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字詞過度
May 23
三是郭象玄學時間觀、佛禪時間觀與抒情傳統的新變。沿著阮籍珍惜當下的脈絡,郭象倡導瞬間的自主地位,解構了漢儒的連續、循環時間觀,真正樹立起「冥於當下」的玄學時間觀。同時,有別於王弼的空間虛無和嵇康的心靈虛靜,郭象強調天地萬物的惟有論,「比任何人都更無所保留地將一個本然無主的天地萬物還給了世人」,肯定了現世之物的存在意義。冥於當下和體認萬物相結合,形成了「即目直尋」「目擊道存」的審美觀念,由此催生了山水詩。「山水詩並非只是描寫恆久的山川自然,而更在彰顯覿目中隨日光變化的兩間『風景』。」這與阮籍指向自我內心不同,而是注重呈現即目的風景,具有外在空間性,「標示了中國抒情傳統一個重要的發展」。蕭馳將空間化了的時間稱為「時象」,「即與四季或晨昏日月相關的意象,此處顯然滲入了『景』原始義中與日月相關的意義」,並認為它是探尋江淹、何遜、陰鏗和杜甫等人山水詩創作的密鑰。這就勾勒出郭象玄學時間觀所導引的山水詩傳統,強化了時間意識在中國抒情傳統發展中的歷史方位。
佛禪時間觀也助推了山水詩的演進。蕭馳認為如來清靜禪「但心所緣,皆須一一隨逐」的剎那時間觀,形塑了王維的山水小品,呈現出「即時即地、純乎常境的『尺幅小景』」,以及「為舍卻敘述、交待,而凸顯覿面直觀效果的單純性」。而受洪州禪影響,白居易後期生活漸趨般若化,園林詩中創造出的意中山水,以絕對主體性「超越了依社會『智識性』體系所確立的『感物』和『聯類』傳統,也超越了王維輞川詩只擷取觸目當下之景的『現量境』」。這最終導致《二十四詩品》形成「意境說」:「它是心念起落之剎那間被切分的『假有』,才令『嘆逝』的詩旨再無從生發,令追敘亦無從展開,令詩人只孤清夐絕地呈現生命中乍然迸現的『朝徹』之美。」可見,佛禪思想的引入完全改變或切割了以往的線性時間,當下剎那既成為中國詩歌新的致思方式,也成了時間意識緊密銜接於中國抒情傳統的又一佐證。
四是王夫之易學時間觀與抒情傳統的理論演繹。從屈原、阮籍在時間之流中實現自我的意義,到郭象、王維和白居易在片刻瞬間上把握生命的情勢,中國文學生成了線性時間觀和點狀時間觀。關於詩學時間觀在中古以後的流衍,蕭馳選取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作為重點個案展開說明。
在蕭馳看來,王夫之詩學中的「現量」概念體現了線性時間觀和點狀時間觀的結合。一方面,「現量」源於佛教因明學和唯識學,具有「不緣過去作影」的現在義,以及「一處即覺,不加思量計較」的現成義,二者顯現了佛禪的剎那時間觀。但另一方面,王夫之取「現量」論詩的哲學根源在易學,強調時間流轉不息、運動不止。這使得「詩之於船山,乃人所擷取的流動洋溢的宇宙大化中之一片光影而已」。詩人用來透視世界的點狀時間實際上置於線性時間之中。所以,王夫之的現量詩學本質上是阮籍、郭象諸人詩學思想的賡續。蕭馳為他所發現的六朝抒情觀念尋找到了更進一步的傳承。
蕭馳還通過對王夫之「勢」論的分析,強調線性時間觀的重要意義。他認為王夫之「勢」論來源於其易學思想,即卦象卦位乃是以當下情境推斷未來變化,始終講究因時而動,形成了「俟勢」「養勢」「乘勢」和「留勢」的時機觀。這延伸到詩學之「勢」論上,便是追求「詩之生命亦不在於作者主觀的操控,而在於意義的『自主地』動態展開及循時間而綿延」。此處線性時間是詩歌文本的內在時間,構成了詩意的自我生成邏輯,體現出一種鮮明的藝術自律性。
Cancel
