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叙事厭倦&焦慮·體驗 4.0 的技藝基礎

創作人怎麼訴說呢?假如他是一位設計家,就用他的設計訴說吧。

設計家的想法都在的設計裏。

是存在主義大師薩特說的吧,“存在先于本質”。這是很自然的事對不對?

一個人不存在,也就没法子說什麼本質了。存在是什麼?

心頭的覺知而已;有覺知有領悟,才可能開始和世界互動、對话。

人真的很孤獨,在設計的概念前,人更是孤獨;

你能問人說:這條線粗些好還是细些好?這用红色好還是籃色好?

如果事事都有答案,創作者的東西怎麼称得上創作,那東西早存在了。所以,創作不外是克服个人的孤獨。

包括和随着創作而来的荒谬感、無盡的苦悶、悲觀、失望和諧共處。

和谐,在這裏也不是没有衝突的意思,而是在衝突後有和解的可能。

Artwork style by Vincent Bourilhon

延續閱讀

當品牌變成好故事

內容營銷


微電影研究


說故事的力量


Host Studio's Photos


《說好的俳句》


《卡萊爾的書包》

堅持深博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趙雅麗教授:意義+故事,文創產業的「核心引擎」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技藝設計

體驗設計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43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ly 12, 2022 at 3:58pm

陳明發〈閱讀消費〉 

明芳此詩面向眼下的消費社會,對準了其心口插進去,引來的不是血流不止,而是我的反思不已。線上閱讀與紙本閱讀有何不同?最好的答案是,前者充滿干擾的噪音,而後者的閱讀體驗則純凈多了。雖然有的紙本讀物——特別是雜誌——也有廣告,但它是靜態的,你不看它就是;而很多廣告也是編輯部本身有所選擇的,一般不違反其辦刊立場。而網站上極大部分的廣告卻是由機械人隨機、動態地置入,什麼性質的內容往往難以預料。明明是在閱讀嚴肅探討兩性關係的深度文章,側欄卻忽然冒出“約會亞洲單身女郎”的廣告,其困擾不下在需要全神欣賞的音樂廳裏,一會兒電話聲響,一會兒小孩走上舞臺,或那位大哥大姐走上前自拍。最糟糕的,是有者把別有意圖的內容當成本文滲入主體內容。一句話,線上閱讀只有越來越重要,而純凈閱讀體驗是線上世界在面對紙本世界時要克服的挑戰。(12.7.2022


比繁星更閃耀動人
比流行歌曲更洗腦
頻道中 直播者鼓動不爛之舌
化身春風吹滿遍地花朵
line中 業配文經常障眼
強迫收視
叮咚 叮咚 團購訊息不時
提醒錯過可惜 要等明年……
各類珍饈美饌
便捷創意的日用百貨
炫麗顯瘦服裝 氣質飾品
……
買!買!再買!不心疼
錢沒有消失
只變作你喜歡的模樣
好療癒的說法!
卻永遠喜新厭舊 絕無滿足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ly 1, 2022 at 3:28pm

人類學家米德: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

前塑文化
Prefigurative Culture

名詞解釋: 後塑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米德 (Margaret Mead, 1901~1978) 在〔文化與奉獻一代溝之研究〕(Culture and Commitment-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 一書中,提出了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之一;指社會工業化以後,科技日新月異,年長的人就得向晚輩學習了。也就是由於科技的進展一日千裏,文化規範與生活準則,均由年輕人或新生代所創造和領導,教學乃成為由下而上的傳遞過程,掌握嶄新尖端科技知識的年輕人反而要承擔起再教育年長的任務。


同塑文化
Cofigurative Culture

名詞解釋: 後塑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米德 (Margaret Mead, 1901~1978) 在〔文化與奉獻一代溝之研究〕(Culture and Commitment-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 一書中,提出了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之一;指農工社會,生活內容複雜,兒童和成人都可以和同輩學習。也就是由於社會的急劇變遷,知識、技能與規範的學習與傳遞,只有在同輩間彼此切磋學習,教學的型態成為水平式的傳遞的過程,年長與否,成為次要的考慮因素。


後塑文化
Postfigurative Culture

名詞解釋: 後塑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米德 (Margaret Mead, 1901~1978) 在〔文化與奉獻一代溝之研究〕(Culture and Commitment-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 一書中,提出了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之一;指原始社會(初民社會),子女只能向長輩學習,才能獲得知識,也就是在傳統型的時代,社會安定,規範明確,教學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直線傳遞過程,符合傳統的教學方式。

