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雲樵教授生前主編的《南洋雜誌》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30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y 13, 2022 at 9:13pm

砂拉越客家:詩巫廣東墾場先驅江嶧琴

“中國生齒日繁,將有人滿之患。……鄧君恭叔(前清三水孝廉)有鑒於此,爰於前清光緒二十七年,歲次辛丑,遊歷南洋,到英屬砂羅越詩鵝,見其地方平坦,沃野千里,若得此地種植,可藏數萬生民……”

——摘自江嶧琴《南洋新廣東港沙濂開辟記》

江公肇桐,諱宗岱,號嶧琴,生於清朝同治七年戊辰二月十四日,系廣寧縣永義扶溪中洞福慶裏望族。

1901年,34歲的江嶧琴任廣東省附學(教職)。時逢戊戌政變失敗,有志之士皆對清政府政治腐敗大表失望,紛紛謀求出路。廣東名士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運動人士皆出國避難。廣東三水縣舉人鄧恭叔為梁啟超門生,也存謀求外地發展抱負之心。19012月,鄧恭叔赴馬來西亞砂羅越詩巫考察,見其地平坦,沃野千里,如開墾為農場,可容納數萬生民。同年3月,鄧恭叔組建新廣東公司,並立即回國招工。

1902年,江嶧琴聽聞新廣東公司招工出洋開墾的消息,甚感興趣。當時的廣寧山七田三,地狹人多,謀生不易,同鄉多到省城幫傭。但是省城乃繁華地區,平時開銷很大,難有積蓄。如果能招鄉人到南洋僻壤墾地種植,就算不能致富,至少可以成家立業。於是江嶧琴在兄長友人的介紹下結識鄧恭叔,毅然加入新廣東公司,幫助鄧恭叔招募鄉人出洋墾殖。19029月,江嶧琴與招得的廣寧、四會、清遠農工29人,以及鄧恭叔兄長在番禺、東莞、從化、清遠招得的160人一起啟程,於當年10月到達馬來西亞砂羅越詩巫一處名為南蘭的地方駐紮墾荒。當時番禺、從化農工多以鋸板為業,而廣寧、四會農工則墾地種植。後來,江嶧琴又多次返粵招工。

江嶧琴到達南蘭後,發現該地方地勢低窪水浸,種植不生,必須另覓高地。於是江嶧琴帶人查訪南蘭上遊沙濂河靠近拉讓江邊一帶土地,只見該地帶土質肥沃,且地勢較高,適宜種植,於是報告港主鄧恭叔,並征得其同意辟為墾場。19043月,江嶧琴帶領49名鄉人前往開辟沙濂墾場。根據江嶧琴所著《南洋新廣東港沙濂開辟記》記載:“三月念五日(即為初辟沙濂之日),我廣寧四十九人,即搬運茅蓬廠料,因無船艇,捆一木排,候潮水漲大,順流而上,先在海旁樹下,搭一小廠,以為棲宿。是晚狂風大作,雨水淋漓,左漏右穿,衣衫盡濕,孤燈掩映,坐聽天明。此時之辛苦,有不可為外人道者。翌日趕造茅廬,爰居爰處,然後焚草木而逐禽獸,開溝洫以泄淤水……”到了七八月間,所種植的胡椒發芽,人心才稍稍安定。後來,因人手不足,江嶧琴再次回國招工,招得廣寧鄉人41人、清遠4人到沙濂開辟廣恒豐、廣茂豐二園。

19058月,農工江泗、潘德、江三茍、謝安、潘金、江發6人外出采辦椒柱,因語言不通,不曉事理,被當地惡人殺害,消息傳回中國,使鄉人卻步。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y 13, 2022 at 4:22pm

新廣東公司墾場以種植胡椒為主,由於工人不知伐樹及燒芭方法,造成耗費大而收成少,公司虧損,部分農工耐不住辛苦半途離開,剩下農工不足半數,墾場業務慘淡經營。19071908年,椒價大跌,胡椒與番薯同價,後來椒價雖略有起色,但新廣東公司虧損嚴重,鄧恭叔於19106月回國籌募資金未果不復重來,新廣東公司也於1916年因債務無力償還宣告倒閉。

此後,江嶧琴與鄉人多在南蘭、沙濂等地自行墾地種植,落地生根。1909年後,會寧人陸續回國娶親並攜帶親友自備資金紛紛前往詩巫開園種植。

1911年,沙濂地帶已經被開墾完畢,於是江嶧琴帶領鄉人前往沙濂之上名為發富的地方開辟,1912年又開辟南村、1914年開辟南門、1915年開辟南嶺,1916年開辟盧仙、比帶、寧興,1917年開辟亞比墉、魯國、新興港等。於是南蘭、沙濂上遊一帶兩岸盡數開墾,成為後來的廣東墾場。

江嶧琴熱心鄉人福利,曾於1915年邀集同鄉捐資在詩巫市區興建廣和安公所,方便會寧同鄉來往居住,後改名為廣和安慈善社,成為鄉人的慈善機構。江嶧琴又於1918年聯合廣東同鄉向政府申請獲得一地作為同鄉墓地,命名為萬芳亭。

