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发〈找寻南海东篱〉北根独树牡荆宫

独树牡荆宫 Istana Leban Tunggal,1935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Ra Zola


    陈明发博士:“这才是我们”


    中国崛起后,作为海外最早在资金上、道义上参与“改革开放”盛举的南洋华人,现在于“2035文化强国”、“区域新秩序”等等议程中,自然再次受到各方关注。

    而一直身为“背景”、“客体”、“对象”、“他者”等等角色者,今天则有许多的可以继续自觉探索的空间。

    中国与本地一大学筹备中的一份学刊,采用了我前年杪写的一篇研究心得,我取了《南海東籬》一词,既概括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南海的文化想象,也提及南海族群在蕴積南海文史资本方面值得关注的一些所谓“邊陲”、“界线”。

    在“这就是我们”声中,肯定还有“这才是我们”的大大余地。

    By the way, 今天的"东南亚"、“海丝路”、甚至“东印度”等専有名词、都是中华民族向外面世界借来用的。不妨也反思一下,这一带占据最大人口的马来民族,他们的专家学者很多为何用的是Nusantara,就是英国学者华莱斯用的“马来群岛”(Malay Archipelago)区域概念?

    印尼就快迁都到加里曼丹,直接取名Nusantara,寓意深远。在世界经济走缓、贸易关系紧张的年代,有太多文化好故事要好好地说。

    好好把“这才是我们”的故事說好了,“南海東籬”的家园,自然有詩,而不再是“远方”。(08.06.2024)

  • Ra Zola

    四、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146年)

    在接下來半世紀中,迦太基雖重建經濟,仍受羅馬壓制。羅馬國內的強硬派,如老加圖(Cato the Elder),常以「迦太基必須被毀滅」Carthago delenda est作為議會演說的結語。最終羅馬以「違約」為名發動第三次戰爭。

    羅馬派軍圍攻迦太基城,戰鬥歷時三年。公元前146年,羅馬將領小西庇阿(Scipio Aemilianus)攻破城池。迦太基被徹底摧毀,居民不是戰死即為奴隸。傳說羅馬人將鹽撒在城址上,以示永不復生(此舉或為後世傳說,但象徵意義深遠)。

    同年,羅馬亦毀滅希臘的科林斯,兩地的淪陷象徵地中海文明的重心自此完全轉向羅馬。

    五、歷史意義

    布匿戰爭的結果,使羅馬成為地中海的無可爭議的霸主。

    政治上:羅馬由義大利地方強國轉變為地中海帝國,並逐步建立行省制度

    軍事上:長期戰爭鍛鍊出職業化軍團與後勤系統,為帝國征服奠基。

    社會上:大量奴隸與財富湧入,雖促進經濟繁榮,卻也加劇貧富差距與貴族腐化。

    文化上:羅馬吸收了希臘與腓尼基文明的元素,形成兼容並蓄的古典文化。

    迦太基的滅亡不僅是一個城市的毀滅,更象徵商業文明向軍事帝國讓位。正如歷史學家波里比烏斯所言:「羅馬的命運,自此無可阻擋。」

  • Ra Zola

    古代地中海烽火の布匿戰爭(Punic Wars

    布匿戰爭是古代地中海世界最著名的三場強權衝突之一,發生於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前一四六年之間,交戰雙方為羅馬共和國迦太基。這三場戰爭歷時超過一百二十年,最終導致迦太基滅亡,也確立羅馬對地中海西部的霸權,開啟其由共和走向帝國的道路。

    延續閱讀:Punica (The Second Carthaginian War)

    一、背景與對立的根源

    公元前三世紀初,地中海西部的兩大勢力分別是:

    迦太基(Carthago:位於北非今突尼西亞沿岸,原為腓尼基人所建的商業殖民城邦,擁有強大的海軍與龐大貿易網絡。

    羅馬(Roma:則在義大利半島逐步擴張,完成統一,並開始向外尋求貿易與安全的保證。

    雙方最初並非天生敵人,但在西西里島的控制權上發生衝突。西西里位於義大利與北非之間,是控制地中海航道的戰略要地,這正是第一場戰爭的導火線。

    二、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241年)

    戰事起於西西里的城市墨西拿Messana。當地僱傭軍請求羅馬援助對抗迦太基駐軍,羅馬議會最終決定介入。戰爭最初主要在西西里與海上進行。羅馬雖是陸上強國,卻幾乎沒有艦隊,於是迅速建造了數百艘戰艦,並發明了「登艦橋」corvus,使陸戰兵能在海上作戰。

    經過二十多年激戰,雙方皆付出巨大代價。羅馬最終在公元前241年的埃加特斯群島海戰中擊敗迦太基艦隊。迦太基被迫求和,割讓西西里並支付巨額賠款。這是羅馬的第一次海外勝利,也奠定其海軍力量的基礎。

    三、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201年)

    這一戰是三場戰爭中最著名、最壯烈的一次。戰火的根源在西班牙。迦太基將領哈米爾卡巴卡(Hamilcar Barca)在戰後轉往伊比利亞半島經營勢力,其子漢尼拔(Hannibal)繼承遺志,誓言永為羅馬之敵。當他攻擊羅馬的同盟城市薩貢托(Saguntum)時,戰爭再次爆發。

    公元前218年,漢尼拔率領大軍與戰象,自西班牙出發,橫越阿爾卑斯山入侵義大利。這一壯舉震驚古代世界。他在特雷比亞河、特拉西米湖與坎尼(Cannae)等戰役中連續大捷,重創羅馬。坎尼會戰中,羅馬軍八萬人中約七萬陣亡,成為軍事史上經典的包圍殲滅戰。

    然而,羅馬展現出非凡的堅韌。元老院任命法比烏斯馬克西姆斯為獨裁官,採取「拖延戰術」Fabian strategy,避免正面決戰,逐漸削弱敵軍。隨後,青年將領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崛起,他轉攻西班牙、再渡海進攻非洲本土,迫使漢尼拔回國應戰。

    公元前202年的札瑪之戰(Zama,西庇阿以優勢騎兵擊潰漢尼拔,奠定勝局。迦太基再次戰敗,被迫割讓海外領地、繳納巨額賠款,並禁止再組建大軍。羅馬自此掌握西地中海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