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灰姑娘就好了,中美大不同

【美國版】


上課鈴響了,孩子們跑進教室,這節課老師要講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師先請一個孩子上臺給同學講一講這個故事。孩子很快講完了,老師對他表示了感謝,然後開始向全班提問。

老師:你們喜歡故事裏面的哪一個?不喜歡哪一個?為什麼?

學生:喜歡辛黛瑞拉(灰姑娘),還有王子,不喜歡她的後媽和後媽帶來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愛、漂亮。後媽和姐姐對辛黛瑞拉不好。

(Feature Photo:The Making of " Cinderella "  by Voula Vatsinea,www.facebook.com/voula.vatsinea

老師:如果在午夜12點的時候,辛黛瑞拉沒有來得及跳上她的番瓜馬車,你們想一想,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

學生:辛黛瑞拉會變成原來骯髒的樣子,穿著破舊的衣服。哎呀,那就慘啦。

老師:所以,你們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另外,你們看,你們每個人平時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萬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現在別人面前,不然你們的朋友要嚇著了。女孩子們,你們更要注意,將來你們長大和男孩子約會,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難看的樣子,他們可能就嚇昏了(老師做昏倒狀)。

老師:好,下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後媽,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你們一定要誠實喲!

學生:(過了一會兒,有孩子舉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後媽,我也會阻止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老師:為什麼?

學生:因為,因為我愛自己的女兒,我希望自己的女兒當上王后。

老師:是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後媽好象都是不好的人,她們只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她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你們明白了嗎?她們不是壞人,只是她們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它的孩子。

老師:孩子們,下一個問題,辛黛瑞拉的後媽不讓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甚至把門鎖起來,她為什麼能夠去,而且成為舞會上最美麗的姑娘呢?

學生:因為有仙女幫助她,給她漂亮的衣服,還把番瓜變成馬車,把狗和老鼠變成僕人。

老師:對,你們說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沒有得到仙女的幫助,她是不可能去參加舞會的,是不是?

學生:是的!

老師:如果狗、老鼠都不願意幫助她,她可能在最後的時刻成功地跑回家嗎?

學生:不會,那樣她就可以成功地嚇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師:雖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幫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幫助還不夠。所以,孩子們,無論走到哪裏,我們都是需要朋友的。我們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們需要他們,我也希望你們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下面,請你們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為後媽不願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可能成為王子的新娘嗎?

學生:不會!那樣的話,她就不會到舞會上,不會被王子遇到,認識和愛上她了。

老師:對極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參加舞會,就是她的後媽沒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沒有用的,是誰決定她要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學生:她自己。

老師:所以,孩子們,就是辛黛瑞拉沒有媽媽愛她,她的後媽不愛她,這也不能夠讓她不愛自己。就是因為她愛自己,她才可能去尋找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如果你們當中有人覺得沒有人愛,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樣有一個不愛她的後媽,你們要怎麼樣?

學生:要愛自己!

老師:對,沒有一個人可以阻止你愛自己,如果你覺得別人不夠愛你,你要加倍地愛自己;如果別人沒有給你機會,你應該加倍地給自己機會;如果你們真的愛自己,就會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參加王子的舞會,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當上王後,除了她自己。對不對?

學生:是的!!!

老師:最後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學生:(過了好一會)午夜12點以後所有的東西都要變回原樣,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沒有變回去。

老師:天哪,你們太棒了!你們看,就是偉大的作家也有出錯的時候,所以,出錯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我擔保,如果你們當中誰將來要當作家,一定比這個作家更棒!你們相信嗎?

孩子們歡呼雀躍。

此為美國一所普通小學的一堂閱讀課。我們是幾歲的時候才想到這些層面?

——小學老師教的,終身受用——


【中國版】

上課鈴響,學生,老師進教室。

老師:今天上課,我們講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預習了嗎?

學生:這還要預習?老得掉渣了。

老師:灰姑娘? 他的作者是誰?哪年出生?作者生平事跡如何?

學生:......書上不都寫了嗎?不會自己看啊?

老師:這故事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學生:得,這肯定要考的了。

老師:好,開始講課文。誰先給分個段,並說明一下這麼分段的理由。

學生:前後各一段,中間一段,總分總.......

老師:開始講課了,大家認真聽講。

學生:已經開始好久了...............

老師:說到這裏,大家注意這句話。這句話是個比喻句,是明喻還是暗喻?作者為什麼這麼寫?

學生:(n人開始睡覺...............)

老師:大家注意這個詞,我如果換成另外一個詞,為什麼不如作者的好?

學生:(又n人開始睡覺...............)

老師: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段話如果和那段話位置換一換,行不行?為什麼?

學生:我又不是你,我怎麼會注意到啊?(又n人開始睡覺....)

老師:怎麼這麼多人睡覺啊?你們要知道,不好好上課就不能考好成績,不能考好成績就不能上大學,不能上大學就不能......你們要明白這些做人的道理。

  • 蔡鎮鴻

    老師:怎麼這麼多人睡覺啊?你們要知道,不好好上課就不能考好成績,不能考好成績就不能上大學,不能上大學就不能......你們要明白這些做人的道理。

    p.s.
    身內才有最靈敏的感知器,破像而行.

  • 蔡鎮鴻

    所以我們很會教孩子拚教科書,拿文憑. 但為什麼大多數的孩子出了社會不讀書,不善溝通,不思考,不解讀存在的一切,
    只會拚自己的口袋,完全不知道與什麼對手在相處?
    低頭溺己味,抬頭不見林?

    當我們的考題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有制式的標準答案,
    當我們的孩子讀什麼學校?讀什麼才藝班?上什麼補習班?都是我們決定的,那孩子做了什麼選擇?
    當全民熱衷廢大腦運動的時候?你卻要孩子長大好好做人?

  • 非常灑狗血

    Celine Foo~~
    廢腦運動?很可怕;看不看書,大概需要小時候就培養習慣。很多人很奇怪,說馬來西亞人新一代怎麼會繁體中文?我老爸在我小時候,買大陸的書給我看,也買台灣書給我看,所以兩種文體都難不倒我。

    (Feature Photo: Weightlessness by Photoion Photography School London, http://www.photoionschool.co.uk/

    臉書網友 甲~~
    這位老師說:文化環境有影響,學生也有責任,不完全是學校教育的問題。近來看到很多崇尚西方教育模式的論調,心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文化適一方人。大概要適當選擇吧,不必一頭向西。你說的“教育”是啥定義?學校教育?語文教育?道德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


    學生出狀況,大家都說“教育出了問題”,忘了學生的基因從哪來。我面對二十幾歲的學生時,曾經很沮喪,後來想想,well,我見到他們時,他們都二十幾了,如我因他們的表現而沮喪,那他們前頭二十幾年的父母和老師,都該跳樓了。

    或許你可以先弄清楚「教育」、「學習」的定義,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吧。這樣,對大家、對一切都比較公平一些。單純覺得不該把矛頭指向學校和老師。導遊、老師不行,是他們的問題,制度也需要改善。但也該想想是什麽、爲什麽他們可以敷衍工作,是誰給他們這麽大的權力?
    像職業分工以後,大家對醫生的極度信任一樣,幾乎不理會自己吃下什麽藥/毒(drug)。吃就對了。

    臉書網友 乙~~

    老實說 我從小到大是為了考試而讀書 不是因為學習 因為沒興趣 理解能力比較低 而且又比較難集中 都靠死背 上了CAT 要拿cert 我在裏面很慘 不及格十多次 因為account沒得死背 腦要轉 所以我才發現讀書方式錯了。

    Celine Foo ~~

    我所想的“教育”,多數時候是學校教育。其他場合,算是學習吧? 幸運的孩子會遇到能幫助他們學習的良師;不幸的,則被逮住“灌輸”。我兩種老師都遇過。很多人講家庭教育,我想我沒什麼“家庭教育”,爸爸媽媽就是製造一些條件讓我們喜歡學習這樣。很多東西是自己“發現”來的。我不是學教育的,就是很粗淺的覺得,教育帶點強迫性,好像要考試之類;學習比較輕鬆些,自己來學點自己喜歡的事。