江嶧琴對鄉人子女的教育尤為註重,於1917年開設明新初等小學,後又創辦大群、養成、三南小學。

江嶧琴擅長文字,曾於1917年撰寫《南洋新廣東港沙濂開辟記》,記述華僑艱苦創業歷史,是砂拉越洲第一篇華僑艱苦創業文獻。

江嶧琴在經營墾場外也經營有“南通匯兌”生意,為鄉人匯款服務。1927年,江嶧琴回國探親,把匯兌生意交付親屬管理,不料親屬卷巨款逃逸。1928年江嶧琴返回詩巫得知後大為震驚,但其恪守信用、承擔債務,終因悲憤交加於1928年農歷五月初病逝,享年60歲。出殯之日,全公司員工執拂並租政府航星輪船運送靈柩至萬芳亭安葬,送殯者包括各族友好。

砂拉越會寧同鄉會在慶祝詩巫廣東墾場100周年紀念特刊中對其的評價是:“公畢生殫精竭慮,矢志為鄉人謀求更好的生活而鞠躬盡瘁,其高風亮節,為後人所敬仰。”

西江日報記者 袁綾 通訊員 肇僑聯
西江日報 | 發布時間:2015-06-04

愛墾原創·如何經营文史體驗產品

文創的回歸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y 13, 2022 at 12:49am

砂拉越客家:廣寧僑民

廣寧人從19世紀中後期移居馬來西亞,歷經幾代人千辛萬苦才得以繁衍生息,至今已有過百年的歷史,並已發展到7萬多人,成為馬來西亞人口中的重要族群——廣寧族群。在百年的僑居歷史中,廣寧僑民與當地文化碰撞交融,在堅守與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思想精神的同時,自覺學習與接納住在國的先進文化與思想,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大力推動了當地社會的發展,在住在國的社會經濟土壤中立地生根,鑲嵌發展。

根據廣府華僑文化肇慶篇課題組的研究成果顯示,早期廣寧僑民生活在馬來西亞的農村,不諳經商,在1902年至1950年間,涉及商業的僑民非常少。如:東馬的廣寧人主要在拉讓江流域墾地農耕,他們種植橡膠、胡椒、可可、蔬果等,為詩巫市場供應起到重要的作用。到了20世紀60年代,伐木業逐漸取代農業的地位,內河航運業開始興起,廣寧僑民中的年輕子弟成為了工人,參與到伐木行業和航運業,並投身於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如水運、發電、道路、學校、橋梁等。同期,許多僑民遷移到城市定居,開始涉及商業活動。起初,他們經商屬於家庭式,大多從事經營洋服、汽車修理、木器、雜貨等。隨著族群的發展,廣寧僑民從單一的職業擴展到社會各行各業,並逐漸融入社會各階層。廣寧僑民後代的事業得到較好發展,有部分新生代進入大企業工作,更多人成為了教師、醫生、工程師、律師、公務員等。

隨著馬來西亞經濟工業化和多元化的發展,華人經濟也發生了明顯多元的轉向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華人活躍在馬來西亞的各個經濟領域,期間湧現了一批資金雄厚、發展規模頗大的企業集團,有的在創新發展中逐漸成為了現代化企業。如廣寧人後裔馬來西亞UOA房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江柏林、馬來西亞砂巴州房地產董事長江海清等商界代表,他們在從事房地產開發的過程中,勤奮進取、開拓創新,成為當地房地產業的佼佼者。廣寧人後裔江澤琳年少時家境貧寒,後來孤身到城市,一邊打散工,一邊嘗試和摸索創業,於20世紀90年代投身運輸行業,創立了鴻州貨運(私人)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的打拼,事業不斷發展。廣寧僑民積極參與當地的經濟建設,在促進馬來西亞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馬來西亞廣寧僑民還一直有參與政治事物的積極性。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由於他們有著“客居心理”,更關注中國國內形勢,其政治活動主要圍繞中國政治運動展開。在盧溝橋事變後,於19379月成立“詩巫華僑籌賑祖國難民委員會”,這是砂拉越詩巫地區首個華僑抗日救國組織。廣寧僑民與其他粵籍、閩籍華僑共同開展籌賑活動,支持中國抗日救亡運動,直至1941年日軍侵入馬來西亞,才被迫停止活動。在馬來西亞日據時期,有部分廣寧僑民參與抗日遊擊戰,掀起反日運動的高潮,積極保護家園。

隨著族群內教育的延伸和發展,廣寧僑民有了更加開闊的視野和追求,加快了他們參與政治社會事務的覺醒,逐漸把目光投向了政治,關心住在國的社會發展。二戰後,隨著馬來西亞憲政改革,廣大華僑華人被迅速地卷入政治發展大潮。僑民開始加入各種政黨,更多人活躍於政界。廣寧人後裔江先漢,1991年被砂拉越州政府委任為詩巫市市長,成為第一位當上市長的廣寧人。他在1991—1999年擔任詩巫市市長期間,政績卓越,大力改善民生,贏得了市民的尊重和支持。目前,越來越多的廣寧人後裔獲得了政府的認同與委任,有的被授予拿督斯里、拿督等勛銜,也有的成為了市議員、鄉村議員或是本固魯、甲必丹(負責管理不同大小區域的首領,相當於區長、村長),他們積極為當地民眾服務。