(取自:詹棟樑2000年12月教育大辭書)


愛墾評註:
另譯—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後喻文化。

延續閱讀 》青鳥之辰《後喻文化的終結,青年未必青春》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8, 2022 at 10:49am

逃避主義:美籍華人地理學家段義孚認為,逃避主義不僅是人類心智的一種自然機制,還是整個人類文明的驅動力。在《逃避主義》一書中,他總結了人類四種主要的逃避對象:自然、文化、混沌以及自身的動物性。

人類為了逃避自然的嚴酷無情建立了城市,卻又為城的喧鬧所禁錮,渴望回到自然。人類對於自身某些粗魯的特征感到羞恥和厭惡,於是做出種種努力,要逃避這種本性,整容、遮羞都屬於這種逃避。我們為了逃避心靈的蒙蔽與混沌,發明了科學,但是,當現代科學發展得如此纖細、如此豐富,將觸角延伸到所有的角落、承諾揭開所有隱藏的神秘性時,我們又覺得科學所創造的這個安全、有序的世界有一種令人難以忍受的沈悶氣氛。於是,我們再次懷念起以往主宰我們命運的自然,期待冥冥之中某種神秘力量的介入以及它所帶來的誇張、戲劇性與命運感。就像一位小說家曾傷感地寫到過的:

“過去的年代,那時候,大地腹中的寶石和九霄天的星星還關係到人的命運。不像今天,無論天上還是地下,一切都變得對這些凡夫俗子的命運漠不關心了。任何一顆尚未發現的星星不再關係兇吉,大量新的寶石被開采出來,全部被測了大小、稱了重量、驗了密度,但它們不再向我們昭示任何東西,也不給我們帶來任何好處。它們與人對話的時代過去了。”

《萬古》雜誌的專欄作家達米安·沃爾特在一篇名為《大逃亡》的文章中寫到當下人類社會面臨的一個絕妙的反諷:在科學技術驅動之下的現代社會,崇尚理性,背離神明,擁抱現實,但技術並沒有消滅我們對魔法、恐懼、神秘的強烈興趣。我們清空教堂,緊接著就把它們改造成了電影院。《哈利·波特》和《饑餓遊戲》取代了《聖經》;我們想象力的內在世界曾經是祈禱和靈修之所,現在則嵌入到了計算機構築的數字疆域中。

沃爾特還提出,今天的我們可能面臨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集體逃亡——從令人失望的現實世界撤退,穿越到惡龍、女巫、吸血鬼的幻想世界。只不過隨著技術的升級,我們對於幻境的反應不再是懸置“不相信”,而是必須不斷提醒自己,這只是個幻境,不是現實。這讓我想到《黑客帝國》中印象極為深刻的一幕:尼克在女預言家的等候室里看見一個小孩在用他的意志力將勺子弄彎,在驚奇之餘,尼奧立刻領悟到,問題不是要說服自己能將勺子弄彎,而是要說服自己那里根本就沒什麽勺子……

奇幻世界的浸入感越強,我們越需要確認能重返現實世界。畢竟,現實才是我們的命運。很多人因此認為,比起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是一種更健康、更有前途的技術發展方向——VR是與現實世界完全隔離,讓人沈浸在計算機生成的模擬世界里;而AR則是將虛擬世界帶入日常現實——你仍然身在現實空間,只不過這個現實空間的場景中疊加了各種各樣的虛擬物體。如果說VR是“逃避”現實,那麽AR則是在“修補”現實。(陰影之河·無盡的現實)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2, 2022 at 10:45am

愛墾眉註:在場——場域與場所
場所的文化屬性的表現形態有:歲時性的民間節日,神聖的宗教聚會紀念日,周期性的民間集貿市場,季節性的情愛交流場所,娛樂性的歌會舞節,盛大的祭祀禮儀及其場所,語言,族群的各種獨特文化,獨特的歷史傳統。

這類旅遊憩遊活動有其狂歡詩性的審美結構,關連場域結構。「場所」這個詞在英文的狹義解釋是「基地」,也就是site。 「場所」在文化意義上,是人的記憶的一種物體化和空間化,可解釋為「對一個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狂歡是人類生活中具有一定世界性的特殊的文化現像。從歷史上看,不同民族、不同國家都存在著不同形式的狂歡活動。它們通過社會成員的群體聚會和傳統的表演場面體現出來,洋溢著心靈的歡樂和生命的激情。狂歡與「場所」是聯系一體的,體現為文化空間:廣場、街區、古村落、「老房子」、廟宇、寺觀、教堂、神山、聖湖、花場等。文化空間仿佛一個文化磁場,進入其中即被「磁化」。 我們把審美主客體的這種meeting形式界定為場域結構。(陳昌茂《論旅遊美的美感經驗》)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1, 2022 at 11:35am

