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鮮拿哥
Jun 25
「藝術不是一種裝潢或風格,不是為了使素材變得更加好看或者更便於消費。藝術或許也有意義或者信息,但是使其成為藝術的,不是它的內容而是它的感受性、它的可感性力量或風格。」
❝ What makes a work of art is not its form or its representational content, but its sensation. ❞ (使某物成為藝術作品的,不是形式或再現內容,而是感覺。)
德勒茲在這本書中將藝術的本質歸結為「感覺(sensation)」的生產,而非形象的表現或美的裝飾。他明確指出:
Material(素材)
Form(形式)
Sensation(感覺)
藝術不是關於再現,而是關於創造一種感覺力量。
❝ Art is not the imitation of nature, nor the invention of forms, but the capture of forces. ❞ (藝術不是模仿自然,也不是發明形式,而是捕捉力量。)
這與「不是為了美化素材或更便於消費,而是透過可感性力量來發生」直接呼應。
「例如,如果我們僅僅是想知道故事或者道德方面的信息,那麼為何我們還要花兩個小時去看電影?」
德勒茲在電影書中明確區分「敘事內容」(narration)與「影像的力量」(force of the image)。
他強調電影並不是「講一個故事」這麼簡單,而是透過光影、節奏、運動與時間來傳遞感受與思維模式。
❝ It is through the image that thought makes itself felt. ❞ 不是透過劇情,而是透過影像本身來讓思想得以感受。
反問「那為什麼還要看電影」就是德勒茲的核心問題之一:觀看電影是進入感知與思維運動的空間,而非只是接收訊息或寓意。
「我們經常將生成思考為某種存在者所做的或經歷的事情。德勒茲顛倒了這種關係。先有生成,例如動作、知覺、變量等……真正的生成並沒有外在其自身的目的。」
德勒茲與瓜塔里在這章說明:「生成」(becoming)不是模仿,也不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它是一種無目的、開放式的過程。
❝ Becoming has no end, no goal, no subject. ❞ (生成沒有終點、沒有目的,也沒有主體。)
他們強調:生成是一種關係的構成、一種強度的位移,而不是為了達到某種人類或倫理目標。
「生成—動物並不意味著為了變得非人,或像動物那樣而去行動」正好回應這一段:真正的生成不是「做某件事」而是進入某種變化的場域。
Cancel
愛墾APP:關於藝術與感受性(sensation)
by 鮮拿哥
Jun 25
「藝術不是一種裝潢或風格,不是為了使素材變得更加好看或者更便於消費。藝術或許也有意義或者信息,但是使其成為藝術的,不是它的內容而是它的感受性、它的可感性力量或風格。」
《The Logic of Sensation》(Francis Bacon: The Logic of Sensation)
❝ What makes a work of art is not its form or its representational content, but its sensation. ❞
(使某物成為藝術作品的,不是形式或再現內容,而是感覺。)
德勒茲在這本書中將藝術的本質歸結為「感覺(sensation)」的生產,而非形象的表現或美的裝飾。他明確指出:
Material(素材)
Form(形式)
Sensation(感覺)
藝術不是關於再現,而是關於創造一種感覺力量。
補充:《A Thousand Plateaus》(Mille Plateaux),第七章〈Becoming-Animal〉中也說:
❝ Art is not the imitation of nature, nor the invention of forms, but the capture of forces. ❞
(藝術不是模仿自然,也不是發明形式,而是捕捉力量。)
這與「不是為了美化素材或更便於消費,而是透過可感性力量來發生」直接呼應。
關於電影、敘事與風格
對應文本:
《Cinema 1: The Movement-Image》
《Cinema 2: The Time-Image》
德勒茲在電影書中明確區分「敘事內容」(narration)與「影像的力量」(force of the image)。
他強調電影並不是「講一個故事」這麼簡單,而是透過光影、節奏、運動與時間來傳遞感受與思維模式。
❝ It is through the image that thought makes itself felt. ❞
不是透過劇情,而是透過影像本身來讓思想得以感受。
反問「那為什麼還要看電影」就是德勒茲的核心問題之一:觀看電影是進入感知與思維運動的空間,而非只是接收訊息或寓意。
生成 vs. 存在者/目的性
對應文本:
《A Thousand Plateaus》,第七章〈Becoming-Animal〉
德勒茲與瓜塔里在這章說明:「生成」(becoming)不是模仿,也不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它是一種無目的、開放式的過程。
❝ Becoming has no end, no goal, no subject. ❞
(生成沒有終點、沒有目的,也沒有主體。)
他們強調:生成是一種關係的構成、一種強度的位移,而不是為了達到某種人類或倫理目標。
「生成—動物並不意味著為了變得非人,或像動物那樣而去行動」正好回應這一段:真正的生成不是「做某件事」而是進入某種變化的場域。
文獻對照整理(英文版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