    老實說,我從課外學的,比從課本學得多,雖然父母沒說:這個很重要,要懂,那個很重要,要記得。或許我可以這樣比喻,我去中國玩,那些導遊背書似的、單行道給我們講了很多資料,我轉眼就忘了,只知道“他很有料噢”,後來發覺,他不講其實也無所謂,因為都在旅遊冊子上;去另一些國家,那些導遊固然也講資料,卻花很多時間和遊客互動,分享了很多不在旅遊冊子上的有趣的相關知識,很受用,過了許久還記得很清楚。我不懂這叫教育還是學習,但就是覺得,如果有的選擇,我選後者。叫什麼可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沒浪費時間。畢竟,時間就是生命啊。

    絕對同意,學習是很個人的事;想學習,任何人、任何事都是老師。

    以前學管理,教授說有機會去讀點柏拉圖的《論詩》什麼的,我說有沒有搞錯,管理和文學有何關係,後來才發現:你懂不懂詩是一回子事,《論詩》裡頭有很多古希臘(蘇格拉底)老師和學生的對話錄,其實是幫助我們思考,老師沒答案,答案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去發現的。老師沒教你東西,東西是你自己發現、學習到的。這和現代民主管理精神相符啊。

    以前有位朋友,走去教育界;我開玩笑說:去教書啊?他說:我不教書。我又說:對對對,你是教人才是。他酷酷的說:我也不教人。我大笑:那你千萬別誤人子弟。他更酷的說:我 facilitate他們學習,哇塞!厲害呢。

  • arcasamani人才系

    老師的正能量

    有沒有這麼一位老師,很老款,很瓊瑤式。

    他對出現在他跟前的年輕人的心態很健康~~

    “你的過去,我來不及參與;你的未來,我們一起來探索好了。

    “反正,我們在一起至少會一個學期,甚至一到三、四年,

    “不做別的事了,就專心探討你的未來好了。”

    這是否比老師罵孩子: 你腦殘;孩子罵老師:你過時,好些?

    (empty classroom... but full of memories... - Humberstone, Chile by Claudio Cortes,www.flickr.com/photos/69436988@N04

  • 非常灑狗血

    西方人教育孩子時常講的五個小故事

    東方教育就是喜歡規誡、防範孩子的行為;而西方教育則多借有趣的故事,激發、提升孩子的心態? 且先來看看,西方人常對孩子說什麼故事?

    誰是傻瓜?

    “傻瓜繳學費學習,聰明人以傻瓜繳的學費學習”──巴西諺語

    有一個楞頭楞腦的流浪漢,常常在市場裏走動,許多人很喜歡開他的玩笑,並且用不同的方法捉弄他。其中有一個大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手掌上放一個五元和十元的硬幣,由他來挑選,而他每次都選擇五元的硬幣。大家看他傻乎乎的,連五元和十元都分不清楚,都捧腹大笑。每次看他經過,都一再的以這個手法來取笑他。

    過了一段時間,一個有愛心的老婦人,就忍不住問他:“你真的連五元和十元都分不出來嗎?”流浪漢露出狡黠的笑容說:“如果我拿十元,他們下次就不會讓我挑選了。”

    (TEACHERS ARE THE LIGHT by richard,http://500px.com/rickart


    觀察力

    “多數人的失敗不是因為他們的無能,而是他的心志不專。”──吉魯德

    有一個外科醫生告訴學生:“當個外科醫生,需要二項重要的能力:第一、不會反胃,第二、觀察力要強。”接著,他伸出一隻手指,沾入一碟看來令人作嘔的液體中,然後張口舔舔手指。他要全班學生照著做,他們只好硬起頭皮照做一遍。醫生頷首一笑說:“各位,恭喜你們通過了第一關測驗。不幸的是,第二關你們都沒通過,因為你們沒注意到我舔的手指頭,不是我探入碟中的那根手指。”

    兩個家

    “不要害怕你的生命會結束,而要害怕它從未開始。”──格雷斯。漢森

    有一個人搭船到英國,途中遇到暴風,全船的人驚慌失措,他看到一個老太太非常平靜的在禱告,神情十分的安詳。等到風浪過去,全船脫離了險境,這人很好奇的問這老太太,為什麼一點都不害怕。老太太回答:“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叫馬大,已經被上帝接走,回到天家,二女兒叫馬利亞住在英國。剛才風浪大作時,我就向上帝禱告,如果接我回天家,我就去看大女兒,如果留我性命,我就去看二女兒,不管去那裡我都一樣,所以我怎麼會害怕呢?

    小花的依靠

    “沒有烏雲,沒有暴風雨,便沒有美麗的彩虹。”──芬生

    有一朵看似弱不禁風的小花,生長在一棵高聳的大松樹下。小花非常慶幸有大松樹成為她的保護,為它擋風擋雨,每天可以高枕無憂。有一天,突然來了一群伐木工人,兩三下的功夫,就把大樹整個鋸了下來。小花非常傷心,痛哭道:“天啊!我所有的保護都失去了;從此那些囂張的狂風會把我吹倒,滂沱的大雨會把我打倒!”遠處的另一棵樹安慰她說:“不要這麼想,剛好相反,少了大樹的阻擋,陽先會照耀你、甘霖會滋潤你;你弱小的身軀將長得更茁壯,你盛開的花辦將一一呈現在燦爛的日光下。人們會看到你,並且稱讚你說,這朵可愛的小花長得真美麗啊!

    上帝的延遲並不是上帝的拒絕

    有一個人,他在二十一歲時,做生意失敗。二十二歲時,角逐州議員落選。二十四歲時,做生意再度失政。二十六歲時,愛侶去世。二十七歲時,一度精神崩潰。三十四歲時,角逐聯邦眾議員落選。三十六歲,角逐聯邦眾議員再度落選。四十五歲時,角逐聯邦參議員落選。四十七歲時,提名副總統落選。四十九歲時,角逐聯邦參議員再度落選。五十二歲時,當選美國第十六任總統。這個人就是林肯,因為他堅信上帝的延遲,並不是上帝的拒絕,因此能屢仆屢起,最終成就不凡。

  • 非常灑狗血

    五色鳥和飛魚的旅英劄記:東西方父母對子女教育態度的不同

    前幾天BBC的網站刊出一篇來自中國上海的報導 Far from home: China's distant families,藉由一位離家二十年,從江蘇鄉下到上海當建築工人的小故事,反應出中國數以百萬計的離鄉勞工,為了給下一代更好的生活與教育,毫無怨言地與家人分離兩地,單身出外工作的社會現況與問題。

    報導中的主角趙爸爸告訴他的兩位小孩,「要用功讀書,改善你們的生活,不要像爸爸一樣,當一位離鄉勞工,這不是一個好的人生。」留在家鄉照顧小孩,偶而務農補貼家用的趙媽媽說,「我們的小孩需要更好的教育,這是我們最優先的要務。日子過的辛苦點沒關係,我們只想給孩子們最好的教育,這是他們能改善生活的唯一希望。」

    (Feature Photo: Chinatown Dream by Deborah Thompson,http://www.newjetsetters.com/

    這兩段話,讓我想起在小的時候,我的母親也同我說過一樣的話,無怨無尤的犧牲,為的就是給下一代更好的教育和人生。東方父母對子女的期待與教育的重視,和西方父母有著極大的不同,我有感而發。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所有東方父母一心的期待,「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更加深了教育是改善未來生活的唯一途徑的想法。在開放的社會中,教育有如是將社會地位「向上提昇」的入門票,所以東方父母深信,唯有提供下一代更好的教育才能帶來更好的生活。這樣的想法反應在聯考的競爭和補習教育的文化,不只存在於臺灣、香港和中國,日本與韓國的父母不也都是如此。

