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南海东篱 5

Water Transport Museum

  • 卡萊爾的書包

    跨國策展團隊由菲律賓策展人派屈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韓國策展人金聖淵(Kim Seong-Youn)及臺灣策展人謝佩君(Hsieh Pei-Chun)共同組成提出「地緣詩學」的策展概念。有別於地緣政治較為強烈而絕對意識形態的劃分,「地緣詩學」提供策展領域如何理解世界運作方式的另一種視角,以詩性的踏查重新探尋自二戰後東亞與東南亞的「政經環境」、「日常生活實踐」、「民族國家」與「區域典範」等議題,並藉由探討地理與藝術的關係,營造出獨特且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對話空間。

     

    跨國策展團隊呈現多維度視角

    其中,派屈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為現任菲律賓大學藝術研究學系教授及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副館長,也曾受臺北市立美術館之邀,擔任第59屆威尼斯美術雙年展臺灣館「公眾活動」總召集人,具有豐富的策展與研究經驗。此次策展他提出相對於地緣政治,我們可以從藝術的角度回應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政治與社會議題。韓國獨立策展人金聖淵為現任釜山雙年展執行委員會董事,常年耕耘釜山藝術產業及培育藝術新秀教育,並引領釜山的替代性藝術運動。透過本次策展,他思考在不安的時代下,藝術究竟能扮演何種角色、發揮何種功能,是否能藉由藝術創作將世界串聯起來,以共同反思當前社會所面臨的問題。臺灣策展人謝佩君面對此次展覽主題時,則主張藝術創造具有重組時空與地理環境的潛能,並質問在藝術實踐的過程中,是否能開啟面對政治與社會議題的另一種思維。本次策展團隊的組成,在兩位資深策展人與新秀策展人的跨國合作下,透過多元豐富的視角與觀點相互對話,既富有詩意又帶有反思意味。重量級藝術家以多元創作形式,共創多元的對話空間。

    本次展覽邀請來自日本、韓國、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以色列與臺灣共15組/位藝術家,以各自的創作方式與作品回應展覽議題。如韓國藝壇重量級數位藝術創作先驅李庸白,展出其經典的錄像與裝置作品,其中〈天使士兵〉藉由柔和而看似靜止的畫面,呈現士兵穿越假花叢林的過程,反映戰爭時期的資本主義,以及華麗外表下所隱含的緊張對立關係。韓國藝術家雙人組合文敬媛與全濬浩(Moon & Jeon)的作品〈自由村落〉為一錄像創作計畫,以源自70年前的文物為楔子,透過在影像中穿梭於時空的物件,呈現彷彿時間停止流轉社會樣貌,探討當前社會的矛盾與限制。活躍於當代藝術圈的印尼藝術家馬哈拉尼.馬羌那嘎拉(Maharani Mancanagara),藉由繪於木板上的炭筆繪畫、印製於布料上的報導文字等大型裝置作品,重現祖父輩的歷史記憶,並體現歷史敘事的不完整性與動態性。臺灣藝術家常陵則展出油畫作品《戰前準備》系列,以偽預言的創作方式反思歷史的覆蓋與竄改,以及圖像、線條和個人記憶裡對歷史紀錄的影響。臺灣藝術家王湘靈則展出現地製作的聲音裝置〈回應〉,呈現自身的生命經驗,並探討時間與空間的不確定性與不同的觀看可能。藝術家郭俞平則以〈我的胃裡沒有午飯,脖頸在尋覓陽光,腦子求索著愛情,靈魂裡有慌亂,心裡則有一股刺痛〉,探討歷史的離散、移民的歷史書寫,以及新移民女性的身分認同、知識體系及不同身分之間的轉化與融合。

    除了展覽之外,本次聚焦於亞洲藝術的主題展更將於12月3日舉辦跨國連線的藝術家座談會,邀請三位策展人,以及印尼藝術家馬哈拉尼.馬羌那嘎拉、日本藝術家鎌田友介、泰國藝術家帕蒂普.蘇薩桑泰(Prateep Suthathongthai)、臺灣藝術家常陵與郭俞平等齊聚國美館,與身處國外以線上與會的藝術家們共同討論展覽議題,並與現場觀眾交流,透過策展人和與藝術家面對面的機會,一同探索身處於亞洲地緣環境的我們,應如何面對及思考當前的政經環境及如何重塑僵固的意識形態。

    國美館期待本展能以詩意的美學與富有歷史情感的呈現,建立一個有機的公民空間,提供觀者激辯與省思的場域,從而以多元的角度理解當代世界的面貌。「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將自2023年12月2日展至2024年3月10日,更多有關展覽及藝術家座談會之相關資訊,敬請密切關注國美館官方網站及Facebook粉絲專頁(原題:國美館「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展覽 以詩意美學探索亞洲地緣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多元面貌;日期:2023-11-30 台灣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