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嫣然·愛墾研創] 個體如何在知識與權力結構中自我安頓、自我生成?

——當現代教育哲學(陳平原)、後現代主體理論(福柯) 碰上中國近代思想的主體論(章太炎)。

一、陳平原的「為己之學」:AI時代的自我修養之道

陳平原在〈AI時代的教育理念與方法〉中指出,面對人工智慧的崛起,「知識」與「技能」這兩項傳統教育目標已不再足以構成人的核心競爭力。AI可以比人更快地學習與記憶、運算與分析,因此教育不再只是「為用」「為人」,而應回歸「為己之學」:「把讀書當作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修身養性的過程。」

這種「為己」並非封閉的自戀,而是一種自我更新、自我安頓的修養型學習。在陳的語境中,「學」的價值轉向內在——知識不再是通往權力或成功的工具,而是構築主體精神世界的方式。這其實是對抗「AI取代」焦慮的人文主義回應:唯有「為己之學」才能讓人保有不可取代的精神維度。

二、福柯的「自我技術」:主體的自我生成

福柯在後期(如《自我技術的使用》《性史》第三卷《性之照料》)中提出「自我技術」(technologies of the self)概念,指人如何透過實踐——例如閱讀、書寫、懺悔、沉思——來「作用於自身」以改變自己、塑造自己、達致一種倫理化的自我關係。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permit individuals to effect by their own means... a certain number of operations on their own bodies and souls, thoughts, conduct, and way of being...” (Foucault,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1988)

這裡的重點在於:

「自我」不是預設的本體,而是實踐的結果;「知識」不只是外在對象的認知工具,而是構築自我關係的媒介;「修己」是一種倫理實踐,而非宗教救贖。

因此,「為己之學」與「自我技術」都在談「學習作為自我生成的倫理實踐」。

三、章太炎的「大獨必群,群必以獨成」:個體與群體的辯證

章太炎的這句話出自其對「獨」與「群」的思考:

「小群,大群之賊也;大獨,大群之母也。」(章太炎〈原學〉)

「小群」指狹隘的集體依附、盲從之眾;「大獨」則是能自立於道、以自我思考為本的獨立精神。

但章同時說「大獨必群,群必以獨成」——並非否定群體,而是強調:只有真正獨立的個體,才能形成健全的共同體;而群體的生命也反過來成就個體的精神獨立。「大獨」不是孤立主義,而是一種以「自覺」為核心的倫理人格——這與「自我修養」或「自我實踐」相通。

四、三者的交集與哲學共鳴

思想家

核心概念

自我定位

與他者/群體關係

與「為己之學」的共鳴

陳平原

為己之學

自我修養、精神生活

抗衡AI時代的異化

把學習作為生活的自我實踐

福柯

自我技術

實踐中生成的主體

透過倫理實踐與社會權力互動

學習是主體倫理的生成過程

章太炎

大獨/大群

自立之人格

獨立而後能群

真正的「為己」才能「為群」


三者交集於:自我不是給定的,而是實踐的成果。「為己之學」、「自我技術」,還是「大獨」,都強調「修己」是持續的自我形成過程。

學習/修養是倫理實踐,不只是知識積累。它涉及自我與世界的關係調整。

真正的個體自主與群體共生並不矛盾。「為己」不等於自私,「大獨」反而孕育更高層次的「群」;同樣,福柯的自我實踐也不脫社會權力網絡,而是在其中創造自由空間。

五、小結:AI時代的「大獨之學」

陳平原的「為己之學」,是AI時代的「大獨之學」;而福柯提供了它的倫理技術論基礎:學習不只是獲知,而是「自我生成的實踐」。

章太炎早指出,真正的「獨」不是逃避群體,而是為群體開創新精神維度的契機。

在AI洪流中,「為己之學」保持人之所以為人的「自我技術」與「大獨精神」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