    現實一點來剖析,為什麼東方的父母甘心付出所有栽培下一代呢?難道他們不用準備自己退休後的生活開銷嗎?我認為小學課本中「烏鴉反哺」的故事應該可以解釋這樣的思維。在那篇BBC的報導中,13歲的趙妹妹說,「我非常想念父親,當他回家時,我真是開心。當我長大後,我想要和爸爸在一起。有一天,我會照顧他的。」我不能說,東方父母是認為下一代是自己將來的飯票,才如此重視下一代的教育,全心付出。但是,至少他們不用太擔心自己的退休生活,因為在東方社會中,一般說來,烏鴉是會反哺的。

    但是在西方社會和文化下,父母親對子女的教育態度就不是如此。「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似乎更適用在西方的社會,我們在英國看到的現象是,教育水準不高和經濟狀況不好的父母,並不會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因為就算孩子沒有更好的學歷,將來也不至於活不下去,充其量就是靠政府提供的救濟金和公舍生活,就像那些父母目前的生活型態。孩子們看到父母不用工作也可以生活,自然也失去努力向上的動機。未了將來,要用功讀書嗎?不如和其他同樣住在政府公舍的同學在街上遊蕩玩耍吧。

    再者西方的父母並不期待小孩長大會「反哺」,如果自己有多一分錢,寧可存下來給自己當退休金,孩子的將來是靠他自己努力的,18歲之前念公立學校,學費幾乎全免,上大學後的學費則是來自於學生貸款或打工所得,父母親不用太過操心。

    這樣的文化帶來另一個優點,因為西方父母不太「管」小孩,下一代反而比較有機會適性發展,而且很早就學會要對自己的行為和決定負責,上大學和讀研究所都不是人生唯一的選擇和道路。西方人鼓勵年輕人有Gap Year,也就是在上大學或是出社會前的一年,放下學業和熟悉的生活,用一年的時間去看看不一樣的世界。有的年輕人去非洲當義工,照顧HIV帶原的孤兒或是從事生態保育的工作,有人選擇到東亞、印度或南美自助旅行,一邊教英文和打工籌措旅費,一邊體驗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這個作法在東方父母看來簡直是浪費時間和金錢,大好青春不把握時間努力求學,怎麼會荒擲生命在當義工或旅行上呢?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

    東西方有著如此不同的教育觀,我覺得東方父母重視教育,和西方父母鼓勵適性發展與從生活中學習的態度,各有其特色和優缺點。如今,西風東漸,臺灣的父母一樣重視孩子的教育,可是因為觀念的改變,下一代不見得會擔起照顧年邁雙親的責任,這樣夾在東西文化沖突中的「三明治」父母,恐怕是當下最辛苦的一代吧。

    相關文章:
    臺灣的愛與寂寞 - 瑞士記者眼中的臺北
    Far from home: China's distant families@BBC UK
    Gap Year@Wilipedia

    (收藏自 五色鳥和飛魚的旅英劄記

  • 非常灑狗血

    Carol's 心情角落·東方式的教育, 給小孩滿滿的壓力


    在WSJ(Wall Street Journal)網路上熱門流傳過一篇文章,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 (為什麼中國媽媽比較優秀?)

    這是一位華裔耶魯法律教授Amy Chua 所寫的, 讓很多父母都爭相討論!

    她認為東方與西方教育有三大不同點:

    (1) 如果西方小孩考了一個B, 父母就算憂心也不會罵孩子! 西方教育太過重視孩子的自尊心以及自信心, 是西方父母管教上的盲點。但東方父母根本不在乎孩子的心理狀態, 覺得分數比要比孩子的自信與自尊重要的多了, 才能教育出優秀的下一代!

    (2) 西方父母會與孩子像朋友一樣好好的討論問題出在哪裡, 過程還會小心的措辭, 並認為孩子的人生是屬於他們自己的, 為他們分析清楚 至於將來要過怎樣的人生由他們自己來決定, 都把完全的自主權交給孩子!

    東方父母則認為養孩子是個很大的犧牲, 所以小孩孝順 服從是應該的, 且將來一定要奉養父母, 因為這是孩子欠父母的!

    (3) 東方父母覺得小孩是他們的, 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小孩好, 所以可以為小孩作任何決定, 也根本不必徵取小孩的意見! 請看原文

    (Feature Photo:Family by Darren Huang,www.facebook.com/darren.huang

    我很慶幸, 從小我們家的教育絕不是這樣的東方式壓迫教育, 雖然被管的很嚴, 分數也很重要, 但是我的父母跟當時其他同學的父母比起來 算是開通又客觀的!

    當然我媽是比較開明 偏向西方式多一點的那一個, 我爸是管很嚴也比較不在乎我們想法的那一個, 兩個不太一樣的管教方式, 造就我們家姊妹都獨立有自己思想;好強、 韌性高。

    對自己期許也高, 也自尊自重, 更重要的是也都用這樣的態度來對待外人; 因為我父母的身教言教, 就是很尊重任何人, 也自然得捯他人的尊重!

    唯一我可以抱怨的, 就是我爸的愛從來都沒(說出來)讓我們知道, 他的愛是嚴格的軍事教育, 要我們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要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他的愛讓我很有壓力。

    純粹的愛之深責之切(我的童年也幾乎都是在被罰的歲月中過去), 他的嚴肅讓我們很難接近, 但他又是我們心中都覺得一個好男人該有的肩膀及責任感, 我對他是又愛又恨!

    我在生了Benjamin後, 常常想人真的不能太鐵齒, 我以前也曾想我不要小孩, 可是有了這個Benjamin後, 覺得生個小孩遠比好好教養他容易多了!

    我常常思考該用什麼方式來教育他, 在很嚴格的家教中成長, 我對於該堅持的禮貌 生活禮節, 我是一點都不妥協, 時時都在教, 不用逼他, 隨時提醒 自然就會!

    我先生從小就在8個兄弟姊妹的大家庭中長大, 11歲又獨自被家人送來美國, 這樣的環境下讓他的應對進退屬於被動及不想被人注意的態度, 他的溝通能力是比較差一點的, 也對於很多該有的禮節,什麼場合該講什麼話,甚至面對員工、媒體,常常都不能表達他真正心裡的意思!

    他對前妻的女兒 多半時候是太過放縱, 該兇該管的時候沒有出聲, 該罰的時候又常常姑息(逃避),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為了教育的問題持有不同的觀點而不知該怎麼做, 很難在不同的嚴格與縱容尺度下想尋求平衡點!

    甚至不管我們想怎麼管教, Benjamin能接受 能聽的進去有多少, 這小子的個性很硬的呢~

    我看過一本書上說小孩的童年只有一個, 父母卻有兩個!

    我們可以在兒女身上再重新做一些自己童年沒有辦法做到的事, 可以跟著小孩再重溫一次童年, 可是要讓他們有個好的童年 卻是我們的責任!

    我覺得我的童年不夠快樂, 所以我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讓Benjamin有類似的回憶, 要讓他感受很多很多的愛, 要讓他嘗試很多不同的經驗, 要用開放式教育讓他探索發掘興趣, 要讓他開開心心的長大!

    看到西方式教育的小孩都比較有自信, 態度樂觀, 應對活潑自然, 相較於東方的小孩多半都害羞, 怯於表達, 默默承受不公平的指責或待遇。

    就算多半東方小孩到後來琴棋書畫都優秀得名, 可是卻像是個被父母操控下的小木偶, 我確信這不是我想要看到我的下一代的樣子!

    我要常常與小孩溝通, 讓他可以表達他想要的未來, 讓小孩知道他是被愛的, 他的決定是會被尊重與接受的, 也讓他了解我們對他的建議及期待, 讓他的成長沒有陰影!

    哈! 說的容易~ 小孩的思想...常常讓我跌破眼鏡!

    收藏自 Carol's 心情角落

  • 非常灑狗血

    Selena Chen·東西方的教育方式

    這兩天收到媽咪從高雄寄上來的一篇簡報

    講的是一對從小跟著爸媽移民美國的韓國姊妹出的新書

    談論的是在美國這樣一個西方環境中亞洲教育方式到底有什麼優點?!

