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動轉折強調情動(affect)與情緒/情感(emotion/sentiment)之間的差別:情動常指事先於意識與語言的、身體性的、強度與張力(intensity)的突發狀態,是一種尚未完全被形式或語義所固定的經驗。其代表性理論家有 Brian Massumi、Patricia Clough、Sara Ahmed 等。
此外,「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一詞(Raymond Williams)指出,有些文化經驗是共在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e)且難以言表的,是生活感受中微妙而複雜的一整體結構。這與詩中「滿滿的一面文字,但說不出的想法」的狀態相通。
一個棋局對於黑猩猩和弱智來說是毫無意義的,因此也不會使他們困惑。另一方面,一個偉大的象棋大師對這樣的棋局也不感到困惑,因為他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找到它的應對之法;只有能力與此棋局的難度大致相當的棋手才會對這個棋局非常關注。只有這樣的棋手才會把對它的解決看作一個發現。(引自[英]邁克爾·波蘭尼《個人知識》[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2000]第十一節問題解決之引論/139)
Host Studio
愛墾學術~評陳明發詩想〈說法〉:情動轉折視角下的詩意
〈說法〉一文中反覆出現「這裡沒有書法」「這裡也沒有繪畫」的否定語句,並同時揭示出感受與思想被形象化但無法落在既定藝術形式的落點上(即書法或繪畫)。這樣的詩作主題非常貼近「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在近年人文社會科學與文學理論中的興起:關注人類經驗中那種超越語言與形式的情感/情動,以及這些情感如何構成主體、藝術以及知覺的場域。
理論框架
情動轉折強調情動(affect)與情緒/情感(emotion/sentiment)之間的差別:情動常指事先於意識與語言的、身體性的、強度與張力(intensity)的突發狀態,是一種尚未完全被形式或語義所固定的經驗。其代表性理論家有 Brian Massumi、Patricia Clough、Sara Ahmed 等。
此外,「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一詞(Raymond Williams)指出,有些文化經驗是共在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e)且難以言表的,是生活感受中微妙而複雜的一整體結構。這與詩中「滿滿的一面文字,但說不出的想法」的狀態相通。
文本分析
以下從幾個維度,用 affect 理論的工具來分析詩意。

對照與文獻
以下幾本文獻與該詩的情境、分析具有強烈共鳴,可作為對照/參考: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 (ed.),《The Affective Turn: Theorizing the Social》
此書集合多篇文章,探討情動如何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與藝術場域中生成與運作,尤其是形式、物質(materiality)、身體與知覺之間的張力。詩中形式的否定與情動的強度可從 Clough 等人的論述中得到理論支撐。
Modernism and Affect(Julie Taylor 編輯)
探討現代主義藝術/文學中情動與感情如何不被傳統形式完全控制,即在形式與非形式之間滑動、游離。與詩人提出「這裡沒有書法/繪畫」卻又在感受中形塑形式的狀況極其吻合。
Sarah Ahmed,《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雖然這本書主要談情緒在文化、身份、社會政治中的流通與價值,但其中對「情緒與語言/身體之間的交織」以及「情動如何在語言未說完全之前就已經構成主體與關係」的論述,可對詩中「說不出的想法/感覺」提供解釋資源。
Raymond Williams,「structure of feeling」概念Williams 所言之「structure of feeling」正是那些尚未被制度化/語言化,但在文化與藝術中共在的、體現當代生活細微感受的一整套感情結構。詩中反覆提及的感受與思想充滿卻不可言說,正與這一概念對應。
詮釋結論
從 Affective Turn 的視角來看,這首詩的含意可總結如下:
詩人在拒絕藝術形式(書法/繪畫)作為情動完整的載體,並非否定藝術,而是指出它們的不足。藝術/形式只是情動被感知、被經驗、被逼近的方式之一,卻無法完全包覆感受本身。
那個「說不出的想法」與「感覺」是詩人主體的核心,是存在於形式與語言之外的情動場域。詩作在形式否定與情動生成之間營造了一種張力:它既被語言填滿(「滿滿的一面文字」),又被語言挹注限制(形式之外、形式之後的感受)。
主體經驗在此詩中不是固定的、可命名的,而是一種含有張力的、流動的狀態。也即是說,詩人把主體存在與情動經驗合一,讓「我」成為那個無法言說的感覺本身。
Sep 23
Host Studio
波蘭尼《個人知識》(Personal Knowledge)
一個棋局對於黑猩猩和弱智來說是毫無意義的,因此也不會使他們困惑。另一方面,一個偉大的象棋大師對這樣的棋局也不感到困惑,因為他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找到它的應對之法;只有能力與此棋局的難度大致相當的棋手才會對這個棋局非常關注。只有這樣的棋手才會把對它的解決看作一個發現。(引自[英]邁克爾·波蘭尼《個人知識》[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2000]第十一節問題解決之引論/139)
自休謨與洛克以來,客觀主義的認識論認為真正的知識必須經得起經驗的檢驗,不得超越經驗,如果知識與經驗沖突,人們必須隨時准備拋棄這種「知識」。依據這種認識論,我們必須盡力排除求知過程之中的個人系數,才能達至完全客觀的理想該書認為,這種以主客觀分離為基礎的認識論不僅是錯誤的,而且還是有害的。事實上,求知是一種技能,是一種個人懷著責任感與普遍性意圖、從啟發性前兆不斷趨近真實的過程,一旦缺少了個人的求知熱情與參與,任何有意義的知識都無法獲得。而個人對求知的寄托、科學社群對知識主張的共識,以及社會對自由思維的尊重,都是人類知識增長過程中環環相扣的要素。
嚴密的理路、詳盡的論證,《個人知識: 邁向後批判哲學》所呈現的,不僅是一個科學家對自己志業的熱情與省思,更是一個公民對自由社會的忠貞與執著。(邁克爾·波蘭尼《個人知識: 》.貴州人民出版社, 譯者許澤民; 出版年2000-10-01)
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 1891—1976),英籍猶太裔物理化學家和哲學家,其在科學哲學方面的建樹,尤其對集體主義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引起西方思想界的重視,是20世紀具有重大影響的自由主義思想家,與哈耶克、波普爾一起被尊奉為「朝聖山三巨星」(朝聖山學社 Mont Pelerin Society)。著有《社會、經濟和哲學》、《波蘭尼文選》和《個人知識》等。
Oct 2
Host Studio
嫣然·漩渦視覺意象
有了色彩有了線條,便有萬千朵流螢,在旋轉裡掠過、掠過。留下瞬息的光痕,如同一個冷僻的比喻一瞬即逝。
漩渦中有無數彩線縈繞,仿佛星辰碎片在流轉,既柔軟又帶著吞噬的貪婪。
漩渦既是黑洞,又是映照五臟六腑的萬花筒,將所有色彩、意象、質地與情緒一併吞入,然後再吐出新的觸感。
色彩在黑暗中交融顯得格外耀眼,猶如情人眼神的催眠儀式,一圈圈牽引著感官往深處探尋。
如同一隻野獸的靈魂,在風暴中心翻轉、喘息,把光與影一起吞噬又反芻。
節奏既像心跳,又像潮汐,彷彿整個宇宙就繞著那中心纏繞、起伏。
光波在漩渦內部跳動,如甦醒的靈魂,在黑暗中灼燒、解體並放射自我。
每一道漩渦的邊界都在扭曲,好似花瓣的地形難於描述。
過去與未來在其中糾結。獨不察此刻。
我們不知道此刻在那裡。
參考視屏:色彩漩渦—分形旋轉
yester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