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網特寫·新冠肺炎:人文景觀

告別了傷痕累累的2020
但病毒還是不願意走


就僅僅1年,不過是365天,從一個地方的一位受感染者,散播成全球每個角落都有遭殃者的八千萬人。新冠病毒啊———

(Photo Credit: Reuters / Tuesday, March 17, 2020:Makrina Anastasiadou and her tango partner "El Morocho" dance for the public at an almost empty restaurant after tango shows, classes and milongas, traditional tango gatherings, were suspended for at least 15 days, in Buenos Aires, Argentina March 16, 2020. REUTERS/Matias Baglietto / 愛墾網翻譯:今年三月,阿根廷現代舞蹈家與演員瑪姖娜(Makrina Anastasiadou.),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家幾無顧客的餐廳,與舞伴摩洛克(El Morocho)在表演探戈舞。) 

(Ballet dancer and performer Ashlee Montague of New York wears a gas mask while she dances in Times Square as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continued in Manhattan, New York City, March 18, 2020. REUTERS/Andrew Kelly / 愛墾網翻譯:紐約芭蕾舞蹈家愛絲麗三月間,帶上氧氣面罩在疫情前人山人海、爾今空無幾人的時代廣場起舞。)

                                                                                         (本文于27.12.2020 6:15 pm 更新)

Views: 124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April 9, 2020 at 10:55pm

疫後振興·生態文創

面對嚴峻的疫情,我們應當痛定思痛,以提升生態意識為先導,以增強生態情感為紐帶,以倡導生態行為為發端,以維護生態法制為責任,推動生態覺悟和生態素質的進一步提高,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格局而不懈奮鬥。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著神州大地。這場與買賣、食用野生動物有關的嚴重疫情警醒人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的行為方式,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生態文明素質的提高,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成為廣大民眾的自覺行動。

 

莫為浮雲遮望眼:疫情促使生態反思

 

習近平指出:“這次疫情是對中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們一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疫情促使我們審視和反思對自然生態的一些深層認識。 

首先,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人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自然生態構成了人類自身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客觀條件,是人的“無機身體”。不論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發展到何種程度,自然界始終是人的對象化存在物,人與自然互為存在、和諧相處、共榮共生是人與自然的合理辯證關係。這場疫情無情地告誡人們,一旦人類割裂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係,做出違背自然發展規律的事情,必然受到自然的懲罰。人類應當牢記:人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

 

其次,思考大自然生命共同體。習近平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以生命共同體闡述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僅意味著對生機勃勃大自然的贊許和肯定,也蘊含著對大自然充滿敬畏和熱愛的道德情感。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同其生存的非生命環境(大氣、水、土壤),以及生物群落內部的不同種群連結到一起,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自然生態系統。這是一個維持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統。疫情進一步表明,人要想求得生存與發展,就必須承擔起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責任。如果缺失對大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責任意識和擔當,那麼人類將失去生存與發展的客觀基礎和前提條件。 

再次,思考人類在大自然中的道德地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具有同一性。這種同一性意味著,人類道德地對待自然界就是對自身善,否則就是對自身惡。疫情昭示人們:自然界是人本質的對象化。人以善的方式對待自然,就可以確保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人以惡的方式對待自然,就一定會殃及人類自身。人類應當懂得:人,絕不能以損害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自身的幸福。 


最後,反思人類征服與改造自然的能力。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革命的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人們認為自己能征服自然、人主宰自然、駕馭自然,可以任由自己達到征服與改造自然的目的。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的擴大,洪水肆虐、物種減少、土地荒漠化、臭氧層空洞……特別是這次異常兇險的疫情,直接威脅著我們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促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改造自然的能力。疫情暴發啟示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必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遵循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否則將嚴重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人類也將受到大自然的嚴厲報復。

 

撥開雲霧見月明:疫情呼喚生態自覺

 

習近平指出:“強化公民環境意識,把建設美麗中國化為人民自覺行動。”作為生態危機的突出表現,新冠肺炎疫情昭示我們,應按照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的要求,喚起生態意識、生態情感、生態行為和生態法制的覺醒,推動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 

提升生態意識。生態意識是反映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價值觀念,表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尊重生命等。如果人們缺少生態意識的支撐,生態文明觀念淡漠,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就不能從根本上得到遏制。可以說,人們缺乏生態意識、特別是缺乏生態責任意識和生態道德意識,是現代生態問題的一個深層次根源。生態責任意識要求人們具有履行生態義務的自律意識和人格素質。人只有樹立生態責任意識,才能明確對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擔當。要讓生態責任意識成為全體民眾共同的價值追求,需要全社會樹立生態道德意識,使正確的生態正義感、生態榮辱感、生態親和感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遵循。此外,還要在全社會倡導關愛自然、善待自然、守護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態倫理,促使生態意識深入人心。

 

增強生態情感。生態情感是人們對自然生態親近、熱愛、敬畏、依戀等的生理評價和內心體驗。2015年,在蒼山洱海邊,習近平深情地指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不僅體現出科學發展的自然生態觀,更傳遞出真摯樸實的生態情感,為我們在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把握上提供了重要的理論遵循和情感導向。在生態情感的視域下,人類保護自然既出於對自身的考慮,更出於對自然本身的熱愛。生態情感使人類在觀念上“有情化”地看待自然生態,促使人們從根本上熱愛自然、愛護生態、尊重生命,平等地對待地球萬物。這不僅有助於解決當前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有助於從根源上解決人與自然關係的危機。現階段,應註重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尤其是加強生態情感教育,讓生態文明理念深入讓心,不斷增強人們的生態情感,提高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自覺和情感自覺。 

倡導生態行為。生態行為是人們在生產、生活、消費的過程中推動生態文明進步發展的活動。它包括生態生產行為、生態生活行為和生態消費行為。生態生產行為要求在生產中踐行生態責任和生態道德觀念,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對各種自然資源進行高質量的開發和利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生活行為提倡樹立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綠色思維觀念和行為習慣,以科學、健康、文明、安全的生活方式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生態消費行為倡導樹立新型的生態消費觀念,倡導可持續發展的適度、綠色、循環的節約式消費行為,反對揮霍鋪張、浮華擺闊的炫耀式消費行為,讓民眾的消費從異化消費走向理性消費。當前,全社會尤其應以這次疫情為戒,視保護珍愛野生動物為榮,視捕殺食用野生動物為恥,杜絕損害生態、破壞環境和浪費資源的不良行為,實現消費行為的生態化。

 

維護生態法制。生態法治是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的軌道。生態法治要求公民的有關行為必須以生態法治的規定為底線。作為公民,要強化生態法治意識,增強生態法治觀念,提高生態法治素養,充分認識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危害,更好地從源頭上預防和避免危害生態環境行為的發生,以生態法治的“紅線”守住生態文明的“綠線”。全社會要加強生態法制教育,引導廣大民眾樹立生態法制思維,更加有效地利用法律武器解決矛盾糾紛、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嚴格約束不文明行為,提高依法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 

近代以來,人類活動一直圍繞著如何無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更多的能源資源以生產出更多的物質財富、追求更高水準的生活這一主題,而這是不可持續的,也是極為有害的。面對嚴峻的疫情,我們應當痛定思痛,以提升生態意識為先導,以增強生態情感為紐帶,以倡導生態行為為發端,以維護生態法制為責任,推動生態覺悟和生態素質的進一步提高,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格局而不懈奮鬥。(原題《新冠肺炎疫情呼喚全民生態覺醒》2020年02月27日作者:來源:科技日報 / 本文作者張月昕,系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疫後振興:生命哲學

截至北京時間3月20日下午18時30分,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六大洲上百個國家和地區,其中88個國家形成本地傳播,累計確診247406例,死亡10225例,治愈89275例。如果從去年12月8日武漢衛健委通報首例病例算起,疫情至今剛過百天。防疫大戰不知何時結束,但它至少已對九大觀念構成沖擊,也將在塵埃落定後影響世界發展。
 