張海洲·陸林·賀亞楠:產業鏈旅遊——概念內涵與案例分析·1理論基礎——
1.1產業鏈:產業鏈是社會分工造成的一種社會生產組織方式,早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就有了產業鏈的思想論述,其認為“工業生產是一系列基於分工的迂回生產的鏈條”。馬歇爾進一步將分工擴展到了企業與企業之間,強調企業間分工協作。

貝恩提出產業組織SCP(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理論為產業鏈系統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赫希曼在《經濟發展戰略》中從“關聯效應”角度指出必然會有一種產業對其他產業產生較強的影響,其發展將會很大程度地促進前向、後向產業的發展。這些理論多是基於“產業鏈”的思想從宏觀層面討論勞動分工、專業化對經濟發展的意義[2]1985年姚齊源等首次將產業鏈作為明確的經濟學概念提出[2,3],隨著學術研究和產業實踐的動態發展,產業鏈理論內涵不斷得到拓展豐富。

在現代迂回生產背景下,企業個體基於降低交易費用、價值創造最大化、規避風險等目的,通過技術進步、知識整合、產業聯盟等形式不斷推動產業分工深化[4],形成市場交易式、縱向一體化式、準市場式和混合式等產業鏈[5]。在技術推動和市場需求拉動下,企業通過專業化分工深化、橫向協同以及創新拓展延伸等方式,推動產業鏈經歷產業集聚與產品系列化、集群分工與產業集成化、產業模塊化和產業網絡化等階段的動態演化發展[6],形成了不同類型復雜多維的鏈式空間結構[7,8]

產業鏈主要包含了兩層含義,狹義上作為“鏈條”指產業在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過程中按內在的技術經濟關聯要求將有關的經濟活動、經濟過程、生產階段或經濟業務按次序聯結起來的鏈式結構;廣義上作為產業價值系統中的“鏈接”包含了“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空間鏈”的概念維度群,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產業經濟現象[8]。目前產業鏈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辨析、發生過程與培育機制的理論分析、傳統工農業產業鏈實證分析以及以產業鏈為指導的企業可持續發展和產業經濟增長研究等領域[5,9]。這些研究既包括產業—企業、供給—需求、內部—外部、縱向—橫向等多組維度,也涉及全球—國家—地區—地方—產業區等多個尺度。同時學者藉由產業鏈的關聯性,還提出了更為廣泛的產業網絡、產業集群、產業區、全球價值鏈等新的區域經濟產業組織形式[9-10]。因此產業鏈研究被認為是兼顧了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邊界模糊的中間層次研究[8]


1.2 旅遊產業鏈

對比傳統產業鏈以最終產品的縱向生產加工為核心的嚴格的投入產出關系,旅遊產業鏈中各環節各自具有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彼此間表現為最終無形的旅遊產品的一種並列組合關系。學者從不同的維度對於旅遊產業鏈中的“鏈接”方向與關系出現了不同的理解邏輯,主要包括基於制造業產業鏈從產業整體對產業鏈刻畫[11-12];基於旅遊者需求邏輯,始於旅遊者決策與行動,止於旅遊者消費體驗實現的旅遊企業價值鏈界定[13];基於旅遊產品與服務供應分配的旅遊產業供應鏈界定[13]以及按照知識分工和價值創造對旅遊價值鏈進行“模塊化”的劃分[14-15]。除了第一種將旅遊業作為廣義的經濟系統,類比制造業產業鏈最終產品的生產技術關聯的鏈型關系進行模仿刻畫外,旅遊學者更傾向於在旅遊產品層面,基於旅遊者消費的時空邏輯,將旅遊產業鏈理解為涉旅部門—企業—產品組合的鏈型關系。這種混合了消費價值鏈和企業商品鏈的理解提供了一個更加符合旅遊業本身獨特性的視角。

1.3 旅遊產業融合

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產業鏈延伸不再只是產業內部縱向專業化分工和企業模塊重組,開始出現了部分環節與其他產業結合的側向拓展現象,這種在兩種以上的產業間發生的產業鏈交叉結合的延伸即為產業融合。產業融合在產業價值鏈的價值再造、政府引導區域經濟增長、企業戰略管理與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顯著效應[16-17]