目前,除個人參政外,華人主要以社團的方式參與社會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全馬各地共成立了15個會寧同鄉會(會寧為四會市和廣寧縣的簡稱),並組建了馬來西亞會寧總會。這些同鄉組織定期舉辦文藝演出、學術文化講座、聯誼訪問等活動,凝聚鄉情,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在幫助同鄉發展、維護同鄉合法權益、反映同鄉呼聲等方面與地方政府發揮了積極溝通作用,在增強族群意識,提升社會政治地位中抱團參與當地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華人群體的集體智慧與力量。

西江日報記者 袁綾 通訊員 黃月霞
西江日報 | 發布時間:2015-06-02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y 12, 2022 at 1:18am

砂拉越客家:詩巫客家社群

詩巫客家公會秘書江星樓指出,詩巫客家社群結構有別於馬來西亞任何一個地方,它的特色是以廣寧客、大埔客、嘉應客(也稱梅州客)三大屬群為主。

“其中人數以廣寧客居首,大約有3到4萬人,大埔客居次,大約有數千人,嘉應客為第三大,約也有幾千人,還有極少數的其他屬,如河婆、海陸豐、永定等。詩巫的華族人口為15萬多,而客籍人僅次於福州籍而居第二。

江星樓昨午在“東南亞在地客家研究工作坊:詩巫”作詩巫客家社群概述,以下為有關內容:

廣寧客家人

詩巫客家屬群南遷來本地落業已超出一百年的歷史,有歷史記載的應以港主鄧恭叔1902年南來墾荒時,由先賢江嶧琴與譚宅西等人帶來的客家人為最早和最多,這批客家人始源於廣寧縣,稱為廣寧客。古時在廣寧縣當地操粵語的土生者稱“本地佬”,操客家話的後來者稱“客家佬”。在詩巫廣東芭的廣寧人可分為本地佬和客家佬兩系。客家系占絕大多數。可以其姓氏來辨別,常見的廣寧客以姓江為最多,其次為潘、葉、謝、胡、楊、賴等。即使是口操粵語系的本地佬家庭中,其母系幾乎至少必有一人為操客家話的客家佬,因此講客家話最為普遍。也因為如此廣寧人不論是本地系或客家系多融入客屬社群成為一體,也可參加客家公會為其一份子。

大埔和嘉應人

大埔和嘉應兩地是客家人主要集中地,可說是客家屬中較具代表性的客家人,南來詩巫謀生的前輩也有相當悠久的歷史,由於移民前來的嘉應人和大埔人等多為個體戶,所以沒記錄。也有少數嘉應人來自印尼,可惜沒有正確資料記載可供參考。

廣寧客南遷簡史

追溯早期十二世紀初中國動亂不安,民不聊生,廣東三水縣有位舉人鄧恭叔南遊新加坡時,對砂拉越拉查王朝與福州先輩黃乃裳簽署開墾詩巫福州墾場的條約甚感興趣,經過幾番努力終於與拉查領地立約,招工墾殖,便始於公元1902年帶領第一批粵籍農工在港門(今上南蘭律會寧公園地點)登陸上岸墾荒。鄧恭叔被推舉為港主。從此一批又一批的粵籍,包括三水、清遠、四會、廣寧等農工被帶來開辟新廣東墾場。其中由江嶧琴與譚宅西等人帶來的廣寧籍客家人最多。由於四會、廣寧兩縣毗鄰,兩地的本地人操同一口方言,風俗習慣相同,後來合稱為“會寧”。在港主鄧恭叔的贊許下客家先賢江嶧琴領導會寧人於1903年開辟沙廉港。之後會寧人逐年陸續南來,至1917年總共達676人由詩巫上遊至加拿逸拉讓江一河兩岸共開辟數以萬計依甲的橡膠園,此乃俗稱廣東墾場又稱廣東芭。此後邁步興學辦校,供同鄉弟子接受中華文化教育。共創辦十幾間華小及一間華文獨立中學,即公民中學,在教育事業上作出貢獻,使廣東芭欣欣向榮。2002年全砂會寧人熱烈慶祝詩巫廣東墾場一百周年暨建竣“會寧公園”作為紀念。

客家人從事的行業

早期英殖民地時代,廣寧客幾乎完全是以務農謀生,當時多以生產橡膠為主,後加胡椒增加收益。後期也有極少數的人在市區做生意開雜貨店、中藥店、理髮、裁縫業、木工業、煮食業、客船業和執教鞭等。大埔人多在市區做生意,所經營的生意以布匹/成衣洋雜、中藥、打鐵、牙科、雜貨等為主。嘉應屬群於經營鞋業外,其他所經營的生意與大埔人大同小異,惟嘉應屬群也有務農和執教的。時至今日客家人從事的行業已多元化,在政、經、文教等各領域都有許許多多的成功人士,舉凡醫生、律師、工程師、會計師、藥劑師等專業人士都不乏客家子弟。雖然經濟方面也逐步起飛,但還是很脆弱,尚未有大企業家和大財團。