第一是安全觀。新冠肺炎疫情從波及國家數量、人口規模、經濟損失、集體恐慌和各國備戰等因素看,除傷亡人數這個維度外,其軟殺傷堪稱沒有硝煙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它既是傳統安全威脅即古代瘟疫流行的現代版復活,又是傳播速度和範圍呈幾何級擴大的非傳統威脅。教科書上對人類安全與威脅的定義將被改寫。


第二是生態觀。新冠肺炎病毒被科學家基本確定為源於蝙蝠攜帶的病毒。這是2003年果子貍傳播病毒引發非典疫情後,人類再次因食物鏈紊亂遭受懲罰。透徹理解生態文明理念,理順生物和諧關系,“敬畏自然”“遠離危險和陌生動植物”等新生態觀將深入人心。 

第三是衛生觀。新冠肺炎疫情快速暴發的原因之一是近距離傳染,包括肢體接觸、呼吸和飛沫二傳。人們將深化“距離產生安全”的認知,接受諸多良好習慣乃至適當移風易俗,如在人口密集場合戴口罩,洗手、消毒、分餐、使用公筷公勺成為衛生剛性需求,遠離不良嗜好與野味,社交場合減少密切擁抱和避免貼面吻面。近日,梵蒂岡教皇謝絕信徒吻手、英國查爾斯王子合十致意、美國副總統彭斯碰肘問候等引發關註,顯示了公眾人物引領安全型社交禮儀的努力。

 

第四是國際觀。新冠肺炎疫情充分檢驗了誰是真正朋友,誰是持久朋友,誰是表面朋友,也見證了誰永遠都難以做朋友。大難臨頭,50多個國家“閉關鎖國”外人莫入;歐盟內部恢復硬邊境,成員國限制出口乃至截留過境防疫物資;各國政府基於內政而向海外僑民敞開家門,流散僑民則因安全感缺失期盼回歸祖國。這些景觀強烈沖擊著人道主義和國際主義觀念,重新強化了國家、主權、民族、邊界、領土等傳統國際法概念。 

第五是治理觀。世界近200個國家形成的多種政治、社會和經濟制度大集市,在此次疫情防範中晾曬出多種方案和模式。有的以人為本,有的優先保經濟保增長;有的隔離城市大區,有的封鎖全部邊境;有的宣布“緊急狀態”,有的進入“戰爭狀態”,有的實行宵禁;有的征用私人物資,有的全民發放現金……實踐證明,治理模式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是,崇尚科學、理性和專業將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考量。

 

第六是生命觀。不同文化、傳統對於生命價值具有不同定義和判斷,也充分體現在新冠肺炎全球戰役中。珍惜每一個生命者有之,大赦天下對犯人法外開恩者有之,以“集體免疫”之名無為而治者有之,苦於資源不足而采取“災難醫學”模式優先救治青壯年者亦有之。後新冠時代,全球範圍內原本就不存在統一標準的生命觀將更加豐富多樣。 

第七是產業觀。世界早已進入產業鏈條無限延長的時代,一臺電腦生產的上下遊鏈條就能串聯起大半個地球,形成不同經濟體和發展階段的產業梯度和分工,構成經濟和貿易全球化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但是,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球性封城、斷路、斷航、閉關、拒簽和物資截留,使這三根鏈條出現動搖而引發產業布局的觀念動搖。這場疫情可能導致世界產業模塊分散化、多元化、便利化,關鍵產品如N95口罩生產再本土化也許會成為趨勢。經濟主權將重新得到確認,流行多年的貿易體系和全球化進程或蒙重挫。

 

第八是財富觀。新冠肺炎疫情聚集多個不祥“動物”行為:蝴蝶效應、黑天鵝降臨、灰犀牛襲來、油老虎清倉、股市牛去熊來……全球經濟增長受影響,世界財富空前縮水,中觀微觀層面的全球運輸業和第三產業遭重創。疫情之後消費觀念勢必大變,保守的儲蓄型消費方式將壓倒開放的借貸型消費。 

第九是教育觀。社會是最佳學校,生活是最佳課堂,親歷是最佳教材。新冠肺炎疫情衍生的各種危機及後果,足以重塑世界、國家、社會和家庭,也足以改變親歷者的三觀四德五心六欲七情。這種改變遠非網絡授課、遠程教育等空間阻隔帶來的方式創新可比,而是對外部世界和人類生存的系統、全新思考與求解。

 

近日,經濟全球化名著《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提出,今年將是新世界發展分水嶺,去年為“花冠前(BC)”,明年是“花冠後(AC)”。見此評論深感所見略同。世界將變。(原題《新冠肺炎疫情將改變九大觀念》,作者馬曉霖(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原載:北京青年報 | 2020-03-21)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April 9, 2020 at 9:59pm

After COVID-19:The Technology Story 
COVID-19 and the Malaysian socio-economic balance

In a fourth guest article written exclusively for just-auto, Dato Madani Sahari, the CEO of Malaysia Automotive, Robotics and IoT Institute (MARii), describes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COVID-19 on Malaysia and its burgeoning automotive sector.

Malaysia's Movement Control Order (MCO) announced by the Prime Minister, Tan Sri Muhyiddin Yassin last month  has been further extended to April 14, making the MCO a month long ordeal for Malaysians.

In his first month in office, the new prime minister has had to make some tough, yet necessary calls to safeguard the lives of his countrymen, at the same time announcing economic band-aids to quickly mend impacts from the month-long halt to non-essential trade and services.

While there are obvious economic consequences, the hard truth is that there are no ideal solutions for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that are combating the spread of COVID-19. This pandemic has placed decision makers in an unprecedented tight spot - bite the bullet now and wade through the short terms difficulties, or risk long term consequences of an economy running with an invisible killer at large.

This week,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 announced several financial incentives to soften immediate impacts from the MCO, both for individuals and businesses alike. Housing and vehicle loans as well as businesses financing were given automatic opt-in 6 months stay of payment, and those eligible were also allowed early withdrawal of their retirement funds. While the direct benefits are obvious, they also did well to maintain positivity of the populace in such trying times.

Despite some criticisms, it was perhaps the best balance for an economy that depends on stable oil prices and a thriving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sector. With limited resources and increasing pressure to secure the national budget balance, both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need to chip in to ensure long term impacts are kept at bay.

However, these difficulties has also brought out the true spirit of Malaysians.

On a more positive note, in areas where internet connectivity is accessible, Malaysians have adapted quickly to the sudden restriction in mobility.


Many companies are running business as usual – online meetings, retail, management, and many operations have moved online,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eleconferencing technology provided free of charge by companies such as Google and Zoom during the COVID-19 crisis.


This is much needed good news in which certain sectors have found ways to continue on without much government assistance, allowing valuable resources to be channeled towards those that truly need them in this time of uncertainty.

Perhaps the biggest lesson learned is the need for increased technology adoption, in case a prolonged or repeated outbreak occurs. Hardest hit were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industries that depend on human on-location presence, such as tourism and events.


While automation or virtual technologies posed possible alternatives to manufacturers and consumers alike, previous social norms dictated lower reception from the market make to these technologies commercially viable.

Opportunity ahead for labour intensive countries

In traditionally labour intensive countries like Malaysia, the coronavirus episode should provide an impetus for the industry to expedite its adoption of automation and new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The country has seen the importance of automation through policies such as the National Policy on Industry 4.0 announced last year, and the COVID-19 has emerged as a strong case-study on the required utilisation of connected technologies in all sectors.

Within the automotive sector – the general consensus is that while there are concerns, there is no need to press the panic button just yet. While Europe still struggles with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China and South Korea have showed signs of control over the spread in their own countries.