而對於基於旅遊者需求,關聯食、住、行、遊、娛、購等多個產業發展起來的旅遊業來說,其本身就具有較強的產業滲透性和邊界模糊特征,被認為具有天然的產業融合特質[18-19]。但旅遊業的這一特殊性也導致了更為復雜的旅遊產業融合現象,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和經驗對於旅遊產業融合的概念內涵和現象本質提出了不同觀點,理論整合遭遇瓶頸。

融合的本質是朝著一個點運動或者是兩個或更多要素的匯合,旅遊產業融合研究困境的問題在於對於旅遊產業的認識不統一,從大旅遊觀的層面理解,開放且不斷擴張的旅遊系統中任意子系統或要素的融合均可稱之為旅遊產業融合[20],這裏既包括了傳統旅遊產業內的子產業系統與其他產業的產品、技術、市場、制度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滲透融合過程,也包括了以旅遊作為一個產業整體與國民經濟產業部門,例如農業、工業、文化產業等融合發展的過程[20]。另一種從狹義的業態層面理解,旅遊產業融合是指旅遊發展過程中,相關產業部門的生產要素或生產方式通過企業創新利用導致涵化了相關產業特征或要素的新業態出現的過程[21]

因此旅遊產業融合是旅遊新業態形成的過程與途徑,旅遊新業態則是旅遊產業融合的結果表現形式。形成旅遊新業態的產業融合路徑主體,是極具旅遊產業特色的資源融合,即基於新的旅遊資源觀和旅遊者需求,將其他產業特色的生產經營活動及其產品,作為旅遊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過程[22],這條路徑的形成與旅遊產業的新奇體驗性和閑暇二重性密切相關[23],體現了“全域旅遊”、“旅遊+”等發展觀的核心要義。考慮到產業鏈旅遊研究分析的概念邊界、可操作性和針對性的實際需要,本研究運用狹義上的產業融合概念。
(下續)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1, 2022 at 11:33am


墾評·深度叙述
說說這次旅行

一場暴雨迎接初夏
把惠安的清新
洗刷得越發通透
旅行中是否有過這樣那樣的“艷遇”
即使是擦肩
也是一種美好

於是,一顆心就這樣被你吸引
尋找每一縷幽香
將跨越時間的斑斕
定格在初夏的惠安
探尋你曾經
走過的每一處風景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崇武天空,
這裏是他們認識惠安的開始。
而婀娜多姿的惠安女服飾表演,
更是把遊客的興致提到最高點。

崇武:石頭與大海的藝術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崇武天空,這裏是他們認識惠安的開始。而婀娜多姿的惠安女服飾表演,更是把遊客的興致提到最高點。

在崇武古城這座石頭堆砌的“城堡”裏,美無處不在,這裏也是邂逅惠安女的好所在。

崇武的石雕舉世聞名,崇武的海岸全國享譽,這些優質資源催生出令人向往的旅遊目的地,在這個初夏慢慢發酵,叫人欲罷不能,總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

即使在同一個地方的日出日落,都會因為海水的潮汐,角度的變動而呈現出不一樣的美。(福建惠安美女文創)

愛墾原創·如何經营文史體驗產品

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对旅行的期待

Tourist Gaze 3.0

阿兰·德波顿《机场里的小旅行》

顾晓鸣·休闲的本真是“诗性劳作”

“诗”和“远方”

阿兰·波德顿《给工作一个讃》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May 31, 2022 at 6:21pm


陳明發《文史·文創》


若說文史是課堂;文創是文史的社交圈。


藝廊、畫室、觀光農場與寫生遊等藝術活動為何是文創的核心體驗?因為在那人與人、情、景、物、境的互動裏,在在有課堂說不清的文史內容與領悟。

(31.5.2020)

         (MA|UA museum by TRIAS studio honors architect jørn utzon's legacy in sydney)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May 30, 2022 at 3:06pm

2產業鏈旅遊的理論分析

旅遊經驗的不斷豐富推動了旅遊者對於更加新奇獨特的體驗性旅遊的追求,新的旅遊業態不斷湧現[24]。成熟的產業鏈鏈核和節點企業陸續開始通過產旅融合實現產業鏈向旅遊業的延伸拓展,在相關機構的組織下嵌入旅遊產業鏈分享旅遊市場,為旅遊者提供具有產業鏈特色的系列旅遊產品。這種以某種產品或產業的產業鏈(依附產業鏈、母產業鏈(圖1a))作為核心吸引物,相關企業通過產旅融合為旅遊者提供能夠反映產業鏈的上下遊產業特色以滿足旅遊活動需求的完整系列旅遊產品組合即為產業鏈旅遊(圖1b)


