,不惟不可,亦不敢。”則應該是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的翻版。
清代學者在讀了姜夔的這些詩論后,說:“今觀其詩,運思精密,而風格髙秀,誠有拔於宋人之外者。傲視諸家,有以也。”(《四庫全書提要》)在南宋文壇,姜夔的思想高度造就了他的藝術高度,由此也奠定了他的歷史高度。 (節錄自:鄭曉華:布衣詞人姜夔和他的《續書譜》,2021年11月26日 光明日報;作者:鄭曉華,系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Jul 30
故事敘事研究方法~~故事敘事可被視為一種論述進行分析,因其內含建構性與模式性(Fernandes, 2017, p. 7)。本研究採取批判取向,旨在透過敘事的運用,提升公眾對政治行動者及其政治行動之認識與理解。在批判範式與質性研究方法的框架下,研究將以整全且具脈絡關聯的方式展開。
本研究之分析對象為政治演說、政治辯論,以及總統候選人在記者會或媒體訪談中的公開言論。研究資料僅取自具公信力之線上新聞媒體,且僅限於研究對象之直接引述。研究者自至少一百篇主流線上新聞報導中篩選,最終收錄六篇涉及雙方候选人敘事之文本。
在分析階段,本研究結合論述心理學取向與批判性論述心理學(Critical Discourse Psychology, CDP)取向。論述心理學之方法取徑參考 Wiggins (2017, pp. 44-49) 所提出之觀點,其分析程序包括:(1) 閱讀資料、(2) 描述資料、(3) 辨識社會行動與心理建構、(4) 聚焦分析議題、(5) 收集其他相關材料,以及 (6) 深化分析。Wiggins (2017, pp. 44-49) 亦指出,CDP 的分析以資料之「腐化」(data corruption)為切入點,進而探討特定議題,並將其與論述中之文化與社會概念相聯繫。
Aug 16
Cancel
Host Studio
達馬西奧《當感受湧現時》~~意識使我們知曉到悲傷或快樂、苦難或幸福,感受到尷尬或驕傲,哀悼失去的愛或生命。意識的起源與本質,自古以來深深吸引著人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揭開其神秘面紗,一方面對釐清我們人性的根本所在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又對人類全體的認知限度構成了巨大挑戰。在千百年來探尋意識的漫長征程中,有無數理論和作品誕生,但僅有少數是開創性的、突破性的,成為裡程碑式的存在,值得作為新研究的基礎,《當感受湧現時》便是其中之一。
《當感受湧現時》是達馬西奧有關意識在心理層面以及在人腦中如何構建的思考,更進一步說,是討論情緒與感受在構建自我感中所發揮的作用。
國際知名的神經科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基於其多年的實證研究,對意識產生的生理機制和意識之於生存的意義提出了顛覆以往主流觀點的、發人深思的新解釋,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回答了以下問題:「我們如何知曉到我們已經知曉?」「我們的意識和個人心智是如何產生『我』這一感覺的?」,並指出「情緒」「對情緒的感受」「對感受的感受」三者的不同與重要功能。
在這本書中,你不僅可以通過達馬西奧的原創理論,認識到感受如何創造了個體的意識,以及它們如何構成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石,還可以通過因種種腦損傷而影響到意識的特殊案例,直接感受到意識其實並非一個不可分的整體,及其在個體生命中每一分每一秒,甚至是那些無意識的時刻中,所發揮的微妙又神奇的作用。
本書作者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 1944)美國南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哲學教授,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對情緒、感受和意識的神經過程研究做出了開創性貢獻,被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評為「最高被引學者」之一。