In China, Hubei province and Wuhan have begun to lift travel restrictions, a hopeful sign that China has succeeded in flattening the coronavirus curve – in turn signalling business will resume for one of the Asia Pacific's major partner to its automotive sector.

For now, Malaysia's priority is rather obvious. We have seen two actionable outcomes – flatten of the curve just as China and South Korea appear to have done, or delay decisions and further escalate the spread in the footsteps of Italy and Spain.

For the first time – government officials, law enforcement, the private sector, as well as individuals and even their children – are spreading the message to stay at home, while granting their utmost support to health officials in the fulfilling the highest priority, breaking the chain of the coronavirus and returning the economy back to normalcy.

This virus, as scary as it may be, may have just united Malaysia more than ever.

The writer is the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Malaysia Automotive, Robotics and IoT Institute (MARii)

Comment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April 9, 2020 at 9:00pm

疫後振興: 封城赢家

春節是拉動消費的黃金周。在2019年展望的時候,旅遊、餐飲、零售等行業紛紛表達出美好願景:

美團點評《中國餐飲報告2018》表示2020年中國餐飲規模將突破5萬億元;艾媒咨詢也表示2020春節黃金周零售餐飲銷售額將達到11,034億元;攜程《2020春節“中國人旅遊過年”趨勢預測報告》表示春節長假預計將有4.5億人次出遊……
 

可惜的是,一場疫情讓希望變成了失望。

                       (封城期間的武漢 Photo Credit:FT中文網

中國飯店協會預測,2020春節期間收入(本應)達到七千億元,而中國烹飪協會報告顯示,因疫情造成損失或達5000億元,近八成的餐企在疫情期間營收損失超過100%。
 

2萬多家旅行社,10萬家酒店,1000萬從業者……一夜陷入停頓。同程創始人吳志祥說,旅遊業在春節黃金周里至少損失了1萬億GDP,北京大學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在接受采訪時給出了一個可怕的數字:2020全年旅遊業損失至少3萬億,且當前中小企業的現金流能夠維持3個月以上的,只有14.99%。

 

新冠肺炎會對中國整體產生怎樣的影響,尚無確切數字。但如果換一種方式,以“非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為關鍵詞進行搜索,且將時間搜索工具定在了2003年1月-12月,就得到了一些片段式的答案: 

食、行、娛樂受到嚴重的影響,航空公司利潤損失15-25%,餐飲業收入減少近40%,金融保險、房地產、教育等行業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但非典的來襲也給中國發展帶來正面作用,成為一些產業發展的催化因素,這與如今的情況頗為相似。 

2003年,人們對電話通訊意識加強,春節7天運營商短信收入超8億元,是平時短信業務量的2-3倍;這一年,中國網絡行業全線飄紅,京東商城、淘寶網、騰訊網等誕生,網絡經濟開始走上新一輪征程;在特殊形勢下,用戶上網的地點也開始從網吧、網咖向自家房間轉移。

 

同時,“非典”疫情推動中國醫療衛生和制造行業的發展,尤其是中藥制造業帶來新的商機,也為網絡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等。 

由於新冠肺炎的出現,哪些互聯網公司迎來了新發展機遇?疫情又催化了怎樣的風口故事?這個市場仍然熱鬧,也許並沒有我們想象的悲傷。 


娛樂最受C端關注
 

2020年1月23日淩晨,武漢發佈封城公告,全民“宅家”。但與非典時期不同的是,當年的主要娛樂源泉是電視和相互發短信。 

而現在,手機已經是“身體器官”的一部分,集社交、辦公、教育、娛樂等多個屬性功能於一身。有人開玩笑,在“禁足”的一個月里身體哪哪都好,就是有點費眼睛。 

按照不同時間節點,我們參考了七麥數據IOS APP排名的變化情況。 

1月17日春運高峰,IOS APP排名前十的品牌里娛樂性比較足。除夕當天,紅包大戰在各個平臺拉開帷幕,央視春晚獨家合作夥伴快手,以及騰訊微視、抖音、西瓜視頻等平臺均推出“撒幣”獲流大戰,app排名急劇上升。 

武漢雷神山火神山建設直播,央視頻APP在2月初穩居前三,吸引超5000萬人雲監工。隨後部分企業開工,各種雲端辦公軟件接受“洗禮”,釘釘、騰訊會議、企業微信等遠程辦公品牌擠進前列。

 

億歐:2020年不同時間節點IOS APP排名情況 

睡眠不夠,視頻來湊。短視頻與直播盛行,巨頭之戰如火如荼。春節前夕微信視頻號現身內測,疫情期間問世,騰訊微視視頻紅包兇猛來襲;《囧媽》初次挑戰短視頻平臺獨播,抖音、西瓜視頻再創戰績。 

Quest Mobile報告顯示,2019年短視頻用戶規模已超8.2億,而2016年抖音成立時,短視頻獨立運行的APP用戶不到2億。碎片化內容消費時代,短視頻成為行業探索的主流方向,通過APP監測數據來看,頭部企業格局也基本確定。

 

億歐:2020年春節假期期間 短視頻APP行業 TOP5人均單日使用時長 

在線辦公:巨頭的遊戲 

在線辦公,花樣百出。國務院將春節假期延長至2月2日,企業復工普遍推遲到17日以後,異地隔離14天的“社畜”們,開啟了漫長的在線辦公旅程。 

疫情之下,一批在線辦公軟件免費開放辦公服務,解決多人內容共享、信息共享,多人會議等簡單辦公需求。也有不少企業自我內測,音視頻、文檔存儲、雲儲存、多方協作等實用性,篩選符合公司氣質的辦公產品,億歐智庫也做了《在線辦公,孰能稱王》的測評系列文章。

 

撇開疫情,在線辦公最常用的就是雲視頻工具,據IDC2018年的預測數據,2019年中國以雲視頻會議為主的軟件視頻會議市場規模為2.18億美元,CR6市占率低於50%,市場仍處於一片藍海。 

億歐數據顯示,在2月3日在線辦公開啟當天,IOS APP排名里,釘釘、騰訊會議、企業微信排在前十,越往後,釘釘、騰訊會議、企業微信更為穩定的出現在前三名,其中釘釘連續霸榜14天(七麥數據,截至2月18日)。

 

在線教育:疫情期間最大產業亮點 

開學延長,網課照常。雖然在IOS總表中,在線教育未能擠進前列,但依然可以看到數據明顯上升的趨勢。 

億歐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2月12日,小米手機APP下載量排行榜里,猿輔導作為在線教育的品牌已經躥升到第20位,超過愛奇藝、酷我音樂、小紅書等。作業幫則排到了35位。

 

在手機型號為小米的APP下載量TOP100品牌中,總共有16家在線教育品牌入圍。角逐出來的TOP5品牌分別為猿輔導、作業幫、學而思網校、作業幫直播課、一起小學學生。 

對多數人而言,疫情期間宅在家,視頻、遊戲、小說是最解悶的選擇,占了消費者相當多的屏幕使用時間。

寫在最後 

亞洲開發銀行在報告《2003年亞洲發展展望》的中國篇中表示,受“非典”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在2003至2004年的增長率會略有放慢,但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非典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是短期的、局部的,而對全年增長並沒有產生轉折性的影響。 

2003年,中國網絡業剛剛開始。17年後,中國已經有了8.85億網民,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了61.2%(截至2019年6月),互聯網用戶存量已經形成,如今企業們正在根據用戶的需求,提供各類專業化服務。

 

雲上辦公、在線教育、生鮮電商的發展解決了就業、教學、生活等問題,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讓企業、行業、社會運轉的效率更高。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時代所帶來的更多可能性,是中國崛起最好的證明。這一切,都沒有因疫病的出現而改變。(本文作者:賈萌‘原題《疫情之下,數據解析移動 APP 的春天》2020-02-26 )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April 8, 2020 at 11:25pm


疫後振興:前景預測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國旅遊業按下了“暫停鍵”。作為受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旅遊業恢復元氣需要多久?如何在疫情結束後走上更為健康的發展道路?南方日報記者采訪了長江學者、中山大學教授保繼剛。
 

保繼剛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旅遊業的影響超過了“非典”,但是阻擋不住旅遊業發展的步伐,這是業界的共識。保繼剛認為,要重新認識旅遊業的脆弱性,反思當前投資過重的方式,同時,把如何促進旅遊產業恢復活力的重點放在提供更好的公共管理服務上。

 

談旅遊業恢復

短程旅遊先恢復

出境遊受影響大

 

南方日報:2003年“非典”疫情過後,旅遊產業長期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在您看來,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過後,旅遊產業是否還能夠繼續保持高位增長?旅遊產業的基本面是否會發生變化? 

