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发〈找寻南海东篱〉北根独树牡荆宫

独树牡荆宫 Istana Leban Tunggal,1935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Ra Zola


    孙文波·歌颂

    从一九二二年到现在,从欧洲大陆

    到我的国家,隔开我们的

    是死亡,是一片大海

    还有语言,在这个冬天

    我是依靠了寒冷和孤独,依靠了

    一些经过转换的文字

    才听见了你的声音,看见了

    你的形容。我才感到我进入了你的精神

    迷恋于那些古老的城堡

    迷恋于那些来自女人的灵魂的芳香

    我感到我们是一致的。这些事物的存在

    对于我们是道德的拯救

    永远幸福的理由。城堡

    那接受撤退的风水宝地

    受惠于日月。女人灵魂的芳香

    更是我们无法描述的伟大的秘密

    我就是这样在贫穷中,超越贫穷

    我就是这样在痛苦中

    不陷落于痛苦。同样,我看到

    我们的精神在不同大陆

    相同于最美的事物,像湖泊一样沉静

    像鸟儿一样纯洁

    我们总是用心灵歌唱

    颂扬生和死所具有的强大的光荣

    不依靠别的什么,深入自己

    不依靠别的什么,我看见你就是深沉的火焰

    是黄金和白银,甚至

    比它们更丰富

    无论是在青春的激情还是老年的平和中

    你都深入了一个民族心智的底部

    其中的睿智使光辉闪耀

    一片山水闪动光芒,直到这个星球遥远的角落

    我也看见了你最后的孤独

    它们又超越了城堡和女人,它们

    造成了你不断放逐自己

    自然的风景,荷马和歌德深邃的古谣

    都最后离开了你

    告别所有的人和事物

    你以宁静的态度走进死亡

    这生命最后的归宿。让我仅能抽泣

    让我想到自己的一切。在这里

    在我们种族的苍茫中,更加尖锐的

    存在灵魂的冲突

    所有值得我们歌颂的,我们都歌颂过了

    所有值得我们挽救的,我们都挽救过了

    唯一的,还剩下天空和水

    这自然永恒的事物,它们是否需要我们歌颂

    我听见的声音的回答是:不

  • Ra Zola


    陈明发博士·“南海东篱”顺风诗居

    原籍中国四川成都的孙文波(1956年生),是中国少有几位从八十年代开始写诗到2000年后仍然保持旺盛创作力的实力诗人之一,对年轻一代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作品被翻译成英语、西班牙语、荷兰语、瑞典语等多种语言。现任北京·上苑艺术馆——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南海东篱”© 诗性哲学视角中下,孙文波这首〈歌颂〉照亮了“海丝路”的顺风境遇。

    自古,包括沿海中国人在内的海丝族群在大南海来去,除了航海图,还需要像《顺风相送》这样的“海道针经”。

    翻开此经,查阅得细心些,极可能发现古人早已记载了你的现居地方。运气好的话,还发现七嘴八舌的社媒到今天还没发现的相关事物。

    掌握得好,这些事物还成了你的事业/组织的话语竞争力、文化创造优势。


    回头来看,至少从三千年以前,中华民族和马来南洋群岛早已有往来,而且,还做了生意。

    这种叙事能量充沛的文化资源,有个隐在的精神内核,现让“为世界命名”、“为天地立法”的诗歌创作陆续给揭示出来了。


    15年来坚持“文化有根、创意是伴”的爱垦网察觉到,孙文波的〈歌颂〉是其中非常好的文创个案。尤其是这几句:


    我们的精神在不同大陆

    相同于最美的事物,像湖泊一样沉静

    像鸟儿一样纯洁

    .........

    存在灵魂的冲突

    所有值得我们歌颂的,我们都歌颂过了

    所有值得我们挽救的,我们都挽救过了

    唯一的,还剩下天空和水

    这自然永恒的事物,它们是否需要我们歌颂

    我听见的声音的回答是:不

  • Ra Zola


    陈明发博士:“这才是我们”


    中国崛起后,作为海外最早在资金上、道义上参与“改革开放”盛举的南洋华人,现在于“2035文化强国”、“区域新秩序”等等议程中,自然再次受到各方关注。

    而一直身为“背景”、“客体”、“对象”、“他者”等等角色者,今天则有许多的可以继续自觉探索的空间。

    中国与本地一大学筹备中的一份学刊,采用了我前年杪写的一篇研究心得,我取了《南海東籬》一词,既概括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南海的文化想象,也提及南海族群在蕴積南海文史资本方面值得关注的一些所谓“邊陲”、“界线”。

    在“这就是我们”声中,肯定还有“这才是我们”的大大余地。

    By the way, 今天的"东南亚"、“海丝路”、甚至“东印度”等専有名词、都是中华民族向外面世界借来用的。不妨也反思一下,这一带占据最大人口的马来民族,他们的专家学者很多为何用的是Nusantara,就是英国学者华莱斯用的“马来群岛”(Malay Archipelago)区域概念?

    印尼就快迁都到加里曼丹,直接取名Nusantara,寓意深远。在世界经济走缓、贸易关系紧张的年代,有太多文化好故事要好好地说。

    好好把“这才是我们”的故事說好了,“南海東籬”的家园,自然有詩,而不再是“远方”。(08.0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