其著作《笛卡爾的錯誤》對神經科學、心理學、哲學、經濟學等學科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因揭示情感在決策中的關鍵作用引起人們的熱烈反響。
(摘自《當感受湧現時——感受如何創造了你的意識》[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作者: [葡] 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出版社: 中國紡織出版社;出品方: 湛廬文化;2022年 8月 1日;譯者: 周仁來/嚴嚴)
Jul 25
Host Studio
論個人才、學、識~~宋代文壇群星璀璨。前有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司馬光、曾鞏,后有陸游、辛棄疾、李清照、楊萬里、范成大。和諸多同時代巨星相比,姜夔(號白石道人)並不出眾。然而,他以自身的才、學、識,開創宋詞“清空”一派,影響文壇數百年﹔且其才藝跨文學、音樂、書法三界,並均有所建樹,實屬難得。成就背后是艱辛。姜夔從布衣詞人到藝壇大家的曲折從藝之路和為人風骨,值得后人品味。
總結姜夔前半生事業成功的原因,除了時代、機緣、機遇,剩下的就是三個字:才、學、識。這三者,構成他作為一個草根文人能名滿天下並最終成為文壇巨匠的實力基礎。
廣義的“才”,就藝術領域而言,指的是獨特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它的基礎是學和識。沒有學(廣泛的知識攝入),難有識(卓越的見識看法),也就無法支撐起所謂的才——全面的綜合創造能力。這裡,學、識、才是遞進的,互相涵育、關聯、支撐。
狹義的“才”,指的是藝術思維的高度敏感性及其付諸實踐、創造藝術作品的能力。正如法國雕塑家羅丹所說:“所謂大師, 就是這樣的人, 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 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羅丹藝術論》)藝術家之所以成為藝術家,首先在於他有一雙和常人不同的眼睛,他能夠在常人視而不見的地方看到大千世界的真如,看到暗藏的生命、力量和美。如鄭板橋畫竹,“眼中之竹”有了,通過高超的技藝,把促發“胸中勃勃遂有畫意”的“胸中之竹”畫出來,然后創造“手中之竹”,完成藝術創造。這裡有才、有識、有學、有技,能把石頭、泥土、草木魚虫,甚至蜘蛛、老鼠、牛糞轉換為視覺審美意象、變成藝術作品,這就是藝術家。
說到“才”——姜夔的詩人和藝術家獨特氣質的形成,除了天地合精、自然性分的不可知因素,破落家庭的出身,是賦予他善感細膩執著的藝術家性格的重要因素。先祖的輝煌和現實的黯淡的巨大反差,使他內心時時感到刺痛,而他又不甘沉淪。這是他能夠以獨特眼光看世界,在豪放派、婉約派雙峰並峙的宋代詞壇另辟蹊徑,開創“清空詞派”的深層心理動力來源。
其次“學”。“門蔭世代延,玉堂繁花開”,是所有仕宦家族的夢想。因此督促子弟焚膏繼晷、勤奮向學,保持家風不墜,是仕宦家庭的堅守。從姜夔的詩詞看,無論《詩經》、楚騷、漢賦,還是晉唐風雅,他一定從小就浸潤其中。這可以說是家族遺澤。
再說到“識”。一個詩人有什麼樣的觀念,先天后天,成因複雜。姜夔的幸運,是天地造化賦予他一個敢於獨立思考的頭腦,這使他在南宋文壇群雄並峙的格局下,有足夠的思想力,別開戶牖,闖出一條自己的藝術新路。
詩是姜夔最自信的藝術。在其詩論中,可以看到他的藝術主張:不蹈襲、不模仿。在《白石道人詩集》自序中,他提出,詩是天籟,沒有固定格式,“詩本無體,《三百篇》皆天籟自鳴”。在《白石道人詩說》中他說:“一家之語,自有一家之風味……模仿者語雖似之,韻亦無矣。”
最凸顯他理論高度的是他的這一段有點像繞口令的詩論:
作者求與古人合,不若求與古人異﹔求與古人異,不若求與古人合。不求與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彼惟有見乎詩也,故向也求與古人合,今也求與古人異﹔及其無見乎詩已,故不求與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其來如風,其止如雨。如印印泥,如水在器。其蘇子所謂“不能不為”者乎。