    在美國大家都認為自由自主是最重要的東西時

    亞洲較為強權式的高壓教育方式反而能夠造就高成就的孩子

    全美一流大學中的學生有高達四分之一是亞裔學生

    我們亞洲人的教育方式~~其實....不輸西方人

    幾次在美國唸短期課程的經驗....加上和外國朋友談論的心得

    以及從小一路在臺灣教育體制這樣學習上來的感受

    我來比較看看兩者的不同吧: )

    (Feature Photo: Dreaming of Peace  by Taegyun Kim,http://maruoz.co.kr/

    現在馬偕醫院內科有一位美國請回來的顧問醫師

    她每個星期會主持一些晨會....會有固定時間到每個病房做bedside teaching

    在任何一科尤其是內科最強調所謂的thinking process.....

    這位醫師每次都從最基本的CC.PI.PMH.PE這樣一路引導下去

    雖然常常她問的問題我可能也還是頓著答不出來

    但是我一點都沒有被電的感覺....當碰到只聞其名卻沒有實際做過的PE

    她會帶著我們到bedside直接示範給我們看....再叫我們實際做一遍

    但是等到臺灣醫師在帶晨會的時候....情形往往就變成有點冷

    因為很容易就掉進臺灣上課冷場面的窠臼之中....

    於是最後又變成老師和學生間沒什麼互動....又變成單向式的純上課教學

    並不是說臺灣的老師全都是這樣....當然....也是有少部分很會帶的老師

    但是....不可諱言....大部份醫師都是如此

    我想這當然有很大一部分跟民族性或東方學生的個性有關

    這點我有深切的感受....記得以前暑假在耶魯唸書的時候

    就發現東方學生真的比較不敢發言....就算講的內容可能比西方學生還好

    但是可能是習慣沈默了....總是比較安靜的那幾個....我也是其中之一

    有些日本或韓國學生也很敢發言....那但都是ABC或是已經在美國唸書的

    但是小班上課的制度讓你沒有辦法像在臺灣可以躲在後面不講話

    所以每次被點名的結果....慢慢的....發現自己其實也可以侃侃而談

    跟大一剛進大學時的我比起來....後來進入高年級的我每當和朋友在談及

    彼此的個性時總會發現自己跟"活潑....健談"等等的形容詞牽扯上關係

    西方的教育方式我覺得最大的優點是很會鼓勵學生

    即使回答的內容真是不知所雲....但還是會被鼓勵....這種感覺很溫暖

    會讓人漸漸敢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但同時自由自主的結果

    會造成西方人的自我主義比較重....但是他們的教育是得自己承擔責任

    你可以要求完全自由自主....想背著背包去流浪就去流浪

    但是同時所有的責任結果都必須要有足以承擔的肩膀和勇氣

    很多人常說亞洲父母把小孩保護得太好....所以東方小孩像溫室中的花朵

    我想我蠻贊同那對姊妹說的:有時候你的確是需要有人給你當頭棒喝!

    當然被保護的結果就是代表自由自主性不夠....

    但是....在這世界上....哪有魚與熊掌都總可兼得的這種好事呢?!

    享受某樣好處的同時就代表你必須付出某種代價....這是不變的道理

    我認為....在幼年的時候....的確是需要父母的引導的

    這可能代表父母會要你去上一堆你不喜歡的課程....

    但出發點也只是因為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父母希望你以後過得好而已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想一定會有一些爭執或衝突出現

    但....長大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就會發現有這些經驗是你出社會的優勢

    等到上大學成年後....我想....自然而然....父母也會給你相當的自主性

    前提是....你要表現出成熟的態度....自己要能懂得如何選擇自己要走的道路

    在這些自己選擇的途徑中....有什麼困難會發生....自己又要如何解決

    我想....大家都總會想要些自己沒有的東西

    在東方的教育方式下....就會希冀渴求西方的自由自主

    不過....有時候....或許回過頭來看看東方制度的優點會讓自己更有自信

    我很感謝我父母....給予我如此用心的管教

    在我的學習過程中....總是開明的給予我各種建議

    對於我所有想學的東西....也總是盡量的給予支援

    我在醫學的本科上不是頂尖的學生....但是我想我會很多其他的東西

    我學了很多別的我有興趣的東西....這些是需要父母的支持才有辦法辦到的

    或許有時候我會覺得很嚴格....無法溝通....而心生煩躁頂個嘴

    但是....永遠記住....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好的

    當下的不愉快永遠不會損及父母對你的愛和關懷

    親情....是我長到24歲認為最恆久的東西: )

    收藏自 《Selena Chen 部落格》

  • 非常灑狗血

    好奇的眼·為什麽中國人缺少創造力?

    我自己一直也在做創新,看到這個問題很久,最近才把頭腦裏的思路整理清楚,認真回答一次。

    首先,既然討論創造力,前面的回答沒有一個人給出一個比較公允的討論的基礎——什麽是創造力?關於這點有一篇(目前)被引用200多次的文章 Where have we been, where are we going? Taking stock in creativity research.,發表在 2003年的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上,

    Over the course of the last decade, however, we seem to have reached a general agreement that creativity involves the production of novel, useful products.

    他說,創造力(creativity)比較公允的定義,就是創造力要體現在創造出新的,有用的產品。這產品可以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體,也可以是各種精神產品,比如一種思想,一篇論文或是一段程序。

    (Feature Photo: Imitation [模仿] by  KongWah Tham,http://500px.com/KongWah

    所以從這點上來講,中國人不缺創造力。比如,下面的香煙盒手機和點煙器手機毫無疑問,一定是中國人創造力的明證之一。

    那麽,如果中國人不缺創造力,那麽什麽讓我們對於這些創造力視而不見呢?因為我們的創造力缺乏深遠的影響力,沒人看見也沒人重視。

    因為我們的創新缺少深度:像上面的山寨產品就是缺乏深度最好的例子。這種組合型創新通常都是顯而易見的,只是簡單的把兩個產品的功能組合在一起。上述的山寨產品也是一種應用型創新,這種創新就是別人有一個先進技術,我們拿來用在一個某個特殊場合。這種沒有深度一拍腦袋就能想到的創新,沒有任何技術壁壘也很容易被別人復制甚至超越。這種缺乏深度的創新先驅可以一下子憑借新鮮勁占領某個市場,但是當別人的執行力更好,做出更精致的產品時,市場就迅速萎縮只有靠拼價格在低層次上競爭了。比如,很難想象這種mp3播放器會像iPod一樣給我們很深很持久的印象——除了並不美觀的外形,很難想起來裏面哪些是聯想獨到的創新。大家都覺得不過如此,如何會認可你的創造力?

    我們的創新沒有形成產業規模:還是以上面的香煙盒手機為例,可以想見這種創新不會對手機的發展、香煙盒的發展產生任何深遠的影響。因為這種孤零零一個點的創新,構不成一個龐大有縱深的產業生態系統,無法帶動手機業上一個臺階,也無法帶動更多的別的廠商加入這樣一個香煙盒手機市場(如果這個市場真的存在)。一個產業只有達到一定規模,帶動上下遊從算法研究、芯片設計、軟件設計、外觀設計、界面設計等各個領域的大量優秀企業參與,才能成為有縱深有影響力的創新。其實,從這點上講,我們的山寨手機還是被認為中國人的有影響力的創新——因為達到了一定產業規模,有產業縱深,並且影響了世界手機市場格局。(當然,沒有深度,有點兒拿不上臺面,核心技術都不是我們的)。比如下面這個奔馳手機,誰能說這不是一種創新?