圖1   產業鏈旅遊概念圖


2.1
產業鏈旅遊的內涵

鑒於產業鏈概念的豐富性,以及產業鏈旅遊同時包含了依附產業鏈的產業分工與旅遊產業鏈的旅遊組織,因此較傳統具有嚴密邊界的概念相比,產業鏈旅遊概念呈現出一定的主體抽象和邊界模糊的特點。借助產業鏈經典的“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空間鏈”四個概念維度進一步深入剖析產業鏈旅遊現象,以揭示產業鏈旅遊的概念內涵。

(1)價值鏈:旅遊賦能。產業鏈旅遊是依附母體產業鏈,實現旅遊賦能的產業價值鏈。產業鏈旅遊的價值鏈表現為從整個產業鏈旅遊出發,相關節點企業開展的主題一致、內容差異、體驗關聯的旅遊經營活動,實現整個產業鏈在旅遊的維度上不斷價值增值。價值鏈可能與產業鏈中的其他價值鏈存在著企業、空間、產品、服務、鏈接上的交叉與重合。

(2)企業鏈:產旅融合。產業鏈中的企業是產業鏈旅遊的產品提供者,這類企業的共同特征是產旅融合。產業鏈旅遊中的母體產業鏈企業依托資源環境、設施設備、生產流程或產品文化進行旅遊化,通過技術手段激活這類要素潛在的旅遊功能,以產旅融合的方式實現原產業鏈的旅遊價值創造。因此產業鏈旅遊的企業鏈是由產旅融合的母體產業鏈企業和提供基礎保障服務的旅遊企業組成

(3)供需鏈:旅遊者體驗。
在產業鏈旅遊中,產業鏈即為旅遊者的旅遊消費對象,因此需求鏈、供應鏈和技術鏈亦是以旅遊者體驗為中心,緊密圍繞旅遊活動進行組織的。需求鏈是指旅遊者為完成一次完整的產業鏈旅遊活動產生的一套程式化的需求組合,核心是對於節點產業鏈主題旅遊活動的需求鏈;供應鏈主要是指產業鏈旅遊中提供的各環節和層次的旅遊活動、商品和服務組合。技術鏈是實現供應鏈滿足需求鏈,達到旅遊者滿意,產生綜合效益的技術組合。

(4)空間鏈:線路可達。產業鏈旅遊的空間鏈分別對應依附產業鏈的空間鏈和旅遊者實際旅遊活動的空間路線。受到旅遊者旅遊活動時間、企業鏈的可達性以及聯系度等因素的支配,是供給與需求在空間的耦合。產業鏈旅遊的空間鏈要求依附產業鏈核心鏈環的空間分布於旅遊者舒適旅行線路的可達空間範圍內。產業鏈旅遊的空間鏈與依附產業鏈的空間鏈在方向上也存在著一定耦合性,一般為從上遊到下遊縱向的產業分工方向,空間鏈同時受到依附產業鏈部分節點生產的季節性影響。

2.2 產業鏈旅遊主要特征

產業鏈旅遊除了具有旅遊的一般屬性特征以外,還在產品特征、活動組織、運營模式、旅遊者體驗等視角上凸顯與其他旅遊組織或形式顯著不同的獨特性特征,主要概括如下:

(1)母產業依附性。它緊密圍繞母產業鏈進行相關旅遊活動和產品的組織,旅遊活動發生的場所一般是在產業鏈上下遊的若干個企業,活動內容是基於企業的產品或生產工藝設計,面向旅遊者的感知、體驗、參與和消費的一系列活動。母產業鏈本身蘊含了生產性景觀、專業知識、環境氛圍等要素,完全異於旅遊者慣常環境接觸的事物,是旅遊活動產生的主要“拉力”。而旅遊者對於母產業的求知欲和對新奇事物的追求則構成了產業鏈旅遊的“推力”。

(2)鏈型體驗性。旅遊者參與產業鏈旅遊不僅涉及“食住行遊娛購”的旅遊鏈性活動內容,還包括旅遊者基於母產業鏈生產過程中的種植—采掘—生產—銷售—消費的鏈式旅遊活動。旅遊體驗是基於母產業鏈的發生邏輯表現為一定的鏈型連續性特征,這種鏈型的實質即依附產業鏈的生產分工上下遊邏輯與旅遊產業鏈的活動組織先後邏輯的時空耦合。