保繼剛:春節是傳統的旅遊旺季,洶湧而來的新冠肺炎導致了旅遊活動完全停滯,在春節期間,疫情對旅遊業的影響已經超過2003年“非典”。但從歷史上歷次“災難”後的情況來看,旅遊業都沒有消亡,不僅沒有消亡,在全球的經濟比重中占比越來越大。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旅遊是一個朝陽產業,一時的危機阻擋不了旅遊業的發展,這也是業界應該取得的共識。 


在不考慮其它因素下,如果疫情在上半年結束,我們可以粗略地作出以下判斷:從我國經濟發展所處的周期以及旅遊市場自然發展規律來看,2020年下半年國內旅遊會恢復增長,到2021年下半年恢復甚至超過2019年同期規模水平,我認為,旅遊業的恢復時間大體需要1年左右。
 

從旅遊業恢復的角度判斷,國內旅遊特別是短程旅遊先恢復,出境旅遊恢復需要一定的時間,出境旅遊還可能受到我國外匯收入的影響,與其呈正相關,入境旅遊的恢復可能需要更長時間。與此同時,度假旅遊、自然康養旅遊將會有一個大的增長;城市旅遊消費會更加活躍;都市周邊的鄉村旅遊會有大幅度的增長;自然地理尺度大的地區和疫情不嚴重的地區,旅遊會有較大的恢復;團隊旅遊特別是長線團隊旅遊恢復尚需時日,散客特別以自駕為主的家庭出遊方式會有一個大的恢復,長線的旅遊包車、旅遊專列恢復將較為緩慢。

 

談疫情後市場

“報復性增長”看怎麽比

不應人云亦云

 

南方日報:有人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國旅遊業損失較大,您怎麽看待?

保繼剛:對於國內的影響來說,我認為目前有一些專家的估算是偏高的。他們根據2019年全國旅遊收入的總量是6.5萬億人民幣來計算,而問題在於,6.5萬億又是怎麽算出來的呢?另一個是根據攜程公布的數據,攜程發布了一個消息:預計2020年春節期間全國會有4.5億人次出行,旅遊業收益不低於5500億。但是在這4.5億人次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是回鄉,雖然都在“流動”,但是否也算旅遊呢?

 

南方日報:很多媒體和智庫都預測,疫情過後旅遊消費市場大概率會出現2003年“非典”過後的報復性增長,您怎麽看? 

保繼剛:會不會出現所謂“報復性增長”,要看以哪個階段的指標做參照,跟現在相比還是和去年同階段指標相比。跟現在比,它一定是報復性增長,因為現在是零。但是若你說跟去年相比,那就不一定,而且兩位數的增長就算是報復性增長嗎?我們應該更加實事求是地對待統計數據,來認識旅遊業。各大旅遊研究智庫也應該實事求是地做好深入調研,而不是人雲亦雲或者采用嘩眾取寵的說法。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這才是我們智庫應該做的事。

 

談數據統計

當前眾多數據疊加

建議引入地理尺度統計

 

南方日報:如果說上述對旅遊業的損失預測是不科學的,我們應當怎樣科學地了解統計數據? 

保繼剛:疫情後,我們應當借這次旅遊業“歸零”的機會,把統計數字的泡沫擠掉,實事求是地認識旅遊業,引入地理尺度來進行統計,即按省、市、縣三級地理尺度來進行遊客統計。當前的弊端是把眾多數據疊加在一起,一位湖南遊客到了廣州、佛山、珠海,三地都將他算到遊客數量里,最後匯總遊客量,1個人變成了3個人,這將會產生疊加效應,從而導致數據與現實不符。引入地理尺度後,根據軌跡來統計外省到廣東的人數,我們可以更加準確地計算出外省遊客的數據。

數據也可能是泡沫。以學生為例,中山大學旅遊學院一年級本科生中,80%的人有超過兩個手機號碼,家鄉一個讀書地一個,這樣的雙卡雙待,使得用電訊數據來計算的遊客數量變相增加。另外乘高鐵和高速公路自駕的人,比如從廣州到昆明,途徑廣西和貴州被記錄為廣西和貴州遊客,但實際上並沒有在廣西和貴州進行消費。以春節為例,返鄉人員被統計在遊客數量中,但是其住宿和餐飲的消費會比正常的旅遊者要低。因此,疫情之後對於旅遊的研究以及決策來講,我們有機會從零開始,得到一個更加科學準確的數據。


南方日報:很多人都說旅遊是朝陽產業,但又是很脆弱的產業,我們應當如何認識旅遊業的脆弱性?

保繼剛:旅遊行業有它非常脆弱的一面,任何突發事件對旅遊業的影響非常直接且嚴重,行業風險很高。旅遊產品不能儲存,不像汽車或者糧食,今天賣不了可明天賣,一個地方賣不了換個地方賣,這就是旅遊業與其它行業相比脆弱的地方。因此,旅遊需求是敏感的,旅遊行業是脆弱的,但是行業脆弱不等於沒有生命力,不等於沒有未來發展的潛力。

 

談旅遊投資

投資大周期長風險就大

應該借此機會反思

 

南方日報:近年來,旅遊業呈現出投資大、周期長的特點,但是脆弱性使得旅遊企業的風險過高,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一問題?

保繼剛:在談脆弱性的同時,學界最近談的比較多的是恢復力,也就是旅遊地或產品在遭到危機之後的恢復能力。實際上,我們以往常說的旅遊業特征——投資少、見效快、成本低,恰好與現在相反。在旅遊發展的初級階段,實際上呈現了共享經濟特征。以陽朔為例,旅遊業開始是用自家的門面賣啤酒和美食,騰空兩個房間做住宿,這就是投資少。後來經濟發展好了,追求五星級酒店甚至是國際品牌的酒店,變成了投資大,周期長,這樣一來,風險就大了,我們應該借此機會反思。

因此,在對脆弱性和恢復能力的認知下,我們應該考慮旅遊企業的不同方式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比如現在的民宿越來越高端化,在面對疫情的時候,它的脆弱性就表現出來了。我們是不是更多要考慮最早提出來的旅遊業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的靈活模式,也就是說,我們從學術上回到那種替代性發展、包容性發展思路上,而不一味地去追求投資額有多大?


南方日報:在您看來,疫情過後,各級文化和旅遊部門更應該從哪些方面激發需求側市場,助力旅遊業恢復產業活力?