    缺少創新的環境:當今社會的創新很少是一個人閉門冥思苦想就可以做出的。一個點子從萌芽到最後產出創新成果,需要非常多的步驟。首先中國人不擅長通過熱烈的討論把一些創新的火花逐漸做成有深度的創意,其次中國的企業也不擅長通過合作競爭(coopetition)做成一個創新。大家都聽過類似這樣一個比喻:你腦袋裏有一個蘋果,我腦袋裏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一下就每個人都有兩個蘋果——其實這是錯的!我們交換思想以後,也許會生下一堆普通蘋果,或者一個金光閃閃的聖誕球!長期文化和政治生活的影響,讓我們養成了習慣基於立場驅動的聯盟,而不是利益驅動的合作競爭。

    嚴謹科學的創新流程:一個點子在變成產品的路上需要無數次的磨合通過科學的流程才能做出成功的產品,這裏沒有捷徑。而反觀國內,這點民科起了很壞的榜樣,他們以為自己建立一套所謂的新科學體系就可以通過某種捷徑推翻各種現有科學定律,搞出偉大的發明發現。我欽佩他們的鉆研精神,但是我不覺得毫無章法不尊重科學規律不嚴格驗證結果的創新,會有什麽價值或者會對中國的創造力有任何正面的影響。還有一類,像上海交大漢芯這樣政治催熟,違反事物客觀發展規律的所謂“創新”,最終的結果只能是醜聞或者偃旗息鼓。另外關於創新的系統和必經的流程@曹夢迪的回答講到了一些關鍵點,創新要拿到市場上不斷檢驗通過反饋來修正改進。

    國外有很多機構會定期發布各個國家的創新指數,我打算引用德國Innovationsindikators發布的指數。下圖是他們公布的一些主要經濟體創新指數,非常有代表性。因為他們每個國家畫了兩道線,除了深顏色標出自己給出的排名,還用淺顏色標出了其他7個創新指數的平均排名。除了少數國家偏差較大,這個排名還是非常公允的。排名從高到低依次為瑞士、新加坡、瑞典、德國、芬蘭、荷蘭、挪威、奧地利、美國、比利時、加拿大、臺灣、丹麥、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愛爾蘭、韓國、日本、西班牙、中國、意大利、俄羅斯、南非、巴西。中國在主要經濟體中排名21位。

    至於具體分數,從他們公布的來看Gesamtindikator,中國還是有一定創造力的,但是明顯落後於前面的十幾個國家。Innovationsindikators的評論也提到中國有一定的創新能力,但是創新的質量不高。這和我查閱過大量中國和國外的相關專利的印象一致。中國的專利中,總的來講中國企業和個人的專利還是以簡單的組合型或應用型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這樣的外圍專利為主,這也顯示我們的創新還是在比較低的層次上。

    補充:關於教育對創造力的抑制:我非常不同意中國的教育會扼殺人的創造力的觀點,一個人的創造力是不會被扼殺的,最明顯的反例就是在大陸接受教育的中國人到了海外仍然能做出國際一流的創新產品或者學術成就。我更願意用抑制這個詞。

    我不認同姜鋒那種斷言式的結論,至少這篇IJ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ducation的文章《CREATIVITY AND C...以及裏面大量引文中提到的的教育工作者的調查可以說明,教育對創造力的抑制確實客觀存在。我們的文化和教育更適合培養工程師(工程師和科學家的思維方式有什麽重要區別?)

    對於那些拔尖的個人來講,他們也許有機會找到合適環境發揮他們的創造力,但是教育、文化因素對於整個國家的大多數人的創造力發展,確實是有損害的。對此我們不用視而不見,也不必妄自菲薄。(收藏自 《之乎網站》

  • 蔡鎮鴻

    在獅子毫末爬行的螞蟻, 可以評論品賞獅子的德行嗎?
    珍視生命的西方, 人只要路過荷塘, 就被彩虹疏洗過的蓮蓬感動而雀躍.
    而仰望王權的東方, 窖藏了千年的酒莊, 卻從未嘗過一滴葡萄的甜味.
    西方的教育精神在生命面對種種存在的每一刻的各種可能, 與時同遊,隨時的醒覺.
    東方的教育精神在登上高塔的那一刻, 充滿虛幻的掌聲, 但沒有人從中覺醒.

    蔡鎮鴻 2014/6/5 參與愛墾納達"講灰姑娘就好了,中美大不同"討論

    (編輯附圖來源:網路)

    P.S.
    當然討論東西方教育精神的差異, 不存在絕對的必然.
    我只是抽取其基本面的差異來做梗概的比較.
    當"合宜住宅"案爆發後, 人人皆曰葉之豪宅小三行為可鄙,
    但這只是因為別人的為惡被捉包了,
    所以無關自己的人人喊打,本身並不具任何意義.
    換做是自己, 可能還是得把握良好時機, 只要小心不要被捉到就好.
    當我承受父母之愛, 好不容易畢業於名校,
    卡位到很好很優勢的職缺,
    商人的事業獲利得失全在我的一方小刻章時,
    我是否會活得和葉不一樣的人生格局?
    捫心自問,東方人幾個能過此關卡?

    當我看到這幅景象時, 就像天邊閃虹了驚雷,

    幾隻大象被雷打到了? 對我並不存在任何意義.
    只能慶幸雷並不是打在我這邊,
    或雷打在我這邊時, 我是否在房子上做好了避雷設施?
    東方人太在意世界, 卻從來不想為世界留下養份.
    西方人太在意個人, 或許從來不在意世界真的是什麼樣子,
    開了一朵小花, 只芬芳了我的左右.
    放了一個響屁, 也不過四圍遠避.
    西方人不相信聖人, 所以倚重制度.
    東方人一天到晚討論聖人? 聖人卻從未出現過?
    學習創設制度, 卻一天到晚玩弄規避制度.

    東方人說: 我們有論理? 有人情? 社會有溫馨?

    而且評論西方人:
    自由而散漫?
    個人主義而自私自利?
    人與人之間冷淡而少溫馨?
    制度化而冷血無情?
    是這樣子嗎? 怎麼覺得剛好有點相反?
    美國人的熱門電視劇"回到犯罪現場"
    我們的還是在清朝的"後宮珍寰傳"

    重點在你是獨立的螞蟻? 還是扒在獅子毫毛上跟著快意奔馳的螞蟻?
    當討論兩種教育體系何者為優時? 你是站在生命的本覺?還是功業利得?
    把時間拉長, 個人覺得東方的威權/科舉/從屬式的教育在生命,
    在功業利得上皆會大大的失算.
    完全不了解啟蒙運動帶來了什麼樣的人本思想?
    只會跟著極權的君王一起把它喊成"民粹的猛獸"?
    說比爾蓋茨和賈柏斯好了,
    兩個人都是IT業的霸主, 對現今的社會也都創造了很多價值性的進步,
    比爾蓋茨財富更列前茅, 哈佛名校畢業的巨人.
    但美國人在每年的IT盛會上都會把奶油揸向比爾蓋茨, 不停止的羞辱他.
    直到有一天他捐款成立基金會, 開始回饙社會,
    且有很好的成果後, 美國人才饒過了他?
    我們的社會不該說: 有錢人不能放屁.
    但他的屁是香的, 卻很弔詭?
    灰姑娘不是踩上了金鞋, 生命才有意義?


    比爾蓋茨的微軟改變了人類工作生產的模式.