同鄉社團組織

為團結同鄉,替同鄉謀福利,各自都有成立同鄉會及慈善社。1915年會寧人興建板屋一間成立廣和安公所為今天的廣和安慈善社前身,1938年成立砂拉越會寧同鄉會,1977年這兩個組織共同合資購買今天的四層樓會所。詩巫客家慈善社的前身光漢社於1925年已操作。詩巫客家公會註冊於1946528日,於同年12月8日正式開幕。隨後購置會所於1952年8月9日正式落成,恭請英殖民地政府省長環特開幕剪彩。嘉應同鄉會成立於1974年並於1983年建竣四層樓會所於開平路,會員200多人。據記載,成立初期人口僅有百餘戶人,能成功建竣如此富麗堂皇的會所,實為不簡單,充分展現了客家人的刻苦耐勞,勇敢堅強和團結的精神。

宗教信仰

一般上,傳統燒香拜祖宗及神廟拜大伯公。信奉佛教的也還不少。近代有許多改信奉天主教及基督教。

社會及政治

目前尚未在政治主流裏。大埔屬賴漢儒曾任詩巫市議會主席多年,會寧屬江仲霄曾中選為詩巫都東區州立法議員,成為人民代議士。會寧屬江先漢曾擔任詩巫市議會主席多達9年之久。他們皆屬砂人聯黨黨要。社區領袖如邦曼查、本固魯、甲必丹等以會寧人居多。原載:http://www.hakkaonline.com

延續閱讀 :史識 庫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y 8, 2022 at 9:39pm

莊國土·論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四次大潮

20 世紀 20 年代 ,東南亞華人估計有 510 萬人。若以國別分野 ,泰國最多 ,達 250 萬人,幾近東南亞華人總數的一半。其次為新馬華人,再次為印尼華人。但泰國華人多為當地土生 ,混血兒居多。若以籍貫劃分 ,仍以集中居住在泰國的潮州籍移民及其後裔居多 ,其數量高達 180 萬人,約三分之二以上居住在泰國。其次為福建人(主要為閩南人) ,約 120 萬人 ,主要集中在印尼和新馬。20 世紀 20 年代東南亞華僑數量、分佈與籍貫[22]

一戰結束以後的 10 多年間 ,中國向東南亞移民達到高峰。1922 - 1939 年間 ,從廈門、汕頭、香[ 23 ]港出洋的移民就約 550 萬人,絕大部分前往東南亞。這些中國移民主要集中在 20 年代移出 ,在1918 - 1931 年間 ,僅從汕頭、香港兩地出境的移民 ,就達 380 萬人。[ 24 ] 據統計 ,1931 年時 ,新馬華僑中第一代者占 68. 8 %1932 年 ,泰國第一代華僑占 45. 73 %[ 26 ] 1930 年以後 ,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 ,東南亞經濟蕭條 ,華人企業景氣不再 ,華人謀生不易 ,甚至歸國者多於出國者。據廈門、汕頭、海口 3 口岸的華僑出入境顯示 ,1931 - 1934 年華僑歸國者多於出國者 35. 4 萬人。 1935 年後 ,東南亞經濟復蘇 ,中國人移民東南亞浪潮復起。1937 年 ,新馬入境中國人 402 563 人 ,泰國入境中國人60 000 人 ,為歷年最高中國人入境數字。[ 28 ] 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 ,東南亞華人至少在 700 萬人以上 , 分佈在數以千計的東南亞華人社區。(莊國土,2008,論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四次大潮,《南洋問題研究》,2008年第1期【總第133期】作者單位: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y 4, 2022 at 5:11pm

胡文虎OBE

(1882年12月-1954年9月4日),英屬印度華僑商人,生於英屬印度時代,籍貫福建省永定縣中川村(今龍岩市永定區)。父親胡子欽,原名胡誕欽,是一名“草藥郎中”,於十九世紀中後期由永定隻身到緬甸仰光謀生。早年與弟胡文豹合創虎標萬金油、八卦丹、頭疼粉、清快水、止痛散等。另曾經創辦過東南亞一帶的星報系列的報紙,計有《星洲日報》、《星島日報》、《英文星報》、《星暹日報》與《星檳日報》(今《光明日報》前身)。

生平

胡文虎出生於時期是英屬印度。1908年,(英屬印度時代),胡文虎父親病故,他與弟胡文豹繼承父業。隨後他環遊中國、日本、暹邏(今泰國),考察中西藥的經營概況,隨後回仰光延聘醫師、藥劑師,制成萬金油、八卦丹、頭痛粉、清快水等成藥;其中以萬金油最為暢銷,英屬印度、新加坡、馬來亞,乃至中國華南各地,幾乎家家必備,兄弟二人因而發達致富。

1923年,胡文虎將永安堂總行遷到新加坡,由弟胡文豹留守仰光主管緬甸業務。

1932年,胡文虎再將總行從新加坡遷移至香港。

1937年胡氏永安堂在廣州市的廠房落成,是胡文虎在中國大陸生產經銷“虎標”萬金油的主要場所,初建時是廣州市第二高的樓宇。原永安堂廠房在今沿江路和長堤大馬路交界處,現在是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

1941年12月25日,日軍占領香港,胡文虎被軟禁於香港大酒店。胡文虎獲釋後,即出資救濟滯港的香港大學南洋學生。1943年他以港商身份赴東京,曾向東條英機抗議香港總督部的施政,指證財政部長中西有三嚴重瀆職貪汙受賄。及時香港饑荒漫延,又組中僑公司,以成平價廉賣萬金油籌得資金,多次從廣東省及南洋糴米捐贈東華三院、保良局等慈善機構。抗戰勝利後,1946年秋,胡在新加坡發起組織“福建經濟建設服務有限公司”,親自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準備經營金融、交通、工業、礦產以及茶葉、水果等土特產。