保繼剛:去年國家提上議事日程的“消費稅立法”,估計會盡快通過並實施,這會激發地方政府重視旅遊業發展,因為旅遊消費可以直接體現在地方稅收。因此政府最重要的還是在控制好疫情之後,提供更好的公共管理服務,旅遊的需求始終是存在的。同時,從產業的發展來看,要調整旅遊供給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以“+旅遊”而不是“旅遊+”的方式推進旅遊供給體系的建設。(原題《專家預測:旅遊業恢復需要1年左右》2020年03月04日 來源:南方日報 記者 蔡華鋒 實習生 何芷珺)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April 8, 2020 at 11:09pm

疫後振興:“危”與“機”

文旅產業是世界最大的產業,其GDP增加值和就業人口都占到大約全球各自領域10%左右的規模。以旅遊業為例,中國當前旅遊業對GDP的貢獻已經達到了11%,直接和間接從業者超過1億人。但是,文旅產業又是人群聚集性產業,極易受到突發事件的強烈沖擊。毋庸置疑,2020年春節的冠狀病毒疫情對中國文旅產業造成了巨大影響。

 

01 疫情給文旅產業帶來沖擊

 

文旅作為全球最大的人群聚集型產業,包括交通旅行、遊覽遊樂、演藝、餐飲、旅居、購物等等活動,都是以人群集聚甚至大規模集聚的形態呈現,具有高敏感性的特點。同時,文旅產業的產業鏈很長,根據《國家旅遊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2018)》分類,包括指直接為遊客提供出行、住宿、餐飲、遊覽、購物、娛樂等服務活動的集合以及為遊客出行提供旅遊輔助服務和政府旅遊管理服務等活動的集合,涉及200多個行業。 

正是由於文旅產業聚集型、鏈條長的特性,遭遇突發疫情就導致出現階段性、斷崖式的大幅度、大面積急速下滑。據有關機構初步測算,預計新冠疫情下全年旅遊業總收入約7萬余億元,疫情造成的損失額度約相當於疫情前預測總值的22%至25%,損失額度約在1.6萬億元至1.8萬億元之間,導致全年預期從同比增長10%變為負增長14%至18%。 

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文旅行業雖然具有高敏感性,但是也具有非凡的韌性。梳理一下,中國旅遊發展40年以來,已經歷了三次重大危機,分別是1989年、2003年和2020年。1989年的旅遊行業恢復期為一年半,2003年實際上的恢復期是半年。據專家推測,疫情結束後3-5個月,旅遊行業將逐步恢復,而這期間正是文旅行業調整改革的好時機。

 

02 疫情下文旅產業的發展轉機

 

疫情是一次沖擊,是一場考驗,也是一次加快調整的機遇,有助於加快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有助於促進數字文旅高質量發展,加快旅遊業的配套改革。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轉機。

 

一是推動數字文旅高質量發展,智慧化管理、數字化產品、在線化營銷、大數據營銷方式加速成型,數字經濟格局下的文旅融合成為新的行業命題。 

依托數字技術,浙江在疫情阻擊戰中利用“大數據+網格化”的方法研判疫情,下好了“先手棋”;而杭州率先推出的一圖(疫情圖)一碼(健康碼)一指數(精密智控)較好實現了疫情管控,成為全國疫情防控的樣本。同時依托“詩畫浙江·文旅資訊”等融媒體平臺線上平臺,推出了全省55個5A、4A級景區的720°全景VR資源。

 

二是提升文化旅遊發展環境和品質。疫情之後,要求更清潔、衛生的旅遊環境,更高效的公共事件應急處理能力,更高品質的文化旅遊產品,更文明的文化旅遊參與,有利於全面提升旅遊行業的衛生質量和管理水平。如旅行社數據資料建檔和管理更規範,旅遊接待車輛的清潔衛生更有保障;飯店將強化對客房、餐廳、廚房、公共娛樂區域的衛生要求,建立更加嚴格的清潔制度,建立客戶資料等;景區的清潔衛生工作,景區的配套醫療服務等;旅遊車船的清潔、消毒等制度建設。 

同時,還將推動鄉村公共基礎設施、環境衛生、公共安全、衛生保障等方面的建設,有利於鄉村振興和旅遊發展。

 

三是建設現代文化旅遊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在此次疫情中,普遍暴露出了文旅產業內部存在的體系化、制度化的應急措施不足問題。未來勢必將加強現代文化旅遊治理體系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增強國家與地方的協調互動機制,增強文旅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協調互助機制。 

堅持政府主導力、企業主體力、市場配置力“三力合一”,進一步創新政府管理體制,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是推進文化旅遊發展的重要支撐。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推動各種資源的有效整合,著力在制定規劃、完善政策、市場準入、加強監管、優化環境、宣傳促銷、提供服務、人才培養與引進等方面發揮主導、引導作用。同時,進一步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市場配置力和競爭機制,推進旅遊產業化、經營市場化和管理社會化。人人既是文旅產業的創造者、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和評判者。

 

四是重塑文旅產業的運營模式和商業邏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形成了新的商業邏輯,萌發了新的經濟形態,催生了新的“物種”。超級個人IP、超級雲(雲辦公、雲學習、雲購物、雲娛樂)、超級機器(無人機、無人零售、無人駕駛)、超級計算(雲計算、霧計算)、超級組織(如共享員工)、超級管道、超級信用等等“新物種”將重塑文旅產業的商業邏輯。 

恒大利用VR網上售房3天達580億元,李子柒短視頻風靡全球,李佳琦去年的收入,超過了中國60%的上市公司(2307家)的年凈利潤;網紅辛有誌在這次疫情中捐了1.5億。近日,“雲蹦迪”在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流量暴增。來自北京、青島、長沙、蘇州、成都、重慶等一二線城市的眾多頭部夜店紛紛入駐,進行“雲蹦迪”直播。網友熱議,人生第一次OT轉場TAXX只需要2秒。其中,有頭部夜店開播26分鐘圈粉30萬,同時在線人數超過10萬+,總觀眾超過231萬,點贊達到了300多萬。

 

五是創新融合成為未來的發展出路。新技術重塑了文化旅遊業運行模式,以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物聯網為基礎支撐,實施“文化+”、“旅遊+”戰略,推動文化、旅遊及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培育新業態。 

創新必須以人為中心,做好產品,做優服務。從需求端來看,文旅消費體驗趨向分層化、復合化、散客化、個性化等方向轉變,對應的企業也應提供精細化、多元化、專業化的產品和服務。 

融合既是“文化+科技+旅遊”的融合,也是政府與企業的融合。促進數字文化內容與互聯網旅遊、智慧旅遊、虛擬旅遊等新模式聯動發展,離不開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設施和技術支持,特色文化旅遊產品打造也有賴於地方文化資源稟賦的保護、利用和創新。加快推進地方智慧城市建設,將有助於智慧旅遊產業發展。要抓住“智慧城市”建設的大好時機,為億萬遊客提供優質的“智慧服務”,全面提升地方文化旅遊品質。

 

03 疫情之後文旅產業發展應對之策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面對突發的疫情,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要積極應變,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化“危”為“機”。

 

政府方面:

一是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從金融支持、穩定職工隊伍、減輕企業負擔等方面出臺具體有效的政策,首要解決企業面臨生存問題,化解職工工資、流動資金、企業債務等資金危機。當前文化旅遊部和各地政府已出臺一系列政策,比如說上海出了28條,嘉定區出了12條,蘇州16條,廣東20條,四川13條、浙江17條等等。應盡快將減免稅、減免房租、降低或者緩繳社會保險費、低息貸款、實施失業保險費返還、與職工協商調整薪酬和輪崗輪休等政策執行到位。 

二是補足短板,消除負面影響。構建應對突發事件的現代旅遊治理體系。總結此次應對疫情中存在的漏洞和問題,不斷提升文化旅遊治理水平。建立由政府統籌、多方共建,文旅和衛生部門聯動監控,文旅企業聯防聯控管理,居民和遊客監督,智庫及媒體參與的治理體系,努力消除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是提振信心,助推市場復蘇。鼓勵旅遊消費要從激勵和調節流量兩個方面出發,通過政府補貼、強制安排旅遊休閑時間等項措施,將潛在的市場需求轉化成現實的市場需求,促使旅遊市場在短時期內復蘇振興。地方政府應盡早謀劃,制定旅遊振興計劃,積極考慮編制促進夏季或秋季旅遊業的振興計劃。建立文旅產業扶持專項基金,加大旅遊企業財稅激勵、減免政策,加快文旅基礎設施建設,穩定從業人員隊伍。精心策劃旅遊復蘇活動,推出“高鐵+門票”“旅遊券”、餐館、旅店、零售店打折等一系列促銷活動等。鼓勵親近戶外大自然的旅遊活動,開展自駕車遊、戶外營地遊、研學旅遊等。 