    賈柏斯的iPAD+佐登柏格的FB
    卻徹底改變全球化的人類生活思想流動互通的模式.
    一個社會有沒有創造力?
    還是取決於社會對個人生命力有多大的信任,
    制度對正當的生命力發展有多大的保護.
    美國的例子是將專利權入憲.
    它的創造力排名或許不是第一名,
    但它的創造力實現在產業上及
    對現今人類生活的影響還是第一名,
    就算大陸沒開放FB, 也是相當程度的受其很大的影響.
  • 非常灑狗血

    洪蘭教授·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野狼的故事 

    “如果不能使工作少一點,就讓快樂多一點”

    一個朋友的孩子大學畢業半年了,沒有去找事,窩在家裡,白天睡覺,晚上上網。

    最近跟他父母要錢,想去美國遊學,朋友來問我該不該讓他去,我望著他蒼蒼的白髮說:「你如果真的要為孩子好,讓他去,但是不要給他錢。」 

    我想到了我妹婿的故事。 我妹婿是美國人,從小就想作水手,嚮往外面的世界,想先環遊世界再回學校念。

    (Feature Photo:more gremlins by Wolf Ademeit,www.wolfademeit.de/

    雖然他父親是醫生,家庭經濟環境許可,但是父母並不給他錢,他也沒向家裡要,高中一畢業就先去阿拉斯加伐木存錢。 

    因為阿拉斯加夏天日照很長,太陽到午夜才落下,三點多又升上來了,他一天如果工作十六小時,伐一季木的工資可以讓他環遊世界三季。 他在走遍世界兩年之後才回大學去念書。

    因為他是在自己深思熟慮之下才決定念的科系,所以三年就把四年的學分修完,出來就業。 他工作得很順利,可以說平步青雲,一直做到總工程師。

    有一次,他告訴我一個小故事,說這件事影響了他一生。 

    他在阿拉斯加打工時,曾與一個朋友在山上聽到狼的嗥叫聲,他們很緊張的四處搜尋,結果發現是一隻母狼腳被捕獸器夾住,正在號嚎。

    他一看到那個奇特的捕獸器,就知道是一名老工人的,他業餘捕獸,賣毛皮補貼家用。

    但是這名老人因心臟病已被直升機送到安克瑞契醫院去急救了,這隻母狼會因為沒有人處理而餓死。 

    他想釋放母狼,但母狼很凶,他無法靠近,他又發現母狼在滴乳,表示狼穴中還有小狼,所以他與同伴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狼穴,將四隻小狼抱來母狼處吃奶,以免餓死。 
    他把自己的食物分給母狼吃,以維持母狼的生命,晚上還得在母狼附近露營,保護這個狼家庭,因為母狼被夾住了,無法自衛。

    一直到第五天,他去餵食時,發現母狼的尾巴有稍微搖一搖,他知道他已開始獲得母狼的信任了,又過了三天,母狼才讓他靠近到可以把獸夾鬆開,把母狼釋放出來。

    母狼自由後,舐了他的手,讓他替牠的腳上藥後,才帶著小狼走開,一路還頻頻回頭望他。 

    他坐在大石頭上想,如果人類可以讓凶猛的野狼來舐他的手,成為朋友,難道人類不能讓另一個人放下武器成為朋友嗎? 他決定以後先對別人表現誠意,因為從這件事中看到,先釋放出誠意,對方一定會以誠相報。 

    (他開玩笑說,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禽獸不如。) 

    因此,他在公司中以誠待人,先假設別人都是善意,再解釋他的行為,常常幫助別人,不計較小事。所以他每年都升一級,爬得很快。 

    最重要的是,他每天過得很愉快,助人的人是比被助的人快樂得多,雖然他並不知道聖經中有「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但是他的生活證明了這一切。 

    他對我說,他一直很感謝阿拉斯加的經驗,因為這使他一生受用不盡。 

    的確,只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才會珍惜,下過霜的柿子才會甜,人也是經過磨鍊了才會成熟。

    領悟到“對孩子最好的保護就是不保護”

    如果一個人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麼應該要讓他去外面磨鍊一下,不要給他錢,讓他自食其力,重要的是父母要捨得放下! 

    給他一個機會去證明自己、體驗人生,相信他也能從中得到一個對他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 


    洪蘭教授(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 arcasamani人才系

    “孩子,爸爸有錢;你沒有。”

    有個美國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

    爸爸回答他:「"我有錢,你沒有。」

    所以美國小孩從小就會自己努力,等繼承了父輩祖業,也會如此傳承,幾代過去,就成就百年企業。

    有個華人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

    爸爸回答他:「我家有很多錢,等我死了,這些將來都是你的了。」

    所以,華人富人小孩,從小就被嬌慣壞了,爹還沒死,他們就開始大把花錢,整日無所事事。等到他們接手了父輩產業,很快揮霍殆盡。所以,古語云:“富不過三代。”

    下面看一個故事,就可以更好瞭解中西方在對待孩子教育的差異。

    (Feature Photo:Cool Street Guys by Andy thatstreetguy,http://500px.com/thatstreetguy

    去年暑假,一個華人朋友把自己13歲的兒子送到了澳洲伯斯的朋友瑪麗家,說要讓兒子見見世面,請瑪麗照顧一下,因此,瑪麗就開始了她對一個未成年男孩的「照顧」。

    剛從機場接回男孩,瑪麗就對他說了一番話:「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在澳洲一個月的暑期生活,你爸爸托我照顧你,但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對照顧你的生活並不負有責任,因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所以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你13歲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從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時起床,我不負責叫你,起床後,你要自己做早餐吃,因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後你得自己把盤子和碗清洗乾淨,因為我不負責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責任,洗衣房在那裡,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

    另外,這裡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的時間表,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裡玩,我有時間可以帶你去,但若沒時間的話,你要弄清楚路線和車程,可以自己去玩。總之,你要儘量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因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來不會給我增添麻煩。」

    13歲的小男孩眨著眼睛聽著這位不許自己叫她阿姨,堅持要他直呼其名—瑪麗的一番言語,心中肯定是有所觸動的。因為在家裡,他的一切生活都是爸爸媽媽全盤負責。

    最後,當瑪麗問他聽明白了沒有的時候,他說:「聽明白了。」

    是啊,這個阿姨說得沒錯,她不欠爸爸,更不欠自己,自己已經13歲了,是個大孩子了,已經能做很多事,包括自己解決早餐,以及自己出門,去自己喜歡的地方。

    一個月之後,他回到了自己的家。家人驚訝地發現,這個孩子變了,變得什麼都會做,他會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後疊被子,吃飯後會洗碗筷,清掃屋子,會使用洗衣機,會按時睡覺,對人也變得有禮貌了……

    他的爸爸媽媽對瑪麗佩服得五體投地。問她:「你施了什麼魔法?讓我兒兒子一個月之內就長大懂事了?」

    華人父母太寵愛溺愛孩子了,只要自己有的,全都給了孩子,自己沒有的,也總想要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給孩子,甚至恨不得把下輩子的也幫他們準備好,卻忽視了孩子自己的能力和選擇,不是讓他們成為真正的人。寵愛,不是真愛!

    希望年輕的華人父母,學會為自己和家人活著,也為社會活著,而不是再像過去父母那樣,只為孩子活著。

    孩子有他們的自己的未來,靠自己尋找,靠自己創造。或許他們自己找到的未來,比父母提供的更好。 

  • Bleach

    一個天王輸給了一根大麻

    中華民族富起來了有啥了不起?
    華人父母很會賺錢有啥了不起?

    一個天王巨星/政協委員成龍
    還玩不過一個抽大麻的房祖名

    讀了下邊這篇“孩子,爸爸有錢,你沒有。”
    想起最近鬧得沸騰騰的房祖名、柯震東涉毒案
    只能說一句話:
    一個天王爸爸,還抵不上兒子一根大麻

    天王當然輸不得;房祖名一被抓
    就有人出來放煙霧、搞公關
    以幫成龍減壓;說辭是~~
    房祖名是給柯震東帶壞的

    意思是說,我家教很嚴、很好
    他以前不會這樣的
    是認識了柯震東後才學壞


    民眾的反應是:成龍你這算什麼家教
    房祖名是白痴啊,一個三十二歲的大男人
    三兩下就給一個二十三歲的大男孩教壞?

    這些公關後來大概被炒了
    成龍還是表現了他的大哥風範
    公開道歉就是,說多只有錯多

    現在不知道是不是另一批公關
    為了表現房祖名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將功贖罪,與警方密切合作的精神
    他含淚爆出另外一百二十幾位
    涉毒的演藝圈男女的名單

    豈知,“正義凜然”的粉絲
    大概是受香港警匪電影的深刻影響
    最恨這種無間道、“沒原則”的“背叛”

    後來的故事就急轉直下
    說這是空穴來風
    又說房祖名是一位“臨死不屈”的血性男兒
    企圖塑造他“英雄本色”的形象

    公關公司的最新任務
    就是幫成龍發一封公開信給房祖名
    說身為爸爸的不會為他去奔走
    他做錯了就要負起法律責任

    成龍是中國政協委員

    在北京中南海很有影響力
    他有沒有為孩子的安危走動說項
    那不是很重要
    但從“對得起黨、對得起國家
    對得起人民”的角度來說
    公關公司再腦殘
    也知道台詞必須這麼寫

    還有,“吸毒”這詞太負面了
    現在媒體用的字眼是“呼麻”
    呼吸原是一件事的兩個動作
    一個是吸進來,一個是呼出去

    房祖名、柯震東上了法庭
    不知道會不會對法官說:
    我沒吸進去;只是拿來吹吹吧了
    請大人明察

  • Bleach

    林明華‧這位意大利少年,完全征服了我!