1949年10月15日,香港《星島日報》以“廣州天亮了”的大標題,報導廣州政權易手。同年,《星閩日報》改名為《新閩日報》繼續出版。至1950年初,《星島日報》的立場仍保持“中間偏左”。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攻陷廣州後便占據永安堂店樓,作為臨時支援前線作戰之用。

1950年,中共發行“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勝利公債),凡工商界(指為資本家)都要“定額認購”,中間偏左的胡文虎是一個大目標。由於“定額”過高,胡氏無法全部“認購”,這就觸怒了當局,將胡氏在內地的產業全部沒收。胡被指為“漢奸”,故廣州永安堂被列為“敵產”充公,成為廣東省總工會的所在地。同年7月起,永安堂藥物及星系報紙,一律禁止內銷,從此,童叟皆知的虎標萬金油在中華大地銷聲匿跡,後來更有《星島日報》記者在內地被定罪。同年10月,《新閩日報》及其余三份在大陸出版的報紙均被當局要求停刊。

1951年起,香港《星島日報》和東南亞其他星系報紙開始反共。1953年,胡文虎訪問臺灣。1954年,胡文虎在美國波士頓接受《環球報》記者訪問,宣稱“對共產黨決難妥協”。

1954年9月,胡文虎因胃病去美國做手術,在返回香港時途徑檀香山,因心臟病發作於9月4日逝世。

胡文虎在新加坡及香港均建有稱為虎豹別墅的物業,其中新加坡的虎豹別墅園內建有以中國神話傳說為主題的雕塑及建築,至今作為公園開放。其第三子胡好是香港星島體育會創辦人,養女胡仙曾是中國全國政協委員。(百度)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April 26, 2022 at 12:12am

廖文輝《馬新民間傳說初探》

(一)歷史人物故事傳說

馬新的歷史人物傳說恐怕要以鄭和最為膾炙人口,傳頌最廣,鄭和的傳說甚至可以說是馬新乃至南洋大多數國家共有的傳說故事,只是具體內容有個別差異罷了。鄭和的逸聞歷來頗多,散落於各種文章內,至於源頭何在,何時開始流布,恐怕已經難以追溯稽查。在馬新流通的鄭和傳說,主要有鄭和教土人穿沙龍是要土人不良於行、教土人住高腳屋是希望打風時屋子容易翻覆壓死土人、教土人笨拙捕魚法是希望他們捕不到魚餓死、讓土人禁食希望可以餓死他們,讓土人吃榴櫣即是吃鄭和的大便。11

流覽此文,即知實乃好事者言,不足為信。故此作者於文首附識謂:「茲篇之作, 乃據甲中人所傳述者。荒謬怪誕,甚屬可笑;揆之情理,多難符諸事實,故題之曰: 三保過甲逸聞。以為閱者飯後茶餘之談助,一則以留甲地閭巷村言之麟爪耳。」其文末亦云:「噫!偉人事蹟,年久歲遠,附會傳說,荒誕怪奇,每多如此。既聽之, 姑志之可耳。」12文中所述鄭和教導土人穿沙龍、住高腳屋、捕魚法、絕食,最後讓土人吃榴櫣,即是吃鄭和的大便等的逸聞,雖為無稽之談,但不無破壞華巫和諧與譏諷土人魯笨的意圖。惟其如此,卻不由佩服始作俑者能以土人的生活習俗來編造此等巧妙的故事。13

鄭和以後和馬新相關的傳說還有林道乾兄妹的故事,他們的事蹟發生在半島北部的北大年,並在馬新廣為流傳,一點也不遜於鄭和的逸聞。北大年曾是馬六甲王國以後另一個馬來半島上商業繁盛的回教馬來王國,雖然現在已不在馬來西亞的領土範圍內,但與馬來亞各邦的關係極為密切。14


林道乾本為明朝時期的潮州海寇商人,後來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輾轉流亡至 北大年,落戶於此,並與北大年公主成親,掌握權勢,開始其在北大年的傳奇人生。其妹林姑娘則不忍其母思子心切,毅然率眾遠渡重洋尋兄,但兄妹相遇,卻因為其 兄拒絕回鄉,屢勸無效,兄妹竟至兵戎相見,林姑娘兵敗,羞憤吊死樹上。15林姑娘在臨終前,曾經詛咒其兄,而且一一靈驗。當時林道乾正在修建一座回教堂,但 在工程進行中卻三次遭遇雷殛,無法竣工,林道乾回想他妹妹詛咒這回教堂無論有多高明的技術,永無完工之日,以及沒有回鄉省親和妹妹戰死的往事,擔心為神明懲罰,故此只好放棄這項工程。現今這未建竣的回教堂古跡仍然在原址。16後來,林道乾為了加強北大年的防禦工事,特別趕製了三尊黃銅大炮,在試用時,其中兩尊皆正常操作,另一無法燃放的大炮,林道乾就親自試炮,沒想炮身卻爆裂,林道乾被炸的粉身碎骨。而鑄炮的所在尚遺留冶渣,以致此處寸草不生。17 1788 年,北大年為暹羅曼谷王朝的拉瑪一世所滅,距林道乾約於 1578 年到北大年發展,以至林姑娘詛咒的年代,雖然已經時隔約兩百年,但民間仍然將之與前面兩事擺放在一起,認為是林姑娘的咒語靈驗所致。18


