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柏林新力中心 SONY CENTRE, BERLIN, GERMANY 2005

很多家鄉的網友看見愛墾網所分享的古來老照片
私函問我:你離開家鄉定居都市快四十年
常想起以前兒少時在老家的情況嗎?
我要說,命運其實很寵我;我後來也走過了很多國家
在最繁榮進步的他鄉,我心裡其實掛著的
其實還是馬來西亞鄉鎮的未來..........
(2015年7月19日 臉書)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Ra Zola

    愛墾APP:Raumgeist~~德文RaumgeistRaum(空間)和 Geist(精神、靈魂、思潮)組成,類似於Zeitgeist(時代精神),但強調的是空間維度的精神性或氛圍感。

    可能的中文翻譯

    1. 空間精神(最直接的翻譯,強調空間所承載的文化與意識)
    2. 場域之魂(結合「場域」概念,突出空間的氛圍感)
    3. 空間意象(適用於偏向象征性與文化表達的語境)
    4. 地域精神(強調地方性與文化歸屬)
    5. 環境心靈(適用於生態哲學或環境感知的角度)
    6. 場所之神(類似「土地神」或「場所精神」,富有詩意)

    如果討論涉及地方文化意識、情動地理學或文化詩學,「場域之魂」或「空間精神」可能最合適。

    如果強調哲學性與環境心理,「環境心靈」可能更具洞察力。

  • Ra Zola

    (續上)人發現自己被丟置的景況,海德格主張人經由一種先於反省、先於「認知」與意念的自我詮釋,詮釋出自己原形存有的處境。

    本文主張,這樣的自我詮釋之先於認知的那個「認知」,其實是指有意進行、有意識的、先於反省、先於思考等典型的認知。海德格這樣的看法與心靈哲學裡所討論認知的複雜性、成體性、以及脈絡的隱含不明示,有某種程度的相互應和。

    海德格認為產生心情的存有根源,如前段所提到,可以作為意向性產生 的基礎。人的處境體會產生心情,呈現自己在乎事物的種種態度(例如可怕、有趣等等),在這樣的態度裏自己被導向到事物。在這樣的論述角度之下,意向性是人面臨自己的處境並於情緒裏產生體會。

    值得注意的是,意向性起於處境體會的豐富性,對其被丟置的處境有著緊密豐富的掌握。其中一個豐富面見於人在情境裏,人與脈絡之間緊密結合的關係,這是一種落於脈絡的關係,是先於科學抽象或哲學反省,不必經由這些就可以取得的;這也是一種依據目標来工作的緊密關係,像游泳的人與水流的所處關係、工具使用者與其工具之間 的所處關係;此外,在關心的引導之下,我們能夠呈顯注意力的焦點,在脈絡裏關心的事情突顯出來,不關心的事物讓我們視而不見。

    就這樣,我們的手段與目的在緊密順暢運作工具的關係裡,緊密結合成為一個導向到其目的之存有,是一個整體,意義得自於一個在世存有在存有與世界之間緊密無縫的接合整體。這是一個超越主客對分的整體,本文主張:在此整體裡,一個人所見到的事物面相很有限,受限於一個人如何越出抽象思考之外、如何地處於處境?受限於他的體會方式具有什麼樣的偏側性?

    海德格認為在處境裡的體會活動並不一定要預設主客對分,本文補充分析說明,這主張可以從三方面獲得支持,

    一、脈絡(例如,社會脈絡、語言的脈絡)是作用者所預設的;

    二、情境本身有複雜性,都放在隱含的知識裏,是在作用者動作的時候所依憑關於「身體動作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屬於互動過程的知識,既不屬於主體也不屬於客體;

    三、情緒裏能夠體會到的事物經常很有限,體會是某種意義的內在知覺,由於覺察的範圍經常有限,因此,體會具有偏側性。個人對其處境有著呈現其某些面的呈現方式,海德格稱此為對自己處境 的定調,由此產生個人的心情。

    海德格說定調有社區性、以及文化的公共性; 本文則補充論述說,情緒對自己處境的定調也有個人性,具有人與人之間的個 別差異性,只要在具有個別差異性的同時,個人在某個程度仍然與他人可以溝通,就讓個人的個別差異性取得可能性。

    事實上,情緒在人與人之間儘管具有 很大的差異性,但是仍然具有某個程度的可溝通性,這可以透過本文所主張的,對處境定調的個別差異性,就得到解釋。那麼,由本文討論海德格論心情的情境性,與心靈哲學、認知科學裡討論「情境認知」相比較,本文有得到什麼新的看法?分兩方面來看,第一方面, 對於情境性本身,從海德格到心靈哲學談情境性基本立場方面是維持一致的,尤其是在先於反省、先於「認知」、主張意義得自於一個在世存有在存有與世界之間緊密無縫的接合整體、以此來反主客對分的主體性等立場,此方面立場 一致。

    海德格所談的情境性特色在於存有(ontological)層次與存在(ontic)層次的劃分,處境體會在存有層次對自我被丟置的自我詮釋,產生體會的自我詮釋具有各個脈絡的豐富性,在存在層次呈現出來。

    第二方面,對情緒裏的情境性,以產生心情(/情緒)的存有根源,來解釋意向性產生的基礎──意向 性起於處境體會的豐富性,對其被丟置的處境、落於各種脈絡,有著緊密豐富的掌握──人的處境體會產生心情(/情緒),呈現自己在乎事物的種種態度,──心情的樣式是如何地發展為了調適到環境需求──這或許是因為 學術發展的年代脈絡所致,儘管如此,海德格對情境性的探討的確是一個先驅者。


    參考文獻

    Bechtel, W. (1998). Representations and cognitive explanations: assessing the dynamicist’s challenge in cognitive 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22, 295-318.