    今天不談政治,不講鬥爭,就說說我看新加坡電視台週二晚播出的《最強大腦》節目的感想,這是一個由中國江蘇衛視製作科學類的比賽電視節目,每集訂定主題,邀請擁有驚人超強記憶力的奇人異士比拼。這個週二播出的是場國際挑戰賽,由中國隊與意大利隊對決。

    在這場對決中,中國隊以3比1戰勝了意大利隊,但贏得了全場最真誠、最感動的掌聲的,卻是意大利的少年選手安德烈,他的淡定、大方與快樂的參賽心態,相對於中國少年選手李雲龍不堪壓力下的崩潰痛哭,折射了東、西方兩種文化的差異,以及在不同價值觀下成長的孩子所展現的不同氣質,給了觀眾極大的震撼和啟發。


    李雲龍和安德烈都是12歲,他們當天挑戰的項目是“新郎新娘配”。


    比賽是這樣的:場上共有51對新人,他們並非一對一對的站好,而是隨意而站,第一個可能是新娘,第二個可能是新郎,也可能是新娘,等所有的102位新郎新娘都隨意站好之後,兩名參賽少年要記住他們的位置,再用人偶在桌上準確無誤的擺列出來。李雲龍他只花了1分多鐘就完成了;安德烈則用了2分多鐘。


    根據規則,安德烈必須先報出他的擺列接受驗證,就在這時,李雲龍突然雙手按額,哽咽著說“我擺錯了,我擺錯了”,然後放聲痛哭,不管主持人和評判怎麼勸,他都無法冷靜下來。觀眾都被這一幕嚇壞了,跟著他傷心落淚。


    驗證結果,安德烈的擺列完全正確,輪到李雲龍了,但他已經崩潰到癱在座位上站不起來,後來還是出動了他的爸爸,又是擁抱,又是安慰,又是鼓勵,他才抹干眼淚,步履不穩地走向前,依序報出他的擺列。


    奇跡出現了!原來,李雲龍沒有記錯,也沒有擺錯,他和安德烈一樣,102個新郎新娘的位置,一個也沒錯,而且,他比安德列用了更短的時間。李雲龍勝了,也破涕而笑了。


    鏡頭轉向安德烈,他一直都是那麼從容、淡定,只是,李雲龍痛哭時,他也忍不住掉淚了,成績公佈後,主持人問他為甚麼也哭了,他說:“我剛才很擔心李雲龍,他看起來很難過,我想要去擁抱他。”跟著,他走向李雲龍,緊緊地擁抱對方。


    比賽結束了,主持人和評審之一的李永波(中國羽毛球隊總教練)的評語,卻令觀眾無法停止反思。主持人說,安德列賽前就說他想享受比賽,而李雲龍卻是太想贏了,壓力太大,所以才會崩潰痛哭。李永波則說:“安德烈說過他可以有週末,可以有半天的時間去享受足球,而李雲龍沒有。我覺得場上這個壓力,往往就來自於平時,我更希望李雲龍的父親,能夠給他更多的時間。其實他們兩個人都完成了挑戰,只是李雲龍用的時間稍微短了一點,可是他失去了自己童年很多快樂的時間,我覺得這樣的勝利未必是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的。”


    這個時候,眼前的安德烈,依然是那麼從容淡定,這位意大利少年,已完全征服了我;而李雲龍卻木訥又靦腆,不禁讓我想起我們華人社會中那些不准孩子看電視、不准孩子玩電子遊戲,也不准孩子打球的“虎爸虎媽”,以及那些考試AAA,但卻失去了童年的快樂,也失去了人格成長機會的孩子!(收藏自 11.9.2014 星洲日報/若有所思‧作者:林明華‧《星洲日報》執行編輯)

  • 非常灑狗血

    明和講堂禪心禪話:你被甚麼黏住?—談成癮

    在娛樂版延燒數周的房東吸毒案,八卦的態勢儼然蓋過高雄氣爆。

    但藥物濫用背後所形成的社.心動力系統,更進一步暴食症.酗酒.網路沉迷低頭族….等普遍性的成癮行為,其實也都是值得關注的焦點,不該被社會忽略。

    雜阿含經記載一段有關如何聰明《抓猴》的小故事:

    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告訴諸比丘:

    在人獸共居的山裡,獵人在猿猴行走出入的地方,把黏膠塗在草上,用來捉猴子。

    聰明的猴子,看到草上有黏膠,馬上躲得遠遠的,絲毫不敢碰觸。

    但是愚痴的猴子,看到草上有黏膠,不但不遠離,反而好奇的用手去觸摸。


    手一沾到草,就被黏住了;猴子想要掙脫,用另一隻手去拉草,結果兩隻手又被黏住了。

    猴子著急了,再伸出兩隻腳去拉,也是被黏住。

    最後想說用嘴巴把草咬開,還是被黏住。

    這下好了,五個地方都被黏住,猴子嚇得吱吱叫,全身捲屈在地,動彈不得。

    獵人來了,不費吹灰之力,就用木杖穿過猴子四肢,眉開眼笑而去。

    後記:在生活中,我們是不是常常因為一念好奇,

    產生喜貪,越來越有趣,
    然後被越黏越牢。

    所以你被甚麼黏住?誰是獵人?如何可以不被黏住呢?

  • 非常灑狗血

    佚名:我們留給孩子什麼?

    距今五十年後你開哪種車子,
    你住哪種房子,
    你銀行戶頭有多少錢,
    或你的衣服看來怎樣都不重要,

    但世界可能會因你
    對一個孩子的生命很重要
    而變得更好。

    多少華人父母讀得懂這段話的含義呢?

  • 非常灑狗血

    東西方的“樂齡”觀念

    中國老人:唉,我的孩子實在是太沒良心了。

    英國老人:此話怎講?

    中國老人:他竟然問我願不願去老人公寓!

    英國老人:老人公寓很好啊,我現在就住在那裏。

    中國老人:啊?那種地方你也去?

    英國老人:為什麼不去?

    (Feature Photo:Trumpet Boys by Tom Eckels


    中國老人:那種孤寡老人才去的地方,我要是去了,一定被親戚朋友笑話死,不是折我的壽嗎?

    英國老人:不對吧?到了一定年紀,住進老人公寓是件很方便的事。怎麼會被人笑話?

    中國老人:到了一定年紀,應該和孩子還有孫子住在一起,共用天倫。住進老人公寓,又孤單又寂寞,聽起來好可憐啊。

    英國老人直擺手:和孩子住在一起?那不行,我和孩子住在一起超過兩周就會不舒服,受不了。

    中國老人:和自己孩子住一起不知多高興,怎麼會不舒服?

    英國老人:我孩子十八歲就自己出門獨立了,他回來小住幾天我很歡迎,可他要是在家裏長住,尤其還帶著太太和孩子,我的生活就太受影響了。

    中國老人:我就不明白,為什麼你們這麼不講人情,早早就把孩子趕出家門,而且還讓他們貸款付學費!?難怪你們最後得住進老人公寓!

    英國老人:孩子十八歲了,是成人了,就該自立。貸款付學費,是他自己的選擇。他要是願意在家裏住,我們也沒意見。

    中國老人:〝沒意見?〞剛才你還說孩子在家裏長住你就受不了。

    英國老人:我是說,如果他帶著一家人來長住,我的生活會受影響。

    中國老人:那你就去他家裏長住,不就用不著去老人公寓了嗎?