由於林姑娘以一介女流,其所為不遜鬚眉,可謂是貞烈女流,義氣可風,故此僑眾集資籌建廟宇,立像奉祀,後來因為靈跡昭著,遠近馳名,香火鼎盛,皆奉之
為「聖母」,北大年民眾通稱為林姑娘廟。19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April 25, 2022 at 11:34pm

無獨有偶,同樣在北馬地區的浮羅交怡島也盛傳一個家喻戶曉的馬蘇利(Mahsuri)的傳說。這則傳說發生在 18 世紀的吉打王朝,當時的統治者是蘇丹莫哈末‧智化(Sultan Muhammad Jiwa Zainal Azilin Muazzam Shah II,1710-1778),故事梗概是國色天香的馬蘇利嫁給首長的兒子,因為首長夫人的嫉妒,而造謠中傷馬蘇利不守婦道,憤怒的首長未經調查將之判處死刑,長矛刺進身體的刹那,馬蘇利身體竟然流出了白血,並誓言由於對她的殘酷,此島將沒落七個世代。不久後,浮羅交怡島即遭到暹羅的進攻而敗壞,大部分的居民被屠殺和俘虜成為奴隸。20直到20 世紀 80、90 年代,時任首相的敦馬哈迪醫生(Tun Dr.Mahathir)將之發展為免稅旅遊區後,才繁榮發展起來,剛好歷經七個世代。馬蘇利詛咒浮羅交怡的傳說,不知可是攫取林姑娘詛咒的原型,雙方之間可有聯繫?可能還有待考證。

11 沈慕羽:〈三保太監過甲逸聞〉,收入沈慕羽資料彙編編委會編:《沈慕羽言論集(下)》,頁 14-15。

12 沈慕羽:〈三保太監過甲逸聞〉,收入沈慕羽資料彙編編委會編:《沈慕羽言論集(下)》,頁 15。

13 事實上,在《馬來紀年》(Sejarah Melayu)中也出現了四次與中國有關係的記載,首次出現是有關拉惹蘇蘭遠征中國的事蹟,第二次是有關中國皇帝向巨港(Palembang)求親的事蹟,第三次是有關一位機智的中國小孩的故事,最後一次有關中國的記載是中國皇帝喝馬六甲國王洗腳水的故事。但這些事蹟基本上是馬來民族為了達到某些政治意圖而杜撰,並非產自華人社會,故此不在本文討論之列。詳見廖文輝:〈試釋《馬來紀年》中有關中國的記載〉,《人文雜誌》12(2001.11),頁 32-40。

14 許雲樵:《馬來亞近代史(上冊)》(香港: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1962),頁 101。


15 許雲樵:〈林道乾造銃拍家己〉,收入氏著:《馬來亞叢談》(新加坡:青年書局,2005),頁 130-133。


16 吳翊麟:《暹南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頁 3。


17 許雲樵:〈林道乾造銃拍家己〉,頁 130-133。


18 劉崇漢:〈林道乾兄妹傳奇〉,「第九屆潮州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檳城:韓江學院,馬來西亞潮州公會聯合會、國際潮學研究會聯合主辦,2011 年 9 月 24-25 日),頁 117-127。


19 林文影:〈泰南四府之一的北大年〉,編者不明:《北大年府靈慈聖宮林姑娘事蹟》(北大年:靈慈聖宮理監事出版,無出版年),頁 3-4。


廖文輝,2012 ,馬新民間傳說初探,成大中文學報 第三十九期 2012 年 12 月 頁 169-196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頁175-177)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April 24, 2022 at 11:18pm

(廖文輝頁177-179)距離北大年南部不遠的吉蘭丹波賴(Pulai),按照當地人華人的傳說,也有海盜張保仔到此開闢,並成為吉蘭丹第一任甲必丹的說法。18 世紀初,張保仔原是活動於南中國海的海盜,後來因為內部鬥爭被驅逐,帶領部下遠遁至吉蘭丹波賴採掘金礦。這個村子後來因為蘇丹的兄弟和金礦工人發生戰鬥,而全村遭難,化為平地, 幾年後才獲得重建。21事實上,此客家領袖應當是張伯才,由於讀音相近,後人卻以張保仔加以攀附,不免張冠李戴,以訛傳訛了。

進入 19 世紀,馬新地區人物的傳說,開始出現有別於前述的鄭和、林道乾、張保仔,以及後文將要論述的王三品等人的模式。19 世紀的傳說人物與前述人物最大的分別在於他們皆屬手無寸鐵,身無分文之徒,憑靠他們的毅力和努力不懈的奮鬥, 歷經各種艱險而後方克有成。鄭和和王三品為朝廷專員,位居廳堂,高官厚祿,身負朝廷重任。即便是林道乾,也曾接受朝廷招安成為地方官吏,後來雖然反出,但也是統領數千海寇,雄霸一方的霸主。而林道乾和王三品最終和當地統治者聯姻,成為當地政權家族的一員。至於張保仔也是擁有本身武裝力量的海寇,這些皆是 19世紀南來華工所沒有的特徵,因此在類別上,他們可以自為一類,與南來華工有所 不同。