2003年“非典”過後,“江蘇旅遊首遊式”在無錫靈山景區舉行使靈山一炮走紅。當前杭州、麗水等地旅遊景區已搶先開放,旅遊營銷也同步推開。積極策劃疫後首遊等活動,將為後期爭取旅遊市場份額打好基礎。

 

四是修煉內功,重塑城市形象。完善公共旅遊安全規劃,出臺應急預案,提升旅遊環境的衛生水平和文旅行業應急處置能力。抓住全域旅遊、文旅融合、鄉村振興、文化復興等重大政策紅利,按照將整個城市打造成巨型文旅產品的理念,不斷提升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經營、治理水平,重塑城市旅遊安全目的地形象。考慮到海外旅遊市場復蘇的周期相對較長,建議近期重點集中在開拓國內市場,從近郊遊、自駕遊、親子遊、家庭遊、綠色生態遊、康養旅遊等入手,推出一批安心、舒心、放心、綠色、生態、健康的旅遊產品,由內到外穩定人心,帶動消費。同時積極加強對外宣傳和營銷,爭取世界旅遊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支持,加快區域旅遊合作,開展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營銷行動,增加對外的營銷經費,增強旅遊吸引力。 

對於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活下去,修煉內功、蓄積力量。一方面開源節流,及時止損,重構自身的成本能力,縮減費用、剝離不良業務、杜絕虧損及沒有質量的增長,確保現金流,增強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重新謀篇布局,積極完善和優化企業管理制度,加強市場和營銷的研究,強化科技的應用,加強研發升級更具市場競爭力的旅遊產品,以迎接疫情之後的報復性消費反彈。

 

2003年的非典時期,攜程通過激勵士氣、堅持不裁員、降低運營成本、人員輪崗、開拓新的業務來源、堅持戰鬥在一線、苦練內功、強化培訓等舉措,不但提升了內部運作效率,提高了員工綜合素質,而且還通過非典戰役的洗禮,發掘、培養、提拔了一批業務骨幹,為後來攜程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風暴之後會更好!”在危機中,誰率先做好準備,誰便在疫情結束後最先迎來機遇。相信戰“疫”很快會打贏,冰雪融化之後,文旅產業也將迎來春的明媚。

 

【參考文獻】 

1.王國平,旅遊城市與城市旅遊,研究通報,第3期。

2.石培華等.“非典”後的旅遊經濟重建與風險管理[J].旅遊學刊,2003(4)

3.馬麗君、孫根年,30年來危機事件對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影響及比較,經濟地理,2009.6

4.魏小安,旅遊業:嚴冬過後是陽春,中新經緯客戶端

5.洪清華:預計“疫”後恢復期三個月,文旅企業要抓住危中的“機”,搜狐網

6.水木然,疫情之後,正在催生8大超級物種!

(2020-03-10 來源:互聯網)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April 8, 2020 at 10:11pm

疫後振興:文旅新技能

後疫情時代,旅遊業者需要主動出擊。
 

內容詳情: 國內疫情逐漸得到控制,旅遊解禁成為了業內外共同期盼的事情。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各地復產復工有序推進,人們出行的心也按捺不住了,而心理上的鬆動悄悄反映在了OTA平臺的搜索數據中。飛豬發佈的《疫情後旅行消費信心》調研報告表明,疫情後有出行意願的人們中,56%在三個月內就有計劃出去玩一趟,很多人會考慮繼續之前被取消的行程。 

度過了近兩個月的宅家時光後,疫情的種種連鎖事件將深刻影響人們接下來的旅遊決策。面臨旅行者消費心理的轉變,旅遊業的各大板塊也在積極調整策略,準備主動出擊。


出行心理大有變 康養、親子等主題受關注 


一場疫情,引發全社會對於“人性”的思考,‘健康’、‘生命’、‘人際關係’作為關鍵詞被頻頻提及,反映在旅遊上,相應的細分主題得到了大家的關注。
 

一方面,諸如“鉆石公主號”這樣的事件讓大家見識到新冠病毒的可怕威力,疫情結束後,衛生和安全被納入選擇旅行產品的重要考量因素;另一方面,以家庭為單位出行即將出現短期爆發增長,親子市場的“大蛋糕”會越做越大。正如驢媽媽旅遊網創始人、景域集團董事長洪清華在一次公開課中預測——疫情過後,周邊遊會率先復蘇,自駕遊、親子遊、家庭遊、綠色生態遊、康養旅遊等會更受歡迎。

 

美團在二月下旬上線了景區門票特惠預售,上線後三天親子人群的支付占比已接近60%。以往這個時候,許多家庭都會安排春遊,讓活潑好動的孩子投身自然的懷抱。美團抓住了疫情後親子關係維護的問題,借助超低價的促銷活動,為景區提前鎖定客源。 

另外,大健康產業備受關註的前提下,綠色健康為主題的康養旅遊有機會在疫情後引發一波新潮流。在海南海口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九場新聞發佈會上,海口就已經宣布將著力發展健康遊系列產品,如度假溫泉康養、生態揮桿高爾夫、帆船帆板體驗、萬年火山深呼吸、中醫健康理療等。雲南、海南、廣西等地因其良好的生態資源,被業界人士廣泛看好。

 

高星酒店開放外賣 餐飲或成競爭新賽道

 

受疫情影響,線下餐飲行業受到重創,唯有外賣通過無接觸配送等方式正常運行著,最近送外賣的潮流逐漸也刮到了酒店業,旅業鏈接(Travel Link Daily)記者在餓了麼、美團等平臺上發現,萬豪、香格里拉、希爾頓和老牌大酒店開放了外賣業務。除了單點菜品外,各大酒店順勢推出了套餐,在當前的情況下相對乾淨衛生,有高端定食也有接地氣的小炒,價格階梯非常合理。 

據餓了麼方面介紹,香格里拉酒店入駐後,針對外賣用戶需求,重新優化了正餐訂單,接受商務餐和團體餐外送。數據顯示,該酒店線上外賣訂單月銷超過1600單。杭州市飯店行業協會和美團聯手,組織開展了“旅遊飯店、品質外賣”活動,杭州市飯店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國慶認為,外賣給酒店開辟了新的客群。中國國內酒店目前已經有九成恢復了營業,外賣業務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酒店堂食餐飲方面的損失。

 

對餐飲一向大力推廣的萬豪集團,精心打造了“豪味”私房課系列直播活動,邀請大中華區中餐廚藝總監和行政總廚坐鎮,以直播互動的形式為消費者在家打造五星級酒店同款的舌尖體驗。(圖源:萬豪官方微博) 

曾經對外賣有所抵觸的高星酒店一股腦湧入,著實令人意外,而在這背後,或許是無奈之舉,但不得不說,高端酒店在自營餐飲品牌的競爭已經初現端倪,近年來,各大酒店的“米其林星廚私享”、“親子烘焙工坊”、“葡萄酒沙龍”類似活動層出不窮,相對高額的費用讓很多人望而卻步。這次的疫情似乎給了高星酒店新的出路,線上渠道的引入,何嘗不是一次“名利雙收”的品牌推廣呢?