(3)多元創新性。產業鏈旅遊可以根據產業類型、產品類型為依據進行劃分,根據產業類型可以分為農業產業鏈旅遊、制造業產業鏈旅遊、文化產業鏈旅遊等;根據產品類型可以分為葡萄酒產業鏈旅遊、茶產業鏈旅遊、絲綢產業鏈旅遊、電影產業鏈旅遊、遊戲產業鏈旅遊等。其本質是產旅融合,鼓勵將母產業先進的產品、技術、知識通過科技手段和文化創意進行旅遊產品開發,因此產業鏈旅遊作為新業態通過引入其他產業的知識、技術、制度、文化、市場等要素並進行旅遊再利用,呈現出多元創新性的特征,其中部分創新甚至會引導旅遊市場需求和旅遊產品升級。
(下續)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May 29, 2022 at 9:03pm

2.3 產業鏈旅遊的形成

2.3.1 產業內生發展訴求

產業鏈旅遊形成內生性因素涉及母產業旅遊產業兩個方面,但共同的核心動因是產業對於經濟價值和產業創新的追求。從母產業層面來說,產業鏈自身潛在的旅遊可開發的屬性和價值是首要前提。當成熟的鏈核企業在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達到一定限度時,為了降低企業風險、增加企業的收益,通過以產業或產品本身作為媒介,開始旅遊業經營的多元化策略。同時對於產業(企業)來說,發展產業鏈旅遊也是強化其文化和社會公關關係,傳播母產業品牌的主要方式。從旅遊產業層面,發展產業鏈旅遊創新和豐富旅遊產品類型,是加強旅遊業與相關產業溝通合作,實現旅遊產業鏈的橫向延伸的路徑之一,對於提高旅遊業的綜合競爭力具有一定作用,也是旅遊產業發展全域旅遊的重要內容。

2.3.2 創新旅遊發展理念

旅遊業快速發展推動旅遊市場高度細分化與多元化。其中以求新求異和深度休閑為主要特征的專項、定制旅遊市場逐漸發展壯大。旅遊發展理念經歷了從傳統資源利用導向到對創新創意的追求的供給側改革轉變。創新旅遊發展理念更加強調對人本需求與可持續性的關注、對潛在市場需求的激發,以及通過持續創新的產品業態實現旅遊價值鏈延伸。創新旅遊發展理念直接推動產業鏈旅遊的形成,關注潛在的產業鏈導向的旅遊市場需求,通過產旅融合的過程創新實現產業鏈的吸引物化,為旅遊者帶來新的產品體驗,開創和引導這類專項旅遊市場的消費潮流。

2.3.3 鏈性耦合組織

鏈式體驗是旅遊者參與旅遊活動的一個重要的隱性特征,直接關聯到最終滿意度與體驗價值。在基於人造資源的旅遊活動中,供給者希望通過對體驗過程的關鍵節點和順序方向的有效設計,實現對旅遊者可控的鏈式體驗管理,從而提升產品價值。但囿於資源或吸引物本身的豐富性,許多旅遊活動組織呈現出主題混亂、內容不足的短板,體驗鏈的長度與深度都難以支撐旅遊者基本需求。而在產業鏈旅遊中,產業鏈的本身所富含的節點內容邏輯,能夠從豐富性、內容性、連續性、邏輯性上有效地耦合旅遊者的體驗鏈。

2.3.4 技術、知識與制度革新

產業鏈旅遊是一種新型商業發展模式,是根基在產業鏈上的產品和企業進行旅遊化創新的形式。旅遊化創新的過程就是利用技術與知識將產業鏈的資源要素打造成為滿足旅遊活動需求的“生產—消費”要素和方式新組合。21世紀以來,移動互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科技為產業鏈旅遊提供了技術支持和路徑。與傳統產業融合一樣,產業鏈旅遊的發展同時得益於制度因素,近年來旅遊部門實施的全域旅遊以及其他相關部門提倡的產旅融合政策以及產業鏈鏈核集團開展的服務業進軍的計劃均為產業鏈旅遊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制度支撐。