    Ben-Ze’ev, A. (2000). The Subtlety of Emotions, Cambridge, MA: MIT Press/Bradford Books. Dreyfus, H. L. (1991). Being-in-the-World: A Commentary on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Guignon, C.2003Moods in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in Solomon (ed.) What is an Emotion?--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selager, P., De Groot, A., & van Rappard, H. (2003). Representationalism vs. anti-representationalism: a debate for the sake of appearance.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16, 5-23.

    Heidegger, M. (1962). Being and Time, English translation by J. Macquarrie & E. Robins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O’Connor, K., & Glenberg, A. M. , ‘Situated cognition’, in Encyclopedia of Cognitive Science, Wiley, pp. 19-25.

    Solomon, R.1988. On Emotions as Judgments, Ameir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25. Also appear in Solomon (2003) Not Passion’s Slave: Emotions and Cho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7.

    ──(2001). Thoughts and Feelings: What is a Cognitive Theory of Emotions. In A. Hatzimoysis (2003), ed., Philosophy and the Emo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I. Also appear in Solomon (2003a), Chapter 11.
    ──(2003). Not Passion’s Slave: Emotions and Cho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a). Thinking about Feel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b). Emotio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Emotions and Engagements with the World, in Solomon (2004a).

    (原題:透過海德格論心情來看情緒的情境性;作者:劉希文;單位:靜宜大學人文教育中心。原鏈接

  • Ra Zola

    三、Ereignis:存在的事件與歸屬的發生

    在海德格爾的後期思想中,Ereignis 一詞被用來取代傳統的「存在」(Sein)概念。它意指一種「歸屬的事件」(das Ereignis des Zueignens)——人與存在在此互相召喚、互相顯現。

    Ereignis 並非某件「發生的事」,而是一種「使發生成為可能的發生」:

    「存在自身的顯現即是一種事件。」(Heidegger,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1938)

    在此意義上,事件不再是時間中的點,而是顯現的契機。它標誌著存在如何透過「遮蔽」而顯現,正如黑洞事件視界之於宇宙:

    黑洞以其不可見之形,成為顯現之象。

     

    四、遮蔽與顯現:物理與哲學的共鳴

    海德格爾指出,存在之所以能被顯現,乃因其同時也在遮蔽(Verborgenheit)之中。存在的「真理」(aletheia)是一種「不隱蔽」(Unverborgenheit),但這種不隱蔽的條件恰恰來自於遮蔽的可能。

    黑洞的事件視界恰好具體化了這一結構:

    • 它是可見與不可見的臨界;
    • 它揭示了「光的界限」;
    • 它以遮蔽的方式顯現存在。

    因此,可以說:

    黑洞的事件視界是宇宙版的 Ereignis——存在以遮蔽的方式顯現自身的事件。

     

    五、技術時代的觀看與「存在的召喚」

    事件視界望遠鏡(EHT)的誕生,標誌著人類觀看方式的轉變。它不是單一的儀器,而是一個全球性的「技術網絡」。EHT 將分佈於地球各地的望遠鏡信號整合為一個「地球規模的眼睛」,使人類首次看見黑洞的「影子」。

    海德格爾在《技術的追問》Die Frage nach der Technik中指出,技術的本質並非工具性,而是一種「揭示存在的方式」(eine Weise des Entbergens)。EHT 正是這種揭示方式的具體化——它使宇宙以影像的形式向人類開顯自身。

    然而,這種開顯同時也是遮蔽:我們所「看見」的,仍是事件視界之外的表象。技術的觀看在揭示的同時,也框定了能被看見的界限。這正是海德格爾所謂 Gestell(座架)之危險:人類在控制中同時喪失對存在的感受力。

     

    六、結論:從事件到存在的臨界

    科學中的「事件視界」與哲學中的「Ereignis」同樣指向一種臨界的狀態:

    • 在物理層面,它是時空結構的極限;
    • 在哲學層面,它是存在顯現的極限。

    兩者皆以「邊界」為契機,展現出存在的雙重結構:遮蔽中有顯現,顯現即遮蔽。

    黑洞之於宇宙,如同 Ereignis 之於存在——它們都提醒人類:我們所能「看見」的世界,永遠伴隨著一個不可見的深淵;而正是在這個深淵之中,存在發生、世界顯現。

    參考文獻

    1. Einstein, A. (1916). Die Grundlage der allgemeinen Relativitätstheorie. Annalen der Physik, 49(7), 769–822.
    2. Heidegger, M. (1938/1989).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Frankfurt am Main: Klostermann.
    3. Heidegger, M. (1954). Die Frage nach der Technik. In Vorträge und Aufsätze. Pfullingen: Neske.
    4. Thorne, K. (1994). Black Holes and Time Warps: Einstein’s Outrageous Legacy. New York: W. W. Norton.
    5. Event Horizon Telescope Collaboration. (2019). First M87 Event Horizon Telescope Result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8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