 

景區解鎖數字引擎 向智慧運營再邁一步

 

在國家文旅部、行業協會的引導下,各地景區陸續開放,謹慎行動。面對複雜的景區管理要求,多地景區通過和科技企業的合作,以大數據為依托,建立起線上預約系統、小程序、VR遊覽、在線直播和線下紅外測溫、實時流量監測等全套解決方案,保障景區的安全有序。 

去年12月,阿里巴巴推出了以阿里雲為核心的1+8文旅數字經濟體,聯合服務文旅產業。近期阿里1+8經濟體推出了文旅行業解決方案——智慧景區敏捷型方案。布達拉宮在淘寶完成的百萬流量直播首秀,其實就歸功於這個文旅數字經濟體的生態聯動舉措。

 

自淘寶開始“雲春遊”以來,各大博物館也收獲了不錯的流量。2月27日,國家文物局發出指導意見,鼓勵文博場館“繼續利用數字資源,通過網上展覽、在線教育、網絡公開課等方式,不斷豐富完善展示及內容,提供優質的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 

國家大劇院因疫情被迫取消了3月的演出並暫停參觀,在此期間,國家大劇院特別開放了“線上大劇院”,VR展覽真實做到了足不出戶、在線看展。

 

對於景區而言,線下的體驗感固然無法取代,現階段利用好這些工具,對於遊客信心建立和景區形象維護也是有益無害的。可以預見的是,“雲旅遊”和數字化解決方案未來會成為景區營銷和運營的左膀右臂。 

旅遊業被很多人預測為“最晚恢復的一批行業”,後疫情時代經濟的動蕩和變化我們還無法知曉,活在當下,追逐這些趨勢似乎是活下來並活得更好的最佳途徑。(原題:當旅遊業重返正軌,這些新“技能”值得關注)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April 8, 2020 at 9:53pm

疫後振興:文旅怎麽玩 

這次疫情發生在中國旅遊業發展的一個頗為特殊的歷史時期,我們清楚,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後,中國旅遊業開始凸顯供需失衡矛盾,這體現在空間分布、季節時段、產品品質等等很多方面,我們看到一小撮景區目的地人滿為患,但大多數景區步履維艱、運營困難;我們也看到低端餐飲、購物“肆虐”,精品旅遊飽受沖擊;我們還看到這兩年旅遊地產和旅遊土地開發開始踩剎車。 

前幾年,在入境旅遊持續疲軟下,政府和行業轉而開始大力拉動旅遊內需,發展全域旅遊、促進文旅融合。但中國旅遊業已經形成約60億人次、超6萬億收入、逾12000家景區的龐大的行業體量,巨大的行業發展慣性,讓改革面臨著很大的難度。十四五這五年本來就是個挑戰。

 

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學家傑弗里·薩克斯(Jeffrey Sachs)借用醫學概念,提出了“休克療法”,是為了解決玻利維亞嚴重失衡的社會總供求狀況。這次突如其來的覆蓋全國的新冠疫情,讓全國社會經濟幾近暫停,旅遊也全面停擺,相當於被動的行業“休克”,卻必將讓新趨勢加速到來,旅遊需求升級換代,湊熱鬧式觀光讓位於高品質式度假……行業應變“危”為“機”,抓住這次優化旅遊供需關係的休克期。 

基於此,本人對文旅疫後修復與產業振興方面提出若干建議,從城市旅遊、目的地供給、營銷策略、假期管理、旅遊智慧管理,到旅遊消費金融支持、企業救助、門票改革、景區創A政策,再到旅遊要素升級、旅遊資源整合等方面,都是拋磚引玉、不成系統,與大家分享。

 

01 

第一個建議,城市旅遊要從“修面”到“塑骨”,要更進一步把城市魅力挖掘和展現出來。毋庸諱言,過往的城市建設中存在千篇一律的問題,遊客不知置身何處。建了不少高大上的面子工程。這次疫情讓民眾感受到許多城市的內涵和骨子里的東西,即便高樓大廈一樣,但城市的歷史底蘊、治理水平、市民素質、社會心態等都不一樣,疫情讓許多城市魅力顯現了出來,鐘南山院士說武漢是一座英雄城市,這既是高度概括的歷史,又是現在和未來。溫州這次也是一個重災區,從政府到企業,從官員到民眾,從防疫到復工,都表現出強大的實力。這次疫情過後,建議每一個旅遊城市都重塑一下城市形象,將重壓之下反射出來的城市韌勁、城市智慧、城市溫情、城市安寧都編織進去,形成一個新的VI系統,重新拍攝宣傳片,多講講故事。

 

02 

第二個建議,是針對目的地疫後促銷策略的。疫後一段時間,積壓的旅遊需求一定會釋放出來,通過優惠拉客源,是多數地方必然采用的策略。有些反應迅速的地方已經出臺了類似一段時間內免門票的優惠策略,有些地方,例如三亞,則在研究發放一定規模的目的地優惠券、代金券。這種用錢用券砸出流量的方法通常是可行的,但在大家都撒券的情況下,競爭力會被一定程度上抵消。因此,我認為目的地優惠促銷應該先“優”再“惠”。優在哪呢?這里出幾個示範性的點子。比如,建議設計一個“安心旅遊大禮包”,里面含目的地的健康地圖、口罩等基礎防護用品等,在疫後這個關鍵心理時期,物資比錢更重要。再比如,設計目的地遊客VIP制度,對符合條件的親子家庭、銀髮老人等實行VIP待遇(VIP專車、演藝座票升格等)。

 

03 

第三個建議,還是關於營銷的。中國人是特別講感情的,這場戰“疫”是中國人的情感的一次大爆發,全民關注,共命運、同悲歡。隨著情感濫觴,這都會轉變成旅遊動機,所以在疫後很長一段時間,各地可以注重一下情感營銷,尤其是“報答式”的情感營銷。一方面,因為各省市對口支援,建立了許多跨越地域的戰疫情,用網友的話講,就是組了CP,民眾互相許願,待到春暖花開,一定要互相作客,所以響應民意,打造城市CP,進行報答營銷,相信會激發旅遊需求。另一方面,對於全國廣大的醫護工作者、奔赴湖北前線的白衣天使,對於他們的家人,在這場戰疫中都付出良多,還有就是湖北疫區的普通大眾,為了顧大局、防擴散,也受了很多苦,做了很多犧牲。他們更需要通過旅遊來療愈身心,各地應該制定好特殊政策,做好情感營銷。

 

04 

第四個建議,是今年各地方應該因地制宜地增加一些地方性補償假期。疫情過後,今年的全國性總假期縮水了近四分之一,復工復學還可能擠占暑假時間,所以,總體上看假期缺口會比較大。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是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除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外多數地方政府並沒有自主增加假期的權力。所以,應該呼籲國務院在今年這個特殊的情況下,給予各地方政府一些臨時增加補償性假期的權力,以便靈活用好“省內遊、市內遊”等地方性旅遊振興手段。

 

05 

第五個建議,是加強在地ODS建設與智慧管理。ODS即在線目的地服務系統。疫情過後,遊客對於高密度聚集、擁堵、排隊等現象會更加排斥,遊客流的引導和管控極度依賴於目的地智慧管理。我們知道,騰訊跟雲南合作的“一部手機遊雲南”項目開了目的地智慧旅遊的先河,但因為這個系統非常宏偉,不僅包含公共服務和管理,也囊括了各種旅遊電子商務的內容,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地方暫時也沒有實力實現全面的“一機遊”。但其中旅遊公共服務和管理的功能本身就應該由政府來承擔,各地都有旅遊大數據中心,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建議各地應迅速上馬ODS系統,及時提高智慧公服管理水平。

 

06 

第六個建議,是鼓勵和支持旅遊消費金融。在OTA巨頭們的推動下,旅遊消費金融產品如途牛的“首付出發”、攜程的“拿去花”、驢媽媽的“先遊後付”等等,發展迅速,迎合了年輕人的消費觀。這次疫情持續時間長、涉及面廣,短期內影響了人們的旅遊可支配收入,尤其是對於積蓄不多的年輕人來說。因此,旅遊消費金融必然會起到更大的作用。但旅遊消費金融的特點是方便快捷、沒有擔保,因此,行業經營風險也會增大。為了分擔風險,有條件的地方政府應該加強跟OTA合作,為本區內的旅遊消費金融產品提供保險或者其他形式的擔保,加強在OTA渠道上的競爭力。

