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世界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創客有多熱

    愛墾APP:慾望、意識形態與擬像~~慾望開端於連接; 通過與其他慾望的連接,生命努力去保存和增強自身。這些連接和生產最終形成了社會的整體;當身體與其他身體相連接以增強其權力的時候,它們就形成了共同體或社團。意識形態必須預設有某種有待揭曉的真實利益:譬如,女人真的想 要解放但是受到意識形態的愚弄。意識形態同樣假設了某種有待從強加於其上的文化幻覺之中解放出來的個體的標凖形式。

    語言中的審美價值,從「fair」談起~~The feminine quality of being「fair」(to go back to Austen) elevates whiteness, and is therefore already political in the sense of working with racial groupings of bodies.回到奧斯丁的例子,女性的人性跟白人的白性(whiteness)相提並論,因此它依然是政治性的,他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對身體進行歸類。fair哪裡有人性的意思,這裡的意思要結合後面的racial groupings來看...

    我們在這裏啟動了一個頗具批判性的問題意識:語言中的審美價值(如「fair」),如何同時是種族化的政治實踐。

    若要根據德勒兹(尤其是他與瓜塔里的思想)繼續發展這段話,應該從以下幾個方向推進,並說明為什麼這樣發展是必要的:

    建議發展方向一:語言與意指體制中的「區分性機制」

    德勒兹對於意義的生成與語言的權力關係有深刻討論。他與瓜塔里在《意義的邏輯》(The Logic of Sense)與《千高原》中強調,語言不是中性的交換工具,而是對身體與行為的一種管控。

    這個段落接下来,可這樣發展:

    「Fair」一詞在語義上的曖昧性,正是資本主義語言體系中的一種‘機器’,它既指涉道德正當性(公平、公正),又與膚色的美學(白皙、純淨)糾纏不清。依德勒兹的看法,這種語言實踐不是靜態的符號配對,而是一種「意指的機器」(machine of enunciation),它生成、複製並再分配社會中的種族性差異。

    為什麼這樣發展重要?這樣可以打破語言與政治之間的假中立,把語言直接嵌入「種族化的權力操作」中,進一步批判語義如何為種族歧視提供「自然化的」遮蔽。

    建議發展方向二:「身體」如何被歸類為族群性載體(Body without organs vs stratified body)

    我們已經提到「racial groupings of bodies」,這可以接入德勒兹談「身體的編碼」與「去編碼」的觀念。可這樣發展:

    當身體被劃分為可辨識的類型(如女性之「fair」、白人之「fair」),它已經被組織成為「層化身體」(stratified body)。德勒兹會說,這些歸類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透過文化與語言的編碼所製成的。這些種族編碼阻止了身體的生成流(becoming),使其被固定在某種身分政治的格子中。

    為什麼這樣發展重要?這讓讀者看到語言如何成為編碼工具,把原本可變化的身體鎖定為單一種族/性別形象,這是批判身分政治與社會建構論的核心。

    建議發展方向三:生成性(becoming)vs 固定性分類

    當「fair」成為既是種族又是性別的詞彙,它其實阻擋了德勒兹式的「生成運動」(becoming-woman, becoming-minoritarian)。可這樣發展:

    「德勒兹與瓜塔里強調生成(becoming)作為抵抗主體固定化的策略。而當我們看到「fair」這個詞既連接女性氣質又連接白人特權時,它正在終止某種潛在的生成運動,使女性與白人之間的界線被美學與倫理語言所自然化。因此,我們要問:如何解構這種語言使我們得以生成『非白」「非正義」的女性?

    為什麼這樣發展重要?因為這有助於把討論導向政治解放與語言實踐的可能性,而非停留在批判的表層。

    如何組織這些想法?我們可以用以下結構鋪排論述:

    1. 語言與身體的關聯:引介「fair」的語義糾纏。
    2. 德勒兹如何理解語言作為意指機器(意義不是反映,而是生成)。
    3. 種族身體如何被層化、分類。
    4. 對這種分類的解構之路:生成 vs 固定。
    5. 最後可以提出:語言是否還能生成新的、非主流的美學與政治想像?

  • 創客有多熱

    愛墾APP·人的主體性:在「文化創意」的范疇內回溯~~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如果我們從「文化創意」的範疇來回溯人的主體性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視角與思想傳統常常被哲學正統敘述所忽略,但其實對理解當代人類的創造力、感知與表達至關重要。

    以下是幾個常被遺漏,但在「文化創意」視野中不可或缺的面向與人物:

    一、藝術感知與創造的主體性:感性理性之間的張力

    遺漏面向:審美主體與象徵性表達的哲學

    儘管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已觸及審美判斷,但他仍將審美置於理性系統中。若從文化創意出發,應補充那些強調藝術作為原初創造活動的思想家。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他在《美育書簡》中提出「遊戲本能」為人類自由與文化創造的核心,藝術讓人從感性與理性分裂中得到調和。文化創意就是此遊戲性的展現,超越工具理性。

    克羅齊(Benedetto Croce)

    提出「直觀即表現」,藝術創作不是模仿,而是直觀精神的個體表達。在文化創意中,主體不是再現現實,而是產生新意象的創造源頭。

    二、象徵、神話與集體無意識的生成主體性

    遺漏面向:文化圖像與神話結構中的主體作用

    卡西爾(Ernst Cassirer)