3 案例:典型的產業鏈旅遊

3.1 葡萄酒產業鏈旅遊

葡萄酒旅遊是發展較早的典型產業鏈旅遊之一。1920年,第一條葡萄酒旅遊路線在德國建立,其後歐洲各地葡萄種植區紛紛開發葡萄酒旅遊線路,這被視為葡萄酒愛好者到葡萄酒產地追求與葡萄酒相關的各種體驗的一種旅行,品嘗葡萄酒或體驗葡萄酒產區特色是旅遊者主要目的,參觀葡萄園、釀酒廠,參與葡萄酒節慶、觀賞葡萄酒表演秀等是其主要活動。澳大利亞葡萄酒釀造商聯合會將葡萄酒旅遊的定義為:“葡萄酒旅遊是遊客對葡萄酒廠及葡萄酒產地的訪問,以體驗與品嘗葡萄酒相關的獨特生活方式,包括飲食,景觀及文化活動。

早期葡萄酒旅遊往往被歸入鄉村旅遊和農業旅遊的範疇,在20世紀50年代,葡萄酒旅遊開始出現在法國的工業旅遊中,葡萄酒產業鏈旅遊形式初見端倪。20世紀90年代開始,學者開始將“葡萄酒旅遊”脫離鄉村旅遊和工業旅遊,作為一種新的旅遊類型進行研究和探索。葡萄酒產業擁有完整的生產鏈,是由葡萄種植者、葡萄酒生產者、消費者、資源回收者等一系列利益相關者組成的鏈條,通過原料獲取、產品制造和成品銷售等環節完成價值創造和轉移活動。葡萄酒的生產工藝復雜,要經過原酒發酵、貯藏管理、灌裝生產等一系列的工藝程序,為旅遊的嵌入提供了眾多“節點”。在葡萄酒旅遊中依托葡萄酒產品及其產業鏈,通過對地理相近的葡萄酒生產鏈節進行產旅融合發展,形成產業鏈旅遊吸引物組合,最終形成葡萄酒產業鏈旅遊。產業鏈旅遊發展不僅能夠提供葡萄酒產業鏈橫向延伸方向和新的利益增長點,賦予傳統葡萄酒產業以新的動能,同時能夠促進葡萄酒產業鏈中上下遊企業以及各利益相關體專業聯系和利益平衡,對於葡萄酒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6-27]。在國際著名的葡萄酒產區,如法國波爾多、美國加州納帕谷、加拿大歐肯那根谷、澳大利亞巴羅薩谷等地,從大型酒莊或鎮區的地理尺度上,都能夠看到成熟的葡萄酒產業鏈旅遊組織形式。

葡萄酒產業鏈旅遊涉及到不同產業地理空間和產業鏈鏈節的產旅融合(圖2)。從葡萄種植到葡萄酒釀造與窖藏,再到葡萄酒莊的銷售和消費,不同鏈節之間均可以延伸出不同的旅遊活動和產品。葡萄酒產業鏈旅遊活動和商品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傳統葡萄酒景觀與消費場所的旅遊,涉及到葡萄種植園、葡萄酒莊(酒堡、酒窖)以及葡萄酒酒吧街區、葡萄酒博物館;第二層次是葡萄酒產業鏈體驗旅遊,涉及到葡萄采摘和葡萄相關產品制作、葡萄酒生產工藝的參觀與體驗、葡萄酒品鑒等活動;第三層次是葡萄酒產業鏈定制創意旅遊,涉及到葡萄種植園、葡萄酒實驗室和工廠開展的研學旅遊、葡萄酒賽事、節事和展覽活動、借助產業鏈場景或景觀創意設計的主題食宿和娛樂活動等。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May 28, 2022 at 9:49pm

3.2茶產業鏈旅遊

中國是世界茶葉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利用茶葉和栽培茶樹的國家,具有幾千年的茶葉發展史。中國亦是世界茶文化發源地,形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茶文化體系[28]。茶園的優質景觀環境,茶的豐富文化內涵以及茶貿易誕生的茶馬古道、萬裏茶道等要素構成了中國的茶旅遊體系,並在近年來不但被深度挖掘和規劃開發,逐漸形成典型的茶產業鏈旅遊。茶產業鏈旅遊是依托傳統的茶葉生產鏈和茶衍生產品的生產鏈,從產業鏈的上下遊和橫向部門之間以及研發、文化創意等相關機構開展產旅融合所形成的茶主題旅遊產品組合(圖3)。茶產業鏈旅遊與葡萄酒產業鏈旅遊一樣,也涉及傳統茶產地景觀與消費場所的觀光旅遊、茶產業鏈體驗旅遊和茶產業鏈定制創意旅遊三個層次。由於茶依然保留著傳統作坊式生產形式,又具有現代工業生產形式和衍生品開發生產形式,因此從產業部門和內容上,茶產業鏈旅遊進一步可以分為“茶園+茶坊+茶村+茶道”鄉村休閑旅遊、“茶場+實驗室+工廠+展覽館+茶館”茶工業旅遊以及景觀道、歷史廊道、博物館、茶主題街區等區域茶文化旅遊[29-30]。與國際上具有百年歷史的葡萄酒旅遊不同,中國的茶旅遊興起於大眾旅遊時期,目前還處於以茶園、茶室、茶鎮等點狀旅遊化為主的快速成長時期。在發展較早的杭州梅家塢、福建大田屏山鄉等地,可以看到茶產業鏈旅遊的雛形,但還不具有規模性和品牌性。