周建增:時間意識與中國抒情傳統 7
by 字詞過度
May 23
三是郭象玄學時間觀、佛禪時間觀與抒情傳統的新變。沿著阮籍珍惜當下的脈絡,郭象倡導瞬間的自主地位,解構了漢儒的連續、循環時間觀,真正樹立起「冥於當下」的玄學時間觀。同時,有別於王弼的空間虛無和嵇康的心靈虛靜,郭象強調天地萬物的惟有論,「比任何人都更無所保留地將一個本然無主的天地萬物還給了世人」,肯定了現世之物的存在意義。冥於當下和體認萬物相結合,形成了「即目直尋」「目擊道存」的審美觀念,由此催生了山水詩。「山水詩並非只是描寫恆久的山川自然,而更在彰顯覿目中隨日光變化的兩間『風景』。」這與阮籍指向自我內心不同,而是注重呈現即目的風景,具有外在空間性,「標示了中國抒情傳統一個重要的發展」。蕭馳將空間化了的時間稱為「時象」,「即與四季或晨昏日月相關的意象,此處顯然滲入了『景』原始義中與日月相關的意義」,並認為它是探尋江淹、何遜、陰鏗和杜甫等人山水詩創作的密鑰。這就勾勒出郭象玄學時間觀所導引的山水詩傳統,強化了時間意識在中國抒情傳統發展中的歷史方位。
佛禪時間觀也助推了山水詩的演進。蕭馳認為如來清靜禪「但心所緣,皆須一一隨逐」的剎那時間觀,形塑了王維的山水小品,呈現出「即時即地、純乎常境的『尺幅小景』」,以及「為舍卻敘述、交待,而凸顯覿面直觀效果的單純性」。而受洪州禪影響,白居易後期生活漸趨般若化,園林詩中創造出的意中山水,以絕對主體性「超越了依社會『智識性』體系所確立的『感物』和『聯類』傳統,也超越了王維輞川詩只擷取觸目當下之景的『現量境』」。這最終導致《二十四詩品》形成「意境說」:「它是心念起落之剎那間被切分的『假有』,才令『嘆逝』的詩旨再無從生發,令追敘亦無從展開,令詩人只孤清夐絕地呈現生命中乍然迸現的『朝徹』之美。」可見,佛禪思想的引入完全改變或切割了以往的線性時間,當下剎那既成為中國詩歌新的致思方式,也成了時間意識緊密銜接於中國抒情傳統的又一佐證。
四是王夫之易學時間觀與抒情傳統的理論演繹。從屈原、阮籍在時間之流中實現自我的意義,到郭象、王維和白居易在片刻瞬間上把握生命的情勢,中國文學生成了線性時間觀和點狀時間觀。關於詩學時間觀在中古以後的流衍,蕭馳選取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作為重點個案展開說明。
在蕭馳看來,王夫之詩學中的「現量」概念體現了線性時間觀和點狀時間觀的結合。一方面,「現量」源於佛教因明學和唯識學,具有「不緣過去作影」的現在義,以及「一處即覺,不加思量計較」的現成義,二者顯現了佛禪的剎那時間觀。但另一方面,王夫之取「現量」論詩的哲學根源在易學,強調時間流轉不息、運動不止。這使得「詩之於船山,乃人所擷取的流動洋溢的宇宙大化中之一片光影而已」。詩人用來透視世界的點狀時間實際上置於線性時間之中。所以,王夫之的現量詩學本質上是阮籍、郭象諸人詩學思想的賡續。蕭馳為他所發現的六朝抒情觀念尋找到了更進一步的傳承。
蕭馳還通過對王夫之「勢」論的分析,強調線性時間觀的重要意義。他認為王夫之「勢」論來源於其易學思想,即卦象卦位乃是以當下情境推斷未來變化,始終講究因時而動,形成了「俟勢」「養勢」「乘勢」和「留勢」的時機觀。這延伸到詩學之「勢」論上,便是追求「詩之生命亦不在於作者主觀的操控,而在於意義的『自主地』動態展開及循時間而綿延」。此處線性時間是詩歌文本的內在時間,構成了詩意的自我生成邏輯,體現出一種鮮明的藝術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