 

07 

第七個建議,各地的企業救助應該多一些實質性的擔當獎勵。政府除可以給予金融支持外,旅遊資源使用也可以減“費”減“租”。另外,在這次疫情中,酒店、餐飲、旅遊交通尤其是酒店在抗疫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除了部分酒店被政府征用作為隔離點、安置點外,還有很多酒店業主自掏腰包、勒緊褲帶自願投入到抗疫當中去,東呈國際集團在湖北抗疫的100多家酒店,有九成都是自願自擔成本在提供服務。這些富有社會責任感、勇於擔當的企業,疫情過後,政府應該抓緊研究一些實際的獎助措施,幫助企業恢復。比如針對員工流失問題,可以對這些企業的員工進行穩崗補貼;可以負責對參與抗疫酒店進行衛生安全檢測、出具健康證明,打消住客顧慮,隔離酒店給予入住補貼;還可以補助相關保險,等等。

 

08 

第八個建議,趁著這次危機事件加速開展門票制度的改革。建立預約制、長效制和積分制。中國旅遊業長期依賴於門票經濟,一定程度上,不利於度假旅遊、全域旅遊的快速發展。政府也在不斷推動門票改革,但主要是集中在定價高低以及聯票通票上。實際上,門票定價不應該一刀切,多數景區是具有公共屬性的,同一遊客不應該為同一景區不斷付費。因此,實行長效制,就是門票在有效期、有效頻次上進行延展。可以推出一周有效、一年有效、甚至終生有效票,來鼓勵重遊和發展度假。積分制,就是建立一些積分規則,比如家庭積分、企業積分等,積分抵門票,促進家庭遊、獎勵遊等。當然,預約制沒有必要多強調,這次疫情過後,遊客再也不願意無序紮堆。

 

09 

第九個建議,是抓住這個特殊時期,加大對創A工作的扶持。對於運營中的景區來說,創A工作讓人糾結,規劃設計階段還沒多大影響,但升級改造就必然會影響正常運營,如果是閉園建設,那投入就比較大,很考驗決心。建議正在創A或者打算創A的景區,充分利用這個疫後修復期,一方面加速工程改造;另一方面,也重新進行人才隊伍建設、軟實力提升,爭取更快速、更高效地完成升級換代。政府扶持措施方面,除了建議所在政府加大創A獎助水平外,也建議國家和省一級主管部門,特事特辦,加速加量審批驗收一批,對於疫後直接閉園建設的,研究一些獎助辦法。

 

10 

第十個建議,是關於吃的改革,一方面,大力推進旅遊分餐制。旅遊學者很久前就開始呼籲了。實際上,分餐制,並不是西方獨有,在中國自古有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重要代表意義。這次疫情,讓民眾真切感受到公共衛生方面的切膚之痛,健康理念深入人心。相信,遊客對於傳統的合餐制會越來越抵觸,尤其是團隊合餐。因此,政府應該引導旅遊餐飲企業做好變革,挖一挖傳統餐飲文化,設計好用餐環境、用餐禮儀,這方面做出彩了,未必不能成為旅遊新亮點。另一方面,趕緊整改。各地旅遊美食中,野味占的分量不輕,疫後這是絕對要剔除的,除國家規定外,各地應該因地制宜做好食譜管理,加強食品檢驗檢疫工作。嚴防一口野味毀了一個地方旅遊口碑。

 

這次,先跟大家分享這些建議。下次講的,包括創新非接觸商業業態,為酒店和民宿進行持續的信心管理,加大生態和戶外營地扶持,進一步高配郵輪的衛生醫療標準,積極開展疫後文化旅遊策展活動,如何發揮疫後民眾心理的旅遊“療效”,高標準建設旅遊康養社區,抓住疫後洗牌契機促進地方旅遊資源整合,文旅用地改革先行先試,籌劃設立旅遊產業振興專項基金等方面。(作者:河北通 原載 新浪網 26.2.2020)

Comment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April 8, 2020 at 5:57pm


張華迎·春暖花開待客來——福建旅遊行業復工復產見聞

                                                               (中國央視两天前發的温馨信息) 

新華社記者張華迎

約上三五好友,在森林中漫步,呼吸新鮮空氣,感受鳥語花香的大自然;帶著家人和孩子,在空曠的沙灘上吹吹海風,聽聽海浪敲打礁石的聲音……記者近日在福建多地采訪發現,一大批旅遊景區、文旅企業正在加速復工復產,越來越多“宅”在家中的民眾,也開始走出家門享受春光。 

經過體溫檢測、出示健康碼、登記實名信息、排查14天行程等嚴格的流程後,來自福州的遊客林秋盛和家人,順利進入福建土樓永定景區。“這段時間基本上都在家裏待著,沒怎麼出門。聽說土樓景區恢復開放了,就想趁著人少,帶著父母和孩子來這裏郊遊踏青,體驗客家文化。”

 

“遊客來了,土樓又要熱鬧起來了。”福建省客家土樓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李長流說,景區恢復開放半個月以來,遊客數量正在逐漸增多。為避免遊客量過於密集,景區在要求遊客佩戴好口罩的同時,還采取實時遊客流量管控措施,分時段安排遊客間隔性入園 

4月的廈門鼓浪嶼,處處繁花似錦、鳥語花香。聽說鼓浪嶼已經恢復開放,廣東遊客李澤群趕緊買好船票上島遊玩。“春日的鼓浪嶼風景怡人,現在島上不像過去那樣‘擁擠’,正好可以好好感受一下世界文化遺產的底蘊。”

 

最近幾天,看著上島的遊客日漸增多,鼓浪嶼家庭旅館協會會長董啟農的心情愈加舒暢。“情況正在慢慢好起來,現在島上已經有一大批民宿開始營業。”董啟農說,為了吸引遊客上島遊玩,一些民宿嘗試在多個網絡平臺直播客房消殺工作,同時推介鼓浪嶼特色景點,帶領網友“雲遊”鼓浪嶼 

記者走訪發現,疫情期間,一些旅遊景區雖然無法正常接待遊客,但他們並未因此按下“暫停鍵”,而是苦練“內功”,利用這段旅遊“空檔期”發力,圍繞基礎設施維護建設和旅遊產品、營銷方式提升做足準備

 

“我們利用這段時間,在風景區產品策劃、提升遊客體驗等方面都進行了優化和提升。”武夷山風景名勝區旅遊管理服務中心主任楊一鳴說,目前風景區已邀請運營團隊,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在水簾洞打造人工瀑布等景觀;同時,結合當地神話傳說,圍繞玉女峰和大王峰設計愛情主線,打造一批符合武夷山特色的網紅打卡點。 

景區、文旅企業積極“自救”之餘,當地政府部門也在想方設法幫助文旅企業渡過難關。

 

開展掛鉤幫扶、暫退旅行社質量保證金、給予貸款貼息……福建省文旅廳副廳長蘇慶賜介紹,近期,福建各地相繼出臺了一批支持或惠及文旅企業的政策措施。針對疫情引發的消費觀念新變化,福建還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文旅重大項目建設,支持開發康養旅遊、生態旅遊、科技旅遊等精品項目,滿足民眾文旅新需求。 

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福建已恢復開放A級旅遊景區124家,占福建省A級景區總量的33%,大部分為城市公園或戶外開放型參觀景區,更多景區還在陸續開放中。(收藏自 2020-04-06 http://m.cnr.cn/news/20200406/t20200406_525043936.html)

Comment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April 7, 2020 at 6:04pm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