圖3   茶產業鏈旅遊示意圖

3.3 花木產業鏈旅遊

花木因“色、香、姿、韻”的審美意義被認為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旅遊景觀之一。在人類實踐的長河中,兼具閑情文化、多功能性、泛人文觀的花木文化漸成體系,並經當代多目的性的花木產業實踐得以豐富與拓展[31]。傳統花木旅遊是一種以花木產品作為輔助景觀要素的旅遊在場或以花木產品與文化作為吸引物的旅遊形式,例如公園景區和植物園中的花木利用或荷蘭郁金香旅遊、日本櫻花旅遊等。而花木產業鏈旅遊則是以花木全產業鏈作為核心吸引物的一種產旅融合的發展模式和旅遊形式。花木產業鏈的縱向加工生產的鏈節較少,迂回程度較低,其呈現出的典型特征是橫向不同的生產加工方式以及不同方式間形成的商業型的網絡鏈接。花木產業鏈旅遊便是其中的部分網絡節點產旅融合後所形成的鏈型旅遊產品組合(圖4),包括了花木育苗環節對於苗圃、花鄉、生態園、花市的觀光研學與農事體驗;花木加工過程的景觀設計工作室、植物實驗室、產品工廠、展覽館的參觀研學;花木景區和園博會的花木專項旅遊以及花木主題的各類旅遊場景體驗等。當前中國花木旅遊處於起步發展期,一般是苗圃和花市的傳統組合,或是景區與博覽會的組合,但充分整合花木“種產銷”上下遊的產業鏈旅遊較少,這與花木產業本身的氣候依賴和產業組織空間分散的特征有關。一些具有花木產業優勢的地區開始積極對接旅遊產業,通過旅遊規劃引導花木旅遊的融合發展。在四川成都的三聖花鄉、安徽合肥環巢湖區域、江蘇沭陽、河南許昌等地正在通過花木生態旅遊度假區的發展模式形成具有一定鏈性特征的花木產業鏈旅遊。

圖4   花木產業鏈旅遊示意圖

3.4 影視產業鏈旅遊

影視旅遊是指以影視拍攝、制作的全過程及與影視相關的事物為吸引物的旅遊活動[33]。影視產業鏈旅遊是基於影視制作和生產的全產業鏈過程,通過部分環節的產旅融合組織形成的能夠基本專業化的展示與體驗影視產業內涵的旅遊形式(圖5),前期籌備階段的由要素發展出的旅遊活動,如舞臺劇、劇本體驗、教育培訓、影視文化教育、群眾演員體驗等;拍攝制作階段的場景、道具、器械、技術吸引物化的旅遊內容,如影視基地參觀、拍攝科技研學、影視主題樂園;後期活動的放映、宣傳與節慶,如首映禮、影視節、博物館以及可能延伸出的影視旅遊,如拍攝地探訪、影視周邊商品以及會展等。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文化產業與旅遊業本身的商品無形性和彼此之間的交互耦合性,作為文化產業與旅遊業融合的結果,影視產業鏈旅遊的概念邏輯更多是基於抽象的價值鏈與供需鏈,企業鏈和空間鏈的鏈型特征相對較弱。影視產業鏈旅遊發展依賴影視產業集聚發展後規模性、專業性、品牌性帶來的綜合外部性,因此主要出現在國際著名的大型影視基地。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從星光大道、環球影城、傳媒公司總部到明星工作室、攝影棚、劇院、發布會、事件等,各類要素的時空集聚形成了典型的影視產業鏈旅遊。在中國,浙江橫店影視城正在積極地進行產旅融合發展,但囿於影視城本身作為產業鏈前端的影視制作部分,並未形成影視產業的全產業鏈,因此橫店影視城更多是強調旅遊者參與影視制作和演員工作的體驗鏈,是片段性的影視產業鏈旅遊。

圖5   影視產業鏈旅遊示意圖

城市書寫者

愛墾評·文史體驗產品的社企+區域主流參與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