歷經唐末五代之亂,宋代文壇一直流行兩種思潮,一種主張復古,一種主張開新。復古者求道統延續,強調文脈傳承,歷史不能斷線﹔開新者求道統拓展,標舉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宗旨,認為一代要有一代之文,力避蹈襲,不落窠臼。
在求開新的這一群體中,又有人主張借用沿襲,化古為新。如黃庭堅倡導的所謂“奪胎換骨”“點石成金”法——“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惠洪《冷齋夜話》),意古語新,或語古而意新。這實質上是一種舊瓶裝新酒、舊酒裝新瓶的經典游戲。另一主張是目空萬古,獨造為新。蘇軾就是這一主張的代表。他的理念是,文學當“有為而作”,“詩以奇趣為宗, 反常合道為趣”,“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蘇軾強調“我書意造本無法”,“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他認為在精研藝術規律的基礎上,創作者可以無拘繩墨,從心所欲,自由地進行創造。
仔細閱讀姜夔這一段詩論,可以發現,他的“不求與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和蘇軾說的是一個意思。“不求與古人合”就是沒有蹈襲模仿,“而不能不合”是結果都在藝術規律的軌道上,因此它們必然都在峰頂目光交匯。“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說的是並不是成心人為造作要和古人不一樣,但是服從內心的表現需要,按照一般的藝術規律去創造,結果自然就不一樣。這裡可看到姜夔思想的高度,他和北宋的藝術思想高峰蘇軾走在了一起。當然,這也可能是受了蘇軾影響,因為那段詩論最后他說了一句話:“其蘇子所謂‘不能不為’者乎。”
與蘇軾有驚人相合處的還有這兩段話。一是聲明自己原來學黃庭堅,后來明白了必須離開黃庭堅,努力做到“不學”:“三薫三沐,師黃太史氏,居數年,一語噤不敢吐。始大悟學即病,顧不若無所學之為得。雖黃詩亦偃然髙閣矣。”這應該是從蘇軾“常謂不學可”來的。另一段:“余之詩,余之詩耳。窮居而野處,用是陶寫寂寞則可,必欲其步武作者,以釣能詩聲,不惟不可,亦不敢。”則應該是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的翻版。
清代學者在讀了姜夔的這些詩論后,說:“今觀其詩,運思精密,而風格髙秀,誠有拔於宋人之外者。傲視諸家,有以也。”(《四庫全書提要》)在南宋文壇,姜夔的思想高度造就了他的藝術高度,由此也奠定了他的歷史高度。
(節錄自:鄭曉華:布衣詞人姜夔和他的《續書譜》,2021年11月26日 光明日報;作者:鄭曉華,系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Jul 30
Host Studio
故事敘事研究方法~~故事敘事可被視為一種論述進行分析,因其內含建構性與模式性(Fernandes, 2017, p. 7)。本研究採取批判取向,旨在透過敘事的運用,提升公眾對政治行動者及其政治行動之認識與理解。在批判範式與質性研究方法的框架下,研究將以整全且具脈絡關聯的方式展開。
本研究之分析對象為政治演說、政治辯論,以及總統候選人在記者會或媒體訪談中的公開言論。研究資料僅取自具公信力之線上新聞媒體,且僅限於研究對象之直接引述。研究者自至少一百篇主流線上新聞報導中篩選,最終收錄六篇涉及雙方候选人敘事之文本。
在分析階段,本研究結合論述心理學取向與批判性論述心理學(Critical Discourse Psychology, CDP)取向。論述心理學之方法取徑參考 Wiggins (2017, pp. 44-49) 所提出之觀點,其分析程序包括:(1) 閱讀資料、(2) 描述資料、(3) 辨識社會行動與心理建構、(4) 聚焦分析議題、(5) 收集其他相關材料,以及 (6) 深化分析。Wiggins (2017, pp. 44-49) 亦指出,CDP 的分析以資料之「腐化」(data corruption)為切入點,進而探討特定議題,並將其與論述中之文化與社會概念相聯繫。
Aug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