    英國老人斬釘截鐵地說:那不行!去幾天可以,超過兩周絕對不行。

    中國老人:你這個英國人好奇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難道非要住到老人公寓才叫〝行〞?

    英國老人:我有我的生活,我孩子有他自己的生活。我住在老人公寓,結識到許多新朋友,平時生活遇到麻煩,還有專業人員幫忙。我們分開住,很自由。

    中國老人:你這話聽起來好瀟灑!你把孩子拉扯大,就算只到十八歲,他對你總該有些回報吧?

    英國老人:回報?什麼回報?

    中國老人:當然是——接你回家一起住,讓你安享晚年。不過反正你都住進了老人公寓,這福你是享不上了。你孩子給你錢嗎?

    英國老人:給我錢?為什麼?

    中國老人:表達孝心啊!

    英國老人:不不不,我不需要孩子給我錢。他能把自己的貸款還清,有余錢去渡假,我就很高興了。他不需要給我錢。

    中國老人:我發現你的孩子好輕松啊,什麼責任也不需要承擔。

    英國老人;責任?我孩子對我沒有什麼責任。

    中國老人:沒責任?如果你沒有錢,你不需要孩子管你?

    英國老人:我有退休金,而且我的房屋貸款早就還完了。我有足夠的余錢養老。

    中國老人:如果你有了病,難道不需要孩子管你?

    英國老人:我如果生了病,老人公寓自然會送我上醫院。

    中國老人:如果你進了醫院,需要陪床,難道不是你孩子?

    英國老人:我們英國沒有親人陪床這一說。我家孩子只要來探望我,我就很高興了。

    中國老人:如果你付不起醫藥費,難道不需要你孩子管你?

    英國老人:我們住院免費,不花錢。

    中國老人:天啊!養兒防老對你這英國人看來完全不適用。

    英國老人:養兒防老?這是什麼意思?我生孩子,是因為我愛孩子,我從來沒有指望我的孩子為我的晚年有過多的付出。他正是人生打拚的階段,有許多事情要做需要努力工作,需要經營自己美滿的小家庭生活,需要享受生活。

    中國老人:我也愛我的孩子,我也知道他在打拚的階段很辛苦。所以我才會幫他們把孩子帶大。沒想到,我為他付出這麼多,他竟然有讓我去老人公寓的想法!

    英國老人:你還幫忙帶孩子!天啊,太不可思議了!

    中國老人:為什麼?

    英國老人:帶孩子是父母自己的事,和你有什麼關系?

    中國老人;他們要去上班掙錢,我反正也退了休,沒事幹,幫一點是一點。

    英國老人:為什麼不去渡渡假,喝喝咖啡,打打球,讀讀書,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

    中國老人:帶孫子,很應該啊。

    英國老人:那太沒自己的生活了。我們已經把孩子帶大,帶孫子不是我們的責任。

    中國老人:我明白了——你早早把孩子趕出家門,你連孫子也不帶,你不講人情,你過於自私,難怪你只能住進老人公寓。

    英國老人;我倒是糊塗了——你為孩子和孫子做了這麼多,好像沒過過自己的生活,這一切難道就是為了防老?

    國情不同,對於養老院的想法也不一樣,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小孩也是,彼此給予最大的自由吧。(收藏自網路)

  • 非常灑狗血

    華特•麥克匹克:童子軍團長挽回大勢

      
            朋友的惟一禮物就是他自己。
    ——桑塔亞那

      
            童子軍們為“親子之夜”的晚會已經準備了好幾個禮拜了。事事已井然就序。墻上掛滿了展覽品,童子軍們個個興高采烈,桌子上也擺滿可口的食物。

      主持人已經就座。觀眾們在預先安排下興奮地唱著親子晚會節目的主題曲。

      之後就是吉米•戴維斯的致辭。這一刻他已經等很久了。他起立時,看了他母親微笑的臉龐還有他父親呆板而客氣的臉一眼。他滿懷熱情地開始了。由於聽眾們把註意力焦點集中在他身上,他的演說更加動人心弦。

           (Feature Photo:Untitled by Cheng-yu Li

      
           但事情發生了,他眼前的世界似乎模糊成一團。他的聲音慢了下來——結結巴巴——就停了。他漲紅了臉,手臂茫然揮動著,絕望中的他無助地看著他的童子軍團長。

      由於曾經排練過,童子軍的領導人已經聽過他的講演許多次,於是他在旁提了詞,使這個小夥子能繼續下去。但無論如何已經不同了——這個傑作遭到了破壞。

      吉米又停了——童子軍團長又提了詞。剩下的兩分鐘,看來像童子軍團長在致辭,而不是吉米。

      但吉米還是完成了。他在一群男孩中間坐下,知道他自己失敗了,心情更是沈重。男孩的母親臉上明明白白地表現出沮喪,而他父親的臉則因羞愧而痛苦地扭曲著。

      觀眾們敷衍地鼓掌,給這個失敗的男孩以同情的鼓勵。

      但童子軍團長還是站著,他冷靜的眼睛眨了眨,所有的人都聚精會神地傾聽,因為他沒有說得很大聲。

      他在說什麽?

      “我比你們高興,因為我更知道剛剛發生了什麽。你已經看到一個男孩把可能成為悲慘失敗的事件變成光榮的勝利。”

      “吉米可以選擇退縮,退縮會比較容易。在200人面前繼續完成這項工作需要相當的勇氣。”

      “將來有一天你可能會聽到一場更好的致辭,但我確信你不會看到任何比吉米表現的童子軍精神更好的示範——在困難重重中也得繼續下去!”

      人們的鼓掌變得如雷貫耳。吉米的母親驕傲地坐直了身子。男孩父親的臉上又回復了自信。所有的人又變得興高采烈,而吉米,不吐不快,對他旁邊的朋友說:“基,我真希望我有一天能變成像那樣的童子軍團長。”

  • 非常灑狗血

    正能量敘事·大學最後一堂課

    許多人總喜歡責怪別人,怪環境不好,怪別人不喜歡他不歡迎他,但他總不反省自己的為人舉止,是否值得他人尊重及歡迎。

    假如一個人不經常反省自己,只會責怪別人和環境,他就會和這只烏鴉一樣,到處惹人討厭。  


    這是美國東部一所大學期終考試的最後一天。在教學樓的臺階上,一群工程學高年級的學生擠做一團,正在討論幾分鐘後就要開始的考試,他們的臉上充滿了自信。

    這是他們參加畢業典禮和工作之前的最後一次測驗了。

    一些人在談論他們現在已經找到的工作;另一些人則談論他們將會得到的工作。帶著經過四年的大學學習所獲得的自信,他們感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並且能夠征服整個世界。

    他們知道,這場即將到來的測驗將會很快結束,因為教授說過,他們可以帶他們想帶的任何書或筆記。要求只有一個,就是他們不能在測驗的時候交頭接耳。

    他們興高采烈地沖進教室。教授把試卷分發下去。當學生們註意到只有五道評論類型的問題時,臉上的笑容更加擴大了。

    三個小時過去了,教授開始收試卷。學生們看起來不再自信了,他們的臉上是一種恐懼的表情。沒有一個人說話,教授手裏拿著試卷,面對著整個班級。

    他俯視著眼前那一張張焦急的面孔,然後問道:“完成五道題目的有多少人?”

    沒有一只手舉起來。

    “完成四道題的有多少?”

    仍然沒有人舉手。

    “三道題?兩道題?”

    學生們開始有些不安,在座位上扭來扭去。

    “那一道題呢?當然有人完成一道題的。”

    但是整個教室仍然很沈默。教授放下試卷,“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結果。”他說。

    “我只想要給你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即使你們已經完成了四年的工程學習,關於這項科目仍然有很多的東西你們還不知道。

    “這些你們不能回答的問題 是與每天的普通生活實踐相聯系的。”然後他微笑著補充道:“你們都會通過這個課程,但是記住——

    “即使你們現在已是大學畢業生了,你們的教育仍然還只是剛剛開始。”

    隨著時間的流逝,教授的名字已經被遺忘了,但是他教的這堂課卻沒有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