19 世紀以來,傳奇人物以及其傳奇事蹟所以大量湧現,除了華人大量移民的因素外,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華工在與自然拼搏之餘,同時還得面對人事的紛爭,生命有危在旦夕之虞。在這種艱苦的過程中,為了心靈的慰藉,宣洩對暴政強權的不滿, 同時亦可達致振奮人心的目的,因此不免塑造各類英雄人物或神跡顯靈的故事。

這時期的人物故事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其一為白手起家,事業有成後,能謀族群利益,並對社會有所回饋,成為華社領導。為了凸顯他的非凡成就,後人就依據其生平事蹟加油添醬,賦予傳奇色彩,成為傳奇性的人物。其二為領導反抗暴政, 甚至劫富濟貧者,在其遇難後,升格為神,受人敬崇,為了紀念其功績,而給於一番神化,成為眾人崇拜的神祗。這兩種心態,事實上不脫華人有遺德在民者為神的觀念。


第一類的人物,為數較多,信手拈來有陳旭年、李三和林途等人。


柔佛潮籍港主陳旭年(1827-1902),擁有第一至第七條港,是一名大港主,繼陳開順後,領導義興公司,並與蘇丹阿武峇加(Abu Bakar)是莫逆之交,受封為「華僑僑長」(Major China),其住所掛有「資政第」的匾額,顯赫一時。由於地位顯要,對華社有極大的影響力,有關他的傳說自然不在少數,其中〈葬母〉、〈發跡〉和〈榮歸〉三篇是由依據其老家金砂鄉的小學老師李基肇口述整理的。〈葬母〉是說陳旭年如何將銀元輸光,只好將母親埋葬在「水鬼地」的田野裏;〈發跡〉說他以托夢之事蹟揭榜,將得到的賞銀買土地開港而成大富商;〈榮歸〉則敍述他衣錦還鄉的事蹟。22 這三則故事很巧妙地依據當時中國和馬來亞的事蹟情況,將陳旭年發跡的事蹟給予一番合乎情理的編製,天衣無縫,引人入勝。


森美蘭地區則流傳森美蘭最後一任甲必丹李三的事蹟。李三來自中國梅縣,精通武術,最早在馬六甲雜貨店工作,後到芙蓉礦區謀求發展,因為誤闖與梅江客人素有宿怨的海陸會所,被當成間諜捉拿處決。當時負責行刑的是會看相的彭姓武師,行刑前翻看李三的手掌後轉告,看准李三將來會飛黃騰達,準備放他一條生路,將以一條死狗替代,但要求李三承諾顯達時不可忘記他的救命之恩。後來果真開礦成功,得到土酋的信任,也被英人委為森州議員。
23

22 蔡紹彬:〈著名僑領陳毓宜先生及其傳說〉,收入吳華,舒慶祥編選:《柔佛新山華文史料彙編》(新山:陶德書香樓,2008),頁 290-292。

23 陳嵩傑:《森美蘭華人史話》(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3),頁 107-114。

24 餉碼是指英殖民政府定期將鴉片、燒酒和賭博等稅收公開讓人招標,標高者得之,標得者便可壟斷市場,提高鴉片和燒酒的售價,或賭博的庸金,以賺取更大的利潤。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April 21, 2022 at 1:18pm

麻坡的開闢功臣林途,亦是一位有頗多傳聞的人物。據說林途是廈門人,南來後在賭場遞茶送煙以糊口,由於相貌討人喜愛,賭贏的客人常給予賞銀,他卻將這些銀兩拿來仗義疏財。一天,柔佛蘇丹阿布峇卡(Sultan Abu Bakar)到來賭場,得到林途殷勤的款待,把蘇丹伺候的極為開心,就此結識了林途,此後常在夢裏夢見有人說:「無途不成麻」,認為開發麻坡最佳人選應該是賭場內的林途,故此蘇丹把林途喚來,賦予重任,並問有何要求。林途只要賭博餉碼24,蘇丹還給了他一根拐杖,相傳是港主的權杖,有權棒打不聽話的人。他到麻坡後召集流民,允許南來華工到他的賭館內免費吃喝,直到找到工作為止。他也是義興的黨徒,所以在麻坡廣招會員,自任香主,在開香儀式時嚴禁偷窺,否則處死,沒想偷窺者竟是自己的兒子,為免落個徇私的口實,即使在徒眾的求情下,他也堅決將兒子刺死。25

第二類人物也不少,每一位人物的事蹟和傳聞都在馬新地區廣泛流傳,極為普遍。這類人物有劉善邦、盛明利和林金豬等。

仙師爺盛明利更是馬新地區廣為流傳的傳奇人物。盛明利是 19 世紀從中國南來馬來亞謀生華工中傑出的領袖,善於排難解紛,深受地方上各族群眾所景仰,也是雙溪芙蓉(Sungai Ujong)德高望眾之領導。其無私惠及社群之精神使他在生時身居華人甲必丹職位,死後則被尊奉為神。劉崇漢認為:

他的高大形象為早期華人移民提供了精神與文化資源,並通過宗教祭祀形式來顯示華人在馬來亞開疆拓土之貢獻及族群文化意識,是一種對宗族特徵認同與心理構成的堅持。26

無疑是恰如其分的評論。盛明利最廣為人知的傳說是吉隆坡內戰時,他在敗退時中伏被殺後,身首異處時流出白色的血液,故此人們皆相信他已經得道成仙,並尊之為「仙師爺」,廟宇散佈雪隆、森甲和彭亨,共有 12  處之多。27此外,他的傳奇事蹟還有:

他誕生前數晚,其住宅祥光普照,彩色回繞,片刻忽然消失。曾目睹異象的惠州鄉人認為是奇事。盛公於農曆十月初十午時誕生,天氣晴朗,清風送爽, 香馥滿室,登門觀看者眾,皆認為這嬰兒將來必是偉人。28

此外,另有盛明利三番四次托夢葉亞來指點迷津的傳說。話說一次葉亞來率領軍隊征討加影(Kajang),沿途不斷受到敵方巫術的干擾,在戰情吃緊時,葉亞來聲稱盛明利顯靈托夢,指點他用黑狗血即可破解降頭,葉亞來如法炮製,果然一舉獲勝。 事實是否如此,無法求證,但這無疑是很好的心理戰術,有穩定軍心和鼓舞士氣的作用,故此李業霖也認為葉亞來懂得心理戰術,三戰而定大局,光復吉隆坡。當地也流傳發現盛明利墓碑的傳說,在盛明利遇害後的兩三年內,有一楊姓菜農的兒子有一天在菜園內看見一位白髮老翁站在菜園中好像要偷菜的樣子,他馬上轉告父親,可是回到原地時,老翁已經消失。第二天,老翁再次現身,這回他的爸爸也看到了,但老翁卻在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父子倆以為老翁一定匿藏在草叢中,在草叢尋找時,赫然發現一塊半臥半立的墓碑,細讀碑文,才知是盛明利的墓碑。菜農 因此認定老翁就是仙師爺的化身,並將墓碑移入附近的千古廟。目前廟內供奉的盛明利神像下,確實有一塊墓碑,但是否就是菜農發現的就不得而知。這個傳說還有後續,當消息傳開後,地方居民皆認為是仙師爺顯靈,聽說後來也獲得葉亞來印證楊姓菜農的菜園,確實就是盛明利遇害的地方,是耶非耶,現今已無法考證,但諸如此類的傳說,猶在民間流傳,卻是不爭的事實。29

在砂拉越則有抗暴英雄劉善邦就義後被當地人尊奉為神加以膜拜的事蹟,但他如何死?死在那裏?墓地何在?始終是歷史上的一個謎。圍繞在這些疑團上,就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傳聞,如劉善邦負死帽山時,其血衣曾被土著礦工帶走,並藏於另一土著家裏;又謂新堯灣(Siniawan)友蘭路建宮的小丘上,在宮的右手邊的土墳就是埋葬劉善邦的墓穴。劉善邦是 19 世紀婆羅洲三發(Sambas)和砂拉越石隆門(Bau)的開發先驅和華人礦工的領袖,同時也是石隆門事件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領袖,因為不滿白人拉惹的抽稅制度,同時為抗議英殖民統治者的壓迫與強行施政,華工們推舉他為起義軍首領,揭竿起義,一度佔領古晉,但因為錯誤估計敵我形勢,招致白人拉惹反攻,最後壯烈犧牲,是為石隆門事件。十二公司成立後,他一直被奉為公司的主腦,加上他反殖先鋒的角色,故此石隆門地區的華人,尤其是新繞彎友蘭路各園丘的華人,仍奉他為砂拉越的「開山地主」,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請神明降臨時,開頭第一句話必定呼叫:「開山地主劉善邦」之名,藉以紀念和表揚他的事蹟。30

25 何克忠:《香妃城話舊》(麻坡:南馬文藝研究會,1987),頁 48-52。

26 劉崇漢:〈盛明利:先民拓殖事業的精神領袖〉,未刊稿。

27 在印度白色代表神聖純潔,所以正統統治者身上流著聖哲血統的白血,所使用的器物是白色的,坐騎是白色的,民間也有白血的傳說。在馬來民間流白血的傳說也廣為流行,其中又以馬蘇利(Mahsuri)的故事最為著名,和中國的竇娥在行刑時六月飛霜,體流白血,以表清白的傳說不謀而合,但盛明利的流白血傳說,其表達的內涵則與馬蘇利和竇娥有別,或許較為近似印度的傳說意涵。詳廖文輝:〈馬來民間傳說與人物隨劄二則〉,《人文雜誌》22(2004.3),頁 49-52。

28 陳嵩傑《森美蘭華人史話》,頁 73、75。

29 陳嵩傑:《森美蘭華人史話》,頁 71-78。


30 劉伯奎:《19 世紀砂朥越華工公司興亡史》,出版資料不詳,頁 41、65-67。


31 李永球:〈洪門大哥林金豬被殺〉,《星洲日報》第 20 版(星洲廣場‧文化空間‧田野行腳),2009年 4 月 12 日。李永球:〈林金豬被封為城隍爺〉,《星洲日報》第 20 版(星洲廣場‧文化空間‧田野行腳),2009 年 4 月 19 日。

廖文輝,2012 ,馬新民間傳說初探,成大中文學報 第三十九期 2012 年 12 月 頁 169-196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