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學術:幽靈的凝視與身體的皺褶——從情動轉折與微知覺看《螢火蟲之墓》上

摘要:本文以高畑勳執導的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1988)為研究對象,從「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與「微知覺(microperception)」的理論框架出發,探討影片如何透過「幽靈清太」的敘事設置與細緻的感官調度,將個人生命經驗與民族戰爭記憶交織,並轉化為跨世代的情感文化。

文章指出,影片中幽靈清太的出現與退場,標記了情感的皺褶與分岔,使觀眾在同情與反思之間反覆震盪;而聲音、光影與身體動作等微知覺層面的表現,則讓觀眾在理性意識介入之前,已經先行進入戰爭的感官經驗。本文嘗試說明,《螢火蟲之墓》並非單純的戰爭悲劇再現,而是透過「分身敘事 × 微知覺調度」的結構,生成一種文化性的感受機制,使戰爭記憶得以不斷被再生產與再討論。

關鍵詞

螢火蟲之墓;高畑勳;情動轉折;微知覺;德勒茲;戰爭記憶;動畫電影

引言

研究背景

《螢火蟲之墓》長期被視為反戰經典,但其真正力量不僅在於敘事內容,而在於敘事形式與感官調度。從情動研究的視角出發,影片提供了一種「非線性」的感情經驗。

問題意識

為何《螢火蟲之墓》能跨越世代,引發持續的共鳴與討論?如何理解影片在「同情」之外,開啟「反思」的文化效力?

研究目的: 透過「情動轉折」與「微知覺」的結合,探討影片如何讓情感在敘事皺褶與身體感官中被多重生成。

理論框架

1.
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

定義:20世紀後期以來,人文社會科學重視「情感」作為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核心。

特徵:情感不再只是個體心理,而是跨身體、媒介與社會的動態力量。

在本研究中的運用:用以分析幽靈清太如何在敘事中創造「情感的轉折」與「觀看姿態的分裂」。

2.
微知覺(Microperception

定義:布萊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等人提出,微知覺發生在意識之前,是身體對環境的即時反應。

特徵:它不屬於語言化的知覺,而是質性不同的感官模式。

在本研究中的運用:用以解釋影片如何透過光影、聲音、動作觸發觀眾的身體感受,使戰爭記憶「在場化」。

3.
德勒茲的皺褶概念

定義:皺褶(fold)是時間、空間與感知的疊合,能展現多重可能性。在本研究中的運用:用以分析幽靈清太如何構成「時間的皺褶」,使觀眾同時處於當下與回望的複數視角。

文本分析

一、幽靈清太與情感皺褶

開場的死亡自白:在「我死了」之後,觀眾立刻被推入死亡的時間皺褶,既貼近少年的聲音,又被迫保持距離。

三個關鍵節點:母親遺骨、遺物換米、洞穴回憶——標記了情感分岔的時刻,觀眾在此經歷同情與懷疑的反覆震盪。

幽靈的退場:兄妹搬入洞穴後,幽靈不再出現,時間皺褶被展平,情感從「多重可能」轉為「單線終局」。

二、微知覺的感官調度

光影與聲音:螢火的閃爍、草叢的風聲、節子的咳嗽聲,構成微知覺的觸發點;觀眾的身體在理性意識之前,已經先被捲入悲劇氛圍。

動作與身體細節:清太的臉部緊繃、節子蜷縮的身姿,讓人「身體性地」感到飢餓與病弱;微知覺將戰爭的抽象歷史轉化為具體可感的身體經驗。

三、母影的投射與情動轉折

兄妹依存中的母影:清太在節子身上看到母親,形成情感的迴路。

節子之死的轉折:影片將她還原為「只是個四歲小孩」,使情感從悲痛轉向溫柔的釋放。

四、觀眾作為縫合者

共情與反思的疊加:觀眾在微知覺層次被牽動,在敘事層次被要求反思。

文化效力:影片的力量在於讓戰爭記憶透過情感皺褶與微知覺,被不斷再生產。

結論

本文從「情動轉折」與「微知覺」的理論出發,指出《螢火蟲之墓》不僅重現戰爭悲劇,更透過「幽靈清太」的敘事與感官細節的調度,創造了跨越時代的情感結構。情感在影片中不再是單向的同情,而是透過皺褶與微知覺形成多重轉折,使觀眾的身體與心靈同時被調動。這樣的結構,使戰爭記憶得以在文化層面持續被再生與討論,成為當代理解歷史、反思責任的重要媒介。

參考文獻(示例,可擴充)

Brian Massumi, Parables for the Virtual: Movement, Affect, Sensation.

Gilles Deleuze, The Fold: Leibniz and the Baroque.

高畑勳〈《螢火蟲之墓》與現代的孩子們〉。

細馬宏通,《螢火蟲之墓的謎》。

野坂昭如,《螢火蟲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