    在其《符號形式哲學》中指出,人是「符號動物」(animal symbolicum)。主體不僅是思維者,更是象徵系統的創造者。文化創意正是這種象徵操作的聚合形式。

    榮格(Carl G. Jung)

    將「個體化歷程」視為文化產出與心靈轉化的核心,其「集體無意識」與原型理論(archetypes)對當代文化創意敘事、影像設計、角色建構影響極深。

    三、語言、敘事與主體生成的後結構取向

    遺漏面向:語言實踐與文化話語建構主體

    保羅·利科(Paul Ricoeur)

    強調敘事作為主體形成的空間,個體透過「自我敘述」與歷史文化的對話來形成認同。文化創意中的敘事設計、品牌故事,正是主體建構的一種詩學實踐。

    米歇爾·德·塞訥(Michel de Certeau)

    提出「日常實踐的詩學」,文化創意不僅來自精英理論或產業機器,更來自日常主體的戰術式創造,例如消費者如何重新解讀商品符號、街頭文化的自我標誌等。

    四、感官知覺與非理性創造的身體哲學

    遺漏面向:身體作為創造的感官場所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指出知覺不是被動接收,而是與世界共構的身體活動。文化創意中的體驗設計、空間氛圍、觸感傳達,都涉及主體感官的詩性回應。

    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

    他與瓜塔里的「生成」(becoming)概念推翻了固定主體,主體是在藝術、慾望與意象流中生成的節點。這為當代文化創意提供了非中心化、網絡化的主體模型。

    五、東方詩性主體觀的缺席

    遺漏面向:儒道佛合流中的心靈創造觀

    在強調「創造」與「靈感」時,往往忽略東方傳統中的「無為而為」「心齋坐忘」「格物致知」等表達主體生成與創造的思想模式。王陽明的心學與禪宗的直觀,認為創造並非從概念出發,而是一種與天地、物我同在的感應——這種文化主體性視角對21世紀文化創意極具啟發性。

    小結:文化創意的主體史補全之必要

    文化創意不是純理性計劃的結果,而是來自於一種深層的感知、敘事、身體、象徵、無意識與集體精神的複合運作。因此,回溯主體性歷史時,若不納入上述被哲學正典所忽略的面向,就難以理解文化創意的真正動力。也因此,一個真正能為人類在AI時代提供方向的「信仰星系」,應結合這些被邊緣化的主體性資源,形成一種詩性、象徵性與身體感知的宇宙學。

  • 創客有多熱

    愛墾APP:情動轉折强度與速度affective turn是20世紀末在文學、文化研究、哲學、人類學等學科中出現的一個理論轉向,強調「情動」(affect)——即先於語言、意識、表徵的身體感受與強度intensity的運作。在這一取向中,學者們往往參照德勒茲與瓜達里(Deleuze & Guattari)、布賴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等人的理論,來討論情動如何在主體形成、社會關係、政治現實中發揮作用。

    強度(intensity)與速度(speed)的關聯

    在「情動轉折」理論中,速度雖非始終被單獨抽出討論,但它與「強度」的概念密切相關,特別是在馬蘇米和德勒茲的思想中:

    馬蘇米(Brian Massumi):速度與強度之間的動態~馬蘇米在《感覺的政治》Parables for the Virtual, 2002)中將「強度」視為未被意識捕捉的感受,是一種「純粹差異」的狀態。他指出:情動不是內容(content)或表徵(representation),而是跨越閾值、改變身體狀態的力量。

    強度與變化的速度有關。快速變化的刺激更容易被「情動」地經驗,而非「情緒」(emotion)地命名。他強調:“Speed is a quality of intensity. Not in the sense that it causes intensity, but in the sense that it is the relational movement through which intensity is felt.”「速度是一種強度的質,不是導致強度的原因,而是強度被感受的關係運動。」——Brian Massumi, Parables for the Virtual

    德勒茲與瓜達里:速度作為生成的條件

    德勒茲與瓜達里在《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中提到「速度」作為構成生成(becoming與逃逸線lines of flight的關鍵:在他們看來,速度不是物理移動的速度,而是一種存在的密度與強度的流動。在becoming的過程中,速度是一種超越表面形式、產生變化與創新的條件。

    總結:速度在情動轉折中扮演的角色

    概念

    說明

    速度作為感受的媒介

    情動強度越高,其速度往往越快;快的變化不經認知,即刻作用於身體。

    速度與強度的耦合

    速度不只是物理量,而是強度流的表現方式(如一個場景瞬間激起的身體反應)。

    速度與主體生成

    在德勒茲式生成論中,速度是變化、逃逸與新型主體誕生的條件。

     

    補充說明:在「情動轉折」脈絡中,「速度」是一種和感受強度並行的過渡transition)力量,不是物理意義上的快慢,而是身體如何經驗一種變化的快慢,並是否能夠「及時」回應或轉化這種變化。它也是在語言化前的那一瞬身體「被觸動」的節奏性力量。接下来,可以進一步比較「速度」在神經科學或現象學中的意涵,與這裡的情動速度有何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